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七集)
鍾茂森博士:《孝經》研習報告(第七集) 2012-5-21 04:38 |作者: 鍾茂森博士|來自: 佛緣資訊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孝經》,我們上一次講到「士章第五」,剛剛開了個頭,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首先把本章經文再念一遍: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昨天我們簡單的介紹了這一章的大意,今天我們深入的來學習。我們來看宋朝這位禮部尚書邢昺他註解玄宗皇帝的疏文,《正義》裡頭有這些話,我們來學習一下。「《正義》曰:取於事父之行以事母,則愛父與愛母同。取於事父之行以事君,則敬父與敬君同。母之於子,先取其愛;君之於臣,先取其敬,皆不奪其性也」。這是為我們講到經文上為什麼說取母之愛,而取君為敬。對父母的侍奉是一樣的,但是在母親的這個方面來講比較著重在愛,因為母子之間感情特別深。所以這裡講用侍奉父親的行為來侍奉母親,所以愛父親跟愛母親是相同的。在家裡養成孝道,就以侍奉父親的這種行為、態度來侍奉長上、領導,這個敬是一樣的,所以以敬父之心敬君、敬領導。母子之間的這種愛跟父子之間的愛是一樣的,五倫關係裡面講到的父子有親,父是代表父母,父母與兒女有親愛的關係,這是講到天性。君和臣之間,臣對君要敬,這也是出自於天性,所以叫皆不奪其性,這個性就是天性。如果人能夠隨順著這個天性而做人,這種人他就能夠稱為是君子、稱為是聖賢。所以父母跟兒女之間的親愛,領導和臣子、下屬的這種仁敬,都是天生的,並不是後天人們製造出來的。所以孔老夫子在「士章」裡面教導我們要移孝而作忠,對父母能夠孝、能夠愛,對於領導就能夠忠、能夠敬,統統都是天性。
我們看到唐朝有一位中書侍郎,他的名字叫崔沔,這個崔沔是個孝子,侍奉自己的母親盡心竭力。他母親因為得了眼病,治療很久最後都無效,導致雙目失明。崔沔在幫助母親治療眼病的時候可以說是不惜傾家蕩產,再苦再累也努力的來為母親排解、治療。他母親不幸最後雙目失明,而崔沔侍奉母親三十年,總是那樣的恭敬、真誠,甚至晚上在母親身邊都不脫衣帽,和衣而睡,就是晚上如果母親要呼喚他的時候他可以隨時起來給母親服務。每當過年過節或者是遇到良辰美景的時候,崔沔都扶著自己的母親去散心,譬如說去郊外旅遊,或者跟家裡的親友們聚會,在大家相聚的時候母親也很開心,大家有說有笑,一團和樂,母親也就忘卻了這個眼病帶來的痛苦。出外旅遊的時候,母親雖然看不到這些風景,但是崔沔都在不斷的給母親說這些風景怎幺樣的美,也能讓他這位老母親彷佛看到這些良辰美景一樣。
結果後來母親去世了,崔沔非常的傷心,為了紀念自己的母親,就立志終身吃素。《弟子規》上講的「居處變,酒肉絕」,他酒肉絕一絕就是一輩子,終身吃素來懷念自己母親。他後來做了官,做到侍郎,這是很高的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算是副部長級的。他收入非常的豐厚,有朝廷俸祿,他就把這些俸祿都分給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他們的兒女,照顧他們的生活。因為崔沔說,母親在世的時候,所憂慮的就是自己的這些哥哥姐姐、就是自己這些的親友,現在我照顧他們的生活也是報答母親的恩德,這也是安母親在天之靈。所以這位大孝子,你看他,真正對於母親可以是盡到愛敬之心,這個愛敬非常的圓滿。孝心是天性,他把這個天性能夠保持一生,甚至父母不在世的時候都依然保持而不改變,所以他在做官的時候也是忠心耿耿。對父母能夠愛敬,當然對於皇上、對君王、對於國家、對於人民也能夠盡到愛敬之心。他自己也得到很好的果報,他的兒子叫做崔佑甫,做到唐朝的宰相,也是一位很賢能的宰相,我們知道這是善有善報,自己能夠盡孝盡忠,必定有盡孝盡忠的兒女。
我們再向下面看,邢昺的解釋還有一段,「《正義》曰: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則為忠矣;以事兄之敬移事於長,則為順矣。『長』謂公卿大夫,言其位長於士也。又言事上之道,在於忠順,二者皆能不失,則可事上矣。『上』謂君與長也,言以忠順事上,然後乃能保其祿秩官位,而長守先祖之祭祀。蓋士之孝也」。這段分析也非常好,《孝經正義》裡面說,「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就是對父母這種孝心拿出來對待自己的領導,對待自己的事業,就能夠盡忠。忠,這是上面一個中字,下面一個心字,也就是心取中,不偏不倚,能夠行中道,心地光明,沒有偏疵,不是圖自私自利,不是圖名聞利養、個人享受,而是一心為國家、為人民做奉獻,這叫忠。忠心來源於孝心,實際上忠心和孝心是一個心,這個心是什麼?就是我們的真心,《三字經》所講的「性本善」。每個人都有的這種真心本性,我們能夠把它保持,當這顆心面對父母的時候那就是孝,面對領導、面對自己的事業那就是忠,所以只要這個真心能夠保持,八德統統具足。
