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五)
复次大王当知。我已略说王之过失。王之功德。王衰损门。王方便门。王可爱法。及能引发王可爱法。是故大王应当修学。王之过失宜当远离。王之功德宜当修习。王衰损门宜当远离。王方便门宜当修学。王可爱法宜当希慕。能引发王可爱之法宜当受行。大王若能如是修学。当获一切利益安乐。
复次如说生苦。乃至略说五取蕴苦。云何生苦。当知此苦由五种相。谓众苦所随故。粗重所随故。众苦所依故。烦恼所依故。不随所欲离别法故。云何众苦所随故苦。谓生那落迦及一向苦饿鬼趣中。若于胎生卵生生时。种种忧苦之所随逐故。名众苦所随故苦。云何粗重所随故苦。谓三界诸行为烦恼品粗重所随。性不调柔不自在转。由此随逐三界有情诸行生起。故名粗重所随故苦。
云何众苦所依故苦。谓衰老等众苦差别之所依故。
云何烦恼所依故苦。谓受生已。于爱境爱于瞋境瞋。于痴境痴。由是因缘住不寂静惛荡身心不安隐苦。故名烦恼所依故苦。
云何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苦。谓诸有情生者皆死生必殒没。所有寿命死为边际死为终极。如是等事非其所爱。由此因缘唯受众苦。是以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说生为苦云何老苦。当知亦由五相。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云何病苦。当知病苦亦由五相。一身性变坏故。二忧苦增长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
云何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
云何怨憎会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不与彼会生愁恼故。由此因缘生愁叹故。由此因缘身扰恼故。念彼众德思恋因缘意热恼故。应受用等有所阙故。如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当知亦尔。
云何五取蕴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谓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坏苦器故。行苦性故。
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无自利行无利他行。名为下士。有自利行无利他行。有利他行无自利行。名为中士。有自利行有利他行。名为上士。复有四种补特伽罗。或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或有行恶亦复乐恶。或非行恶亦非乐恶。若信诸恶能感当来非爱果报。由失念故。或放逸故。近恶友故。造作恶行。是名行恶而非乐恶。若先世来串习恶故。喜乐诸恶恶欲所牵。彼由亲近善丈夫故。闻正法故。如理作意为依止故。见诸恶行能感当来非爱果报。自勉自励远离诸恶。是名乐恶而非行恶。若性乐恶而不远离。是名行恶亦复乐恶。若有为性不乐诸恶亦能远离。名非行恶亦非乐恶。此中行恶亦乐恶者。是名下士。若有行恶而非乐恶。或有乐恶而非行恶。是名中士。若非行恶亦非乐恶。是名上士。
复有三士。一重受欲。二重事务。三重正法。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种补特伽罗。一以非事为自事。二以自事为自事。三以他事为自事。若行恶行以自存活。名以非事为自事。若怖恶行修行善行。名以自事为自事。若诸菩萨名以他事为自事。等。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诸国王有三圆满。谓果报圆满。士用圆满。功德圆满。若诸国王生富贵家。长寿少病有大宗叶。成就俱生聪利之慧。是王名为果报圆满。若诸国王善权方便所摄持故。恒常成就圆满英勇。是王名为士用圆满。若诸国王任持正法名为法王。安住正法名为大王。与内宫王子群臣英杰豪贵国人共修惠施。树福受斋坚持禁戒。是王名为功德圆满。果报圆满者。受用先世净业果报。士用圆满者。受用现法可爱之果。功德圆满者。亦于当来受用圆满净业果报。若有国王。三种圆满皆不具足。名为下士。若有果报圆满或士用圆满。或俱圆满。名为中士。若三圆满无不具足。名为上士。
复有三臣。一有忠信无伎能智慧。二有忠信伎能无智慧。三具忠信伎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若不忠信无有伎能亦无智慧当知此臣下中之下。又有四语。一非爱似爱。二爱似非爱。三非爱似非爱。四爱似爱。诸有语言辞句善顺然非所宜。是名初语。或有语言辞句勃逆然是所宜。是第二语。或有语言辞句勃逆亦非所宜。是第三语。或有语言辞句善顺亦是所宜。是第四语。若有宣说非爱似非爱非爱似爱语者。是下士。若有宣说爱似非爱语者。是中士。若有宣说爱似爱语者。是上士。
复有三种受诸欲者。或有受欲非法孟浪积集财宝。不能安乐正养己身及与妻子。广说乃至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法或非法孟浪或非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妻子眷属及知友等。不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或有受欲一向以法。及不孟浪积集财宝。能以安乐正养己身。广说乃至能于沙门婆罗门所修殖福田。此三种中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有三人。一者有人贪染而食。爱着饕餮乃至耽湎。不见过患不知出离。二者有人思择而食。不染不着。亦不饕餮吞吸迷闷坚住耽湎。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于此食未断未知。三者有人思择而食。不生贪染。广说乃至深见过患善知出离。又于此食已断已知。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依施物说有三人。一者有人所施之物。但具妙香不具美妙味之与触。二者有人所施之物。具妙香味而无妙触。三者有人所施之物。具足美妙香味与触。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施田说有三人。一者有人于爱于恩而行惠施。二者有人于贫苦田而行惠施。三者有人于具功德最胜福田而行惠施。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复有差别。施于所爱名为下士。施于有恩名为中士。施于贫苦具德胜田名为上士。又依施心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将欲惠施先心欢喜。正惠施时心不清净。惠施已后寻复追悔。二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追悔。三者有人先心欢喜。施时心净施已无悔。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于受持戒福业事。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但离一分。非一切时常能远离。唯自远离不劝他离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下士。二者有人离一切分一切时离。唯自远离不劝他人亦不赞美。见同法者心不欢喜。是名中士。三者有人一切俱现。是名上士。又于受持禁戒处所。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恶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住善说法毗奈耶中。受持禁戒而有缺漏。三者有人即住于此受持禁戒而不缺漏。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戒心。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为活命故受持禁戒。二者有人为生天故受持禁戒。三者有人为涅槃故受持禁戒。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别解脱律仪。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受持近住律仪。二者有人亦能受持近事律仪。三者有人亦能受持苾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于受持苾刍律仪。说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受具足支。无受随法诸学处支。亦无随护他人心支。亦无随护如先所受诸学处支。二者有人成前三支。无后一支。三者有人具成四支。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成别解脱律仪。二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律仪。三者有人成别解脱静虑无漏三种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依修习思惟方便。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唯得励力运转思惟。二者有人有间运转。设得无间要作功用方能运转。三者有人已得成就任运思惟。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己得修差别故。建立三人。一者有人已得内心奢摩他定。未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二者有人已得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未得内心奢摩他定。三者有人俱得二种。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已得有寻有伺三摩地。二者有人已得无寻唯伺三摩地。三者有人已得无寻无伺三摩地。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又依住修差别。建立三人。一者有人住染污静虑。二者有人住世间清净静虑。三者有人住无漏静虑。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
复次有十种有情众。于十种法爱乐喜悦。何等十法。一寿。二色。三财。四友。五戒。六闻。七梵行。八慧。九法。十生天。何等名为有情十众一傍生。二母邑。三受用欲者。四求所作者。五出家者。六多闻为命者。七入证者。八寻思者。九勤苦者。十弃身者。
复次听闻正法者。略有六种烦恼过失。谓憍慢过失。不欲过失。不信过失。身心损恼过失。散乱过失。迷惑过失。由如是等诸过失故。不能恭敬殷重听法。广说如经。散乱烦恼过失复有二种。谓说时散乱。说已散乱。迷惑者。谓颠倒。
复次烦恼发业略有三种。一相应发。二亲生发。三增上发。引余烦恼而发起故。
复次非所爱法略有六种。一怨敌。二疾病。三不可爱境。四生等诸苦。五苦辛良药。六非串习善。前四应远离。后二应修习复次受用诸欲略有五种。一领纳受用。二摄喜受用。三寻思受用。四贪彼受用。五摄自受用。
复次诸欲过失略有八相。一少味多苦多过患相。二他所逼切苦因缘相。三杂染受用胜因缘相。四堕诸恶趣苦因缘相。五寻思扰乱苦因缘相。六受用磨灭胜因缘相。七丧身磨灭胜因缘相。八能障善法胜因缘相。
复次诸欲因缘略有六种变坏。一他所逼切变坏。二诸界互违变坏。三所爱有情变坏。四身变坏。五心变坏。六无常变坏。复次当知诸欲由五种相似法故得稠林名。一由众多相似法故。二由杂秽相似法故。三由养育众生相似法故。四由藏窜相似法故。五由险难相似法故。
我已略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其中处处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二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一
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
谓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云何名为多随烦恼。谓有谄诳。矫诈。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恶慧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于所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云何有谄。谓自有过而不能于大师智者同梵行所如实发露。
云何有诳。谓不真实显己功德。彼实无德而欲令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云何有矫谓于增上戒毁犯尸罗。或于轨范毁犯轨范。由见闻疑他所举时。遂用余事假托余事。或设外言而相诱引。如经广说。谓由谄诳增上力故。云何有诈。谓怖他故。或复于彼有所悕故。虽有犯重而不发露亦不现行。非实意乐诈于有智同梵行所。现行亲爱恭敬耎善身语二业。
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或复观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调违诤。
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
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
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云何不定。谓于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
云何恶慧。谓住自见取执不平等难舍言论。
云何慢缓。谓不捷利亦不明了。不自起举无所能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
云何猥杂。谓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又乐寻思诸恶不善欲寻思等乃至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思多随伺察。
云何趣向前行。谓受僧祇或复别人诸衣服等所有利养。或请僧祇及与别人。皆名趣向。若诸苾刍于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
云何舍远离轭。谓于远离边际卧具远离众恶人所习近似寂静室。远弃舍之不生欲乐。
云何于诸学处不甚恭敬。谓遭厄难宁舍学处不弃身命。志求身乐及与寿命。不能随护所有学处。
云何不顾沙门谓弃舍学处好为退转。或犯尸罗行诸恶法于内腐烂。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况当悕求沙门果。证八支圣道。
云何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谓或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怨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切。或为恐怖之所逼切。或为财宝常所匮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不为自调自静自般涅槃而求出家。
当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违犯。发起最初四随烦恼。依增上戒有所违犯。当知发起无惭无愧。依增上心及增上慧。当知发起始从不信乃至恶慧诸随烦恼。此中不信及与懈怠依俱违犯。忘念散乱依增上心违犯而起恶慧。依犯增上慧起不信懈怠增上力故。当知发起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忘念乱心及与恶慧增上力故。当知发起于诸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
复有三种补特伽罗。依三处引诸随烦恼。云何三种补特伽罗。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外而出家者。
云何三处引随烦恼。所谓最初补特伽罗。依放逸处引随烦恼。此复二种。谓或依内妄显己德。为衣服等利养恭敬。自说己得胜过人法。或复依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语业逼迫加害损恼毁辱。
当知第二补特伽罗。依耽欲处引随烦恼。彼由耽着诸欲因缘受用诸欲。依身语意行三恶行。
当知第三补特伽罗。依邪行处引随烦恼。略有三种。谓随逐远离。随逐愦闹。随逐学处起随烦恼。云何随逐远离起随烦恼。谓诸外道随逐远离所有卧具。而为五盖覆蔽其心。或住于苦领受身心诸苦恼故。或复远离烦恼对治。由离信等五种根故。彼由如是住染污故。住苦恼故。无有对治能除染污苦恼住故。是名随逐远离诸随烦恼。云何随逐愦闹起随烦恼谓各别执异见异欲相违言论。建立自品他品差别。广起忿恨乃至诳谄。是名随逐愦闹诸随烦恼。云何随逐学处起随烦恼。谓观自他现行诸罪。无有羞耻毁戒穿戒。是名随逐增上戒学诸随烦恼。若有依止世间等至。于其下劣计自为胜。或于相似计自为胜。心生高举。是名随逐增上心学诸随烦恼。若少听闻不能观察所有善法。是名随逐增上慧学诸随烦恼。如是一切总略说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由非善义名非法行。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
复次若观行者。修十遍处能为五事。何等为五。谓由修习地遍处等乃至白遍处故。便能引发化事变事诸圣神通。又由修习空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往还无碍诸圣神通。又由修习识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又即由此识无边处遍处成满。便能成办无所有处解脱。及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又即由此成满因故。便能证入想受灭解脱最胜住所摄。又由识无边处故。无边无量遍满行转。是故此上不立遍处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由此声闻及独觉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脱。
复次略由三相修等至者。爱味等至。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或已证得计为清净。可欣可乐乃至广说现行爱味。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言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着。
复次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上地诸法若生下地。其离欲者或现在前。若生下地于上起爱。未得离欲不定心者。当言此爱是欲界系。当知此爱或是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若生是心。我今云何当证如是广大喜乐所随等至。若得证者。我当如是如是爱味。又我云何当得生上常恒不变。当知此爱是染污爱。若有起心专求离欲欣乐证入上地寂静。当知此爱是不染污。
复有三种诸法断灭。谓对治断灭。现行断灭。弃舍断灭。诸烦恼事之所显现。是初断灭。诸行生灭之所显现。是第二断灭。若生上地或入无余依涅槃界。下地诸行及一切行弃舍所显。是第三断灭。
复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习行法退。
复依世间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无间道。若解脱道。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而修习者。彼于所缘或观过失或观寂静。观下过失观上寂静。若胜进道。当知彼是遍满所缘或无漏缘。
复次诸近分摄六种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胜解作意。方便道摄。远离加行究竟作意。无间道摄。摄乐作意。四种道摄。观察作意。胜进道摄。
问何缘故说修静虑者静虑境界不可思议答修静虑者已善修治磨莹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势力。随所欲为皆能成办。非不如意法性故尔。是故说彼由寻思道不可思议。
复有二种修静虑者。于一事中俱发变事胜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碍。而此二通无偏大者不相映夺。彼后无间一于此事神通无碍。如其所欲皆能转变。第二神通便被障碍。此中因缘云何应知。由彼二人势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时发起变现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欲为事。不相似故。于此一事二种神通互相障碍尔时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碍。将无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即于此事起是余心。第二定者。即于此事数数专注心无散乱。所发神通能无障碍。随神通力如意转变。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随其胜者所作成办。若二神通威德相似。先作意者成办非余。
复有四种修静虑者。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四依出世间定修静虑者。于六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转时。当知是初。爱上静虑广说乃至疑上静虑。当知第二。若住余善世间静虑。当知第三。谓能引发现法乐住无量作意世间功德。又能引发游戏神通若顺决择分所摄受空无愿无相解脱门所显静虑。当知第四。
复次无想等至当言唯一有漏。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故。无所缘故。非诸烦恼之所生故。是出世间一切异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远地菩萨。菩萨虽能起出世法令现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舍烦恼。又此等至当言非学非无学摄。非所行故似涅槃故。
复次当释随身念。经谓。心清净行苾刍有四种随烦恼。一毁犯禁戒。二散乱寻思。三保着内身。四保着外境。毁禁戒者。由忧悔门。于三摩地能为障碍。乱寻思者由三种门。一由于过去境随念散乱门。二由依掉举流散恶见恶闻恶语恶行。唯乐闻思散乱门。三由先串习势力所持散乱门。保着内身者。由于生死无厌患门。保着外境者。于未来境由欣乐门。
当知此中为欲对治初随烦恼故。修一作意。谓正知作意。为欲对治第二随烦恼故。修三作意。谓称顺彼所缘作意。了别彼相能对治彼寻思作意。彼所依心调练作意。为欲对治第三随烦恼故。应修分析积聚作意。为欲对治第四随烦恼故。应当修习不净作意。又初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忘念。第二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保着内身外境二种贪欲。第三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恶见等所有散乱。第四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先所串习势力任持所有散乱。第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于身净有情想。第六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四贪。所谓色贪触贪形贪及承事贪。如是作意修习为依。断随烦恼心触正定。证得近分根本胜定。又能证得有喜离喜清净安乐。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实了知上地有情无常性。及诸行无常性。云何了知有情无常性。谓得天眼清净过人见诸有情。乃至广说。云何了知诸行无常性。谓能随入未来过去现在作意缘生智故。此随身念依于三处。谓依增上心。增上慧学。修治业地。依增上心学处。依增上慧学处。为欲断除所余诸结。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由三因缘不与一切外道沙门婆罗门共。谓于修治业地资粮圆满故。于奢摩他聚无有爱味故。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故。又此修念资粮圆满为依止故。四果清净。谓处聚落世法所生烦恼不染。处阿练若空闲所生烦恼不染。处阿练若聚落所生烦恼不染。于二处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烦恼不染。奢摩他聚无有爱味为依止故五果清净。谓四种清净静虑。及寂静解脱。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为依止故。九果清净。谓初三果及六神通。此随身念当知五种清净所摄。谓不定地清净故。定地清净故。摄清净故。不共清净故。不共果清净故。又随逐身转故。彼所摄受故。名随身念。
复次当释摩诃俱瑟祉罗经有二解脱。一慧解脱。二心解脱。
此中依慧解脱。谓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建立恶行及与善行并彼因缘。彼体性者。当知即是恶行善行。并彼因缘善不善等体性差别。如实正智。又依心解脱。谓心染净之所依者。当知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了别彼世间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于彼相应相杂下类杂染出故。即慧解脱增上力故。出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由世间慧及心解脱增上力故。如实了知一切境界。即出世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一切种类杂染出故。此中若世间慧若出世慧。总略为一说名正见。正见因缘。当知即是有佛出世听闻正法无倒思惟。又出世间正见果相。当知即是前后常故无所对故。若法所治若有生已无灭所治。若无灭已有生。彼法名有所对。若法所治。若有若无。若生不生。常时是有。彼法名无所对。又即此果由心解脱增上力故。于自所行及彼所依得清净者。当知即是由清净心增上力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生杂染。及令诸根顺清净故。又解脱心住者。当知即是寿之与暖。展转相依相属而住。又此世间及出世间二种解脱果差别者。当知即是于诸受中及因缘中。有痴爱者后有当生。无痴爱者后有不生。又彼相杂而相应故。彼能依止心法清净。当知即是非现在缘之所染污领受彼故。即二解脱住差别者。当知即是六寂静故。由清净识没平等故。非由彼所依平等故。于入定时不由加行入寂静故。于出定时不由加行出寂静故。次第出故。于在定时三行不行得寂静故。于远离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一于阿练若与同梵行共相杂住。二于聚落中与诸在家共相杂住。三于二处行相现行。于亲近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一于有色世间胜定出故。二于无色世间胜定出故。三于出世间有心定出故。又此诸定非唯灭定出已方得。亦先已得今起现前。此中前二由次第定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后一不由次第定故。然由通达无相界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又有相定由有相作意入住出定。若无相定由无相作意入定住定。由有相作意当知出定。
复次当释法因缘经。谓于阿毗达摩阿毗毗奈耶中。善巧苾刍或邬波索迦。欲依解了而请问者。当依八相而兴请问。何等八相。谓解了事。解了所治。解了果。解了自性。解了果差别。解了所依。解了功德。解了证得。
解了事者。谓能解了五取蕴故。解了所治者。谓爱杂染及见杂染。由爱杂染故于后有灭不生欣乐。由见杂染故虽生欣乐而不能证。解了果者。谓此三种杂染永断。解了自性者。谓八圣支道。此复种种差别。宣说对治外道诸邪道故。名八圣支道。对治三种杂染故建立三蕴。谓对治恶行杂染故。对治诸欲杂染故。对治诸见杂染故。是出世间有为所摄。解了果差别者。谓诸断灭。是出世间无为所摄。解了所依者。谓三摩地。此复四种应知。一由种姓故。谓所有定一切皆由静虑种姓。随所宣说诸静虑支皆能解了。二由相故。三由生所缘相故。四由成办因缘相故。解了功德者。谓灭尽定最第一住。说名解了功德。当知此相复有五种。谓灭事故。寂静相似影像故。入定因缘故。出定因缘故。出定功德故。解了证得者。谓于五取蕴以八种相观察诸受。谓观察自性。观察现法转因缘。观察现法转灭因缘。观察当来转因缘。观察彼二转灭因缘。观察转因缘因缘。观察还因缘因缘。及观察还。此中乐俱行对治。谓于最胜根本静虑。苦俱行对治。谓得近分出离欲俱行。不苦不乐俱行对治。谓即于根本静虑。为欲显示转因缘灭故。即依诸受说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约第一义皆是苦故。言相对者。谓有此故施设于彼。是名相对。此中诸受展转相对。由彼一切苦所摄故。又由有此第一义苦。施设无智。由有此故施设治彼出世之慧。由有此故施设彼果寂灭涅槃。是故彼彼诸法。说与彼彼诸法相对。
复次当释眠缠。谓勤修习内心寂静奢摩他行诸苾刍等。为欲断除诸随烦恼。应知五种对治之相。谓远离闇相。于能随顺举欢喜法。发生正举加行道理。损害诸见诸见功用诸见所依功用。彼随烦恼既断灭已。复有五种任持定法。何等为五。谓诸远离远离处所。顺定言说。顺无染心资生众具。从有智者同梵行所。获得随顺教授教诫美妙言说。于诸世间等持等至。远离爱味及无漏行如理作意。
复次彼勤修习增上心学诸苾刍等。由三因缘当遣现行染污寻思。谓远离所缘故。厌患自性故。远离自性故。由三因缘远离自性。谓有对治力根猛利者。能顿远离。无对治力根处中者如其粗相能渐远离。无对治力根下劣者。于诸寻思因缘财食深见过患。
复次诸苾刍有六顺出离界三摩地修习支者。谓诸苾刍于闲静室勤修观行。当知三种补特伽罗有三三摩地。谓勤修习增上心者。于四有情怨行恶行净行恩行有众生缘定。又勤修习趣究竟者。有法缘定。又勤修习谛现观者。有法缘定。
复次由三种大性大三摩地。能令速疾通达真如。既通达已能尽诸漏。谓由所缘大性故。由精勤大性故。由方便所摄作意大性故。又有二远离。能令速疾通达真如。谓于行处远离愦闹。及于住处离恶寻思。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之二
复有五种定相违法。一毁犯禁戒。二无无间加行。三无殷重加行。四有沉没。五他所扰恼。
复有三种远离。一住处远离。二见远离。三闻远离。
复次心清净行苾刍。略有五种等持相违厚重过失。能为定障。一忿。二慢。三欲贪。四萨迦耶见。五不能堪忍。有五厚重三摩地相。由彼于此障碍而住。是故说名厚重过失。云何五相。一者获得随宜资具便生喜足。二者好乐求诸善法。三于身财无所顾恋。四于生死及与涅槃见大过失最胜功德。五于加行堪忍勤苦。此中忿者。谓怀忿故。若往他家不得利养或得而少。或弊或迟或不恭敬。由此便生颦蹙愤憾。从此因缘。发恚寻思及害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胜三摩地不能得生。设彼已生还复退失。所言慢者。谓怀慢故。慢所制伏。为性于法不生恭敬。于诸师范尊重福田。不能时时身心卑屈敬问咨请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亦不勤求所有善法。由此不能解了引发三摩地义。从此因缘发起轻慢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广说。言欲贪者。谓怀贪故。多诸爱染。于身财等深生顾恋。由此于外五妙欲中多生散乱。从此因缘生欲寻思眷属寻思。国土寻思族望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伺。彼由此故先所未生如前广说。彼复不净能为对治。应知不净略有三相。谓粪秽相。彼等流相。能依所依差别相。萨迦耶见者。谓由身见制伏因缘会遇世法。便为高欣下戚涂染。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亲爱恒流之所漂溺。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世法众相所生不正寻思之所烧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于彼世法众相追求之时。种种扰乱散动所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即由彼身见因缘。恒常执着世法所依无常诸取。由是因缘为忧悲等之所逼恼。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又复即彼为欲除遣下地垢秽。勤修善时。于彼加行不生喜乐。于此所治设欲弃舍。便为身见相违而住。如为除遣下地垢秽。为遣上地所有垢秽当知亦尔。由此因故虽作是心。我当于彼生死涅槃观大过失观胜功德。便复颠倒。由此因缘先虽获得诸三摩地。然于未生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得生。不堪忍者。谓怀不忍故。虽已获得圣谛现观胜三摩地。不能堪忍蚊虻等苦。舍离加行多生懈怠。由此因缘于所未生入根本定不能生起。设复已生还即退失。前三过失能为最初三摩地障。次一过失为谛现观三摩地障。后一过失为入根本三摩地障。
复有差别。谓有八种弃舍近住弟子因缘。于彼杂染之所染污。由染污故彼便弃舍近住弟子。非无烦恼诸阿罗汉常善住念有如斯事。云何为八。谓性于彼近住弟子有憎恶心。唯欲自身受于恭敬。如欲恭敬。欲受利养亦复如是。近住弟子多所毁犯行不正行。又于近住诸弟子众饶益损减。便有所须及与不须。于增上戒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增上心增上慧住教授折伏不能堪忍。于营众务所有扰恼。不能堪忍。
复次嗢拖南曰。
数及所对治 支分广建立
远离苦散动 上支分差别
问如先所说四种静虑。何因缘故唯四静虑不增不减。答由能究竟超苦乐故。所以者何。从初静虑乃至第四。渐超苦乐方究竟故。
云何名初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者欲贪。二欲恚害。三种寻思。三者忧苦。四者犯戒。五者散乱。云何第二静虑所治。亦有五种。一初静虑贪。二寻伺。三苦。四掉。五定下劣性。云何第三静虑所治。谓有四种。一第二静虑贪。二喜。三踊跃。四定下劣性。云何第四静虑所治。谓有五种。一入息出息。二第三静虑贪。三乐。四于乐发悟。五定下劣性。
问初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二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
问内等净何法为自性。答念正知舍为自性。问第三静虑有几支。答有五支。何等为五。一念。二正知。三舍。四乐。五心一境性。问第四静虑有几支。答有四支。何等为四。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四心一境性。初静虑中念正知舍。由寻伺门之所引发。是故虽有而不宣说。第二静虑由彼自性能有作业。又由踊跃心随烦恼之所缠缚。是故显示内等净名。第三静虑心随烦恼已远离故显彼自相。是故说彼离喜贪故。初静虑中离欲贪故非离喜贪。第二静虑离寻伺贪故非离喜贪。第四静虑即彼显示最极清净。是故当知一切静虑彼皆随转如其所应。
问何因缘故于四静虑建立如是五支四支。答住所依故。住饶益故。住自性故。复有差别。谓思惟所缘故。受用所缘故。于缘不散故。复有差别。谓饶益所依故。增上心所依故。增上慧所依故。复有差别。谓为对治三杂染住所对治故。云何名为三杂染住所对治耶。一染污住。二苦恼住。三愚痴住。复有差别。谓受欲者相似法故。诸受欲者略有三种正所作事。能显彼是受用欲者。一正求财宝。二求财宝已能正受用。三于彼自在随意所为。如是修习诸静虑者亦有三种正所作事。当知依彼建立支分如其所应。复有差别。谓为对治自苦恼行。应知建立诸静虑支。如是略有三种对治。一对治缺减对治。二身心逼恼对治。三于外境界其心流散不寂静对治。
问何因缘故初静虑中说离欲已。复说远离恶不善法。答为欲显示诸欲自相故。及为显示诸欲过患相故。过患相者。由彼诸欲发起恶行。坠堕极下恶处所故。说名为恶。违善生故复名不善。复有差别。为欲显示烦恼杂染断故。及为显示先所积集业杂染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诸在家者受用事门诸欲断故。及为显示诸出家者由寻思门诸欲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欲寻思断故。及为显示恚害寻思断故。复有差别。为欲显示外道诸仙所得相故。及为显示离彼退已行咒诅故。
问何缘故知初静虑中苦根未断。答彼品粗重未远离故。若于是处苦根已断。便与第二静虑住时应无差别。是故当知是处未断。
问若寻伺等于初静虑等中皆能摄益胜三摩地。又能摄受自地静虑皆令清净。何因缘故世尊于彼显示动名。答此望他地不望自地。
问何因缘故从欲界上于初静虑等中。建立后后胜上支分。答当知略有三因缘故。一所治能治故。二证得胜利故。三所证得故。当知如是三种因缘。四静虑中五支所摄随其所应。
问初二静虑有何差别。答第二静虑中三摩地圆满有差别故。问第二第三静虑有何差别。答第三静虑饶益圆满有差别故。
问第三第四静虑有何差别。答第四静虑清净圆满有差别故。复有四种修三摩地。一者为得现法乐住故。二者为得胜智见故。三者为得分别慧故。四者为证诸漏永尽故。当知依四补特伽罗建立四种修三摩地。云何四种补特伽罗。谓苦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复有异生未得行迹已得有情所缘无量已离欲者。又乐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又乐速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此中异生已得无量已离欲者。若已证得死生智通。当知是名智见清净。若乐迟通行迹转时虽已见谛。由软根故而名退法。由此因缘复于欲界受想寻思。当住正念当起正知。
复次诸静虑离欲所显。当知离欲略有六种。一自性离欲。二损减离欲。三任持离欲。四升进离欲。五愚痴离欲。六对治离欲。自性离欲者。谓于自性不净非所受用事中诸厌背性。又于苦受诸厌背性。又若已离初静虑染。住于第二静虑等中。于寻伺等诸厌背性。是名自性离欲。损减离欲者。谓两两交会习淫欲法。除热恼已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损减离欲。任持离欲者。谓诸有受用美妙饮食。极饱满已于余饮食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任持离欲。升进离欲者。谓已获得胜上财宝或尊贵位。于余下劣诸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升进离欲。愚痴离欲者。谓于涅槃甚深功德不能解了。遂于涅槃生厌背性。如是等类所余应知。皆名愚痴离欲。对治离欲者。谓由厌坏对治故。或由断对治故。或由持对治故。或由远分对治故。或由世间出世间道断诸烦恼。如是皆名对治离欲。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为住耶。答系心于内所缘境界。于外所缘不流散故。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住持心故。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奢摩他。答为欲寂静一切烦恼正安止故。
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种所缘境界。一不定地所缘境界。二者定地所缘境界。此中一境。所谓定地所缘境界。非第二境系心于此一所缘境。是故说名心一境性。
复次当知此中从离欲退略有十种。谓或依止不平等故。从离欲退。谓如有一遭极重病。如马胜言。我于此定不能入证。将无我定当退失耶。或复有一性多粗重。于三摩地先不串习。彼由如是多粗重故成其退法。或有所缘境界胜故从离欲退。谓如有一值遇胜妙境界现前。如外道仙乃至获得非想非非想处。遇触少年美妙形色可爱母邑。从离欲退。或有获得敬养故退。谓如有一从他获得利养恭敬即便退堕。如提婆达多。或有遭遇轻毁故退。谓如有一或遭他骂或瞋或责。从离欲退。如外道仙由愤恚故退三摩地现行咒诅。或慢故退。谓如有一恃所得定自举凌他。或有增上慢故退。谓如有一于诸胜定证差别中起增上慢。或有不作意故退。谓如有一于能入定行相作意不复思惟。或有未串习故退。谓如有一安住始业新修善品。或有自地烦恼数起故退。谓如有一爱上静虑乃至疑上静虑。或有寿尽福尽业尽故退。谓如有一从上生处退没下生。
复次此中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下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下品烦恼上品善法。多念艰辛然后方退。经一念顷速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下品善法。经一念顷速疾而退。多念艰辛方能入定。或有补特伽罗上品烦恼上品善法。经一刹那速疾而退。一刹那顷速能入定。
复有补特伽罗已得离欲从定起已。或于一时彼三摩地相间相杂作意而转。或于一时不相间杂。若遇声缘从定而起。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悕望后时方出。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非三摩呬多地
如是已说三摩呬多地决择。非三摩呬多决择我今当说。
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谓五识身。或有阙轻安故名不定地。谓在欲界诸心心法。或有未发趣故名不定地。谓受欲者。或有散乱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虽修习定而于五欲其心流散。或有太聚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于内境界略聚其心便生沉没。或未得故名不定地。谓即散心相应诸法。或未圆满故名不定地。谓未证得加行究竟作意。或杂染故名不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而于彼定多生爱味。或不自在故名不定地。谓即由彼染污心故不得自在。或不清净。故名不定地。谓未永害烦恼随眠。或出定故名不定地。谓从已得三摩地起而不退失。或有退故名不定地。谓从所得三摩地退。
