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超越心靈之法寶下

超越心靈之法寶下 【】出處:發布日期:2006-7-31 7:59:05錄入:普潤我相信大家期待聽『超越心靈之法寶』已經很久了,諸位菩薩,時間總是會過去,日子總是會到來,那麼超越心靈之法寶不是活生生的擺在我們眼前嗎?這不是在作夢啊!諸位,你們是否有同感?超越心靈之法寶,我分成三段來演講:第一正見心靈。第二修證心靈。第三圓滿心靈。第一正見心靈。簡單說就是要認識心,『心』有人不了解,為了使大家能夠了解,第一個階段我們來探討『心』。第二修證心靈,既然了解心靈,進一步要升華心靈、解脫心靈。第三圓滿心靈。明心見性後方知如何修行,而後證成菩提,使其因圓果滿。以上三點是我要說『超越心靈之法寶』的三大重點。諸位,首先我們談正見心靈,人人皆有個心靈,但是人人卻否認心靈,這是天下間最悲哀,也是最遺憾的事情,不是嗎?世人不是斷滅論,就是常見論者。佛教說世間有二種邪見(邪見就是不端正、錯誤的思想。)第一斷見。第二常見。第一斷見:何謂斷見?就是認為人死之後,身體肉軀塵歸塵、土歸土,四大化為烏有,甚至將精神界(佛性)也否認掉,以為人死之後,什麼都沒有了,這種可怕的思想,斷送了多少人的善根,也就是唯物論者。第二常見。常者不變之意。常見簡單說就是認為人死做鬼,死後不會做畜牲、阿羅漢,也不會升天,不會墮地獄,不會成佛,這種觀念叫做常見。常見的思想完全失去輪迴的本來面目,違害社會人士的思想,非常可怕,比被殺還嚴重。所以思想很重要,思想正確可以救人;思想錯誤,會令人墮入三惡道,甚至斷送法身慧命。我常說一句話:人的行為始終跟著思想在走,思想正確,行為跟著正確。思想錯誤,行為也跟著錯誤,所以修行人首先要思想觀念矯正,令起正見,如或不然,縱然費盡九牛之力,也無法開悟證果。常見,除了認為人死做鬼,還認為人死之後一定投胎做人,如果人死後一定做人,那麼豬誰來投胎,鬼誰來做,修善無法升天,地獄也無法成立,這很明顯的違反因果。要知道人死做人,或人死做鬼,都只有六分之一的機會,還有六分之五的機會投生他道,這要視其生前所造的善惡業來論定。那麼死後的去處有那六種:一、天道二、人道三、阿修羅道四、地獄道五、餓鬼道六、畜牲道問你投生六道中那一道?是問你生前所做的善惡之業來論定,這樣才合乎因果。所以,落入斷見,固然可怕;落入常見,也是不理想。世人所說人死做人或人死做鬼,都是錯誤的思想觀念,只答對1/6,有關這個問題,在還沒有說到超越心靈之法寶的正題前,先向各位聲明,我們不可落入斷見的思想,因為要超越心靈前,如果就已經落入這種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為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那人生還有什麼意義,還要修行做什麼?否認生命的延續,這是很可怕,也是錯誤的思想,佛教相信有過去、現在乃至未來,因為生命的綿延不間斷,所以生命是可貴的,人死後還受業力的牽制,做惡受惡果,做善得善果,平等!平等!生命的延續是由前生所造的善惡業論定,所以,那怕世人邪知邪見的高喊,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你也不要害怕,那只是愚夫愚婦的想法,開悟的聖者說的話,是不會有偏失的,不但佛教認為人死後,生命仍繼續延續下去,甚至基督教、天主教、回教及一貫道,也同樣認為,人的生命會繼續延續下去。人的心靈必然存在,佛說人人有佛性,在此,我引用一位開悟祖師說的四句法語:「與君同步又同鄉,起坐相從歲月長,渴飲飢餐常對面,不須回首更思量。」與君同步又同鄉,這意思是說,清凈本性隨時隨地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不認識,不能自覺,佛性如同故鄉舊識,跟我們一同來來去去,不論走路、吃飯、行住坐卧,佛性都不曾離開我們,相隨累生累劫,卻找不到主人,這不是很悲哀嗎?所以,我開門見山說,人人有個心靈,可是人人卻見不到,這是天下間,最令人痛心、最遺憾的事。禪宗說:修行要明心見性。我們即未明心,也無見性,這是非常痛苦的,難怪一直生死輪迴,作個六道的流浪漢,三界的苦命兒,諸位,你們認為有道理嗎?渴飲飢餐常對面,口渴時,知道喝水,肚子餓了,知道要吃飯,時常見面卻不相識,這是眾生沒有明心見性的悲哀。祖師又說:不須回首更思量。佛性就在身旁,不假思索,若再想一下,佛性離你八萬四千里了。我常說,我們常隨時隨地生活在自性當中,而不能自覺,這是最可憐的。世間最可憐的,不是死了父母、死了兒子,而是無法明心見性,天天生活在自性當中,卻不能見性,害得我們無盡的生死輪迴,受無量痛苦。諸位,你們可曾想過一個問題:我們的父母有無量無邊,一世有一世的父母,二世有二世的父母,無量世有無量世的父母,這輩子若無明心見性,開悟證果,隨著善惡之業,再去投胎轉世,如此生生世世都要為父母之死而難過,希望諸位能正見這個問題。今天、明天、後天三天,告訴諸位如何明心見性。明天和後天內容比今天更深入,最後一天,大家可能都睡著了,如果沒有睡著,那要恭禧諸位,你我有緣,來此聽我演說佛法。反之,你若聽不懂,躺下睡也無妨。諸位菩薩,心靈要如何超越?就是將邪見凈化為正見,將染污不凈的心凈化,是名為超越。並非離開心靈,另外再找個心靈來凈化、超越,如此諸位明白嗎?人人有個心靈,這個心靈即使生生死死,也不會減損一絲一毫,就算明心見性,開悟證果,不再受生死輪迴,佛性也不會增加一些些,不增不減,即是佛性。(大眾掌聲如雷)諸位菩薩,世間上任何宗教都相信心靈(佛教稱為佛性),有個起始,佛教稱為第一因,可是佛教不說第一因,佛說生命無始無終,到底何時開始有生命?佛說:無始。生命到底會不會消失?你放心,不會消失,佛說:無終。除了佛教之外,任何一個宗教都認為,生命有個開始,基督教說:七千年前,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有個開始,是第一因。一貫道說:每個人,男男女女,都是老申娘所生。道教說:天地混沌未開時,有一個人創造山河大地及人類物萬物。也是第一因。回教的阿拉上帝,也是創造論。婆羅門教說,人及天地由梵天神所創造。一一皆是創造論、第一因。佛教說:生命不是由權威的神所創造出來的。外道稱神是權威的,神聖不可侵犯,唯有祂堪稱造物主,人類都是祂所創造的。佛教無這種說法,佛開門見山說:人的生命,無始無終,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例如本來沒有如本,後來無中生有,出現如本,如此叫做創造論,可是生命並非創造出來的,不是外道所說的創造論。生命是無始無終的,這樣諸位明白嗎?諸位菩薩,剛才我提到,世間有一種錯誤的思想,叫做斷滅論。斷滅論是指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包括色身與精神,人死後如同枯木,毫無知覺,想到這裡,心都寒了,心裡驚慌,無法安住,因此,人類不信因果,於是搶奪、殺害、強姦等作姦犯科之事紛紛出籠,做出極端的事情,以為死後沒有報應,如此可怕的思想,就是斷滅論。我這樣說,諸位明白嗎?輪迴是否存在?佛在大乘經典中,一再用各種比喻,來顯示輪迴的事實,幸虧佛性無形無相,若有形相,你看到別人去投胎時,一定會被嚇死。佛性看不見,但不能因為看不見,就否認佛性的存在。我常說:只怕科學不進步,科學越進步,越能證實輪迴的存在。舉例說:近百年來天文學家發現有他方世界,乃至他方世界有人類生命,而早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曾說:除此娑婆世界外,他方尚有無量世界,有無量世界,就有無量眾生,這證明科學比佛教落伍三千年。最近,台北展示解剖外星人的幻燈片,有人問:如本大法師,您相信有外星人嗎?我不做正面回答,我引用佛經所說,世界無量故,眾生無量。這在經中,處處記載,佛教相信有他方世界眾生,而外星人也是他方世界的眾生。佛曾經做一個比喻:將一根木材點火燃燒,當木材燒完了,再將第二根木頭接上去……,如是一根接著一根燒,到第一百根時,我請問諸位一個問題:第一根木材的火與第一百根木材的火,是否相同呢?有人說相同,有人說不相同。到底如何呢?這個問題是有學問的。木材一根接著一根燃燒,第一根木材的火未必與第一百根木材的火相同。因為火的延續,要透過木材一根一根的接續燃燒,不同的因緣(材質),才能構成火的延續,說火相同或不相同都不對。佛性的投胎轉世,也是如此不可思議,第一根木材之火,是由第一根木材燃燒所產生的;最後一根木材之火,是接續前面九十九根木材燃燒所產生的,木材雖然不同,但火性不變,這如同眾生造了善惡之業,隨業投胎轉世,雖然改頭換面,千變萬化,但佛性始終無有變異,不增不減。(不眾掌聲如雷)有些人,今生沒有什麼努力與積效,但有祖先遺留的財產可承續,這是他個人的福報;有的人日以繼夜的工作,以所賺的錢想要維持三餐,都很困難,這有其前因後果,今生是富貴或貧賤,與過去世息息相關,學佛的人若不認識因緣果報,學佛會進進退退,一遇逆境,馬上怨天尤人,怪佛菩薩沒有保佑、欺騙人。在此,我說一句懇切的話:學佛不談玄說妙,要正見因果,如此,一輩子受用無窮,道心永不退轉,一聞性起緣空、緣起性空,當下契會。如果對因果不能深信,一遇到風吹草動,道心就一落千丈,如此名為羽毛道心。木材的燃燒,證明火性(熱度)的存在,雖然火的熱度相同,但所燃燒的每一根材質都不同,木材雖然不同,但彼此間有密切關聯,與火的傳遞有關,如此比喻,希望有助於大家善根的流露,如同過去生造作如何,今生能略知三分,乃至所造的善惡,能決定未來的一切果報,這樣諸位是否明白?在此向諸位證實輪迴的存在,輪迴很難用語言來表達。以前,我遇到一位大學生,他說:師父啊!我讀到大學畢業,而且太空梭都登上月球了,你還在說這些。他自以為學歷高,書讀得多,便對因果輪迴不屑一顧。肯定因果、輪迴的事實,這不是教育高就能抹殺的,即使獲得三百個博士學位,也未必贏過一位學佛的人,我說句不客氣的話,站在佛教的立場來說,縱然拿盡天下間所有的博士學位,也比不上一位不識字的阿婆念佛求生凈土,你相信嗎?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太離譜,但有它的道理。博士學位,畢竟只是世間學問,得一些世智辯聰,無法令人出世解脫與開悟證果。請問諸位菩薩:古今中外有多少人獲得博士學位,包括胡適等許多人,他們都沒有學佛,如今有幾個人開悟證果呢?都沒有。如果一位不識字的阿婆,好好念佛(阿彌陀佛……),誠誠懇懇、歡歡喜喜,求生凈土,當娑婆業盡,百歲命終時,蒙西方三聖接引,屆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一下子花開見佛,聽經聞法,一旦開悟證果,就不再受六道生死輪迴,這樣請問諸位,一位不識字的阿婆,會輸給一位博士嗎?(大眾掌聲如雷)我的意思不是說博士不好,如果擁有博士學位,又能號召他人來修行,以其所擁有的國學才識程度,來研究佛法,利益群生,如此博士有什麼不好?在座諸位,有人學佛五年、十年,請問諸位口口聲聲說修行,那麼何謂修行?