下面講「以事兄之敬移事於長,則為順矣」,這是移敬兄之心而敬長。這個長,下面講的,謂公卿大夫。士人他的地位排在公、卿、大夫之後,公就是諸侯,所謂公、侯、伯、子、男五等的諸侯,當然公上面還有天子。《孝經》裡面講的五孝,從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然後再到士,所以士這個地位排在天子和公、卿、大夫之後,因此天子、公、卿、大夫統統叫做長。這個君,前面講的,移孝作忠是對君上,這個君特指是天子,也能泛指領導。一個企業的老總,總經理、董事長這是領導,一個學校校長,一個機關團體都有負責人,這些都稱為是君。卿大夫是各部門的領導,用敬自己兄長的這種敬意,這叫行悌道,用孝悌之心對待君上、領導,自然表現出來是順從,我們說的聽話。
現在人聽話的人很少,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教育都是培養人創新思惟,培養人獨立個性,而把順從的忠順、孝悌這些品格沒有放在眼裡,不提倡了,不鼓勵了,甚至會覺得一個人懂得順從人,覺得這個人是一個懦弱無能的人,所以現在的社會就搞得很複雜,人人都有自己的意見,人人都好打抱不平,一點小事就興風作浪,這是社會不安的因素之一。一個人能夠有孝心的,他肯定處處都能夠順從父母。像我從小到大,我的父母還有我的長輩們都說,很少跟父母有頂嘴,甚至是吵架現象,沒有,心裏面也沒有那種所謂的逆反心理,這個逆反心理就叫大不孝。所以孝順、孝順,孝後頭必定是跟著順。我從小到大,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美國留學攻讀碩士、博士,乃至最後在大學裡任教授,這條路子都是我母親她的心愿,我只是順從著母親的心愿來走這條人生路,結果發現這竟然是一條捷徑。所以很多人說你三十幾歲當了終身教授,很了不起。不是我自己了不起,我跟大家也報告過,我資質是很差,如果說有優點,大概有一個,我的舅父在我三十歲的時候給我寫了一個生日賀卡,他告訴我說,茂森,看你三十年走過的路程,給你總結你最大的優點是什麼?兩個字「聽話」,就是順。聽話的人有福,父母的人生經驗、人生智慧,我們這一個順字統統都得到,少走很多的人生彎路。在家裡有這種孝順心,出去工作跟領導必定是和諧,為什麼?他自自然然就有一種忠順之心,他不是造作的,也不是要討好領導,給領導獻媚,不是,這是他已經養成習慣,以忠孝存心,所以外相表現必定是順從、必定是恭敬。
所以講「又言事上之道,在於忠順」,事上這是講對於領導,就是前面講的君和長,現在我們講的,比我們位高的,德高、年高、聲望高,這些人統統都可以歸納到上這一類人。事上之道,對於這些人我們應該怎幺樣去侍奉?忠順兩字。二者皆不失,一個忠,忠心耿耿,忠誠,他不會叛逆,順,他順從、他聽話,樂意奉侍自己的長上。當然這種順也要有智慧的,要順什麼?用智慧來隨順這些領導們,如果是領導造惡,那我們就要懂得善巧的幫助他們回頭。所以這個順是順我們每人的天性本善。後面《孝經》有「諫諍章」,裡頭講到,這個順不是盲目的聽話。所以子從父之令未必就是孝。所以順不一定就是父母講什麼都沒有一個判斷而照單全收,那種順就是一種愚順,不是智慧的順。所以順是要有智慧。像舜王如何隨順他的父母?父母怎幺樣害他,他自己能夠保全自己的身體,不陷父母於不義,而在此狀況當中能夠隨順父母,這就是智慧。不像曾子,曾子有一次被他父親生氣打他,把他打昏在地。孔子就批評他,你這樣不能叫做孝順,要是父親失手把你打死,你就陷父親於不義。所以這個順是要靠智慧的。忠順二者都能夠保存不失,這就能夠懂得事上,這個上就包括君與長。
「言以忠順事上,然後乃能保其祿秩官位」,對領導能夠忠、能夠順,就可以保全他的俸祿、他的官位,我們說他能夠工作到退休為止,退休金也沒有減少,他能夠平平安安的做到退休,退下來能夠「長守先祖之祭祀」,祖先我們要祭祀,祭祀祖先是個孝道的行為,要祭祀祖先自己要能夠保全自己的家業,否則面對祖先自己都覺得無臉見人。因此做為士之孝就是注重在移孝作忠,把敬父母、愛父母之心來對待領導、對待國家、對待人民、對待自己的職業,行為上做到忠順,這樣可謂一位士人行出的孝道。談到忠,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忠心,人能夠對自己的職責盡忠,也就負責任,甚至能夠把自己安危都忘記,保證工作的順利進行,心裏面想到人民,而能夠犧牲奉獻自己,他的忠才能夠做到圓滿。
