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722-1900英國步槍革新3---米涅、施耐德篇

米涅步槍是人類武器發展史上一個繞不開的路標,而它在英國的發展也絕非一帆風順...這個故事是一個標準的英式喜劇。1823年,英國陸軍上尉約翰·諾頓(John·Norton)在對印度南部的土著人吹箭進行研究後提出了自己的設計,即我們所熟知的,挖空底部的圓頭柱狀子彈,發射時火藥氣注入空腔使子彈膨脹契合膛線。諾頓提出圓錐形子彈概念的時間比德維勒更早,但相關資料的稀缺限制了我們對這位革新者的認知,他的影響也遠遠比不上後來的德維勒甚至米涅。英國軍械局毫不客氣的拒絕了諾頓的設計,原因很無厘頭「英國軍隊不會接受除球形子彈之外的任何東西」(他們還打算和球結婚不成?)諾頓的設計當然不會就此塵封,1836年倫敦發明家威廉·格林納(William·Greener)對諾頓的子彈進行了改進,他在諾頓中空子彈的基礎上,在子彈內部添加了一個底部凹陷的軟木使子彈的膨脹更加穩定,這一設計事實上與後來米涅的設計幾乎完全一致,甚至有人認為,米涅根本就是剽竊。

這種事情先放在一邊,格林納是什麼結局呢?猜猜看...格林納與諾頓一樣敗給了英國軍械局的守舊官僚,軍械局的回答同樣極具英式幽默"這種存在兩種材料的組合式子彈會增加製造成本』。於是,因為保守和愚昧,英國人與人類槍械史上最偉大的革新之一擦肩而過,威廉·格林納與約翰·諾頓最終成為歷史上來去匆匆的路人甲乙,也許任何一個民族都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缺憾吧。這部英式喜劇還沒完,1849年米涅子彈問世,一年後英國方面向米涅支付了20000英鎊購買米涅子彈的專利,軍械局居然二話不說的接受了米涅那大同小異的設計。(這局裡塞得全是法國特務吧...)沒人在乎可憐的格林納(更沒人在乎諾頓),得知了這一情況的格林納當真是哭笑不得,他最終動用了法律手段狀告軍械局董事會要求他們支付1000英鎊的賠償。小品告一段落,開始下一節目。英國人有一點非常令人費解,雖然他們在武器裝備的研發和選擇上經常表現出抱守殘缺不思進取的保守形象,但他們的武器技術與工藝卻從未因此而落後於時代,幾乎可以說從七年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數百年間,英國單兵武器始終佔據著一流質量一流性能的寶座(就算是下水管料切出的斯登也不是沒有可取之處)

恩菲爾德P1851式步槍,眼熟吧?不認識?之前我不是給過P1842滑膛槍的圖片么!你以為擺在你眼前的是什麼神兵利器!?沒錯,英國第一款米涅步槍就是把褐貝斯擊發款滑膛槍刻上幾條膛線!...喂,不要斜眼當時大多數國家都是這麼做的,我們可愛的法國還一直用到後膛槍換裝呢。

好了,現在我們面臨一個難題,既然P1851和P1842是失散多日的親兄弟,我們應該怎麼分辨他們呢?

