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學佛》法師輔導文字版

《離幸福很近》第13課《怎麼樣學佛》

法師輔導文字版

一、為何要學佛?

二、什麼是佛教?佛法?

三、怎麼樣學佛?

四、依止善知識

1、為何?(依師的必要性)

2、依何?(善知識法相)

3、如何依?(依止的方式)

五、發菩提心

1、為何?(發心的功德利益)

2、如何?(怎麼樣發心——願心 行心)

3、斷何?(顛倒發心的過患)

六、次第聞思修行

一、為何要學佛?

離苦?

追求幸福?

得樂?

貝諾法王:

世界本來就是難得圓滿的,本來就是充滿了苦痛的;但現代世界人類的苦難,越來越多,這是大家所能深切感覺的。彼此缺乏和樂諒解的精神,老是互相瞋恨,互相鬥爭,越來越凶,弄得生活得毫無生趣。要消滅這世間的苦難,惟有大家來奉行佛法。依佛法去調柔人心,救濟世間,才是最好的方法。

二、什麼是佛教?佛法?

《慧燈之光》:佛教的定義

佛教=佛學

佛教的真實含義就是佛學。因為佛教實際上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學科;或者可以說,佛法是讓凡夫人通過修學以達到佛之境界的一種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學。

佛教=教+證

佛經對佛教的定義就是兩個字:「教」和「證」。

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傳講的,或是經過釋迦牟尼佛加持和開許,然後由菩薩們寫下的經論,如藏傳佛教的《丹珠兒》和《甘珠兒》;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內容,都可歸納於智悲當中。智悲雙運,是整個佛教的精華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雙運,所謂學佛,也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總而言之,如果從智悲兩方面來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佛法? 則可回答說:佛法就是智悲。

學佛是什麼呢? 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大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佛法,指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它可攝於九乘法門、三乘法門,或者分為顯宗、密宗法要。

有些人趨入顯宗而不了解密宗,就認為密宗的法不殊勝、不究竟,對此產生各種誹謗,這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對任何一個事物,不了解之前絕不能輕易誹謗

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就講過:「千萬不可妄自評論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則,你可能會用生命的代價,來補償你所犯過的錯誤。」

佛法:顯宗、密宗

佛法包括顯宗和密宗,只有將這二者圓融無違地修學,學佛才會很全面。

只學習密宗,卻不了解顯宗;或者,只喜歡顯宗,而排斥密宗;又或,只接受顯宗的小乘法門,對大乘教法一概否定,這樣的學佛都不完美。

因此,你如果自稱為一個佛教徒,就要圓滿地修學佛法。

假如你想詆毀某個法門,至少也應先親自研究一番,看它的教義是否不合理。

打個比方說,你看我錢包里有些東西,但根本沒翻過,就斷言「錢包里的錢全是假的」,這讓別人怎麼相信?如果你說「我是聽別人講的」,或者「我估計是假的」,那就極為愚蠢可笑了。

同樣的道理,不論是藏傳佛教、北傳佛教、南傳佛教,大家不要在不了解的情況下隨意詆毀,否則,除了有很大過失以外,只能說明你不認識佛教。

那什麼是佛教呢?

佛教的教義歸納起來,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在此基礎上再「自凈其意」,這就是所謂的佛教。

此偈雖然看似簡單,但涵蓋了佛教的全部教義。

三、怎麼樣學佛?

佛說:「眾比丘,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趨入道」。

《寶鬘論》:「先生增上法,後生決定善,由得增上生,此生決定善,增上生極樂,定善為解脫。」

四、依止善知識

學佛必須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經驗豐富的善知識,否則,依靠自力想通達佛教的教義相當困難。

1、為何?(依師的必要性)

2、依何?(善知識法相)

3、如何依?(依止的方式)

有人或許認為:「依止善知識是多此一舉,我自學佛經就可以了。」

這種想法不正確。佛法不可能以自力來通達,自古以來的佛教歷史上,沒有一個人能以自力證悟。

《華嚴經》中亦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寶物,沒有燈光則無法照見,同樣,佛法中的甚深教義,若沒有具證善知識的開示,縱然你才華橫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達,更無法趨入解脫正道。