這要提出來跟大家討論。修即矯正、糾正、凈化之意,行即是行為、身口意三業的造作,修行是將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慢心、貢高心、疑心、毀謗心、不隨喜的心……等一一糾正、凈化。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四起)我發覺許多人口裡說修行,行為上卻我行我素,未將貪嗔痴我慢疑等習氣凈化,如果沒有將無明習氣凈化,焉能證成菩提?談不上的,所以阿含經云: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名為阿羅漢。這句話是說修行要凈化貪嗔痴三毒,貪嗔痴凈化即是阿羅漢,當下證成菩提、出三界,就是出世解脫的聖者。有人問:何謂阿羅漢?答:貪嗔痴凈化名為阿羅漢;若貪嗔痴未凈化,不名為阿羅漢。這樣諸位明白嗎?(掌聲四起)證成聲聞乘阿羅漢,並不困難。當你受戒後,執持凈戒,大小戒皆不毀犯,快則三生,慢則六十小劫,可證成阿羅漢果,如果尚有微細心態犯戒,則無法開悟證果。緣覺乘比聲聞乘的境界更高一層,快則四生,慢則一百小劫,持戒不犯,可開悟證果,所以,修道人對自己要有信心。以小乘阿羅漢而言,只要好好修行,與諸法空性相應,悟空證空,當下出離三界,了生脫死,後來演變為大乘佛法,不但自度,還要度人,自利亦要利他,證空出空,在現象界度化眾生,達空有不二中道實相義諦,圓滿六度萬行,證成無上菩提,這必須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諸位不要想到三大僧只劫那麼久而寒心、灰心、沒有鬥志,其實在禪定中,萬年一念,時間剎那即過,根本不覺得有時間的存在。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很快就過去了。修行先從阿含經看起,日本學者說:若無小乘阿含的思想基礎,大乘佛法不可得,大乘思想是將小乘阿含思想圓滿化、思想化、體系化、組織化後,擴大為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等大乘經典。我對自己今生開悟非常有信心,現在雖然全心投入弘法布教,等我五十歲後,則隱居山林,好好充實自己,期能達到開悟證果,這是我在人生旅途中所定下的目標,趁現在年輕有體力,尚能隨緣度眾,一旦六十歲,年老力衰,就沒有氣力講經了,所以年輕時多為佛教出力,為聖教衰而扶持,為眾生苦而救拔之。(掌聲如雷)諸位再聽好,心要超越惡念,也要超越善念,作惡固然不好,作善不求出世解脫,也未必是好!如今生一直行善布施,鋪路造橋,乃至救濟天下的人,但是若無解脫生死,開悟證果,甚至沒有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布施仍是人天果報,來世大富大貴,但仍有生死輪迴,未得究竟,未出三界。我請問諸君:你來作人大富大貴,或作人王,比李總統還大,或作玉皇大帝、梵天王,誒!這麼大的福報,諸位你仍是凡夫一個,福報若享盡,依然要墮入六道,受生死輪迴。所以,人天福報,佛門稱為小果,尚未究竟、圓滿,因此為善固然是好,但不究竟,福報若享盡,惡業現前時,隨業流轉。佛經有一個比喻,有位修道者,行善且修禪定,命終往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大劫,天上的福報享盡,照常墮落,佛經云:一剎那墮入驢胎。因此天神死後墮入驢胎的危機,演變成佛門中一句莊嚴的話:佛弟子不升天,升天非佛弟子。這樣說諸位明白嗎?這是站在一個角度來說,作惡不好,作善也未必是好,如果沒有解脫,再大的善業,縱使來生大富大貴,福報享盡,照常墮落。世上有許多大富大貴之人,只圖享樂,忘卻前世,就是佛教說的隔陰之迷,將所擁有的福報消耗完,在世上拚命造業,一旦命終,照常墮落,所以修道者要以福培福,不要以福造業。(掌聲四起)很多人很有福報、可是卻處在福報當中造業,如一過生日就殺豬宰羊、吃海產,所造的業,令人心驚膽跳,佛教認為,這些眾生因你被殺,如果你不過生日辦宴席,這些眾生就不會死,所以,福報大,造業也大,福大禍大,這樣諸位明白嗎?因此,我們能以福培福,也能以福造業,看你如何選擇。福報大,並非不好,但要以福培福,為自己往後成就佛道鋪路,這才是明智的選擇。緣覺乘悟因緣法開悟,以前有一位阿羅漢,看到秋風吹落黃葉,即察覺草木有生滅,人有生老病老,乃至起心動念也有生滅,唯有清凈的本性是不生不滅的。會修行的人,看到外在山河大地,及人事物的生滅變化,當下就能開悟。『悟者法追人,迷者人追法。』悟性高的人,看見外在一切法生滅不已,迴光返照,知道一切法無時無刻不在為我說法;迷惑的人,舍離本性,心外求法,背覺合塵,如是窮劫不得見性。我們有福報在富貴當中能夠修道,是值得恭禧的,如果今生歷盡滄桑,遇到許多痛苦不如意的事,仍能迴光返照,知道修道的可貴,這也值得我們慶幸。諸位菩薩,我再深入的講,心靈(佛性)是清凈的、非善非惡,但可善可惡,開悟的聖者,是超越善惡的,行善不執著善,亦不為惡,名為超越。了知善法惡法體性無我,是空性的,了解其體空性,不隔毫端,當下與空相應。(大眾掌聲如雷)大般若經云:何謂諸法自性?諸法自性不可得,不可得名為諸法自性。凡一切法皆因緣和合,離開因緣和合,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修道要觀看一切善法、惡法、有為法和無為法,皆因緣和合,其體是空性的。龍樹菩薩所著大智度論云: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例如我的身體是因緣和合,這個臭皮囊是地水火風所組成,加上意識,皆因緣和合;前面莊嚴的花卉,也是因緣和合;國父紀念館也是眾緣所和合,有鋼筋、水泥、琉璃瓦、水電、燈光、音響……等,這些都是因緣和合,因緣和合的一切法皆是無常法,因為因緣法是脆弱的、可壞的、無常的,所以說『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不必等到五年、十年,乃至百年才空,當體即空。後面說『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若此物不是因緣所和合,則不空,但找遍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法不是因緣所和合,這證明世間是因緣法的大本營,如此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四起)如果掌聲是常,那是不可能的,有句話叫做孤掌難鳴。有一次,我教弟子因緣法,我講了半天,弟子不知其意,我單手作拍掌狀,弟子仍不知所為,就問:師父,這是什麼意思?我再換左手作拍掌狀,弟子仍參不透禪機,於是請道其詳,我說:孤掌難鳴,雙手拍掌才會響,單手拍掌,無因緣和合,是拍不出聲音的,這動作叫煽風。天下間無一物不是因緣法,乃至掌聲、說話聲、吃飯、睡覺、上廁所、上班……,一切都是因緣的流轉,我們生活在因緣法當中而不自覺,這不悲哀嗎?我的意思是希望諸位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如此才不會被外在因緣法的假相所矇騙,以致迷惑、造業,帶來生死輪迴。再提醒諸位一點,佛教與外道有差別,外道如回教、婆羅門教、一貫道,乃至其他宗教,其平等性,不如佛教。佛教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都可成佛的宗教,我們要成佛或作眾生;要上升或墮落,一切操之在我,諸位聽好,人人都有佛性,既然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希望,所以佛說: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來諸佛。所以,佛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基督教、天主教和回教就不如此,基督教認為上帝(耶和華)是高高在上的,縱然往生到伊甸園,也無法當上帝,如果想當上帝,有可能被貶出伊甸園,所以基督教上帝與子民是主奴的關係,如果動念頭想當上帝,命運就會如同吃了禁果的亞當和夏娃,被貶出伊甸園。有關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曾經提過,以上是教義的比較,讓大家了解,用意是希望大家有個正確的思想觀念。你我大家修行,人人都可成佛。我引用一段經文供各位參考,佛經云: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禍由心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獄,心能作佛,心能做眾生,是故,心正是佛,心邪是魔,心善是天人,心惡是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諸惡,常修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這段經文是說心是平等的,佛是由心所成,不要隨便看輕自己,道是由心所學,德行是由心所累積而來,明心見性之功亦是由心所修,福報由心所造,災禍亦是由心造,心能造天堂之因,也能造地獄之因,心能作佛,也能作眾生。所以心若端正即是佛,心若偏邪,則和魔沒有兩樣,心慈悲是天神,心惡毒則是羅剎,所以心是一切罪福的根源,如果有心悟得自心,把持得定,思想不被人左右,從此廣行一切善事,不造諸惡,依佛的教法行持,佛說此人不久當成佛,所以萬法唯心所造,要成佛或成魔,上升或墮落,皆是自心所作,所以『萬法不離心,心能生萬法。』道理在此。(大眾掌聲如雷)為何佛的相貌莊嚴,具有福慧圓滿相?反觀自己的面貌,坎坷不平,如同懸崖峭壁?這有前因後果的,因為佛累生累劫修福慧,感召臉龐非常的飽滿,而凡夫眾生福慧不圓滿,沒有修行,所以不能與佛相比。佛有三十二相,每一相都是富貴相,如雙眼瞳、齒四十顆、手過膝蓋、兩耳垂肩……等,如果畫佛像沒有兩耳垂肩,就不標準。以前有一位菩薩法王講堂,看見大殿的三尊佛像,手指有蹼相,這位菩薩說:師父,你們的佛像不標準,佛的手怎麼會有蹼。我說:這是三十二相其中一相,講堂的佛像是標準的。他說:台灣的佛手都沒有蹼,只有法王講堂的佛像有蹼,那不就全台灣的佛像都不標準,只有講堂才標準。我說:這就對了。講堂的佛像是根據造像量度經及三十二相塑造的。然後他啞口無言,默默贊同。修行的人面貌與身形,都會因修行而逐漸改變,現在我來講鬼谷子的公案,古時候有一位鬼谷子,他有國畫大師之稱,他的畫像受到朝廷上下,及朝野百姓的稱讚,他畫馬姿態栩栩如生,只有畫到馬躺著,四腳朝天,畫不出來,於是他跑到床上躺著,然後四腳朝天,揣摩馬的形像,因為畫馬很用心,使得整個阿賴耶識都是馬的形像,整個意識都在想如何畫馬才能傳神,想得一心不亂,有一次,他太太煮好飯,要叫他吃飯,可是遍尋不著,最後在卧室看見床上躺著一匹馬,四腳朝天,他太太嚇了一大跳,便往村裡大聲呼叫,大家都跑來看個究竟,只見鬼谷子躺在床上比手劃腳之狀。