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不喝就是不給面子?

酒食風,酒與飲食文化的生活讀本,傳播酒食文化,推薦好酒美食。

中國最大的自媒體社群平台JMedia(界面聯盟)成員。

已經入駐微信、界面、鳳凰、網易、騰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多個平台。


勸酒本身是一種禮儀,但是在歷史中,不乏禮儀變質成為與利益相關工具,敬酒不喝就是不給面子,喝了不知道回敬也是不懂人情世故。這種酒桌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勸酒自古有之

中國古代的餐飲擔負著極為重要的社交功能,所以延宕的時間較長。唐代的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持續到黃昏,算來不下七八個小時。清朝時期,很多公家買單的宴會甚至持續三五天,這些既是社交活動,也是政治活動。貫穿宴飲活動的,除了絲竹歌舞外,就是酒。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各種持續時間很長的宴會。一頓飯吃這麼長時間,話題必然枯竭,干喝也無趣,於是便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勸酒技巧。

嚴格地說,勸酒源於敬酒,而敬酒是宗法社會遺留下來的舊俗。敬酒是有社會等級區分的,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等。敬酒首先是下對上的互動,相對沒有強制性。但,上對下的互動,可稱作回敬,也可以是主動敬,就有了極大的強制性。最早的勸酒多來自上對下的敬酒。尤其是從家過度到國,這種倫理慢慢變成了政治強制力。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政治語境下的強制性勸酒案例,有些妙趣橫生,但也有很多案例異常殘忍,讓人毛骨悚然。

勸酒的極端

中國歷史上逼酒最絕的算是西晉的石崇。據《世說新語》記載,石崇經常宴請達官貴人,並且喜歡勸酒、逼酒。他的絕招是,讓家裡養的美女給客人敬酒、勸酒。如果哪位客人沒喝乾美女敬的酒,他就吆喝家丁,把美女的人頭割下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客人礙於人命關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後來在東晉擔任大將軍的王敦偏不信這個邪,無論美女怎麼勸酒就是一滴也不喝。石崇毫不猶豫地連續殺了三個美女,以逼迫王敦喝酒。

社會的流弊

家庭規則與社會規則合流,上升到政治高度,就是政治潛規則。這種潛規則告訴我們,人要時刻守規矩,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可亂說話,不可亂做事,不可亂動,不可亂想。人在踏進社會之前,已經被這套思想完全禁錮了。「規矩」與「禮儀」的背後是不平等,是專制權威,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所以,在喝酒的過程中,如果有權力、地位不對等的關係,就會有強制性的勸酒或逼酒。對位高的人來說,這是彰顯權力的機會,對位置低的人來說,不喝就是不懂規矩。

中國式面子

你不尊重別人的位置與權威,也就相當於不給別人面子。在中國,面子是典型的權力產物。這種權力可以是政治權力,也可以是隱形的權力,比如年齡、職位、身份等。所有不對等的關係,都會產生面子。所有不對等的敬酒、勸酒、逼酒都是潛在的權力在起作用。所以你不喝就是不給人家面子,不尊重別人的權力與地位。這種觀念深入社會所有的階層,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即便是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文化性格也依然在中國血脈深處,時刻發揮著巨大的威力。

面子的權力屬性在政治潛規則中尤為明顯。宋仁宗年間,王安石與司馬光同在包拯手下當差。有一天,衙門裡的牡丹花盛開,包拯很高興,請同僚們喝酒。王安石與司馬光坐在一塊,但二人平日里都不喜歡喝酒。因為頂頭上司包拯勸酒,所以司馬光硬著頭皮喝了幾杯。當包拯給王安石敬酒時,無論他怎麼勸,怎麼說,王安石就是不喝。這事把包拯弄得極為尷尬,當場下不了台。包拯之所以不高興,是因為王安石作為下屬,竟然公然違抗自己。這不是法律問題,也不是道德問題,但王安石卻違法了大家普遍遵守的政治潛規則。

敬酒、勸酒具有強制性的行為,酒桌上的勸酒、敬酒、罰酒把人際關係搞得極為複雜,處處險象環生。為了混跡這些酒場,中國人練就了虛偽、陰險、狡詐的應對手段,做出了很多極為庸俗的行為。很多人犧牲自己的健康,以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認可。原本簡單的人際交往,因為特殊的酒文化搞得複雜難測。

根據騰訊文化頻道「文化觀察」節選改編。

*酒食風應用酒食文化的研究,幫助客戶進行品牌文化和傳播方案的創新,請聯繫後台,留下聯繫方式。

推薦閱讀:

給男人面子,做個聰明的傻女人!
多在意婚姻的里子,少在意婚姻的面子
面子學(中)
青少年情商訓練(三十四)
男人怕老婆與面子

TAG: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