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秋褲,還是當穿就穿

話說美國的第三十任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當初就是穿著一條秋褲站在窗口,而恰好被一個過路的姑娘看直了眼,於是兩個人的愛情雷達就被打開了。穿條秋褲都能找到媳婦兒,對如今的單身狗來說真是滿滿的傷害。

「知道」(nz_zhidao)跟你嚴肅地談談,穿秋褲這個事兒。

(視覺中國/圖)

前些年在魔都的時候,談及秋天的穿著,朋友問我是否穿棉毛褲,我說只穿秋褲。待到有次看到我晾曬的衣服,她突然大笑:「這不就是棉毛褲(秋褲)嘛,老人們愛穿的,沒想到你也穿!」

「老人褲」似乎是秋褲很大的特徵,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喜歡穿秋褲。但實際上,秋褲自身的年齡並不老。

緬襠褲的天下

「那個推著獨輪車來上茅廁的山裡漢子,一邊解開緬襠褲(棉襠褲),一邊進入茅廁。當他掖著褲腰邁出茅廁時,迎面見到正拿著『黑炮筒』對準自己的鬼佬,他只好躲進了別人的門內。」 這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義大利攝影師安東尼奧尼記錄下中國農民穿大緬襠褲的情景。是的,那寬大的黑色棉褲里沒有內褲,更不會有秋褲。

穿著緬襠褲扭秧歌的大媽(資料圖)

緬襠褲的歷史要上溯到更早的時候,可以肯定的是,這條樣式呆板、裁剪不用參照比例、樣式前後不分的褲子大行其道之時,秋褲還沒有在國內流行開來。

秋褲,是介於寒冷和溫暖之間的穿著。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的過去,由於紡織技術的落後,更由於經濟發展低下導致的生活水平不高,從而使得穿衣藝術相當粗糙。秋冬季節衣服的區分,可能僅僅是薄厚緬襠褲的區分。

穿秋褲撩姑娘

而此時的秋褲,在西方社會還是極其流行的時尚元素。穿緬襠褲的我們,連男女褲子樣式都分辨不出。

實際上,處於緯度更高地區的西方人,在秋冬春之季,比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更冷,卻不像我們這般穿衣粗糙。秋季涼意襲人,他們開始思考,如何製造出既保暖,又跟棉衣有區別的禦寒衣服來。在這種細緻區分思維的支配下,秋褲被發明出來了。

秋褲的專利在1915年花落加拿大,不過有資料顯示,在此之前包括美國在內,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穿這種介於外衣和內褲之間的長腿內褲了。

話說美國的第三十任總統約翰·卡爾文·柯立芝,當初就是穿著一條秋褲站在窗口,而恰好被一個過路的姑娘看直了眼,於是兩個人的愛情雷達就被打開了。穿條秋褲都能找到媳婦兒,對如今的單身狗來說真是滿滿的傷害。

這表明秋褲發明出來伊始,不但具有實用的禦寒特性,流行和時尚也是當仁不讓。當秋褲時尚大規模進入中國,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以後了。

美不是問題,暖不暖才是

緬襠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還有一定市場,在廣大農村之外的城市裡,又是另一番穿著。

那時節最流行的大眾服裝是綠軍裝,秋冬裝是六五式軍裝,面料是平棉布或斜紋棉布。春秋裝是七一式單軍衣,面料為滌綸、錦綸、棉混紡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的確良」。

「的確良」面料衣服充斥市場,給秋褲的推廣和流行提供了契機。因為,三四十年前化纖面料的衣服如果貼身穿的話,感覺並不好受,尤其在氣溫下降之後。

氣候學上,當平均氣溫保持在22度以下,10度以上的時候,即意味著秋天開場了。這時候的南北各地,晝夜溫差逐漸加大,陰冷的天氣多了起來。此時,你若大刺刺地穿一條的確良面料的單褲上街,你不是有愛美之心和扛凍的勇氣,而是純粹的二杆子。尤其在廣大北方地區,氣溫的普遍降低,使得穿秋褲變得大有市場。