諸位菩薩,鬼谷子已進入一心不亂的境界,整個身體變成一匹馬,過了許久才恢復原樣。這就是佛門說的:心能轉相,相隨心所轉。這件事傳到禪師耳中,禪師非常慈悲,告訴鬼谷子:從今以後不要再畫馬了,如果再畫下去,對自己沒有好處,因為一直想馬的腳、頭、眼睛……。整個八識田中,都是馬的種子,這樣下去會出問題。鬼谷子很有善根,但是他說:我賴此維生,以後該怎麼辦呢?禪師說:你能否改畫觀音菩薩聖像,如果用心的畫觀音菩薩,一定會有好處的。禪師開示完,鬼谷子便依教奉行。開始畫觀音,不論是立姿、坐姿、如意坐,都畫得很傳神,當中以金剛坐最不好畫,鬼谷子便跑到床上,盤起雙腿,手結法界印,縮下巴,眼睜三分,腰桿挺直,面貌慈祥,揣摩觀音的神態,漸漸地又進入一心,當他太太叫他吃飯時,又找不到人,後來在房間看見一尊觀音端坐著,原來她丈夫想的一心不亂,整個身體變成觀音一般。可見人的相貌美醜胖瘦都和意識有關,萬法唯心造,平等不二,造善造惡、成佛作魔,皆在一心,後來鬼谷子成為一位虔誠的三寶弟子。剛才提到,成佛作魔,上升或墮落,皆由自作。最後,我引用經典云:本性者,作佛用是佛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本性者即是心靈(佛性),本無好壞,若有好壞,則是習氣,與清凈佛性毫無相干,本性若作佛用則是怫性,若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是無形無相的,隨著作用不同,所以立名有差別,本性作狗用是狗性,作阿修羅用是阿修羅性,作菩薩用是菩薩性。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最後以一事相作比喻:把水喻為佛性,將水倒入三角瓶中,水變成三角形,倒入長方形瓶中,水變長方形,倒入梯形的器皿中,水變成梯形,把水倒入長線形中,水變成細長形。諸位菩薩,我們清凈的自性,亦復如是,原無任何形態,不要以為佛性像人,只因投胎為人,佛性作人用,故稱為人;如投胎為狗,佛性作狗用,則稱為狗。諸位,你們說不是嗎?時間已超過十分鐘,對於館外幾千位不能進來的聽眾,我在此致十二萬分歉意。明後兩天的內容更深入、更精采。今天非常感謝廣大熱愛佛法的聽眾蒞臨聞法,明天同一時間再會。超越心靈之法寶下集(第二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大家請放掌)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貴賓以及台灣寶島佛像雕刻大師黃映蒲大德暨夫人,乃至所有熱愛佛法的廣大聽眾,大家晚安!昨天聽完演講,有一位觀眾打電話至凱悅大飯店告訴我,說他太太聽如本法師講經後,炒菜時嘴角偶爾常起微笑,睡覺時嘴角亦露出微笑,那樣會不會出問題?我告訴他,不但沒有問題,笑久了還會開悟證果,但是被先生欺負、被小孩子氣、被社會糟蹋,內心有怨氣,卻還會笑,那就不好,遲早會被送進龍發堂。聽經聞法而微笑,如此的笑會畢業。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今晚的音響比昨晚更好,感謝音響師能調得更好,很感謝,功德無量!今天進入佛學講座第二個階段,題目是超越心靈之法寶,今天的大綱是見性起修,說白話點,當你明心見性時,就是開始移動腳步修行的時候。假使你沒有明心見性,我告訴諸位,凡夫眾生皆是用妄想意識在為人處世,用妄想意識在修行,難怪不會開悟證果,所以問你會不會開悟、會不會證果,是問你有無見性,依見性與否來論定,這是佛門所肯定的,所以我列為第二個階段,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靈既然有正見,接下來要修行,修行首先要見性,這是歷代高僧大德種種的著作,乃至經典所給與我們的啟示。諸位菩薩!明心見性,見性起修,當下步步無生,頭頭是道,舉止動作無非是菩提之花。所以同樣起心動念,佛陀與眾生所發揮的作用就有千差萬別,諸佛菩薩起心動念所發揮的作用是清凈無染,凡夫眾生起心動念不但染污,還大染特染,這是眾生遺憾之處,所以難怪要作凡夫眾生。諸位菩薩!當我們明心見性後,才是會修行的時候,也就是正式踏上修行的起點,如果還未明心見性,剛才開門見山說,沒有明心見性,離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尚遙遙無期,所以佛經說,正式修行至成佛,首先要明心見性,然後開始起步,修慧修福,待福慧圓滿,方能成就佛道。所以尚未明心見性,距離成佛還遙遙無期。見性是佛門中極重要的一環。六祖慧能大師云:『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句話強而有力的顯示,明心見性對修道人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明心見性,只學禪定,兩條腿盤起來,結手印、念咒語、誦經、念佛,要談開悟證果則是魔說,我的意思是說,修行人每天進入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進入四空天,這跟出三界、明心見性了無痛癢,毫不相干。所以本階段,是指明人人有個清凈的自性,及見性的重要。涅槃經云:『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明心見性後,不再是凡夫了,尚未見本性以前,是名副其實的凡夫,問你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問你有無見性來論定,諸位明白嗎?所以,歷代很多禪師的問答錄、聖賢錄等言錄中有很多見性的啟示,對清凈自性的自覺是很重要的。雲偃禪師即將開悟證果(見性的邊緣),他的師父很慈悲,有一次,雲偃禪師問他師父:如何見性?當一問一答結束時,雲偃禪師抱著歡喜的心情,移動腳步正要踏出門檻,他的師父說時遲那時快,將門推擠過去,啪!一聲,雲偃禪師的左腳被門夾斷了,正痛得哎哎叫時,師父問他說:是誰在痛?痛是誰?一問之下,雲偃禪師馬上迴光返照,找回本來面目,當下世間少了一位凡夫。會修行的人都是迴光返照,不會修行者心向外在的是非善惡,所以剎那間,雲偃禪師收回其心,悟到痛的不外乎自性。諸位!你們今晚睡前,坐在床頭思惟這件事,對見性有莫大啟示。我說:雲偃禪師這隻腳斷的有價值、有意義,能了生脫死、出三界。這樣的腳斷,諸位菩薩!你們想試試看嗎?對修行人來說,能出離三界、了生脫死,斷一雙腳是無所謂的,普通人根機不夠,堪受不了這般的教化。例如:你們到法王講堂向我請示佛法,當你出門時,我挾斷你的左腿,看你作何感想?若是沒有被你臭罵一頓,懷恨在心才怪呢?被挾斷腿,出去之後一定刊頭版報紙──世間最殘忍的不是在家人,是和尚。我的意思是說,過去的祖師大德要令人開悟、證成菩提,是不擇手段的,慈悲得令人不可思議,或金剛怒目到令人意想不到,所以他的師父知道這條腿若不如此處斷,是不會開悟證果的,使其在極痛之下,一問一答中見到自性,所以,若能證成菩提,出離三界,今天不要說是斷一條腿,即使斷腳斷手,也在所不惜,何以故?能出離生死故。今天我跟昨天同樣的心情,昨天演講之際,有好幾千人不能進來,今天來聞法者比昨天更多,因為今天是禮拜天,對於不能進來的三、四千人,我在此致十二萬分的歉意,對外面看電視牆的人很抱歉,我欠你們的債日後將以弘法慢慢的還你們,很抱歉!念佛、參禪、念咒語,甚至聽佛法,都無法契會本性,如此一來,這是治標不治本,但是,我的意思不是說念佛、念咒、參禪、聽經不好,不是這個意思,這只是權巧方便度眾法門。佛法有權教,也有實教,聽經聞法,念咒、念佛、拜佛,最後無非要明心見性、福慧圓滿,最終在成就無上菩提。所以念佛是權巧,參禪悟道法門都是方便法,例如我們要上十樓,不能不從一樓、二樓、三樓開始走起,最後方可登上十樓。修道者沒有累積這些福慧及開悟的因緣是不能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不能說是天然或天生的,不是你剛出生人間跟你說法,就會開悟,這是不可能的,這要累積很多福報因緣,才可成就。諸位菩薩!我們不能否認雲偃禪師累生累劫沒有修行,諸位聽見性法門後會開悟、證成果位,我相信不僅是這輩子所修的,佛教相信,沒有天才,沒有天生,因為,天才也好,天生也好,都有其前因後果。所以,修行不得力,不要灰心;考試考不好,不要難過;讀書失敗也不要傷心,因為所失敗、灰心的一切都是因緣未具足,所以我常說:九十九遍失敗不要緊,只要第一百次能成功,這就是真正的成功。(大眾掌聲如雷)佛陀曾說:我如來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成佛不是一天二天、一世二世,所能成就,所以世上沒有天才與天生。我曾經告訴諸位菩薩!我以前講經時,說話不顫抖是騙人的,心情不緊張、不膽寒完全是打妄語,當時很緊張,聽眾人山人海,有四千多人,在大眾威德畏下,原本準備七天的講稿,一上台講五分鐘就下台,提前結束,你們想想看,講經說法是何等的艱難啊!諸位菩薩!你們不要以為如本法師講經很輕鬆,如吃冰棒一般的清涼自在,要不然,你上來試試看,有些人只要站在台上,看到人多,就嚇得暈倒了。有一次,我應南部某佛寺邀請演講,這是我今生頭一次上台,那裡的講台比不上這裡莊嚴大方,那裡的聽眾很可憐,被我當成試驗品,我在演講時,會顫抖,會心驚,但是假裝鎮定,保持微笑,不讓大家察覺,結果兩條腿,一直發抖,抖得嚴重時,我趕快把兩條腿緊靠著桌子,不靠沒事,一靠之下,桌子吱吱作響,當下更泄氣。因此,我曾經一再的灰心,我敬愛的師父鼓勵我,精神幫助我,他告訴我:天下沒有天才、沒有天生、沒有自然,只要好好的努力,用功修道,漸漸地福慧成熟,再學習演講,再大的困境,皆能迎刃而解。我聽了師父的教誨,依教奉行,如今方有一絲絲成就,恩師上人的恩惠比山高、比海深。曾經我的失敗,不止一次二次,過去的糗事不要說太多,怕耽誤時間,總之,人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揚名天下,今天我在台灣寶島,可說非常出名,出名得嚇人一跳,不是我在讚歎自己,事實如此,有一次,我在台北街頭等候田寶武居士開車載我,一會兒有很多人排班近一百公尺供養我,還送了一堆水果,我想回去之後,可以開水果行了。佛教說修行福不唐捐。在電視弘法,廣結善緣,全國朝野上下皆看過我弘揚正法,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瓜熟蒂落,不用強求,弘法的努力,揚名寶島,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沒有種因,想要得果,那是不可能的。我學演講時吃了很多苦,因為我們受現代教育,說的是國語,我的國語說的比台語好,可是,因為台灣人占多數,有十分之七、八,有很多人要求我用台語講,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其實這也是應該的),然後我才開始學台語的。