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火焰》| 我們能否理解自己的意識?

我們頭腦之中濕軟的灰白色物質——我們的大腦之肉——會是豐富的心理生活的基礎和原因,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英]考林·麥金,《神秘的火焰》

當代意識研究的百花園中,各種理論竟相開放、爭奇鬥豔。概括而言,可分為行為主義、同一論、功能主義、取消主義等意識自然化進路,以及沉渣泛起的新奇的二元論、泛心論等主張。神秘主義卻是近年來在夾縫中開放的另外一枝奇葩。

考林·麥金(Colin McGinn)是神秘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他是英國羅格斯大學哲學教授,著作頗豐,代表作有《心靈的特徵》、《心靈和身體》、《哲學家及其思想》、《倫理、邪惡和虛構》、《心理內容》、《神秘的火焰》等。

▲ Colin McGinn

其中《神秘的火焰》闡釋的哲學立場被稱為「新神秘主義」,在西方英語世界中產生較為廣泛的影響。它以大膽瑰麗的想像、深刻嚴密的論證、生動樸實的筆法向讀者展現了富有趣味性和啟發性的意識難題,不但被像《星際迷航》這樣深受西方民眾所歡迎的科幻電視劇所吸納,而且在嚴肅的哲學界產生了重要的爭論。

▲神秘的火焰

從人類開始思考自身起,意識問題就成為困擾人們的千古之謎。什麼是意識?它源於何處?它與我們的身體有何關聯?如果說意識是和人腦相關聯的,那麼意識和人腦是通過什麼方式相關聯?按照丹尼特的說法,人類這塊高度發達的神經之肉,如何釀造出意識的美酒。

麥金認為,我們必須承認,在人類歷史上對意識研究是相當混亂的,試圖給意識下個公認的定義確實勉為其難。因為,意識不是我們日常所認為的那樣等同於自我意識,也不是反思思維,它如同高踞寶座的女皇,位於大腦的深處,無時無刻不困擾在我們身邊。

時至今天,我們只知道大腦是意識的物質承載者,至於意識女皇則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毫無疑問,意識是存在的,但大腦這塊主要由80%水分、10%脂肪和8%蛋白質構成的灰白色物質如何以某種我們可以理解的方式與意識聯結,實際上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我們所知道的要比我們日常所思所想要少得多。

麥金指出,縱觀意識研究的歷程,對於意識的解釋無非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二元論,一種是當代的物理主義。

二元論的解釋主要源於笛卡爾的思想:心理有思維而無廣延,物質有廣延而無思維,它們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實體區域,二者並沒有經驗和偶然的關聯。二元論的最新表現形式是屬性二元論,它不在承認意識和物質分居兩個不同區域,但卻分屬兩個不同的屬性。

▲ 笛卡爾的示意圖

然而,意識的自然主義根據當代生物學、神經科學、腦科學等自然科學成果,提出意識只不過是大腦的神經元和電化學反應的產物,在某種意義上,它就是一種幻覺,如同水中彎曲的筷子。

麥金對兩種思路均不贊同。他分析指出,二元論正確之處在於懷疑大腦可以完全解釋心靈意識,心靈意識有不同於物質的本質屬性,但它們錯誤地推斷不存在大腦屬性產生意識;唯物主義正確之處在於提出大腦屬性和意識相關,並用科學主義的方式解決意識難題,但他們所選擇的大腦屬性具有根本的類別的錯誤。無論是二元論還是唯物主義均高估了我們對於心靈和大腦的知識理解,並預設了我們現有的概念能夠抓住心腦關聯的本質特徵。

麥金繼續論證,品嘗意識之肉並不能品嘗出關於意識的味道,大腦產生的意識根本無法統一於自然。因為意識之於大腦明顯不同於身體的胃、肝、心臟等器官,我們無法從物理相似性而做出根本的區分。

▲ 神經元

有人主張用大腦的複雜性來解釋意識,如埃德爾曼的神經元達爾文主義,似乎能揭示意識產生的起因。然而,麥金指出無論如何精心研究神經元大面積的內在關聯,只能是說明有多少神經元是如何因果關聯的;假如我們的胃有類似大腦的細胞,它並不能產生意識。

至於有人說意識存在於大腦內部的「隱秘性」,也是因為我們無法打開人的頭蓋骨觀察到內在的組織、結構以及形成機制,但是現有的無損傷腦功能成像技術,如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技術(PET)等並沒有對意識解釋有更新的啟示。

不同於意識自然主義的樂觀態度,麥金指出心與腦之間的關聯是一個神秘的東西,而且它是一個無法為人類揭示的神秘物。如果把意識比喻成神秘的火焰,大腦就是燃燒意識的原始物質,因為它自始至終地在操縱著整個過程,但我們卻缺乏提供某種理論能夠得出意識出現的可預測和控制的方法與策略。

