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開示的成佛之路

觀音菩薩開示的成佛之路

(原名:關於耳根圓通法門 )

逸塵

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介紹了自身修持成功的經驗,得到佛和文殊菩薩的高度肯定和讚揚。「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 「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非唯覌世音。」這是在楞嚴法會上對此一法門作出的權威性的評價。這既是過去微塵諸佛所走的成佛之路,也是文殊證果之門,所以要求未來修學人,都應依這一法門來修練。

 

  覌世音菩薩所介紹的耳根圓通法門,一共只有五十二個字: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不要看輕了這五十二個字,它概括了修持成佛的全部過程。由於眾生根器不同,走完這段路,需要幾年幾十年,甚或幾世幾十世。但是,你不要被漫長的時間嚇住了。只要誠心如法修持,會有不同階次上的成果的。覌音菩薩獲得的是最高成就。六祖慧能聽到金剛經中「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時,所證得的,是「盡聞不住,覚所覚空」旳境界。其餘兩步,六祖是以後經過苦修證到的。所以,決心解脫生死,跳出輪迴,證得道果的修行人,應當毫無猶豫地行此法門。

由於覌世音菩薩講得太概括了,許多修行人都不知道怎樣入手。現在我們來談一談如何入手,如何修。

  首先必須明白,這個法門是在定中修的。覌世音菩薩在講述他的經驗時,先說過這麼幾句話:「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覌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段話中,除了告訴我們覌世音菩薩修此法門的時間和師承以外,還說了兩點十分重要的內容:一是先要發菩提心,二是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發菩提心是易於被忽視的,其實它十分重要,不發此心,即無此因地,是不能證得菩提道果的。如何發菩提心,請參閱海玉法師所著的《如何發菩提心》一書,海玉法師在書中有精闢的論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指能聞的聞性,思指正思惟,用正知正見去思惟佛理,三摩地就是正定。這就告訴我們,修此法門必須在定中修。

  那麼,沒有修過禪定的人怎麼辦?那就得先修禪定。定力提高了才可以入於聞中。這是對普通修持者而言。文殊菩薩講的「欲取三摩地,實以聞中入。」是對覌世音菩薩修持方法的總結概括,覌世音菩薩是遵照他的師父覌世音佛的教導,從聞思入三摩地的。現代的修持者,自身條件千差萬別,可根據實際情況,修好褝定,提高定力,才可進行下一步。

  

  有人會問,修定要達到何種階次才能啟修耳根圓通法門呢?回答是:在四褝八定的任何一個階次上,都可以啟修耳根圓通法門。有人修定幾十年都未進入初褝,是不是與此法門就無緣了呢?不是。你能達到初褝之前的未到地定,也可啟修。未到地定的定相是「身心泯然虛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見頭首床敷,猶若虛空。」覺出入息遍全身毛孔,息入無積聚,息出無分散,覚自身空假不實,亦知生滅剎那不住,根境識和合。在此境界,易發見思真解。

有人會問:我從未修過褝定,是不是不能修此耳根圓通法門呢?也不是。既然未修過褝定,又想修此圓通法門,最好的辦法是從修褝定入手。一般說來,只要如法修習,信心堅定,一年左右的時間會修到未到地定。(請參閱拙著《禪定指要》一書中「十六特勝覌」一章)。

  還需要說明,定的工夫越高,對修耳根圓通法門越有利。如果四褝八定已完全證得,再修此法門,那麼此生必證佛果。需要提醒的是,若已進入初禪,不應輕易放棄或改變修行方向,因為進入初禪後,定中易於發生飛躍性變化,把握住了時機,會躍向高階次。在鞏固好已達的定境後,感覚再前進已很困難,此時,即可轉修耳根圓通法門。這是充分利用自身潛質。