諸位,請問你身為台灣人說台語、閩南語,你是否能用台語說完一席佛法?可能不容易,那麼,這並不表示不可能,因此,我打開匯音寶鑒,學台語拼音──君滾棍骨裙滾郡滑,念得舌頭快打結了,那種痛苦你們無法體會的。起先,我請一些有漢文底子的老師教我,可是,時常要上台講經,盼望他們教,不是他們有事情,就是我有事情,雙方的時間難以配合,在這種情況下,我鼓起勇氣,用心的學台語拼音,還有羅馬拼音,最後終於讓我學成了,雖然不是很會說台語,但是,最起碼『南北二路』,人人都知道如本法師講經,有鄉土味、有震撼力,對不對?所以說話沒有天才,說話要學習,修行也是一樣。(大眾掌聲如雷)今天我們要明心見性,這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修行應付出相當代價,才會有績效。因為,一個人要開悟證果,若沒有累積宿世的善根與福報因緣,是不可能很快地相應的,所以我常說:不要羨慕台上的人,不如將羨慕化為充實自己,有一天我們也能跟他們一樣,諸位,你們說是不是?所以今天我們修道,聽經聞法皆是權巧,這些權巧無非要令你們明心見性,這才是正確的,不要把語言文字當成目的,而是透過語言文字來見性,這才是正確的,如同月亮在那裡,就將手指到那裡,但不要把手當成目的,手只是一種手段、方法,要順著手的方向看過去,因為月亮在那,不在手上,語言文字、講經說法與參禪悟道都一樣,都是權巧,最後目標在於明心見性,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清凈的自性長得怎樣呢?佛經云:『真如本性,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能不見一法名為見性,亦名見如來,不見一法是寂,寂中能照,照中能寂,到此方得名為觀自在。』諸位,真如本性,也就是佛門所說的法身,我們的佛性,一法不立,一塵不染,如果清凈自性尚有一法、一塵,那仍然有染,心中尚有貪、喜、怒、哀、悲、戀、嫉、妒,全部跟清凈自性毫無相干,故說『能不見一法,名為見性,亦名見如來』如果修行能迴光返照,照見自性本無一法存在,即是見到本體。為何說『不見一法名為寂』?寂即空性,六祖慧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空寂。菩提自性若有一法、一塵的話,並無見性,性者一塵不染、一法不立、即見法身。神秀大師所見,是漸教的道理,漸漸修,尚未到達果位。一位是從因說到果,一位是直接說果,二位大師差別在此,不能說誰對誰錯,是境界高低、次第先後的問題。一位說因,一位說果,不能說因地錯,因為果地是從因地而來,無因地那裡有果地可得呢?一位是已達到果位階段,無須再說因地,所以直接講果地,因為眾生的根機有深淺高低。在此情況下,祖師或者佛陀說法,有時說深,有時說淺,有時說理,有時說事,有時同時說事理,道理在此。諸位菩薩!再聽好,『寂中能照』,寂是指清凈的本性,即是本體,在寂靜當中能普照,『照而能寂』在普照中能寂靜,咦!這是什麼意思呢?諸位,仔細聽好,這是一般人所說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不二,是一體兩面的,譬如,鏡子不動,清清凈凈能照臉,能照山河大地,照得清清楚楚,但是,這面鏡子不會說我能照,鏡子不動,不動卻能照,照的當下又是不動,真的很不可思議。我們清凈的自性也一樣,不動能照,照中能寂,這種微妙境界即是實相中道的道理,諸位回去可以慢慢體會這個道理,有時話剛出口,一剎那即過,尚未體會到,話已說遠了,法會中有錄影,回去以後再買錄影帶或錄音帶,反覆倒帶多聽幾次,用心體會這個道理,因緣成熟時,自然豁然開悟。自性就像一面鏡子,鏡子是寂靜的,但是,寂靜中能照物,照物的當下不會說我能照,如如不動,而無不動,這個道理值得我們深思與體悟。我們清凈的自性比鏡子更微妙,譬如,有一位阿娜多姿的女性從面前走過,我們眼睛自然睜大一看,不用再動念頭說我要看,這是覺性的作用,自然能分別,在覺性分別當中,心地如如不動。所以佛陀曾言:修道不能見性,是缺乏迴光返照的功夫,我們的心一向是向外馳求,不曾向內找回本來的主人,不曾與自心作過朋友,即所謂見性,與外面的人作朋友,有何好處?自己無法主宰自己的心念,卻要主宰他人,這分明是顛倒,與外面的人作朋友有生滅,與自己的主人──佛性作朋友,永遠沒有生滅。今日拋下自己的主人,你說愚痴否?諸位啊!這是非常愚痴的,因為沒有明心見性,找回本來的主人,致使輪迴生死;諸佛菩薩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主宰自己,不被外面一切塵埃、境界所轉,因此能自在、解脫。諸位菩薩,外面的一切皆是生滅無常,乃至所有的人事物,山河大地,是過眼雲煙而已,一剎那間變為烏有,何必貪戀外在的一切人事物,隨緣來,隨緣去,不必強留,所以在此,我抱著與以往同樣的心情,贈送諸位四句話,這樣能令諸位的心地如如不動,不被外境所轉,得大自在。緣來勿喜、緣去勿悲、緣來勿拒、緣去勿留。以上四句若能做到,佛就是你,你就是佛,佛與你非二物。因緣成熟,順逆果報現前時,包含任何人事物,都不要過於高興,有什麼好高興的,當相聚在一起時,就註定要分開,已倒數計時之際。夫妻、母子、親戚朋友,相聚也只不過數十寒暑,有什麼好高興的,試著用鏡子照自己的臉,如今的你,已經四十多歲、五十多歲、六十多歲,漸漸地踏入人生的最後終程,不是嗎?時間總是會過去,一切是生滅法,有什麼好高興的,你擁有的財富、妻子、事業與名利,在你死後帶得走嗎?因緣來,不要高興,隨順它來,因緣去,也不要悲哀,悲哀於事無補的,隨順它去吧!因為一切法緣生緣滅,何必被緣生緣滅的一切諸法所騙,畢竟因緣法是無情的、無常的、危險的、空性的、非永恆不變的,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凡夫累生累劫被緣生緣滅的一切諸法騙得團團轉,因緣來就高興,因緣去就痛苦,不能轉境,以致生死輪迴不息。佛菩薩不會如此,因緣來不會高興,因緣去也不會悲傷,所以佛陀曾說:我如來安住大悲三念住中,何謂大悲三念住中?就是部分的人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釋迦佛沒有什麼好高興的、部分的人不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甚至毀謗,佛陀也不會傷心,一部分人讚歎佛陀,一部份人毀謗佛陀,佛陀即不會傷心也不會高興,始終安住在如如不動的自性當中,心能轉境,故稱如來,諸位明白嗎?(大眾當如雷)所以,因緣來時,不要拒絕。拒絕是心裡不高興,對境產生嗔恨,因而有對立感。因緣去時,莫強留,因緣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來來去去,生生滅滅,這個世間本來就是如此一般。無量無邊的眾生,來去生滅的道理都知道,卻做不到隨順因緣的原則,這是缺乏修行的緣故。何謂修行?修行要有竅門,竅門不通,只好被境轉。楞嚴經云:『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心能轉一切萬境、萬法,那麼心與如來無有差別,因為我們無法轉一切境,而被境所轉,所以名為凡夫。古德云:『心能役物,不被物所役。』這兩句話亦符合這個道理,役是被使喚之意。心能控制一切,才算是有本事的人,然而,我們的心始終被一切境界所轉,這樣會很痛苦。修行,是處在五欲六塵當中,心地不被外境所轉,這是修行所得的境界。為什麼有些人遭受毀謗,就暴跳如雷,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呢?這是被境所轉。有些人被毀謗欺侮,心地卻能如如不動,這是人家有修行呀!所以,有修行和無修行成天淵之別。諸位,相不相信?(大眾掌聲如雷)有一次,釋迦牟尼佛,遭受很嚴重的打擊與毀謗,用一句台語話來形容最恰當不過─「真夭壽」─意思就很殘酷無情。當釋迦牟尼佛在大眾中講經時,有一位女眾突然跳出來,在大眾人群中呼喊著說:「大家聽好,世尊說他自己多麼有修行,是騙人的,你們何曾知道,我隆起的大肚是跟世尊有的。」在座的人異口同聲:用台語話來講比較貼切─『放屁』!世尊那有可能跟她作不凈的行為,不可能的。但是,她一直拚命的呼喊,沒有正信的人,心就動搖了,目犍連尊者看情形不對,即時運用神通變成一隻老鼠,咬斷她的腰帶,隨後臉盆從她腹中滑落下來,乒乒乓乓,這位女性見大勢不妙,羞愧得落荒而逃。這時,世尊說話了:「剛才我為什麼不作解釋?因為,我跟她有過一段因緣,過去生中我曾毀謗她,今天果報現前,是受報應的時候,但是,這不傷我一根寒毛。」此時,世尊說了兩句名言:『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隨著生活的點點滴滴,消一些舊業,不要舊業未消,又造新業,這叫做『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由這件事情看來,世尊受了極大的考驗,明明沒有和她作不凈的行為,卻被毀謗。諸位,如果你們是世尊,能堪受得了嗎?這麼大的打擊,你們穩得住嗎?如果今天有個女人,無緣無故來國父紀念館呼喊說:『諸位啊!你們聽好,這隆起的大肚,是『阿本』跟我有的。』我告訴你們,我不能像佛陀一樣毀譽不動,因為我比不上佛陀,我還是凡夫眾生,我會暴跳如雷,要她還我清白。這是告訴諸位,佛有修持,我們凡夫沒有,佛陀敘述著前因後果,而且如如不動。『阿本』可不一樣,足見聖凡差別甚巨,所以,有無修持不是嘴巴講講而已,我們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聽你說得好,不如看你做得好。』實在有道理,修道確實要修,沒有修行,談明心見性、證成菩提,皆是戲論,一定要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修道,如此諸佛讚歎,天龍八部護持。諸位菩薩,六祖慧能大師如何教導弟子明心見性呢?他有樹立理論,諸位不妨聽聽看。六祖慧能大師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住者,於住而無住,人之本性。』以上是六祖慧能大師對修行見性所立的理論,我曾經說過,六祖慧能大師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諸位,我向你們說個小秘密,我接到很多信,信中說「如本法師您是我心目中的偶像」,而我心目中的偶像,答案是六祖慧能大師,六祖慧能大師已修到肉身不壞、明心見性,是開悟聖僧,能知過去與未來,往生前一個月能預知時至,清楚地告訴弟子,某月某日某時將坐化入涅槃。他說:我所修行的法門,從菩提達摩祖師一直延傳至我,不二法門,沒有變遷,始終如此而修──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究竟要如何無念呢?