人類面對這種自然過程,就像前科學的原始居民,雖然意識的解釋有很多種,但正如恐龍的滅絕有各種解釋版本,究竟哪類解釋更為可信卻因為我們缺乏可信資料難以確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意識根本不能歸為一個解釋問題而加以考慮。

確切地說,我們根本無法找到以及無法想像什麼樣的意識解釋更為合適。問題的原因不在於我們缺乏證據,而在於我們缺乏的是相應的概念、相應的知識結構,意識就是我們所面臨的認知黑洞。歸根結底,意識問題只能是一個神秘問題。

故而,麥金提出,當前意識研究策論已經走到盡頭,必須進行轉向。當然我們可以研究大腦的神經機制與意識的關聯,但在我們進行研究意識之前,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的研究能達到什麼,不能達到什麼,以避免在沒有結果的方向作徒勞之功。

因為研究大腦怎樣提供意識的解釋問題,和理解意識如何的問題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也許我們能夠通過對腦科學的研究,會提供一些理論解釋意識,但我們不能說達到了對意識的理解,就我們已有的科學知識模式來看,現在還無法提供對意識的理解,這也是造成意識神秘的起因。

如果說意識難題在於什麼地方,它只能歸結於我們的智力結構還不適應理解意識,起碼是現有的科學知識模式不利於意識的把握。麥金強調,因而我們需要在心和腦理解方面作一個飛躍,認識到我們智力之腿所跨越的意識峽谷的艱巨性與困難性。這種困難程度如此真實、深刻的,而又不可避免的,它像一把鈍劍插向黑暗之中,不知目標而又無能為力。

▲《熟睡的年輕女子》(畢加索)

當代的意識問題就如同傳統神秘主義者所面臨的對上帝的理解那樣的難題,神秘主義又重新在意識領域得到興起,麥金稱為「新神秘主義」。

當然,意識的新神秘主義重點在於找出意識神秘之存在的深層次原因:意識為什麼讓人難以理解?究竟是意識本身的問題還是我們本身的認知能力問題?如果是我們的認知能力問題,那麼人類的認知基礎是什麼或者人類的認知結構存在什麼缺陷?

因此,麥金所關注的問題在於:「考查人類認知的幾何學,以提供人類知識和其限度的地圖。」換句話,他要描述的是人類認知的地理學、地貌學和地形學以構畫人類認知的地圖分布形態。

▲偏見的頭腦和認知封閉

為了說明意識的神秘來源,麥金提出首先要追溯和檢查人類知識的本質,畢竟,解決意識問題需要藉助一定的知識,只有當我們知道借用的哪類知識以及我們能否掌握它的時候,問題便初見端倪。

我們知道,知識是心和世界的結合,也就是說它是思想和實在的聯姻,但是思想和實在有著根本區分,因為實在通常不是輕易為思想所把握,思想也可能對應或不對應於實在,例如雪並不等於關於雪的觀念。

麥金認為,並不是所有關於世界的事實都是可以為思想所認知的,有的事實,如意識就是無法所知的,起碼是我們目前所不能達到的,即使是將來也不會有所突破,它構成了人類無知的海洋和盲區。也就是說,只要人類知識依靠心與世界的相關媒介,就沒有人能保證存在恰當的關聯得以證實知識是一個必然的結論。

經驗主義者認為,人類的智力是一塊白板,它的內容和能力來自於經驗和學習,可以無限地塑造和改善。麥金不同意經驗主義的說法。當代的認知科學表明人的智力有三個特性:天賦性、模塊性、選擇性。也就是說,我們的智力天生具有模塊性,在結構上展示出不同的功能。

例如視覺能力表現為視域、深度選擇、顏色對比;語言能力表現為句子的語法和意義;它們各有不同的心理模塊。假如你把一個孩子放到不適於人類語法規則的語言環境中,如火星人生活的語言環境中,那麼孩子就不能從聲音中抽取出正確的規則。

▲ 《沉默》(亨利·福塞利)

正是由於智力受到天賦性、模塊性、大自然選擇的影響,決定了人的智力有局限性,因此我們要承認對於某些事物理解是我們的智力所無法觸及的,是受到限制的。

當前我們所具有的科學知識是基於我們的生物基礎能力而認識到的,如果超越自身的生物限制涉足以外的領域,如意識領域,就會陷入康德所比喻的飛鳥企圖超越它的影子的困境,不可避免會出現二難推理。

麥金按照贊成休謨的命題,他認為心靈無法把握感覺中沒有出現的東西,我們的知識來源於我們感覺到的對象,對於超出心靈範圍的對象、實體、過程、狀態、屬性就是認知封閉的。因此我們的知識的概念是在有限的感覺基礎上形成的。