當然是看錶尺,一支沒有表尺的火槍不一定是滑膛槍(法國人去死!)但一支有表尺的火槍必然是線膛槍,而P1851步槍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表尺。雖然使用了米涅彈使得精度大大提高,.75英寸的P1851步槍射擊性能似乎不甚理想,滑膛槍時代,更重的子彈可以保持飛行穩定提升精度,但線膛槍時代這既影響子彈的轉速,也影響槍支射擊時的穩定性,更增加了士兵攜帶彈藥時的負擔,不知用了10多年.69的法國人情緒是否穩定。1851年首批28000支P1851線膛槍交付部隊,不過對於英國人來說,P1851步槍是一種顯而易見的過渡品,它武器平台與口徑無一例外的散發出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滄桑感............兵器科技可不是考古啊你們這群死人!真以為恩菲爾德軍工廠的人是機械神教那群幾千年連內褲都不洗的宗教瘋子啊!與時間賽跑,英國當局迅速開始論證並進行小口徑步槍的設計工作,大量槍炮設計師的作品被呈交上來,由於核審與試驗工作在恩菲爾德皇家輕武器工廠進行,"恩菲爾德步槍』的名號也就此傳開。1853年10月,俄土外交破裂,土耳其對俄宣戰,俄軍開始大舉入侵,隨著戰爭的爆發,英法兩國感受到了巨大的戰爭壓力,它們意識到,自己被捲入戰爭僅僅只是時間問題,然而此時的英法軍隊正處於線膛槍換裝滑膛槍的重要階段。滑膛改線膛可不是一個小問題,這不單關係到加工硬體(車床)的技術水平,更與技工有關,對於那些剛踏進軍工廠的門就開始加工滑膛槍管的技工而言,給所有火槍刻上規範統一的膛線一點都不好玩,工人們即無法適應新的工作條件也忍受不了監督人員越發苛刻的加工要求,結果就是5、60年代軍工廠罷工頻繁,生產無法維持穩定,線膛槍供不應求,這也是為什麼直到克里米亞戰爭英國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沒能全面列裝線膛槍,法國則乾脆墨跡到1857年。與依然處在糾結中的法國不同,英國已將P1851米涅步槍初步裝備部隊,但數量仍然不足,多數軍隊依然在使用P1842擊發滑膛槍。與俄土戰爭爆發的同時期,1853年底經陸軍部批准,P1853型步槍開始投入生產,第一筆訂單為20000支。

恩菲爾德P1853式步槍,如此名聲顯赫的武器相信絕大多數吧友都清楚吧..........我相信才有鬼呢!多少蠢材連擊發火帽都不懂還在管它叫燧發滑膛槍啊!前天我就看到了!以後再讓我看到當心我不分緣由呼你的臉啊!——————高中時代英語老師的台詞模板。

全長:55英寸 槍管長:33英寸 口徑:.577 重量:約9磅 (這支P1853產自倫敦塔)

對於了解這段歷史的同學來說,恩菲爾德P1853實在太有名了,前裝線膛步槍的完美傑作,令所有國家都愛不釋手的存在,它不單性能穩定,價格實惠,而且堅固耐用,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印度民族大起義,倒幕戰爭,巴拉圭戰爭,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時期的恩菲爾德步槍簡直就是戰爭的奶爸。甚至有一種傳言說,印度民族大起義發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由於這支倒霉的步槍,因為英當局新配發的恩菲爾德P1853步槍使用的子彈紙包上塗有用於防潮的豬或牛脂肪油脂(最狠的謠傳是混合油脂),而信仰印度教或伊斯蘭教的士兵感到自己遭受了虐待,因為他們的教義中不允許食用牛或豬,雖然據東印度公司的說法他們用的並不是動物油,而且這件事在很長時間裡都被認為是為煽動暴亂而產生的謠言...但是無論如何,印度民族大起義還是爆發了,這可真的成了"一卷脂肪引發的血案』,不過話說回來,出於這種理由叛變的印軍或許只能拿著陳舊的P1851線膛槍甚至是滑膛槍對抗武裝到牙齒的英國軍隊,英軍當然不在乎他們的子彈塗得是油還是別的什麼東西(當然不能是太獵奇的東西,對吧?),印度起義軍說不定會因為這個原因而拒絕使用繳獲的彈藥和武器...嘖嘖嘖...那簡直是在送人頭......不過這不大可能........吧?雖然塗油的事情並不可信,但英國人依然用羞辱的方式來處死叛軍中的伊斯蘭教教徒,比如在將他們弔死之前,在他們身上縫一塊豬皮...(被縫上狼頭的某人可以偷著樂了)