諸位,今晚的重點在此,何謂無念?佛經云:『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亦無染著,是名無念。』這是說人不可能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是不可能的,既然會起心動念,所念之事無非是五欲六塵,因為我們凡夫眾生,始終不曾與涅槃、法身、空性相應過,所起的念頭無非是五欲六塵,所以念念之中都把境界放在心裡,去不了,舍不掉,這是眾生最痛苦之處。因此有些人堪受不了境界的考驗,逕而跳樓自殺,被境界所纏繞,自己身不由己,自殺後,內心的境界還是無法消化、疏通。六祖告訴我們,於自念上,就是在自己的念頭中,知道動什麼念頭,國語有句話說,解鈴仍需系鈴人。是什麼煩惱,什麼事情使你為難、痛苦?先找出原因來,然後針對問題來疏通、解決、消化。六祖告訴我們,『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名為無念。』知道心中所有的念頭、境界,亦是緣起性空,幻化無常,故知諸法本空,不可住、不可得,住亦住不得,得亦不可得,本性空性。如果內心的念頭能始終保持不變,這是不可能,因為念頭是生生滅滅、幻化虛妄的,你不相信嗎?若不相信,我打個譬喻,從小至今遭到許許多多不如意;傷心、痛苦、令內心耿耿於懷的事,如今何在呢?不常在了,被無常所吞噬。為何被無常所吞噬?因為一切法、一切念頭,皆是緣起,心攀緣境界,產生執著就有念頭,念頭亦是構成緣起,執著念頭,念頭是幻化,不執著念頭,念頭也是幻化,念頭可不可得呢?念頭當然是不可得,如果念頭可得,從小到現在五、六、七、八十歲,過去所有的念頭,如今何在呢?幻化無常,了不可得。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四起)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對無念的看法,凡是念頭都是生滅無常的,染也染不得,得也得不住,因為一切法緣起性空,幻化虛妄。何謂無念?以另一個角度來解釋,就是分別諸外境,於自性心不動,名為無念。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對外面的黑、紅、青、白、好壞是非,心裡清清楚楚,若問『如本』這是什麼東西?我答:這是這次籌備會服務人員所插的花,這枝是蓮蓬。又拿另外一枝花,問我是何物?我答:不太清楚,可能是喇叭花。我心裡清清楚楚,怎麼會不知道!『分別諸外境,於自性而不染。』道理在此,知道這是蓮蓬、喇叭花、這是紅色、白色,看得一清二楚而內心不動,無所染著,這叫做無念。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無念不是把眼睛蒙起來,不看、不想、不聽,心裡一片空白,這不是無念而是斷思滅,佛教不言斷滅,功夫在分別一切境界而心不動,不是百物不思惟,否認一切境界,以為無念,這樣名為外道,沉空守寂,守凈看空,是無法開悟證果的。境界不看時能自在,看了之後,被境所轉,不名有功夫,修行的竅門在此。我不否認有些人躲在山上,隱居山林,叫做修行。這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必然的過渡時期,因為遇到境界堪受不了,會產生分別、會痛苦,見境思情,暫時的躲避,是需要的,但若人修到有功力後,再到五濁惡世、花花世界走一圈,若是看了之後心境仍承受不了,趕快收兵,再躲一陣子,這樣無盡的在動靜當中來來去去,鍛煉心地功夫,到最後,任何境界現前,八風吹不動,若達此境界,漸漸與道相應,才有開悟、證果可言,此段以無念為宗已經說完,後面說無相、無住,說的更詳細。諸位菩薩!請聽好,下面解釋何謂無念?六祖壇經云: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剛才說過,凡夫之念從來不曾與涅槃、空、自在,解脫相應,所起的念頭無非是五欲六塵,故稱為塵勞妄想,如塵如埃,搞得很煩惱、很痛苦。佛經云:『自性本無一法可得。』如果有所得,如今得到什麼呢?請問你是一位大董事長,你得到什麼?站到講台上說來聽聽。說名,好,把名拿來讓我看看。說錢,錢能夠常在嗎?不可能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我們並沒有否認布施喜舍的功德,因為,那是為自己修行成佛鋪路,有作用的,可是,布施只是人天福報,若無悟性,布施仍然是人天小果,離出世開悟證果遙不可及。今天我的重點是要令大家有見性的觀念,諸位,若無明心見性,說有所得,皆是塵勞事、三界生死法,此名為塵勞邪見。能達到無念的境界,才是六祖慧能大師乃至達摩祖師、佛陀代代相傳的心法,諸位明白嗎?這點相當重要,因為,凡夫眾生所追求之物,皆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所以佛陀說:凡夫以慾望為命為依,若將慾望拿掉,當下就亡命,故凡夫不能沒有慾望。凡夫不知有涅槃、法身可修可證。修行若將慾望凈化,菩提自性當下現前,然而世人所求皆是為名為利,周旋不休不罷,故名凡夫。有一次,我在法王講堂演講,對弟子們說,你們看講堂前面的大馬路,車輛呼嘯而過,車子那麼多,不過綜合起來,只有兩輛,一輛是為名,一輛是為利,名與利如同二個兄弟,竄過來竄過去;話說到此,我有一位弟子反應很快,告訴我說:師父,還有一輛,我問那一輛?他答:救護車一輛。我說:『夭壽』,分明是跟師父作對。又有一位弟子說:師父還有一輛。我問是那一輛?他答:靈車啊!我說:咦!有道理。諸位,世人所求不是名就是利,我的意思不是說名與利不好,若以名利來做利益眾生的工作,在名不沾染名,在利不沾染利,名利也很好用,不是嗎?譬如籌備這次佛學講座最少花費五十萬元,僅刊登報紙,就花了五十萬元,還有林會長辛辛苦苦的籌備、聯繫義工,若以台北市的行情工資如果是三千元,動員六百名服務人員,一共是壹佰捌拾萬元的工資,還有插花的工資、花材的費用,以及租國父紀念館不曉得花幾萬元,我沒有參與,所以不曉得,但合計至少也要上百萬元以上,你說錢好不好用?當然好用,要看如何去用,若用在利益眾生方面是功德無量,若將一百萬元拿去造業,那就罪過無量了,所以無量有兩種,功德無量與罪過無量,看你選擇那一種無量,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佛教談中道,不言極端,一切都操縱在心地的作為與動向,用得好是功德無量,出差錯則敗壞眾生,害己害人,得不償失。第二何謂無相?佛經云: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於相離相,則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外面一切境界,包含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都稱為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我們把外在的好壞是非善惡,全部記下,執相在心,這就是病,若能將相凈化,心境泯除,無有對待,當下光明本體現前。為什麼我們的光明本體彰顯不出,因為執相,有念有住,若能達到無念無住無相,菩提自性當下顯露。諸位菩薩再聽好,後面談到無住,何謂無住?佛經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束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束縛,此是以無住為本。』意思是說,人不可能沒有念頭,除非成佛,佛是『一念不生即如如佛』,佛若不動念頭,則累生累劫一個念頭都不生起,到此境界,是真正有功夫,凡夫則不同。『阿本啊!不要動念頭。』一秒、二秒不動念頭,一分鐘後念頭動了:『出家已十五年,好久沒吃香腸了。』會思念香腸,表示沒有辦法把持清凈念頭綿延不間斷,所動的念頭,皆是不想要的妄念,卻偏偏又生起的念頭,這是沒有修持的結果。佛經云:念念之中,不思前境。過去、現在、未來,都不要動念,你若做不到,則念念相續不斷,名為束縛。被念頭束縛,不得自在;念頭愈少愈自在,念頭愈多愈複雜、愈渾濁,沉淪生死愈深入。有人問:師父啊!我是不是老了,所以記憶愈顯得比較差。我告訴他:你事情管太多了,念頭多、思想多、觀念多,人變得複雜,記憶漸漸衰退。記憶差有三種理由:第一業障。第二事情太多,操勞過度,使記憶減退。第三生理作用,人老了少動腦筋,易患老人痴呆症。我很擔心以後會得老人痴呆症,我在想,老了之後,偶爾牽狗到公園散步。所以,多心是痛苦的,多心是束縛的,多心令人不自在,多心令人傷神勞心。昔日佛陀為了度一個人,早已知道此人的毛病在那裡,這個人遠遠地走過來,很誠懇地拿了一束花供養佛陀,佛陀告訴他:放下。此人一聽,心想我還沒走到佛陀面前,佛陀就叫我放下,於是連走帶奔,跑到佛前,把花於下。佛陀又說:放下。他心裡想『咦!花已放下,難道佛陀要我布施這件衣服嗎?乾脆給他吧!』於是把衣服脫下,放置佛前。佛陀又說:放下。此人又把內衣脫掉。佛陀又說:放下。此人心想只剩下內褲而已,佛陀有沒有搞錯!於是開始緊張起來,正在此時迴光返照,心想佛陀可能不是要我脫光衣褲,『放下』意義何在呢?終於!他覺悟了:『原來佛陀是叫我把念頭放下。』此人念頭放下同時,證得初果羅漢。我們在動中不知動,只有心靜時才能看見妄想紛飛,有人說:師父我不修沒關係,修行之後妄想更多,是不是退步了?我告訴他:這是進步的現象。他反問:應該是無念頭、念頭少才是進步,為什麼看到念頭多是進步?我告訴他:過去在動中不知動,現在欲靜反動,他同意我的見解。諸位思惟看看,佛陀要他放下,是要他萬緣放下,前境、現境、未來境、前念、今念、後念都不要思惟,這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我打個譬喻,請如本法師幫我拿東西,好,左拿起東西了。法師再幫我拿手錶,好,右手拿起手錶了。如本法師您再拿一枝花給我,這時我就不知所措了,是不是,你們想想看,如果要我拿東西給他,先將右手的東西放下,再拿其他東西不是自在多了,把兩隻手的東西同時放下,可以隨心所欲的拿其他東西;我們的心也是一樣,這個譬喻淺顯易懂,兩隻手沒有東西,才能自在拿東西;兩隻手都拿東西,若要再拿其他東西,只有放下才能再拿,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外在如此譬喻,我們的心也不例外,心在想事,若再思惟另一件事,唯有放下前一事才能思惟後一事,因為我們無法將一個心做三、四種作用,凡夫眾生,尚未開悟證果,心千變萬化,皆是染污不自在,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把心裡的念頭放下,放下的同時,自性彰顯;放下的同時,何等清涼、自在、快活,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一個念頭,有一個掛礙,二個念頭,二個執著,十個念頭,十個痛苦,一千個念頭,就有一千個執著,念頭愈多,愈不自在!