▲ 休謨像

現在我們回到意識的問題上。我們是如何形成意識和大腦的概念呢?是什麼決定我們思考的方式?比如同樣的疼痛現象,一方面我可以說它是我割傷手指、砸痛腳趾而感覺到的痛徹心肺;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它是大量縱橫交錯的神經纖維族的激髮狀態。

這是兩種不同的解釋模式,前者使用的是意識概念,根源於我從內省的角度或者第一人稱角度來得出的;後者使用的物理的概念是外在的觀點或者第三人稱的角度來觀測到的;二者存在著概念上的縫隙。因為,一種是描述的心理屬性的概念,一種描述的物理屬性的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換,在日常用法中也是有不同的意義,它們提供給我們的是兩幅不同的畫面,無法同一。

麥金認為,之所以我們對意識的解釋存在著認知上的封閉性,究其根源在於兩類不同的理解模式,每種模式都只關注於意識本質中的一部分。

從根本上講,自然賦予我們的內省的、第一人稱的觀察能力使我們知道內心發生了什麼;賦予我們的感官能力則告訴我們周圍世界發生了什麼。但這些能力不是專門設計用來理解心腦連接的神秘性的,就如同我們沒有蜻蜓和蝙蝠那樣的眼睛去觀察周圍世界的能力。假如說是自然賦予我們這種特殊能力,那麼我們的能力就缺少內省的能力。所以最好的辦法,我們要承認我們所形成的意識和大腦的概念是內在物理解釋意識的障礙,也是意識神秘性的根源。

麥金用已有的科學理論的典型結構說明人類的智力結構先天性不適於解釋意識。科學理論的特殊結構在於「結合」,也就是說由簡單部分構成複雜實體的方法。從物理學、語言學、數學中均能發現這種結構。這種模式來自何處?是什麼使我們的心用這種方式表徵世界?一個合理的推測就是它由兩個觀念結合的:一是語言的結構;一個是感知的空間表徵結構。

比如語言能力就是把句子視為單詞的結合,每個單詞從屬於整個句子,並根據語法規則結合成無窮的句子。從這個觀察出發,它的形成機制可適用於其它領域的圖式構成。從而世界被認為由不同實體構成並依據特定規律來排列。

按照此種思路,大腦被認為是在空間排列成三維結構的神經元構成,內部過程遵循「語法」的排列機制。但是人的意識能否用此結合的範式來理解呢?策略顯然是否定的,或者說空間的感知和句子結構的理論圖景對於解釋意識是不充分的。麥金指出「心靈類型A對於屬性P(A或者理論P)是認知封閉的,當且僅當在M的命題上形成的概念不能延展到掌握P(或者理解理論T)」。

麥金否認對意識的自然化方案,他提出意識並非人們所認為的大自然高度發展、進化的產物,可以通過自然選擇、進化因素來進行分析。他分析,意識只是生物上原始的、簡單性的產物,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過去生物所遺留的部分,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等都具有意識,就像具有骨髓和血液一樣普通。

所有的考古、地質、生物學成果表明宇宙早期形成了感受性,一旦感覺器官形成,它便開始存在,而並不是「文化」和「文明」產物,也不是語言的分支。

意識的神秘性只是在於我們的認知能力總是偏離視覺經驗的本質理解,就其本質而言,它是由我們的經驗的東西來確定。比如有人只能經驗到藍色世界,那麼對於紅色經驗的感覺就會有偏差,但這不能說紅色比藍色真實,它僅只是概念上的差異。同樣意識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複雜,只是因為我們的認知能力無法滲透到其潛在本質。

「換句話說,問題源於我們的思維模式,不是意識本身。敵人就在大門之內。當上帝思考意識的本質時,可能同消化、呼吸一樣平常。因為他心中沒有偏見。但我們傾向於把我們的心靈偏見作為對自然規則的反映。我們把奇蹟看成神秘,如同視魔術為奇蹟。我們把認識局限性放入到客觀世界。我們更像一個原始人,他能看到鐘錶上的時間,但在能力上無法理解鐘錶運行的機制。這樣原始人就可能把鐘錶視為神秘的東西。」

▲意識和空間

為什麼我們的認知能力不適合於研究意識?麥金指出,這是因為我們認知的存在缺陷與局限性,意識是就是我們認知前進之路上的流沙,一旦碰到就會陷進去。

如果我們能夠考查認知在意識研究中的不足之處,就能夠很好地理解是什麼決定我們理解意識的因素與機制。正如心理學研究揭示視覺幻覺的存在來理解視覺如何進行工作一樣,我們通過揭示人類認知「語法規則」,發現人類智力功能運轉的優缺,重塑人類智力的模式,從而發現意識的本質。