   下面,回到觀世音菩薩的五十二字「真經」上來。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初,是開始。聞中,是能聞的聞性之中。這個初於聞中,不是說進入就可進入的,他要靠定的工夫。不能入定,這一步無法開始。「入流亡所」,入流是心光內照,反聞聞自性。出流是向外馳求,遀塵攀緣。入流之流是法性流,出流之流是輪迴流。初修此法門者,常會遇到出流的干擾,心往外馳,隨塵攀緣。所以,必須以定力來排除干擾。「亡所」,亡是消失忘卻,所指聲塵。由於心光內照,反聞聞自性,其結果是忘卻外邊的聲塵,聽不到外面的聲音了。這就叫解動塵之結,在這裡,亡是解脫之義。這段工夫是在「反聞」上面做,通常人們「聞」的工夫是向外的,現在要它向內,去聞自性,難度有點大,需要有個過程。成功了,外塵聲音自然消失。(自然消失是一種方便說法,其實就是聽不見了,就好像把耳機的開關關閉了。)許多修定的人,都有過同類的體會,進入定境,外界的聲音都聽不見了。因為他們不是修的耳根圓通法門,故以下的發展不同。這裡還要強調一下,修此法門,是以楞嚴經為指導的,故應在修持階段,利用時間反覆精讀楞嚴經。

  上面講到這一步是解動塵之結,這個「結」字是什麼意思呢?是結集、系縛之義,煩惱的異名。系縛眾生而不使解脫,故謂之結。是生死之因,為煩惱而結集生死,故謂之結。修此法門,就是要解脫這些系縛眾生生死的「結」,一共有六個,即1、動塵結。2、靜結。3、根結。4、覺結。5、空結。6、滅結。六結既解,五陰全破,妄盡真露,寂滅現前。那就是證得圓通了。證得圓通,即是與佛同體,與佛同用,超出世間出世間,十方圓明。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所入既寂,是上一步解脫動塵之結後所進入的靜境。這還是在色陰區宇里,故不能住於此靜境中。要把靜相也去掉,做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才能破靜結,也才能破色陰區宇。但是,動相易舍,靜相難棄。許多修持者在此境踏步不前,原因是修持者易於認知動塵的干擾和違害,因而對動塵易生厭離心。但對靜相就不同了,許多人打坐就是為了入靜,現在一入靜境,便生貪愛之心。難於捨棄。沒有認識到「動」是塵,「靜」也同樣是塵。若無精純的見地,若無深定的工夫,若無自我警策,便會在此靜境中徘徊一生。雖然定力會提高,但已不是此一法門了。

  我們知道,攝心於一,可入定境,心光內照,可去動塵。靜塵怎麼去?仍然是加深定境,仍然是反聞聞自性,仍然是心光內照。此一工夫需要時間,在定中仔細體味、探索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的境相。認識上必須明白,動和靜都是塵相,只有聞性是不動不靜的,若守住靜相,下一步便無從進入,靜結便不能解,事關生死,豈能停滯不前。如此對靜相心生厭離,定工深入,動靜二相,便會寂滅,如此才會出現「瞭然不生」的妙境。如此便解了靜結。這是第二結。如此也就破了色陰。

  「如此漸增,聞所聞盡。」「如此」,指的是動靜二相瞭然不生的境界,「漸增」是指在此境界中不斷增加定力。為什麼提出漸增呢,因為那個靜相還要不時出來擾亂,只有逐步提高定力,做到定心堅定,靜相才不會再現。繼續修下去,能聞之根,隨所聞之塵的消失而一同消失。這就是聞所聞盡的境界。這一步是把根結解脫,是破掉前五識的受陰。

  能修到這一步,是很不簡單了,五陰已破了二陰,己沒有能受和所受。但要明白,這不是短期內所能達到的。它無可量化,難於用語言來描繪達到這一目標的過程。覌世音菩薩也只說了結果,沒有講過程。修持者想了解如何達到的過程,以便仿效。但菩薩未講,大約是眾生的情況千差萬別,要自己去探索尋覓體悟。如果說有訣竅,那就是在定中求,求是一個方便之說。心經上說:「覌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句話為我們透露出寶貴的信息,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換句話說就是破五陰),是在深定中實現的。修此法門,定境一步比一步深,就是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行者同樣為了「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定不是一般的定,是大定,是楞嚴大定。

  

  還要談一下理上的問題。修此法門,如不解決好理論問題,做不到事理雙融,修持想獲得順利進展是很困難的。覌世音菩薩在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菩薩告訴我們色空不二、受空不二、想空不二、行空不二、識空不二的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才可能把五蘊照空。在「聞所聞盡」這一步上,因為涉及受陰,理論上要明「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異空,空不異受,」的道理,用這個理論武器作指導,才能解根結,破受陰。