念頭能放下就放下,沒有必要的割捨掉,不要如垃圾般堆積。諸位菩薩!現在是物質生活很享受的時代,大家都追求精神上的清閑與快樂,來學佛正好,若在戰亂時,想聽聞佛法,一邊逃命還擔心敵軍不知追來沒有,念佛時又想著敵人,口裡雖念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到最後心裡皆變成敵人的意識,這啟示我們,要利用現在太平天國的台灣,好好用功修行,多一天就修行一天,一個月就修行一個月,一年就修一年,畢竟生命無常,我們盡量在安穩的社會中,多參自性,見性後方知如何修行,如此才不會辜負自己,以及師長、三寶、國家、父母之恩。因為,人的生命是獨生獨死、獨來獨往,很無情的,你們不相信嗎?難道出生時,有兄弟姊妹與你一起出生?雙胞胎畢竟是比較少,所以說,獨生啊!還要獨死呢!死的時候,不可能跟爸爸說:爸爸,我們兩人一塊死好不好?爸爸會說:猴嵬子!怎麼說這種話,自己去。或者說:媽媽我怕死,陪我一起埋葬好不好?媽媽會說:哎呀!不孝子,平常那麼疼你,竟邀媽媽一起死,這是天大的不孝,罪過,罪過,天上要打雷了。諸位!一個人獨生獨死、獨來獨往,你不相信嗎?例如四位兄弟,就有四種思想,老大信仰基督教,老二信仰一貫道,老三信仰回教,老四信仰佛教,四個人四種思想,何況累生累劫的思想,及所造的善惡之業,與今生息息相關,當下因緣果報千差萬別。所以說獨生獨死、獨來獨往,人命無常,輪迴路險,我們能懈怠、漠不關心嗎?所以,修行,我很強調一句話,過去已成過去,現在既然知道學佛的可貴,就要在今生把生死了辦,這是自我的勉勵與期許。累生累劫的生死輪迴痛苦已過去,我有信心在今生開悟本性,若無開悟,至少今生要往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為生死輪迴很痛苦,不好玩的!佛經有句話,聽起來很親切,『生死疲勞』,我們從小學、初中、高中、以至大學,書讀的夠多,讀得厭倦了,想到下輩子還要再讀一次,喔唷!真痛苦,很疲累,所以,今生要解脫,今生不過短短數十寒暑,應在短暫難得的人身當中,好好用功修道,參我們的自性,自性不易參,若方法不對,參到最後,思想會偏差,是故,抉擇善知識非常重要,善知識能指引出三界故。有一次,一位四十八歲的菩薩到講堂,我教他善惡不思,一念不生,坐著參本性,後來她一直微笑,我靠近她問道:菩薩,你在笑什麼?她想起十五前往生的『老黑狗』(其亡夫)。我問:老黑狗與你參本性有何關係?她說:師父您有所不知,十五年前我跟他的感情很要好,他時常帶我去看電影、爬山,我在想,如果他能跟我坐在這裡參禪、念佛,有空時看電影,不知有多好。參禪到這種地步,諸位,你們可想而知,久而久之,不著魔也會發瘋,所以,參禪須善知識的指導。我有一位同學,大家坐禪時,他也跟著坐禪,時間是一個鐘頭,不知不覺中,他睡著了,自己還不知道,時間到時,引磬一響,他剛好醒來,人家坐禪一個鐘頭,他正好睡一個鐘頭。業障若重,念佛也會打呵欠。有一次講堂舉辦精進佛七,精者不雜,進者不退,七天中精進念佛,大家正念的法喜充滿,不料他在一旁打呵欠,嘴巴還張得挺大的,頭四處張望,非常不雅觀。業障重的人,參禪就參〝睡禪〞;念佛就念〝呵欠佛〞,真是無奇不有,亂相繽紛。譬如這次講堂在八月份舉辦短期出家七天,學歷限制高中以上,其中博士報名的有四位,屆時一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出現在修行行列中,坐禪時發楞傻笑的,打盹的,什麼都有。我有一位同學,看見廣欽老和尚常坐不卧,睡時、參禪時都是坐著,這位同學,我不好意思指名字,他說要學廣欽老和尚,晚上睡卧,常坐不卧,半夜,我醒來看他,真的,他很用功,不卧而坐,睡覺前坐得筆挺,縮下巴,眼睛睜三分,半夜過後,不知不覺地,他雙腳伸得直直的,我稱為〝一字禪〞,本來是坐而卧,夜深時覺得疲勞,乾脆腿伸直比較舒服,卧而不坐,明天再重來。(大眾掌聲如雷)所以參禪悟道不簡單啊,諸位!我的重點是修道要前念、後念、現念都能把持得住,知道一切法如幻存在,這樣才能使菩提自性顯露。見性非常的重要,我昨天說一句話,見性後方是起修時,見性後才知如何修行,所以,見性是最尊嚴的、最高貴、最神聖,見性是成佛的起點。諸位明白嗎?還有很多話想說,但是時間不允許,我看留到十一月份蘆洲鷺江活動中心講經時再講,很抱歉,時間已超過,今晚佔了大家很多時間,要說的話沒有全部說完,實在很抱歉,不要超過國父紀念館規定的時間,原本我們應該說到九點二十分,諸位或許會說:時間怎麼過得這麼快,剛才還在說一件內褲,怎麼時間馬上就到了,恭禧你們,因為你們聽得一心不亂,全神貫注的緣故,不知不覺當中已過了一個半鐘頭。諸位,明天是講經的最後一天,很多人想歸依三寶,剛才司儀已說過,先填好歸依單,再繳至服務台,明晚講經完後留下來歸依,最後,祝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圓成,明天同一時間再會。超越心靈之法寶下集(第三天)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大家請放掌)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諸位貴賓,以及首愚大法師、悟空大法師、修觀大法師,還有現場熱愛佛法所有的聽眾,大家統統晚安。今天下午一直下著毛毛細雨。聽說下著細雨在台北是很正常的,大家風雨無阻的來聽經聞法,那種熱愛佛法的精神,非常可貴,全家撐著一把雨傘走進國父紀念館,這種聞法的精神使如本非常感動,真是功德無量!風雨阻礙不了一個渴求聽經聞法的人,如此精進佛道,福慧可期圓滿,開悟證果有日可望,乃至成就無上佛果,諸位你們說不是嗎?在此很感謝基隆市衛生局長的蒞臨,連連幾天的參與,使我們這次法會增光無比,非常感謝。諸佛正法佛已宣,何勞凡僧苦叮嚀?為扶如來正眼藏,頻頻流露無言聲。今天繼續演講超越心靈的法寶,今天是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聽眾比前兩天更多,昨天一、二千人無擠進來,今天也是一樣,對那些無法擠進來的聽講的人,我依然抱以慚愧與歉咎的心,向台北國父紀念館門外的數千聽眾,表示歉意,對不起,阿彌陀佛!第三階段要告訴諸位,如何見性?既然人人有個本性,本性要如何會?如何見?如何相逢呢?這要透過修行的管道,有方法的。若無方法,不得其門而入,即使費了九牛之力,依然見不了性,會不了性。這就是為什麼禪宗口口聲聲叫我們要明心見性的原因。昨天和前天我引用涅槃經說:見佛性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聖人和凡夫的差別,在於有無見性,如果無見性,是名副其實的凡夫,若已見性,方知如何修行,開始邁開腳步走向菩提,向佛道的時候,若無見性,離成佛尚遙遙無期。今夜要跟諸位談如何見性?希望在座大眾,我深入淺出的說,你們凝神傾聽,必能深獲法益。諸位菩薩,如何見性?見即是性,無性不能見。我們說見性,當下能見就是性,不是能見之見外還有性可見,這樣諸明白嗎?說見性,見與性不是兩個東西,當下能見的能就是本性,不是離開能見之性另外還有性可得,若離開能見之性,另外有所見之性,有『能所』的對立就不能見性,若證得能所不二,當下佛性大放光明,普照大千,與諸佛正等無異;若落入『能所』相對待,欲得見性,如隔八萬四千里,諸位明白否?(大眾掌聲如雷)六祖慧能大師說:見即是性,無性不見。理由在此,要如何見性?佛說:在六根門頭即可見,佛性在日常生活跟上跟下,來去出入,吃飯走路,隨時在我們身邊,天天相處,可是我們卻無法見到。世間最悲哀、最痛心、最遺憾的無過於此,諸位說是嗎?古來大德言:若有一天尚未開悟、明心見性,在世間會惶惶不安,因為世間無常,生命隨時會結束,那時卻沒有了生命,如何談見性,如何修行呢?人身難得,又在難得的人當中喪失修行,放棄開悟成聖的機會,而輪迴六道,這不是很可惜嗎?諸位菩薩,我們在修道過程中,我最強調要先見性,若無見性,即使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波羅密、念佛、誦經、拜佛,這些只是權巧方便,最後無非導歸見性。法華經云:粗言細語即歸第一義。歷代祖師為了令人開悟證果,常不擇手段,有時好言好語,有時拳打腳踢,這些無非要觸發佛性,使人見性,當你被臭罵時,你覺得這位法師不慈悲。那麼慈悲是否要好好的說才叫做慈悲呢?未必見得,如果臭罵你,對你無理要求,用違反人性的方法,而能使你見性,使你迴光返照,自覺本性,這難道不是慈悲嗎?諸位你們說不是嗎?(大眾掌聲如雷)在此我引用一個公案,有一次達摩祖師要度一位國王,國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已接近開悟的邊緣,可是尚未開悟,不愧是達摩祖師,移動輕快的腳步,來到這個國家,進入城門,國王非常虔誠,打開大門迎接聖僧,初次見到達摩祖師就非常歡喜,於是請教佛法,菩提達摩使盡所有的方法要讓國王開悟本性,可是事與願違,最後達摩祖師想到一個方法,他說殿下,請你將我羅漢鞋拿到我面前,這個國聽到師父如此講,心生歡喜,立刻將師父的鞋子拿前面,鞋還沒放好,師父就說:放著。大殿不清凈,你先提水拖一拖,國王水剛提來,還沒拖地,師父就說:放著。於是,國王內心無明漸生,心想這個和尚明明在整我,叫我拿鞋,我就去拿鞋,鞋未拿來又叫我停住,要我先去拖地,水提來尚未拖地,又叫我暫停。達摩祖師很有善巧方法,又說:殿下,殿下,趕快,趕快,麻煩你提水去澆你後花園的鮮花。諸位菩薩,正當此時,國王把水提起來的剎那當下迴光返照,他知道達摩祖師的用意是要使他開悟本性。他心裡想,如果我的心不動,那麼誰來拿鞋?心不動,誰在拖地?我的清凈本性每天都跟隨我來來去去,我現在提水,我的心若不動,佛性沒去,誰在提水?身體只不過是個臭皮囊,供人使用的器具而已,當下國王迴光返照,照見本性,悟明心地,於是超凡入聖,成就菩提。開悟聖僧云:搬柴運水非他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諸位這四句話是問我們搬柴時,是誰在搬呢?參這個公案。運水,是誰在指使?非他物是說,不是離開本性,另外還有妖魔鬼怪或佛菩薩在操縱我們的身體。非他物指的不是外來,是我們的自性。穿衣吃飯亦是他,他,指的是清凈自性,來來去去不著相,是指今天跑去南部、中部、花蓮、台北,來來去去不染污一切取捨得失、是非人我諸法。法王出世更無差,法王不是指法王講堂,法王是佛的別名,佛來人間也不過搬柴運水非他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如此而已。不然,佛可離開這個法門,另外有別的法門可修嗎?我看不見得,所以祖師說出這麼親切、這麼可愛、這麼貼切的法語,足見佛性在我們生活中流露,可惜迷昧的眾生不能自覺,豈不傷悲。諸位,我這麼說,你們是否已會得本性?諸位見性了嗎?(大眾掌聲如雷)不然是誰在鼓掌?鼓掌的人是誰?