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爸爸口述:忌口是怎麼回事
小明媽:任醫生,怎麼孩子喉嚨痰又多起來了啊?
郎中爸爸:……這幾天吃了什麼東西?
小明媽:昨天吃了一大塊蛋糕……不知道有沒有關係?之前咳嗽咯痰都很少了的。可是之前看過一些大夫又說沒關係的,沒營養也不好。這個到底該咋辦呢?
門診經常會碰到類似這樣的問題。
也有好走極端的:
有的人生病後一點都不管飲食宜忌,胡吃海喝,「吃貨」到底。
有的家長過於寵溺,一味由著孩子偏嗜某類食物,生病了依舊不管不顧。
還有的則過於謹慎小心,很多東西都不敢吃。
是否需要忌口,不同的醫生也是說法不一,讓大家很糾結。
這裡牽涉到醫生的認知問題,認知不同,自然給出的答案不一樣。
我的答案是需要忌口,並且應該是合理忌口。
什麼是忌口?
忌口指患病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為啥要忌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忌口的道理。
1.忌口的目的在於避免食用不適合身體健康的食物,使疾病更快恢復,或者彌補本身體質缺陷,有利於養生延壽。
2.民間廣泛應用,並見於經典,如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中早有記載,是幾千年實踐證實了的。
3.葯食同源,很多食物本身就是藥材,都有各自的特性,有寒、熱、溫、涼之四氣,酸、苦、甘、辛、咸之五味,需要根據人體的體質不同而斟酌食用。比如雞、鴨、魚、肉、蔬菜、水果、茶、酒等食物,它們本身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藥物的治療作用,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那麼,怎麼合理忌口呢?
細細說來可以分為兩大類:
1.患病時忌口,以減輕病情,促進機體修復。
①避免影響藥效:
服中藥期間一般不宜進食生冷、酸辣、油膩的食物。
吃中藥不能喝濃茶,尤其是服食某些含有鐵質的補血中藥時,因茶葉中含有鞣質,能與鐵質結合而妨礙吸收,連淡茶都不建議喝哦。
服用膏方等補藥時不能吃生白蘿蔔(如腌制的),煮熟的白蘿蔔可以幫助消食導滯、止咳化痰,一般問題不大。
綠豆湯能解毒,也應避免與滋補類中藥同用。
還有一些中藥也不能與某些食物同吃:如茯苓忌醋;常山忌蔥;薄荷忌鱉肉;地黃、何首烏忌蔥蒜;鱉甲忌莧菜等。
②避免進一步加重病情:
一部分是絕對禁食。
腹瀉:不能吃冷飲、糯米食、生冷水果及煎炸質硬食物。
呼吸道病變患者:應該戒煙。
一部分是相對避免。
咳嗽、咳痰的時候:不吃或少吃海鮮、牛肉、羊肉、鵝肉、煎炸油膩食品,及巧克力、蛋糕、甜飲料、冰淇淋、香蕉、葡萄等甜膩之品,否則易使氣管內的痰液增多,加重咳嗽、咳痰;應該以清淡而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濕疹、蕁麻疹、過敏性紫癜、過敏性鼻炎、哮喘等過敏性疾病:必須忌食魚、蝦、牛奶、蛋類等易過敏的食物,具體食物種類以吃下去後有無異常反應為度,以免這些食物過敏源誘發或加重疾病。
郎中爸爸良言:
對於孩子們,咳嗽咳痰喘息的呼吸道疾病較多見,我經常跟家長、老人們講:孩子要活一百年的,就這幾天忌口下不要緊的,注意忌口會好得更快!