當時的秋褲主要有兩種款式,一種是內套的,一種可以單穿。內套的一般都是純棉布料,單色或是印花,有鬆緊的收口;外穿的布料里加了化纖,增加了彈性,褲子的兩側飾以兩條白道,看起來像運動褲。

電影《與時尚同居》,徐若瑄穿的運動式秋衣秋褲。(網路圖)

無論是哪一款式,秋褲都切實貼身伴隨了幾代中國人。穿了洗,洗了再穿,直到它起球、松垮、磨損、變形變色。曾經的物質匱乏深深刻在了我們的腦海里,於是穿秋褲時的節儉會體現的淋漓盡致——秋褲是穿在裡面的,別人又看不到,所以再破再舊也無所謂。穿秋褲的初衷,本來就是暖不暖,而不是美不美。

由於地緣廣大,穿秋褲對中國人來說還有地域差異。

華南地區,可能很大一部分人從秋褲推廣伊始,就不知其為何物。畢竟嶺南四季如春,他們不用在衣服保暖問題上大費周章。往北推移到長江流域,溫度介於冷熱之間,對於秋褲的穿與否,也就因人而異了。而從黃河流域開始向北,溫差加大,秋冬季氣溫普遍下降,穿秋褲也就成了普遍現象。

這就使得我國的「秋褲線」和「供暖線」大致上是重疊的。即,每年秋冬春季供暖的地區,也是人們在寒冷季節穿秋褲的地區。

在稱呼上,南北各個地方也有各種名稱。「秋褲」,應該算是它的正式普遍名稱,此外還有棉毛褲,絨褲、毛褲、襯褲等多種稱呼,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

你有忘穿秋褲的資本嗎

隨著新世紀的來臨,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秋褲說不。拒絕秋褲者給出的理由是:秋褲的故鄉西方社會,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把秋褲拋棄了,我們何必還穿著這條舶來品呢?

確實,從上世紀中葉開始,西方人對秋褲的依賴在逐步下降。不過,西方人能脫下這條褲子,是有充分的理由的。

西方人解決了一年的室內氣溫穩定的問題。暖氣的出現,城市集中供暖使得室內的溫度在冬天也能溫暖如春。如此一來,人們在室內活動的時候可以穿的更輕薄。即便在涼意襲人的時節要出門,由於西方社會普遍都有了汽車,人們也很少跟室外寒冷的空氣直接接觸。

反觀我們,在西方社會大規模脫下秋褲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咱們連肚子都還沒填飽,更不要奢望全民供暖了。即使現在每年北方地區定期供暖了,但在供暖時長和力度上,和西方社會還存在某些技術層面的差距。

以北京和紐約為例,北京市集中供暖的時段是每年的11月15日到來年的3月15日,供暖提前和延後的時間都很有限。於是,每年10月底到11中旬供暖前的20多天,由於氣溫降低,人們就不得不加上條秋褲保暖。除了北京,北方其他供暖城市的供暖時段都只是行政上的規定,而不是依據氣溫實時變化的人性安排。

相比之下,紐約市的集中供暖是每年的10月1日到來年的5月31日。不僅供暖時間長,而且還會實時根據戶外溫度來決定供暖與否,調整供暖時長,以保證室內的溫度不冷不熱。這樣一來,美國人何必要穿秋褲呢?