相信你們再度鼓掌的人皆已見性,若已鼓掌而無會得自性的人,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請阿彌陀佛教你們開悟本性。開悟聖僧云:迴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諸位,這四句偈比前面還莊嚴,這無非要啟發我們有個自性的存在。諸位若沒忘記,第一天,我開門見山說了一句話,佛教是平等的宗教,人人若依此清凈自性而修,想見性或成佛都有希望。人人皆有自性,我們所以無法出離生死,就是從來不曾和我們的人做過朋友,不曾明心見性過,這是眾生最遺憾的事。迴光返照要解釋一下,不是人之將死叫做回光反照,一般人都落入這個觀念,我們說這個人快死了,在床上翻滾,突然爬起來說要吃稀飯,以為這叫做迴光返照,不是這樣的;迴光返照是說,我們的心要內斂,心要收回來看自己的自性,莫看外面的人我是非、黑白長短、取捨得失,佛門有一句話說:外道是心外求法,佛道是迴光返照,照見本性。自己觀照自己,自觀自不是看你的四大假體,而是看你的自性,自性要如何看呢?有方法的,因為心須深入的說,時間不充許,現在姑且不談。總而言之,自觀自,自己觀照自己的自性,無生無滅、不增不減、非空非有、非來非去。歷歷分別原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就是如此,離文字相,離語言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頭上安頭、凈上安凈及心外求法,原來自性就是如此,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難道如本無自性存在,如本可講話嗎?難道我的心不動,我的手可以在此比來比去嗎?我的心若不分別,一切法如何生起呢?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一切法,一切法與自性,非一非異。六祖慧能大師說:萬法不離心,心能生萬法。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自從明心見性後,才知我有個大寶藏,寶藏指自性而言,自性能演化無量無邊的妙用,包括慈悲喜舍,利益一切眾生,從此受用無窮無盡,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這兩個祖師的法語是要讓我們見自本性,非常寶貴的格言,諸位若不嫌棄,我們與言兩位祖師的法語結個法緣,我今一句,諸位跟著我念一句,這樣好不好?我的台語念的蠻好聽的,高館長說:台北國父紀念館有史以來,頭一位來此用台語演講的法師是如本法師。所以諸位今天能聽到這般具有鄉土味、本土化的台語,這是我們的福報。聽說在此演講的所有法師當中,我是最年輕的,我高興的兩三天睡不著覺,法喜充滿,這是被順境所轉哩!希望諸位虔誠的誦這八句:搬柴運水非他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這是第一位開聖祖師的法語,現在大家跟著誦第二位祖師的法語:迴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祝諸位早見本性。阿彌陀佛!剛才是讓大家熱身一下,讓大家了解佛性在我們身上,與我們來去出入,我們來去出入,我們卻不得見性,始終無法找到我們的主人。在此我教諸位如何見本性,希望在短短的三、四分鐘,大家把私人意見、妄想意識放下,與我配合,我相信對諸位見性有莫大受用,現在諸位閉上眼睛,眼睛閉上之後:不思善、不思惡,善惡念頭都不要想,不想任何歡喜事、傷心事、快樂事,靜坐三分鐘。(靜坐中,主講上人敲了九下木魚)諸位:請將你們的眼睛打開,打開之後直心回答,剛才我敲本魚的過程,諸位聽見了沒有?大眾云:聽見了。師云:是誰在聽?大眾云:是心,也有說是佛性,也有說意識,也有說不生不減的自性。師云:是心嗎?心長得什麼樣子?請你拿出來讓我看看,大眾答:佛性無形無相。師云:無形相如何作用說話?大眾云:作用無言。諸位,見性者當下見,不見者永不見,也許很多已見性,剛才木魚敲了九下,這九下不費吹灰之力,輕輕鬆鬆,不用刻意,自然聽到,是誰在聽,耳朵在聽嗎?耳朵只是感官器具,是一種助緣的工具,諸位是被我一問而嚇到的,其實你們都已自會本性,沒錯,是自性在聽,先肯定自性,然後見性起修,我們不要認為自性尚未清凈,還污穢,當下就自卑,提不起信心,不要想那麼多,何以故?佛法貴在見性起修,因修而證,因證而得無上菩提。禪宗有一句話說:『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不是豬字,知是知道、分別之意,知識的知,我們人有知覺,不用作意去聽,就能聽得到,那麼能知、知覺的知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本魚敲的那麼響,難道你沒有聽到嗎?是誰在聽?不要以為是耳朵在聽,耳朵只是一種感官器具,沒有自性的分別,既然有耳朵,也不能聽聞,為什麼活著能聽,死後屍體不能聽,毫無反應?若無自性分別知覺,活著如同行屍走肉,麻木不仁。社會上有個很錯誤、極端矛盾的思想,就是唯物論,認為人死後一切斷滅,什麼都沒有了,否認精神的存在,這是毒死我們法身慧命的一種錯誤邪見。所以簡單說,諸位剛才聽到九聲木魚聲,木魚聲有生滅,但是清凈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有一次觀世音菩薩坐在海邊,一波波的海浪正拍打著海岸,然後海水逐漸退去,一下子海浪又拍打著海岸,然後海浪又退去……觀世音菩薩迴光返照,海潮有生滅,但是他能聽的自性,不隨著海潮聲的生滅而有生滅,清凈自性是不生不滅的,他悟到自性不生不滅,外面的聲塵停止時,自性固然沒有聽到外塵的聲音,但能聽的自性並沒有失去,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當下證得耳根圓通無礙。我們若慣用耳根修行,能觸到自性,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個人的根機不同,有的用眼睛(眼根)觸色塵而見性;有的用耳根觸聲塵而見自性;有的用舌頭沾到酸甜苦辣而以味覺悟性;有的用皮膚觸摸粗細,知道冷熱,而觸到自性;有的被罵,然後心煩而悟到自性,有的人被誇獎稱讚而悟到自性;有的跌倒碰到頭,痛的悟到自性,悟的場所時間,因個人的業報因緣有差別,所以開悟證果的角度也不一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說到此,我引用開悟祖師所說:五蘊山中藏真人,六根門頭放光明;日夜相處不相識,迷失主人甚可憐。諸位,這些話聽了令人即悲又喜,悲的是明知我們有佛性,卻無法見性,不見性就要沉淪生死,這樣名之為悲哀,歡喜的是希望透過這場佛法的演說,能讓在座諸位悟明本性,從此不再沉淪生死,永超三界,如此名之為喜。諸位聽好,五蘊者,若是有佛學基礎的人,大多了解,我不再多作解釋,簡單說五蘊就是構成一個人的生命體,五蘊山中藏真人,我們的五蘊當中有個真人,不是指道教的孫真人,真人是指我們的清凈自性,外在的肉體有生滅,本性並無生滅,所以稱為真人,能了解四大五蘊是空性,悟到不生不滅的自性,方能了生脫死,這是修真人的當今之務。五蘊山中的是比喻的話,把身體當做一座山,五蘊山中藏真人,六根門頭放光明,此放光明不可說是開悟證果後毫光萬道;放光是說六識出六門分別外在的境界,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染污,這叫做放光明,假使內心貪著外在的境界,染污心地,這樣不名六根門頭放光,這樣叫故黑暗,所以光明與黑暗是染與凈、迷與悟的差別,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後面這兩句是:日夜相處不相識,迷失主人甚可憐。佛性日夜與我們相處在一起,我們卻不認佛性,這很悲哀,兩天前我說一句話:若無明心見性,佛性在身體中出入而不自知,比死了父母還悲傷,父母有累生累劫之多,而這世的父母只有兩個,若無開悟證果,來生的父母無量無邊,若開悟證果,來生不再生死輪迴,受不必要的沉淪痛苦。迷失主人甚可憐,主人不是指我們的父母,不是指我們的太太,或我們的孩子,主人是指我們的清凈自性,所以橫說豎說皆為指出人人有個自性,不要迷失我們的自性,向外追求,如此捨本逐末,即使經過累生累劫,對見性都毫無幫助,要趕快迴光返照,找到我們的清凈自性。諸位菩薩,我們不認識自己的佛性,佛性也不認識我們,每天相處在一起,不是很可憐嗎?也許有人會說:師父,你這麼講,我覺得這兩天你說的都是多餘的。我問這話怎麼說呢?他說:誰不知道若沒有本性,誰在說話?沒有本性,誰在走路?我說:話雖沒錯,可是我要告訴你,最簡單但辦不到就是最困難的,最困難但做得到叫做簡單,困難和簡單是問你故得到或做不到,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我問你一句話,你見性沒有,你所見的性是不是妄想意識?或染污心呢?若是真的見性了,何以如今尚流浪六道,無有休止?深思!深思!真常唯心系:說外在的山河大地是空性,乃至起心動念的妄想分別意識也是空性,但是深藏在分別意識中的真常唯心不能空,若空則生死流轉及涅槃還滅要如何建立?這是真常唯心論的法則。所以印順導師真常唯心系編入有門,禪宗是屬於有門。大般若經是空門,唯識學比起真常唯心繫的說法又是另一個角度,時間不允許,不要說的太遠,總而言之,修道是問你有無見性,如果你硬說你有見性,既然見性,為什麼還在生死輪迴、還在造業、還在發脾氣、還在嫉妒、還在毀謗,若如此而為,則是妄想意識,分別染污,不是見性的作用,如果你已見性,世間忽然少一人,少一人不是說你已死了,是已見性出三界,不再受生死輪迴,世間少一個凡夫,多一位聖人,諸位,這樣好不好呢?不只禪宗教人參禪公案,坐禪悟道見本性,念佛終極目的也在明心見性,大乘經典乃至很多經典都記載,念佛與參禪本來同,悟得自家大寶藏,生死何嘗是生死?念佛與參禪何來論長短?是故,見性法門有殊,歸元無二。有一位念佛的祖師開悟後說了四句偈,值得我們省思,他說: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我,感應非先後,生佛同一體。諸位,這意思是說,我心感我佛,我佛不是離開我們的本性還有他方世界的諸佛,我佛是站在自性的立場來說,阿彌陀佛……口口聲聲念阿彌陀佛,是你的自性在念自性佛呢?還是外在的佛在念你自己的心?或者自心在念他方諸佛?值得你思維與反省!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我,我念阿彌陀佛,我發出阿彌陀佛的當下,我佛感應我,感應非先後,感應不是有前後,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馬上反應,能念是我,所念也是我,能所是一體的,這樣諸位明白嗎?不是離開能念的我,另外有佛被我所念,因為能念所念不二。