印度兵變爆發的原因是如此的單純,而且他們的主場優勢沒能持續太久,因為在這場號稱民族大起義的戰爭中,參與叛亂的封建王公和英印軍只是少數,大多數的英印軍武裝——包括毅力驚人的廓爾喀人依然異常忠誠的團結在女王的領導之下。總之無論如何,這場浩浩蕩蕩又不明不白的大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

"民族大起義』的終結,帶給人們無數的反思,正如某個著名作家"沒有』說的那樣(好吧好吧是我說的)...暮色的天穹響徹的烏鴉的低吟,炙熱的西風卷著一股腥臭飄向海面,絞架上來回搖擺的黝黑屍體用血淋淋的事實提醒我們,戰爭——千萬不要只帶信仰,不帶大腦...回到克里米亞戰爭。

戰爭一觸即發,1854年3月英法對俄宣戰,9月聯軍登陸克里米亞半島,克里米亞戰爭正式打響。很多中文資料中都信心滿滿的宣傳"克里米亞戰爭時期法軍全軍裝備米涅步槍,而英軍大部分則裝備著老式滑膛槍...俄軍依然裝備燧發槍』,如果大家撞上這種資料,請一口唾沫加一巴掌扇過去,有原創扇原創,沒有原創扇轉發,絕對不違反憲法!那麼事實呢?克里米亞戰爭中,俄軍已經裝備了質量還說得過去的擊發滑膛槍,法軍正如我們在過去的資料中提到過的,只有近衛軍和少數輕步兵裝備了新式線膛步槍,其它部隊依然是滑膛槍或者老式線膛槍,而英軍的裝備情況就比較有意思了。1854年登上克里米亞的英軍滿打滿算至少裝備了三種線列槍,P1842擊發滑膛槍,P1851擊發線膛槍和P1853擊發線膛槍,其中,P1842與P1851口徑為.753英寸(19.1毫米),P1853步槍為.577英寸(14.65毫米),這裡還要補充,P1842滑膛槍使用.71鉛彈丸,P1851步槍使用.702錐形米涅彈,P1853步槍使用.577錐形米涅彈.........這一點都不幽默,如果你是後勤官員,你會不會對軍械局總監的家屬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如果你真的想干這件事那麼請趁早,因為不久之後就沒有軍械局了。1854年9月21日,克里米亞戰爭中中的第一戰,阿爾瑪戰役打響,6萬2千名聯軍(26000名英軍步兵和1000名英軍騎兵,28000名法軍和7000名土耳其軍隊)對陣3萬6400人的俄軍部隊。在這場戰役中參與決定性進攻的英軍精銳部隊均配備了P1851/53式線膛步槍。該作品由美國著名畫家理查德·卡頓·伍德維爾(Richard Caton Woodville)所繪,他於1855年因嗎啡過量死於倫敦。

進攻阿爾瑪高地的斯科特里姆衛隊第一營,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他們手持的P1853式步槍,不過在歷史上,斯科特里姆衛隊使用的似乎是P1851步槍。(氣死我了!怎麼都找不到更大的圖!)事實上參與攻堅的還有擲彈兵衛隊第三營,而且擲彈兵衛隊的傷亡遠比斯科特里姆衛隊要多(斯科特里姆衛隊傷亡29人包括兩名軍官,而擲彈兵衛隊則傷亡130人包括3名軍官...誰是中流砥柱?誰是中流砥柱?!)

阿爾瑪戰役中的蘇格蘭衛隊,裝備的同樣是P1853火槍。值得注意的是克里米亞戰爭時期,由於軍械局的工作不力等因素,1855年至戰後該部門便被裁併入新成立的陸軍部,不過倫敦塔作為軍工部門的職能倒是沒變,因此之後的很多武器依然刻有TOWER的銘文。而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則是皇家輕武器廠RSAF(即恩菲爾德廠)的崛起,正面臨關門大吉的恩菲爾德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需求而產量大增,年產量猛增至50000支,1855年英國當局從美國引進了更為成熟的自動化生產車間,RSAF成為了英國生產技術最為先進的軍工廠,克里米亞戰爭10年後其產量更增長到10萬支,恩菲爾德步槍開始主宰英國軍界。