复次此中依止初不定地。为安住心。应正取相。谓青瘀相。或脓烂相。广说如前。依止第二不定地故为得作意。应勤修习。依止第三不定地故为得根本。应勤修习。依止第四现在前故最初应正安住其念。为无乱故。略摄其心。由正知故速疾摄受。依止第五现在前故应当思惟净妙之相。又应善达沉没之相。依止第六现在前故于师教授能不忘失。应当安住猛利护念如理方便。应当无间殷重修习。依止第七现在前故。应于微劣所得定中不生喜足。依止第八现在前故。于诸杂染应观过失。设生爱味所有杂染。寻即除遣不应恋着。依止第九现在前故。于三摩地应无间修。又应善巧通达其相。依止第十现在前故。应当猛利修谛善巧。依第十一现在前故。为令不退应不放逸。依第十二现在前故。即为彼事应修远离如理作意。应随顺前修习无间殷重方便。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有心地
如是已说非三摩呬多地决择。
有心地决择我今当说。当知诸心差别而转略由五相。一由世俗道理建立故。二由胜义道理建立故。三由所依能依建立故。四由俱有建立故。五由染净建立故。
云何世俗道理建立。谓依世俗道理建立诸心差别转义。当知如前意地已说。
胜义道理建立差别我今当说。云何名为胜义道理建立差别。谓略有二识。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如是名依胜义道理建立所依能依差别。
复次此中诸识皆名心意识。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何以故。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境。缘不可知一类器境。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如是三种。有心位中心意意识。于一切时俱有而转。若眼识等转识不起。彼若起时应知彼增俱有而转。如是或时四识俱转。乃至或时八识俱转。又一意识于一时间。分别一境或二或多自境他境。故说意识不可思议。问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为性相续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又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又诸转识或于一时一切唯与乐受相应俱有而转。或于一时亦有苦受。或于一时亦有不苦不乐等受相应俱转。阿赖耶识相应受。于一切时唯是不苦不乐。唯是异熟生。此于一切识流转时。或乐俱行或苦俱行。或非苦乐俱行位中恒相续流。乃至命终无有断绝。所余三受当知思惟之所引发。非是俱生。时时作意引发现前。彼俱生受极微细故难可分别。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胜义道理建立诸识俱有差别。
复次阿赖耶识无有烦恼而共相应。末那恒与四种任运烦恼相应。于一切时俱起不绝。谓我我所行萨迦耶见我慢我爱不共无明。是诸烦恼与善不善无记识俱而不相违。其性唯是隐没无记任运而起。当知诸余分别所起。随众缘力差别而转。又与末那相应俱有遍行任运四种烦恼。世间治道尚不能为损伏对治。何以故。已离欲者犹现行故。随所生处是诸烦恼即此地摄。当知此地已离欲者。此地烦恼现行不绝。何以故。此诸烦恼唯阿赖耶识种子所引。于一切时任运而生。非所对治及能对治境界缘力差别转故。诸离欲者世间治道。若现在前若不现前。此诸烦恼现行不绝。若诸有学已见迹者。出世间道现在前时。此诸烦恼不得现行。从彼出已还复现行。善通达故未永断故。若诸无学。此一切种皆不现行。是诸烦恼当知唯离非想非非想处欲故。一时顿断。非如余惑渐渐而断。如是等类当知。是名建立杂染清净差别。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决择分中无心地
如是已说有心地决择。无心地决择我今当说。
问心不生因凡有几种。由几种因心不得生。答心不生因略有七种。由此因故心不得生。何等为七。谓缘阙故心不得生。如是作意阙故未得故。相违故断故。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缘阙故心不得生。谓内眼处坏。若外色处不现在前。广说乃至内意处坏。若外法处不现在前。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缘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作意阙故心不得生。谓虽有内眼处不坏外色处现前。广说乃至内意处不坏外法处现前。若无能生作意正起。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如是名为作意阙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未得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于下欲界思惟粗相。于初静虑思惟静相。为欲证得初静虑故。若于此道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于初静虑未能证得。由未得故初静虑俱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思惟粗相。于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思惟静相。如前广说。又如有一遍于一切萨迦耶中思惟苦相。于萨迦耶灭涅槃界思惟静相。为断一切萨迦耶故。为欲证得涅槃界故。若于此道不极作意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不善修故不能尽证一切涅槃。由未证故于诸结缚及与随眠随烦恼缠。永解脱心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未得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相违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触能随顺乐受诸触。受乐受时乐受相应心现在前。尔时苦受非苦乐受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触能顺苦受不苦不乐受触。如前广说。尔时乐受非苦乐受乐受苦受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又如有一贪缠所缠贪缠相应心现在前。尔时瞋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若有瞋缠所缠。广说乃至尔时贪缠相应之心。以相违故便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相违故心不得生。
云何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由善修习八圣支道故。证得无余贪欲瞋恚愚痴永尽。彼于尔时有贪有瞋有痴心等随一心法。诸随烦恼所染污心。彼由已断已遍知故皆不得生。如是名为由永断故心不得生。
云何灭故心不得生。谓如有一生无想天入无想定入灭尽定。于其中间经尔所时。由断灭故心不得生。又如有一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彼于尔时毕竟灭故心不得生。如是名为由灭尽故心不得生。
云何由已生故心不得生。所谓一切已生之心于现在生。刹那已后必成灭法。彼现在时由已生故便不可生。彼若灭已亦已生故终不可生。如是名为由已生故心不得生。
应知由此七因缘故心不得生。与此相违七因缘故。随其所应诸心得生。谓缘不阙故。作意不阙故。已证得故。不相违故。未断灭故。未灭尽故。未已生故。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闻所成慧地
如是已说无心地决择。闻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
谓由五处观察所归乃可归依。一由身业清净故。二由语业清净故。三由意业清净故。四由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五由成就无上法故。
问归依有几种。何缘但有尔所归依。齐何缘故说能归依。
云何修行归依之行。何等归依所得功德。答归依有三种。谓佛法僧。四缘故有尔所归依。一由如来性极调善故。二于一切种所调能调善方便故。三具大悲故。四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兴供养乃生欢喜。由如是故彼所立法。彼弟子众皆可归依。齐四缘故说能归依。一知功德故。二知差别故。三自誓愿故。四更不说有余大师故。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归依。当知复有四种正行。一诸根不掉。二受学学处。三悲愍有情。四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受归依者获四功德。一获广大福。二获大欢喜。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复获四德。一大护圆满。二于一切种邪信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三得入聪睿正行正至善士众中。所谓大师同梵行者。四为于圣教净信诸天欢喜爱念。谓彼天众心生欢喜唱如是言。我等成就三归依故。从彼处没来生此间。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复次由六种相。佛法僧宝差别应知。一由相故。二由业故。三信解故。四修行故。五随念故。六生福故。
云何相故三宝差别。谓自然觉悟相。是佛宝。觉悟果相。是法宝。随他所教正修行相是僧宝。
云何业故三宝差别。谓转正教业。是佛宝。舍烦恼苦所缘境业。是法宝。勇猛增长业。是僧宝。
云何信解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树亲近承事信解。于法宝所应树希求证得信解。于僧宝所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云何修行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应修供养承事正行。于法宝所应修瑜伽方便正行。于僧宝所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云何随念故三宝差别。应以余相随念佛宝。应以余相。随念法宝。应以余相随念僧宝。谓是世尊乃至广说。
云何生福故三宝差别。谓于佛宝依一有情生最胜福。于法宝所即依此法生最胜福。于僧宝所依多有情生最胜福。
复次由五法故沙门婆罗门胜劣差别。何等五法。一者闻法。二者戒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得法。
谓婆罗门所有闻法。义虚劣故不示他故文句隐故。是其下劣。沙门闻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戒法。随何随分随其差别开许害等。故是下劣。沙门戒法与此相违。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摄受法。摄受障道田事宅事财货事等。又复摄受妻子奴婢僮仆等类。故是下劣。沙门所有摄受之法。除离苦法更无所有。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受用法。受用障道涂饰香鬘庄严具等。又现受用歌舞作倡戏笑等事。又现受用淫欲等法。故是下劣。沙门所有受用之法。受用无罪正闻思修所成智慧。故是胜妙。又婆罗门所有证法。但以梵世为究竟故。复退还故杂染污故有苦恼故。是其下劣。沙门证法以般涅槃为究竟故。无退转故一向离垢故一向安乐故。当知胜妙。
复次欲求有五。一摄受求。二受用求。三戏乐求。四乏解了求。五名声求。有求亦五。一法尔求。二祈愿求。三愚痴求。四厌患求。五思择求。梵行求亦五。一唯求求。二趣向求。三现得求。四后得求。五思择当得求。复有差别。谓假名求。第一义求。彼观察求。无方便求。有方便求。如本地分中已说。五明处其内明处。
于诸明处诸论诸宗为最为胜。何以故。由四清净清净义故。一摄一切染净义清净故。二即此义非他论所制伏清净故。三即此义易可入清净故。四既得入已正行不坏清净故。
复次诸佛圣教若欲略释。由六种理门应随决了。一真义理门。二证得理门。三教导理门。四远离二边理门。五不可思议理门。六意趣理门。此中前三理门。由后三理门应随决了。谓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应随决了。证得理门。由不可思议理门应随决了。教导理门。由意趣理门应随决了。此中真义即是理门。是故名为真义理门。乃至意趣即是理门。是故名为意趣理门。理门义者。谓于彼彼无颠倒性。如其实性离颠倒性。
复次应知真义略有六种。谓世间所成真实。乃至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安立真实。非安立真实。前四真实。应知如前菩萨地中已广分别。云何安立真实。谓四圣谛。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所以者何。以略安立三种世俗。一世间世俗。二道理世俗。三证得世俗。世间世俗者。所谓安立宅舍瓶瓫军林数等。又复安立我有情等。道理世俗者。所谓安立蕴界处等。证得世俗者。所谓安立预流果等彼所依处。又复安立略有四种。谓如前说。三种世俗。及与安立胜义世俗。即胜义谛。由此谛义不可安立。内所证故。但为随顺发生此智是故假立。云何非安立真实。谓诸法真如。
云何证得。谓若略说有四证得。一诸有情业果证得。二声闻乘证得。三独觉乘证得。四大乘证得。
有情业果证得者。谓由所作净不净业。自所作业为依因故。诸有情类于五趣等生死海中。感异熟果受异熟果。声闻乘证得者。谓先受归依。乃至沙门庄严为依因故。有五种证得。一地证得。二智证得。三净证得。四果证得。五功德证得。地证得者。谓有三地。一见地。二修地。三究竟地。智证得者。谓九智。一法智。二种类智。三苦智。四集智。五灭智。六道智。七此后所得世俗智。八尽智。九无生智。净证得者。谓四证净。果证得者。谓四沙门果。功德证得者。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神通等。如是一切。应知如前已广分别。又声闻乘证得因者。谓得世间离欲之道。顺解脱分。顺决择分所有善根。独觉乘证得者。谓略有三种。一先已得顺决择分善根证得。二先已得证得证得。三先未得证得证得。前二证得名为独胜。最后证得名麟角喻。
大乘证得者。谓发心证得。大悲证得。波罗蜜多证得。摄事证得。地证得。于五无量随至真如证得。不可思议威德信解证得。不共佛法证得等。如是一切。应知如前菩萨地中已广分别。云何教导。谓由三处所摄教导。一由藏所摄。二由摩呾理迦所摄。三由二所摄。藏所摄者。谓声闻藏及大乘藏。摩呾理迦所摄者。谓十七地及四种摄。二所摄者。略有十种。谓谛相教。遍知教。永断教。证得教。修习教。即彼品类差别教。即彼所摄所依能依相属教。遍知等障法教。遍知等顺法教。不遍知等遍知等过失功德教。如是能摄一切藏摄及本母摄。是名总略摩呾理迦复次教导略有十二。所谓事教。想差别教。观自宗教。观他宗教。不了义教。了义教。世俗谛教。胜义谛教。隐密教。显了教。可记事教。不可记事教。
事教者。谓各别说色等眼等诸法体教。想差别教者。谓广宣说诸蕴界处缘起处非处根谛等。名想差别。又复广说诸念住等。名想差别。又复广说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等。名想差别。如是无量诸佛世尊广说诸法。想差别教。
观自宗教者。谓契经应诵记别等依止摄释宣说开示。
观他宗教者。谓七种相。依止因明摧伏他论建立己论。七种相者。谓因明中论体论处所论据论庄严等。如前广说。
不了义教者。谓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略说。其义未了应当更释。
了义教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世俗谛教者。谓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谛摄。又诸所有名想言说增上所现谓相名分别。如是皆名世俗谛摄。
胜义谛教者。谓四圣谛教。及真如实际法界等教。
隐密教者。谓从多分声闻藏教。
显了教者。谓从多分大乘藏教。
可记事教者。谓四种法嗢拖南教。即一切行无常。乃至涅槃寂静。如是等类所有言教。
不可记事教者。谓有问言世间常耶。此不应记。但言我说此不可记。乃至问言。如来死后有耶无耶。此不应记。但言我说此不可记。此中应知四因缘故宣说如是不可记事。或有无故不可记别。谓有问言。我于诸蕴为异不异常无常等。或有能引无义利故不可记别。如升摄波叶喻经中如来自言。我所证法乃有尔所而不宣说。何以故。彼法不能引义利故。或有甚深故不可记别。谓有问言。我是有耶。此不应记。勿彼即于诸蕴执我或离诸蕴而执有我。又有问言。我是无耶。此不应记。勿于世俗言说士夫起损减执如是如来死后有无乃至非有非无等。皆甚深故不可记别。或有其相法尔建立故不可记。谓有问言。诸法真如于彼诸法异不异耶。此不可记。何以故。彼相法尔不可建立异不异故。应知复有四种因缘。如来宣说不可记事。谓诸外道妄宣说故。不如理故。引无义故。唯是诤论所依处故。有二因缘能引无义。一者远离思因果故。二者远离思染净故。
云何远离二边。当知略有六种。谓远离增益非实有边。远离损减真实有边。远离妄执常边。远离妄执断边。远离受用欲乐边。远离受用自苦边。如是应知如前处处已广分别。
云何不可思议。当知略有六种不可思议。谓我思议。有情思议。世间思议。有情业果思议。诸修静虑静虑境界。诸佛世尊诸佛境界。此中我思议有情思议世间思议。或依见思议。或不依见思议。我思议者。谓如有一依止身见如是思议。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复无耶。于三世中乃至广说。又复思议。我是有色后当有想后当无想。后当非有想非无想。如我有色。我无色亦尔。若广宣说如梵网经。如常见论者如是。断见论者现法涅槃见论者当知亦尔。计前际边计后际边。如其所应皆当了知。又复思议。命即是身。命异身异。又此我我遍一切处。无二无别无有缺减。有情思议者。谓如有一即依身见如是思议。今此有情从何而生。是诸有情谁之所作。乃至有情当何所往。是诸有情何处灭尽。世间思议者。谓如有一即依身见如是思议。世间是常乃至广说。或依法性如是思议。此我法性有情法性世间法性。从何而生。不能唯依法尔道理。是故说此名为思议不思议处。有情业果思议者。由四种相不可思议。谓处所差别故。事差别故。因差别故。异熟果差别故。诸修静虑静虑境界由三种相不可思议。谓真如甚深义故。自在转故。无漏界证得故。诸佛世尊诸佛境界。由五种相不可思议。即由如先所说三相。复由二相。谓无障故。成立有情所作事故。
复次当知意趣略有十六。谓示现意趣乖离意趣。劝导意趣。赞励意趣。庆喜意趣。令入意趣。断疑意趣。成熟意趣。等持意趣。解脱意趣。别义相应意趣。诸能证者发生无罪欢喜意趣。诸能听者于说者所发生尊重意趣。法眼恒转意趣。多修诸善意趣。摧伏诸相意趣。
云何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应随决了。谓于安立所有苦谛乃至道谛。略有四种妄增益边。一我增益边。二常增益边。三净增益边。四乐增益边。如此即是四种颠倒。为对治彼说四念住及四定智。由此因缘所有我见皆是妄执我增益边。广说应知如前有寻有伺地。由彼广辩执有我者不应理故。又若略说。离彼诸蕴生故相故及业用故。别有我性不可得故。又异彼相安住诸行所有我性。当知毕竟定无所有。又彼常性不应道理。当知如前已广分别。又有六种不净性。如声闻地已广显示。又有三种苦性。如有寻有伺地已广显示。损减边者。谓即于彼诸圣谛中。随所安立诸谛相状。执为无性。显为无性。何以故。若于诸谛起损减执。彼于三量亦生诽谤。谓现量比量。及圣教量。亦谤染净。是故说此名损减边。若不堕在如是二边。彼于诸谛能生信解。决定通达。渐次能证究竟清净。
云何苦谛。谓生苦等。广说如前。若略说者。如说一切生杂染事。皆名苦谛。云何集谛。谓说一切烦恼杂染及业杂染。皆名集谛。世尊就胜唯显贪爱。其胜因缘如前应知。云何灭谛。所谓一切烦恼永断。又此永断由八种相。如前应知。此中爱尽离欲者。此显有余依涅槃界。永灭涅槃者。此显无余依涅槃界。云何道谛。谓资粮道若方便道若清净道。如是一切总略为一说名道谛。世尊就胜依能摄受沙门果证。但略显示八圣支道名为道谛。资粮道者。有十三种。如声闻地已说应知。方便道者。若就最胜谓于暖顶忍世第一法位中。所有一切诸念住等菩提分法。清净道者。谓于见道修道究竟道中。即彼所摄所有一切菩提分法。究竟道中所有能引诸功德道。彼亦皆入道谛数中。又诸菩萨方便道者。谓六波罗蜜多所摄。清净道者。谓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此约最胜说。非不一切菩提分法皆遍修习。如世尊言。略五取蕴皆名苦者。此五取蕴若广分别。如前意地决择蕴善巧中。应知其相。又苦集谛略有三种。谓欲色无色系差别故。又于十方无边世界有差别故其量无边。对治此故应知灭谛道谛差别。又此诸谛建立次第。广分别义如前应知。
复次即此诸谛为据为依为建立处。立十三种补特伽罗。云何十三种补特伽罗。谓欲界异生。色界异生。无色界异生。欲界有学。色界有学。无色界有学。欲界无学。色界无学。无色界无学。欲界独觉。欲界菩萨。色界菩萨。不可思议如来。又即如是补特伽罗。若造作若障。若心若烦恼。若业若根。若界若信解。若意乐若随眠。若生若习气。若聚皆应了知。
复次造作者。有十二种。谓善造作。不善造作。无记造作。出家造作。彼胜流造作。彼防护造作。生造作。离欲造作。解脱造作。练根造作。引发神通造作。发起他义造作。
复次障者。有十二种。一业障。谓作五无间业故。二习气障。谓先数习诸恶业故。三放逸障。谓大兴盛现在前时受用诸欲。四盖障。谓五种盖随一现前覆蔽其心。五懈怠障。谓由懈怠少分烦恼缠扰其心。六障碍障。谓十一种障碍随一现前。七生障。谓生无暇处。八不生障。谓佛世尊不现于世。九信解障。谓佛世尊虽现世间而生邪见。十烦恼障。谓由彼故说慧解脱心得解脱。十一定障。谓由彼故说俱分解脱心得解脱。十二所知障。谓由彼故说诸如来心得解脱。
复次心者。略有二种。一有障心。二无障心。烦恼者。亦略有二种。谓缠及随眠。业者。亦略有二种。谓思及思已。根者。亦略有二种。谓顺净分及顺不净分。如根如是。界信解意乐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根是果性。界是因性。信解是因性。意乐是果性。随眠者。亦略有二种。谓可害及非可害。生者。亦略有二种。谓无暇生及有暇生。习气者。亦有二种。谓无间生习气及前生习气。聚者。有三种。一邪性定聚。二正性定聚。三不定聚。邪性定聚。复有二种。一本性邪性定。二方便邪性定。正性定亦有二种。一本性正性定。二方便正性定。不定亦有二种。一本性不定。二方便不定。
复次由造作等十三种法。应知广说十三种补特伽罗。如其所应。问若有善造作彼一切不善造作不相应耶。设不善造作不相应彼一切有善造作耶。答应作四句。或有善造作非不善造作不相应。谓诸能造黑白黑白异熟业者所有善造作。或有不善造作不相应非善造作。谓无记造作。或有善造作亦不善造作不相应。谓能造作白白异熟业。及不黑不白异熟业。能尽诸业者所有造作。或有非善造作亦非不善造作不相应。谓能造作黑黑异熟业者所有造作。如是不善造作无记造作。如其所应尽当知。问若成就业障亦成就习气障耶。设成就习气障。亦成就业障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成就业障非习气障。谓如有一于现法中。于五无间业亦作亦增长。于前生中于此种类恶不善业不作不增长。彼现法中能障圣道。或有成就习气障非业障。谓与此相违。或有俱成就。谓于现法中于五无间业亦作亦增长。于前生中于此种类恶不善业亦作亦增长。彼现法中能障圣道。或有俱不成就。谓与此相违。云何非安立真实。谓诸法真如圆成实自性。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云何增益边。谓诸法自性略有三种。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者。谓诸所有名言安立诸法自性。依假名言数数周遍。计度诸法而建立故。依他起自性者。谓众缘生他力所起诸法自性。非自然有故说无性。圆成实自性者。谓如前说。若于依他起自性或圆成实自性中。所有遍计所执自性妄执。当知名增益边。所以者何。此自性中彼自性有不应理故。此不应理如菩萨地已略显示。彼决择中当广分别。又若略说由三因缘不应道理。谓种种非一。品类名言所安立故。若离名言彼觉不生故。又彼名言依义转故。损减边者。谓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诸有法中。谤其自相言无所有。如是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应随决了。
如其所应证得教导二种理门。由后二种不可思议意趣理门。应随决了。
问如前说别义相应意趣者此有何义。答非如言音名身句身文身义相应意趣。但是除遣如言音等。其余胜义是名别义相应意趣。
复次此中于真义理门。由远离二边理门随决了已。便能证得所应得义。由能证得所得义故。所余证得理门。由不可思议理门亦随决了。又复一切诸佛世尊教导理门。由意趣理门亦随决了。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又若于彼真义理门随决了者。当知能入五种离生。一能入未离欲离生。二能入倍离欲离生。三能入已离欲离生。四能入独觉离生。五能入菩萨离生。
问若安立谛建立为谛。何因缘故更复显示非安立谛。答若离非安立谛。二种解脱不应道理。谓于相缚及粗重缚。所以者何。若有行于诸安立谛。彼一切行皆行有相。行有相故于诸相缚不得解脱。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不解脱。若有行于非安立谛不行于相。不行相故于诸相缚便得解脱。于诸相缚得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得解脱。问若唯由彼非安立谛。于一切缚解脱清净。何缘显示安立谛耶。答为令资粮及方便道得清净故。问若即由彼行有相心于二种缚解脱清净有何过失。答若有极善定心。依第四静虑顺决择分善法中转缘诸谛境。彼诸行者于二种缚应得解脱究竟清净。然不清净故不应理。又世间道出世间道二种差别应不可立。然彼二道。有相无相有差别故不应道理。
云何粗重相。谓若略说无所堪能不调柔相。是粗重相。此无堪能不调柔相。复有五相。一现重相。二刚强相。三障碍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转无堪能相。由有此相顺杂染品。违清净品相续而住。是故说为无所堪能不调柔相。
复次有五诸根大种长养。谓食长养。梦长养。避不平等长养。梵行长养。等至长养。即此长养略有二种。一任持长养。二不损害长养。此中最初是任持长养。后四是不损害长养。任持长养略有四种。一变坏任持。二喜悦任持。三希望任持。四摄受执取任持。
复次有五种行。一身行。二语行。三意行。四业行。五寿行。
复次有五种不放逸。一依在家品不放逸。二依出家品不放逸。三能远离不善不放逸。四能摄受诸善不放逸。五修习相续不放逸。依在家品不放逸者。复有五种如前已说。依出家品不放逸者。复有十种。如声闻地决择毗奈耶相应中我当广说。能远离不善不放逸者。当知即是前二正断。能摄受诸善不放逸者。当知即是后二正断。修习相续不放逸者。谓于善法无间殷重精勤修习。
复次名有五种。一心。二心所有法。三善。四不善。五无记。色有五种。一诸大种。二大种所造。三有见有对。四无见有对。五无见无对。
复次有五无明。一义愚。二见愚。三放逸愚。四真实义愚。五增上慢愚。
复次有五种有爱。一法性爱。二誓愿爱。三愚痴爱。四厌离爱。五思择爱。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无惭无愧。一于染污现行无有羞耻。二于善不现行无有羞耻。三于舍法受无有羞耻。四亲近恶友无有羞耻。五于所作不能成办无有羞耻。当知与此五相相违五种妙相建立惭愧。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恶说者性。一无行故。二邪行故。三不忍故。四无羞耻故。五不律仪故。由五种相建立恶友。一无羞耻。二有邪见。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当知与此五相相违五种妙相立善说者及与善友。
复次由五种相立奢摩他。一近分定所摄世间奢摩他。二根本色定所摄世间奢摩他。三根本无色定所摄世间奢摩他。四声闻独觉作意所摄出世奢摩他。五菩萨作意所摄出世奢摩他。
复次由五种相当知建立毗钵舍那。一尽所有性毗钵舍那。二如所有性毗钵舍那。三有相毗钵舍那。四思求毗钵舍那。五观察毗钵舍那。
复次略由五相建立欲漏。一不定地事生随眠故。二随顺恶行故。三善相违故。四耽着诸欲故。五能生坏苦苦苦果故。彼诸烦恼说名欲漏。
略由五相建立有漏。一能生劣界诸烦恼。二能生中界诸烦恼。三能生妙界诸烦恼。四能生无欲乐有诸烦恼。五能生有欲乐有诸烦恼。
略由五相立邪解脱欲无明漏。一有想论者。由有想论门生起无明。二无想论者。由无想论门生起无明。三非有想非无想论者。由非有想非无想论门生起无明。四断见论者。由断见论门生起无明。五现法涅槃论者。由现法涅槃论门生起无明。
复次略由五相应知诸法差别道理。一由相故。二由体故。三由业故。四由法故。五由因果故。相者。谓由所依故及行住故。体者。谓由自体相故及差别相故。业者。谓由自作用故及邪正行故。法者。谓由染净故及世俗胜义谛故。因果者。谓由近远故及爱非爱故。
复次有三种论。一听闻究竟论。二诤讼究竟论。三正行究竟论。听闻究竟论者。谓婆罗门诸恶咒术。诤讼究竟论者。谓诸外道因明论。正行究竟论者。谓佛圣教。复有三论。一无义论。二邪义论。三第一义论。此三如前随其所应。复有三论。一矫诈论。二虚伪论。三出离苦果论。如是三论应知如前随其所应。
复次若欲造论。当先归礼二所敬师方可造论。恭敬法故。先应归礼论本大师。恭敬义故。复应归礼开阐义师。
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乃应造论。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生净信故。
将造论时。要以四德先自安处乃可造论。一于昔诸师应离憍慢。二于有情类当起大悲。三于同法者深生敬爱。四不欲彰己有胜技能。云何于昔诸师应离憍慢。谓造论时无如是心。古昔诸师尚能造论。况我今者当不造耶。要离如是憍慢染心乃应造论。云何于有情类当起大悲。谓造论时作如是观。若不造论。无量有情于诸善法定当退失。又余情类堕生老病。乃至广说。是诸有情因我造论。若能解了乃至一句善说妙义。如是如是当奉行者。彼于长夜必获大义利益安乐。要发如是增上心已乃应造论。云何于同法者深生敬爱。谓造论时作如是观。若不造论为欲利他诸同法者于利他事定当退失。云何不欲彰己有胜技能。谓造论时无如是心。当令世间咸谓于我聪睿明哲能造论者开阐义者深生净信因此多获利养恭敬。但为自他善根增长。以无染心乃可造论。
复次此中如实开示如来所说经义。名庄严经。譬如红莲其花未开虽生欢喜不如敷荣。又如真金未为严具虽生欢喜不如成功。又如美膳未及得食虽生欢喜不如已食。又如庆书未暇开览。虽生欢喜不如披阅。又如珍宝未得现前虽生欢喜不如已得现前受用。如是如来所说经义。若未显发虽生欢喜不如开示。故说造论名庄严经。
复次略有七种通达。一字通达。二字义通达。三能取通达。四能取义通达。五系缚通达。六解脱通达。七法性通达。字通达者。通达为常。字义通达者。达为无常。能取通达者。谓根识等达安立谛或非安立。如能取通达。能取义通达当知亦尔。系缚通达者。通达相缚或粗重缚。与此相违当知说名解脱通达。法性通达者。谓能通达法性安住法界安住。非从自在自性士夫中间等有。
复次由十相故具足多闻。谓善说者说故。显了文句说故。尽其所有如其所有义说故。安乐方便加行说故。离众苦说故。如是五种复有五种。谓不求过失而听法故。但求涅槃而听法故。善听法故。谛听法故。于依名句文身义审谛观察而听法故。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四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五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思所成慧地之一
如是已说闻所成慧地决择。思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
谓若略说有四种思议。一事思议。二有非有思议。三因果思议。四乘思议。事思议者。略依六事。所谓蕴事乃至根事。有非有思议者。如本地分已说。因果思议者。如有寻有伺地已说。乘思议者。如声闻独觉菩萨地已说。
复次略有二种思议。谓恶思思议及善思思议。恶思思议者。如本地分已说。若依黑品。谓如有一不避无明不应思等而起思议。善思思议者。与此相违应知其相。如恶思善思如是。非法所引法所引。非毗奈耶所引毗奈耶所引。非圣圣。不善善。不应修应修。不好好。黑白。引无义引有义。下劣微妙。有罪无罪。应远离不应远离等。当知亦尔。
复次如世尊言。诸圣弟子有知为有。非有知为非有。此中云何为有。云何非有。略由二相应知是有。何等为二。一若生已生现在故。应知是有。二若实物故事故义故圆成实故。应知是有。云何应知。略说实有及假有相。谓若诸法。不待所余不依所余施设自相。应知略说是实有相。若有诸法。待于所余依于所余施设自相。应知略说是假有相。非实物有。谓以色等诸蕴想事为待为依。施设有我及有情等。乃至广说。此中色等诸蕴想事是实物有。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数取趣等非实物有。唯是假有。如于色等诸蕴想事。假立我等如是。即于色等想事。假立色等。又于色香味触想事。假立饮食车乘瓶衣诸庄严具舍军林等。又于有为诸法想事。假立生老住无常种子。有表无表得命根众同分。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和合不和合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及数。又复唯以诸色不转为待为依。假立虚空虚空无为。又唯以名中间不转为待为依。假施设有无想等至灭尽等至等。
问于因成道理中。依何道理能决定知我非实有。答不可得故不可见故。云何不可得。谓若内若外若二中间。若离诸蕴。都不可得。云何不可见。谓如眼等实有诸处。各各别有业用可见。如是所计我别业用都不可见。如是自相不可得故。又别业用不可见故。应知所计我非实有。问若如是我于内外等都不可得亦不可见。何故出家诸外道等亦得亦见。由此因缘爱乐显示建立实有。答不得不见。但由身见及与我慢为依止故。起邪分别起邪计度不如正理。爱乐显示建立为有。云何知我非实有故非现有故。而不可得亦不可见。谓诸计我为实有者远极彼岸不过四种。一者计我即是诸蕴。二者计我异于诸蕴住诸蕴中。三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而住异蕴离蕴法中。四者计我非即诸蕴而异诸蕴。非住蕴中亦不住于异于诸蕴离蕴法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都不相应。依我分别计为有者。皆摄在此四种计中。除此更无若过若增。如是一切我实有性皆不应理。何以故。若计有我即是诸蕴非异蕴者。是则此我但于诸蕴而假建立。斯过自至。所以者何。诸蕴无常。各与自相而共相应。我即彼故非常非一非实有性。是故此计不应道理。若计有我异诸蕴者。此所计我。为是无常为是常耶。若无常者。则所计我刹那刹那异起异灭。此处异死余处异生。异作异受。斯过自至。又异诸蕴别有一我。若内若外若二中间。有生有灭都不可得。是故此计不应道理。若我常者。无有变异是其常相。此所计我若无变异。二因缘变皆不应理。非于当来亦非现法。若于当来我无变者。便应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损。亦复不应一时为天一时为人。或为傍生或为鬼趣。或时为彼那落迦等。于现法中我若不变。便应于彼爱非爱等种种境界。无乐无苦无爱无恚亦无有痴。略说不应由苦乐等之所变异。不应随一贪等烦恼及随烦恼之所变异。如是我于当来现法无变异故。不应为乐之所饶益。亦不应为属彼烦恼之所染污。不应因此行法非法。不应为苦之所损害。亦不应为属彼烦恼之所染污。不应因此行法非法。此我如是。于现法中与法非法不相应故。于当来世爱非爱身无因缘故。应不得生。由此道理汝应不计此常住我。由别内身变异所作。于当来世生老死等种种变异。如是此我便无各别。内身生老病死等时乐时苦时及染污时。则应毕竟解脱清净。是故此计不应道理。
复次若计有我异于诸蕴住异诸蕴离蕴法中者。彼所计法远离诸蕴。有之自相尚不可得。何况为我之所安住。譬如有言我审了知石女儿顶系空华鬘。应知此计亦复如是。是故此计不应道理。
复次若计有我一切蕴法不相应故无有蕴者。此所计我若无有蕴便无有色。非身相应。亦非苦乐等受相应。亦非众多种种差别诸想相应。亦非善不善无记思等相应。亦非受用色等境界分别意相应。如是此我应无所依无受无想无思虑等亦无分别。是则此我不由功用。究竟解脱无有染污。是故此计不应道理。
复次由彼一切依我分别。妄所计我不成就故。当知我等于诸蕴中但假建立。非实有物。由我非有唯有蕴故。一切杂染清净道理皆得成就。谓有内外诸处生故。于现法中起无明触。由此于身便有饶益损减受生。由此为缘发起和合乖离等爱及有。依此一切烦恼随烦恼转。为此义故净不净业生起可得。如是烦恼业生起故。当来后有生老死等一切苦法皆悉得生。如是且于无常蕴中无实我故。杂染道理皆得成就。又由他音内正作意为因缘故。远离无明发起于明。由无痴故了达诸受皆悉是苦。由此能断于诸受中所有贪爱。及断依此一切烦恼若随烦恼。由此因缘能感后有净不净业不复生起。如是由业烦恼断故。一切后有及生等苦永更不生。如是无我唯有蕴故。一切杂染清净道理皆得成就。
复次此中假立一切有情。所谓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处有情。当知如是九种有情。略由三种因缘建立。总摄一切有情之类。谓依往来身动差别。建立无足乃至多足有情。依身差别。建立有色无色有情。依心差别。建立有想无想非想非非想处有情。
复有离系出家外道。作如是说。一切树等皆悉有命。见彼与内有命数法。同增长故。应告彼言。汝何所欲。树等增长为命为因。为更有余增长因耶。若彼唯用命为因者。彼未舍命。而于一时无有增长不应道理。若更有余增长因者。彼虽无命。由自因缘亦得增长故不应理。又应告彼。汝何所欲。诸无命物无有增长。为有说因为无说因。若有说因。此说因缘不可得故。不应道理。若无说因。无因而说而必尔者。不应道理。又应告彼。汝何所欲。诸树等物与有命物。为一向相似。为不一向相似。若言一向相似者。诸树等物根下入地上分增长。不能自然摇动其身。虽与语言而不报答。曾不见有善恶业转。断枝条已余处更生。不应道理。若言不一向相似者。是则由相似故可有寿命。不相似故应无寿命。不应道理。如是增长余因有无。有故无寿命物不增长。说因有无。有故相似一向不一向故。此所计度不应道理。
问何缘故知色香味触如是如是别安立中。饮食车乘瓶瓫衣服庄严具等诸想事物皆是假有。答由彼想物。或于是处色等想物聚中而转。或于是处色等想物聚中不转。若于是处色等想聚有食想转。非于是处饮等想转。若于是处车乘想转。非于是处衣等想转。如是所余乃至广说。诸假有想若转不转。当知亦尔。一切色香味触想事。遍于一切饮食车乘瓶瓫衣服庄严具等诸想事中。无差别转。是故当知。饮食车乘瓶瓫衣服庄严具等。皆是假有。色香味触是实物有。复次依诸有法立假想物。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当知略说总有二种。一依止一聚。二依止非一聚。各别饮食车乘衣服庄严具等。名依止一聚。诸彩画业雕素等业宅舍宫殿军林等物。名依止非一聚。
复次云何有色诸法。谓若略说有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由彼诸色具色自相。即以此事还说此事。是故说名有色诸法。此有色法由五种相差别建立。何等为五。一事故。二自相故。三共相故。四界故。五业故。此中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种。若四大种所造。应知是名略摄色事。除此更无若过若增。诸色自相复有三种。一清净色。二清净所取色。三意所取色。谓四大种所造五识所依五清净色眼等处摄。名清净色。色等五境同分清净色之境界。名清净所取色。若与识俱诸清净色与识同境。故名同分。若离于识诸清净色前后自类相续而转。名彼同分色。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色。名意所取色。诸色共相亦有三种。谓一切色若据方处各别安立。若可宣说方处差别。名初共相。又一切色若清净。若清净所取增减相。当知是名第二共相。又即此一切色若触所触即便变坏。或以手足块刀杖等。或由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诸触所触即便变坏。当知是名第三共相。若由定地色爱诸业之所生起。名色行色。若不定地色爱诸业之所生起。名欲行色。如是诸色由界差别略有二种。无色界中无如是色。又前所说诸色共相。谓触所触即便变坏。如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余一切。欲界天中所有诸色。但有手足块刀杖等所触变坏。无有寒热饥渴等触之所变坏。由彼天中诸饮食等众资生具随欲所生则便成办。是故于彼虽有饥渴不为损害。色界诸色无有手足块刀杖等所触损坏。亦无余触之所损坏。若善不善无记身业语业。是名业色。当知是名色业差别。无色诸法亦由五相差别建立。与此相违应知其相。复次略由二种色聚建立诸聚。一不共大种聚。二非不共大种聚。不共大种聚者。谓于此中唯有一类大种可得。非不共大种聚者。谓于此中有二大种或多大种种类可得。又于不共大种聚中。极微已上诸大种合。当知方有相杂不相离。诸大种色无有一处不相离诸大种色。于非不共大种聚中大种极微。如所造色与余大种。当知亦有同一处所不相离者。然彼大种非所造色。互不相依而得转故。各有功能据别处故。又一处不相离者。谓诸大种及所造色同住一处。如置一箧青黄赤白有光明珠种种光明互不相离。相杂不相离者。所有譬喻如前应知。又若有聚或麻豆等或细沙等。为诸胶蜜及沙糖等之所摄持。当知此非一处不相离。亦非相杂不相离。但是和合不相离。多聚聚集非一聚相。当知所余是一聚相。又相杂不相离。当知依止一处不相离。此若不尔不应道理。
复次由五种相建立有见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显色故。形色故。表色故。眼境界故。眼识所缘故。亦由五相建立无见诸法差别。与上相违应知其相。复次由五种相建立有对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各据别处而安住故。二于余色聚容受往来等业为障碍故。三为手足块刀杖等所触便变坏故。四一切皆为诸清净色之所取故。五一切皆为依清净色识所缘故。亦由五相建立无对诸法差别。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复次即由五相应知建立无见无对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因缘故。二据处所故。三显现故。四无变异故。五所缘故。谓具威德三摩地俱诸色胜解。当知是名无见无对色生因缘。彼既生已处所可得。是故名色。虽不与彼十有色处自相相应。然得似彼自性显现。于余色聚容受往来等业非障碍住。又非一切清净之色及依彼识。所取境界。亦非所缘。是故说名无见无对。手足等触不能损坏。是故说名无有变异。又根本定名具威德三摩地。此色是彼所缘非余。譬如非一切心皆能变化。若所有心具大威德方能成办。非所余心此亦如是。要具威德极静定心。方能为缘生此无见无对诸色。此如化色亦非不具大威德心及不定心所缘境界。但是彼心所缘境界。是名与上五相相违当知建立无见无对诸法差别。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由事故。随眠故。相应故。所缘故。生起故。云何有漏法事。谓清净内色。及彼相依不相依外色。若诸染污心心所。若善无记心心所等。此有漏事。随其所应由余四相说名有漏。谓随眠故。相应故。所缘故。生起故。若于清净诸色。及于如前所说一切心心所中。烦恼种子未害未断。说名随眠亦名粗重。若彼乃至未无余断。当知一切由随眠故说名有漏。若诸染污心心所。由相应故说名有漏。若诸有事。若现量所行。若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如是一切漏所缘故名为有漏。此中现在名为有事。过去未来名非有事。若依清净色识所行名现量所行。若余所行当知名非现量所行。若内诸处增上生起一切外处。名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唯彼所缘当知有漏。所以者何。若缘去来起诸烦恼。过去未来非有事故。不由所缘说名有漏。若现在事非现量所行。如清净色及一切染污善无记心心所。彼亦非烦恼所缘故。说名有漏。但由自分别所起相起诸烦恼。非彼诸法。为此分明所行境故。由生起故成有漏者。谓诸随眠未永断故。顺烦恼境现在前故。于彼现起不如理作意故。由此因缘诸所有法正生已生或复当生。如是一切由生起故说名有漏。又从一切不善烦恼诸异熟果及异熟果增上所引外事生起。如是一切亦生起故说名有漏。又由无记色无色系一切烦恼于彼续生。彼所续生亦生起故说名有漏。如是名为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诸法差别。谓由事故。随眠故。相应故。所缘故。生起故。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无漏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有诸法离诸缠故说名无漏。谓一切善无记心心所所依所缘诸色。及善无记诸心心所。二有诸法随眠断故说名无漏。谓已永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所有诸善。及一分无记造色若诸无记若世间善诸心心所。三有诸法由断灭故说名无漏。谓一切染污心心所彼不转故说名无漏。由彼不转显了涅槃。即此涅槃说名无漏。四有诸法是见所断断对治故。自性解脱故。说名无漏。谓一切见道。五有诸法是修所断断对治故。自性相续解脱故。谓出世间一切修道及无学道。当知是名由五相故建立无漏诸法差别。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有诤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由事故。因缘故。自性故。助伴故。等起故。此中五取蕴名有诤法事。若爱味染着爱味耽嗜。名诤因缘。若无常性苦性变坏法性。名有诤自性。即于此诤无智愚痴。名诤助伴。由此因缘五黑品转。名为等起谓斗讼违诤。耽着诸欲诸见所生。或余种类。是初黑品。若随所有诸烦恼缠无有羞耻。多安住性。是第二黑品。若有沙门或婆罗门。违逆正道。所欲苦行及余信解。自饿投火坠高岩等。是第三黑品。若有现行身语及意一切恶行。是第四黑品。欣乐后有。是第五黑品。此中最初由生怨恨发愤心故。不安隐住。第二由诸烦恼内烧然故。不安隐住。第三由自誓愿虚受劬劳无义苦故。不安隐住。第四生恶趣故。不安隐住。第五生老死等众苦合故。不安隐住。此中五取蕴有诤事与诤自性及彼因缘助伴等起。共相依故名有诤法。又由五相建立无诤诸法差别。与上相违应知其相。此中五无取蕴无诤事。由诤自性及彼因缘助伴等起于彼法中不可得故。名无诤法。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有染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事故因缘故等。如前广说五相差别。此中事者。谓即五有取蕴。因缘者。谓即此中喜乐爱味诸因缘法。自性者。谓此为缘生起喜乐爱味所摄。助伴者。谓于爱味所有贪着。等起者。谓五黑品。如前应知。五取蕴事。由与有染及彼因缘乃至等起共相依故。说名有染。又由五相建立无染诸法差别。与上相违应知其相。如前无诤随应当说。