我們看到五月十二日的四川大地震,這個地震以後的救援工作演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位都江堰市的醫療隊的隊長,叫做高天君,他們是跟解放軍醫療隊合作一起去做救援工作,因為地震,導致山體的移動,道路都被破損,沒有辦法走,所以他們只能是徒步進入災區救援。這位高隊長跟戰士們一起做為一個尖刀班,快速行軍進入地震區,因為這個地震還在不斷的有餘震,這一路上很危險,很多山石不斷的滾下來,而且山體也在移動,地殼都很不穩定。結果這位高隊長走著走著突然踩空,因為地震以後地有些洞,他沒看清楚,一腳踩到洞裡面,結果就搞得骨折。這時候高隊長就立即跟這些其他的戰士們說,我走不動了,你們趕緊前往災區做救援,不要管我,我就在這裡自己照顧自己,等你們回來的時候再把我帶出去。結果戰士們很擔心,說現在地震還在震,眼看著那個山體會移過來,就會把人埋葬在路上。但是高隊長想到還有很多的被埋在災區裡面的這些人要等待救援,所以告訴大家不可以等待,趕緊走,結果戰士們含著淚水離開了。幸好高隊長真的是行善之人有天護佑,在這樣最危險的地帶當中竟然安然無恙,被後來從這個地方經過的另外一個救援隊救出來。所以我們能看到,一個人真正能夠忠於自己的職守,可以不顧自己的安危,念念想到救人民,替人民來服務,他的果報也是非常好的。真是人以忠順來感,天必保守而應,這個保守就是《孝經》經文上講的,「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他真正以一顆忠心來行事,天地相保,使到他能夠不僅保全身體,也能保全祿位、保全家業,他的這個聲名,他的這種忠義的美名也在全國上下流傳。所以凡事我們要深信有因果,善因必定得善果,惡因就會有惡報。經文上講的「忠順不失,以事其上」,這就是因,善因,果是什麼?《孝經》下面一句講的,「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所以一部《孝經》實際上也是講到一個因果的道理。
我們再來看邢昺註疏裡面下面一段話,「入仕本欲安親,非貪榮貴也。若用安親之心,則為忠也。若用貪榮之心,則非忠也」,這是給我們講述什麼才叫真正的忠。為什麼我們要去做官?要為人民服務?入仕,古代就是做官,士人,就是我們講的讀書人,讀書人他的目標是考取功名,能夠得到一官半職,這入仕了。入仕的目的,你看邢昺《正義》裡面給我們講得好,為了什麼?為了安親,就是讓父母親心歡喜,心能安樂。如果官做得好,做得清正廉明,甚至能夠百姓愛戴,甚至能夠流芳千古,這就真正讓父母心安,安樂。《孝經.開宗明義章》裡面就說到,大孝顯親,能夠揚名後世。古人他們把入朝做官做為一種安親揚名這樣的一種手段,他們不是為了貪圖榮華富貴。所以做官還是為了父母,還是一種行孝。所謂《孝經》上講的,「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事君就是入仕做官,就是一種行孝。把這個孝心擴大到要為國家、為人民來服務,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一種孝心的擴展,不是貪圖自己的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貪圖這些那就墮落了,有虧於德行,那怎幺能夠稱為孝?
所以邢昺《正義》中說的,「若用安親之心,則為忠也」,所以發心要正,我做官到底是一顆什麼樣的心?這個心要是不正,這個因就不真、不善,果也就不真、不善。所以安親之心是真正的好因,以這顆心來入仕做官,自然他能夠盡忠。像宋朝很有名的岳飛和秦檜,這兩個人用心就不一樣。岳飛之所以能精忠報國,這是因為他能夠有安親之心,他出仕做官之前考上武狀元,岳母在他背上刺字「精忠報國」,所以岳飛一生真正做到母親這句話,這就是安心。如果不能夠精忠報國,母親的心不安,所以他能夠移孝作忠。反過來奸臣秦檜他的心就不是安親之心,他是什麼?用貪榮之心,則非忠也,他貪圖的是自己的榮華富貴,整個就是為自己個人打算,所以凡事有害他的功名利祿的他都把他做為眼中釘、肉中刺。他知道岳飛攻打金國,如果真的把老皇帝接回來,岳飛肯定在秦檜地位之上,所以他自己嫉妒,就要把岳飛置於死地。這種心是什麼?歸根結柢是他貪榮之心。所以他就成為一個不忠不義的奸臣,遺臭萬年。到現在在杭州你到岳王祠去看,大家對岳飛都恭敬頂禮讚嘆,在岳王像外面的地上跪著秦檜和他夫人的銅像,大家拜完岳飛以後,回頭就拿那個棍子來打秦檜和他夫人的銅像,邊打還邊罵,甚至給它吐口水。所以用心不善,這個因雖然小,這個果會很大,到最後是自己也沒有好下場。秦檜死的時候舌頭伸出來自己嚼舌,把自己舌頭嚼斷,痛苦而死,為什麼?因為他自己用自己的口誣陷忠臣,造這個口業,最後就落得嚼舌而死,舌頭伸出來進不去。佛家講這種人肯定墮地獄,墮什麼地獄?我們可以想像是拔舌地獄。現世都舌頭伸出來縮不進去,你想想他將來必定是這個果報,在地獄裡面被惡鬼把舌頭拔出來,拔得長長的用犁來耕,拿鐵鏈來鎖住。這都是最初一念心不善、不真,導致的果。我們再看王氏,她現在也是被千秋萬代的人唾棄。所以用心很重要。
真正能夠常常想到為父母、為國家、為人民,他能立志,自己不僅是能保其祿位、守其祭祀,甚至能夠流芳百世,自己成聖成賢。我們看到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他也是出身貧寒,父親早死,母親改嫁,改嫁到朱姓人家,後來范仲淹在朱家待不住,告別母親,立志求學將來做官,再接母親回家奉養,跟他母親說,請母親等我十年,我現在要拿了功名衣錦還鄉。立志以後范仲淹就到書院里去讀書,一個破舊的書院苦讀,記載上說,他五年和衣而睡,聞雞起舞,非常的用功,在冬天非常的寒冷,范仲淹吃的東西非常的簡單,就吃稀粥就鹹菜,把粥煮好之後凍成一塊塊的,然後切成幾塊,一餐吃一塊,把鹹菜切成一條條的就粥吃,所謂的「斷齏劃粥」。有一次一位富貴家的子弟看到范仲淹這幺樣的清苦,於心不忍,給他送來一桌很好的酒席讓他品嘗,補充補充營養,但是過了好些天之後,這個富家子弟再去看他,發現那桌酒席原封沒動。他就問范仲淹,難道你不喜歡我給你的這些酒菜嗎?為什麼沒有給我這個面子?范仲淹就告訴他,很誠懇的說,不是我不願意接受你的饋贈,是因為如果我今日吃了你的美味佳肴,他日就吃不下我的稀粥鹹菜。范仲淹先生就這樣以苦為師,用清苦的生活砥礪自己。他為什麼能這幺做?因為他這個因地的心是一顆至孝的心,他為了報恩,為了報答母親,讓母親晚年有一個好歸宿,而他也處處想到為國分憂,為民服務,這是忠心,有忠孝存心他才能這幺做到。這個心是真的,是安親之心,不是貪榮之心,如果他貪榮,貪榮華富貴,享受的,他見到美味佳肴肯定動心。