鼎鼎有名的巴拉克拉瓦戰役"細紅線』93高地團,新式線膛步槍成就了他們的傳奇,不過在歷史上他們裝備的是P1851步槍。

英國第68團輕步兵裝備的P1853步槍,攝於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軍也在匆匆進行武器換裝工作,整營整營的士兵剛剛登上陸地甚至在船上就換裝了P1851線膛步槍,這些武器中不乏由P1842滑膛槍經過線膛加工後的產品,為了擴大供應,飢不擇食的英國甚至向列日兵工廠訂購了15萬支線膛槍,戰後英國方面還與聖埃蒂安兵工廠(法國)簽訂了20000支恩菲爾德步槍的生產合同。而在戰爭結束後,P1851線膛步槍也被除役封存,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有約1.5萬支該型號的火槍被南部邦聯購買。

克里米亞戰爭作為恩菲爾德步槍的首戰可謂大獲全勝,戰爭結束後P1853迅速取代了P1851成為英軍制式裝備,相關型號一直更新到1861年,截止1867年P1853(正規產品)共生產了150餘萬支。

恩菲爾德P1860短步槍,短步槍主要用於裝備來複槍團,只有兩個槍管箍,隨著武器技術的發展,來複槍部隊徹底成為了單純的輕步兵,進入20世紀,來複槍團只是一個稱號了。在此之後短步槍極為頑強的脫穎而出並於半個世紀後成為了軍隊的主流,而長步槍卻被淘汰了。

恩菲爾德P1861騎炮兵卡賓槍不過,真正令P1853步槍揚名世界永載史冊的地方不是英國也不是印度而且不是俄羅斯——而是大洋彼岸烽火連天的美國。

美國的軍用線膛步槍起步並不晚(1855年以前)而且眼界頗高,他們希望擁有一款比同時期其他國家更為先進的步槍,然而事與願違,M1855步槍使用的梅納德底火帶始終問題重重,批量生產一再延誤,直到南北戰爭正式打響美軍的新式線膛步槍還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新式步槍的誘惑是巨大的,內戰開始時雙方一面用老式的擊發滑膛槍繼續拚命,一面大肆向歐洲國家如英國,奧地利,比利時,法國等國家購買軍火,保守估計美國內戰時期共向其它國家購買了超過200種輕武器,恩菲爾德P1853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雖然恩菲爾德步槍裝備數量很多,在南北戰爭的油畫中似乎也不太容易上鏡。

著名的馬拉諸塞州第54志願步兵團,美國第一批黑人部隊中最著名的團,他們全團裝備恩菲爾德步槍,雖然斯普利菲爾德兵工廠生產的步槍佔據北軍主流,但更多士兵相信,恩菲爾德步槍是一名戰士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步槍。在美國,P1853被稱為M1853步槍,最初,有70萬支恩菲爾德步槍被認為參加了南北戰爭,但是現在看來,這一數字恐怕要上漲到100萬支以上,私營軍火商通過與政府簽訂生產合同製造了大量純出口用的P1853步槍(南北戰爭中所使用的步槍中,真正產自英國正規軍工廠的P1853步槍幾乎沒有)一些本土兵工廠也通過簽訂合同仿製了大量M1853,僅南部邦聯的軍工廠就仿製了40餘萬支恩菲爾德步槍,這裡我們再次強調一遍,由於美國人的武器前綴往往是"model』,引用首字母"M』,所以P1853步槍在美國被稱作M1853步槍。拿著同樣的步槍互相玩命也是南北戰爭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侵華英軍裝備的正是P1853線膛槍,英軍三代制式步槍都與中國有著皮垢血污的緣分,真不知該哭還是該笑。在這之後,進行洋務運動的清政府與深陷倒幕戰爭的日本也曾購買過大量的恩菲爾德步槍(舊譯恩飛耳德),日稱"エンフィールド銃』,裝備廣泛,評價也不錯,太平天國起義時期,清軍洋槍隊幾乎是標準的"英械師』,他們的主要裝備就是P1853步槍。而太平軍的擊發火槍基本也是參照英國火槍仿製的。