复次由五相故应知建立依止耽嗜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事故因缘故等。如前广说。此中事者。谓欲界系诸五取蕴。因缘者。谓顺欲贪五种妙欲。自性者。谓贪嗜者由彼为缘由彼为境所有欲贪。助伴者。谓不如理作意相应邪愿诸欲分别。由与此俱名分别贪。等起者。谓五种黑品如前广说。彼欲界系五取蕴事。由彼贪嗜因缘助伴及与等起所摄受故。说名依止耽嗜诸法。又由五相当知建立依止出离诸法差别。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世间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一切清净色及清净所取色世间。二一切染污心心所世间。三一切无记心心所世间。四一切善心心所若当断若已断世间。五一切世间三摩地所行无见无对色世间。又由五相建立出世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见道所断对治。二修道所断对治。三由想解脱之所解脱。谓诸声闻独觉菩萨已入无戏论理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四彼所缘无见无对色。五一分所治解脱之所解脱。谓诸有学。若一切所治解脱之所解脱。谓诸无学。
复次依五种世间。即彼世间名堕诸法。谓有情世间。器世间。欲世间。色世间。无色世间。当知是名五种世间。又出世法不堕如是五种世间。是故说名不堕诸法。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有为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后际未生故。二前际已灭故。三中际自相安住故。四因缘相续故。五果相续故。又由五相建立无为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与上相违应知。即是此中五相。灭有为法证得涅槃。若谓涅槃为有异者。当知此为不如理问不如理答不如理思。如是若谓为无异者。有无异者。非有非无异者。当知皆是不如理问不如理答不如理思。何以故。由彼涅槃唯有为灭之所显故。与有为法其相异故。唯有为灭之所显故。谓有异者。若问若答若思便为戏论非所戏论。与有为法其相异故。谓无异者。如前广说。便为戏论非所戏论。总如前说。二种因故。亦异不异不应道理。由有为灭证涅槃故。若谓一切皆无所有故说非有非无异者。不应道理。涅槃义者。谓一切白法所显发故。涅槃相者。谓寂灭相无戏论相。当知唯是内所证相。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所缘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有善作意所缘法。二有不善作意所缘法。三有无记作意所缘法。四有堕界作意所缘法。五有系属瑜伽作意所缘法。此中若善作意。缘善不善无记诸法。如善作意。如是不善无记作意当知亦尔。欲界系善染污无记作意。缘一切三界诸法。色界系善作意。亦缘一切三界诸法。无色界中若定若生外道异生无色界系善作意。唯缘自地一切法。非下地。若毗钵舍那行菩萨未得自在。及有广慧声闻乘等。若诸有学若阿罗汉。彼无色界系善作意。亦缘下地一切法。若诸菩萨已得自在。决定不于无色界生。由观于彼不能现起利众生事因此成熟广大佛法。及能成熟利益有情行故。当知是名堕界作意所缘诸法。复次因思所缘如说。
名映于一切 无有过名者
由此名一法 皆随自在行
此言有何义谓若略说。观察清净因故。观察自相故。观察杂染因故。又为显示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故。此中显示补特伽罗无我者。谓善了知四无色蕴。能断一切自境界相。是故说名能映一切。显示法无我者。谓善了知遍计所执自性。善了知世俗言名。能除一切彼所依相。是故说名能映一切。若过如是四无色蕴诸我相事。定不可得。若过世俗言名遍计所执自性相事。亦不可得。若于此二不善了知。则便一切自境界相。及诸杂染生起随转一切境相。及诸杂染皆彼增上力所生故。又佛世尊依此密意说如是言。
执法自性故 执我性而转
觉此故觉彼 由觉故还灭
系属瑜伽作意略有四种所缘。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烦恼所缘。是诸所缘如声闻地广辩应知。此中净烦恼所缘者。谓世尊说四圣谛及真如。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五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六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思所成慧地之二
复次如佛世尊说三苦性。此中云何为行苦性。谓后有业烦恼所生诸行于彼彼自体中。能随顺生一切烦恼及与众苦所有安立。一切遍行粗重所摄。亦名粗重。是行苦性。依此行苦。佛世尊说略五取蕴皆名为苦。又此行苦遍行一切若乐受中若苦受中若不苦不乐受中。然于不苦不乐受中。此粗重性分明显现。是故但说不苦不乐受由行苦故苦。于乐受苦受中。爱恚二法扰乱心故。此粗重苦非易可了。譬如热痈。若以冷触封之即生乐想。热灰堕上便生苦想。若二俱离。于此热痈尔时唯有痈自性苦分明显现。如是于业烦恼所生诸行。所有安立粗重所摄。犹如热痈。行苦性中所有乐受如冷触封。所有苦受如热灰堕。所有不苦不乐受如离二触痈自性苦。又乐受中多生染着。是故说彼贪所随增。于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说彼瞋所随增。于非苦乐之所显现粗重所摄所有安立行自体中。于无常性计常颠倒。于众苦性计乐颠倒。于不净性计净颠倒。于无我性计我颠倒。是故说彼不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又诸愚夫于乐受中多生染着。由是因缘于现法中。行身恶行行语恶行行意恶行。身坏命终广说乃至生那落迦。又由后有爱故能感当来生等众苦。如是乐受贪所依故能生当来五趣等苦。又于苦受多起瞋心。不随所欲触众苦事。便生种种愁恼怨叹乃至迷乱。由此因缘行三恶行堕诸恶趣。如是苦受瞋所依故。能感现法后法众苦。又于不苦不乐受中多生如上颠倒之心。于二种苦。谓依乐受贪所生苦。及依苦受瞋所生苦。生不舍思起不舍行。是故虽有众多烦恼及随烦恼。然佛世尊但立三种根本烦恼。谓贪瞋痴。依此密意佛世尊说。应观乐受是众苦法。应观苦受犹如毒箭。应观不苦不乐受性是无常有坏灭法。若能如实观无常性。渐次能断一切颠倒。如是诸行是第一义苦圣谛事。一切圣贤圣智观已。于第一有最极寂静诸取蕴中。尚不愿乐。何况弊下那落迦中。
复次即此能生后有诸行业及烦恼。由相道理是集圣谛。世尊经中据胜道理唯显示爱。
复次此烦恼品粗重永灭。是有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又因永断未来不生。及先世因受用尽已。现在诸行任运谢灭。是无余依涅槃增上所立灭谛。复次若能证解第一义谛所有正见。及正见为先一切圣道。是名道谛。
复次欲令于苦遍知于集永断。于灭作证于道修习。故略建立诸圣谛相。若广建立当知其相无量无边。又令了知苦谛粗相以为依止。渐能趣入谛微细相。故先施设生等众苦。后方显示五取蕴苦。
复次由五相故建立任持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段食。二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五命根若粗段食。于欲界五趣中皆现可得。此于一分各别那落迦。非大那落迦。余食及命。遍三界中皆现可得。由于诸行假立有情。是故世尊说此诸法任持有情令住不坏。问有七因缘任持诸行令住不坏。何故世尊但说有情由食而住。何等为七。一生是诸行住因。由诸行生方得有住。无有无生而有住者。二命根。三食。四心自在通。由彼势力增诸寿行。或住一劫或住劫余。五因缘和合。是诸行住因。谓善不善无记诸法。乃至因缘犹未散坏。于尔所时相续而住无有断绝。六由善不善无记作意引发先业。能牵诸行令住不绝。所谓外分共不共业之所生起。七无诸障碍。是诸行住因。由此能令诸行生时无障因缘。诸行生已相似相续而住。远离相违败坏因缘。若不尔者便应灭坏。答虽由如是七种因缘诸行得住。然此四食是诸行住多分因缘。由种种门能令诸行相续而住。又此诸食能令有情相续而住。易取易入。乃至愚夫婴儿等类亦能随觉。非所余法。又此诸食能令羸损诸根大种皆得增益。又令疾病亦得除愈。非所余法。又有长寿诸有情类。若不得食非时中夭。又此诸食令易入道。能修身等四种念住。谓一切有情食所住故。是故由此五种因缘。世尊但说一切有情由食而住。何缘复说依止命根诸行得住。谓有是处曾无饮食有所阙乏。非求饮食有所艰难。于彼处所唯由命根势力而住。如其所感寿量而住。是故世尊依彼处所说诸有情由命根故诸行得住。
复次此中段食当言香味触处所摄。何以故。由香味触若正消变便能长养。不正消变乃为损减。色等余法无有长养损减消变。是故说彼非段食性。若诸段物于吞咽时。令心欢喜诸根悦豫。当于尔时不名段食。但名触食。若受用已安隐消变。增长喜乐。于消变时乃名段食。若有熟变不能长养诸根安乐。彼虽熟变不名段食。若诸段物于吞咽时。不生欢喜亦不能令诸根悦豫。当于尔时都不名食。即彼后时安隐熟变增长安乐。彼于尔时乃名段食。若有熟变不长安乐。彼虽熟变亦不名食。
问若有段物亦是食耶。设是食者亦段物耶。答如其所应当作四句。或有段物而非是食。谓诸段物不能长养诸根大种。或有是食而非段物。谓若有触意思及识。能令诸根大种长养。或有是食亦是段物。谓诸段物能令诸根大种长养。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谓若有触意思及识。不能长养诸根大种。如是所余触乃至识。随其所应皆作四句。
复次若有异熟法。若异熟法。若异熟生法。皆应了知。略说有异熟法。谓漏及有漏。彼要有力不被损害受用未尽。当知是名有异熟法。于诸漏中若不善者说名有力。有覆无记说名无力。于有漏中若善不善说名有力。余名无力。若漏有漏为世出世二离欲道之所断者。名被损害。与此相违名不损害。若过去世其异熟果已成熟者。名受用已尽。彼异熟果已过去故更无所有。若未来世当与异熟果者。若现在世其异熟果正现前者。名受用未尽。由此差别漏及有漏如其所应。若善不善未被治断。其异熟果非先已熟。如是乃名有异熟法。若诸无漏无记有漏。若善不善有漏已断。若异熟果先已成熟。如是皆名无异熟法。又临终时最后念心是异熟法。若结生相续无间之心亦是异熟。从此已后所有一切自性住心皆是异熟。除善染污。及除加行无记之心。所余皆名自性住心。若心离欲犹故随转。除下地善及与加行无记之心。当知此心亦是异熟。又此异熟于一切处。当言唯是无覆无记。若从一切种子异熟。除其已断未得之法。余自种子为因所生。若善不善或复无记。如是一切当知皆名异熟生法。
复次一切处最后没心。及随初第二相续心。于三界中当知唯有非苦乐受。除初相续心。应知此受于一切处异熟所摄。余苦乐受应知皆是异熟所生。如其种子异熟所摄。即随此因此缘为因缘故。从异熟生生那落迦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如生那落迦如是。若生一分饿鬼及傍生中。当知亦尔。若生人中及欲界天诸有情类。无有决定异熟。无间或时苦忧。或时乐喜。或时唯有不苦不乐受相续生。若生初二静虑异熟。无间唯异熟生喜受相续。若生第三静虑。唯异熟生乐受相续。若生第四静虑已上。唯有异熟不苦不乐受。是故当知即此受于彼名异熟生广大喜乐所摄受故。彼诸善业不苦不乐正现前时。亦名可爱异熟。与此相违当知名不可爱异熟。
复次白白异熟业所得无覆无记异熟果。一向可爱受。种子所摄受故。当知一向可爱一向可意。黑黑异熟业当知与此相违。黑白俱异熟业。二种种子所随逐故。所得异熟果当知亦有二种异熟生受。又黑白业由生类差别建立。谓于是处黑白俱有。即此处业总立黑白。又由事差别建立。谓如有一随于一事于一时间起利益心而现在前。即于此事复于一时不利益心而现在前。或夺他物而行惠施。如是当知由事差别之所建立。又由自性建立如是黑白俱业。谓如有一随于一所许作利益。即由余事复于其所作不利益。譬如有一于极暴虐作恶人所。发生瞋恚俱行之思。不喜彼恶。当知此思瞋俱行故。堕黑分中。不喜乐彼恶俱行故。堕白分中。是故此业说名黑白。如是所余种类亦尔。
复次若善不善无记诸法所有种子未被损害。彼一切法皆由能生生起因故。名有因法。又先所作诸业烦恼。于三界中异熟果熟。此异熟果由业烦恼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又由三处正现在前引发因故。生胎生中。当知此亦名有因法。湿和合故生湿生中。卵?藏故生卵?中。当知亦尔。又六识身以从眼色乃至意法。为增上缘同事因故。名有因法。又有俱生诸心心所。互为展转同事因故。名有因法。又不善法由近恶友闻非正法不正思惟。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当知与此相违三种引发因故。一切善法名有因法。又染污住生邪精进。无果劬劳生忧苦住。彼由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又不染污住生正精进。有果劬劳生喜乐住。彼由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又世间道趣于离欲。及能引发静虑无色。彼由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又现法中静虑无色等至为依。如其所应往生上地。彼由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又世间法引出世法。彼由引发因故名有因法。又出世法圣道所摄能证涅槃。彼证涅槃由引发因故。名有因法。由如是等所说诸相。当知建立有因诸法。
复次此中能生生起因法。彼由各别等流果故。名有果法。若诸后有业及烦恼。彼由各别异熟果故。名有果法。若有三处正现在前。若湿和合正现在前。若卵?藏。若眼色等。若彼俱生诸心心所。若近恶友等。若近善友等。二种三法如是一切。皆由各别增上果故。名有果法。若现法中由染污住生邪精进。无果劬劳生忧苦住。若现法中不染污住生正精进。有果劬劳生喜乐住。如是一切皆由各别士用果故。名有果法。若趣世间离欲生道。彼由离系增上果故。名有果法。又能引出世间之道。及能证涅槃出世圣道。彼由离系增上果故。名有果法。谓由究竟离系果故。名有果法。若世间道非由究竟离系果故。名有果法。当知是名二道差别。由如是等所说相故。当知建立有果诸法差别之相。谓随所应。立等流果。若异熟果。若增上果。若士用果。若离系果。与此相违应知建立非有因法非有果法。
复次缘生法者。谓无主宰无作者法。如前意地决择缘起善巧中已广分别。
复次略由五因当知建立内法差别。由此因故说名为内。何等为五。谓假名故。妄执故。增上故。摄受种子故。事故。若于是处假想建立如是种类。谓立为我或立有情。彼如是名如是生类。广说乃至如是寿量。如是名为由假名故说名内法。若于是处妄起如是种类执着。谓计为我或起我慢。如是名为由妄执故说名内法。若由此法增上力故。外色声等处差别生为所受用。如是名为由增上故说名内法。若能摄受善不善无记诸法种子。如是名为摄受种子故说名内法。若五种清净色若心意识。如是名为由事故说名内法。又有假名建立余法为内可得。何以故。于内可得外处所摄亦名内故。
复次应知五蕴名色所摄。所以者何。由彼彼处增长可得。手块等触即便变坏。是故色蕴说名为色。其余四蕴由种种名施设势力。由种种名施设为依。多分于其彼彼所缘流转趣向。是故如是四无色蕴说之为名。
复次略由五相建立执受诸法差别。何等为五。谓初唯色说名执受。当知此言遮心心所等。彼非执受故。又于色中所有内根。根所依属说名执受。当知此言遮外不属根色。彼非执受故。又心心所任持不舍说名执受。当知此言遮依属根发毛爪等。及遮死后所有内身。彼非执受故。又执受色由四因缘之所变异故。名执受。何等为四。一由外色所逼触故。二由内界相违平等所引发故。三由贪瞋等诸烦恼缠多现行故。四由审虑所缘境故。谓由外色能损恼者。现前逼恼有执受色。即便生苦生悲生恼。若有外色能饶益者。现前触对有执受色。即便生乐安隐饶益。若有内界更互相违。便生苦恼。彼若平等安乐摄受。又若贪等烦恼所恼。即便生苦愤发炽然。又邪审虑所缘境故。或正审虑所缘境故。便起轻安喜乐摄受。又为损害或为饶益。故名变异。如是若色若内若心心所任持不舍。若如是缘令成变异。是名执受诸法差别。与此相违当知是名非执受法。
复次若四大种及彼所造。当知唯此名有色法。问如四大种由自种子方得生起。造色亦尔。何故说言诸所造色大种所造。答若诸色根及心中有诸大种种子随逐。即有造色种子随逐。若诸大种所有种子能生果时。尔时必定能随逐彼造色种子亦生自果。故说造色大种所造。随逐色根大种种子名有方所。随无色根大种种子名无方所。又诸大种略有二种。一唯界所摄。二能作自业。唯界所摄者。谓诸大种所有种子。能作自业者。谓从自种子所生大种。又诸大种与所造色。俱时而有互不相离。由彼种类因所成故。如一味团更相涉入遍一切处。非如麨稻末尼等聚。又于一向坚色聚中。唯有地界能作业用。若于欲界亦有色香味界作业。于色界中但有色界能作业用。余水火风及与声界。唯有种子之所随逐。更待异缘方能作业。如是于水火风名想聚中。如其所应次第亦尔。内色聚中一切地等诸界作业皆具可得。谓发毛等种种差别。广说如经。当知于外得有各别地等诸聚。彼若值遇如是如是众缘差别。即便能作如是如是果法生因。譬如善巧钻彼干木即便生火。又如白镴铅锡金银等物融消即流。复次如五识身相应地说触处所摄涩滑等性。当知皆是大种差别。随诸大种如是品类分位差别。如其所应于四大种。假名施设涩滑等性。是故当知皆是假有。问如世尊言触谓外处若四大种若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何密意耶。答此诸大种当知能生二种造色。一自类差别。二异类差别。自类差别造色者。谓诸大种造涩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差别变异而生。于彼假说涩滑性等种种差别。异类差别造色者。谓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世尊依彼自类差别所造色故。说如是言。若四大种所造。问世尊说有无见无对色。当言何等大种所造。答若彼定心思惟欲界有色诸法。影像生起。当言欲界大种所造。若彼定心思惟色界有色诸法。影像生起。当言色界大种所造。于此大种所造色法。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复次云何有法。谓一切世间法说名有法。问阿罗汉等世间善法。是世间故则有所摄。以何因缘说名无漏。答堕三有故名有所摄。诸漏随眠永解脱故说名无漏。问如世尊言云何有漏法。谓意世间法世间意识世间。此何密意。答世尊依彼不断应断世间意法及与意识。说如是言。此中世尊说多种有。谓欲有色有无色有。彼广建立如闻所成慧地佛教所应知处。
复次云何有上法。谓除涅槃余一切法。由五因缘当知涅槃是无上法。何等为五。一集谛寂灭故。二苦谛寂灭故。三离怖畏灾横疾疫大安隐故。四无上现法乐住所缘故。谓无相住故。五常住究竟安义乐义不虚诳故。如是五因非于余处总集可得。唯于涅槃一切可得。是故涅槃名无上法。
复次云何应修法。谓一切善有为法。此中应知略有四修。一得修。二习修。三除去修。四对治修。此中未生善法为欲生故作意修习。是名得修。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乃至广说。是名习修。已生不善法为欲断故作意修习。名除去修。未生不善法为不生故。于厌患等诸对治门作意修习。名对治修。当知此中从了相作意乃至胜解作意。名厌患对治修。从远离作意乃至方便究竟作意。名断对治修。方便究竟果作意。名持对治修。从此已上即此一切七种作意。堕于胜地上地所摄。当知一切名远分对治修。此四种修一切总说为二种修。谓防护受持修。及作意思惟修。此中修身名防护修。修戒名受持修。若静虑地作意修。若谛智地作意修。总名作意思惟修。此中初作意修名为修心。第二作意修名为修慧。
复次云何过去法。谓因已受尽。自性已灭。无间为缘为生余法。除阿罗汉最后心心所熏习相续。虽复已灭经百千劫。犹能令彼爱非爱果异熟当熟。如所领受诸过去事。或一唯能生起忆念。或复有一不生忆念。唯灭所显无诸作用。是名过去诸法差别。此过去法略由五相当知建立其事差别。何等为五。谓或有法刹那过去。谓于刹那一切行中。刹那已后所有诸行。又或有法死没过去。谓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同分没。广说乃至死及作时。又或有法坏劫过去。谓器世间所摄。由火等灾之所败坏。又或有法退失过去。谓如有一于先所得诸善功德安乐住中。随类退失。又或有法尽灭过去。谓有余依及无余依涅槃界中所有尽灭。复次云何未来法。谓因未受自性未受。待缘当生将起现前。或近当生或远当生。亦由五相建立差别。谓刹那未来。一生未来。成劫未来。现行未来。应得未来。
复次云何现在法。谓因已受用自性受用未尽。刹那已后决定坏灭一切杂染所显。一分清净所显。亦由五相建立差别。谓刹那现在。一生现在。成劫现在。现行现在。最后现在。谓阿罗汉最后心心所等。
复次云何欲界系法。谓于欲界若生。若长未离欲界欲。心不在定。于此位中所有诸法。或生得故或作意故。已行正行当行。是名欲界系法。复次云何色界系法。谓生欲界能现证入。随一静虑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未发上加行。或从彼定起。所有世间意地诸法。由作意故已行正行当行。是名色界系法。或生色界未离彼欲。未发上加行。或生得故或作意故。诸世间法已行正行当行。如是亦名色界系法。如色界系法如是。无色界系法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复次云何善法。谓若略说。二因缘故一切善法说名为善。谓自性无倒。亦能对治颠倒法故。及安隐故。所以者何。一切善法自性无倒于所缘转。又能对治于所缘转颠倒染法。能往善趣证涅槃。故名为安隐。与此相违二因缘故当知不善。谓自性颠倒故及不安隐。无记诸法性非颠倒。亦不能治颠倒诸法。性非安隐非不安隐。又由五相当知建立善法差别。一感当来可爱果故。二对治杂染故。谓不净等能治贪等。乃至八圣支道对治一切杂染诸法。三杂染寂灭所显故。所谓涅槃。四清净住所显故。谓已离欲者住圣等善现法乐住。五饶益有情所显故。谓已离欲。为哀愍他声闻菩萨及与如来所有种种利他善行。又由五相建立不善诸法差别。与上相违应知其相。谓感当来非爱果故。杂染对治之所治故。染不寂灭之所显故。诸染恼住之所显故。能损害他之所显故。由五因缘善法强盛。何等为五。一加行故。二宿习故。三摄受胜功德故。四田事处故。五自性故。谓诸善法无间加行殷重加行之所造作。若无量品差别所作。谓或自作。或于是处劝他令作。以无量门庆慰赞美。见同法者深心欢喜。当知是名由加行故善法强盛。又诸善法曾余生中若修若习若多修习。由是因缘彼今生中。性于善法心能趣入。于诸不善违背而住。当知是名由宿习故善法强盛。又诸善法下地所摄。由世间离欲者及见圣迹者。若于解脱或于无上正等菩提。深心回向离诸见趣。当知是名摄受胜功德故善法强盛。又诸善法于大福田。以胜妙事施尊重处之所生起。当知是名田事处故善法强盛。又诸善法若施所成。于戒于修自性是劣。若戒所成。于施所成自性是胜。于修所成自性是劣。若修所成所有善法。于施于戒自性皆胜。当知是名由自性故善法强盛。与此相违五因缘故。当知是名不善强盛。又由五相建立无记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异熟生无记。二威仪路无记。三工巧处无记。四变化无记。五自性无记。此中自性无记谓诸色根。是长养者及外诸有色处等非异熟等所摄者。除善染污色处声处。
复次云何学法。谓或预流或一来或不还有学补特伽罗。若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是名学法。何以故。依止此法于时时中。精进修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故。云何无学法。谓阿罗汉诸漏已尽。若出世有为法。若世间善法。是名无学法。云何非学非无学法谓除先所说学无学法。所余预流乃至阿罗汉法。若堕一切异生相续。若彼增上所有诸法。当知是名非学非无学法。
复次云何见道所断法。谓萨迦耶等五见。及依诸见起贪瞋慢。若相应无明。若于诸谛不共无明。于谛疑等。及往一切恶趣业等。是名见道所断法。云何修道所断法。谓一切善有漏法。一切无覆无记法。除先所说诸染污法。余染污法。是名修道所断法。云何非所断法。谓一切有学出世间法。一切无学相续中所有诸法。此中若出世法于一切时自性净故名非所断。余世间法由已断故名非所断。
复次云何甚深难见法。谓一切法。当知皆是甚深难见。何以故。第一甚深难见法者。所谓自性绝诸戏论过语言道。诸法自性皆绝戏论过语言道。然由言说为依止故。方乃可取可观可觉。是故当知一切诸法甚深难见。
如是所说差别建立有色无色法。有见无见法。有对无对法。有漏无漏法。有诤无诤法。有染无染法。依耽嗜依出离法。世间出世间法堕非堕法。有为无为法。所知所识所缘法。住持法。有异熟无异熟法。有因无因法。有果无果法。缘生法内法。名色所摄法。执受非执受法。大种所造非大种所造法。有非有法。应修法。有上无上法。去来今法。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法。善不善无记法。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见道所断修道所断非所断法。甚深难见法。若有善思所应思者。应当如理精勤方便思惟简择如是诸法。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六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七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修所成慧地
如是已说思所成慧地决择。修所成慧地决择我今当说。当知略有十六种修。
谓声闻乘相应作意修。大乘相应作意修。影像修。事边际修。所作成办修。得修。习修。除去修。对治修。少分修。遍行修。动转修。有加行修。已成办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云何声闻乘相应作意修。谓如有一是声闻住声闻法性。或未证入正性离生。或已证入正性离生。不观他利益事。唯观自利益事。由安立谛作意门。内观真如。缘有量有分别法为境。为尽贪爱。由厌离欲解脱行相修习作意。是名声闻乘相应作意修。
云何大乘相应作意修。谓如有一是菩萨住菩萨法性。或未证入正性离生。或已证入正性离生。观自观他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谛作意门。内观真如。缘无量无分别法为境。大悲增上力故。为尽自他所有贪爱。由摄受有情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无上足迹因缘。行相修习作意。是名大乘相应作意修。
云何影像修。谓或于有分别毗钵舍那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或于无分别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诸所有修名影像修。
云何事边际修。谓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下劣胜妙近远等法作意思惟。或于真如作意思惟。如是或尽所有性故。或如所有性故。诸所有修名事边际修。
云何所作成办修。谓已证入根本静虑或诸等至。或世间定或出世定。诸所有修名所作成办修。
云何得修。谓如有一依初静虑。或修无常想。乃至或修死想。彼所有余不现前想。或自地摄。或下地摄。及彼所引诸余功德。或是世间或出世间。皆能修彼令其增盛清净当生于彼获得自在成就。是名得修。
云何习修。谓如有一即于彼彼无常等诸善想作意思惟。或于善法由习修故皆现修习。是名习修。
云何除去修。谓如有一由三摩地所行影像诸相作意故。如楔出楔方便除遣。弃于自性诸相。又如有一用彼细楔遣于粗楔。如是行者。以轻安身除粗重身。余如前说。是名除去修。
云何对治修。谓于厌患对治。或断对治或持对治。或远分对治。作意思惟诸所有修。名对治修。此中厌患对治者。谓一切世间善道。除诸无量及余行者游戏神通所引作意。断对治者。谓缘真如为境作意。持对治者。谓此后得世出世道若解脱道。远分对治者。谓烦恼断已于对治道更多修习。或多修习上地之道。复有差别。谓闻思修道名厌患对治。出世间道名断对治。此果转依名持对治。世间修道名远分对治。
云何少分修。谓于无常想等。随一善法。作意思惟诸所有修。名少分修。
云何遍行修。谓于诸法一味真如。作意思惟诸所有修。名遍行修。
云何动转修。谓于无相修方便修时。时时有相间隔而修。名动转修。
云何有加行修。谓即于彼方便修时。由有加行相间隔而修。名有加行修。
云何成办修。谓或声闻乘。或独觉乘。或复大乘。已得一切所有转依。及得一切诸法自在。此所有修名成办修。
云何非修所成法修。谓不定地诸施戒等所有善法修。名非修所成法修。
云何修所成法修。谓定地诸善法修。名修所成法修。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一
如是已说修所成慧地决择。声闻地决择我今当说。
如本地分说。住无种性补特伽罗。是名毕竟无般涅槃法。此中或有心生疑惑。
云何而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耶。应诲彼言。汝何所欲。诸有情类种种界性。无量界性。下劣界性。胜妙界性。为有耶为无耶。若言有者。无有毕竟无般涅槃法补特伽罗。不应道理。若言无者。经言诸有情类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不应道理。如是诲已。
复有难言如有情类虽有种种界性乃至胜妙界性。而无有无根有情。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尔。或应许有无根有情。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无根者为是有情为非有情。若是有情。外无根物应是有情。然不应道理。若非有情。而言何不许有无根有情者。不应道理。如是诘已。
复有难言如作刹帝利已或时复作婆罗门。吠舍。戍陀罗。如是乃至作戍陀罗已或时乃至作刹帝利。又作那落迦已或时乃至作天。乃至作天已或时乃至复作那落迦。如是何故不作无般涅槃法已或时复作有般涅槃法耶。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刹帝利乃至戍陀罗。及那落迦乃至诸天。为有一切界耶。为独有一界耶。若有一切界者。喻不相似不应道理。若独有一界者。先是刹帝利。或于一时乃至作戍陀罗。先是那落迦。或于一时乃至为天。不应道理。如是诘已。
复有难言如刹帝利等具一切界。如是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耶。应诘彼言。汝何所欲。诸无般涅槃法界。诸有般涅槃法界。此二界为互相违耶。为不相违耶。若互相违而言无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界者。不应道理。若不相违即此补特伽罗是无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如是诘已。
复有难言如现见有一地方所于一时间无金种性。或于一时有金种性。于一时间无有末尼真珠琉璃等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于一时间无盐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于一时间无种种相界种性。或于一时有彼种性。如是先是无般涅槃法种性。何故不于一时成有般涅槃法种性耶。应诘彼言。汝何所欲。如彼地方所先无此种性。后有此种性。或先有此种性。后无此种性。如是先有声闻定种性。后无是种性。乃至先有大乘定种性。后无是种性。或先无定种性。后有定种性耶。若言尔者。顺解脱分善根应空无果。又若尔者。立定种性不应道理。若不尔者。汝言无般涅槃法者。先住无种性已后住有种性。如有地方所。有般涅槃法者。先住有种性已后住无种性。如地方所者。不应道理。又应责彼。汝何所欲。无般涅槃法下劣界者。安住如是下劣界中。为即于此生转成般涅槃法。为于后生耶。若言即于此生者。汝意云何。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为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耶。为不能耶。若言能者。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而言无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若言不能者。彼遇佛法僧已。于现法中不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而言转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若言后生方成般涅槃法者。汝意云何。彼为先积集善根故于后生中遇佛法僧。能起顺解脱分善根耶。为先不积集善根耶。若言先积集善根者。彼即于此生中遇佛法僧。能起善根。而言于后生中方成般涅槃法者。不应道理。又如彼因应空无果。若言先不积集善根者。是则前后相似。俱未积集善根。而言于后生中方成般涅槃法非即此生中者。不应道理。
复次略有十种声闻。何等为十。谓清净界声闻。已遇缘声闻。杂染界生声闻。清净界生声闻。未法时生声闻。贤善时生声闻。未得眼声闻。已得眼声闻。清净眼声闻。极清净眼声闻。若有安住声闻种性。是初声闻。已入法者。是名第二。若有声闻所生世界。其中多有众苦可得。容有五浊。所谓寿浊乃至有情浊。是名杂染界生声闻。与此相违当知即是清净界生声闻。末法时生诸声闻相云何可知。谓诸声闻于当来世法末时生。多分爱重利养恭敬。违背妙法。诸贪恚痴及不正法并皆增盛。为悭嫉等诸随烦恼缠扰其心。处悭。家悭。利悭。敬悭。誉悭。法悭。无不具足。谄诳矫诈恒现在前。广说乃至为活命故而求出家非为涅槃。多诸掉动。高举轻躁。强口傲诞懈怠失念。心不静定多诸迷乱。根性闇劣多诸烦恼。烦恼现行无有间断。忧苦虽多不生厌患。乐多众会。弃阿练若边际卧具。来入众中习近村侧。所有卧具便生喜乐。如是乃至喜乐谈谑。喜乐諠众。喜乐猥杂。自举纵逸。不能善修身戒心慧。于佛世尊所说甚深与空相应随顺缘性缘起缘生所有经典。并皆弃舍。于世聪慧所造讽诵。绮饰言辞绚藻文章。随顺世典恭敬受持深生欢喜。于似正法非正法中妄生法想。于正法中起非法想。又即于彼爱乐显现宣说开示。诽谤正法及毗奈耶。于说正法及毗奈耶补特伽罗生怨家想。多犯尸罗习诸恶法。内实腐败外现贤善。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无余有余二篇重罪尚起故思现行毁犯。何况中轻。既毁犯已多不如法发露对治。或为他知而行发露。非实意乐。故欲结好诸亲友家及施食家。于诸在家所为所作能引无义多事业中。好善营造。于诸在家白衣者所。多起亲爱尊重恭敬愍念之心。非于同法修梵行所多喜安住诈现相等起邪命法。展转互起谋略之心。好为种种斗讼违诤。多乐蓄积家产资具。假存法式以之为胜。凡所度人出家受戒。一切皆以有染污心为充供事。然作是言。我今但为怜愍因缘。度其出家受具足戒。所畜共住近住弟子。恒常供侍随心转者。彼虽慢缓而深爱念悦意摄受。余不尔者。虽不慢缓。亦不爱念悦意摄受。若见苾刍多诸亲属广招利养衣服等物。则便尊重恭敬供养。若见苾刍阙乏亲属。虽少欲等功德具足。仍生轻蔑而不采录。食用僧祇及别人物。都无悔愧。好摄犯戒。乐结朋党。悔情微劣或复太过。凡所听受皆为声誉赞诵因缘。或复多为利养恭敬。都不自为调伏身心。如是等类诸杂染法皆悉成就。法末时者。所谓大师般涅槃后圣教没时。尔时如是声闻弟子。身坏命终多堕恶趣生那落迦。若有成就与此相违不染污法。当知是名贤善时生声闻。彼于如来初出世时瘜肉未生时大师现前时。或有一类般涅槃后。如是多分身坏命终还得善趣。往生天上乐世界中。若诸异生声闻名未得眼。预流一来及不还等名已得眼。慧解脱阿罗汉名清净眼。若具三明俱分解脱名极清净眼。
复次或有声闻。虽如所应勇猛精进。于现法中而不能证胜过人法。或有声闻。于现法中有力能得胜过人法。沙门果证由放逸故而不能证。
复次当释月喻经中具戒具德柔和善法诸句差别。谓声闻中略有四种净妙之法。令诸有情若得见者由身语意生无量福。何等为四。谓住具足尸罗。守别解脱律仪。广说如经。是名初法。复有少欲喜足广说乃至诸漏永尽作证赞美。是第二法。复有柔和易可共住。不恼有智同梵行者。令诸苾刍喜乐同处。又具成就四种证净。是第三法。又有不耽利养。不着恭敬。怜愍于他。覆藏己善。发露己恶。虽复实有种种功德而不欲求令他知有。谓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是第四法。
复次若有声闻欲往他家。应先断除三随烦恼然后当往。何等为三。一结亲友家随烦恼。二家悭随烦恼。三以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此中声闻由六种相。应断结亲友家随烦恼已乃往他家。谓时时往不应数往。于可爱事若不如理。执取其相暂生贪爱即便羞耻。不以凶暴强口傲诞邪行追求衣服等物。善自守护善覆其身。不以身触所不应触。亦不坐于所不应坐。终不食于所不应食。亦终不饮所不应饮。又不应受所不应受。又以随顺远离心。趣向远离心邻亚远离心。寻思诸善犹如山岳难往趣处。非净信家能令净信。如旧所履清净泉池。诸净信家倍令增长。
又由六相应断家悭随烦恼已乃往他家。谓往他家于有情事不染不着。如有情事。于利养事。于恭敬事。当知亦尔。又于无利不生忧苦。如于无利。于不恭敬当知亦尔。又于自他诸利养中其心平等。于己所得利养恭敬不自赞美。于他所得利养恭敬终不毁呰。
又由六相应断有染心而行法施随烦恼已乃往他家。谓不悕望他于己净信。又于出离法如实了知。又于他所应起三种纯善意乐。何等为三。谓引发乐故除遣苦故。恭敬听受法随法行得胜利故。为生等苦所苦恼者令脱苦故。若已解脱者。即于诸法妙善法性为缘素呾缆毗奈耶摩呾理迦所摄俗正法中。为令受持读诵正法久住。是故宣说。当知初随烦恼断故。无猥杂住以为究竟。第二随烦恼断故。正受用财以为究竟。第三随烦恼断故。正受用法以为究竟。
复次当释伐他迦经。若有声闻欲于染净方便善巧。略于三处应遍了知。谓于杂染清净所依中由杂染清净所依故。于杂染中由杂染故。于清净中由清净故。云何杂染清净所依。谓即此身有色粗重。广说如经。此是愚夫无有智慧趣无明者杂染所依。亦是聪明有大智慧趣于明者清净所依。云何杂染。谓诸愚夫为欲造作净不净业。先寻思已后以身语造作所有净不净业。由此因缘于五趣生死中。感爱非爱有恼无恼自体令生。云何清净。谓二种学清净品中最为殊胜第一学者。谓真如智以为依止能有所作。第二学者。谓为烦恼皆得离系。复次即此清净略由五因之所显示。
何等为五。一正说者。二正行者。三正行。四增上心学所治随烦恼断。五增上慧学所治随烦恼断。此中如来是正说者。根熟声闻是正行者。亦名聪慧者。谛智所摄名为正行。据能断烦恼义。是无上对治故。略有五法名增上心学所治随烦恼。一居远离者所有诸盖。二于教授教诫不堪忍者所有忿恼。三于利养恭敬深贪著者所有悭嫉。四于先所用所受境界发起邪念。五顺舍所学分别贪爱。略有三法名增上慧所治随烦恼。初于世俗理门不了法义者所有无明。次已了法义诸异生者于诸谛中所有犹豫疑惑未断。后已见谛迹诸有学者修道所摄慧所对治所有我慢。由于如是诸随烦恼永断灭故。当知证得最善清净增上心学增上慧学阿罗汉果。此阿罗汉当知是名最极清净。
复次于此杂染清净所依诸声闻众。略由三相应遍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因缘故。三由过患故。由自性者。谓此人身所有自性由三种相之所显示。由有色故显余一切身之共相。由粗重故显其各别身之自相。由不清净故显与天身不同分相。
由因缘者略有三种。谓一切身共相因缘即四大种。各别自相人身。因缘复有二种。一者未生令生因缘。所谓父母不净和合。二者已生令住因缘。谓糜饭等之所长养。
由过患者复有二种。谓无常性及与苦性。若于寒时为治寒苦。追求覆障以为对治。若于热时为治热苦。追求沐浴以为对治。涉路作业有劬劳者。为治劳苦求按摩等以为对治。当知此类名为苦性。手块杖等之所触对破坏法故。刀所触对断坏法故。若终没已埋于地故。或火烧故。或为种种傍生诸虫所食啖故。或即于彼为诸风日所暴燥故。皆是散坏磨灭法性。当知此类是无常性。昔会今乖名为离散。散已变坏最后都尽名为磨灭。
复次因思所缘。如说名映于一切无有过名者由此名一法皆随自在行。此言有何义。谓若略说。观清净因故。观自相故。观杂染因故。及为显示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故。若遍了知补特伽罗无我四无色蕴。能断一切自境界相。名映一切。若遍了知法无我遍计所执自性世俗言名。能除一切彼所依相。名映一切。若过四无色蕴诸我相事定不可得。若过世俗言名遍计所执自性相事亦不可得。若于二种俱不了知。则便发起一切境相杂染随转一切境相所有杂染。无不因此增上力故。依此密意薄伽梵说。
执法自性故 执我性而转
觉此故觉彼 由觉故还灭
复次有四圣谛。世尊为诸声闻说是净烦恼所缘境界。谓苦谛等。如前已说。问若真实无颠倒相是谛相者。诸外道见诸邪胜解诸邪论等。非真非实并是颠倒。云何谛摄。若不摄者。彼应不感当来后有。应非苦因。答虽非真实亦是颠倒。然说苦集二谛所摄。所以者何。彼虽皆是邪性所摄。然即此邪性相。是真是实皆不颠倒。是苦性故是苦因故。
复次由二相故显无常义。一依大乘道理相。二依声闻乘道理相。谓非有义及其相灭坏义。由二种相显示苦义。谓非有执习气粗重义。及三受所随生等八种苦相转义。由二种相显示空义。谓补特伽罗自性远离相义。及诸法自性远离相义。由二种相显无我义。谓大乘道理及声闻乘道理补特伽罗自性无我相义。诸法自性无我相义。
复有二教。谓无常教。无始教。又有二种通达。谓有为界通达。无为界通达。复次由五因缘。若无常即苦。一由摄受。谓无常诸行皆为粗重所摄受故。二由法性。谓是生等苦法性故。三由随逐。谓彼三苦常随逐故。四由因。谓是增长行因故。五由执着。谓是颠倒所缘事故。
复次由五因缘。若苦即无我。一离苦诸行我不可得故。二彼苦诸行依众缘故。三无作用故。四有刹那生常随转故。五展转相依故。问若苦谛摄。皆不可爱不可乐是苦。是损恼是违害耶。设不可爱不可乐是苦。是损恼是违害皆苦谛摄耶。答若不可爱不可乐是苦。是损恼是违害。当知皆是苦谛所摄。或有是苦谛摄非不可爱。乃至广说。谓除苦苦所摄诸行。所余坏苦。行苦所摄诸行。问如佛世尊以八种相分别苦谛。所谓生苦老苦。广说乃至总略五取蕴苦。此中几相显苦苦性。几相显坏苦性。几相显行苦性。答前五显苦苦性。中二显坏苦性。爱别离苦。已得所爱变坏故。求不得苦。未得所爱变坏故。后一总略五取蕴苦。显行苦性。
问若无常是苦耶。设苦是无常耶。答诸苦皆无常。有无常非苦。谓道谛。所以者何。道非苦受等所摄故非苦苦道非变坏何有变时当生坏苦。道能解脱一切杂染品粗重故。能违一切生相续故。是故亦非行苦所摄。
