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生,有補有瀉,運用得當,效果倍增!
灸法本身應該是既能補虛又能瀉實,具有雙重調節作用,說灸法僅屬溫補的觀點既不附合中醫基本理論,更不符合中醫實踐。今天艾樂貼說說艾灸的補法和瀉法到底有什麼不同?操作方法 早在《靈樞·背腧》篇則對古人的補瀉方法作了更詳細的說明和補充,指出:「以火補者,勿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意思是說艾灸補益就是將艾點燃以後使其所產生的熱緩慢地傳人體內,施灸後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氣聚而不散,從而達到補其不足的目的,這就是艾灸的補法。以火瀉者,速吹其火,傳其艾也。意思是說艾灸的瀉法是在艾點燃之後,不斷地進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燒,所產生的熱能很快傳人體內。在艾灸以後不去按壓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機體內所藏之熱邪能隨艾火之熱發散到體外,達到驅邪外出,起到瀉熱瀉實的作用。手法不同 如何做才能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既可達到預期補瀉效果提高療效,又可防止不良反應發生呢? 在中醫思想體系與治療原則指導下艾灸補瀉大致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施術。首先從艾灸施術本身來講。補法主要選用艾條雀啄灸、溫和灸、迴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進人體生理功能,解除過度抑制,引起正常興奮作用。瀉法則採用直接灸、燈火灸這些刺激性較強的方法,使患者產生強烈的溫熱刺激是邪氣得瀉。而時下受熱捧的艾貼,源於灸法中的"麥粒灸",取其小巧及定點灸的理念,採用中醫傳統秘方研製而成,其灸具獨特,小巧玲瓏,反漏斗的設計使熱量向下與穴位充分接觸,鏤空的外罩則利用了艾煙的能量和芳香,且其單穴單用,針對性更強,具有攜帶方便、使用簡便、靶向定位、滲透性強、療效顯著等特點。腧穴的選擇 其次從辨證選灸穴來說,腧穴比喻人體的門戶,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反應病證、協助診斷和接受刺激、預防疾病兩方面,其治療作用有區域性、整體性、雙向調節性、相對特異性、協同性等,也就是說每個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異性。選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補瀉治療效果。根據腧穴的特性合理選穴施灸可提高灸治療效。如氣海為補氣要穴,對於氣虛患者選取氣海穴施灸就屬補法;又如溫和灸百會可治胃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等病,能起到補氣升提之功效;陽氣暴脫者灸神闕,雖火力峻猛,其功效為峻補回陽救脫,同樣是神闕穴而陰寒凝結的腹痛,用緩灸法達到的是逐寒外出瀉法之能;肺俞穴為解表散寒穴,對於風寒表證者在肺俞穴處化膿灸或一般灸則可達疏風解表,宣肺散寒就屬瀉法了;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湧泉穴治療咯血、鼻衄等症,則能瀉火止血。藥物的不同 根據不同疾病的性質,在治療時選擇相應性味、功能、主治功效的藥物加入艾條中(葯艾);或是隔於艾柱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黃蠟等)施術,也會產生不同的補瀉效應。 選擇偏重於補的藥物進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補的作用。如附子餅隔物灸則多用於補虛助陽,治厥逆、陽痿、遺精;隔姜灸溫經散寒;丁香敷灸溫中降逆、溫腎助陽而治虛寒腹瀉、陽痿、陰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斂汗而治遺精、遺尿、自汗、盜汗;隔胡椒溫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 選用偏重於瀉的藥物進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瀉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則多用於逐水瀉水;還有隔蒜灸解毒消腫殺蟲而治癰疽癤腫癬瘡;斑蝥敷灸攻毒蝕瘡、破血散結而治癰疽、咽喉腫痛、瘰癧;毛茛敷灸利濕消腫止痛而治鶴膝風、惡瘡癰疽、胃痛;石龍芮敷灸解毒消腫而治癰腫瘡毒、蛇蟲咬傷;威靈仙敷灸祛風除濕、通經止痛而治風濕痹痛;板蘭根敷灸清熱解毒而治腮腺炎;簿荷敷灸疏散風熱而治流感等。如隔蒜灸解毒殺蟲,隔附子灸可回陽固脫,隔姜灸可祛寒溫中,此三種隔物灸就寓有補瀉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溫經散寒,治「心腹冷痛、風寒濕痹」,而桑枝灸對瘡傷已潰者可「補接陽氣,去腐生肌」,其補瀉作用顯然與前者有別。 總的來講灸療的補瀉作用與穴位功能、臨床證候、灸療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距離的遠近、灸療時間的長短)、病變的部位及患者的體質等密切相關。臨床上無論運用何種補瀉,都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靈活運用,方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艾灸分補瀉,且灸法補瀉效應是通過調控施灸刺激量而實現的,是提高臨床療效減少副作用的重要途徑。
推薦閱讀:
※一刻艾 X 曼迪勛丨人間四月天,艾灸正當時
※說說我真實的艾灸的體會
※艾灸的煙是否有害?
※艾灸改善(或治好)了你什麼問題?
※十大常見艾灸不良反應及其處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