魚鷹社的復原圖中,第一位士兵使用的就是P1853,第三位士兵使用的應該是P1842滑膛槍。南北戰爭令恩菲爾德步槍獲得了莫大的榮譽,然而對於前裝槍而言,這已然是夕陽沒落的餘輝了,列裝線膛槍所帶來的巨大殺傷力與前裝槍使用中產生的戰術瓶頸之間的矛盾是無法調和的,在南北戰爭中使用的線列戰術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想要形成密度火力,就必須以線列隊形開火(謝天謝地單發步槍都這樣),然而前裝槍繁瑣的裝填過程又阻礙了隊形機動,散兵戰術說來好聽,對於一支沒有經歷過多少戰鬥的部隊來說,僅靠時間不長的訓練來讓使用前裝槍的士兵自由控制隊形密度不比教一群猴子用刀叉吃牛排輕鬆到哪裡去。這樣的矛盾在南北戰爭中結出了血腥的果實,在精度更高的齊射火力下,難以靈活應對的線列部隊是如此形同被槍決的犯人。最血腥的案例——弗雷德里克斯堡戰役中,從弗雷德里克斯堡至瑪莉高地的600碼距離幾乎變成了北軍的集中屠宰場,前裝滑膛槍時代由於射程與精度的限制,進攻方只要依靠合理的衝鋒密度即可攻陷類似陣地。

然而在這場戰役中,北方軍不單要在平原上面對強大準確的炮兵火力,還要在300碼甚至更遠的距離遭受南軍步槍有效的殺傷,前裝槍大大限制了北軍進攻部隊的火力密度和隊形靈活性,在這次進攻中,北方軍付出了12653人的傷亡代價而且絲毫沒能撼動南軍陣地。在整個南北戰爭中,被步槍殺傷的士兵占整個戰爭傷亡的86%,這是個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另一方面,南北戰爭中,後裝單發步槍與連珠槍得到了初步運用並取得了驚人的戰果,眼巴巴欣賞美國人自相殘殺的歐洲國家也勉強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英國人幹什麼都不算早,但也不算晚。南北戰爭對英國換裝後膛槍的影響可能並不像人們後來想想的那麼大,但是1864年那場發生在自己家門口的普丹戰爭卻令英國人產生了嚴重的緊迫感。1864年的夏天英國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討論這件事,在聽取了眾多意見包括一些從北美戰場回到英國的軍事觀察員的說法後,他們堅定了換裝後膛步槍的決心,同時也陷入了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為武裝部隊全面換裝後裝槍需要巨大的開銷與漫長的時間,另一方面百萬支恩菲爾德前裝槍的處理又成了問題,針對難題,大英帝國想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方案——前裝改後裝。19世紀中葉,所有擁有前裝槍的國家幾乎都採取了前裝改後裝的舉措,英國是最早採取這一措施的國家。8月該委員會向社會徵集武器改裝方案,其中有兩大條件,首先是改造費用不準高於1英鎊,其次武器精度不得低於改裝前。到了10月,呈交上來的方案達到50多個,經過層層選拔,最終有6個方案被保留下來送往軍工廠進行試驗。認為就此萬事大吉就太二次元了,在1865年3月的第一次試驗報告中,出於各種原因,沒有任何一種樣槍被認為合乎要求,不過在整體上,雅各布·施耐德的方案被認為是最優秀的。於是我們看到,在19世紀中葉,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制槍技術和工業的大英帝國第一支劃時代意義的後裝槍設計師是——美國人...