问若无常苦皆空无我耶。设空无我皆无常苦耶。答诸无常苦皆空无我。有空无我非无常苦。谓于此中苦集谛具四种。道谛有三。灭谛有二。非无常非苦。
问若无常苦者皆无常故是苦耶。答或无常故或自性故。谓所有行坏苦故苦。彼无常故是苦。若苦苦故苦。行苦故苦。彼自性故。是苦损恼性故。苦所揉故。
问若是苦谛亦集谛耶。设是集谛亦苦谛耶。答诸是集谛者皆是苦谛。或是苦谛而非集谛。谓一切阿罗汉清净相续中所有若善若无记。一切世间法一切异生身中所有果异熟摄无记诸法。一切现在士用所生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俱行无记诸行。当知唯是苦谛所摄。
问若厌患后有。能背后有。引出世道世间诸法。彼何因缘集谛所摄。答虽彼自性厌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谛所摄。
问若一切后有业烦恼由相故皆是集谛摄。何缘世尊唯施设爱。答此爱能起取故。能发业故。遍诸事故。此爱生时普能发起十五种无义利故。遍诸事者。谓如此爱名顺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名遍诸事。当知亦尔。顺后有爱复有二种。一缘后有境。二是后有因。喜贪俱行爱者。谓于已得可意境界。或于正受用中所有不相离久住爱。彼彼喜乐爱者。谓于未得所求境界。或为和合。或为不离。或为增益诸所有爱。问若是爱者。亦是顺后有喜贪俱行彼彼喜乐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是爱非顺后有非喜贪俱行非彼彼喜乐。谓于上解脱悕求欲证。或有顺后有喜贪俱行彼彼喜乐而非是爱。谓与顺后有喜贪俱行彼彼喜乐爱。及余烦恼相应所有受想思无明等。即此三爱是第三句。除上尔所相是第四句。
问若顺后有爱是喜贪俱行爱耶。设喜贪俱行爱亦顺后有爱耶。答诸喜贪俱行爱。亦是顺后有爱。或有顺后有爱非喜贪俱行爱。谓染污忧俱行爱。或别离爱或不和合爱。问若顺后有爱亦是彼彼喜乐爱耶。设彼彼喜乐爱亦顺后有爱耶。答若彼彼喜乐爱亦是顺后有爱。或有顺后有爱非彼彼喜乐爱。谓缘后有境爱。及喜贪俱行爱。
问若喜贪俱行爱是彼彼喜乐爱耶。设彼彼喜乐爱亦喜贪俱行爱耶。答应作四句。谓于已得可爱境界或于正受用中所有爱是初句。即于可爱未来当得未决定中所有爱是第二句。即于此当得决定中所有爱是第三句。除上尔所相。是第四句。
问若成就欲界系受亦成就色界系受耶。设成就色界系受亦成就欲界系受耶。答应作四句。或成就欲界系非色界系。谓生欲界未得色界彼对治。或成就色界系非欲界系。谓生色界。或成就欲界系亦色界系。谓生欲界已得色界彼对治。或俱不成就。谓生无色界。又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所作已办。住出世道及灭尽定。如欲界系望色界系作四句。如是欲界系望无色界系。欲界系望不系。色界系望无色界系。色界系望不系。无色界系望不系。如其所应皆作四句。
问诸妙欲亦是过患过失相应欲耶。设是过患过失相应欲是妙欲耶。答应作四句。或有妙欲非过患过失相应欲。谓若色声香味触能不染污现行。若于彼不作功力。无罪安乐住。能摄受梵行。或有过患过失相应欲非妙欲。谓若色声香味触一向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欣不能悦意。及烦恼欲。或有妙欲亦是过患过失相应欲。谓若色声香味触不能不染污现行。一向可爱乃至悦意。或有非妙欲亦非过患过失相应欲。谓一切色无色界系烦恼及事。世尊依此妙欲及过患过失相应欲故。说如是言。妄分别贪是士夫欲。
复次此爱略有二种。初是有爱。后是受用爱。此复二种。谓于已得未得所受用处差别故。又即此爱界差别故。复有三种。谓欲爱色爱无色爱。若生欲界悕求欲界后有者。喜于已得所受用事。欣于未得所受用事。诸所有爱是名欲爱。若生欲界。或生色界。已离欲界。欲悕求色界后有者。喜于已得色界等至。欣于未得胜上等至。诸所有爱。是名色爱。如色爱如是。无色爱随其所应当知亦尔。即此后有爱。常见断见为依止故。建立有爱及无有爱。是故此爱名遍诸事。
云何此爱生时普能发起十五无义。一令随眠坚固。二由缠故染恼一切心心所法。三令心相续于所缘境颠倒而转。四发起取所摄所余烦恼。五能安立自类相续。六能随顺生起未生恶不善法。七能随顺已生恶不善法令其增广。八能障碍未生善法令不得生。九能障碍已生善法令不得住不忘倍增长益广大。十令行恶行故结集一切诸恶趣苦。十一悕求后有故结集生老病死等苦。十二能令有情怖畏涅槃。十三能令有情爱乐生死邪执所有功德胜利。十四如于生死于境界亦尔。十五能令有情思为自害思为害他。广说如经。乃至受爱所生心诸忧苦。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七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八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二
问诸行寂灭是灭谛耶。设是灭谛诸行寂灭耶。答若是灭谛亦诸行寂灭。或诸行寂灭然非灭谛。谓由无常灭故非择灭故。诸行寂灭。
问何等法灭故名灭谛耶。答略有二种。一烦恼灭故。二依灭故。烦恼灭故得有余依灭谛。依灭故得无余依灭谛。问若此灭谛先无后有。云何是常。若常时有。何不一切有情于一切时般涅槃耶。答不流转相不现行相。是灭谛相。此谛云何先无后有。又无生相无灭相。是常相。灭谛亦尔。是故名常。若有证得一切粗重永息灭者。彼般涅槃。若未证得者。彼不般涅槃。有灭谛故。诸有情类有证得者。是故涅槃是证所显。非生所显。复次若有远离四种过失说灭谛者。是名正说。何等名为四种过失。一增益过失。二自相邪分别过失。三相杂乱过失。四损减过失。若言诸行尽灭有异者。是增益过失。言无异者是自相邪分别过失。言亦有异亦无异者。是相杂乱过失。言非有异非无异者。是损减过失。问若唯一切出世间五非取蕴皆道谛摄。何因缘故唯说正见为先八圣支道而为道谛。答依三学故作如是说由有学者于时时间依增上戒学而起修学于时时间依增上心学而起修学。于时时间依增上慧学而起修学。又此八圣支道三蕴所摄。是故唯此说名道谛。
问何因缘故正语正业正命说为戒蕴。答二因缘故。一依正受用法故。二依正受用财故。谓正语正业戒为根本戒为所依。方能受用一切正法。是故说名依受用法。由正命故不依矫诈等起邪命法求衣服等。此为根本此为依处。正受用财。是故说名依受用财。又于是处世尊说为增上清净意现行性。此中依止贪等起犯戒思。依止矫诈等。起邪追求衣服等思。若离此事应知是名增上清净意现行性。问何因缘故正见正思惟正精进说为慧蕴。答由此慧蕴略有三种作业因此三法方得究竟。谓通达诸法真义。是初业。通达诸法真义已。即于真义为他宣说施设建立分别开示令其易了。是第二业。为断余结法随法行。是第三业。如是三业由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故。如其次第而得究竟。
问何因缘故正念正定说为定蕴。答二因缘故。一由自性故。二由所依故。由自性者。谓三摩地。由所依者。四因缘故。念于此定能作所依。一系所缘故。谓于四念住系摄其心。二随顺定故。谓由此念。于守护根门正知而住顺欢喜处随念作意中。能随顺定。三能断盖故。谓于各别不净观等诸盖对治作意中。能断诸盖。四极多修习相作意故。谓远离者于止举舍相无间殷重加行中能多修习。是故此念为定所依。
复次正见差别略有十一。谓如病见。如痈见。乃至无我见。结见。离系见。能离结见。于四种行如其次第有四种见。谓于诸烦恼缠俱行行中。于烦恼随眠俱行行中。于爱味俱行行中。于过患俱行行中。次第观为如病如痈如箭如障。若于诸行观为生灭。名无常见。观为三苦之所随逐。名为苦见。观彼远离余我我所。名为空见。观彼诸行体性非我及我所相。名无我见。如是八种。是缘苦谛正见。若于集谛观为因集生缘。名为结见。由彼集谛于苦谛中起杂染结故。若于灭谛观灭静妙离。名离系见。由彼灭谛一切烦恼及依离系所显故。若于道谛观道如行出。名能离结见。由彼道谛究竟能离结缚所显故。
问若先起无常苦空无我见。后方起如病如痈如箭如障见。何缘此中先说如病等见。答此中依已得道补特伽罗说彼为先。何以故。已得圣道诸有学者。由增上意乐。于诸取蕴。观为如病乃至如障。如是观已为断余结。复起上位清净无常见乃至无我见。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无常等见。一是如病等见。所依不清净见。以此为先此为引导。为欲获得所未得故。二是如病等见。能依清净见。已得如病等见。复令增长。及为得心善解脱故。如是十一正见中空行无我行见名为空行。余行见名无愿行。一行见名无相行。谓于灭谛离系行见。
复次于修道中。一切出世间道缘四谛为境。当知皆能对治三界一切烦恼。何以故。由诸有学已见迹者。先由法智类智于现不现一切行中起现观。已后于修道摄一切行。总为一团一分一聚。以无常等行次第观察。而不分别此是欲行。此是色行。此无色行。此是现见。此非现见。是故当知。于修道中诸出世道所摄圣道。能总对治下地上地一切烦恼。
复次彼诸圣者。于修道中由出世道而升进时。多分以无相行数数作意思惟无相。何以故。由此作意。最能引发现法乐住。断烦恼故。
复次五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解等。及诸如来力无畏等所有一切不共佛法。皆是道后所得其性清净道所建立。由此因缘皆道谛摄。问一切四谛皆应遍知。何缘但说苦谛是应遍知。答由于苦谛以二种相应遍知故。所谓自相及与共相。于所余谛但知自相。谓以因等行知集谛自相。以灭等行知灭谛自相。以道等行知道谛自相。是故唯说苦谛是应遍知。
问苦谛亦应永断。何缘唯说集谛是应永断。答由集谛永断能显苦谛永断。是故唯说集谛是应永断。
复次于诸谛中略有二种现观。一智现观。二断现观。智现观者。谓随次第于诸谛中别相智生。断现观者。谓随次第无倒智生为依止故。证得所有烦恼断灭。
复次略有五种发起正精进因缘。一宣说正法。二修行共住。三察懈怠过失见精进功德。四由思择力相续成熟。五知所证得前后差别。
复次略有二种于断作证。一于种子伏断作证。二于种子永断作证。当知离系亦有二种。一于诸烦恼品别离系。二于烦恼事相属离系。
问如世尊言。汝等苾刍勿行谄诳。此中如来观见谄曲几种过患。诫诸苾刍不令行谄。答观谄曲者有十二过患故。一谄曲因缘不能证得真实智慧。二退失名誉。三退失他信。四退失功德增长。五退失于智者边听闻正法教诫教授。六诸恶增长。七令心相续远离诸善。八由谄不平损害其心常怀苦恼不安隐住。九虑后苦法。十非圣法器。十一临终追悔。十二身坏已后堕诸恶趣生那落迦。
复次欲界中谄有八种行及七种事。云何八行。一迷惑谄行。二覆藏谄行。三显示谄行。四结构谄行。五恭顺谄行。六谋计谄行。七推注谄行。八现悲谄行。云何七事。一言说事。二诘问事。三违诤事。四现亲友事。五现委信事。六所作假托事。七艰辛事。由初事故其谄曲者。与诸世间随起言说。于非义中示现为义。以相迷惑。或于义中示现非义。如于义非义。于有非有当知亦尔。又于现行谄曲所起诸恶行中。若他诘问谄者。则便覆藏实罪显不实德。又诤论者将欲推其功德过失。尔时谄者则便结构诸恶朋党。又谄曲者见诤论人有力暴恶。心生怖惧。即以卑下身语二业。随顺恭敬现亲友相。又谄曲者若见耎直可规其利。内与不可委信者等。而外现已极可委信谓行住中虚诈积集清善之相。又谄曲者于诸亲善得意友朋未来广大所作事中。先诈为伴。后所作事现在前时。矫现种种方便推注。谓为遮防自劬劳故。又谄曲者随遭一种苦恼事已。于彼怨对所遭苦事。实无如是重忧重苦。然自显示有重忧苦。谓深叹恨愁忧苦恼乃至闷绝。
复次粗语声闻。尚不应得于诸谛中教诫教授。况当能得真谛现观或复清净。又有九种粗语声闻粗语之相。若有成就如是相者。当知此名不可与语粗语声闻。何等为九。谓能举罪补特伽罗正诘问时。以不美言假合而答。或不相应或不圆满。或托余事方便而答。是名初相。又以谬言假设余论。方便推遣所诘问事。是第二相。又瞋恚缠扰乱。懵愦浑浊自心。是第三相。又瞋恚缠发起愤怨詈言鄙语。是第四相。又起高心。彼既说我。我当何故而不说彼。是第五相。又坚覆藏自所作罪。是第六相。又结怨心相续不舍。是第七相。又多发起报怨之心。是第八相。又他显说能举罪者若实不实诸功德时。不生信解非拨毁骂。是第九相。此中略有二种举罪补特伽罗。一共所尊重。二非共尊重。当知此中初二种相。依初能举补特伽罗。余七种相。依第二能举补特伽罗。
复次本地分中依戒律仪诸毗奈耶相应之相。今当决择。嗢拖南曰。
摄制立尸罗 无逸障学观
依摄受受用 甚深说喻事
略有七处。摄毗奈耶及别解脱。何等为七。一教敕。二开听。三制止。四犯处。五有犯。六无犯。七出罪。
云何教敕。谓佛世尊毗奈耶中敕诸苾刍。舍不善法增长善法。当知是名略说一切教敕之相。若广分别无量无边。
云何开听。谓佛世尊毗奈耶中开许一切能无染污现所受用资生因缘。云何制止。谓佛世尊毗奈耶中制止一切自性罪法违无罪法。
云何犯处。略有十八。一不善。二违善。三身业。四语业。五意业。六戒坏。七见坏。八轨则坏。九正命坏。十随护他心。十一护他损恼。十二护非处疑虑。十三淫。十四钵。十五衣。十六食。十七卧具。十八病缘医药及余资具。不善者。谓所有性罪。违善者。谓所有遮罪。身语意业处。随其所应于一切五犯聚中当知其相。如是所余犯处。亦于五犯聚中如其所应当知其相。云何有犯。谓若略说有五犯聚。何故于此五犯聚中起诸违犯。谓五因故。一因缘故。二发起故。三事故。四方便故。五究竟故。此分别义。于摄事分毗奈耶摩呾理迦中我当广说。
复有九种犯。一近事男犯。二近事女犯。三勤策男犯。四勤策女犯。五正学犯。六苾刍尼犯。七苾刍犯。八异生犯。九有学犯无有无学犯。何以故。由彼更无所应作故。法尔获得小及随小一切学处悉皆止息。又定不能犯染污罪。云何无犯。略有四种。一初业。二颠狂。三心乱。四苦受所逼。
云何出罪。略由五相。一由自故。二由他故。三由自他故。四依转故。五依舍故。由自故者。谓应自静息故。由他故者。谓见谛者有所违犯不染污罪。由自他者。谓诸异生染不染罪。依转故者。谓转舍苾刍依转得苾刍尼依。或转舍苾刍尼依转得苾刍依。尔时苾刍苾刍尼各所犯罪。或转余形或转无形。依舍故者。谓命终已。
复次略有十种制立学处清净。一道理清净。二果清净。三摄受清净。四外清净。五内清净。六具分清净。七爱敬清净。八伏对治修清净。九随眠断对治修清净。十相续不断清净。复有差别。谓有因缘制立学处清净。远离受用欲乐边清净。远离受用自苦边清净。胜行清净。胜命清净。同法共住清净。无违诤清净。制伏烦恼清净。烦恼离系清净。任持正法清净。
复次略有十种尸罗过失。一毁坏所学过失。二不喜乐过失。三伴相违过失。四期愿过失。五放逸过失。六增上慢过失。七随眠不清净过失。八意乐不清净过失。九不出离过失。十邪禁过失。
复有十种尸罗功德。一和合尸罗。二无间尸罗。三无怨对尸罗。四无损害尸罗。五坚固尸罗。六出离尸罗。七胜所治尸罗。八不退转尸罗。九不共尸罗。十无上尸罗。
复次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于十时应不放逸。何等为十。一依犯时。二依定时。三依生时。四依乞食时。五依所作时。六依受用利养恭敬时。七依求多闻时。八依思正法时。九依远离时。十依通达究竟时。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犯初时应不放逸。谓有苾刍成就五支所摄不放逸即前际俱行等。如前广说。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于初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定第二时应不放逸。谓有苾刍。或住空闲或居树下。生贪欲盖乃至疑盖。终不安忍。则便弃舍除遣变吐彼。由五盖能染污心乃至能令不得涅槃。为欲断故于时时间应修止相。于时时间应修举相。于时时间应修舍相。彼于如是止举舍相得善巧已。由下劣心虑恐下劣便正修举。由掉举心虑恐掉举便修内止。心得平等便修上舍。又于已得三摩地中。不生爱味不起顾恋。无有贪染无著而住。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二时中修不放逸。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生第三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临命终时其心猛利。发起如是正加行心。谓我今者应以缘佛缘法缘僧正命而死。应以缘善善心而死。彼遂发起如是如是善守护心。正念现前。以缘于佛法僧正念及缘诸善善心而死。彼由缘佛缘法缘僧所有正念。及由缘善所有善心而命终故。名贤善死贤善夭没。亦名贤善趣。于后世。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三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于乞食第四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依于村邑聚落而住。彼即于此村邑聚落。广说如乞食清净经。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四时中修不放逸。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于所作第五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于钵作业。于衣作业。于诸智者同梵行所看侍作业。或复于余所有作业皆无纵逸。无纵逸故不燋不烂。不失不坏。亦不零落不过。所作不鄙所作不恶。所作不急所作不缓。所作不掉所作不染。所作随顺世间。顺毗奈耶所有轨则。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五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受用利养恭敬第六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随所获得利养恭敬。于所获得不染不着。不耽不湎。不闷不执。亦不保玩而受用之。深见过患。善知出离而受用之。随其所得利养恭敬能自制伏。不因所得利养恭敬心住憍傲。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六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求多闻第七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弃舍世间所有讽诵绮饰词论。绚藻文章。随顺世间相应多闻。于佛所说所有甚深。相似甚深空性相应缘性缘起。若顺若逆一切经典。恭敬受持。令得究竟。非观诸法存有所得所获胜利。名得究竟。非观诸法免脱论难所获胜利。名得究竟。非为利养非为恭敬。乃至但为自得调伏。自得寂静。自得涅槃。自得沙门若婆罗门最上义利故。于此法善听善受读诵通利纯熟究竟。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七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思正法第八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独处空闲。如其所闻如其所受如其所得。所有诸法思惟其义称量观察。思所应思离不应思。于其少分但生信解。于其少分以慧观察。凡所思惟但依于义不依于文。如实了知黑说大说。坚固思惟审谛思惟。相续思惟。随所思惟要当究竟。于其中间终无退屈。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八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于远离第九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不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不同其喜不同其忧。广说乃至于所生起世事业中。终不许其究竟随转。处空闲林边际卧具。远离一切有情方邑散乱懈怠及障止观诸随烦恼。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九时中修不放逸。
云何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通达究竟第十时中应不放逸。谓有苾刍。于有如实知有。于非有。如实知非有。于有上如实知有上。于无上如实知无上。由彼于有非有有上无上如实知故。于所未得不生得想。于所未证不生证想。离增上慢。非增上慢。所摄持故自记所解。如是名为于毗奈耶勤学苾刍第十时中修不放逸。
复次有四种障能障出家。谓意乐障。所依障。业障。不自在障。意乐障者。谓或为王威所逼迫而求出家。如是等。所依障者。谓或盲聋或扇择迦或半择迦。或为疥癞秃挛躄等种种恶疾逼切其身。如是等。业障者。谓害母等诸重恶业。不自在障者。谓父母等所不听许。若诸僮仆若王大臣他所劫掠。若兰所得。若有辩答。如是等。
复次略有五处。诸出家者于毗奈耶决定应学。何等为五。谓应学知有犯无犯若重若轻及略所说别解脱经。有犯无犯如前已说。由六种差别所犯成重。一制立差别。谓于学处而制立故。二事差别。谓虽同是波逸底迦。然杀生等所有性罪于余遮罪有差别故。三穿穴差别。谓如有一数数犯故。四烦恼差别。谓如有一用其猛利贪瞋痴缠而毁犯故。五智差别。谓如有一善品微少智慧狭劣。虽等建立等事等穿等烦恼起。然其所犯成极重障。非此相违有所犯者。如小水流少草能偃。于彼细草不能漂没。如大水流聚积草木亦不能偃。此中道理当知亦尔。六时差别。谓如有一于其所犯不能速疾如法悔除。长时习已然后对治。与此相违应知所犯名为轻罪。
复次诸持律者。应以五相观察所犯然后断罪。何等为五。谓一向杂染故。一向不行故。制立依处故。现彼过失生不生故。非一向现行故。此中一向杂染所犯。谓诸性罪应当一向教令不犯。若毁犯者如其所应当为显示令速悔除。又佛世尊依此补特伽罗此方此时。制立如是遮罪学处。若有所余补特伽罗。余方余时犯此过失。由观此失而制立故。如其所犯应为显示对治之法。若有不犯如是过失。不应于此断其有犯。亦不应显对治之法。如是名为总略宣说观察所犯。
复次于毗奈耶勤学苾刍。依止七处于六处中应修加行。云何依止七处于六处中应修加行。谓依止大师。依止亲教。依止轨范。依止衣服。依止乞食。依止卧具。依止病缘医药什物。于法于学教授教诫等持供养不放逸中。应修加行。此中法者。谓别解脱经及广分别。学者。谓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教授教诫者。谓依增上戒学教授教诫。依增上心学教授教诫。依增上慧学教授教诫。等持者。谓九次第定。供养者。谓财供养及法供养。财供养者。谓由一种可爱乐法。法供养者。谓由所余。不放逸者。谓于五种善巧相续无间勤修加行。谓蕴善巧乃至处非处善巧。
复次毗奈耶中有五种摄受。一属己受。二承受受。三委寄受。四舍施受。五为他受。由二因缘令属己受不得清净。一生染着故。二拟蓄积故。与此相违乃得清净。由二因缘令承受受不得清净。一非处受故。二非量非法受故。与此相违乃得清净。由二因缘令委寄受不得清净。一不观察人而委寄故。二于不净物心系着故。与此相违乃得清净。由二因缘令舍施受不得清净。一于鄙恶田而舍施故。二非无悕望而舍施故。除三种田当知所余名鄙恶田。谓功德田。悲田。恩田。与此相违乃得清净。由二因缘令为他受不得清净。一非宿交。又不告白。及性不识故。二有染心故。与此相违乃得清净。
复次毗奈耶中由五因缘所受用事不得清净。一性有罪故。二不端严故。三不任用故。四非摄属故。五不作净故。性有罪者。谓依伪斗伪秤伪函系缚挝打若斫若杀及揸撮等所获财物而受用之。名不清净。不端严者。谓受田宅及诸贿货象马牛羊鸡猪狗犬大男大女小男小女奴婢作使金银珍宝及生谷等。而受用之。名不清净。不任用者。谓大小便利洟唾所污脓血肪膏。此等涂染。复有所余如是等类。若受用者名不清净。如世尊言。便利等器皆不清净。不应受用。非摄属者。谓或僧祇物。若不被差。不堕钵中。亦不属钵。或别人物不与不舍亦不捐弃非处委信。亦复非量而受用之。名不清净。不作净者。谓五种净。何等为五。一受得净。二损坏净。三委寄净。四时法净。五舍分别净。与此相违所有受用名为清净。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八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九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三
复次应知毗奈耶由五种制立为最甚深。云何名为五种制立。一学制立。二犯制立。三出离制立。四止息制立。五羯磨制立。
复次略由五处应知学制立为最甚深。一自在故。二不自在故。三显现尸罗坏过失故。四显现喜乐鄙业过失故。五彼二过失行不行故。言自在者。若时所化不随烦恼势力而行。非诸烦恼令不自在。尔时即依如是所化自在学行。随意自在。不自在者。若时所化随诸烦恼自在而行。由诸烦恼令不自在。尔时即依如是所化不自在学行。制立不自在学处。显现尸罗坏过失者。观诸性罪定不应行。制立随护尸罗学处。显现喜乐鄙业过失者。谓观能障勤修善品。是故制立遮罪学处。彼二过失行不行者。谓佛观彼自在所化过失不行故无制立。观不自在过失现行制立学处。
复次略由五处应知犯制立为最甚深。云何为犯。谓能障碍所有善法令不得生当知此障略有五种。一慢缓障。二有罪障。三轻慢障。四恶作障。五所知障。慢缓障者。谓懈怠故于诸善法不勤方便。有罪障者。谓如有一或由贪缠或由瞋缠。或由痴缠。或由所余随一心法诸随烦恼之所染污。彼既生起如是烦恼随烦恼缠。坚着不舍。轻慢障者。谓如有一不尊所学。于诸学中不甚恭敬。于其所犯不见怖畏而有所犯。犯已不能速疾发露。于大师所及诸学中性不尊敬。恶作障者。谓如有一相续染污恶作所触。于此恶作不能善巧究竟除遣。有怅有怏有诸恶作。所知障者。谓如有一心怀变悔。依因净戒不生欢喜。不欢喜故不生适悦。如是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无如实知。无如实观。由此因缘名所知障。由慢缓障之所触故。于诸烦恼及随烦恼。为性执着。性执着故复为有罪障之所触。为有罪障之所触故。于诸学中不深恭敬。喜乐所犯。喜乐犯故便为轻慢障之所触。为轻慢障之所触故。生染污悔不能除遣。所生悔故便为恶作障之所触。为恶作障之所触故变悔转增。由此因缘广说乃至心不得定。心不定故便为所知障之所触。如是名为障生次第。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五种无障。谓无慢缓障。无有罪障。无轻慢障。无恶作障。无所知障。
复次意乐毁坏者。于其所犯尚不能出。况能无犯。云何名为意乐毁坏。谓略有五种。一于精进无发起欲。二于烦恼有染着欲。三于所犯有起犯欲。四于恶作无除遣欲。五于等持无引发欲。复次意乐具足者。尚无有犯。况出所犯。云何名为意乐具足。当知此亦略有五种。一于精进有发起欲。二于烦恼无染着欲。三于所犯起无犯欲。四于恶作有除遣欲。五于等持有引发欲。如世尊言。于所犯罪由意乐故我说能出非治罚故。
复次应由十处思求所犯。谓由别解脱法故。由广分别毗奈耶故。五犯聚中由犯自相故。由六种差别成重相故。谓制立差别。事差别。烦恼差别。穿穴差别。补特伽罗差别。时差别。由无羞耻者除波罗阇已迦所余有残相故。由初业者非初业者现所行故。由逼恼出离故。由障难出离故。由有犯者时诸苾刍白大师故。由彼白已大师为欲止。当所犯集僧众故。由僧众集已制立所犯故。制立所犯已复于后时随事开听。令得究竟无恼害故。
复次略由五处应知出离制立为最甚深。谓无染出离故。逼恼出离故。障难出离故。无计出离故。说悔出离故。无染出离者。谓如有一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行。若善法增不善法减。由此因缘便不染污。由此无染即是出离。是故说为无染出离。逼恼出离者。谓若有遭困苦重病之所逼切。除其性罪于余犯法随有所行由此逼恼即是出离。是故说为逼恼出离。障难出离者。谓若见有命难现前或梵行难。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行。由此障难即是出离。是故说为障难出离。无计出离者。谓若有一游于异方。经行旷野匮乏之处。随有一种障难之法而现在前。随其所有应受用事求受用法而不能得。遂生敬畏受用此事。于小随小所犯法中随有所犯。由此无计即是出离。是故说为无计出离。说悔出离者。谓如有一于五犯聚有余犯中随有所犯。遂于有智同梵行所。以毗奈耶秘密之法。发露陈说。如法悔除。言小随小所犯法者。谓除性罪。
复次略由五处应知止息制立为最甚深。一清净故。二防破坏故。三为引接广大义利补特伽罗令入法故。四为令圣教转增盛故。五为遮防难存活故。清净故者。谓有清净所作已办诸阿罗汉。由彼已得极清净故。僧便于彼小及随小所有学处皆为止息。防破坏故者。谓于僧中一分苾刍。于有犯中生无犯想。于无犯中生有犯想。一分苾刍。于有犯中生有犯想。于无犯中生无犯想。由此因缘发起种种斗讼违诤。由此令僧不得安乐。为欲静息此诤事故。僧众和合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共止息。为欲引接广大义利补特伽罗令入法者。谓如有一族姓高贵补特伽罗。于圣教中多有所作。僧遇彼人无别方便可令入法。为欲引接令得入故。僧众和合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为止息。为令圣教转增盛者。谓于末劫诤劫秽劫正现前时。无量有情于小随小众多学处不乐修学。未入法者不欲趣入。已入法者复欲离散。由此圣教渐渐衰退不得增盛。由此因缘僧众和合。为令圣教得增盛故白四羯磨。于小随小所有学处皆悉止息。为欲遮防难存活者。谓于末劫诤劫秽劫现在前时。由小随小诸学处故。令诸苾刍难可存活为欲息此难存活事。僧众和合白四羯磨。止息学处。
复次略由五种补特伽罗。于十羯磨应知羯磨制立为最甚深。何等名为十种羯磨。一受具羯磨。二结界羯磨。三长养羯磨。四同意羯磨。五趣向羯磨。六恣举羯磨。七治罚羯磨。八摄受羯磨。九白二羯磨。十白四羯磨。云何五种补特伽罗。一良慧喻补特伽罗。二鹦鹉喻补特伽罗。三炬烛喻补特伽罗。四电光喻补特伽罗。五书画喻补特伽罗。云何良慧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于上所说十羯磨中。唯依于义不依于文。唯随义转不随音声。虽于此中未作如是羯磨言词。然能依义发起语言行于此义。云何鹦鹉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唯依于文不依于义。唯随文转不随于义。不能依义发异言词。云何炬烛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依少羯磨便多增益。现行种种随意言词。譬如炬烛。云何电光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或一时间于诸羯磨及诸学中现可得见。于一时间都不现见。譬如电光。云何书画喻补特伽罗。谓如有一如其所制羯磨言词。即如是转不增不减。如书画者。
复有五种伪毗奈耶。一伪制立学处。二伪制立所犯。三伪制立出离。四伪制立止息。五伪制立羯磨。云何伪制立学处。谓如有一制立学处。不入契经。不现于律。违背法性。违背法性者。谓能增长诸不善法。及能损减所有善法。云何伪制立所犯。谓如有一于有犯中立为无犯。于无犯中立为有犯。云何伪制立出离。谓如有一于不出离立为出离。于出离中立不出离。云何伪制立止息。谓如有一于不应止息制立止息。应止息中立不止息。云何伪制立羯磨。谓如有一于非法羯磨立法羯磨。法羯磨中立非法羯磨。
复次除十种事。若有苾刍。于异人前。宣说显示诸余苾刍坏戒坏见坏诸轨则及坏正命。当知此言非清净说。云何十事。一于佛宝欲为损害或欲劫夺。如于佛宝二于法宝。三于僧宝当知亦尔。四见由彼故坏戒坏见。若坏轨则若坏正命。品类渐渐增长广大。或闻或疑。五见彼显示坏戒坏见坏轨坏命。等不正法或闻或疑。六欲令彼出坏戒坏见坏轨坏命不善法处。及欲安置诸善法处。七为护他心。勿使他人作如是解是诸苾刍皆悉坏戒坏见坏轨坏命。然相覆藏。八或有施主。或邬波索迦。或造寺。主启白僧众作如是言。我不忍许诸有坏戒乃至坏命在此中住。诸苾刍辈。若见坏戒乃至坏命者。当告我知。若诸僧众同闻此言。九若有见他由此因缘内怀嫌恨欲起无义或闻或疑。十僧众于此坏戒坏见坏轨坏命污染他家行恶法者。无有力能治罚驱摈。唯有一因唯有一缘。所谓向他说彼不清净事。若因嫉妒。或因憎恚。或因财利。欲毁欲恼欲令损害。由此缘故向他说者。当知是名不清净说。
复次毗奈耶中。略有五种能显法义诸譬喻事。一本生事。二本事事。三影像事。四假合事。五譬喻事。本生事者。谓说前生菩萨行事。本事事者。谓说前世诸相应事。影像事者。谓说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喻。影显最胜补特伽罗。又以世间七种河中补特伽罗喻。影显正法中七种补特伽罗。如是所余影像种类皆应了知。假合事者。谓大王喻或良医喻。如是等类余无量喻。随顺染污及清净品。复有现见世间譬喻。或依杂染品。或依清净品。由彼少分共相应故假合而说。譬喻事者。谓说广长众多譬喻。如长譬喻及余无量如是等类。
复次由五种相建立所知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由事故。二由品业差别故。三由智依处差别故。四由智差别故。五由摄余智差别故。云何由事故。谓略说一切有为无为名所知事。
云何由品业差别故。谓即此事复有五品所知差别及此五品所知作业。何等为五。谓此所知或有假立故名所知。或有胜义故名所知。或有所作究竟故名所知。或有他心净不净行故名所知。或有一切种别故名所知。若世俗智能知假立所知。知假立故如实了知世俗道理善不善法。有罪无罪广说乃至缘生法等一分应远离一分应修习。又能了知世俗言说游行世间。随因随缘而起众行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能知胜义所知。知胜义故能证见修所断法断尽智无生智。能知所作究竟所知。知所作究竟故。心得决定无有疑惑。于自断中离增上慢。他心智能知他心净不净行所知。由知此故如实知他所有意乐界及随眠。十力智能知一切种别所知。由知此故能正于他起一切种教诫教授。能断一切有情疑惑。能善安置一切有情于善趣果及解脱中。有大势力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及安乐事。如是名为五品所知及五种业。
云何由智依处差别故。谓有二种。一自利行。二利他行。若随顺断世俗智。若正能断胜义智。若于断所作究竟智。如是诸智。应知依自利行依处。若于他意乐界及随眠所有他心智。若于一切种别所知中。所有十力智。如是二智。应知依利他行依处。如是名为智依处差别。
云何由智差别故。谓世俗智或善或不善。或无记或有漏或无漏。唯是世间。无漏者。谓于已断一切无学身中可得。此及所余总名俗智。亦唯世间。当知所余法类智等是出世间。亦唯无漏。尽无生智当知唯于漏尽中生。若不分别尽及无生。谓我已得诸漏永尽。我未来苦不复当生者。唯是无漏。唯出世间。若作如是分别者。唯是无漏世出世间世俗智摄。是未曾得是阿罗汉相续中生他心智。唯是世间。若在异生及有学相续中者。是有漏。若无学相续中者。是无漏。问何因缘故清净身中诸世俗智。说名无漏。答由彼身中诸漏随眠已永断故。又此诸智是他心智现所行境。此他心智非染污性。非余染污现所行境。又彼自性不与一切烦恼相应。是故此智由随眠故。由所缘故。由相应故。皆成无漏。十力智在如来相续中。是未曾得唯是无漏。世间智摄。何以故。由此一切种智皆带戏论而现行故。
云何由摄余智差别故。谓神通智。解脱门智。无碍解智。无诤智。愿智。力。无畏。念住一切种不共佛法等智。随其所应当知皆为如前所说诸智所摄。谓五神通。皆世俗智摄。若诸异生及诸有学相续中者。皆是有漏。若在无学相续中者。皆是无漏。第六神通。尽及无生二智所摄。尽无生智如前应知。空解脱门智八智所摄。谓法智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出世间尽无生智。无愿解脱门智。六智所摄。谓法智类智。苦智集智。尽智无生智。无相解脱门智。五智所摄。谓法智类智。灭智尽智无生智。无碍解智无诤智愿智十力等一切不共佛法智皆世俗智摄。皆是无漏。在阿罗汉及如来相续中。如其所应尽当知。
诸解脱门建立相。如本地分已说。不共佛法及无碍解等。如菩萨地已说。
复次云何神境。云何神境智。云何神境智作证。谓从一种变作多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是名神境。由神境智于此神境领受示现。是故说此名为神境。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由此智于彼境能领受能示现。是故说此名神境智。即此智种子。由生缘所摄受故。势力增长相续随转。名神境智作证。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神境智作证。
云何天耳。云何天耳智。云何天耳智作证。谓若修果耳所摄清净色。是名天耳。与依耳识相应智。名天耳智。此智作证如前应知。如是一切总摄为一等如前说。
复次由此道理余一切通所作问词。如前应知。所有释词随其所应我今当说。谓诸他心由有贪等差别而转。名心差别。若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缘彼为境智。名心差别智。此智作证如前应知。如是一切总摄为一等如前说。若于过去生自体差别明了记忆。名宿住随念。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于念与念相应此方得转。是故说名宿住随念智。余如前说。若诸有情好恶色等种种差别。从彼别别有情众没。于此别别有情众生。说名死生。若修果眼所摄清净色以为依止。缘死生境。识相应智。名死生智。余如前说。若一切结无余永断。名为漏尽。即于此中世间尽智及无生智。名漏尽智。所余一切如前应知。
复次诸具神通修观行者。若遇其时便能示现。或复安住或行他利。或于是中能善问记。是故名为具神通者。复次前三通是通非明。后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对治三世愚故。又初神通能回异类。令他于己发生尊敬。第二神通知他所行染净语业。能善诃责令其欢喜。第三神通善能知他若净不净心行差别。能正教授及与教诫。后三神通能令远离常边断边。能无颠倒离增上慢。依于漏尽宣说中道。即于此中能善教授。
复次观察三种义势力故。俱分解脱利根阿罗汉苾刍住无诤定。谓或有一。昔曾于彼无诤等持。闻有无量差别胜利。心生喜乐发起胜愿。由此因缘缘彼为境。猛利意乐。数数熏修。彼既证得阿罗汉已。由彼为因由彼为缘。即于是中心乐趣入。是故今者住无诤定。又复有一。昔异生时。令诸有情起无量诤。于彼发起种种恼害瞋恨等事。今既证得阿罗汉果。于昔所行愚夫之行。生大悔愧。是故今者住无诤定。又复有一。自既证得阿罗汉果。欲令无量众生造作顺现法受可爱果业。又欲令彼于现法中受可爱果。是故方便住无诤定。由此因缘熏修边际第四静虑以为依止。发生无诤想三摩地防护他心。于自所起一切威仪。终不令他起烦恼诤。是故说此名为无诤。如是为欲护他心故。随所依止村邑聚落所住之处。周遍于此村邑聚落诸众生心次第观察。如是遍观一切衢路一切家属一一众生未来世心。如是观已。彼若了知如是村邑如是聚落。如是衢路如是家属。如是众生当于我所暂得见时。必定生起诸烦恼诤。即便隐避令彼众生皆不得见。彼若了知不由见故。由不见故。生烦恼诤。则作方便令彼得见。彼若了知由随顺故令不起诤。即便观察所随顺事为净不净。若清净者即与相见随顺彼事。若不清净或复观彼所随顺事令他相续起烦恼诤。既观察已不与相见。又审观察若因如是语言如是威仪。如是摄受如是受用衣服等物。如是说法如是劝导。令他相续起烦恼诤即便远离。如是语言广说乃至如是劝导。彼由多分住如是住行如是行。是故说名住无诤者。
云何愿智。谓俱分解脱利根阿罗汉苾刍熏修边际第四静虑为依止故。若声闻乘随声闻智所行境界。若独觉乘随独觉智所行境界起如是愿。愿我当知如是如是所知境界。从此趣入熟修边际第四静虑。既入定已随先所愿一切了知。若诸如来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智无障碍。
复次诸佛如来于无诤定而不数入。所以者何。有诸众生胜利益事。由起烦恼俱时成办。如来于此胜利益事不能弃舍复次如熏修边际第四静虑以为依止引发无诤及与愿智。当知如来所有一切不共佛法妙智亦尔。余神通等一切静虑以为依止皆能引发。
复次唯依诸静虑及初静虑近分未至定。能入圣谛现观。非无色定。所以者何。无色定中奢摩他道胜。毗钵舍那道劣。非毗钵舍那劣道能入圣谛现观。非生上地或色界或无色界能初入圣谛现观。何以故。彼处难生厌故。若厌少者尚不能入圣谛现观。况于彼处一切厌心少分亦无。
复次当说世俗智及出世无漏智初中后际生起差别。谓世俗智初异生位起如先说五染污见及与贪等相应邪智是染污等诸世俗智应断。应知为欲生起彼对治故。复起世间信所摄受无颠倒见。是善有漏世俗智摄。以此正见为依止故。次起闻思所成妙慧。于诸念住勤修观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摄。以此为依。次于顺决择分方便道中。由修所成慧于诸念住勤修观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摄。以此为依。次起见道方便顺决择分俱行修所成慧。于诸念住勤修观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摄。以此为依。次起世第一法见道无间道所摄正见。亦善有漏世俗智摄。如是名为初异生地诸世俗智生起次第。又即以彼世第一法所摄俗智为依止故能入见道。升见道时即先所修善世俗智所有种子。由彼熏修皆得清净亦名为修。此则名为谛现观边诸世俗智。出见道已生起此智。证见所断诸法解脱。昔来于彼曾未解脱。由此生故是诸圣者于见所断烦恼断中能正分别。谓那落迦我已永尽。乃至不复堕诸恶趣。又能了知我今已证得预流果。又能了知我今已断如是如是所有烦恼。又随所欲应可为他所记别者当为建立。又审观察而记别之。又能于诸圣谛现观。以无倒慧而正建立。复于此上随其所应未离欲处。以世间道渐次修习能离彼欲。乃至能于无所有处离欲作证。此诸圣者以出世间智后所得诸世俗智离诸欲时。当知同彼非圣道者所作离欲。但能损伏烦恼种子。非谓永断。此世俗智是出世间智后所得。应言此智亦是世间亦出世间。不应一向名为世间。又修此智略有四道。一方便道。二无间道。三解脱道。四胜进道。于一切地修道所断耎中上等九品烦恼。随其品数各各差别能随顺断。是名初道。能无间断。是第二道。无间断已。是第三道。次后于断。是第四道。此胜进道复有二种。或有无间为断余品修方便道。此于前品名胜进道。于后所断名方便道。或有无间不修方便。但于前品生知足想。不求胜进或住放逸。或于已断以观察智而更观察。或有但以伺察作意而伺察之。当知此道唯名胜进。除未至定所余一切近分地中唯有俗智无出世智。何以故。由未至地是初定心初静虑上所有定心皆先有定故。圣弟子从此以上。但依根本修出世智不依近分。第一有中所有诸智。皆俗智摄。何以故。彼处作意与出世间圣智作意不同分故。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意。有想诸定所摄受故。始从学地乃至于此诸世俗智。当知皆名中际俗智。于阿罗汉身中所有一切清净无漏解脱。一切结缚烦恼尽智。无生智及余一切神通等功德所摄诸世俗智。皆是后际世俗智摄。
复次诸菩萨初中后际世俗智者。谓从胜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有一切世俗智。初际者。谓胜解行地。中际者。谓从增上意乐清净地乃至决定行地。后际者。谓到究竟地。又诸菩萨于诸地中起二种行。谓有戏论想差别行。及离戏论想现行行。似出世间。善修此故得后所得世俗智摄无障碍智。又诸菩萨有与如来愿智相似诸世俗智。胜诸声闻独觉所得一切愿智诸神通等及空智等。应知亦尔。由诸菩萨所有功德皆依十力种性而转。声闻独觉则不如是。
复次如是已说初中后际诸世俗智。初中后际诸出世智。次我当说。谓见道修道无学道。若法智品见道。对治欲界见所断惑。若类智品见道。对治色无色界见所断惑。问一切类智现在前时皆能了别色界无色界耶。答若有曾于色无色界所有诸法善闻善思善取相者。即能了别。若不尔者不能了别。所余诸智或在毗钵舍那品。或在奢摩他品。法智类智二品所摄。又于见道初智生时。诸余智因由能生缘所摄受故。皆得增长一切见道。即此刹那皆名为得。于此得已后时渐渐次第现前。当知见道是胜进道。于修道中若有修习出世间道而离欲者。应知如前方便道等。皆是出世。若于苦等诸圣谛中。有戏论想而现行者。是世俗智。离戏论想而现行者。是出世智。为于诸谛以有相想善取相故。为如先时所见所知修习种种微妙智故。为以世间诸善厌行令心厌故。为受种种妙法乐故。是诸圣者亦修世间离欲之道而离诸欲。无学地中即如所说出世间智。解脱修道所断惑故极善清净。又出世智。能为一切世间功德所依持处。能令一切上地下地所有功德皆自在转。如是名为初中后际出世间智次第生起。
复次诸神境智或加行得或生得。加行得者。如生此间异生有学及与无学诸菩萨等所有修果。生得者。谓生色界由先修习为因缘故。后于此中生便即得。又有欲界诸天及人一分福果所致。如曼驮多王等。又傍生趣如飞禽等。摄受如是众同分故如得神通。鬼趣一分亦复如是。又有咒术药草威德亦如神通。如作幻惑厌祷起尸半起尸等。即由如是差别道理。余四神通所有差别。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复次云何所识法。谓一切法皆是所识。诸识能识。由五种相诸识差别。如其所应建立所识。何等为五。一依缘差别故。二欣戚差别故。三胜劣差别故。四心所差别故。五障治生差别故。云何依缘差别。谓由所依所缘差别。建立眼等六识差别。眼识了别诸色境界。余识各各了自境界。意识了别一切眼色乃至意法以为境界。