在治療瘡瘍、腫毒、斑疹、潰瘍等疾病時:忌食「發物」。
小貼士:
「發物」是中醫的說法,指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或加重現有疾病的食物。「發物」包括牛肉、羊肉、鵝肉、雞頭、豬頭肉、鱉、蝦、蟹、魚類等肉類,以及調味品中的蔥、椒、姜、韭之類,還有蘑菇、木耳、筍、芥菜、苜蓿、酒類、酒釀等。
冠心病人、高血脂患者、脂肪肝患者:忌食動物油脂。
水腫:不宜過多攝入食鹽。
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應忌辛辣、烈性酒、食醋等。胃腸脹氣不宜食用土豆、黃豆。
麻疹初期:忌食油膩酸澀食品。
失眠:不要飲濃茶、咖啡等。
③防止病情好轉後再次加重:開篇時提到的小明就是在咳嗽好轉後,因為吃蛋糕太過甜膩生痰,咳嗽再次增多,這在中醫叫做「食復」。
2.養生忌口,根據個人體質不同而選擇不同食物。
出生後每個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所以適合吃的食物相應也是有區別的。為健康著想,忌口要養成長期良好的飲食習慣。
脾胃虛寒者:忌食過於寒涼的食物,橙子、柚子、黃瓜、蘿蔔、荸薺、梨、柿、蜆、蟹、河蚌、田螺,冷飲、棒冰、冰淇淋等。
素體有熱,或熱性病患者:忌吃溫熱性食物,如姜、蔥、蒜、韭菜、辣椒、胡椒,紅糖、飴糖,牛肉、狗肉、羊肉、鹿肉等。
生活的地域環境不同,忌口內容也不一樣:冬天吃火鍋盛行,有的人在杭州容易出現痔瘡發作,口舌生瘡,在四川就不太會,盆地寒濕之地需要辣椒、火鍋祛除寒濕。
所處的季節不同,也需要不同的忌口:很多人尤其是小朋友們很喜歡夏天吃冷飲、棒冰、冰淇淋,殊不知夏天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但地底是涼的,胃是涼的,需要用姜來溫胃,所以冬吃蘿蔔夏吃薑。西方人喜歡吃牛排煎烤等熱性食物,然後用冰鎮飲料來滅火,我們應該懂得個中道理,不可盲目跟風。
處在生長發育中的兒童:對環境類激素樣物質、食物中的性激素較為敏感,容易發生性早熟,所以建議不吃或少吃性激素含量高的食物或大量高蛋白食物:反季節蔬菜水果;蜂皇漿、飼養的鴿子、雞、黃鱔、甲魚等。
有肥胖家族史的孩子:勿多食牛奶、巧克力、煎炸食品、人蔘、甲魚等。
忌口還有一個「度」的問題。
中國人講究中庸,過猶不及。忌口要因人、因病、因地、因時而異。人體營養主要來源於食物,如果很多食物都忌口,時間長了,會造成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反而不利於疾病的康復,甚至引發新的疾病。
小朋友佳佳媽咪說以前老家有醫生叫她很多東西都忌口,結果家裡都不知道燒啥菜了,孩子營養不夠,面黃肌瘦的,還老生病。遷到杭州找我看過後,囑咐一般食物都是可以吃的,不需要過度忌口,並經中藥調理,身體恢復很快,一個月左右臉色都紅潤起來了。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叫做「胃以喜為補」,當病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什麼都吃不下,容易嘔吐,在這種時候,可以挑選病人平日里最喜歡的食物給病人吃,而無需拘泥於忌口之說,因為只有吃進去才有營養有能量幫助機體恢復。記得俞景茂老師說過一個案例,某人有一次患病後米湯難進,滴水不入,最後家人想到他平時特別喜歡吃螺螄,就燒了螺螄湯,結果都喝光了,病情逐漸好轉。
很多時候,治病光單兵作戰不能解決,一般都是需要病人與醫生協同作戰。
請記住,自己才是主體,忌口需要理性對待,該忌口時就忌口!
任昱: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學專業醫學碩士,師從國家級名中醫俞景茂教授,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分會理事,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青年委員。從醫10餘年來,長期專註於中醫藥治療兒童生長發育疾病:性早熟、矮小症、肥胖症以及少女月經不調,在臨床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現任就職綠城私立醫院中醫科。
說明: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