感應非先後,生佛同一體。生是眾生,眾生與佛沒有兩樣,是迷悟染凈的差別,離開眾生並無佛,離佛並無眾生,因為眾生性與佛性皆同一性,離開眾生性說另外有佛性,那就奇怪了,經典說無二之性名為佛性,佛性只有一個,當我念阿彌陀佛,若離開我的本性另外有佛性在念我自己之性,那就有問題了,所以煩惱性、菩提性、魔性、佛性、眾生性,皆同一性,性無有二,迷悟、染凈有別,悟名為佛,迷名為魔,染名為眾生,凈名為聖人,此皆不離此性呀!性無好壞,視你如何去用!如何運作!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諸位,若沒有忘記,昨天我說過一句話:佛性作用為佛性,佛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諸位明白嗎?我們每天念阿彌陀佛,何必苦苦哀求阿彌陀佛度我,佛離我們八萬四千里,你自己有個清凈的自性,當你念阿彌陀佛,自性彌陀當下現前,何必離開你的自性苦苦哀求阿彌陀佛,這樣有能念所念的對立,永遠無法見性,永遠無法破迷啟悟,諸位明白嗎?我天天感應,時時感應,分分感應,秒秒感應,諸位你們有感應嗎?(大眾掌聲如雷),我的意思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不存在,他方世界確實是存在的,這裡是站在自性的立場來說,顯示自性、見自本性的獨見、自決自了、自成佛道的見性功夫。諸位再聽好,我演講超越心靈的法寶,無非要讓大家明心見性,見性起修,因修行而開悟證果,這是我為何要說超越心靈之法寶的動機和目的,這樣諸位明白嗎?明心見性,見性是什麼?簡單說佛性無形無相,非語言文字能形容,佛性在日常生中與我們來來去去,我們卻不能自覺,這是世間最遺憾的事。在此我引用唐朝懷讓禪師參訪六祖慧能大師的公案,懷讓禪師懷著誠懇歡喜的心到六祖慧能大師面前,頂禮三拜後:六祖慧能大師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懷讓禪師答:我從嵩山而來。六祖繼續問他:是什麼東西帶你來的?懷讓禪師答: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句話很有學問,說它像一樣東西就不中意了。意思是說佛性無從說起,非東西可比擬,甚深難思議,冷暖自知。這時六祖立刻問他一句話:還需要修證嗎?其實六祖知道他已見性,內行人一聽馬上知道,說似一物即不中,此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語文字只不過是一種工具,最後無非導歸見性。六祖說:還需要修證嗎?懷讓禪師說: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意思是說修證不能說沒有,可是染污即不得。這是強而有力證實他自己已經見性,見性後才是大修特修的時候,無見性之人無從修起,你不相信嗎?修行是必須的,要繼續精進,但是不可污染,禪宗叫做保養聖胎,聖胎不是媽媽懷個公子,聖胎是保養我們清凈的佛性不要虧損、不要染污,愛護我們的佛性如同手中的摩尼珠一般,保護得清清凈凈。六祖聽了印證他說: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六祖說:對,就是如此,如此修就對了,諸佛菩薩會擁護你,你是真佛子,你既是如此,我六祖亦復如是。懷讓禪師聽到六祖對他印證之後,豁然開悟,在六祖身邊親近十五年,後往南嶽,大力闡揚禪宗,德高望重,行化四方,後人尊稱大慧禪師。懷讓禪師相當有智慧,善於引導人開悟證果,當時禪風盛行朝野上下,家喻戶曉,所以唐朝時代是禪宗的黃金時代。自從這個公案出現後,宋朝、明朝、清朝,乃至民國修行的公案被搜集起來,闡揚天下。祖師說:行如何修?但莫染污自性,即是修行。修行不談玄說妙,談空說有,避免令人聽得痛苦、聽不懂,覺得高不可攀。他說:但莫染污自性,就是修行。所以善於保護自己的自性不造業,這是功夫。諸位菩薩,禪宗教我們要見性而後起修,不要染污自性,這就是剛才所說的保養聖胎。開悟聖僧又說:一念分別被雲遮,聖凡本來共一家;隨順眾生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花。諸位聽懂嗎?一念分別被雲遮,是指凡夫不起心動念便罷,所起之念無非是五欲六塵,一動念即將清凈的自性遮蔽起來,如同太陽被烏雲遮蓋一般。聖人動念清凈無染,如太陽,不被雲遮,不染污,清凈自在,凡夫卻不能如此,因為烏雲遮日而不見日,就否認太陽的存在,這如同輪迴生死、不見本性,於是否認本性的存在,這是不對的,如果說對,那麼多少人修行明心見性、了生脫死、轉凡入聖,這又如何解釋?所以這不是信不信的問題,你好好地修證,就有消息。所以說『一念分別被雲遮,聖凡本來共一家。』聖人擁有佛性,凡夫也擁有佛性,本源佛性無有差異,如同一家人,後來為何變成兩家,因為聖者已明心見性,而凡夫隨意識妄想飄流,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分家。隨順眾生無掛礙,是說會修行的人,即使處在五欲六塵一切名利現前時,依然心無掛礙,心不被好壞所迷惑染污,縱橫自在,如流水一般,暢流自如。涅槃生死等空花,這句話更深入而談,其實佛性不可得,佛性,說似一物即不中,無法用世間任何事物來比擬,三天演講提到很多法語,無非要引導你見性,三天演講提到很多法語,無非要引導你見性。涅槃,方便說是彼岸;生死,方便說是此岸,由此岸到彼岸,要透過修行的方法,既然生死是假名安立,涅槃何嘗不是假名安立,方便假設有涅槃、有彼岸,其實那有彼岸與此岸的對立,生死與涅槃亦復如是!真正悟性的人無性可見,證涅槃的人無涅槃可證,無涅槃可住;了生死,無生死可了,在這麼不可思議當中又安住於涅槃,這樣名之為涅槃,諸位明白嗎?見性是自性自由自在的妙用,不染此,亦不染彼,這才是快樂自在逍遙的人。佛經云:佛性不住煩惱,不住菩提,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住無所住,無住而住。昨天有一位菩薩說師父講得那麼起勁,鼓掌都無法穿插,放心,我會留個空檔讓你盡興的鼓掌。佛性者不住煩惱,諸位,這是指果地而言,煩惱就是心納受一切外境,產生得失取捨,稱心如意就歡喜,事與願違就煩惱、憂愁。佛性不住煩惱,如果佛性住於煩惱,那就慘了,有人問什麼?很簡單,請問諸位,你曾有煩惱嗎?如果佛性住於煩惱,那麼你今日來聽我講經,聽得笑哈哈,笑得肚皮酸,請問你兩天前的煩惱如今何在?所以煩惱是生滅的,此心滅,彼心生,生生滅滅,生滅法那裡能安住於佛性當中呢?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相對的,快樂心、歡喜心也是不可住,我在國父紀念館演講三天,大家聽的非常法喜,但是歡喜也是緣生緣滅,如果佛性住於歡喜,我說你慘了,有人問為什麼?歡喜總比苦惱來得好吧,言未必如此,痛苦不可住,快樂亦不可住,一直快樂也未必是好,快樂時一直在笑,心安住於快樂之境,會被當做龍發堂剛出來的,依然被順境所故。快樂是緣起,痛苦也是緣起,不常在的,是無常的,所以佛經說:佛性不住煩惱,佛性不住菩提。菩提就是覺悟,覺悟也是假名安立,不是真菩提可住可得。有一次有人問開悟聖說:請問師父您已證得阿羅漢果,開悟證果後,涅槃是如何一番?他說:我應該把我的嘴把掛在牆壁上。因為涅槃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聖境無止盡,不可思議的存在與清凈,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其真正聖境比言喻還深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開悟後無法言說,但不假藉語言文字的襯托,開悟的意境是顯露不出來的,所以佛說:因言顯道,道顯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佛性不住生死,對凡夫而言,有生死輪迴,說佛性安住生死輪迴,也對,不安住於生死輪迴也對,只是站在什麼角度來講,在因地或果地、迷或悟,而有差別;悟的人,正面說也對,反面說也對;迷妄的人,這這樣說不對,那麼說也不對,總而言之,佛性不住生死,如果住生死,那我們不必修行了,因為永遠不會開悟證果,永遠沒有涅槃可得,所以說佛性不住生死,佛性亦不住涅槃,方便假名有涅槃,為倒駕慈航之諸佛菩薩已開悟證果,與涅槃相應,但卻不住涅槃,從空出假,在現像界無盡的度化眾生,悲度眾生出三界。倒駕慈航,觀世音菩薩典型人物,在經典記載,觀世音菩薩『過去正法明如來,現前觀世音。』觀世音菩薩已成佛無量劫,他憐憫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大慈悲心流露,示現菩薩身份,倒駕慈航,運載娑婆世界的眾生,使其一一出離生死,到開悟證果的彼岸,這樣叫做不住涅槃。後面說,住無所住,有可住者,非佛性所住,但也不是無佛性可住,這已超越語言文字不可思議的存在,說佛性遍滿虛空,住虛空嗎?也未必正確,這很微妙的。佛怕眾生執著,所以邊說邊掃,眾生以為佛性可住,但佛說佛性不可住,佛又怕眾生執著佛性不可住,故說佛性住無所住,佛性住與不住,皆偏失一端,不合中道義,道理在此。眾生容易執著,佛說諸法空性,眾生便執著空,故佛說:空空。眾生又執著空空,故佛說空空空,我曾看過經典有四個空字,空空空空,無非是為迷妄的人而說,了解的人一個空字,就能悟入,不悟的人,那怕四空、八空,依然不夠,迷者仍是迷者,諸位明白嗎?(掌聲如雷)我們這三天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第一天教導諸位正見佛性的可貴,不要落入斷滅的思想。第二天教導大家要明心見性,見性起修,最後宗旨是讓我們證成無上菩提,若如此行,可從生死輪迴的此岸到達開悟證果涅槃的彼岸。第三天教導諸位如何明心見性,及正見實相義諦,並啟示成佛亦須倒駕慈航,普度群迷。諸位菩薩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非常感謝從台北的聞法四眾,三天不間斷地擁擠在此聽聞佛法,我講經說法一向的原則是,到當地說法,盡量讓當地的市民都有機會聞法。我這次到台北講經,並沒有邀請別縣市的任何遊覽車與居民,全是台北市民,這無非是愛護大台北的市民,讓每個市民都有機會聽聞佛法,不然聞法的旋風人潮多,台北市民會擠不進來的,很感謝每日五千餘位聞法大眾,親聽法音,祈望諸位,早日明心見性,得證菩提,圓滿佛道。(大眾掌聲如雷)諸位菩薩!三天的弘法大會已圓滿結束,作功德迴向,大家請合掌。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推薦閱讀:

心靈雞湯經典語錄
心靈盛開微笑之花2.
心靈極品
心靈驛站
觸動心靈的語句⑧

TAG:超越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