記載里還有個故事,說他在寺院裡面有一次在樹底下挖出一壇白銀,但是范仲淹先生看了之後心都不動,還是把它原封埋好,也沒告訴人,這個事情擱了很多年,最後等范仲淹做了宰相,那個寺院的人來請他幫忙,你做了宰相,照顧一下我們家鄉的破廟,給我們修復修復。范仲淹先生才告訴他,你那個寺院的樹底下就有一壇白銀,你們挖出來足夠你們用了,大家才知道,後來挖出來真的看到這些白銀。你看范仲淹,見到美食不動心,見到金銀不動心,可見他對榮華富貴沒有絲毫的貪圖。他心裡想的是什麼?為什麼能夠這幺樣的刻苦立志?就是他有這顆安親之心,安親而後安民。
范仲淹在年輕的時候跟朋友一起遇到一位看相算命的先生,這個看相的人給大家看相算命,范仲淹就請教他,說請問我能不能夠做到宰相?這個算命先生看到之後,你這個小夥子口氣還很大,一開口想做宰相。范先生聽到算命先生這樣的話鋒,就知道可能宰相做不到,馬上話鋒一轉,就問那您看我能不能做醫生?這個算命先生有點百思不解,剛才還說想要做宰相,怎幺一下墮到了醫生?因為在古人來說做醫生的職業是很清貧的,過去醫生真是醫德高尚,存心就是救死扶傷,不是貪圖別人供養醫療費的。所以那些窮人看病的,買不起葯,付不起醫療費,醫生都會免費給他醫治,甚至還貼補醫藥費幫他買葯,醫生絕對不開口問人要醫療費的。你看看老醫生,現在估計沒有了,在民國時代,我的外公外婆他們有說過,說在哈爾濱老城區的那些醫生給人看病不開口要價的,外面放了一個錢箱,你看了病之後,自己覺得能付多少自己把錢投到這個箱子里,醫生也不看你投多少,到了一個月末他就把這個箱的錢收一收。醫生是醫德高尚,當然就生活會很清貧。所以這個算命的先生看到范仲淹怎幺一下從宰相變成想做醫生,就很疑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范仲淹說,不能做良相,我就去做良醫,良相可以救人,我做不到,做良醫也能救人。你想想范仲淹這種存心,以安親之心安民,所以他才能夠做出「岳陽樓記」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論語》裡面子路,這是孔子的學生,跟夫子請教過,「子路問君子」,什麼是君子?孔子回答他說:「修己以敬」,能夠好好的修持自己,以什麼修持?以敬,古人說的「主敬存誠」。能夠主敬存誠,他對自己生活一定是謹慎,德行各方面都不會有缺失,更像范仲淹先生的,真的是以苦為師,見財不動心,這都是大德。子路聽到修己以敬,他覺得還不夠,他還想繼續問,又問第二層意思,「如斯而已乎?」是不是做到主敬存誠就能稱為君子?好像子路覺得修己以敬這個範圍太小。孔子就回答他:「修己以安人」,自己好好的修就能夠安人,自己主敬存誠就安己,自己心就安,心安就身安,自己安了才能安人。安人第一個是安親,剛才講的安親之心,讓父母親安樂這是齊家,讓家裡人都安樂,然後擴展起來就是治國,讓一國之人都安樂,再擴展就是平天下,一天下人都安樂,也就是說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修己這是基礎,這是首要,這是關鍵。子路聽了之後他還再問,曰:「如斯而已乎?」修己安人這就可以了嗎?還嫌不夠。結果孔老夫子跟他講:「修己以安百姓」,這個人擴展起來就是天下人,百姓,就是《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所以這個安百姓就不只是齊家,就包括治國、平天下。
然後夫子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真正做到讓天下人安樂,讓世界和諧,哪怕是像堯、像舜這些聖王,都未必能夠辦得到。堯、舜這些聖人他如何來安百姓?就是靠修己,真正把自己德行修好,他就能夠做到孔子所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讓天下人都能安樂,各得其所,這是太平盛世。所以范仲淹你看年輕的時候就立志向要這幺做,這就是大孝,不僅是事君,而且做到立身。當他把這個孝道做好以後,孝悌之風在他這個家裡就能夠承傳,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能孝自無逆子。范仲淹的兩個兒子,范純仁、范純佑都是大孝子,特別是范純仁,他的德行、學問都受到當時人的讚歎,朝廷都請他出來做官,當時范純仁為了照顧自己年邁的父親,把朝廷的邀請推掉。