1、為何?(依師的必要性)

如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云:

「如瑪拉雅樹林中,漂落普通一節木,枝葉滋潤出妙香,依止上師亦隨行。」

《法華經》也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在依止善知識之前,首先務必要觀察,要尋找一位有德行的人。

《事師五十頌釋》中講過,依止上師之前,師徒間要互相觀察六年或十二年。

善知識法相:

《功德藏》云:「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凈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如今正處在五濁惡世,當然,眾多續部寶典中講的所有法相樣樣俱全的上師實在是難以尋覓,但一般來說,可以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

1)、相續清凈:從來沒有違犯過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與密乘三昧耶戒;

2)、廣聞博學:通曉經續論典;

3)、具大悲心:對無邊眾生就像母親對獨子般慈愛;

4)、通達顯密:精通外三藏、內密四續部的儀軌;

5)、現前斷證依靠修持實義於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

6)、圓滿四攝:以布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法攝受具善緣的弟子。

依止邪師的過患:

《功德藏》云:「若未詳細觀察師,毀壞信士善資糧,亦毀閑暇如毒蛇,誤認樹影將受欺。」

《大寶積經》說過:「能舍惡知識,親近善知識,菩提道增長,猶月漸圓滿。」

只有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大悲心、信心、智慧,才會如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般,越來越增上、越來越圓滿。

弟子依止上師應具有的條件:

《大圓滿前行》:縱遇生命危險也不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精進大鎧,自相續不會因出現暫時的違緣而改變誓言--智慧極堅,寧捨身命也去成辦(上師吩咐之事)--承侍上師,聽從上師所說的任何言教,不顧惜自己--依教奉行。

這樣的人唯以對上師的敬信必將獲得解脫,如《功德藏》云:「精進大鎧慧極堅,不惜身命作做承侍,謹遵師命不護已,唯以敬信得解脫。」

身為合格的弟子還要具備:

將上師視為真佛——具大信心;

了知上師善巧方便行為的密意——具大智慧;

能夠受持上師所宣講的一切正法——廣聞博學;

慈愛那些無依無怙、受苦受難的眾生——具有悲心

恭敬上師所傳授的律儀和三昧耶戒——敬護凈戒;

身語意寂靜調柔——三門調柔;

內心能容納上師及道友的一切行為——寬宏大量;

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養上師——慷慨大方;

內心很少出現不清凈的分別惡念——具清凈觀;

如果造了惡業立即想到:我的這種惡行必定會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具慚愧心。

依止上師的方法:

《功德藏》云:「極護上師具善巧,厲斥不嗔如良駒,來去無厭如船筏,猶如橋樑承賢劣,猶如鐵砧忍寒熱,依教奉行如忠僕,斷除我慢如掃帚,舍驕慢如斷角牛,契經所說依師法。」

中間依止上師時,何時何地都應當不顧寒熱饑渴等一切困難,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誠心誠意恭敬祈禱。自己暫時的一切所作所為也應請示上師,上師如何吩咐,就如何去做,以「我意唯您知」的誠摯信心依止上師。

所謂最後修學上師的意行,是指對上師聖者的一切行為善加觀察之後,自己也全部按照那樣去修持依教奉行。

如世間俗語云:「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

所以,上師的意趣行為怎樣,(弟子)相續中也應當得到。譬如:弟子依止上師應象神塔小像從印模中取出來一樣,印模中有什麼樣的圖案,全部會顯現在神塔小像上。同樣,上師心相續中有怎樣的功德,弟子也應與上師相同,即便不能完全相同,也一定要具有基本與師相同的功德。

五、發菩提心

1、為何?(發心的功德利益)

2、如何?(怎麼樣發心——願心 行心)

3、斷何?(顛倒發心的過患)

學習佛法最根本的就是發心。所謂發心,其實就是制定目標,比如你想前往拉薩,方向和目的地一定不能弄錯。

我們作為大乘行人,學佛時一定要利益眾生,千萬不能困於自利的發心。只要你把方向搞對了,有了大乘的發心,那麼成就一定很快。

大乘的發菩提心,不僅為藏傳佛教所重視,漢傳佛教也有許多這方面的教言。

印光大師言:「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

以自利心修學佛法,即使有成就也不大,而只有發心為利益一切眾生成佛,這種力量才不可思議。如今學佛的人有很多,但以利他心攝持的卻很少,正因為他們最初的發心錯了,以致最後的果也不圓滿。