云何欣戚差别。谓苦受相应识名戚。此能了别随顺忧苦不可意法。乐受相应识名欣。此能了别随顺喜乐可意诸法。不苦不乐受相应识名非欣非戚。此能了别随顺舍受非二诸法。
云何胜劣差别。谓不善法及有覆无记法相应识名劣。此能了别诸染污识所行诸法。善法相应识名胜。此能了别一切善识所行诸法。无记法相应识名非胜非劣。此能了别自所行法。
云何心法差别。谓有心法遍诸心起。复有心法遍善心起。所余心法应知如前有漏法中已说其相。遍诸心起复有五种。谓作意触受想思。如前意地已说其相。遍善心起复有十种。谓惭愧无贪。无瞋无痴。信精进。不放逸不害舍。如是十法若定地若不定地善心皆有。定地心中更增轻安不放逸等。唯是假法。此相应识皆能了知一切境法。
云何障治生差别。谓所治障有十五心。何等十五。谓欲界系总有五心。见苦见集见灭见道及修所断。如欲界系总有五心。色无色界当知亦尔。能对治心是第十六。谓诸无漏学无学心。如是所治及能治识。随其所应各能了别自所行法。
复次生差别者。略有五种。一欲界生行。二色界生行。三无色界生行。四往上地生。五还下地生。欲界生行者。从欲界系若善若染污。若无覆无记心无间。遍欲界系一切心生。是名欲界识生差别。如欲界系如是。色无色界系自地三心无间。皆生自地三心。若先未起静虑无色。初欲生时要从欲界善心无间。初静虑地善心得生。初静虑地善心无间。第二静虑善心得生。如是乃至。无所有处善心无间。第一有地善心得生。必从色界善心无间。初学心生。学心无间。无学心生。若先已起静虑无色。即于彼地不退失者。彼从欲界善心无间。随其所乐上地诸心。及学无学心欲起现前。先已善取彼行相故。于彼诸心如意能起。如是所余上地诸心无间所起。如其所应当知亦尔。又从欲界无记心无间色界善心生。如色界果。欲界变化心即从色界善心无间此欲界无记心生。又说此心为欲界者。当知是彼影像类故。非自性故。又欲界没生上地时。欲界善心无记心无间上地染污心生。谓生初静虑乃至有顶。以一切处结生相续皆染污心方得成故。如是应知往上地生诸识决定于自所行生起差别。又诸异生退先所得世间静虑无色定时。由染污心现前故退。此下地染污心从上地善心染污心无间生。又从上地没生下地时。从一切上地善心染污心无记心无间唯有下地染污心生。如是应知。还下地生诸识。决定于自所行生起差别。如是障治生差别故。诸识决定于自所行了别所识诸法差别。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九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四
复次诸智光明有五胜利。一能于所知灭一切闇。二能以世间出世间功德适悦摄受所依止身。三能正观见所未见义。四能于现法与第一乐。五能身坏后与第一趣。复次由十五种德差别故。诸智光明胜外光明。何等十五。谓外光明以色为性。诸智光明以慧为性又外光明能害外翳。诸智光明能害内翳。如是非常所爱常所爱。不可分布与诸有情。可分布与诸有情。出已还没出已不没。有色无色粗细。有闇相违无闇相违动不动。不能作一切有情义利。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引诸众生趣曾所趣。引诸众生趣未曾趣。不能开发一切所覆。能开发一切所覆。不能隐覆已所开显。能隐覆已所开显。不能发起无量照明。能发起无量照明。违害于见不违害见。当知亦尔。
复次有三种调善。一除遣故。二制伏故。三害随眠故。复有三种寂静。一诸恶寻思不能扰故。二不为诸相所动乱故。三任运于内常喜乐故。复有三种寂止。一身寂止。二语寂止。三意寂止。复有三种梵志。一趣向梵志。二住果梵志。三到究竟梵志。如是沙门亦有三种。复有三种婆罗门。一假名婆罗门。二种姓婆罗门。三正行婆罗门。
复次由四因缘令尸罗坏。尸罗坏故依止尸罗所应生善皆不得生。谓于无余罪起毁犯故。于有余罪不悔除故。于诸所犯不忆念故。于无犯中执有犯故。于有犯中执无犯故。由四因缘名戒具足。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复次由二因缘令所受戒清净具足。一助伴清净故。二自性清净故。云何名为助伴清净。谓见清净轨清净命清净。云何自性清净。谓恭敬随学具分。随学复有差别。谓三因缘令所受戒清净具足。一意乐清净故。二命清净故。三行清净故。云何意乐清净。谓为解脱修行梵行不为生天。云何命清净。谓如法乞求以自活命。云何名为如法乞求。谓如所应求如所从求而乞求故。云何名为如所应求。谓不矫诈而有所求。亦不绮说而有所求。亦不现相而有所求。亦不抑逼而有所求。亦不以利而悕于利。云何名为如所从求。谓除五种不应行处而有所求。云何行清净。谓深信所犯有不爱果。若行若住系念思惟终不故犯。设有所犯即便从他如法悔除。誓于当来坚牢防护。
复次若有苾刍欲勤加行密护根门。应以四相了知妄念过失。及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云何四相了知妄念过失。一阙念。二劣念。三失念。四乱念。阙念者。谓于密护诸根门法。不听不受不善了知。劣念者。谓于彼法虽听虽受虽善了知。而不常作非委悉作若修若习若多修习。失念者。谓虽修习亦多修习。然或有时不正了知而有所行。乱念者。谓即于彼非杂染中生杂染想。杂染中生非杂染想。
云何以四相了知不如理作意。一是烦恼生因。二与杂染生相应。三毁坏羞耻。四起错乱犯。烦恼生因者。谓如有一执取于相执取随好。由此因缘于是处所。恶不善法随心流逸。与杂染生相应者。谓即与彼恶不善法俱现前行。毁坏羞耻者。谓如有一于应羞耻而不羞耻。又即于彼恶不善法现在前时而无羞耻。起错乱犯者。谓即因彼无羞耻故。或犯所犯罪或思舍所学。
复次于食知量勤修行者。断除八处乃名具足于食知量。何等为八。一耽着饮食。二耽着自身。三命根坏灭。四饥劣。五身重。六非无病。七命不清净。八多营事业。
复次常勤修习觉悟瑜伽者。断除八处乃得名为常勤修习觉悟瑜伽正行具足。何等为八。一由威仪其身疲弊。二爱味偃卧睡眠为乐。三随杂染相。四不勤修习杂染对治。五非时而觉。六虚弃而觉。七非时而眠。八虚弃而眠。
复次依六出离应知建立诸出离地。何等为六。一不随顺出离。二阙出离。三家出离。四不圆满出离。五下地出离。六萨迦耶出离。不随顺者。谓五种依止。一趣不随顺。二生不随顺。三精进不随顺。四障不随顺。五爱乐不随顺。阙者。谓阙四种缘。一亲友阙。二听闻阙。三隐没阙。若教若证皆隐没故。四施主卧具阙。
复次由四种力生善法欲。一由缘力。二由因力。三由智力。四由行力。
复次由四圆满故于善说法毗奈耶中出家圆满。一形相圆满。谓能随顺无所杂染不染污故。二业圆满。谓如佛说法善随顺故。三意乐圆满。四住处圆满。
复次由五因缘应知尸罗律仪圆满。一不坠堕故。二能出离故。三不可诃故。四无穿缺故。五不知足故。
复次依二种对治应知四种根律仪。二种对治者。一思择力。二修习力。四种根律仪者。一境界护。二烦恼护。三缠护。四随眠护。境界护者。谓住寂静勤修行时。以念自守于诸境界心不流散故。烦恼护者。谓等位行而游行时。于诸境界远离贪忧故。即分别此不取其相。乃至心不流逸者。若于尔时执取彼相复起随觉。执取随好则便于彼修防护行。以修习力守护眼根。是名缠护。证眼根护。是随眠护。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于食知量圆满。一依止对治故。二远离所治故。三作自作业故。四依处故。五分别故。此中旧受者饥所起。苦受者食所起。抚育者增梵行故。力者能害所治故。乐者现法乐住故。无罪者净福田故。安隐住者烦恼苦断能作证故。减省睡眠。无间殷重二加行故精进圆满。殷重加行者。谓行坐时而成办故。于第一第二第四盖中宜坐时。第三盖中宜行时。第五盖中宜俱时。无间加行者。谓于昼日夜初后分应常觉悟。于夜中分正习睡眠。为离师子相似长时极重失念无间睡故。重累其足乃至思惟起想正习睡眠。
复次应于五处知量正知而住。一于行处。二于观处。三于摄受利养恭敬处。四于受用资具处。五于善品加行处。由初处故终不游行非所行处。亦不昏暮而出游行。由第二故先不作意而观视者速摄其根。若先作意而观视者善住其念。由第三故若有所受及他礼时。手不拳缩足不躁动。由第四故受用衣钵及与饮食皆知其量。由第五故若居寂静。于昼日分经行宴坐。若行若住若坐若觉善知其量。于其夜分所习睡眠亦善知量。若有修习论义决择。若语若默亦善知量。为令二种所依调适除遣睡眠及诸劳倦亦善知量。
复次若有苾刍勤修神足。略由四支摄诸断行。一修习支。二证胜进支。三护随烦恼通达支。四引发能净随烦恼支。修习支者。谓欲精进。何以故。依欲精进修神足故。证胜进支者。谓信轻安。何以故。由证胜进故以净信心信上解脱。以其轻安止息所有身心粗重。护随烦恼通达支者。谓念正知。何以故。由正念故防护未生止观随惑。由正知故通达已生止观随惑。引发能净随烦恼支者。谓思及舍。何以故。由思故策沉下心。由舍故若心掉举摄持于内。
复次有四种法。于所得定为增上缘。一审谛听闻。二得正教授。三宿世串习。四具足多闻。审谛听闻者。谓发起乐欲生净信心听闻正法。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得正教授者。谓因次第教授无倒教授故。发起勇猛精进而住无间。常委于菩提分精勤方便修习而住。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宿世串习者。谓于宿世邻近生中。于诸静虑及诸等至数已证入。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具足多闻者。谓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即于彼法独处空闲思惟筹量审谛观察。由此因此缘得心一境性。
复次有七种法。为欲证得三摩地者应正了知。一内定退因。二外定退因。三内定退。四外定退。五内定退及因对治。六外定退及因对治。七彼二对治依持。内定退因者。谓懈怠。外定退因者。谓掉举。内定退者。谓惛沉睡眠。外定退者。谓于五妙欲散乱。内定退及因对治者。谓善取相而正观察。外定退及因对治者。谓即于身观察不净。彼二对治依持者。谓光明想。
云何于身观集法住。谓观此身从过去世及诸饮食现在而生。云何于身观灭法住谓观此身于当来世是死灭法。云何于身观集灭法住。谓观此身于现在世由饮食缘增长久住必当破坏。于有身者。谓于此身善住其念于真如身。或唯出世间智者。谓由于内奢摩他道。或唯出世间见者。谓由毗钵舍那道。或唯忆念者。谓由此后所得出世间道。
云何于身无所依住。谓依诸定修习念住。即于彼定无有爱味。乃至无有住着。云何于世间无所取执。谓于四颠倒已永断灭。永断灭故于彼身等终不执取净乐我常。
复次依上施设建立五种补特伽罗。云何为五。一欣乐喜乐诸异生者。二欣乐障断见迹行者。三欣乐解脱见趣行者。四到究竟见趣行者。五到究竟见迹行者。云何欣乐喜乐异生补特伽罗。应知此有三种。谓欣乐欲生喜乐。欣乐有寻有伺定生喜乐。欣乐无寻有伺定生喜乐。欣乐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差别故。云何欣乐障断见迹行补特伽罗。应知此有二种。谓欣乐烦恼障断。欣乐定障断。差别故。欣乐烦恼障断补特伽罗。于现法乐住未得已得。于一切种有想等至未得已得。谓于依止及于观察。所知有差别故。欣乐定障断补特伽罗。于一切胜处未得已得。及于一切遍处未得已得。云何欣乐解脱见趣行补特伽罗。谓诸外道起如是见。我为非有。我所为非有。我当无有。我所当无有。彼于此见未得已得。
云何到究竟见趣行补特伽罗。谓于非想非非想处未得已得。云何到究竟见迹行补特伽罗。谓于六触处无余永断究竟证受。如是名为依止施设建立五种补特伽罗复次邬波索迦有三种德。一清净。二能造作。
三能引发。清净者。谓意乐清净戒。行清净。证清净。意乐清净者。谓于佛宝等远离疑惑。不悕世事谓作吉祥。戒行清净者。谓能圆满所有学处。证清净者。谓能证得世出世清净故。能作三宝所作事故。名能造作。能引发同法不同法者智故。名能引发。
复次有三种法。一闻法。二行法。三究竟证法。又外道法是颠倒说。所有禁戒非可现见。依止邪愿修梵行故。所有等至有热恼非究竟。不能趣究竟不能出离故。共诸外道故。共诸异生故。诸佛正法与彼相违。是真善说是可现见。乃至智者自内所证。
复次诸欲得舍次第谓当宣说。先所应作由此故得。谓由布施持戒。于此可得谓在天上。由此受用谓由爱味。由此故舍谓由过患。如此差别舍于事欲及烦恼欲。谓由出离远离功德。又若显示清净品法。谓应称赞四沙门果。从彼决定无退堕故。或出世间故。
复次由三因缘同梵行者。应当和合驱摈犯戒。一为护他故。二彼不堪为上法器故。三彼能令僧无威德故。
复次由四因缘令于尸罗深生爱乐。一由师教远离二边制立所学故。二由自内非极猛利贪等类故。三由助伴彼极柔和易共住故。四由加行不住懈怠故。
复次有四种观察尸罗。一由共住信知是有。二于厄难信知坚牢。三由世务信知无缺。四由言论决择信知无恋见不坏故。
云何心趣远离。谓于住时处愦闹者。云何心趣出离。谓于聚落而游行者。云何心趣涅槃。谓居寂静处奢摩他等相者。复有差别。谓依远烦恼说趣远离。依出生死说趣出离。依入涅槃宫说趣涅槃。一切受并相续灭。故名为无影。名为寂灭。三苦永离故名为寂静。烦恼炽然热恼永息故名为清凉。得无上迹故名为真梵。
复次由三过故不能无倒听闻正法。一散乱故。二愚痴故。三不恭敬故。
复次有五种相为闻修器。一谦下心。二奉行心。三摄受义心。四善摄受义心。五恭敬心。
复次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略有五种大师功德。若有大师具成就者。便能映蔽外道沙门婆罗门师。何等为五。一于诸戒行终无误失。二善建立法。三善制立所学。四于善建立法善制立所学中。随所疑惑皆能善断。五教授出离。
复次由三因缘唯有此道能得出离。谓无我见。一未曾得故。二现能对治诸烦恼故。三现于解脱无怖畏故。
复次有四种欢喜。一俭素欢喜。二积习梵行欢喜。三无悔欢喜。四乐断乐修欢喜。第一欢喜能引少欲乐。第二欢喜能引远离乐。第三欢喜能引三摩地乐。第四欢喜能引三菩提乐。
复次由二因缘佛世尊法名为善说。一言词文句皆清美故。二易可通达故。由二因缘易可通达。一若文若义易觉了故。二出离等觉故。由二因缘名为出离。一往善趣出离故。二趣三菩提出离故。由二因缘趣三菩提。一无疑惑故。二不可坏故。由二因缘不可破坏。一见不可坏故。二有窣堵波故。由二因缘有窣堵波。一证坚住故。二有可依故。由二因缘名有可依。一依智不依识故。二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故。由二因缘大师是如来应正等觉。一断一切疑故。二邪行不可得故。
复次有四种能障断法。一无厌离。二智未熟。三散乱。四沉下。应知慧眼于作恶者说名为盲。于作福者说名有垢。于诸外道说名有翳。
复次修法念住者。应正了知十一种杂染法。一贪。二瞋。三痴。四聚。五散。六沈。七掉。八随烦恼相。九不乐远离。十爱味。十一增上慢。
复次由四因缘出世间道用世间道以为助伴。一隐障诸盖故。二远分制伏故。三厌患朽坏故。四法力滋润故。
复次由四种相当知如来所得天眼遍行一切有情义境。一现见住造能感一切趣业有情故。二现见住种种无量生处有情故。三现见有中有死生有情故。四现见无中有死生有情故。
复次为证诸法为达诸法勤修行者。有七渐次能证诸法能达诸法。谓于说法者恭敬承事。既承事已审谛听法。审闻法已法随法行。法随法行故为住其心摄正方便摄正方便故发勤精进。发勤精进故远离内外不平等心起处方便。法财二种障得清净。障清净故于三摩地不生爱味离增上慢。
复次为对治九种所治故。应修四种念住。一不厌离。二不作意。三止观随烦恼。四沉下。五不堪击难。六于劣喜足。七忘失教授。八毁犯禁戒。九弃舍善轭。
复次诸出家者有五过失。一不喜乐过失。二贪着利养恭敬过失。三追求亲属过失。四轻蔑过失。五增上慢过失。诸在家者当知亦有五种过失。一贪着过失。二习近能障诸欲过失。三摄受过失。四造作恶行过失。五不作善行过失。
复次愚夫有四种相。一不作善作。二作于恶作。三二种杂作。四虽复一向作于善作而于善作不如实知。又有四种愚夫之相。一不决定慧。二邪决定慧。三不起加行。四所作奸诈。又有四种愚夫之相。一非处欢喜。二非处愁忧。三决定艰辛。四先不观察。又有四种愚夫之相。一邪思构。二邪发起。三设施功劳多分无果。四由此因缘多生愁叹。又诸愚夫多分少福运业薄劣。
复次五法相似。生死大海得大海名。一处所无边相似故。二甚深相似故。三难渡相似故。四不可饮相似故。五大宝所依相似故。
复次由五因缘于诸财施法施为胜。一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恶行。法施决定起诸善行。二者财施于他身中发起烦恼。法施能令对治烦恼。三者财施于他身中无间引发有罪安乐。法施能令无间引发无罪安乐。四者财施若佛现世若不现世易可获得。法施若无诸佛现世难可获得。五者财施施而有尽。法施施而无尽。
复次应令五心随己自在而转。不应令己随彼诸心自在而转。何等为五。一恶行方便心于恶行中猛利趣入。二善行方便心于善行中不猛趣入。三追求诸欲方便心于非法凶暴追求欲中猛利趣入。四受用诸欲方便心深生贪染。乃至不见过患不知出离趣入受用。五出离远离方便心于出离远离中速疾退转。于诸欲中或于静虑诸爱味中速疾趣入。
复次由五种相诸烦恼魅。甚于鬼魅。一者若为一鬼所魅。唯即为此一鬼所魅。若为一烦恼所魅。必为无量烦恼所魅二者若为鬼魅所魅。或以咒术或以缚害或以资具或以众药易可治疗。若为烦恼魅之所魅不可治疗。三者若为鬼魅所魅。当于魅时易可识别。下至婴儿亦能觉了。若为烦恼魅之所魅。当于魅时难可识别。世聪慧者尚不能了。四者若为鬼魅所魅。此魅是客易可摧伏。非是俱生。不即由彼成其自性。若为烦恼魅之所魅。此魅非客难可摧伏。而是俱生。即由彼故成其自性。五者若为鬼魅所魅。不与一切余有情共。若为烦恼魅之所魅。必与一切余有情共。
复次或有苾刍不如理思虚妄计度。谛故实故建立有我。当知此计略有五种虚诳过失。一者随顺外道教转。二者摄受外道妄见。三者设不顺彼而转。然与外道共为同法。四者若随外道教转。便为修行不出离道。五者虽不随顺彼转。然与同法翻成异法。又二因缘故。一于谛现观因缘起邪行故。二于谛现观起邪行故。
复次依止欲行福行展转同居行。有六种爱恚杂染四种依处五种对治。云何六种爱恚杂染。一境界贪。由此习近能障诸欲。二怨憎瞋。由此于怨诸有情所发起憎恚。三顺教贪。由此于他承受其教不得自在苦有情所广行种种恼害逼迫。四增上瞋。由此于彼增上安乐增上欢喜诸有情所。不欲令其得此兴盛。唯欲自得杂起种种嫉妒不忍变异不乐。第五第六有功德贪有过失瞋。由此因缘心不平等。于僧众中虽行惠施修诸福业。而常伺求种种差别。若作不作若恶所作。内怀忧苦不安隐住。云何四种依处。谓初境界为依处。余有情为依处。又初二依处各起一分杂染。所余依处各起俱分杂染。云何五种对治。一不净。二慈。三悲。四喜。五舍。复有异门六种爱恚杂染五种对治。何等为六。一事贪。二事瞋。三贪瞋痴杂染贪。四不贪不瞋不痴不杂染瞋。五不贪不瞋不痴不杂染贪。六贪瞋痴杂染瞋。云何五种对治。谓不净与慈及三种作意。一杂染无颠倒作意。二不杂染无颠倒作意。三杂染不杂染无颠倒心弃舍贪瞋作意。
复次有四种补特伽罗。应知出家得五种功德。云何四种补特伽罗。一自依者。二依他者。三已熟者。四未熟者。云何应知出家得五种功德。谓自依补特伽罗由出家故。弃舍王等所共财宝。依止不共清净尸罗。是名获得最初功德。依他补特伽罗由出家故。弃舍属他随他而转不自在事。获得自依不随于他自在转事。是名获得第二功德。已熟补特伽罗由出家故。若无余结即便获得一切苦边。是名获得第三功德。若有余结即便获得恶趣苦边。是名获得第四功德。未熟补特伽罗由出家故。于现法中解脱无量居家迫迮所有忧苦。积集无量顺解脱分广大善根。能令当来相续成熟。是名获得第五功德。
复次有三种苦及九种相。应知随逐诸有漏行。云何三种苦。谓苦苦乃至坏苦。云何九种相。谓一一苦各有三相。随逐一切有漏行法故有九相。一死所随缚故。二起恶趣因所随缚故。三诸恶趣生所随缚故。四无常法故。五于无常中苦法故。六于苦中无我法故。七顺爱味行生住乐故。八变坏苦故。九即由如是变坏苦性。诸有智者取为非出离法故。
复次若有苾刍成就四支为众主者。乃能无倒教诫摄御所有徒众。修行自利利他正行。云何四支。一解脱随烦恼。二不离正智。三为令一切已生善法坚住不忘修习圆满倍增广故摄受任持。四为令一切未生善法得生起故摄受任持。
云何苾刍解脱随烦恼。谓解脱五种随烦恼故。何等为五。一思慕居家。二毁犯禁戒。三忆先所受分别俱行不正作意。四耽着未来所有境界发起贪忧。五于法悭吝。若诸愚夫于四大种造色自相不如实知。谓之为己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亲属及兄弟等。于唯形色谓戏笑等。于唯身语所有动作起有情想俱行作意。由此因缘起邪分别妄计。为我父母妻子乃至朋友。宰官亲属及兄弟等。由此分别妄计因缘。发生种种居家思慕。诸有智者了知唯有诸色自相无有情想故。能解脱初随烦恼。所以者何。从久远来由见种种各别色形建立安布。或时与他而共集会。如是见已便谓为我父母妻子广说。乃至是我朋友宰官亲属。或谓为他。非生无色诸有情类有如是事。又诸愚夫不如实知愚夫之相及智者相。由不如实知故。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凡所现行身语意业皆不清净。亦无清净尸罗正命。诸有智者如实知故。当知一切与彼相违。故能解脱第二随烦恼。又诸愚夫于非如理不能如实知非如理。于其如理不能如实知是如理。于先所受随顺欲贪可意诸法。不正作意起欲寻思。坚着不舍不弃不吐。于随顺恚不可意法起恚寻思。于随顺害不可意法起害寻思。余如前说。诸有智者于其如理能如实知此是如理。于非如理能如实知此非如理。于先所受如前所说差别诸法。或不追忆或正思惟或不失念。于彼所缘不起欲寻乃至害寻。设复生起而不坚着。广说如前。故能解脱第三随烦恼。又诸愚夫于根护功德不如实知。不护过患不如实知。于现在世现前别境发生爱恚杂染。其心于诸可意色等境界悕慕欲见。于不可爱色等境界心生厌逆。于可意境心生悕慕。是名为贪。怀此贪者若彼境界变坏之时心便下戚。是名为忧。诸有智者一切道理当知皆悉与此相违。故能解脱第四随烦恼。又诸愚夫于诸贪欲不正法中。不能如实知其过患。常为余四悭所漂溺复起法悭。诸有智者于彼过患能如实知。于余四悭尚不生起。设起寻舍终不坚着。况起法悭。彼既如是远离法悭。若遇乐法补特伽罗。即为宣说大师所说素呾缆。毗奈耶。摩呾理迦相应圣教。令其受持。广为无间分别开示终不隐秘。故能解脱第五随烦恼。是名苾刍成就第一解脱随烦恼支。云何苾刍不离正智。谓有四智。何等为四。谓依最初离染相续通达八圣支道立第一智。依证成办八圣支道立余三智。谓有苾刍住异生位作是思惟。唯于诸佛世尊圣法毗奈耶中有八圣支道。非诸外道异论法中有如是道。若于是处有八圣支道。即于是处有沙门果。有诸沙门及沙门义所谓涅槃。我今为证沙门果沙门沙门义故。应当发起八圣支道修令清净。由如是行于八圣支道中所有智。是名依通达八圣支道立第一智。即以此智为依止为建立。为欲证得成办如所通达八圣支道故。勇猛精进修余三智。谓闻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彼为勤修闻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净故求闻正法。若有宣说如来所证法毗奈耶。即便往诣恭敬听受证得欢喜。广大妙善出离所摄。自相高胜故名广大。自性无罪故名妙善。涅槃相应故名出离所摄。又为勤修思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净故。若知是处有诸苾刍持经律论。而共集会铨量决择经律论中深隐要义。则便往趣请问诸谛。彼则为其建立诸谛所有自相证得方便。先未觉悟令其觉悟。若已觉悟开晓令知。即于一义文字差别。方便劝导令不忘失。又于无我相应诸谛证得所依甚深义句。以慧通达。广为开示空性相应如来所说微妙法句。由此因缘彼既证得闻思所成智清净故。复更勤修修所成智。亦令此智得清净故。便于内身住循身观。乃至广说修四念住皆应了知。如是名为依证成办八圣支道建立三智。是名苾刍成就第二不离正智支。
云何苾刍为令已生所有善法坚住不忘。广说乃至摄受任持。谓诸苾刍依财食事。从清净信诸施主边。如量受取衣服等物名曰任持。何以故。以诸苾刍由此因缘身不羸顿。心有堪能心无染恼。已生善法不退增长。
云何苾刍为令未生一切善法得生起故摄受任持。谓诸苾刍年齿耆宿戒行清高。了知涅槃所有喜乐。于诸喜乐为最第一。善修圣道离增上慢。若有苾刍能于彼所礼敬承事善言随喜。离诸谄曲无求过心。此能生彼名曰任持。何以故。彼由如是正随转时于时时间。从彼获得能发胜喜教诫教授。能令未生一切妙善菩提分法速得生起。如是四支别分十一。十一与四平等平等。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一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声闻地之五
复次有七种义。一应推义。二应摄义。三应避义。四应引义。五应遮义。六应持义。七应发义。复次有七种喜。一闻所引喜。二思所引喜。三修所引喜。四离盖所引喜。五议论所引喜。六念自功德所引喜。七于诸下劣不生知足所引喜。
复次有五种法。一教法。二行法。三摄受法。四受用法。五证法。
复次具三种德方能善射。一由弓德。二由箭德。三由中的德。弓有二德。一其性坚牢。二善作究竟。箭有一德。善作究竟。中的有三德。一究竟工巧。二串习工巧。三师学工巧。
复次如来教有三种。一长时教。二无间教。三不重说教。
复次如来无量法教。皆由三种理趣。一由义差别理趣。二由文差别理趣。三由难释差别理趣。
复次夫涉道者须五对治。一焰光对治。二艰险对治。三江河对治。四枯竭对治。五身劳对治。
复次尸罗有二种相。能往善趣。一摄受尸罗。二不缺尸罗。
复次诸受欲者于现法中有三种义。一追寻财宝。二守护财宝。三耽着受用。复次寿命变坏有二种。一粗变坏。二细变坏。变坏分位亦有二种。一粗。二细。
复次智有二德。一正行义德。二自性德。正行义德者。谓速疾正行。决定正行。微细正行。自性德者。谓是定地不可退转。是出世间已善修习。于自所行无有挂碍。胜余一切自类善根。胜于一切他类善根。
复次有三顾恋。修四念住能为对治。一顾恋助伴。二顾恋利养。三顾恋后有。
复次加行故。现观故。相续故。欲贪无明对治是加行。现见安立非安立谛是现观。已离欲未离欲是相续。又依故地故品故。未修定故。已修未得得故。所依清净障故。作意清净障故。彼障对治故。
复次如说六种现观。谓思现观乃至究竟现观。问思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思现观者。能决定了诸行无常一切行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住异生位。已能证得如是决定。非诸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所能如法引夺。问信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信现观者。或是异生或非异生。或于现法或于现法及后法中。终不妄称余是大师。余法善说余僧正行。问戒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戒现观者。终不复能乃至故心断傍生命。不与而取。习欲邪行。知而妄语。饮米等酒。诸放逸处。问现观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现观智谛现观者。终不复能依诸妄见而有所作。于自所证而有疑惑。于诸生处而有贪染。现行世相计为清净。诽谤声闻独觉大乘作恶趣业。何况能造害父母等诸无间业。乃至不能生第八有。问现观边智谛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现观边智谛现观者。终不于彼他所诘问而生怖畏。问究竟现观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复能犯于五处。亦不复能乃至故断诸傍生命。不与而取。行非梵行习淫欲法知而妄语。蓄积财宝诸妙欲具。而受用之。亦不怖畏不可记事亦不妄计。所有苦乐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非他为因而生。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诸现观相。
问思现观何自性。答上品思所成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信现观何自性。答缘三宝境上品世间出世间清净信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戒现观何自性。答圣所爱身语业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现观智谛现观何自性。答缘非安立谛境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现观边智谛现观何自性。答缘安立谛境慧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问究竟现观何自性。答尽无生智等为自性。或此俱行菩提分法为自性。
问此六现观几欲界系乃至几不系。答一唯欲界系。一种一分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即此一分及余三此四是不系。一通系及不系。
问此六现观几依未至依可得。几乃至依无所有处依可得。答一依非依可得。余依一切依可得。又三依五依生一种一分亦尔。问若现观智谛现观离众相故名无分别。云何依有寻有伺依可得。答由彼思惟寻伺等全分静虑真如而入于定。是故虽依有寻有伺静虑可得。然是离相无有分别。
问此诸现观。几缘世俗谛。几缘胜义谛。答一缘世俗谛及一种一分。一无所缘。二缘安立胜义谛及一种一分。一缘非安立胜义谛及一种一分。
问此诸现观。几有相几无相。答四有相。一无相。一亦有相亦无相。
问此诸现观。几有分别几无分别。答如有相无相。当知有分别无分别亦尔。
问此诸现观。几喜俱行几乐俱行几舍俱行。答初唯喜俱行。余通喜乐舍俱行。
问此诸现观。几是坏对治。几是断对治。几是持对治。几是远分对治。答二唯坏对治。一通断持远分对治。一通持远分对治。二非对治。
问此诸现观。几是诸缠制伏对治。几是随眠永害对治。答三是诸缠制伏对治。一俱对治。二俱非对治。
问此诸现观。几是地地软中上品烦恼断对治。答一。余随顺此为此助伴。非断对治。
问六现观得九遍知。谓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故立初遍知。色无色系见苦集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二遍知。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三遍知。色无色系见灭所断烦恼断故立第四遍知。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故立第五遍知色无色系见道所断烦恼断故立第六遍知。下分结断故立第七遍知。色贪断故立第八遍知。无色贪断故立第九遍知。此六现观谁得几遍知果。答一得九遍知果。余不得彼果。
问此诸现观能为烦恼断对治者。为生已作断对治耶。为未生耶。答此非未生。虽言生已而非后时。当知烦恼断时对治生时平等平等。即于尔时假施设说对治生已诸烦恼断。
问此诸现观谁得几果。答一得一切四果。一得圆满沙门果。时余是得一助伴是得前行。
问是诸现观。几能转根。答除一余一切。
问是诸现观。几能引发诸神通等殊胜功德。答除一余一切。
问思现观当言作何业。乃至究竟现观当言作何业。答思现观当言能生正行所摄清净品善法为业。能生无罪欢喜为业。能转一切所疑为业。能趣入修功德为业。能引所余现观为业。能往一切善趣为业。信现观由意乐故。于三宝中能生不动胜解为业。正行清净为业。一分能往善趣为业。戒现观解脱恶趣众苦为业。现观智谛现观。能得一切沙门果为业。能引发一切功德清净为业。能引所余现观为业。能于善趣助感光净果及异熟为业。现观边智谛现观。能于一切安立谛中。问答善巧为业。速疾通慧为业。能引此后现观为业。究竟现观。能引第一现法乐住为业。解脱一切生死大苦为业。住持最后身为业。
问思现观有几种。乃至究竟现观有几种。答思现观当知有无量种。谓契经思。应诵思。记别思。乃至方广未曾有法论议思。苦思。集灭道思。真如实际法界思。蕴界处等思。声闻乘等思。大乘思。如是等类当知差别有无量思。信现观亦无量种。谓正忆念过去无量三藐三佛陀及彼法彼僧。如于过去未来现在亦尔。又正忆念此世界中及余十方无量世界所有如来及彼法彼僧随正忆念有尔所量。亦有尔所信现观体品数差别。戒现观亦无量种。谓随远离十种不善性罪业道差别多种。又随相续亦有多种。谓预流身乃至阿罗汉身。独觉菩萨如来身等无量差别。现观智谛现观亦无量种。谓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菩提分法无量差别。如现观智谛现观。当知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亦尔。
问此诸现观。由如是名由如是言所安立故。当言是彼自性。当言非彼自性耶。答世俗说故当言是彼自性。第一义故当言非彼自性。何以故。一切法义法尔不可说故。
问思现观何因何果如是。乃至究竟现观何因何果。答思现观以佛出世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相续成熟。如理作意为因。以所作业为果。如思现观。一切现观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信现观亦以余现观为因。戒现观亦尔。现观智谛现观亦以思现观为因。亦以顺决择分善根为因。亦以自种姓为因。现观边智谛现观亦以现观智谛现观为因。究竟现观亦尔。
问六现观七作意。谓了相等。为六现观摄七作意。为七作意摄六现观耶。答二现观非作意摄。一现观摄乐作意摄。一现观摄乐作意观察作意摄。一现观远离作意摄。乐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摄。一现观加行究竟果作意摄。余作意当知是现观等流摄。非现观摄。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
问无边际智及顺决择分善根何现观摄。答非诸现观摄。当知是现观等流。
问诸思现观亦信现观耶。设信现观亦思现观耶。答应作四句。或有思现观非信现观。谓除缘宝决定思。诸余缘决定思。或有信现观非思现观。谓缘宝闻修所成信。或有思现观亦信现观。谓缘宝决定思。除上尔所相。是第四句。由此道理应知所余亦应作四句。复有无量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等道理。依声闻地决择道理皆当了知。
复次悭之与垢合名悭垢。由八种垢污心相续。能与其悭作安足处。是故说彼名为悭垢。云何为八。一于惠施先不串习。于现法中爱重财食。二于身命极重顾恋不顾后世。三与悭者恒共止住又随顺彼。四见所施田无胜功德及简择福田。五于慈悲先不串习。及于彼处不见胜德。六以诸财宝难可积集。数习彼想故生懒惰及与懈怠。七执取于见及谓惠舍有彼杂染。八希求财宝而行惠施及回向于彼。
复次有五种行名为调善。一感财富行。二感善趣行。三感无苦行。四感自义行。五感他义行。感财富行者。谓施性福业事。感善趣行者。谓戒性福业事。感无苦行者。谓修性福业事。感自义行者。谓声闻独觉道。感他义行者。谓菩萨道。为得彼故应修五想。一于诸欲中修不净想。二于自身命修速灭想。三于欲界中修有怖想。四于诸行中修无常想。五于诸众生修哀愍想。
复次当释醍醐喻经。云何了知契经乃至论义。谓略由五相。一了知假名故。二了知摄受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圣教故。五了知依处故。云何了知假名。谓能了知差别法门名想施设。云何了知摄受。谓能了知名身句身文身。由此宣说差别法门。云何了知次第。谓能了知从此法门至彼法门。从此句至彼句所有次第。云何了知圣教。谓能了知如是法门如来所说或弟子说。或在家说或出家说。云何了知依处。谓能了知如是法门依自利说。如是法门依利他说。如是法门乃至为令天人利益安乐故说。如是名为略由五相了知契经乃至论义。
云何了知彼彼语义。亦由五相。一了知缘起故。二了知句差别故。三了知次第故。四了知道理故。五了知略义故。云何了知缘起。谓能了知一分所化应示现义。乃至一分所化应庆喜义。云何了知句差别。谓能了知异门异相训释言词品类差别。云何了知次第。谓能了知解释次第成立次第圆满次第。云何了知道理。谓能了知四种道理。一观待道理。二证成道理。三作用道理。四法尔道理。云何了知略义。谓能了知此是蕴相应语。此是界处缘起处非处谛相应语。此是念住等相应语乃至此是八圣支道相应语。此是业相应语。此是烦恼相应语。此是增上戒等学相应语。
复次云何知时。谓由五相故。一通达正现在前杂染故。二通达将现在前杂染故。三通达不染污位故。四等起对治作意故。五对治作意故。
复次云何知量。谓于所食所饮所啖乃至广说。当知此中略说二种断随顺性。一任持随顺性。二精进随顺性。任持随顺性者。谓于所食所饮所啖所尝善知其量。精进随顺性者。谓于若行若住乃至广说。善知其量。此中云何于所食等善知其量。谓于受取及受用中皆善知量。于受取中善知量者。谓于此时应受。从此应受。此所应受。齐此应受。何时应受。谓日初分即于此时为受用故。从何应受。谓除五种非所行处。何所应受。谓清净物如来所许。除酒肉等所不应饮不应食物。齐何应受。谓知量而受。勿令自损或损于他。于受用中善知量者。谓如所受于此时中应可受用。于何时中应可受用。谓如前说日之初分是受用时。于何处所应可受用。谓于好处或居道场或在聚落。何所应受用。谓如前说清净物等。齐何应受用。谓善知量应可受用。勿令饥恼勿不顺断。勿令诸界起不平等。云何于勤精进善知其量。谓于此时此处此事齐此。应勤精进。于何等时应勤精进。谓于应行时而行。乃至于应解睡眠时而解睡眠。于何处所应勤精进。谓于闲林或在道场。或居内院或经行处应修精进。于何等事应修精进。谓应勤行勤住乃至勤解睡眠劳惓齐何应修所有精进。谓善知量而修精进。勿因此故太沉太举。
复次云何善知刹帝利众。谓善了知刹帝利众如是名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食。乃至如是寿量边际。如是乃至善知长者居士等众。云何善知诸沙门众。谓能善知彼如是名。此是少年此是长年此是耆年。此持经者乃至此是能持论者。善知此是瑜伽师等。
复次云何善知我于是中应当往诣乃至应默。谓若略说为此应往乃至应默。及如此应往乃至应默。何所为故诣在家众乃至应默。谓为乞求资生众具。或复为令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或为慰问遭重疾病受众苦者。或为开解诸愁忧者。或为和好展转怨对互相违者。或为随顺他所作事。或复为他之所劝请。或为随从轨范亲教同梵行者。或为经营僧所作事。是故应往乃至应默。云何了知应如是往。谓如声闻地已说其相。云何了知应如是住。谓往诣已不应即入。至内门侧伏慢而住。或无疑虑徐入其家。至相见处从容而住。先言慰问含笑开颜。远离颦蹙方申爱语。云何了知应如是坐。谓佛开许随其所有如法之座以正威仪端严而坐。云何了知应如是语。谓善了知如时如理如量寂静质直而语。时有三种。一者乐闻非不乐闻。不乐闻者。谓如有一或饥或渴或身疲倦。或风热等之所逼恼。是名初时。二者安住如法威仪非非威仪。或复有一虽乐欲闻非威仪。住非威仪者。谓不应立为坐者说。除彼重病。如别解脱经广说其相。是第二时。三者其心无有染恼非染恼心。染恼心者。谓如有一其心匆遽于彼彼事增上勤劬。或荒或乱或复浑浊。或他仆使或作业者。或复杀者敌者怨者。是第三时。理有三种。谓有求请。如法求请。如量求请。方为宣说如法。为说有义利说。由三种相当知如量。一不乱不杂而有所说。二圆满文句宣说诸法。三凡所宣说言词不重谓不重说。所有言词若诸语言无用非义尚不少说。何况多说。当知寂静亦有三种。一威仪寂静。二言音寂静。三其心寂静。威仪寂静者。谓诸根寂静无有躁扰亦不高举。支节不动而有所说。言音寂静者。谓有所说声不太高。亦不太急。心寂静者。谓虽触恼亦不生愤而有所说。况不触恼。又无染心而有所说。又质直语亦有三种。谓如时语时乃至寂静语时。或由宿习方便任性而语。或由现法串习加行作意而语。或由爱乐学处以思择力。而自制伏方有所说。于一切时无有虚诳。若隐若显所言无二。云何了知应默。谓善了知于五时中应当默然。一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故作异言现相諠乱。尔时说者宜当默然。二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拨言且止吾不欲闻。尔时说者宜当默然。三者说者正说语时。若彼听者于说者所起求过心。发违诤言现相乖背。尔时说者宜当默然。四者施主以衣食等来相屈请。尔时受者宜当默然而许可之。五者若有敌论者来现相较论。尔时论者宜当默然听其言说。
复次且由三相应自了知己所有信乃至是善男子。一由依处故。二由自性故。三由时分故。云何由依处故了知己信。谓如实知若事是信之所依处。信缘彼生当知彼事决定是我信所依处。云何由自性故了知己信。谓如实知软中上品己所有信。云何由时分故了知己信。谓如实知我于某时已得是信。如了知信如是。戒等辩等为后皆当了知。此中信是趣入支。戒是入已奢摩他支。闻是毗钵舍那支。舍是奢摩他毗钵舍那资粮支。内思所成慧及他随顺教授教诫。是能摄受奢摩他毗钵舍那支。依止此故证奢摩他毗钵舍那。及能证得诸沙门果。于自所证诸深细义。若有欲加而生疑惑。为断疑故如自所证为彼宣说。又为降伏诸敌论者故须有辩。于他身语邪行起时。须有忍辱柔和所摄善男子性。复次由三因缘发生不信。一由不正知三宝功德故。二行外道见故。三未遇诸佛及圣弟子三种神变。随其一种所调伏故。
复次由三因缘不能数往寂静园林。一放逸懈怠所拘执故。二多事业故。三信顺人故。
复次由三因缘为性不好造诣于他。一性无畏故。二性高慢故。三依文字故。由三因缘为性不好亲近于他。一性不黠利故。二性非福田故。三无极欲乐故。由三因缘为性不好请问于他。一于法不善故。二于义不善故。三于二俱不善故。由三因缘不能审听。一多寻伺故。二多物务故。三多诸盖缠杂染心故。由三因缘为性不能决定任持。一不听闻故。二恶听闻故。三覆慧胜慧故。由三因缘为性不能观察诸法。一乐着戏论故。二爱居愦闹故。三不成就审察慧故。由三因缘为性不能法随法行。一由顾惜身命。二由即彼增上力故乐着利养。三由乐着恭敬。由三因缘不乐修行利他之行。一性是下劣种姓故。二悲微薄故。三无势力故。如是白品与上相违应知其相。
复次诸圣弟子非一众多种种游观其事可得。所谓河滨游观。山谷游观。鬼趣游观。如是等类种种游观其事可得。问何因缘故诸大声闻已得神通。乃往鬼趣诘问诸鬼自先业报。为为除自疑故。为为饶益众生故。若为除自疑者。已得神通不应道理。若为饶益众生者。当说云何饶益众生。答为饶益众生故。谓欲饶益此诸饿鬼及余众生。何以故。由神通力令诸饿鬼忆念宿世。自说先身所作恶业深生厌悔。因为说法便能领悟。由此因缘速离鬼趣。如是说名饶益诸鬼。已得神通诸大声闻。闻彼所说种种所受不可爱果先世恶业。乃还人间展转宣告。他既闻已心生厌患断恶修善。如是说名利余众生。
复次由六种相当知欲行诸色名粗。云何六相说彼名粗。一众多故粗。二沉重故粗。三不净故粗。四坚强故粗。五变坏故粗。六不随心转故粗。
于此地中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又独觉地诸决择文亦不复现。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一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二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一
如是已说声闻地等决择。菩萨地决择。我今当说。
谓如成立声闻种性。当知成立菩萨种性亦复如是。
复次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羸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世俗受发心者。谓诸菩萨未入菩萨正性离生所有发心。得法性发心者。谓诸菩萨已入菩萨正性离生。及回向菩提诸声闻等所有发心。不决定发心者。谓非彼种性。设彼种性复退还法所有发心。与此相违当知名为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者。谓如有一或随他转。或被陵逼不揆不量。或怖王难或怖贼难。或怖鬼难或怖退转。或为活命或为利养恭敬因缘或复矫诳。如是等类而发心者。当知皆名不清净发心。与此相违而发心者。名清净发心。羸劣发心者。谓如有一已发心菩萨。贪瞋痴缠所蔽伏故。舍于正行处于邪行。与此相违名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者。谓从胜解行地乃至第十地所有发心。已成果发心者。谓如来地所有发心。如世尊言。我已解脱难行之行。我于一切难行之行极善解脱。自正愿满亦令于他趣证菩提。此十发心。几染污几不染污等广决择文更不复现。复次有四种心。菩萨应当恒常随护。一闻思所成心。二悲心。三资粮心。四修所成心。