後來父親過世以後,他的兄長范純佑也因為得病在家,范純仁為了照顧自己的兄長,也推辭了朝廷的聘請,可見得范純仁他也是孝悌做到很好、很圓滿,對父母這種盡孝,對於自己兄長致敬。結果他後來拒絕朝廷邀請,他自己說「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這句話用現代話來講,就是怎幺可以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而輕忽父母,也就是要把孝順擺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事業擺在第二位。真正有這種孝悌之心的人,天必定會保之,所以他真正會失掉他的祿食嗎?他的官位嗎?難道盡孝的人會障礙自己的事業嗎?不會,范純仁最後還是官拜宰相,成為當時一代名臣。正所謂的「忠臣出孝子之門」,這是范家孝悌傳家,把這種家風,這種孝忠的家風為我們演示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若有安親之心,則為忠也」,他能真正像范純仁、像范仲淹以安親為存心,自然他就能夠盡忠。
茂森想到過去母親在我上大學的那時候,就表達了對我的心愿,希望我將來出國留學讀博士,能夠取得一定的世間的成就,這是母親對我的心愿。因為家裡經濟也並不富裕,當然心裡就想到要出人頭地,能夠起碼有俸祿,就像「士章」裡面講的,能夠保其祿位,就是有一定的事業,可以讓父母能夠安享晚年,於是立志出國留學。因為學習成績很優秀,也就很快的在畢業之後就到美國讀書,攻讀碩士和博士,但是因為家裡經濟能力有限,所以自己也靠獎學金來維持。不僅是獎學金能夠維持得過去,而且每個月都給父母寄錢,我記得當時是每個月八百塊錢美金,給家裡父母寄三百,自己剩五百,所以每個月吃住的費用就非常的節儉。吃的菜飯基本上是到市場上買的最便宜的飯菜,再加上跟同學們一起合租的公寓是最便宜的房子,夏天為了節省不開冷氣,冬天不開暖氣,真正冷的時候,真的是把所有衣服、毛毯都蓋上,還不夠,把書本都壓上來來過冬。當時一個同學用舊了的一個高壓鍋,用了四年,結果他要把它扔掉,我剛到美國,看到這個高壓鍋還能用,就給我用。這個高壓鍋上面的鎚子已經沒有了,就不能高壓,我就拿這個鍋煮菜、做飯、煮湯用了四年,自己生活真的是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很希望自己努力的學習,趕緊把學業完成來回報父母。
當時我在去美國留學的第一年的冬天,那是一九九六年一月七號,我給我母親寫了一封信,我是每兩周都給母親寫一封長信,這些信母親都把它搜集起來放在我們家庭文化箱裡面,已經是很多、很厚的一大疊。偶爾拿出來看,心裡也覺得很有感動。這個信裡面有一段是這樣寫到的,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們這兒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發現天上飄落許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時候,我可以挺過來,便可省些錢,無需買棉被了。儘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兩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時,我可以鍛煉自己「舍受」。我目前的學習、生活都較單調,每日穿同樣的衣服,吃同樣的菜飯,走同樣的路,讀同樣的書。我盡量讓自己在單調中求單調,使躁動的心熄滅。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單調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機器人,直至獲得博士學位為止。因為我深深懂得:我來美國不是享受的,而是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錢,若不努力讀書,天理難容!所以我突然很喜歡寒冷的冬夜,因為在冬夜裡我才能體會「頭懸樑,錐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斷齏劃粥的清凈。這個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場凍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進取心卻比任何時候都強。我要以優秀的成績供養父母!媽媽,請您放心,您的兒子向您保證,向您發誓,我一定會孝順您,把孝順放在第一位,把事業放在第二位!」