  「盡聞不住,覺所覚空。」這一步是解覚結,破第六識的想陰。上一步是把能聞和所聞都消盡了,但還有覺知的覚,所以,還不能住在上步所達到的境界里,還需要繼續修行。在深定中去空掉能覚和所覚,這個難度是很大的。理論上要明白: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和空是不二的。這一步要達到的,即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聞之而悟道的境界。修出無所住心來,便是覺所覚空。大約要數年或十數年功夫,才能達到這一步。(這也是因人而易,因為各人的根器不同,修持積累不同。)達到這一步後,便執著全無了。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上一步把能覚和所覚都空了,還修不修?這個問題很重要。有的人認為,五陰已破了三陰,已經能無所住而生其心了,執著全無,達到當年六祖悟道時的水平了,還修什麼?這不對。當年六祖寫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偈語時,已經證到覚所覚空的境界,但六祖的修鍊並未停止。因為他知道,那個「空」還未去掉,還須繼續修行。他離開五祖到深山中與獵戶為伍的十多年中,他不是去悠哉游哉了,而是去苦修去了。只有把能空和所空都除盡,才能解空結,才能破行陰。

修行人有一種習氣,一是喜靜,二是愛空。在初修階段,靜和空都是孜孜以求的神聖目標,常作如是想則習氣形成。此種習氣會障礙修行。人們但知進入空境之不易,但須明白這還只是向上攀登的一個階次,不是目的地。

  「空覺極圓,」是承上一步「覺所覺空」來的,覺所覚空,是把能覺空掉,還要把所覚知的一切都空掉。眼前全是空了,該怎麼辦?該去探究空何所依,在深定中去探究,用自性之光去探究。在這關鍵時刻,菩薩告訴我們他的寶貴經驗,那就是「空覺極圓」。空覚是十分圓融的,在深定中去證得這種圓融。這個「極」字很重要,極是極點,是最邊上的邊沿,但,空是沒有邊沿沒有極點的,你要是在深定中如此探究下去,會出現一個奇妙的結果,那就是「空所空滅」,能空和所空都滅盡了,消失了。這就是解脫第五個結空結,破了第七識的行陰。

不要忘記: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解最後一結,也是破最難破的第八識的識陰。上一步把能空和所空都滅盡了,似乎是己到盡頭了,其實,並非如此。還有一個滅字未除,滅和生是對待的,有滅就有生,而佛法是不二法門,有對待,就不是究竟,就還要繼續修。直到把生滅二相都消盡,才能解第六個滅結。滅相是最難消的,可以說是耳根圓通法門最難的一關。如何才能使滅相全消,只能是在深定中去進行。用自性之光去覌照生滅相,生滅相自會消除。因為諸法體性是不生不滅的。

  「寂滅現前」中的寂滅二字要解釋一下。寂滅是梵文湼盤的意譯。其體寂靜,離一切之相。故名寂滅。到這一步,寂滅現前了,就是不生不滅的境界現前了,親證佛果,得證圓通了。這時,會「忽然超越世出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個法門修到這裡,六結盡解,五陰俱破,妄盡真顯,寂滅現前,得證圓通了。

這就是在楞嚴法會上,佛讓文殊菩薩為阿難選的最當其根的方便法門。也是文殊菩薩為後世眾生選的,佛滅度後,此界眾生修菩薩乘,求無上道,最易成就的方便法門。

      

   最後,我們再敬錄文殊菩薩的幾句偈語,與修行人共同體會悟解:

覚海性澄圓,圓澄覚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覚乃眾生。

空生大覚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三昧,

遲速不同倫。

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大眾及阿難,旋汝倒聞機,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圓通實如是。

此是微塵佛,一路涅盤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

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

我亦從中證,非惟覌世音。

誠如佛世尊,詢我諸方便。以救諸末劫,求出世間人。

成就涅盤心,覌世音為最。


推薦閱讀:

[轉載]三十三觀世音菩薩聖像??2
諸佛菩薩說法沒有定法可說
043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森下大圓著,星雲法師譯)
淫慾心重怎麼辦?觀音菩薩有辦法,教你化解邪淫罪業!
佛教中「菩薩」語義之探源

TAG:菩薩 | 觀音 | 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