复次菩萨有九正行。依于自义及与他义。一于生死正行。二于有情正行。三于自己正行。四于诸欲正行。五于身语意业正行。六于不应损恼有情正行。七于无间修善法正行。八于内心奢摩他正行。九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正行。云何菩萨于生死中行于正行。谓如病者于所有病于辛苦药。云何菩萨于诸有情行于正行。谓如良医于有病者。云何菩萨于自体上行于正行。谓如善巧家长于未成就幼童。云何菩萨于诸欲中行于正行。谓如商主行于商路于诸财货。云何菩萨于身语意业行于正行。谓如浣染衣者于诸衣服。云何菩萨于不应损恼有情行于正行。谓如慈父于己膝上放失便利婴孩小儿。云何菩萨于无间修诸善法中行于正行。谓如求火者施功于燧。云何菩萨于内心奢摩他中行于正行。谓如其主于能致财可委付者。云何菩萨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中行于正行。谓如善幻者于诸幻事。余决择文更不复现。复次若于五种有情众中。起邪行时。说名无哀无愍无有伤叹。一于乞求者。二于危厄者。三于有恩者。四于乐乐者。五于乐法者。言乞求者。略有五种。一求饮食。二求衣服。三求房舍。四求病缘医药资具。五求救护。其危厄者。亦有五种。一住艰乏者。二住迷乱者。三来归依者。四相投委者。五来拜觐者。其有恩者亦有五种。一母。二父。三妻子。四奴婢仆使。五朋友兄弟亲属宰官。其乐乐者亦有五种。一爱乐事业兴盛乐。二爱乐事业兴盛不乖离乐。三爱乐时节变异苦远离乐。四爱乐解疲倦乐。五爱乐求升进乐。其乐法者亦有五种。一乐说正法。二乐受持读诵。三乐论议决择。四乐教授教诫。五乐法随法行。此中邪行者。谓于是中或作加行故。或不作加行故。或不饶益加行故。或中庸加行故。应知其相。复次于有情中有五种不堪任性。若诸有情成就此者。诸佛如来尚难化度。况诸菩萨。或复余者。诸佛如来虽欲于彼作义利乐。然彼不能领受所作义利乐事。又于所作能为障碍。况诸菩萨。或复余者。何等为五。一于清净无堪任性。二于加行无堪任性。三于彼果成办无堪任性。四于加行及彼果成办无堪任性。五于摄受饶益无堪任性。于清净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本性无有般涅槃法。于加行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续已熟。于此无间造作积集。能障正加行业。由此因缘于现法中无有堪能修正方便。于彼果成办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续未熟。不作不集能障正加行业由此因缘无有功能成办彼果。于加行及彼果成办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同般涅槃法相续未熟。于此无间造作积集。能障正加行业。由此因缘俱无堪能。于摄受饶益无堪任性者。谓如有一于此无间造作积集。能感定受贫穷匮乏苦恼之业。由此因缘于现法中无有堪能令彼巨富无匮安乐。与此相违当知五种有堪任性。
复次若欲了知真实义者。当先了知略有五事嗢拖南曰。
总举别分别 有实世俗事
若生若异等 相行等色等
云何五事。一相。二名。三分别。四真如。五正智。何等为相。谓若略说所有言谈安足处事。何等为名。谓即于相所有增语。何等为分别。谓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何等为正智。谓略有二种。一唯出世间正智。二世间出世间正智。何等名为唯出世间正智。谓由此故声闻独觉诸菩萨等通达真如。又由此故彼诸菩萨于五明处善修方便。多住如是一切遍行真如智故。速证圆满所知障净。何等名为世间出世间正智。谓声闻独觉以初正智通达真如已。由此后所得世间出世间正智。于诸安立谛中。令心厌怖三界过患爱味三界寂静。又由多分安住此故。速证圆满烦恼障净。又即此智未曾得义名出世间。缘言说相为境界义亦名世间。是故说为世间出世间。世尊依此密意说如是言。我说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有世间出世间智。若分别所摄智。唯名为世间。初正智所摄智。唯名出世间。第二正智所摄智。通名世间出世间。
问相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问为如自性差别假立故立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无。问为如分别所行境如是当言有耶。答如是当言有。如是菩萨于相有性得善巧故。于诸相中善记为有善记为无。善记为亦有亦无。善记为非有非无。彼由如是善记别故。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行于中道善说法界。问此相为以言说义当言是有。为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答俱由二义当言是有。何以故。若如语言安立足处。如是以言说义当言是有。若如自性差别假立不成就义。如是以离言说义当言是有。如相名分别亦尔。问真如正智当言有耶。当言无耶。答当言是有。问相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实有行中当言实有。假有行中当言假有。有相诸行亦有二种。问名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假有。唯于相中假施设故。问分别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二种俱有。问真如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实有。胜义摄故。问正智当言实有。当言假有。答当言俱有。此中智是实有。若智眷属诸心心所亦名为智。说之为假。故有二种。问相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二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问名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三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所依故。问分别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世俗有。由四因缘故。一杂染起故。二施设器故。三言说随眠故。四言说随觉故。问真如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当言胜义有。是清净所缘境性故。问正智当言世俗有。当言胜义有。答初正智当言胜义有。第二正智当言俱有。
问相当言谁所生。答当言相所生及先分别所生。问名当言谁所生。答当言补特伽罗欲所生。问分别当言谁所生。答当言分别所生及相所生。问真如当言谁所生。答当言无生。问正智当言谁所生。答当言由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正智得生。
问相与名当言异。当言不异。答俱不可说。何以故。俱有过故。异有何过。名应实有。不异有何过。若取相时应亦取名。问相与分别当言异。当言不异。答俱不可说。何以故。俱有过故。异有何过。分别应非相为性。不异有何过。离分别外所有诸相应以分别为性。问相与真如。当言异当言不异。答俱不可说。何以故。俱有过故。异有何过。诸相之胜义应非即真如。又修观者应舍诸相别求真如。又于真如得正觉时。不应于相亦得正觉。不异有何过。如真如无差别。一切相亦应无差别。又得相时应得真如。又得真如时亦如得相应不清净。如诸行上有无常苦无我共相。虽复是有而不可说与彼诸行若异不异。又如身心粗重轻安。虽复是有而不可说与彼身心若异不异。又如善恶无记法中种子。虽有而不可说与彼诸法若异不异。何以故。俱有过故。又如虚空遍一切故于诸色处虽有虚空而不可说与彼诸色若异不异。何以故。俱有过故。异有何过。不遍一切故。虚空应无常。不异有何过。离色虚空应无所有。此中道理如其所应当知亦尔。声闻乘中有处世尊依于诸行显示不异亦非不异记别道理。如说苾刍取非即蕴亦不离蕴。此中欲贪说名为取。不异有何过。诽谤蕴中善无记法不清净过。异有何过。于诸取中增益常性不清净过。如相与真如不异非不异道理。名分别正智与真如当知亦尔。问相与正智。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如与分别俱不可说。问名与分别。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问名与正智。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问分别与正智。当言异当言不异。答当言异。问相有何相。答分别所行相。问名有何相。答言说所依相。问分别有何相。答相为所行相。问真如有何相。答正智所行相。问正智有何相。答真如为所行相。
问相有何行相。答应知此相有种种行相无量行相。由分别行相种种无量故。谓色相心相。心所有相。心不相应行相。无为相。蕴相界相处相。缘起相处非处相。根相谛相。念住相正断相神足相。根相力相。觉支相道支相。行迹相法迹相。奢摩他相毗钵舍那相。举相舍相缘相依相。地相水相火相风相空相识相。此世界相彼世界相。日相月相。那落迦相。傍生相饿鬼相。人相四大王众天相。三十三天相。夜摩天相。睹史多天相。乐化天相。他化自在天相。初静虑相。第二静虑相。第三静虑相。第四静虑相。空无边处相。识无边处相。无所有处相。非想非非想处相。起相尽相。有相非有相。杂染相清净相。见闻觉知相。已得寻求相。心随寻伺相。如是等类余无量相。复有六相。一有相相。二无相相。三狭小相。四广大相。五无量相。六无所有相。云何有相相。谓解了事名分别所有相。云何无相相。谓不解了事名分别所有相。云何狭小相。谓欲界事分别所有相。云何广大相。谓色界事分别所有相。云何无量相。谓空识无边处无色界事分别所有相。云何无所有相。谓无所有处无色界事分别所有相。复有余五相。一相相。二名相。三分别相。四真如相。五正智相。复有余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谓先分别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谓遍计所起。胜解所现。非住本性相。问名有何行相。答由相势力亦有种种无量行相。又若略说有十二种。一假说名。二实事名。三种类相应名。四各别相应名。五随德名。六假立名。七共所知名。八非共所知名。九显了名。十不显了名。十一总名。十二别名。问分别有何行相。答由相名势力故亦有种种无量行相。若略说者当知有七种。一有相分别。二无相分别。三于境界任运分别。四寻求分别。五伺察分别。六染污分别。七无染污分别。问真如有何行相。答其相不可说行相。问正智有何行相。答若出世间正智亦有其相。不可说行相。若世间出世间正智。有取安立谛行相。
复次若相若影像。若显现若有。若戏论若萨迦耶。若有为若思所造。若缘生如是等是相差别。若名若想。若施设若假言说。若世俗若假立。若言论如是等是名差别。若分别若思惟。若遍计若邪道。若邪行若越流。若不正取如是等是分别差别。若真如若实性。若谛性若无颠倒性。若不颠倒性若无戏论界。若无相界若法界。若实际如是等是真如差别。若正智若正慧。若正觉若正道。若正行若正流。若正取如是等是正智差别。
问如是五事。几色几心。几心所有。几心不相应行。几无为。答相通五种。名唯心。不相应行分别正智。通心及心所有。真如唯无为。
问如是五事。几蕴所摄。几非蕴所摄。答三蕴所摄。相摄不摄。真如不摄。
问如是五事。几界处所摄。几非界处所摄。答一切皆是界处所摄。
问如是五事。几缘起所摄。几非缘起所摄。答三缘起摄。相摄不摄。真如不摄。如缘起摄。处非处摄及与根摄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谛所摄。几非谛所摄。答谛有二种。一安立谛。二非安立谛。安立谛者。谓四圣谛。非安立谛者。谓真如。此中三是安立谛所摄。相亦摄亦不摄。真如唯非安立谛所摄。问如是五事。几因缘所摄。几等无间缘。几所缘缘。几增上缘所摄。答相一切缘所摄。名等无间缘所不摄。分别正智四缘所摄。真如唯所缘缘摄。
问如是五事。几法依所摄。几义依。几了义经依。几智依所摄。答相三依所摄。名唯法依所摄。如相分别亦尔。真如智所行故义依所摄。正智唯智依所摄。
问如是五事。几有色几无色。答相通二种。分别正智唯无色。名与真如俱非二种。是假有故不可说故。如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对无对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有漏几无漏。答相通二种。二唯有漏。二唯无漏。真如漏尽所缘义故名无漏。非漏尽相义故。正智漏尽对治义故名无漏。
问如是五事。几有为几无为。答相通二种。三唯有为。真如唯无为。诸行寂静所缘义故。非诸行寂静相义故。
问如是五事。几有诤几无诤。答相通二种。二唯有诤。二唯无诤。如有漏无漏此中道理当知亦尔。如有诤无诤如是。有爱味无爱味依耽嗜依出离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世间几出世间。答三是世间。真如是出世间。正智一分唯出世间。一分通世间出世间。真如一切言说戏论寂静所缘义名出世间。非超过言说戏论相义故。如世间出世间。堕摄非堕摄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内几外。答相通二种。名唯是外。分别生所摄故通二种。真如非二种。如分别。正智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粗几细。答三通二种。真如唯细。难识义故。非相渐减极略义故。正智唯细。行细义故。
问如是五事。几劣几胜。答三通二种。真如唯胜。清净所缘义故。非从下劣胜进相义故。正智唯胜。真如为所行义故。
问如是五事。几远几近。答一由处远时远故俱通二种。名分别正智由时远故皆通二种。真如由二故俱非二种。以无为故。
问如是五事。几有执受几无执受。答相通二种。名分别正智无执受。真如俱非二种问如是五事。几同分几彼同分。答相通二种。余非二种。唯依有色诸根建立同分彼同分故。
问如是五事。几因几非因。答四是因。真如非因。如因非因。果非果有因非有因。有果非有果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是异熟几非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非异熟。
问如是五事。几有异熟几非有异熟。答相通二种。名非有异熟。分别通二种。真如俱非二种。正智定非有异熟。问如是五事。几有所缘几无所缘。答相通二种。名无所缘。分别正智俱有所缘。真如俱非二种。如有所缘无所缘。相应不相应。有行无行。有依无依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有上几无上。答四有上。真如无上。无为清净所缘义故。
问如是五事。几去来今几非去来今。答四通三种。真如非三种。
问如是五事。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答欲色界系三无色界系亦尔。正智一种若唯出世间是不系。若世间出世间通系不系。真如俱非二种。
问如是五事。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相及分别通三种。名唯无记。真如唯善。清净善巧所缘义故。非能摄生可爱果相义故。正智唯善。问如是五事。几闻所成闻所成境。几思所成思所成境。几修所成修所成境。答相及分别是三种是三种境。名是闻思所成是三种境。真如唯是修所成境。正智是修所成是三种境。
问如是五事。几是空是空境。几是无愿是无愿境。几是无相是无相境。答相通三种。亦三种境。名非三种是二种境。分别通三种是二种境。真如非三种是空无相境。正智通三种是空所行境。若无差别。总说为空无愿无相。当知此中通闻思修所成为性。若唯以三摩地名而宣说者。当知此中唯修所成为性。通世出世。若唯以解脱门名而宣说者。当知此中唯出世间修所成为性。
问如是五事。几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属。几是增上心增上心所行。几是增上慧增上慧所行。答相是增上戒增上戒眷属。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名是戒眷属。亦是增上心慧所行。分别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属。真如是增上心慧所行。非三种。正智是增上心慧亦心慧所行。是增上戒眷属。
问如是五事。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相及分别通三种。名唯非学非无学。真如亦唯非学非无学。是无为故。正智通学及无学。问如是五事。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不断。答相通一切。名唯修所断。分别通见修所断。真如是不断。正智亦唯是不断。
问缘相为境修几念住。答四。问缘名为境修几念住。答一法念住。问缘分别为境修几念住。答三。谓受心法念住。问缘真如为境修几念住。答一法念住。又思惟身相真如。亦修坏缘法念住受心法相。当知亦尔。问缘正智为境修几念住。答三。如分别说。
问缘相为境。当言能舍已生未生恶不善法。当言不能舍耶。答当言伏断故舍。非永害随眠故舍。如相名分别亦尔。缘真如及正智为境。当言亦由永害随眠故舍。
问是五事中。思惟几事能入世间初静虑定。答思惟欲界所系及初静虑所系相名分别。如是思惟下地所系及第二静虑地所系相名分别。能入世间第二静虑。如是所余静虑无色如其所应当知亦尔。
问是五事中。思惟几事能入出世初静虑定。答即思惟欲界所系及初静虑地所系相名分别真如。如是乃至无所有处如其所应当知亦尔。非想非非想处。本性法尔唯是世间。问非想非非想处所系相。当言是相耶。答当言无想相。亦名微细相。
问是五事中。信等诸法用何为自性。以何为所缘。于何为增上得根名耶。答分别为自性。名相为所缘。于真如正智为增上故而得根名。如根名。力名亦尔。问于何位中得力名耶。答即信等根非不信等之所陵杂。若成不杂法时转名为力。如根及力如是。若得菩提支名为觉支。此是世间觉支。以分别为自性。若依菩提支名为觉支。此是出世间觉支。以正智为自性。真如为所缘。于觉悟安立谛为增上。又正见等诸道支若是世间。如前应知。若出世间。以正智为自性。除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为所缘。于所证得一切漏尽。现法乐住为增上。如诸道支。行迹法迹。奢摩他毗钵舍那等当知亦尔。此中行迹依钝根利根现法乐住已得未得差别建立。若诸法迹依能任持世俗胜义正法差别建立。谓由任持增上戒世俗正法故建立初二。由任持所余增上心增上慧胜义正法故建立后二。又由于所缘境不散乱义故。及观察彼义故。建立奢摩他毗钵舍那。
问依能解脱相及粗重二种缚故立八解脱于五事中。用谁为自性。以谁为所缘。于谁为增上。答用世间出世间正智为自性。初及第二于诸色中以显色相及真如相为所缘。第三即诸色中以摄受相及彼真如相为所缘。次四种各以自相为所缘。及彼真如为所缘。最后无所缘。于能引发一切圣神通功德为增上。又修观者于诸色相及无色相。为自在障之所障故。为断彼障起此观行。诸胜处中。前四如初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由诸色相难可胜故。于此事中能胜伏时。于无色相亦得胜自在。又此中言胜知胜见。谓诸圣者由正作意思惟诸色真如相故得胜知见。若诸异生即不如是。问若尔异生云何名胜。答由三种想故。谓于净不净色由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待故。于净不净色由展转相随想展转相随故。于净不净色由清净一味想。此最后胜。异生圣者二所共得。又十遍处由胜处所缘力应知其相。此中差别者。亦以大种相为所缘。及彼真如相为所缘。又空识无边处相为所缘。及彼真如相为所缘。若不尔者。由所依止不遍满故。能依不应得成遍满。由彼所缘真如之相所缘境界极遍满故得名遍满。由胜遍满二种势力。令诸解脱亦得清净。又能引发一切众圣神通功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三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二
复次嗢拖南曰。
思择自性取 萨迦有世间
真寻思实智 密意与次第
问如是五事几谛所摄。答相四安立谛摄。名一苦谛摄。分别三谛摄。除灭谛。真如四非安立谛摄。正智缘安立非安立谛境道谛摄。问诸相是名耶。设名是相耶。答诸名皆是相。有相而非名。谓除名相余四相。余随所应当知亦尔。问诸相皆相相耶。设相相皆相耶。答诸相相皆是相。有相非相相。谓名等四相。问若分别相相一切名相相合相依而分别耶。设分别名相。一切相相相合相依而分别耶。答应作四句。有分别相相非名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别。谓分别不了其名所有相相。又于诸相已拔名随眠。有分别名相非相相相合相依而起分别。谓分别不了其事所有名相。与上相违是俱句。除上尔所相。是俱非句。问若思惟真如即观真如耶。设观真如即思惟真如耶。答应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观真如。谓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真如。但见真如相不见实真如。乃至未至正通达位。及通达后作意思惟安立真如。有观真如非思惟真如。谓通达真如时。由胜义故非思惟其相。有思惟真如亦观真如。谓通达后相续思惟非安立真如。有不思惟真如亦非观真如。谓离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诸相。
问若思惟相即观其相耶。设观其相即思惟相耶。答应作四句。有思惟相不观其相。谓前第二句。有观其相不思惟相。谓前初句。有思惟相亦观其相。谓前第四句。有非思惟相亦非观其相。谓前第三句。
问如是五事为摄一切法。为不如是耶。答如是。问彼一切法当言以何而为自性。答诸法自性不可言说。问云何应观彼诸法相。答如幻事相。非全无有。譬如幻事有幻事性无象马车步末尼真珠金银等性。如是诸法体性唯有名相可得。无有自性差别施设显现可得相。由相名相之自性实不可得。如相如是名名自性。分别分别自性。真如真如自性当知亦尔。正智由正智名。正智自性实不可得。何以故。于一切种随言自性不成就故。若谓诸相自性安立即称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是则于相假立名。前应有彼觉。如已立名。又于一相所立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应有众多差别体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应道理。若谓诸相如名安立。由名势力相自性起。是则彼相假立名前应无自性。彼既无有。假立名言亦应无有。是故二种俱成无过。又假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应有众多差别体性。又依他过。由彼诸相但依于他假建立故。是故一切假立名言如其自性。不应道理。犹如所起种种幻类。譬如幻者造作种种幻士夫类。谓男女象马熊罴等类。非彼诸类如其相貌实有体性。如是诸相非称名言有实体性当知亦尔。若谓离彼相及名言二种和合有自性生。彼于诸相或于名言或二中间。应现可得。然不可得。是故此计不应道理。由此因缘随言自性于一切种皆无所有。若谓名言能显自性。亦不应理。若取不取假立名言俱有过故。若取相已假立名言便不成显。若不取相假立名言。无事名言不应道理。又如前说所立名言有众多故。有差别故。则有众多差别体性成大过失又照了喻不相似故不应道理。不相似者照了因缘于一切事无有差别。种种亦尔。能取因缘名言不尔。
问不可言中不可言言既现可得。是故法性不可言说。不应道理。又造幻者所造种种幻化形类。虽彼形类非如其性。然有种种能造幻事如其自性。是故譬喻亦不相似。答正立宗时不可言言亦已遮遣。为令觉知如是义故。方便施设譬喻等故。非不相似。虽假名言非如彼性。不可言义非不是有。问若诸相事假立名言则便得有。若不假立则不得有。若如是者喻可相似。不可言计亦应道理。若不尔者。不可言计则为唐捐。答如是由先所起八分别故。于现在世三种事生。如本地分已说其相。即此所生三种事故。复起分别。由此道理诸杂染法展转相续无有断绝。由此因缘其喻相似。分别假立若断灭时。诸杂染法皆可随灭证得圣智。此是量故。不可言计亦不唐捐。
问若于尔时分别假立皆悉断灭。即于尔时相事随遣。若尔随一获得圣智。一切相。名。分别。所摄情无情数。内外事物皆应永灭。譬如幻者所作幻事。答相等诸物或由不共分别为因。或复由共分别为因。若由不共分别所起无分别者。彼亦随灭。若共分别之所起者。分别虽无由他分别所任持故。而不永灭。若不尔者。他之分别应无其果。彼虽不灭得清净者。于彼事中正见清净。譬如众多修观行者。于一事中由定心智种种胜解异见可得。彼亦如是。
问如是五事。几是所取。几是能取。答三是所取。分别正智亦是能取。亦是所取。
问如是五事。当知几种取所行义。答略有三种。一有言有相取所行义。二无言有相取所行义。三无言无相取所行义。此中最初是言说随觉者取所行境。第二是言说随眠者取所行境。第三是于言说离随眠者取所行境。又初二是世俗谛取。最后是胜义谛取。复有远离言说随眠后所得取。通取一切二谛所摄取所行境。谓世出世智以安立谛为所行故。建立彼智通用二谛为所行境。此二种取由二因缘应知。得成世出世性。谓曾得未曾得故。依言说不依言说故问有相之取世间共成。无相之取非所共成。何因何缘名无相取。无因无缘不应道理。答世俗名言熏习取果。是有相取。世所共成能令杂染。胜义智见熏习取果是无相取。非所共成能令清净。是故此二有因有缘。如眼若有翳等过患。便有发毛轮等翳相现前可得。若无彼患便不可得。但有自性无颠倒取。问于无相界若取其相非无相取。若无所取亦不得成无相之取。若尔云何名无相取。答言说随眠已远离故。此取虽复取无相界。不取相故。成无相取。问若无构获云何成取。答虽不构获诸相差别。有所增益然取无相故。得成取。问若无构获无所增益。此取相状云何可知。答取胜义故。取无相故。五种事相皆不显现以为其相。问若不分明可立为取。何故不许诸取灭无。答灭无无有修作义故。非修观者依于灭无有所修作。问若尔云何证知其相。答自内证智之所证知。问若尔何不如其所证如是记别。答此内所证非诸名言安足处故。
问若先无有知无相智。由无有故。亦无数习无相智义。无数习故知无相智既无其因。应不得生。答有相亦得为无相因。随顺彼故。如世间智为缘生出世智。有漏智为缘生无漏智。有心定为缘生无心定。此亦如是。
问苦等诸智世尊说为得清净因。若苦等智。于苦等谛分别苦等。应成有相。若不分别苦等诸智。便非是有。彼无有故。云何能得毕竟清净。答由无相智增上力故。于诸谛中极善清净通世出世分别智生。即名已断所断烦恼。其无相智是苦等智因正能断灭所断烦恼。于此因中假立果名。即假说此为苦等智。是故无过。
问先说所取是能取果。即此能取当言何果。答此二展转更互为果。
问若所知境无常。积集相续无量多不现见。云何修观行者缘彼为境。及令转灭。答于彼闻思增上力故得三摩地。由彼因缘。令三摩地五种境界影像现前。即缘此事以为境界。除遣此故彼得转灭。
问除遣五种所知境界。当言何相。答无上转依无为涅槃以为其相。云何为涅槃。谓法界清净烦恼众苦永寂静义。非灭无义。问若唯烦恼众苦永寂名为涅槃。何因缘故非灭无义。答如外水界唯离浑浊得澄清性。非离浊时无澄清性。又如真金唯离刚强得调柔性。非离彼时无调柔性。又如虚空唯云雾等翳障寂静得清净性。非彼无时其清净性亦无所有。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云何名为法界清净。谓修正智故永除诸相证得真如。譬如有人于眠梦中自见其身为大暴流之所漂溺。为欲越渡如是暴流发大精进。即由发起大精进故。欻然便觉。既得觉已于彼暴流都无所见。除相道理当知亦尔。问为即于此言说随眠正断灭时。诸相除遣。为断灭已后方除遣。答断时。遣时。平等平等如秤两头低昂道理。又如画像彩色坏时形相随灭。亦如翳等过患愈时发毛轮等相亦随遣。愈时遣时平等平等。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问修观行者云何除遣所缘境相。答由正定心于诸所知境界影像。先审观察。后由胜义作意力故转舍有相转得无相。此无相转复有五位。一少分位。二遍满位。三有动位。四有加行位。五成满位。问如是成满其相云何。答不为一切烦恼一切灾横所陵杂故。究竟无恼清净所依说名成满。即此又是善清净真实义所行。一切现量所行。一切自在所行。
问于此成满建立几乘。齐何时证。答随三种根差别证故建立三乘。然彼二乘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乘。以为根本。又彼二乘随缘差别。随所成熟无决定故。证得时量亦不决定。其最后乘要经三种无数大劫。方可证得。依断三种粗重别故。何等名为三种粗重。一恶趣不乐品。在皮粗重。由断彼故不往恶趣。修加行时不为不乐之所间杂。二烦恼障品。在肉粗重。由断彼故一切种极微细烦恼亦不现行。然未永害一切随眠。三所知障品。在心粗重。由断彼故永害一切所有随眠。遍于一切所知境界。无障碍。智自在而转。
复次云何立声闻乘。谓三因缘故。一变化故。二誓愿故。三法性故。变化故者。谓随彼彼所化势力。如来化作变化声闻。誓愿故者。谓有补特伽罗。于声闻乘已发誓愿。即建立彼以为声闻。法性故者。谓有补特伽罗。本性已来慈悲薄弱于诸苦事深生怖畏。由此二因于利他事不深爱乐。非为是事乐处生死。彼由安住此法性故。立为声闻。又觉法性故。谓于一切安立谛中。多分修习怖畏行转。由此因缘证得圆满。如声闻乘独觉亦尔。出无佛世而证正觉。与此差别。即上相违三因缘故。应知菩萨。
复次云何声闻失坏正法及毗奈耶。谓有声闻。计唯无有烦恼烧然名为寂灭。生大怖畏。谓我当断。我当永坏。我当无有。譬如有人身婴热病于无病中都无识别。谓病愈时举体随灭。便生怖畏。我宁不脱如是热病。是名失坏。由此譬喻失坏声闻当知亦尔。复次云何菩萨失坏大乘。谓有菩萨。闻一切法甚深无性。即执一切烦恼烧然自性本无。谓已无有生死重病。譬如有人于己身中所生热病。谓为无病。于此热病不能解脱。名为失坏。由此譬喻失坏菩萨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几是萨迦耶。几非萨迦耶。答相通二种。二是萨迦耶。一非萨迦耶。真如俱不可说。如萨迦耶。有及世间当知亦尔。
问如是五事四种真实。此中何事摄几真实。答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三事所摄。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二事所摄。问如是五事四种寻思。此中何事摄几寻思。答如理作意相应分别总摄四种。
问如是五事四种如实遍智。此中何事摄几如实遍智。答一切皆是正智所摄。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有二。答即依如是所说五事。由俗自性说无自性。由别别相说有自性。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势力故。说三种无自性性。一相无自性性。二生无自性性。三胜义无自性性。云何相无自性性。谓一切法世俗言说自性。云何生无自性性。谓一切行众缘所生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胜义无自性性。谓真实义相所远离法。此由胜义说无自性性。如观行苾刍于大骨聚生假胜解。不能除遣。于此骨聚胜义无自性相恒无间转。如是应知胜义无自性性。此中五事非由相无自性性故。说无自性。然由生无自性性故。胜义无自性性故。随其所应说无自性。谓相名分别正智。皆由二种无自性性。真如不由无自性性说无自性。是故世尊依此密意。于伽他中说如是言。我说一谛更无第二。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等于虚空。答亦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问世尊依何密意。说一切法皆如幻等。答依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说如是言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等随观色乃至识有无常耶。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何以故。欲说等随观常无有故。说等随观有无常。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等随观色乃至识皆有苦耶。答依生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等随观即彼皆空。答即依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诸法由远离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如依远离性说彼为空。依异相性说为无我。当知亦尔。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色乃至识如理观故。审思虑故。乃至观彼非有显现。答依相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彼虚伪不实显现。答依生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如是言。是故今者应知是处。谓于是中眼永寂灭远离色想。乃至意永寂灭远离法想。答都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由彼故于一切处遣一切想。帝释天等亦不能知。彼依何处而起静虑。答都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能随顺喜忧舍处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中无谛无实无无颠倒无不颠倒。复说有圣出世间谛。答依于一切无自性性。或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
问世尊依何密意。说静虑者静虑境界。诸佛诸佛境界皆不可思议。答依于一切无自性性。或不依于无自性性。说如是言问如是五事。何缘最初建立其相。乃至最后建立正智。答若无其事施设于名。不应道理。故此次第施设于名。由此名故施设自性。施设差别。故此次第施设分别。由分别故。或分别相。或分别名。或俱分别。由此三法显杂染品。次第圆满。从此乃容修清净品。谓即观彼所有杂染诸法真如。由正智故能正观察。能得清净。由此二种显清净品次第圆满。是故显示如是次第。
如是于真实义分中。已说事决择。若欲了知真实义者。于三自性复应修观。嗢拖南曰。
总举别分别 缘差别依止
亦微细执着 如名等执性
云何名为三种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云何遍计所执自性。谓随言说依假名言建立自性。云何依他起自性。谓从众缘所生自性。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粗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问遍计所执自性缘何应知。答缘于相名相属应知。问依他起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知。问圆成实自性缘何应知。答缘遍计所执自性于依他起自性中毕竟不实应知。世尊于余经中说缘不执着遍计所执自性应知此性者。依得清净说。不依相说。今此义中当知依相说。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略有五种。一遍计义自性。二遍计名自性。三遍计杂染自性。四遍计清净自性。五遍计非杂染清净自性。云何遍计义自性。谓有四种。一遍计自相。二遍计差别相。三遍计所取相。四遍计能取相。遍计自相者。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乃至此事是识自性。此事是眼自性。乃至此事是法自性。遍计差别相者。谓遍计此色是可意。此色是不可意。此色是非可意非不可意。此色是有见。此色是无见。此色是有对。此色是无对。此色是有漏。此色是无漏。此色是有为。此色是无为。如是等类差别道理。遍计此色所有差别。如色如是余蕴一切处等当知亦尔。遍计所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眼所取。此是耳鼻舌身意所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欲界意所取。此是色界意所取。此是无色界意所取。此是不系意所取。遍计能取相者。谓遍计此色是色能取。此色是声香味触能取。又复遍计此受想行识是色能取。此是声香味触法能取。
云何遍计名自性。谓有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无差别者。谓遍计一切一切法所有名。有差别者。谓遍计此名为色。此名为受。此名为想。此名为行。此名为识。如是等类无量无数差别法中各各别名。
云何遍计杂染自性。谓遍计此色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又复遍计此受此想此行此识。有贪有瞋有痴。不能远离贪瞋痴系。又与信等一切善法而不相应。
云何遍计清净自性。谓与上相违当知其相。云何遍计非杂染清净自性。谓遍计此色是所取。此是能取。此受想行识是所取。此是能取。又于一切无记法中遍计所有无记诸法。复次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二依义遍计名自性。三依名遍计名自性。四依义遍计义自性。五依二遍计二自性。
云何依名遍计义自性。谓遍计此色事名有色实性。此受想行识事名有受想行识实性。云何依义遍计名自性。谓遍计此事名色或不名色。此事名受想行识。或不名受想行识。云何依名遍计名自性。谓不了色事。分别色名而起遍计。不了受想行识事。分别受想行识名而起遍计。
云何依义遍计义自性。谓不了色名。由不了名分别色事而起遍计。不了受想行识名。由不了名分别受想行识事而起遍计。
云何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此事是色自性名之为色。此事是受想行识自性名受想行识。
复次遍计所执自性执当知略有二种。一加行执。二名施设执。加行执当知复有五种。一贪爱加行故。二瞋恚加行故。三合会加行故。四别离加行故。五舍随与加行故。名施设执当知复有二种。一非文字所作。二文字所作。非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何物。云何此物。此物是何。此物云何。文字所作者。谓执此为此物。此物如是或色。乃至或识或有为。或无为。或常或无常。或善或不善。或无记如是等。复次微细执着当知五种。一于无常常执。二于苦乐执。三于不净净执。四于无我我执。五于诸相中遍计所执自性执。复次由五因缘。当知愚夫如名如言于所诠事执有自性。所以者何。谓因问言。此事用何以为自性。答言此事是色自性非是色名。或答言。此事是受想行识自性非受想行识名。复次独处空闲。精勤观察诸法自相共相。寻思此事是色相非色名。或寻思此事是受想行识相非受想行识名。复次于此色事寻求色相。不能得时便生不乐。非求色名不能得时。或于此受想行识事。寻求受想行识相。不能得时便生不乐。非求受想行识名不能得时。复次语于名转。名于义转。此中若名能显自相义。非此能显差别相义。非此能显所取相义。非此能显能取相义。或名乃至能显能取相义。非此能显乃至自相义。若即彼名于自相义转。亦于乃至能取相义转者。此余诸名各别行解随义而转应不可得。此不应理。如是复于各别义转所有名中。若名于自相义转。乃至若名于能取相义转。此名为于有义转耶。为于无义转耶。于有义转且不应理。此不应理。如前观五事中已辩。若于无义转者。是则此名于无相义转。其理便至。若于无相义转此非有义。但能显示自所增益。若取增益即是执着。是故如名如言于所诠事执着自性。道理成就。
复次一切愚夫于诸相中名言所缚故。当知如名如言于所诠事妄执自性。问何缘故知于诸相中名言所缚。答由理教故。云何由理。谓若离名言于诸事中喜乐不可得故。若名言俱于诸事中喜乐可得故。是一道理。又复展转相依而生。何以故。事为依止名言得生。名言为依事可得生故。谓诸世间要依有事方得生起名言分别。非于无事起此分别。如是当知事为依止名言得生。如静虑者内静虑时。如如意名言作意思惟。如是如是有所知事。同分影像生起方便运转现在前故。如是当知名言为依事可得生。又于名言修对治时。若安置心于无相界。一切诸相皆不现前。若不安心于无相界。不随所欲。便为诸相漂转其心。由此道理当知于相名言是缚。云何由教。如世尊说。
愚昧思凡夫 于相为言缚
牟尼脱言缚 于相得自在
清净见行者 安住于真智
于自性无得 不见彼所依
由真智清净 说彼为真明
二执不相应 故号为无二
又如异生于诸蕴中善知无我。虽观蕴中所建立我但是假有。非不于彼我执随转。由彼随眠未永断故。此中道理当知亦尔。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三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四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三
复次嗢拖南曰。
摄无性知等 密意等所行
通达与随入 差别依为后
问三种自性相等五法。初自性。五法中几所摄。答都非所摄。问第二自性几所摄。答四所摄。问第三自性几所摄。答一所摄。问若依他起自性亦正智所摄。何故前说依他起自性缘遍计所执自性执应可了知。答彼意唯说依他起自性杂染分非清净分。若清净分当知缘彼无执应可了知。
复次三种自性三种无自性性。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由相无自性性故。遍计所执自性说无自性。由生无自性性故。及胜义无自性性故。依他起自性说无自性。非自然有性故。非清净所缘性故。唯由胜义无自性性故。圆成实自性说无自性。何以故。由此自性亦是胜义。亦一切法无自性性之所显故。
问三种自性几应遍知。答一切。问几应永断。答一。问几应证得。答一。
复次由此三种自性。一切不了义经诸隐密义皆应决了。谓诸如来秘密语言。及诸菩萨随无量教秘密语言所有要义。皆由如是三种自性。应随决了。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无有退转。
复次三种解脱门亦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空解脱门。由依他起自性故。立无愿解脱门。由圆成实自性故。立无相解脱门。问遍计所执自性何等智所行。为凡智耶。为圣智耶。答都非智所行。以无相故。问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圣智所行。问圆成实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圣智所行。
问诸观行者通达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行于相耶。当言行于无相耶。答若以世间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相。若以出世智而通达时。当言行于无相。如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当知亦尔。
问若观行者如实悟入遍计所执自性时。当言随入何等自性。答圆成实自性。问若观行者随入圆成实自性时。当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性。问遍计所执自性有几种。答随于依他起自性中施设建立自性差别所有分量。即如其量遍计所执自性亦尔。是故当知遍计所执自性无量差别。又于依他起自性中。当知有二种遍计所执自性执。一者随觉。二者串习习气随眠。问依他起自性有几种。答当知如相品类差别。复有二种依他起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执所起。二即彼无执所起。问圆成实自性有几种。答于一切处皆一味故。圆成实自性无有安立品数差别。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依止三事。谓相名分别。问依他起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即依遍计所执自性执。及自等流。问圆成实自性当言何所依止。答当言无所安住无所依止。
复次嗢拖南曰。
若无有作业 微细等无体
生执等了知 染苦喻分别
问若无遍计所执自性当有何过。答于依他起自性中。应无名言无名言执。此若无者。应不可知杂染清净。问若无依他起自性。当有何过。答不由功用。一切杂染皆应非有。此若无者。应无清净而可了知。问若无圆成实自性。当有何过。答一切清净品皆应不可知。
问遍计所执自性能为几业。答五。一能生依他起自性。二即于彼性能起言说。三能生补特伽罗执。四能生法执。五能摄受彼二种执习气粗重。问依他起自性能为几业。答亦五。一能生所有杂染法性。二能为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所依。三能为补特伽罗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粗重所依。问圆成实自性能为几业。答亦五。由是二种五业。对治生起所缘境界性故。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言微细。当言粗耶。答当言微细。如微细难见难了当知亦尔。问依他起自性当言微细。当言粗耶。答当言是粗然难见难了。问圆成实自性当言微细。当言粗耶。答当言极微细。如极微细。极难见极难了当知亦尔。
问此三自性几是无体能转有体。答一。问几是有体能转有体无体。答一。问几是有体而非能转。答一。