這是我給母親寫的這封信,當母親收到這封信以後,心裡當然是非常的安慰,知道在異國他鄉的兒子還在正道上走。而母親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的人,一般可能父母接到兒子這封來信會很心疼,怎幺冬天都沒有錢買棉被,怎幺這幺辛苦,這幺枯燥的生活,可能會趕緊寄錢給他買棉被,讓他過上好一點的生活。可是我母親是怎幺樣做的?她給我寫了一封回信,這封回信也給大家分享一下,她說:「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堅強,感謝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謝清苦、無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復性德之光!中國六祖惠能大師說,人的本性(佛性)里什麼都有(具有智慧、福德等等),只是人們長久以來迷失,被貪、瞋、癡的塵土封蓋了,使其不能顯露。那幺,用什麼方法才能開啟人性的寶藏呢?——用「孝」。這是第一把鑰匙。孝養父母,擴而大之,孝養一切眾生。茂森,你先做一個榜樣,給青年們看看!」所以母親抓住這個機會又一次的提醒我行孝,不僅自己行孝,恢復自性的性德之光,而且要把它發揚光大,擴大到對一切的民眾、一切眾生。
我們下來繼續看在邢昺《正義》裡面有引用到嚴植之的一句話,還是註解這一段經文的。「嚴植之曰:上雲君父敬同,則忠孝不得有異」,這是講到以至孝之心來服務於領導,服務於國家、人民,就必定是忠,孝和忠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所以說君父敬同。敬父和敬君都是出自於天性的這個至孝的心,如果說是對領導的敬意和對父母敬意有不同,那幺這個心就不真了。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某人對領導見面之後鞠躬哈腰,畢恭畢敬,好像領導一呼,馬上應勿緩,甚至溜須拍馬、獻媚,服務殷勤得不得了,對領導很恭敬,可是你看他對父母怎幺樣,回到家裡沒把父母看在眼裡,自己像大爺一樣,讓父母還要伺候他。所以對父母要是不敬,他怎幺可能由衷的對領導有敬意?他對領導這幺恭敬是為什麼?必定是貪榮之心所致。貪榮之心則非忠也,不是忠心,那個心是假心,有所圖的心,自私自利的心,哪裡是真心?領導在的時候他能溜須拍馬,畢恭畢敬,領導哪天下了台,你看他對領導是什麼樣的臉色,可能理都不理,又拍另外一個領導的了,這種人哪裡是忠。所以這裡講忠孝不得有異,不得有異就是相同的,就是一不是二。
所以我們選擇人才、選擇下屬,企業招聘員工,乃至國家要培養接班人,怎幺樣去選擇?古人告訴我們一個原則,「孝廉」兩個字。你看這個人對他父母是不是盡孝的,如果真正是對父母盡孝的,他必定是對國家、對人民盡忠,因為忠孝不異,它不是兩個,是一個,同一個心,只是面對的對象不同,才有這個相上的區別,在心上、在理上是完全一樣的,再加上廉潔,廉潔他不可能會貪污,不可能會有腐敗現象,這種人就是最好的接班人。對父母盡孝,對老師表現出來的必定是至敬。老師在五倫關係當中雖然沒有特別指示出來,但是老師這一倫是跟君是排在一樣的。所以移孝來作忠,對老師也必定是忠心,忠順不失。中國古人非常注重師道,注重學問的傳承,學問傳承我們說找傳人,什麼人能夠做為傳人?必定是看他對老師是不是能做到忠順不失,他能夠對老師忠順不失,這證明他尊師,尊師的人必定重道,尊師重道是連在一起的。他對老師不尊敬,他肯定對道業也不尊敬,因為老師是傳道之人,這是韓愈「師說」裡面講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以他真正希望學道、學知識、學技術,必定是對老師尊重,他才能學到真實的東西。
所以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像茂森在去年年初以來辭掉教授的工作,立志從事聖賢教育的事業,跟隨凈空老教授我們的老師來學習。對老師常常我們自己提醒自己要忠順不失,父母把我們送到老師這裡求學,母親也是千叮嚀萬囑咐要聽老師話,所以對老師也是由衷的恭敬、好學,希望多學一點,希望老師多教導一些。所以想自己得到成就,那必定是自己存心要正,這是邢昺這裡講的安親之心,不是貪榮之心。如果向老師學習,學這些道德學問,有心將來能夠成名,能夠得到大家的恭敬、讚歎、供養,這是屬於貪榮之心,這些心就會障礙我們真正的道業。所以用心要純真,純真的話將來果報必定是真。孔子教導我們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學道最終目標就是安百姓,就是能夠幫助世界達到安定太平,這是聖人的理想。真正這幺做到才可謂做到立身行道,揚名後世,這是至孝。
《詩經》裡面有一句話,孔老夫子在「士章」文中也引用到,「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就是早起晚睡,不要辜負你的父母,所生就是父母,忝就是侮辱,不要讓父母受辱。如果我們不能夠努力的求學、求道,落實道德,沒有真正做一個君子,心裏面常有所謂貪榮之心,貪圖自己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搞的是自私自利、貪瞋癡慢,這就讓父母蒙羞,《弟子規》上講的「德有傷,貽親羞」。所以「士章」告訴我們,把孝心養成,移孝作忠,而為國家、為人民服務,還是為了安親,還是純孝之心,這樣必定能夠成為君子、成為聖賢,這是孔老夫子所希望我們達到的理想。
