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起教孩子識別男女
孩子對性別的認識從出生就開始了。在襁褓中,寶寶就在感受母親的溫柔軟語和父親的寬大臂膀。但那時,他們對性別的認知和探索是自發的,是一種生命的本能,直到2.5~3歲,多數孩子才真正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父母要通過良好的教養方式來幫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別,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防止性別認知的錯亂和混淆。男孩篇不要阻止男孩對身體的探索。兩三歲的男孩會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許多男孩喜歡摸「小雞雞」,有時他們也會要求摸媽媽的乳房,跟媽媽一起洗澡。面對這些情況,父母表現出來的態度越坦然,越有利於孩子接收正確的信息。男孩在洗澡後或起床時摸生殖器,父母完全可以視而不見,但要告訴他,生殖器是隱私部位,不可以在公眾場合摸,同時給他穿上閉襠褲以減少這樣的行為。媽媽完全可以跟4歲內的兒子一起洗澡,幫助他認識女性的身體特徵。如果媽媽對此感到不安,也可通過圖畫書滿足孩子的需求。多包容男孩的調皮。男孩天性好動、容易衝動、喜歡對抗,在養育過程中應該注意男孩女孩的天然差異。如果男孩從小生活在一個相對女性化的環境中,教養者希望他們事事像女孩那樣順從、安靜,勢必影響男孩個性的張揚,性格也會變得膽小、退縮。性別角色的形成機制主要靠模仿,所以父親對於男孩的成長尤為重要。父親一方面要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他們成長,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陽剛、堅強、有責任有擔當的男性榜樣。女孩篇坦誠與女孩交流性別差異。相較於男孩,女孩更願意用語言與父母交流,表達他們的需求和困惑,比如女孩通常會對「我為什麼沒有『小雞雞』」、「爸爸為什麼沒有『咪咪』」這類話題感興趣。面對這樣的提問,簡單地用「你是女孩,沒有『小雞雞』,爸爸是男生,沒有『咪咪』」回答並不好。父母可以告訴她,「女孩也有『小雞雞』,只是跟男孩長得不一樣」、「爸爸也有『咪咪』,只不過比媽媽的小」,這樣的回答既客觀又傳達了兩性平等的觀念,不容易讓孩子感覺到身體有缺失,產生自卑心理。別把女孩養成「假小子」。父母一般比較介意男孩像女孩子一樣害羞、靦腆,而女孩舉手投足像個男孩子倒會得到父母的首肯,父母甚至願意給女孩剪短頭髮、穿上男孩的衣服,有的父母還會直接叫女兒「兒子」。這種模糊的態度很容易使女孩產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女孩性別意識的正常形成與發展。女孩就是女孩,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按照女孩的性別來教育和培養,讓她們穿裙子,玩布娃娃,重視培養女孩的優雅氣質和儀錶之美。童年是給人生的性別色彩鋪底色的階段,底色鋪好了,成年後便不容易出現性別認同障礙。這一方面需要父母真心接納孩子的性別,不要跨性別教養。另一方面要意識到男孩女孩的性格也需要互補,男孩在一段時間會喜歡照顧洋娃娃,女孩在一段時間喜歡爬樹、冒險,這些並非壞事,可以幫他們彌補性格的缺失。▲
推薦閱讀:
※這個媽媽只給孩子穿舊衣服,卻狂圈10萬粉絲!看了她改的設計,童裝店都哭了...
※發現孩子偷錢後,媽媽的這個方法,比打罵有用多了
※愛發脾氣的父母,將收穫一個怎樣的孩子?
※分離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可以做什麼事情,讓這個職業的同行為校車安全出一份力?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