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出於勤奮
古往今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勤奮者。著名畫家齊白石總結他八十年的藝術實踐,臨終時寫了「精於勤」三字,勉勵後輩。高爾基是天才,可是他說:「天才就是勞動。人的天賦就象火花,它既可能熄滅,也可能燃燒起來,而使它成為熊熊烈火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勞動、再勞動。」
「勞動、再勞動」,就是勤奮,勤奮是產生天才的根本條件。打開我們的歷史,有許多這方面的例子:紀昌「學射」,是勤;王冕「掛角」,是勤;李白「鐵杵磨細針」,也是勤。大家都說魯迅是天才,「喜笑駑罵皆成文章」,魯迅卻回答:「那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獻身文學藝術事業三十年,勤耕不輟。如寫日記,他從一九一二年起,無論生病、避難、與反動文人論戰,直至逝世前十幾個鐘頭,始終沒有間斷過。
堅持不懈的勞動,自然是「苦」事,但它是成功的必由之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為了表現武松的英姿,曾在眼皮中間撐兩根火柴棒,來練習眼睛睜圓。為了使腿部挺直,他走路時在腿彎處綁上兩根削尖的竹筷子。不受此番冰霜苦,何得拿手好戲「活武松」!堅持不懈,這也就是魯迅提倡的「韌性」的戰鬥精神。這種精神,具體到今天來說,就是向著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見困難不低頭,遇失敗不灰心,百折不撓,愈挫愈奮。只有這種人,才有資格贏得最後的勝利。那種走捷徑、圖省力、畏艱難的人將一事無成。
土地雖然肥沃,不用力耕耘便不能得到豐收。光榮不會給於一個專門去尋求它的人,然而它自己會走向一個誠懇地為公共福利而辛勤勞作的人。只有踏踏實實地下功夫,拋棄一切投機取巧的念頭,埋頭苦幹,一年、二年、五年、十年……勤奮不怠,才可望取得較大的成績。德國革命家李卜克內西說得好:「哪裡有超乎常人的精力與工作能力,哪裡就有天才。」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