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底線:平安銀行證券化叫停背後|央行|平安銀行
行情走勢 | 大單追蹤 | 資金流向 | 最新研報 | 公司新聞 | 最新公告
史堯堯
「大家應該都明白,這件事情很複雜。但既然我們主導此事,會按照計劃爭取在月底前推出。」
針對鬧得沸沸揚揚的平安銀行[0.00% 資金 研報]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被叫停一事,上交所相關人士如是回復經濟觀察報的提問。
6月15日,上交所和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以下稱「中債登」)分別發布《關於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交易有關事項的通知》和《關於為「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提供發行支持、登記、託管及結算服務相關事項的通知》。
上交所特別指出,按照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本期信貸資產支持證券突破了原先的雙審批制度,改由銀監會按現行監管規定審批後,直接到上交所上市交易,大大提高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發行審批效率。
這意味著一個新的資產證券化交易秩序和交易市場就此產生:銀監會審批產品、中債登登記、上交所交易。
而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叫停此次產品發行的背後,看似是產品審批權的爭奪,實際是交易秩序規則的制定。這或許是央行最不能允許突破的底線。
面對金融創新對市場公開操作以及貨幣政策帶來的困擾,央行正在嘗試打造新的金融市場秩序。
一個想做大,一個要便捷
就在發布以上通知的前一個月,上交所曾廣泛邀請各類金融機構人士參加一個內部討論會議,內容核心為「上交所為什麼會被邊緣化?」
一位參會金融機構人士告訴記者,上交所的憂慮在於,回看這幾年的發展,他們發現對上海金融中心發展貢獻越來越弱。
而僅一個月過後,6月15日,上交所和中債登就分別發布公告稱,平安銀行1號小額消費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將登陸上海證券交所。上交所相關人士告訴經濟觀察報,我們主導此次產品發行,隨後還將按照既定安排,爭取在6月底推出此類產品。
在一家已發行資產證券化的商業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張某看來,上交所此舉是在打破央行剛剛開始建設的金融市場秩序。「如果要吸引更多的商業銀行來此交易,就必須給予更好的政策。除了放寬規則,上交所別無選擇。」
而接受經濟觀察報採訪的金融從業者均表示,上交所想要做大資產證券化交易規模就必須給予更好的政策,否則沒有商業銀行會在此交易。
據媒體報道,除了平安銀行,建設銀行[0.26% 資金 研報]也已經重啟交易所版資產證券化的籌備工作。去年,中國證監會網站信息披露,東方證券上報了「建元一號」專項資管計劃,即為其與建設銀行合作發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但隨後此次發行不了了之。
經濟觀察報獲悉,「建元一號」隨後選擇了向金融機構的交易所外銷售方式。在2014年央行與銀監會聯合發文鼓勵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後,平安銀行和建行成為為數不多兩家沒有發行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股份制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實際上,此前平安銀行已經發行了兩期與此次類型相似、規模在百億元左右的資產證券化產品,產品由平安證券設計。
已購買過此類產品的機構人士表示,平安證券設計的產品中主要以消費類貸款為主,產品設計上分了很多層級,同時有平安集團下屬金融機構參與增信擔保。「產品設計非常好,在金融機構中很受歡迎。」
「平安證券有考慮過在監管部門認定渠道中來做更規範的發行,但是他們也擔心過多的規定拖延發行速度、效率。」上述機構人士說。
根據平安銀行對零售業務發展的規劃,其通過資產證券化幫助「小額消費信貸」、「新一貸」、「信用卡」、「汽車融資」等零售信貸資產實現出表。據經濟觀察報了解,其計劃每月拿出100億元資產發行產品。由此,不難看出平安銀行選擇上交所發行項目的初衷。
不過,根據媒體報道的發行信息,平安銀行此次資產證券化產品僅有聯合信用評級一家給予評價,同時入池資產全部由中國平安[0.10% 資金 研報]財產保險提供信用保證保險。
「此前已發行資產證券化的產品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兩家評級公司給予評級,這是央行有意吸取美國次貸危機中評級公司出現的道德風險問題,由此設立雙評級制度。另外就是隸屬於同一集團的公司出具保險證明,這給投資人的感覺就是無論怎樣,平安集團都會剛性兌付。這有悖與央行打破剛性兌付的思想。」張某說。
交易爭奪戰
事實上,銀監會審批產品、中債登登記、央行提出質疑,這種情況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
2013年10月,中信銀行[0.00% 資金 研報]發布了一則公告稱,經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批准,中信銀行獲首批理財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資格。不過,這則公告曝光了銀監會、中債登與光大銀行[0.00% 資金 研報]聯合打造銀行間債券產品的計劃。