雅各布·施耐德(Jacob Snider)1811-1866,生於喬治亞州蒙哥馬利, 雖然他的設計方案最終被英國政府採納,但沒有多少資料來介紹他的武器設計方案被選中後發生了什麼,有關部門(好神秘!)似乎並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66年8月施耐德還沒看到他的步槍正式列裝便因貧病交加死於英國,他的兒子繼續控告英國當局。(此人沒有留下照片)

武器參數與P1853步槍基本相同。

施耐德步槍(全稱施耐德-恩菲爾德步槍Snider-Enfield)的改裝方法非常簡單,即將靠近槍機的長度約2.5英寸的後膛位置切開改裝成可向右旋開的蓋帽結構,這個簡單的蓋子形成了一個不怎麼牢固的閉鎖裝置,而且在施耐德的方案中,擊錘只需要進行加工就可以使用而不必額外添加新的擊發裝置。

1864年10月的測試中,施耐德步槍發射20發子彈總共只用了2分30秒,而第二名卻花費了3分18秒,這無疑是一個好的開頭,由於最初使用的子彈質量低劣,施耐德步槍的射擊性能並不理想,在歷經了一年多的頻繁修改,測試和扯皮之後。1866年4月18日,6支施耐德步槍參加了首次正式測驗,參與試驗的施耐德步槍使用的是皇家實驗室提供的軟質中發子彈(浸泡蜂蠟的亞麻+油紙彈殼)這對精度與初速(早期子彈初速約875英尺/秒)還是造成了一定影響。其他方面,比如可靠性的測試,測試內容包括連續四天每天射擊250發子彈並不進行任何清理以及模擬潮濕環境(在裝滿濕鋸末的桶里放兩天試射然後再放兩天)以及模擬的暴雨天氣,結果令人非常滿意,試射的5500次中只有一發子彈沒有正常擊發,兩名試驗射手都取得每分鐘15發的成績。之後的具體流程是,5月23日施耐德正式通過的檢測,恩菲爾德兵工廠開始進行武器改裝工作,7月5日獲英王許可, 8月18日施耐德本人突然翹辮子,29日改裝合同草案批准,9月18日施耐德步槍獲得正式批准。另外還發生了一件事,就是芬尼亞襲擊事件。南北戰爭結束後出現了大量愛爾蘭裔退伍軍人,這助長了愛爾蘭獨立組織芬尼亞兄弟會的力量,他們計劃向加拿大發動襲擊,受到武裝威脅的加拿大政府向英國政府求援,英國當局考慮向加拿大地區的部隊提供試驗中的施耐德步槍,不巧的是,芬尼亞的襲擊來的太快了也去的太快,5月初他們發動了襲擊6月中旬衝突便基本宣告結束,隨後美國方面做出反應控制了國內的芬尼亞武裝勢力。而首批30000支施耐德步槍直到67年初才來到加拿大,直到1870年後芬尼亞再次發動襲擊這些武器才派上用場。

1866年的6月的里奇偉之戰,芬尼亞武裝勢力約800人(和今天的塔利班差不多呢)擊潰了大約同等數量的加拿大志願兵(雙方傷亡總共不到70人),之後由於英加軍隊的集結,芬尼亞武裝很快就撤退了。1866年末,委員會在一些報告中注意到,配發的紙殼子彈精度並不理想(顯而易見),於是到了1867年委員會再次找到了皇家實驗室,這次問題得到了解決,幾周之後,施耐德步槍採用了愛德華·伯克瑟上校設計的伯克瑟(轉帖者註:通常譯為「博克塞」)中火黃銅子彈。

愛德華·伯克瑟(Edward M Boxer),時任伍爾維奇皇家實驗室總監, 令人惱火的是我沒能找到他的出生和死亡日期...不過算了,反正他這個年紀也不可能參加足球隊了,是吧?PS:博克瑟(Boxer)這個詞原意是指拳擊手,但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它也代指義和團(義和拳...)