麥金指出空間意識是意識本質的一部分,他從與意識緊密相連的空間意識作為切入點,仔細探討解決意識神秘的方法。科學表明,意識和大腦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我們對待空間的態度。一般來說,我們深受建立在經驗的觀察,日積月累,沉澱人們心底的民間物理學潛移默化的影響,認為空間是佔據一定的長寬高的三維形體,具有廣延性、伸張性、四周平坦光滑均勻等特點。

按照民間物理學的理論,意識是沒有空間的,沒有特殊的形狀和尺寸,只有具體事物才有空間,只有意識的對象內在於我們世界的經驗中。就意識本身而言,它不屬於經驗的對象,意識是非空間的。那麼非空間的意識如何從有空間的大腦中產生來呢?所以,麥金指出,我們需要一個根本性的思維飛躍,重點在於要承認我們的空間概念和我們日常感官是相連的,而意識不是我們假定的、隱藏於大腦之中的直接空間實體。

▲ 大爆炸

麥金直接探討了空間的來源。根據現代宇宙學理論,世界起源於140—16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最初並沒有意識而只有物質,後經過漫長演化過程形成了大腦和意識。因而所謂的空間來自大爆炸前的非空間的世界,空間的原因也就是非物質的或前空間的推動的。既然空間產生於非空間的,這種非空間存在於大爆炸之前,那麼理解前爆炸理論的世界可能是探究今天意識的最好策略。

麥金提出,「意識的起源來自於先前的宇宙的屬性,並且可以解釋大爆炸的出現。假如我們需要一個前空間的實在層次解釋大爆炸,那麼可能就是產生意識中所探討的層次。也就是說,假定還存在前大爆炸世界的剩餘物,可能這個世界的特徵涉及到意識的非空間意識。果真如此,意識證明要比空間的物質至少就其原初物質來說要古老得多。」

質言之,意識是前爆炸世界的古老化石,根本不存在空間的特徵,而這恰是空間的來源出處。當大爆炸之後,事物重新生成,它的剩餘物——非空間特性仍存在於人和物的意識只中。毫無疑問,意識的非空間本質並不像數學形成那樣來自於經驗的積累。

所有問題最終匯總於我們需要關於物質對象存在方式的概念上的突破,日常的空間概念如何建構的是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日常所用的空間和本來的空間明顯有本質的區別,前者不包含非空間,但後者可能包含有非空間。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麥金認為,我們有必要考查一下科學史上的空間理論。從歐幾里德的幾何空間到牛頓的均勻空間,再到愛因斯坦相對空間,可以看出空間的本質認識是在不斷變化的。

麥金提醒我們可以換個角度進行思考:可能空間不是我們所想像的,以前確立的空間觀念是錯誤的,如果真正要把握空間的本質,非空間的意識會更適合這個概念。

所謂我們日常所意識的空間並不是我們感官感知的空間,它可能包含心靈和物質的結構。在大爆炸後,空間具有了我們現在指定的屬性,然而卻保留了空間轉換的深刻本質,這個本質包含在意識之中。

正是由於我們對空間的無知才使我們認為意識是非可見的,實際上,它是相對於我們目前的空間概念是非空間的。大腦並非是日常物理空間的佔據者,它要比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具有更多的屬性。正確把握到這一點,通過適當擴展空間觀念以容納意識,就會有助於理解意識的神秘性。

【本文選自《神秘的火焰》的「譯者前言」,略做刪略和編排】

「心靈與認知文庫」已出書目

《意識問題》

[英] C.麥金 著

吳楊義 譯

商務印書館2015年9月出版

《物理實現》

[美] 西德尼·舒梅克 著

王佳、管清風譯

商務印書館2015年9月出版

《心身同一論》

[英] 辛西婭·麥克唐納 著

張衛國、蒙錫崗 譯

商務印書館2015年9月出版

《意向立場》

[美] 丹尼爾·C.丹尼特 著

劉占峰、陳麗 譯

商務印書館2015年9月出版

《個人與原因:自由意志的形而上學》

[美] 蒂莫西·奧康納 著

殷筱 譯 張衛、李恆熙 校

商務印書館2015年9月出版

《物理世界中的心靈:論心身問題與心理因果性》

[美] 金在權 著

劉明海 譯 邢起龍 校

商務印書館2015年6月出版

《神秘的火焰:物理世界中有意識的心靈》

[英] C.麥金 著

劉明海 譯 邢起龍 校

商務印書館2015年6月出版


推薦閱讀:

邵氏興衰背後的「我城」意識
大腦的終極秘密——從獅子也有意識談起
為什麼當我們恨一個人或者思念一個人的時候,對方能感受到呢?
人工意識的閾值感悟
下意識的語言模式(下)

TAG:意識 | 神秘 | 自己 | 火焰 | 理解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