在銀監8號文里,銀監會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定義為「未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而理財直融是專為理財計劃打造的標準化資產,亦即非標資產的對立面――「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
央行認為,理財直融遊離於我國統一的債券監管框架之外,創造了區別於銀行間、交易所的第三個債券市場。根據媒體報道,隨後央行金融市場司不止一次向銀監會創新部發函質疑,焦點正是在於理財直融是不是債券,銀監會是不是要再造一個債券市場。
「最終,由於央行對額度有嚴格管控,交易規模十分有限。」一位光大銀行資產管理部人士說。
早在2012年信託行業蓬勃發展時期,中債登有意與北京金融產權交易所(下稱「北金所」)合作發展信託產品登記制度,並打造發行、交易統一的系統平台。據了解,2012年末,銀監會想藉此機會將北金所收到旗下,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當時各種文件、公章都已準備齊全,只等宣布。」銀行間交易商協會的相關人士說。
在銀監會收編北金所無果後,2013年3月份,央行開始與北金所接觸,並最後其管理下的銀行間交易商協會採取「增發形式」入股,以8000萬~1億元資金換得北金所第一大股東地位。
6月17日晚間,央行在其官網就媒體報道的「央行叫停平安銀行交易所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一事,發表了五點看法。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金融行業高管均表示,點名提出中債登是債券發行交易的監管存在不足,顯示央行對中債登的不滿由來已久。
其中一位證券公司高管表示,隨後可能會效仿短融、中期票據(下稱「中票」),央行或許將資產證券化交易結算業務轉移至上海清算所(下稱「上清所」)。
2011年9月初,央行將短融託管轉移至上清所,此後又陸續將超短融、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M)、非公開定向融資工具(即私募債)、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和資產支持票據、中票等品種的託管轉移至上清所。2013年6月19日,上清所公告稱,自6月17日起開辦中票的登記託管結算業務。
今年5月末,中債登和上清所資料顯示,債券託管餘額合計約30.61萬億,當月環比增加5917億,增量創年內新高。其中主要託管信用債的上海清算所5月債券託管凈增3026.6億,連續兩個月高於同期中債登的託管增量。
之前的交易商協會的相關人士看來,以上中票登記轉移事件是促成「資產管理計劃」、「平安銀行資產證券化」的轉折點。「中債登要擴展自己的業務範圍,否則在這麼下去就會逐步失去在市場中的意義。」他說。
央行的決心
此時正值「錢荒」一周年,雖然資金市場表面平靜背後,商業銀行卻是蠢蠢欲動:希望借入資金拉低存貸比來做高業績。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商業銀行一致預期今年6月30日將是非標業務整改的大限,因此在此之前有做高業績衝動的上市銀行開始頻繁向市場借入資金。
多家商業銀行金融同業部相關人士表示,央行對同業業務監管態度非常肯定。「相比過去,肯定會嚴格監管。」同時,在逐步完成交易所的布局後,央行或許正在努力將金融交易朝著更規範化方向前進。
當時媒體報道,與北金所的合作,首先是央行及交易商協會希望藉助北金所成熟交易平台完善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戰略性舉措,同時也是北京市政府著力推動的結果。
由此,在央行的管理版圖上,其主管的交易商協會下擁有中債資信評級公司和北金所,前者發展評級業務,後者將逐步承接現有協會在債券發行和交易的功能;上清所則負責託管中票和短融業務。
之前協會的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下一步北金所或將承接債券發行中的簿記建檔業務,而上清所則主要進行債券的招標發行類業務。
他認為,擔憂此前為清理債市丙類戶設置的一系列交易制度將形同虛設,並因此改變銀行間債市的結構。因為已在籌劃乙類戶開戶相關事宜,但同時也可能對新開設的乙類戶提出一些門檻及准入條件,並會對其交易方式進行限制與約束。
有媒體報道,接近人行的相關人士表示,央行並不介意銀行選擇到交易所發行ABS,不過,作為場外市場的銀行間債市與場內市場交易所對於投資人的要求不同,投資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也不同。銀行間債市還承擔公開市場操作、實施貨幣政策的功能。經上交所通過中債登託管開戶,也意味著將中債登納入交易所,沒有可靠的防火牆就意味著銀行間市場可能形同虛設,兩個市場將合二為一。
不過央行仍表示,支持平安銀行在上交所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鑒於信貸資產證券化涉及貨幣政策實施與金融市場的協調發展與穩定,應事前報告,這與自主發行並不矛盾。
推薦閱讀:
※回望光大證券內幕交易案,為何沒有追究刑事責任——2017金融大事記:楊劍波再審申請被駁回
※解讀打新神器——廣發證券」融易通 」 - 希財網
※一次成功的調倉
※1月20日國內四大證券報紙頭版頭條內容精華摘要
※除了買股票,你的證券賬戶還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