下面我們再學習下一章「庶人章第六」,我們先把這一章的經文讀一下: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這一段經文不長,但是所含的義理十分的豐富。這一章講的是庶人如何來行孝,庶人我們說是普通人,就是除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人以外,一般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稱為是庶人,庶人就是一般普通人,該如何行孝?這裡講到主要是以自己的勞力來養活、贍養父母,供養自己的雙親,而且要懂得謹慎其身。我們先看看邢昺的《正義》裡面對此章的一個大意的說明,「《正義》曰:言庶人服田力穡,當須用天之四時生成之道也,分地五土所宜之利,謹慎其身,節省其用,以供養其父母,此則庶人之孝也」。這段話就是講到古代是農耕社會,一般都是家裡有一些田地耕種,春耕、夏長、秋收,得到一些糧食,這就是所謂的用自己勞力來贍養父母。要耕種這就要懂得利用天時地利,所以需要用天之四時,就所謂的春、夏、秋、冬,掌握節氣的變化,掌握農作物生長的這些規律。所謂分地就是分五土所宜之利,分五土就是指五種不同的土地,把這些土地的這些規律、利弊、好壞都了解了,該如何來種植,這就是所謂的『用天之道,分地之利』。
『謹身』就是謹慎其身,節省其用,這是「謹身節用」的意思。謹身是對自己德行來講的,言語造作都要謹慎,不可以造惡,不可以犯罪,否則就會遭到禮法的懲罰,這樣就沒辦法孝親,沒辦法服務父母。自己也要節儉,生活節儉一些就能夠長久一些,用這樣的一種心行來供養父母,讓父母能夠安安樂樂的終其天年,這就是所謂的『庶人之孝也』。孝順父母真的不在乎你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你富貴如天子、諸侯,貧賤如一般的平民百姓甚至於乞丐,都可以對父母盡孝的。這就是所謂的『孝無終始』,始於天子,這是五孝之始,終於庶人,五孝講到最後講庶人,沒有分地位的貴賤,統統都要行孝。當然『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意思很深、很廣,我們在後面會有詳細的解析。現在我們主要是看到第一句,「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在漢朝有一位孝子叫蔡順,他的父親早去世,跟母親相依為命,他侍奉母親非常的孝順。當時因為在漢朝王莽篡位,所以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又逢到饑荒年,一點收成都沒有,當時蔡順沒有東西供養母親,所以每天只好上山去采野果,采一些桑椹果來供養自己母親。結果有一天他上山拿著兩個籃子去採桑椹果,遇到強盜把他攔劫住,當時因為饑荒年,強盜不是搶東西,是抓住人要把人給吃掉。當時強盜看到蔡順拿著兩個籃子的桑椹果,一個籃子的果子比較黑,比較成熟,一個籃子裡面的果子比較紅,還沒有完全成熟,就有點好奇,就問蔡順,你採桑椹果為什麼要分兩個籃子來裝?蔡順就老老實實的跟強盜回答說,黑的果子比較成熟比較甜,是給我媽吃的,那個比較紅的還沒有成熟的果子是我自己吃的。這些強盜一聽就很感動,不忍心害蔡順,不僅沒有為難他,而且還送給他三斗白米和一些肉。可見得你看強盜他也有良心,這種良心就是《三字經》頭一句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是本善的,只是因為後天的這些污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癡慢、自私自利這些污染,把自己的本善給掩蓋。
所以孝順父母這是本善,強盜亦有之,因此看到蔡順能夠這樣的孝順父母,強盜也感動,觸動了他的天性,啟發了他的良心。這使我們能夠相信真的人性本善,而用什麼方法能夠把人性本善開發出來?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孝道。我們看到中央電視台播放的關於海南海口監獄用《弟子規》、用孝道的教育改造服刑人員,效果卓著。很多服刑人員過去很難改造的,這些人一般人認為是社會的渣子,是害群之馬,對他們都唾棄,但是海口監獄這些幹警們,他們自己在領導的帶領下學習《弟子規》,用《弟子規》、用孝道來教育這些服刑人員,幹警們自己以身作則,同時讓大家一起學習,跟大家講孝道的故事,讓這些服刑人員孝心啟發出來,所以見到自己的父母都痛哭流涕,跪在地上懺悔,知道自己做錯了,發誓重新做人。改造的效果比以往用教條式的,機械式的,甚至暴力式的這種教育,效果好上百倍。這是什麼?循著天性而教化,父子有親就是天性,循著天性教化非常的容易。所以《孝經》上也講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蔡順的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人都是能夠教得好的,強盜也能夠教得好,服刑人員也能夠變成好人的。