父母的嘮叨會變成教育的「毒藥」......
1嘮叨是一種畸形的「愛」
許多父母為了自己孩子,可以說是「鞠躬盡瘁」,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心甘情願為孩子吃苦受累,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就是為了孩子能擁有更好的未來,於是「說教」就成了他們慣常用的教育方式,這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嘮叨,可惜嘮叨只是費力不討好的方法。另外,幼小孩子由於認知問題,很難理解家長的關心。所以,家長遇到孩子的問題,與其不停的嘮叨,遠不如用事實和行動來說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會更好。
2過度關愛
在孩子小的時候,由於他們什麼都不會,父母對孩子事無巨細的照顧,哪怕是不停地囑咐也是應該的。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不再是「小不點」了,此時再對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們想嘗試的行為,家長不厭其煩地「說教」,孩子必然不願意聽。所以,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千萬別嘮叨。
3家長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缺乏安全感、自卑,那麼,其生活的滿意度必然較低,他們為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往往會藉助品牌物質和炫耀孩子,以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讚許。於是,這些父母會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孩子難於完成時,就開始無休止的評論、比較,甚至是抱怨、訴苦,以期孩子能夠「達標」。
4親子關係不佳人與人關係疏遠的重要標誌,就是「無話可說」或不願應對,於是就出現了一方高舉「免戰牌」,一方是「宜將剩勇追窮寇」,可這樣的做法將進一步加深相互距離感。所以,與其說那麼多「心裡話」孩子不聽,還不如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或自己是否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搞好親子關係,才有資格去教育孩子,孩子也才願意聽你的話,不然一切還是枉然。
5父母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每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家長既沒有原則和界線,又捨不得按照事先約定懲罰孩子,或完全「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解決,只好學習祥林嫂,不停的嘮叨了。一般孩子對最初幾次的嘮叨,還是能聽進去一部分的,家長就感覺「管用」會延續使用,可這無疑是飲鴆止渴。嘮叨次數多了,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心生厭煩。
6沒耐心聽孩子說話
每當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家長總是按照成人的處事原則來判斷孩子的對錯,完全忽視孩子的發展特點,也不去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所以,不僅會用自己的話打斷孩子的話,還認為孩子是「狡辯」。這直接導致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並使孩子自尊心遭到傷害,嚴重的會自我封閉,不再和家長說任何事情!
7對孩子的控制慾望太強不能否認,很多父母也真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不管是時間、金錢和精力上。但父母這些做法的前提,是孩子要聽自己的「話」,如果孩子幼小沒有反抗力量而不啃聲,父母就感覺自己沒有威望,於是就不停的「苦口婆心」。當面對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時,孩子的對立就讓家長不停「訴苦」,變成了一個「怨婦」!
但是,過多的「控制」和「抱怨」,只會讓孩子更想掙脫束縛,所以給彼此相對自由的空間,真正的去理解孩子,支持他某些正確的想法,反而會讓孩子願意聽你的「嘮叨」。
8對孩子有過高期望不少家長在孩子身上寄託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和期望考入名校,並作為教育「成功」標誌。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或沒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驟去做,父母就忽視孩子其他的興趣,指望通過督促來促進孩子。其實,這種無情和過度強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不能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還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才能。
9想了解孩子的全部現在許多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也生怕孩子走上歧路,於是事無巨細地想知道孩子日常的一切。如果孩子不願說,父母就會不停的嘮叨追問。可問題是,幼小的孩子難於記住當天所發生的一切,而童年期以後的孩子,假設沒有良好親子關係,他們甚至連露臉的事都不願說。
10雙方的興趣點不一致
不少家長在和孩子交流過程中,往往是從成人的角度來說,比如關注孩子的成績、人品、健康等,而這些對孩子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若父母更看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就使親子交流缺乏共同的語言。所以,家長經常會插孩子的話,孩子由於思維被打斷很難恢復,這就可能使原本正常的交談,直接變成了父母的嘮叨。
其實,父母的嘮叨都是一種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焦慮的表現。從理論上說,適度的焦慮是比較好的現象,促使人們改變。只是當父母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變得嘮叨時,要想一想弱小的孩子,他們是否能承受你的負面情緒宣洩?所以,父母要儘可能隨時觀察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負面情緒已經累積時,就不要再絮叨了,因為此時你說的話,孩子已經聽不進去了。
文章來源:新浪教育、教育百師通綜合整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