外國人的秋褲時尚。(網路圖)

先不說集中供暖地區能否保證室內溫度的恆定,我國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生活在農村地區,而北方的農村在秋冬季節是沒有集中供暖的。在室內採暖全覆蓋和直接暴露戶外的比率上,我們和西方還有一定的差距,這就使得秋褲在我國還有很大的存在空間和理由。

因此,穿秋褲表面是保暖問題,實際本質上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就國內來看,社會上相對富裕的階層,由於其他取暖設備的完善而放棄了秋褲,但對普通人家而言,如果身處寒冷地區,恰巧又不能享受集中供暖,那麼秋褲該穿還是要穿。要風度是要有資本的,要風度的前提是不對身體構成傷害。

還有一部分人,通過網路偏信了所謂的「秋褲陰謀論」而不穿秋褲。在近幾年一些寫作者把植物抗寒基因會消失的功能,簡單照搬到人類身上。藉以說明中國人被穿秋褲,是因為外部敵對勢力試圖藉助秋褲的保暖功效,讓中國人沉浸在溫暖的陷阱里,進而讓我們的抗寒基因也消失。國家人類基因北方中心副主任李秉坤研究員表示,植物學上的理論,並不能直接「嫁接」到人類身上。同時在他看來,隨著國民肉類等高蛋白攝入量的增加,整體的抗寒能力也會提高。

綜合來看,室內溫度的恆定、高蛋白攝入量的增加、衣服保暖材質的進步,是衡量用不用穿秋褲的重要指標。而實現這三個目標的前提是,你有沒有錢。如果你還是窮人一個,就應該乖乖把秋褲穿起來,畢竟這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保暖措施。

秋褲變糗褲,技術在進步

有人調侃,男人最猥瑣的時候,莫過於他穿著秋褲的時候,尤其還是一條破舊走樣的秋褲。網路上,關於秋褲的表情包也是集中表現它的「糗」和「丑」。

與外衣不同,秋褲由於是貼身而穿,因此就要講求柔韌性。如此一來,經過穿洗之後,無論是各種材質的秋褲,都會變形走樣,穿在身上也越來越難看。秋褲從來是穿不出美的,當越來越多的人看著秋褲變糗褲了,那恰恰表明拋棄秋褲的三項指標(衣服材質保暖、人體熱量攝入、室內溫度)正在逐步達成。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談論秋褲,都在拋卻實用性而只看其外表。確實,在歷經多次搓洗後,秋褲的外觀從縮水到變形,難看到不忍直視。這一點,東西方的年輕人空前團結。在cool(酷)時代,好看是最大的政治正確,拋開好看而談實用性,對他們而言就是最大的耍流氓。

然而就社會整體而言,一件事物的存在還是消失,實用與否的定律牢不可破。

比如駐阿美軍,由於他們身處沙漠,環境不比萬里之遙的家中好,在應對溫帶內陸地區寒冷的問題上,駐阿美軍就採取了簡單粗暴的方式——重新穿上秋褲。有好事者還給查出來,美軍穿的是專門為他們訂製的ECWCS GEN III L1型號秋褲。

所以,秋褲的消失與否,還要看社會的發展水平以及對其的依賴程度。

雖然不穿秋褲已經是年輕人的共識,不過在年齡大的群體里,秋褲還有牢固的支持率。人的穿衣習慣是具有很長的延續性的,幾十年形成的觀念,一夜之間如何能破?

於是,即便室內的溫度恆定了,可當秋風掃落葉的時候,那些老人,還是會翻箱倒櫃把秋褲取出來,並且還要極力叮囑年輕的子女們也趕緊穿上。秋褲,對他們來說可能已不僅僅是保暖的內衣,那走樣變形的褲子,見證的是一個家庭在時間長河裡的漂流。

新時代衣服保暖技術的提升,為年輕人不穿秋褲逐步增加著底氣。那些貼身穿的保暖打底褲,既能夠保證溫度,又能體現風度,一舉兩得。當越穿越走形的秋褲逐漸成為猥瑣象徵的時候,那表明一個時代正在緩緩落幕。

推薦閱讀:

富婆開300萬路虎賣秋褲 土豪有錢就是任性
提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穿秋褲丟人嗎?
男女式補檔秋衣秋褲教程加剪裁圖紙

TAG:秋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