蔡順他為我們顯示出謹身節用,這是古代的二十四孝之一,現代也演繹出跟蔡順一樣的,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感人的孝子故事。這是在浙江林學院的一位大學生叫劉霆,劉霆家裡很清貧,他的父親拋棄了他們母子,他母親身體不好,得了腎病,劉霆,這是十幾歲的孩子,照顧自己的母親盡心竭力。後來劉霆考上大學,但是因為家裡沒有經濟能力,難以負擔學費,所以劉霆就決定放棄學業在家裡照顧母親。大家看到劉霆侍奉他母親真正是衣不解帶侍奉於床前,《弟子規》上講的「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他自己想要來照顧他媽媽,但是他媽媽希望他上大學,在媽媽執意要求下,最後他決定背著他母親上學,到大學附近租了一個很小很小的房子,他不住在學校的校園裡面,因為這樣不方便照顧母親,每天白天學習、上課,晚上回到家裡就給母親做飯,照顧母親。結果母親的病情一日一日加重,最後醫生建議一定要換腎,結果劉霆就暗暗下決心,要自己捐一個腎來救他母親。後來這個事情被一些愛心人士得知,都為劉霆的這種孝悌的精神感動,大家紛紛解囊相助,而且有醫院決定免費為她做這個換腎的手術,終於幫他母親成功的做了換腎手術,也不需要自己換腎,這是醫院捐獻出來的。後來大家給他捐助的很多,因為知道這位孝子為了省錢給他母親做醫療費,不捨得吃,甚至餓得胃出血,大家非常的同情,一下子捐款就捐的很多,保證他的整個醫療費用和生活學習。這位劉霆得到這些熱心人士捐的善款用不完,他也是省吃儉用,知道這些善款每一分錢都凝聚著大家的愛心,不可以浪費,所以把捐款中的五萬塊錢又重新捐獻出來,在學校裡面設立了一個孝心基金,也專門來幫助那些貧困孩子他們家裡類似於劉霆這樣子的,也得到這種孝心的、愛心的捐助。
所以你看看劉霆,一個普通家裡的孩子,可以說是庶人,但是他能做到謹身節用。謹身,謹慎他的道德,首先一個是孝道,而且能夠把孝親之心還擴大,設立孝心基金幫助那些貧困的孩子。他能夠節省自己的生活贍養母親,他在學校的時候一邊打工還一邊學習,學習也很努力,成績也不錯,這是演繹出現代的孝子感人故事。茂森在前年就看到這一篇的報導,很感動,尤其感動的是劉霆他能夠把對母親的這分孝心擴大出來,設立孝心基金來對社會上有緣的人,幫助那些困難的人。所以當時我在中山大學任客座教授,中山大學他們有一個國際MBA班,叫工商管理,請我去教金融課程,他們這個項目是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聯合辦的,用外國的這些金融的教材,聘請外籍知名的學者來擔任這個課程的教授,當時請我去教金融課。中山大學是我的母校,我本不應該收錢的,但是他們校領導執意說,每個人都是這樣,要有工資費用,費用也很高,你不可以例外。我就想到我這個錢乾脆就辦一個基金,專門也是來資助大學裡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因為我是在嶺南學院畢業的,也在嶺南學院任教,在那裡幫助那些貧困孩子上學。跟它的校領導談了之後,他們真有這種項目,而且有這個標準,凡是家庭月收入低於四百塊人民幣的,就有資格申請這種助學金,我就把這些工資全部捐出來,來資助這些貧困孩子。這些校領導就問我,你這個助學金用什麼名字命名?是不是也搞一個「鍾茂森助學金」,我說不要,我們並不要名,我想了一下,就用「孝悌助學金」。《論語》裡面,「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就是仁愛,就是聖賢之德,以孝悌為本,所以用孝悌這個名字命名。結果這個助學金成立以後,有朋友聽到我們在大學裡設了這個助學金這種善舉,他們也很歡喜,一起加入。結果去年、今年這個助學金善款增加了很多,今年的捐助也有八萬多人民幣,可以資助不少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這是受到劉霆的孝心基金的這種啟示。雖然我們現在還有這種福分,吃得飽、穿得暖,還不至於像劉霆那樣家裡出了這樣的不幸,我們有這種能力,更應該儘力的幫助這些比我們不幸的人。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裡,這一段還沒有講完,我們下一次就繼續的分享。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仁者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轉帖即為法布施,功德無量】出處參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565035-2.html
推薦閱讀:
※一直讀書讀到博士會不會覺得少了很多人生經歷呢?
※博士課題是一個橋樑工程領域的世界級難題應該怎麼入手?
※女導師讓博士生干私活,博士自殺,你怎麼?
※如何看待引進國家級領軍人才獎300萬的現象?
※雙博士教授從事書法教學和實踐多年,功底深厚行草隸書清麗瀟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