裝有V型底火台的伯克瑟子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黃銅中火子彈,作為子彈的基本形制之一它一直延續到現在,現代民用小型輕武器大多使用以伯克瑟底火為基礎的子彈。

第一代伯克瑟黃銅子彈——.577施耐德子彈,它的初速可以達到1250英尺/秒

施耐德步槍槍機內部設有退殼鉤,退殼時將蓋子向後拉即可將彈殼拉出,不過這不是一個方便好用的設備,想要順利退出彈殼需要將槍支後端向下傾斜,而且由於早期卷制子彈強度不夠,經常發生因退殼鉤抓壞子彈邊緣而卡殼的問題(法國鼻煙盒步槍與美國活門步槍都有類似的問題)。

施耐德最早正式裝備的MarkII軟質彈,雖然氣密性不佳,但可靠性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糟糕,1866年的試驗中這種子彈被浸在水中一個小時依然可以發射,第二種為1867年早期使裝備的卷制黃銅子彈MarkIII,卷制彈殼容易被火藥氣撐開使用時極易卡殼,第三種則是拉伸工藝製作的施耐德子彈,可能要等到1885年後才有這種子彈出現。

Mark1施耐德子彈,只有一個黃銅底座,其餘部分為軟質,由於彈頭形狀奇葩穿透力與精度非常令人傷心。第二種子彈為大型鉛彈,施耐德步槍的子彈直到1871年都有新版本出現。

使用定裝黃銅子彈的施耐德步槍精度甚至好於恩菲爾德步槍,在相關的測試中,施耐德步槍300.500.800.1000碼的散步分別為0.55英尺0.97英尺3.32英尺5.37英尺,而恩菲爾德步槍的散布則是1.06英尺1.57英尺,3.93英尺和7.92英尺。雖然只是純粹的過渡品,由於同時期的英國正對非洲進行殖民擴張,施耐德步槍的在其役期中還是經歷了不少戰鬥,1868年的遠征衣索比亞戰鬥中施耐德步槍首次登上戰場,大多數英印軍在英軍完全撤裝施耐德(約1877年)後裝備了該步槍,同樣使用這種武器的還有一些殖民地警察,有消息表明,直到1893年還有少量英印軍使用這種武器。

第三次阿散蒂戰爭,1872-74年。

1885年的阿布克利之戰,參戰士兵使用的似乎依然是施耐德步槍,令人費解。

第二次英阿戰爭,派瓦爾谷戰役中的廓爾喀第五來複槍團,他們裝備了施耐德短步槍(配備的應該是P1860彎劍式刺刀),值得注意的是後面的英國士兵使用的是馬蒂尼-亨利步槍。洋務運動中,中國軍隊也曾裝備施耐德步槍,舊譯士乃德步槍,作為淮軍一線武裝一直裝備到1874年,中法戰爭和甲午戰爭期間,施耐德步槍都有參戰。在當今日本依然保留著大量施耐德步槍的文物,謂之"スナイドル銃』,因為便宜又皮實,施耐德步槍在日本極受歡迎。

遊戲幕府將軍2武士完蛋......武士之殤中,天皇衛隊裝備的就是施耐德步槍,相應的歷史是,在戊辰戰爭後期到西南戰爭,施耐德步槍是參戰日軍的主要裝備,令人驚詫的是施耐德步槍直到甲午戰爭時期依然在日軍裝備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甲午戰爭中,除近衛師團和屯戍的第七師團外,各主力師團皆裝備有數量可觀的施耐德步槍,其中第三師團竟裝備有七千餘支施耐德步槍,佔總裝備數量的40%。

施耐德短步槍以及...........這麼組合就不怕招鬼啊...

施耐德短步槍,最早型號出現於1866年末。

施耐德騎兵卡賓槍截止1880年前後完全撤裝,共有870000萬支長短恩菲爾德被改裝為施耐德槍,
推薦閱讀:

抗戰時林彪把玩狙擊步槍(1/12)
拉大栓才是男人的浪漫:栓式步槍簡史
cf現在什麼步槍最好用?
略談「戰略步槍」 | 晨楓

TAG:英國 | 步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