问此三自性几是不生能生于生。答一。问几是生能生生不生。答一。问几是非生不能生生及不生。答一。
问遍计所执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有二种。一彼觉悟执或无执。二彼随眠执或无执。若由言说假立名字遍计诸法决定自性。当知是名彼觉悟执。若善了知唯有名者。知唯名故。非彼诸法有决定性。当知是名于彼无执。若未拔彼习气随眠。当知于彼有随眠执。乃至未舍习气粗重。若永断已当知无执。问依他起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若由遍计所执自性觉悟执故。复遍计彼所成自性。是名初执。若善了知唯有众相。不遍计彼所成自性。是名无执。若于相缚未永拔者。于诸相中有所得时。名第二执。若于相缚已永拔者。于无相界正了知故。于相无得。或于后时如其所有。而有所得当知无执。问圆成实自性执无执相云何应知。答此无有执。此界非执安足处故。若于此界未得未触未作证中。起得触证增上慢者。当知即是遍计所执。及依他起自性上执。
问遍计所执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唯有其名。唯遍计执无相无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本来寂静自性涅槃。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系非离系。非缚非解脱。非苦非乐。非不苦不乐。唯是一味遍一切处。皆如虚空。以如是等无量行相。应正了知遍计所执自性。问依他起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一切所诠有为事摄。云何一切所诠事耶。所谓蕴事。界事。处事。缘起事。处非处事。根事。业事。烦恼事。随烦恼事。生事。恶趣事。善趣事。产生事。色类事。四大王众天事。乃至他化自在天事。梵众天事。乃至色究竟天事。空无边处事。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事。随信行事随法行事。顺决择分善根事。见道事。修道事。预流果事。乃至阿罗汉果事。独觉事。等正觉事。灭想受事。到彼岸事。念住事。乃至道支事。静虑无量无色定事。修想事。修随念事。解脱胜处遍处事。力无所畏愿智不护念住大悲永害习气。诸相随好。一切种妙智。一切不共佛法事。又当了知。同于幻梦光影。谷响水月。影像及变化等。犹如聚沫犹如水泡。犹如阳焰犹如芭蕉。如狂如醉。如害如怨。如饮尿友喻。如假子喻毒蛇箧。是空无愿远离无取虚伪不坚。如是等类差别无量。问圆成实自性当云何知。答当正了知。如先所说差别之相。所谓真如实际法界。如是等类无量差别。复当了知所余差别。谓无形色不可睹见。无所依住无所攀缘。不可显现不可了别。不可施为不可宣说。离诸戏论无取无舍。如是等类差别无量。问此三自性几自非染能令他染。答一。问几唯自染。答一。问几自清净令他清净。答一。如染当知苦亦尔。问遍计所执自性以何为喻。答譬如虚空。问依他起自性以何为喻。答如害如怨。问圆成实自性以何为喻。答譬如无尽大宝伏藏。
问遍计所执自性由何故遍计。答由依他起自性故。问依他起自性由何故依他。答由因缘故。问圆成实自性由何故圆成实。答由一切烦恼众苦所不杂染故。又由常故。
问如说能取真实义慧是无分别。云何应知无分别相。为由不作意故。为由超过彼故。为由无所有故。为由是彼性故。为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若由无作意故者。彼与如理作意相应不应道理。熟眠狂醉应成此过。若由超过彼故者。云何不与圣教相违。如说三界所有诸心心所皆是分别。若由无所有故者。云何此慧非成非心所。若由是彼性故者。云何此慧非成色自性。及非贯达相。若由于所缘境作加行故者。云何不谤无分别慧离加行性。若如是等皆不应理。云何当知无分别慧。答于所缘境离加行故。此所缘境离有无相诸法真如。即此亦是离诸分别。由先势力所引发故。虽离加行。若于真如等持相应妙慧生时。于所缘相能现照取。是故此慧名无分别。
如是已说真实义分决择。由五因缘当知菩萨所有威德不可思议。何等为五。一者菩萨所有威德超过一切寻思境故。二者菩萨所有威德世间譬喻不可得故。三者菩萨所有威德唯系属善磨莹心故。四者菩萨所有威德与不定地心一向不同分故。五者菩萨所有威德一向系属定地心故。
复次于大乘中有十法行。能令菩萨成熟有情。何等为十。谓于大乘相应菩萨藏摄契经等法。书持供养惠施于他。若他正说恭敬听闻。或自玩读或复领受。受已广音而为讽诵。或复为他广说开示。独处空闲思量观察随入修相。问如是十种法行。几是能生广大福德道。答一切。问几是加行道。答一。谓第九。问几净障道。答一。谓第十。如是种类余决择文更不复现。
复次如闻所成地摄大乘中说。大菩提由五种相应。当了知。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而未分别。今当解释。
云何大菩提自性。谓胜声闻独觉转依。当知此转依复有四种相。一生转所依相。二不生转所依相。三善观察所知果相。四法界清净相。生转所依相者。谓佛相续出世间道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此道应当不生不转。若远离彼而有此事。未转依时先应有此。不生转所依相者。谓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不生转所依。若不尔不得此转依。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便有众缘和合不生不转应不可得。善观察所知果相者。谓此转依是善通达所知真实。所知真如果。若不尔诸佛自性应更观察。更有所断。更有所灭。法界清净相者。谓此转依已能除遣一切相故。是善清净法界所显。若不尔此应无常。应可思议。然此转依是常住相不可思议。复次此不可思议说名无二。由五种相应当了知。一由自性故。二由处故。三由住故。四由一性异性故。五由成所作故。
云何由自性故。不可思议。谓或即色或离色。如是不可思议。或即受想行识。或离受想行识。如是不可思议。或即地界或离地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即水界火界风界或离水界火界风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即眼处或离眼处。如是不可思议。或即耳鼻舌身意处。或离耳鼻舌身意处。如是不可思议。或有或非有。如是不可思议云何由处故不可思议。谓或在欲界或离欲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在色界无色界。或离色界无色界。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人中或离人中。或在天上或离天上。如是不可思议。或在东方或离东方。或在南西北方上下方维。或离南西北方上下方维。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由住故不可思议。谓安住如是如是色类乐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如是色类奢摩他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有心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无心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色类圣住。如是不可思议。安住如是色类天住梵住。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一性异性不可思议。谓一切佛同安住一无漏界中。为是一性。为是异性。如是不可思议。
云何成所作故不可思议。谓如是如是如来同界同智势力勇猛住无漏界。依此转依能作一切有情义利。如是不可思议。此复二因缘故当知不可思议。谓离言说义故。及过语言道故不可思议。又出世间故。无有世间能为譬喻。是故不可思议。
云何功能。谓若略说有十自在。说名功能。谓寿自在等如本地分已说。
云何加行。谓若略说有四种化说名加行。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萨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中。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化。当知一切诸佛世尊于此四种变化事中。遍十方界功能无碍。
云何为转。当知此转略有二种。一权时转。二毕竟转。权时转者。谓诸有情乃至未成熟。未解脱来诸佛世尊有变化转。毕竟转者。谓如无尽不可思议诸佛自性大光明转。如是能作一切有情所作事转。
云何为还。当知此还亦有二种。一权时还。二毕竟还。权时还者。谓所化有情已成熟已解脱故。从此无间诸佛世尊现般涅槃。非毕竟灭。毕竟还者。当知烦恼及诸习气毕竟尽故。彼所依处众苦亦尽。
云何能赞叹者于如来所能作饶益。谓随所赞叹但行自利。非由赞叹于如来所有异所作犹如造瓶。何以故。如来隐善极少欲故。复有二种于如来所称扬赞叹甚希奇法。一令赞叹者纯行自利生无量福。二于远离一切所求诸如来所而作饶益。谓于如来所如如赞叹。如是如是摄受自利。如如摄受自利。如是如是名以供养摄受如来。由此因缘生极广大无尽福聚。又诸如来有二种事。一不可意事。二可意事。
复次由六种相当知略摄如来功德。一圆满。二无垢。三不动。四无等。五能作有情利益事业。六功能。
云何圆满。谓诸如来成就三界及出世间一切功德。彼出世间所有功德超过一切语言行路。是故如来一切歌咏所不能及。由此因缘弥应赞叹。云何无垢。谓诸功德有七种垢。一欲。二见。三疑。四慢。五憍。六随眠。七悭。彼于如来一切永无。何以故。由诸如来所有功德不求他知。谓欲令他知我成就如是功德。又于此德无执着见。又于此德无有疑惑为功德耶为过失耶。又不以己所有功德与他挍量。又不观己所有功德憍醉掉举生欣生喜。非彼功德为诸烦恼之所随眠。永害烦恼并习气故。又于功德无悭吝心。谓勿令他同所证得。
云何不动。谓诸外道不能动故。一切魔军不能动故。一切盗贼不能夺故。一切亲属不能坏故。一切国王不能坏故。火水风大不能变故。寿命虽尽亦无退故。由诸如来功德无尽。是故不动。
云何无等。谓诸如来所有功德极广大故。极尊胜故。极众多故。大威力故。若净不净一切有情无与等者。是故无等。
云何能作有情利益事业。谓舍所得广大无罪所有安乐。方便示现利他加行。是故能作利益他事。
云何功能。谓于所作利有情事。不待作愿而圆证故。彼加行智为亲属故。于彼恒时而专志故。
复次由五因缘。当知诸天非所归依。何等为五。一由形相故。二由自性故。三由作业故。四由法尔故。五由因果故。
云何诸天由形相故。非所归依。谓由不现见无交议故。由形暴恶有怖畏故。由习放逸有贪爱故。由舍利他无悲愍故。由不了知作与不作。于真实义不通达故。
云何如来由形相故是真归依。谓由现见有交议故。由形憺怕无怖畏故。由无纵逸离贪爱故。由常不舍利有情事有悲愍故。由善了知作与不作。于真实义善通达故。
复由五相唯有如来是真归依。何等为五。一为利益一切有情取菩提故。二能善转正法眼故。三于恩怨诸有情所等心利故。四舍一切家宅亲属摄受贪爱根寂静故。五能善解一切疑故。
云何诸天由自性故。非所归依。谓彼诸天漏所随故。性非调善能调御他不应道理。如来永离一切漏故。其性调善故。能调御一切有情。
云何诸天由作业故。非所归依。谓彼诸天受用诸欲安住为业。损害有情恶业可得。如来广大无垢静虑安住为业。能作有情利益为业。
云何诸天由法尔故。非所归依。谓诸世间及出世间吉祥盛事一切皆依自功力故。若离功力。虽于诸天极申敬事。亦不能得。虽不敬事。但作功力必能得故。
云何诸天由因果故。非所归依。谓诸天身为由能感天业所得。为由供养诸天故得。为无因得。若由能感天业得者。但应归依自所作业。非彼诸天。若无因得。应归无因。不应归天。若由供养诸天故。得此诸天身。为当但用供养为因。为天为俱。若唯供养天应唐捐随所供养应感天身。若但由天供养徒设。虽不供养天应令彼获得天身。若言俱由。谓以供养摄降诸天随所思愿皆令果遂。若尔七种所思果遂不决定故。不应道理。谓供养缘于所摄受。诸信解者于信解缘。于信解事。于能往趣最胜天身。于能果遂最胜富乐。于能灭坏阿素洛等所有怨敌。及于徙没。
复次有四清净。一名清净。二语清净。三自性清净。四形相清净。又此形相有大威德。断诸疑网。能善记别。难化能化。天人所归善能诲导。证出离性制诸外道。
复次云何当知色等想事。色等施设是假名有非实物有。谓诸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缘色等想事计为色等性。此性非实物有。非胜义有。是故如此色等想法非真实有。唯是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假有。若遣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如其色等想事缘。离言说性。当知此性是实物有。是胜义有。此中道理言论成立。如菩萨地应知。若诸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缘遍计所执自性为境。即说此性非内非外。非二中间少有可得。非已生。非当生。非正生。非已灭。非当灭。非正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此唯假有非胜义有故。若离名言诸法自性。当知此性凡夫所生邪执为缘。已生当生正生已灭当灭正灭。若未永断未遍知便成杂染。若已永断已遍知。乃成清净。复有四法能令菩萨摄正多闻。谓多闻持。多闻证。多闻果。多闻净。如其次第菩提愿。事善友。思择力。住空闲。应知其相。
问诸菩萨意乐界云何。答于诸佛法信解有性所显故。问诸菩萨增上意乐界云何。答于诸佛法信解有德所显故。问诸菩萨胜解界云何。答于诸佛法信解可得所显故。问诸菩萨愍云何。答于苦现前诸有情所随生愍伤故。问诸菩萨悲云何。答于苦因现前诸有情所随生悲哀故。问诸菩萨慧云何。答于所知境通达如所有性故。问诸菩萨智云何。答于所知境通达尽所有性故。
复有三种思惟过患。谓不究竟思惟。非处思惟。颠倒思惟。
复次如诸菩萨所行惠施当知。此施由七种相乃得清净。谓施物清净。戒清净。见清净。心清净。语清净。智清净。垢清净。如是清净当知一切皆有十相。云何施物清净十相。一广大施。谓众多差别故。二平等施。谓无增无减故。三应时施。谓当彼所乐故。四上妙施。谓色等具足故。五清净施。谓非不净物所杂秽故。六如法施。谓无罪相应故。七随乐施。谓随求者所爱乐故。八利益施。谓随彼所宜故。九或顿或渐施。谓观彼求者故。十无间施。谓无断绝故。
云何戒清净十相。一发勤精进所获财物而用惠施。二自手臂力所致财物而用惠施。三离垢污物而用惠施。四如法而施。五如法所得而用惠施。六息除诸恶而行惠施。七调伏诸根而行惠施。八殷重恭敬而行惠施。九自手而施。十于己仆从先行恩养。然后惠施他来求者。
云何见清净十相。一不计度我能行施施为我所而行惠施。二不将己挍量于他。谓我是胜是等是劣而行惠施。三不观他当有反报而行惠施。四不观察当来有胜殊妙富乐而行惠施。五不观施全无有果而行惠施。六不观施不相似果而行惠施。七不观施有颠倒果而行惠施。八不观杀害为伴侣善而行惠施。九不观奇变吉祥之相而行惠施。十不为世间声誉称赞而行惠施。
云何心清净十相。一怜爱心而行惠施。谓任自性于诸有情。二珍宝心而行惠施。谓于施所。三平等心而行惠施。谓于怨亲及中庸所。四调伏垢心而行惠施。谓于悭垢及蓄积垢。当知不施于他名为悭垢。自不受用名蓄积垢。五欣乐心而行惠施。谓由七相。一于未来求者发喜乐心故。二于已来求者初见便生净信心故。三于正施时生悦豫心故。四生静定心故。五生无足心故。六生不恼害意趣心故。七施已无追悔心故。六忍辱心而行惠施。谓于求者强遮障中能堪忍故。及无厌倦故。七以慈心而行惠施。谓于恼害者。八以悲心而行惠施。谓于有苦者。九以喜心而行惠施。谓于有功德者。十以舍心而行惠施。谓于亲友所。
云何语清净十相。一先于施物恣彼乞者。二彼若至时称善来进。三远离颦蹙平面而视。舒颜含笑先言问讯。四以柔软言共申谈论安慰乞者。五从此无间言当施汝可爱财物欣庆斯施。六正发施言。吾今惠汝。七彼若遮障从容分布不出粗言。八于乞求者若对若背不毁不呰亦无论说。九若无施物正言词谢许得随与。十于乞求者。终不对面呵责驱逐轻笑戏弄。亦不令其改容怀愧。
云何智清净十相。一由惠施智清净。二由求者智清净。三由施物智清净。四由施加行智清净。五由以施成熟有情智清净。六由方便善巧智清净。七由诸欲过患智清净。八由除垢智清净。九由于友远离摄受智清净。十由隐覆六方智清净。
一由惠施智清净者。谓于施异名。于施体相。于施训辞。于施差别。皆如实知而行惠施。二由求者智清净者。谓于一切有情皆住福田觉而行惠施。于诸胜劣有得有失怨恩等所。能善了知随来求者所乐差别而行施故。又先以诸所施财物。遍于一切有情之类意乐而舍。若诸求者自然取时皆生随喜。三由施物智清净者。谓于一切工巧业处智善巧故。速疾能集所有财物而用惠施。或由善根之所摄受。谓于前生或现法受所感财物而用惠施。或发神通或由法受所致财物而用惠施。或他积集所有财物而用惠施。如劝导他或任彼务。
四由施加行智清净者。谓于施加行能善了知。不令求者身心劳倦。自心无染而行惠施。善能分布施来求者。施贫匮者。施无依者。施恶行者。施妙行者。施自仆从。谓若贫乏中财大财随其所应如轨行施。非不如轨。
五由施成熟有情智清净者。谓善了知施。能成熟诸有情已而行惠施。以所施物与诸大众普共行施。亦令大众生无量福。又于贫穷乐行施者。以己财物分布与之令其行施。或有不贫内怀悭吝虽欲惠施。而不能用自财布施。即以财物与之令施。或于佛法及僧田中欲有所作。便以财物弃舍与之令彼造作。由此因缘于二门中生无量福。
六由方便善巧智清净者。谓或由教导令行惠施。或强力逼令行惠施。或领彼恩令行惠施。或由生故令行惠施。或由神力而行惠施。七由诸欲过患智清净者。谓于诸欲所有过患。如实知已而行惠施。谓于苦蕴中或时了知二种过患。一者现法。二者后法。或时了知五种过患。谓如五种过患经说。或时了知六种过患。谓此诸欲是怖增语如是等类。广说如经。或时了知七种过患。谓知诸欲无常虚伪诳妄失法譬如幻事惑乱愚夫。或时了知八种过患。谓知诸欲如朽骸骨。如经广说。乃至犹如树端熟果。
八由除垢智清净者。谓于除遣十四垢业。如实知已而行惠施。此如尸佉落迦经说九由于友远离摄受智清净者。谓能善知远离四种恶友摄受四种善友而行惠施。此亦如尸佉落迦经说。
十由隐覆六方智清净者。谓隐覆六方而行惠施。此亦如尸佉落迦经说。云何垢清净十相。一远离懈怠垢而行惠施。谓或内或外。或近或远。或身疲倦或不疲倦。或身羸劣或不羸劣。而常惠施。二远离贪垢而行惠施。谓于财物。三远离瞋垢而行惠施。谓于求者。四远离痴垢而行惠施。谓于因果。五远离障垢而行惠施。言障垢者。谓四种障。一不串习。二匮乏。三耽湎。四观果。六善分布而行惠施。此即远离非道理垢。谓贫乏者于自仆从。若中财者即于彼所及贫苦所。若大财者即于彼所。亦于其余来求者所。七由圆满而行惠施。此即远离诸减少垢。谓事圆满。意乐圆满。事圆满者。复有七相。一施资产事。二施国土事。三施有情事。四施庄严事。五施舍宅事。六施居处事。七施内身事。意乐圆满者。谓于内身及外财宝。获得自性无著意乐。八由清净而行惠施。此即远离不清净垢。谓由十种清净。即无著无取等如本地分广说。九善观察而行惠施。此即远离恶慧垢。谓观察施物。观察意乐。观察其田。观察施物者。谓观察受用胜于积聚。观察惠施胜于受用。何以故。若唯积聚不能自益。不能益他。非现法利非后法利。若诸菩萨唯自受用名自饶益。非饶益他。名现法利。非后法利。若诸菩萨能行惠施。便自发生广大欢喜。名自饶益名饶益他。名现法利名后法利。观察意乐者。当知意乐略有四种。一于因中无倒意乐。二于果中无著意乐。三于有情悲愍意乐。四于一切智智圆满意乐。由如是等诸意乐故。而行惠施。观察田者。当知略由五相。一于是处乞求可得。二于是处已有乞求复加贫匮。三于是处已有贫匮复无依怙。四于是处有无依怙复行恶行。是名为田。五于是处虽无此等。而有修行善行可得。由七种相当知非田。一乞求者极大暴恶曾为怨害。归依怨害而有所求。二劝为善事终不能得。三心怀染污为染污事而有乞求。四为损恼而有乞求。五乞求者或自是魔或魔所魅非处乞求。六乞求父母。或复随一非所施物。七能为无义。由此等相当知是名观察非田。十具方便德而行惠施。此即远离无方便过失垢。此中方便者。谓串习施。不顾身命。悲愍有情。真实义智无上菩提胜解教导。强力逼迫。处任恩报。生及神力。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四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四
复次当知菩萨毗奈耶略有三聚。初律仪戒毗奈耶聚。如薄伽梵为诸声闻所化有情略说毗奈耶相。当知即此毗奈耶聚。云何摄善法戒毗奈耶聚。谓诸菩萨于摄善法戒勤修习时。略于六心应善观察。何等为六。一轻蔑心。二懈怠俱行心。三有覆蔽心。四勤劳倦心。五病随行心。六障随行心。若诸菩萨于善法中。所有轻心无胜解心及陵蔑心名轻蔑心。若有懒堕憍醉放逸所缠绕心。名懈怠俱行心。若贪欲等随有一盖。或诸烦恼及随烦恼所缠绕心。名有覆蔽心。若住勇猛增上精进。身疲心倦映蔽其心。名勤劳倦心。若有诸病损恼其心。无有力能不堪修行。名病随行心。若有喜乐谈论等障。随逐其心。名障随行心。菩萨于此六种心中。应正观察。我于如是六种心中。为有随一现前行耶。为无有耶。于前三心。菩萨一向不应生起。设已生起不应忍受。若有忍受而不弃舍。遍于一切。皆名有罪。勤劳倦心现在前时。由此心故舍善方便。若为暂息身心疲恼。当于善法多修习者。当知无罪。若于一切毕竟舍离。谓我何用精勤修习如是善法。令我现在安住此苦。若如是者当知有罪。病随行心现在前时。菩萨于此无有自在。不随所欲修善加行。虽复忍受而无有罪。障随行心现在前时。若不随欲堕在其中。或观此中有大义利。虽复忍受而无有罪。若随所欲故入其中。或观是中无有义利。或少义利而故忍受。当知有罪。如是六心前三生已而忍受者。一向有罪。病随行心。虽复忍受。一向无罪。余之二心若生起已而忍受者。或是有罪或是无罪。若诸菩萨于作有情利益戒中勤修习时。当正观察六处摄行。所谓自他。财衰。财盛。法衰。法盛。是名六处。言财衰者。谓衣食等未得不得得已断坏。与此相违当知财盛。言法衰者。谓越所学。于先未闻胜义所摄如来所说微妙法句。不得听闻。如不听闻先所未闻。如是于先所未思惟不得思惟。有听闻障有思惟障。设得闻思寻复忘失。于所未证修所成善。而未能证。设证还退。与此相违当知法盛。此中菩萨作自法衰。令他财盛。此不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此中义者越学所摄。及能随顺越学所摄。或于证法退失所摄。当知法衰。又诸菩萨作自财衰令他财盛。若此财盛不引法衰。此则应为。若引法衰。此不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又诸菩萨作自财盛。令他财盛。此则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又诸菩萨作自法盛。令他财盛。此则应为。如令财盛。法盛亦尔。于如是事若不修行名为有罪。若正修行是名无罪。
如是且说菩萨所受三种律仪略毗奈耶。菩萨于中常应作意思惟修学。若有于此三种所受菩萨戒中。随有所阙当知非护。当言不护菩萨律仪。不当言护此三种戒。由律仪戒之所摄持令其和合。若能于此精勤守护。亦能精勤守护余二。若有于此不能守护。亦于余二不能守护。是故若有毁律仪戒。名毁一切菩萨律仪。若有为令他了知故。随顺他故由他劝导受菩萨戒。非自所起增上意乐。随观随察。自生净信。于诸有情住怜愍心。爱乐善法受菩萨戒。当言。此非真实防护。亦非圆满修习善法。亦不能得彼果胜利。与此相违当知乃名真实防护亦能获得彼果胜利。
复次若有不舍如是律仪。当知余生亦得随转非彼舍者。又舍因缘略有四种。一者决定发起受心不同分心。二者若于有所识别大丈夫前故意发起弃舍语言。三者总别毁犯四种他所胜法。四者若以增上品缠总别毁犯随顺四种他所胜法。由此因缘当知弃舍菩萨律仪。若有还得清净受心。复应还受。复次若有出家菩萨。除三衣外所有长物。佛所听畜身所受用顺安乐住。若故思择施来求者。当知无罪。若顾善品非悭贪障而不施者。亦无有罪。诸有叶纸已书正法。有婴儿慧众生来乞。若施与之当知有罪。若劝他施亦名有罪。除作是心。我今惠彼欲试其人于甚深法堪受持不。能信解不。如是无罪。若以叶纸书似正法及外道论。或先已书授彼信解众生手中。或劝他与当知有罪。菩萨唯应劝彼弃舍手中异论。或令书写诸佛圣教。或自欲知彼不坚实不应开示。或有叶纸犹未书写。有来求乞尔时菩萨应问彼言。汝今何用如是物。为彼若答言我欲转卖以充食用。若此叶纸为书正法则不应与。有财物者应施价直。若无价直二俱不与。亦无有罪。彼若答言我求此物为书正法。即以叶纸应施与之。仍告彼言随意受用。彼若欲书下劣典籍。不与无罪。如书下劣书等亦尔。若欲书写最胜经典。不施与者当知有罪。若诸菩萨于己有恩诸有情所。随顺恩想相续发起亲友意乐。以有染心方便摄受。欲为朋党。当知有罪。或于有怨诸有情所。随顺怨想相续。发起怨仇意乐。有秽浊心当知有罪。或于无恩无怨诸有情所相续。发起中庸。意乐放舍意乐。当知有罪。若有现前求欲出家。随顺观察时。有过患却有过患不度出家当知无罪。若有安住怜愍彼心。虽度出家亦无有罪。如说出家受具足戒。与作依止。摄为徒众当知亦尔。由如是等所有行相。当知菩萨三种戒蕴皆得圆满。
复次先已广说施等。今当略说。谓诸菩萨所有布施。略与五种功德相应得入布施到彼岸数。何等为五。一者无著。二者无恋。三者无罪。四无分别。五者回向。如施戒等当知亦尔。无著者。谓于一切种施等障法中。无有挂碍。无恋者。谓于有染及彼果中。心无系着。无罪者。谓远离一切种施等随烦恼。无分别者。谓于施等不观遍计所执自性。回向者。谓以一切施等诸行。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如是菩萨由此五德。摄受一切波罗蜜多名菩萨施。乃至名菩萨慧。名一切施。乃至名一切慧。名艰难施。乃至名艰难慧。广说一切嗢拖南颂。皆随决了一切。皆如本地分说。
复次于施波罗蜜多。由内及外有十随烦恼。对治彼故得施波罗蜜多十种清净。如菩萨地已说。由增一次第。依于外门有五随烦恼。一遍染恼性。二弃舍性。三不持可乐性。四意望不圆满性。五不成熟性。依于内门有五随烦恼。一不出离性。二杂染恼性。三不劣薄性。四现前堕性。五尽灭法性。复次前戒品中已说十种尸罗清净。当知初一是意乐清净。余九是加行清净。于加行中复有五种。一无间缺加行。二遍修治加行。三回向加行。四助伴加行。五守护加行。第二第三为初加行。第四为第二加行。第五为第三加行。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为第四加行。第十为第五加行。
复次忍波罗蜜多十清净中。当知略有二种清净。谓前九种名思择力清净。其第十种名修习力清净。思择力清净复有四种。一远离罪生清净。二彼不现行清净。三无罪生清净。四远离彼因缘清净。一种二种三种三种如其次第。不忍因缘复有三种。一无惭。二无愧。三无哀愍性。
复次精进波罗蜜多有十清净。一安处清净。二纯熟清净。三策发清净。四方便清净。五不虚时住清净。六不艰辛住清净。七出离清净。八摄受助伴清净。九速疾神通清净。十无尽性清净。复次静虑波罗蜜多有十清净。一清净清净。二无漏清净。三根本方便清净。四证得根本清净。五自在方便清净。六住自在清净。七引发神通自在清净。八成熟有情自在清净。九降伏外道自在清净。十无上离系清净。复次慧波罗蜜多有五清净。一通达诸相清净。二通达缘起清净。三通达教导清净。四通达士用清净。五通达证得清净。
复次云何菩萨于身住循身观。谓于相身循环观真如身。如于身。于受心法随其所应当知亦尔。云何菩萨为令未生恶不善法得不生故生欲。乃至广说。谓于真如境系心令住。为令一切相及粗重未得现前。内未生者得不生故生欲。乃至广说。如令未生得不生故。如是。已生已得现前于内生者为令断故。于能对治所有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乃至广说。当知此中于念住位最初系心置所缘境。次于所缘令心安住。勤修正断。次得定已复令此定善圆满故。于神足中勤修加行。定圆满已为令一切相及粗重得离系故。依信等根修加行道。加行道中根是下品。力是上品。如是正修加行道已。次得觉支通达实际。达实际已次修道支。渐渐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切障皆得解脱。
复次相粗重缚当知差别有十四种。一根缚。二境缚。三有情展转更相爱缚。四建立缚。谓器世间诸所有根依之而转故名建立。五于所知境无智缚。六于能知智无智缚。七后有爱缚。八无有爱缚。九执着不平等因及无因缚。十证得增上慢缚。十一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缚。十二执着补特伽罗自性缚。十三补特伽罗遍知增上慢缚。十四法遍知增上慢缚。复次依空勤修念住菩萨。略于六种妄想缚中。当令其心速得解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所谓于身乃至于法发起内想。是初想缚。即于是中发起外想。是第二想缚。即于是中起内外想。是第三想缚。若于十方无数无量诸有情界愿令解脱修习念住。此中诸想是第四想缚。若由此故于身等境循观而住。此中诸想是第五想缚。即于身等循观住者。此中诸想是第六想缚。即于此中循环观故。复有十一后后想缚。云何十一后后想缚。谓于身等住循身等观者。于诸杂染清净谛中所起第一义想。是名初缚。即于杂染第一义中所起造作想。是第二缚。即于清净第一义中所起无造作想。是第三缚。即于无造作第一义中所起常想。是第四缚。即于造作杂染中所起流转想。是第五缚。即于常中所起无变异想。是第六缚。即于流转中由有苦有变异故所起苦性想。是第七缚。即于此中由生灭住异自相故。自相有变异故所起彼自相想。是第八缚。即于无变异及有变异第一义中所起。能摄染污清净一切法想。是第九缚。即于杂染清净一切法中。所有我无染净想。是第十缚。即于杂染清净诸法。所起无自性相想。是第十一缚。由诸菩萨于此后后诸行想缚所知境界正观察故。能依于空善修念住。令心解脱。于此想缚得解脱故。一切想缚皆得解脱。
复次于大乘中或有一类恶取空故。作如是言。由世俗故一切皆有。由胜义故一切皆无。应告彼言。长老何者世俗。何者胜义。如是问已彼若答言若一切法皆无自性是名胜义。若于诸法无自性中自性可得。是名世俗。何以故。无所有中建立世俗假设名言而起说故。应告彼曰。汝何所欲名言世俗为从因有自性可得。为唯名言世俗说有。若名言世俗从因有者。名言世俗从因而生而非是有。不应道理。若唯名言世俗说有。名言世俗无事而有。不应道理。又应告言。长老何缘诸可得者此无自性如是。问已彼若答言颠倒事故。复应告言。汝何所欲此颠倒事为有为无。若言有者。说一切法由胜义故皆无自性。不应道理。若言无者。颠倒事故。诸可得者此无自性。不应道理。
复次当知由五相故思择大乘经起因缘说。谓为于说者生恭敬故起第一说。为摄众故起第二说。为于正法生尊重故起第三说。为叙事故起第四说。为欲宣说真实义故。及多所作故起第五说。
复次依十二处自相共相观故。有十种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当知此中六种观自相。四种观共相。谓于十二处眼等名言假立相中。能遍了知唯名言相。是名第一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复次于十二处能遍了知摄受虚妄分别种种生相。是名第二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复次于十二处能遍了知依因转相。是名第三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复次于十二处能遍了知相坏转相。是名第四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复次于十二处能遍了知清净转相。是名第五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当知此中依二种业有二清净。一生起清净。二寂灭清净。复次于十二处能遍了知所有名言安足处相。是名第六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如是六种观察自相。复次即于如是十二处中。能遍了知共相自性。是名第七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复次即于如是十二处中能遍了知共相无分别所行相。是名第八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复次即于如是十二处中能遍了知共相出世法所行相。是名第九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复次即于如是十二处中。能遍了知共相清净因相。是名第十无颠倒道能证所有不共佛法。如是四种观察共相。
复次当知由八殊胜于诸住地后后转胜。一意乐殊胜。二心清净殊胜。三悲殊胜。四波罗蜜多殊胜。五成熟有情殊胜。六见诸佛往趣承事供养殊胜。七生殊胜。八神力殊胜。复次胜义谛有五种相。一离名言相。二无二相。三超过寻思所行相。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五遍一切一味相。
此胜义谛离名言相。及无二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如理请问菩萨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一切法无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告如理请问菩萨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最胜子。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善男子。言有为者。乃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善男子。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若是本师假施设句。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不成实故非是无为。善男子。言有为者。亦堕言辞。设离无为有为。少有所说其相亦尔。然非无事而有所说。何等为事。谓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无为。最胜子。如何此事彼诸圣者。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或谓有为或谓无为。善男子。如善幻师或彼弟子。住四衢道积集瓦砾草叶木等。现作种种幻化事业。所谓象身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若诸众生愚痴顽钝恶慧种类无所晓知。于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实有象身。实有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有众生非愚非钝。善慧种类有所晓知。于瓦砾草叶木等上诸幻化事。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见者无实象身。无实马身车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然有幻状迷惑眼事。于中发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别之想。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或彼种类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愚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是若有众生是愚夫类。是异生类。未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彼于后时应更观察。若有众生非愚夫类。已见圣谛。已得诸圣出世间慧。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无实有为无为。然有分别所起行相。犹如幻事迷惑觉慧。于中发起为无为想。或为无为差别之想。不如所见。不如所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为欲表知如是义故。亦于此中随起言说。彼于后时不须观察。如是善男子。彼诸圣者于此事中。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现等正觉。即于如是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想。谓之有为。谓之无为。尔时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佛说离言无二义 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于此痴所惑 乐着二依言戏论
彼或不定或邪定 流转极长生死苦
复违如是正智论 当生牛羊等类中
复次胜义谛超过寻思所行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法涌菩萨白佛言。世尊。从此东方过七十二殑伽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具大名称。是中如来号广大名称。我于先曰从彼佛土发来至此。我于彼佛土曾见。一处有七万七千外道并其师首。同一会坐为思诸法胜义谛相。彼共思议称量观察。遍推求时于一切法胜义谛相。竟不能得。唯除种种意解。别异意解。变异意解。互相违背共兴诤论。口出矛??。更相??已刺已。恼已坏已。各各离散。世尊。我于尔时窃作是念。如来出世甚奇希有。由出世故。乃于如是超过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亦有通达作证可得。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法涌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于超过一切寻思胜义谛相。现等正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现开解施设照了。何以故。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自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复次法涌。我说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是故法涌。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超过一切寻思境相。法涌。当知譬如有人尽其寿量习辛苦味。于蜜石蜜上妙美味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欲贪胜解诸欲炽火所烧然故。于内除灭一切色声香味触相妙远离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言说胜解。乐着世间绮言说故。于内寂静圣默然乐。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或于长夜由见闻觉知表示胜解。乐着世间诸表示故。于永除断一切表示萨迦耶灭究竟涅槃。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法涌。当知譬如有人于其长夜由有种种我所摄受诤论胜解。乐着世间诸诤论故。于北拘卢洲无我所。无摄受。离诤论。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如是法涌。诸寻思者于超一切寻思所行胜义谛相。不能寻思。不能比度。不能信解。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内证无相之所行 不可言说绝表示
息诸诤论胜义谛 超过一切寻思相
复次胜义谛超过诸法一异性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善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甚深超过诸法一异性相。难可通达。世尊。我即于此曾见一处有众菩萨等。正修行胜解行地。同一会坐皆共思议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异性相。于此会中一类菩萨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一类菩萨复作是言。非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然胜义谛相异诸行相。有余菩萨疑惑犹豫复作是言。是诸菩萨谁言谛实。谁言虚妄。谁如理行。谁不如理。或唱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唱是言。胜义谛相异诸行相。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彼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善清净慧菩萨曰。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诸善男子愚痴顽钝。不明不善不如理行。于胜义谛微细甚深超过诸行一异性相。不能解了。何以故。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而得作证。何以故。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亦非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非见谛者于粗重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以于二障能解脱故。亦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诸行相堕杂染相。此胜义谛相亦应如是堕杂染相。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一切行相共相名胜义谛相。善清净慧。由于今时胜义谛相。非堕杂染相。诸行共相名胜义谛相。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又胜义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复次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如胜义谛相于诸行相无有差别。一切行相亦应如是无有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不应后时更求胜义。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应非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是胜义相。又应俱时别相成立。谓杂染相及清净相。善清净慧。由于今时一切行相皆有差别。非无差别。修观行者。于诸行中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如其所觉如其所知。复于后时更求胜义。又即诸行唯无我性唯无自性之所显现名胜义相。又非俱时染净二相别相成立。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不应道理。若于此中作如是言。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有异。或一向异者。由此道理当知。一切非如理行。不如正理。善清净慧。如螺贝上鲜白色性不易施设与彼螺贝一相异相。如螺贝上鲜白色性。金上黄色亦复如是。如箜篌声上美妙曲性不易施设与箜篌声一相异相。如黑沈上有妙香性。不易设施与彼黑沈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不易设施与彼胡椒一相异相。如胡椒上辛猛利性。诃梨淡性亦复如是。如蠹罗绵上有柔软性。不易施设与蠹罗绵一相异相。如熟酥上所有醍醐不易施设与彼熟苏一相异相。又如一切行上无常性。一切有漏法上苦性。一切法上补特伽罗无我性。不易施设与彼行等一相异相。又如贪上不寂静相。及杂染相不易施设此与彼贪一相异相。如于贪上于瞋痴上当知亦尔。如是善清净慧。胜义谛相不可施设与诸行相一相异相。善清净慧。我于如是微细。极微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超过诸法一异性相胜义谛相。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行界胜义相 离一异性相
若分别一异 彼非如理行
众生为相缚 及为粗重缚
要勤修止观 尔乃得解脱
复次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世尊告长老善现曰。善现。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汝于有情界中。知几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长老善现白佛言。世尊。我知有情界中少分有情离增上慢。记别所解。世尊。我知有情界中有无量无数不可说有情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记别所解。世尊。我于一时住阿练若大树林中。时有众多苾刍。亦于此林依近我住。我见彼诸苾刍。于日后分展转聚集。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相法。记别所解。于中一类由得蕴故。得蕴相故。得蕴起故。得蕴尽故。得蕴灭故。得蕴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如此一类由得蕴故。复有一类。由得处故。复有一类。得缘起故当知亦尔。复有一类。由得食故。得食相故。得食起故。得食尽故。得食灭故。得食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谛故。得谛相故。得谛遍知故。得谛永断故。得谛作证故。得谛修习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界故。得界相故。得界种种性故。得界非一性故。得界灭故。得界灭作证故记别所解。复有一类。由得念住故。得念住相故。得念住能治所治故。得念住修故。得念住未生令生故。得念住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如有一类。得念住故。复有一类。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当知亦尔。复有一类。得八支圣道故。得八支圣道相故。得八支圣道能治所治故。得八支圣道修故。得八支圣道未生令生故。得八支圣道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广故。记别所解。世尊。我见彼已窃作是念。此诸长老依有所得现观。各说种种想法。记别所解。当知彼诸长老一切皆怀增上慢。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不能解了。是故世尊。甚奇。乃至世尊。善说。如世尊言胜义谛相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世尊。此圣教中修行苾刍。于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尚难通达。况诸外道。尔时世尊告长老善现曰。如是如是善现。我于微细最微细。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现正等觉。现等觉已。为他宣说显示开解。施设照了。何以故。善现。我已显示于一切蕴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我已显示于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此清净所缘于一切蕴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如于蕴中。如是于一切处中乃至一切道支中。是一味相无别异相。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复次善现。修观行苾刍。通达一蕴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已。更不寻求各别余蕴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唯即随此真如胜义。无二智为依止故。于遍一切一味相胜义谛。审察趣证。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复次善现。如彼诸蕴展转异相。如彼诸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展转异相。若一切法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异相者。是则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亦应有因。从因所生。若从因生。应是有为。若是有为。应非胜义。若非胜义。应更寻求余胜义谛。善现。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不名有因。非因所生。亦非有为。是胜义谛得此胜义更不寻求余胜义谛。唯有常常时。恒恒时。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安立。法界安住。是故善现。由此道理。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善现。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虚空无相。无分别。无变异。遍一切一味相。如是异性异相一切法中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当知亦然。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此遍一切一味相 胜义诸佛说无异
若有于中异分别 彼定愚痴依上慢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六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五
复次心意识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广慧菩萨请问佛言。如世尊说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心意识秘密善巧菩萨。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广慧菩萨曰。善哉。善哉。广慧。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心意识秘密义。广慧当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卵生。或在胎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有色界中具二执受。无色界中不具二种。复次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故。亦名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复次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广慧。譬如大暴水流。若有一浪生缘现前。唯一浪转。若二若多浪生缘现前。有多浪转。然此暴水自类恒流无断无尽。又如善净镜面。若有一影生缘现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影生缘现前。有多影起。非此镜面转变为影。亦无受用灭尽可得。如是广慧。由似暴流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若于尔时有一眼识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一眼识转。若于尔时乃至有五识身生缘现前。即于此时五识身转。广慧。如是菩萨虽由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于心意识秘密善巧。然诸如来不齐于此施设。彼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广慧。若诸菩萨于内各别如实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识。不见阿赖耶。不见阿赖耶识。不见积集。不见心。不见眼色及眼识。不见耳声及耳识。不见鼻香及鼻识。不见舌味及舌识。不见身触及身识。不见意法及意识。是名胜义善巧菩萨。如来施设彼为胜义善巧菩萨。广慧。齐此名为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于心意识一切秘密善巧菩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复次一切法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德本菩萨请问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诸法相善巧菩萨。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德本菩萨曰。善哉。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诸法相。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圆成实相。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复次德本。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翳人眩翳众相。或发毛轮蜂蝇苣蕂。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人远离眼中眩翳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复次德本。譬如清净颇胝迦宝。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赤染色合。则似虎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虎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绿染色合。则似末罗羯多末尼宝像。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黄染色合。则似金像。由邪执取真金像故。惑乱有情。如是德本。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虎珀末罗羯多金等邪执。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虎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复次德本。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复次德本。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复次德本。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故。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了知无相法 杂染相法不能断
不断杂染相法故 坏证微妙净相法
不观诸行众过失 放逸过失害众生
懈怠住法动法中 无有失坏可怜愍
复次诸法无自性相。当知如解深密经中。胜义生菩萨。白佛言。世尊。我曾独在静处。心生如是寻思。世尊以无量门曾说诸蕴所有自相。生相。灭相。永断。遍知。如说诸蕴。诸处缘起诸食亦尔。以无量门曾说诸谛所有自相。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以无量门曾说诸界所有自相。种种界性。非一界性永断遍知。以无量门曾说念住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如说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亦复如是。以无量门曾说八支圣道所有自相。能治所治。及以修习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世尊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未审。世尊依何密意作如是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我今请问如来斯义。唯愿如来哀愍。解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说是语已。
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胜义生。汝所寻思甚为如理。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解释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有密意。
胜义生。当知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谓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诸法相无自性性。所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是故说名相无自性性。云何诸法生无自性性。所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性。云何诸法胜义无自性性。所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以是诸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善男子。譬如空华。相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幻像。生无自性性当知亦尔。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譬如虚空唯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当知亦尔。法无我性之所显故。遍一切故。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胜义生。当知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若法自相都无所有则无有生。若无有生则无有灭。若无生无灭则本来寂静。若本来寂静则自性涅槃。于中都无少分所有更可令其般涅槃故。是故我依相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善男子。我亦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何以故。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无为。一切杂染不相应故。于常常时。于恒恒时。诸法法性安住故无为。由无为故。无生无灭。一切杂染不相应故。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故我依法无我性所显。胜义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复次胜义生。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立三种无自性性。由遍计所执自性相故。彼诸有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随起言说。如如随起言说。如是如是由言说熏习心故。或由言说随觉故。或由言说随眠故。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中。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如如执着。如是如是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由是因缘。生当来世依他起自性。由此因缘。或为烦恼杂染所染。或为业杂染所染。或为生杂染所染。于生死中长时驰骋。长时流转。无有休息。或在那落迦。或在傍生。或在饿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或在人中。受诸苦恼。
复次胜义生。若诸有情从本已来。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彼闻是已。能于一切缘生行中。随分解了无常无恒。是不安隐变坏法已。于一切行心生怖畏。深起厌患。心生怖畏。深厌患已遮止诸恶。于诸恶法能不造作。于诸善法能勤修习。习善因故。未种善根能种善根。未清净障能令清净。未熟相续能令成熟。由此因缘。多修胜解。亦多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彼虽如是种诸善根。乃至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然于生无自性性中。未能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二种胜义无自性性。于一切行未能正厌。未正离欲。未正解脱。未遍解脱烦恼杂染。未遍解脱诸业杂染。未遍解脱诸生杂染。如来为彼更说法要。谓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为欲令其于一切行能正厌故。正离欲故。正解脱故。超过一切烦恼杂染故。超过一切业杂染故。超过一切生杂染故。彼闻如是所说法已。于生无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简择思惟。如实通达。于依他起自性中。能不执着遍计所执自性相。由言说不熏习智故。由言说不随觉智故。由言说离随眠智故。能灭依他起相。于现法中智力所持。能永断灭当来世因。由此因缘。于一切行。能正厌患。能正离欲。能正解脱。能遍解脱烦恼业生三种杂染。复次胜义生。诸声闻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诸独觉乘种性有情。诸如来乘种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证得无上安隐涅槃。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性。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复次胜义生。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依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书写护持。披阅流布。殷重供养。受诵温习。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词。不能通达。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后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若诸有情广说乃至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复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无有力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是故说彼诽拨三相。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而非义中起于义想。由于我法起法想故。及非义中起义想故。于是法中持为是法。于非义中。持为是义。彼虽于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长。然于非义起执着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广大无量善法。复有有情。从彼听闻。谓法为法。非义为义。若随其见。彼即于法起于法想。于非义中起于义想。执法为法非义为义。由此因缘。当知同彼退失善法。若有有情。不随其见。从彼欻闻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便生恐怖生恐怖已。作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由此因缘。获大衰损。触大业障。由是因缘。我说若有于一切相。起无相见。于非义中。宣说为义。是起广大业障方便。由彼陷坠无量众生。令其获得大业障故。善男子。若诸有情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熟相续。无多胜解。未集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常安住自见取中。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不能如实解我甚深密意言说。故于此法不生信解。于是法中起非法想。于是义中起非义想。于是法中执为非法。于是义中执为非义。唱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讟。拨为虚伪。以无量门。毁灭摧伏如是经典。于诸信解此经典者。起怨家想。彼先为诸业障所障。由此因缘。复为如是业障所障。如是业障初易施设。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无有出期。善男子。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有如是等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一切诸法皆无性 无生无灭本来寂
诸法自性恒涅槃 谁有智言无密意
相生胜义无自性 如是我皆已显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坏正道不能往
依诸净道清净者 唯依此一无第二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性无差别
众生界中无量生 唯度一身趣寂灭
大悲勇猛证涅槃 不舍众生甚难得
微妙难思无漏界 于中解脱等无差
一切义成离惑苦 二种异说谓常乐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密意语言。甚奇希有。乃至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色蕴如是。于余蕴皆应广说。如于诸蕴如是。于十二处一一处中皆应广说。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应广说。于四种食一一食中皆应广说。于六界十八界一一界中皆应广说。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苦谛如是。于余谛皆应广说。如于圣谛如是。于诸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一一皆应广说。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正定。及为正定能治所治。若正定修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世尊。譬如毗湿缚药。一切散药仙药方中皆应安处。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应安处。世尊。如彩画地遍于一切彩画事业皆同一味。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复能显发彩画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复能显发彼诸经中所不了义。世尊。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诸饼果内投之熟酥更生胜味。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置于一切不了义经。生胜欢喜。世尊。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乘所修事业。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叹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来所说甚深密意言义。复于此义善作譬喻。所谓世间毗湿缚药杂彩画地熟酥虚空。胜义生。如是如是更无有异。如是如是汝应受持。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违禁词语-已隐藏)。虽是甚奇甚为希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违禁词语-已隐藏)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违禁词语-已隐藏)。虽更甚奇甚为希有。而于彼时所转(违禁词语-已隐藏)。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违禁词语-已隐藏)。第一甚奇最为希有。于今世尊所转(违禁词语-已隐藏)。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受诵温习如理思惟。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数算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说是语已。
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胜义生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胜义了义之教。于此胜义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胜义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六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30 册 No. 1579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七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六
复次依法假安立。分别解说瑜伽所摄奢摩他毗钵舍那道。当知如解深密经中。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无上正等觉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世尊如说四种所缘境事。一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事边际所缘境事。四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世尊。云何菩萨依此四种奢摩他毗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毗钵舍那。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毗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毗钵舍那。
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善男子。非毗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世尊。奢摩他道与毗钵舍那道。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善男子。当言非有异非无异。何故非有异。以毗钵舍那所缘境心为所缘故。何故非无异。有分别影像非所缘故。
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善男子。如依善莹清净镜面以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行影像显现。如是此心生时。相似有异。三摩地所行影像显现。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毗钵舍那。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毗钵舍那和合俱转。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所缘。世尊。云何无间心。善男子。谓缘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缘。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世尊。毗钵舍那凡有几种。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有相毗钵舍那。二者寻求毗钵舍那。三者伺察毗钵舍那。云何有相毗钵舍那。谓纯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云何寻求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云何伺察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几种。善男子。即由随彼。无间心故。当知此中亦有三种。复有八种。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各有一种奢摩他故。复有四种。谓慈悲喜舍四无量中。各有一种奢摩他故。
世尊。如说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依法。云何复名不依法。善男子。若随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依法。若不待于所受所思所有法相。但依止他教诫教授。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槃毕竟寂静。如是等类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不依法。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世尊。如说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善男子。若诸菩萨缘于各别契经等法。于如所受所思惟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别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世尊。如说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又说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善男子。若缘各别契经乃至各别论义。为一团等。作意思惟。当知是名缘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缘乃至所受所思契经等法。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各别。当知是名缘大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缘无量如来法教。无量法句文字。无量后后慧所照了。为一团等。作意思惟。非缘乃至所受所思。当知是名缘无量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世尊。菩萨齐何名得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善男子。由五缘故。当知名得。一者于思惟时刹那刹那融消一切粗重所依。二者离种种想得乐法乐。三者解了十方无差别相无量法光。四者所作成满。相应净分。无分别相恒现在前。五者为令法身得成满故。摄受后后转胜妙因。
世尊。此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当知从何名为通达。从何名得。善男子。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为得。善男子。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世尊。是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有寻有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唯伺三摩地。云何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善男子。于如所取寻伺法相。若有粗显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于彼相虽无粗显领受观察。而有微细彼光明念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即于彼一切法相。都无作意领受观察诸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复次善男子。若有寻求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有寻有伺三摩地。若有伺察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唯伺三摩地。若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无寻无伺三摩地。
世尊。云何止相。云何举相。云何舍相。善男子。若心掉举或恐掉举时。诸可厌法作意。及彼无间心作意。是名止相。若心沉没或恐沉没时。诸可欣法作意。及彼心相作意。是名举相。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观道。或于双运转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
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知法。云何知义。善男子。彼诸菩萨由五种相了知于法。一者知名。二者知句。三者知文。四者知别。五者知总。云何为名。谓于一切染净法中。所立自性想假施设。云何为句。谓即于彼名聚集中。能随宣说诸染净义。依持建立。云何为文。谓即彼二所依止字。云何于彼各别了知。谓由各别所缘作意。云何于彼总合了知。谓由总合所缘作意。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为知法。如是名为菩萨知法。善男子。彼诸菩萨由十种相。了知于义。一者知尽所有性。二者知如所有性。三者知能取义。四者知所取义。五者知建立义。六者知受用义。七者知颠倒义。八者知无倒义。九者知杂染义。十者知清净义。善男子。尽所有性者。谓诸杂染清净法中所有一切品别边际。是名此中尽所有性。如五数蕴。六数内处。六数外处。如是一切。如所有性者。谓即一切染净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此复七种。一者流转真如。谓一切行无先后性。二者相真如。谓一切法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三者了别真如。谓一切行唯是识性。四者安立真如。谓我所说诸苦圣谛。五者邪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集圣谛。六者清净真如。谓我所说诸灭圣谛。七者正行真如。谓我所说诸道圣谛。当知此中由流转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别真如故。一切诸法平等平等。由清净真如故。一切声闻菩提。独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听闻正法缘总境界胜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摄受慧平等平等。能取义者。谓内五色处。若心意识及诸心法。所取义者。谓外六处。又能取义亦所取义。建立义者。谓器世界。于中可得建立一切诸有情界。谓一村田。若百村田。若千村田。若百千村田。或一大地至海边际。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赡部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四大洲。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小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中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一三千大千世界。此百此千。若此百千。或此拘胝。此百拘胝。此千拘胝。此百千拘胝。或此无数。此百无数。此千无数。此百千无数。或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百千微尘量等。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器世界。受用义者。谓我所说诸有情类。为受用故。摄受资具颠倒义者。谓即于彼能取等义。无常计常想倒心倒见倒。苦计为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想倒心倒见倒。无倒义者。与上相违能对治彼应知其相。杂染义者。谓三界中三种杂染。一者烦恼杂染。二者业杂染。三者生杂染。清净义者。谓即如是三种杂染所有离系菩提分法。善男子。如是十种当知。普摄一切诸义。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五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五义。一者遍知事。二者遍知义。三者遍知。四者得遍知果。五者于此觉了。善男子。遍知事者。当知即是一切所知。谓或诸蕴。或诸内处。或诸外处。如是一切。遍知义者。乃至所有品类差别所应知境。或世俗故。或胜义故。或功德故。或过失故。缘故。世故。或生或住或坏相故。或如病等故。或苦集等故。或真如实际法界等故。或广略故。或一向记故。或分别记故。或反问记故。或置记故。或隐密故。或显了故。如是等类。当知一切名遍知义。言遍知者。当知即是能取前二菩提分法。谓诸念住或正断等。得遍知果者。谓贪恚痴断毗柰耶。及贪恚痴一切永断诸沙门果。及我所说声闻如来。若共不共。世出世间所有功德。于彼作证。于此觉了者。谓即于此作证法中。诸解脱智广为他说宣扬开示。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四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四义。一者心执受义。二者领纳义。三者了别义。四者杂染清净义。善男子。如是四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复次善男子。彼诸菩萨由能了知三种义故。名为知义。何等三义。一者文义。二者义义。三者界义。善男子言文义者。谓名身等义义者。当知复有十种。一者真实相。二者遍知相。三者永断相。四者作证相。五者修习相。六者即彼真实相等品差别相。七者所依能依相属相。八者即遍知等障碍法相。九者即彼随顺法相。十者不遍知等及遍知等过患功德相。言界义者。谓五种界。一者器世界。二者有情界。三者法界。四者所调伏界。五者调伏加行界。善男子。如是五义当知普摄一切诸义。
世尊。若闻所成慧。了知其义。若思所成慧了知其义。若奢摩他毗钵舍那修所成慧了知其义。此何差别。善男子。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亦善意趣。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若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善男子。是名三种知义差别。
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云何为智。云何为见。善男子。我无量门宣说智见二种差别。今当为汝略说其相。若缘总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智。若缘别法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所有妙慧。是名为见。
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诸相。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与义相。若于其名及名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于其名。于句于文于一切义。当知亦尔。乃至于界及界自性。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善男子。我说了知真如义时。能伏一切法义之相。非此了达余所能伏。世尊。如世尊说浊水器喻。不净镜喻。挠泉池喻。不任观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与上相违。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则不堪任如实观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观察。此说何等能观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说。善男子。此说三种能观察心。谓闻所成能观察心。若思所成能观察心。若修所成能观察心。依了别真如作如是说。
世尊。如是了知法义菩萨。为遣诸相。勤修加行。有几种相难可除遣。谁能除遣。善男子。有十种相。空能除遣。何等为十。一者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此由一切法空能正除遣。二者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除遣。推薦閱讀:
※瑜伽入門應該選擇健身房還是瑜伽工作室?
※陰瑜伽的基本體式
※瑜伽四五級體式好難,感覺自己永遠都做不到,有沒有有經驗的人談一談?
※貓式 瑜伽貓式伸展
※有哪些運動對女性子宮保養有好處?
TAG: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