台灣的證嚴法師,雖然看起來瘦瘦的,似乎只是個普通的比丘尼,但因為她的發心極為廣大,所以力量非同小可。

看到「慈濟」在全球的事業,當初很多人問她靠什麼力量,她回答說:「願大力就大。」可見,心的力量的確不可思議,《華嚴經》也說:「欲得一切佛,明凈智慧燈,應建弘誓願,速發菩提心。」要想獲得一切佛的智慧,就要先建立宏大的誓願,速速發起度化無邊眾生的菩提心。

有些人可能是接受過外道或小乘,一直發不起大心來,甚至聽到大乘廣大的發心和行為,就有點害怕、擔心、猶豫、困惑。

這種心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經常串習利益眾生的念頭,這些就慢慢可以消失。

不管你修哪一個法門,利他心都特別重要。

現在有些學凈土宗的人,認為自己往生就可以,其他眾生都不管。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絕對無法往生。且不說藏傳「往生四因」中必須要有菩提心,就連漢傳的弘一大師也說過:「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求往生者一定要發菩提心。如果你能放下自私自利,一心一意幫助別人,勸人念佛、行善,即使自己積累的善根不多,來世也很容易往生。

《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若能勸兩人念佛行善,超過自己精進的功德;勸十人行善,有無量的福德;勸千百人行善,是真正的菩薩;勸萬餘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彌陀佛。

公案

《龍舒凈土文》中一則公案:唐朝有個人叫房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識到了陰曹地府。閻羅王接見他時說:「你一輩子行持的善法不是很多,但因曾勸一位老人念佛,這個老人現已往生。以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說:「我發願要念一萬遍《金剛經》和朝五台山,這兩個願沒有完成,現在還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但總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沒有回答,閻羅王只好放他回到人間。(如果是我,肯定高興壞了,馬上選擇往生。)由此可見,勸人念佛往生的功德非常大。

應該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我要示現成佛!」不然,學佛幾十年,全都是為了自利,臨死時還在貪執自己,修行絕對不會成功。而有了利他心,縱然你沒有為自己做很多事,修行自然而然也會成就。

修行要用利他的菩提心來攝持。否則如果發心不對,每天都是為自利而奮鬥,修行的力量也不強。

六、次第聞思修行

修學佛法必須要有次第,而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

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也講得很清楚,聞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沒有它,人與佛法就很難融合。

1、聽聞正法

我們這些具無明煩惱的輪迴眾生,對於跟貪嗔痴相關的事,生來就有意樂。出世間的解脫法門,則很難依靠自力掌握,此時就必須依止一位上師,在上師那裡聽受佛法,令心逐漸得以調整。

否則,我們相續中的智慧日光,被無始以來烏雲般的濃厚習氣所覆蓋,很難自然而然現前。

關於聞法的功德,《正法念處經》第六十一卷,如云:「以聞法故,心得調伏。」所以聞法能夠調伏自心,而從沒聞過佛法的人,不管是說話、做事,都會與貪嗔痴比較相應,無法趨入出世間解脫。因此,我們首先聽聞正法非常重要,作為智者,乃至命終之前,也要聽受佛法。《正法念處經》云:「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應聽法。」薩迦班智達也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

真正的佛法,通過光碟來聽受,跟在善知識面前聽受一樣,甚至比這個還方便。依靠這種方便科技,如果你能聽十年課,實際上跟依止上師十年沒什麼差別。

為什麼呢?依止上師,並不是依止上師的身體,也不是依止上師的心,而是依止上師所傳的法。

所以對一般人而言,聽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讓我們通達佛法、不造惡業、捨棄無義之事,乃至獲得涅槃。

如《大寶積經》云:「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2、如理思維

對於所聽聞的法義,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而要反反覆復去思考。否則,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僅僅只聽一兩句佛法,不可能那麼容易對治它。

有些人說:「我學佛已經七八個月了,為什麼還有分別、執著、妄想?」

其實不要說七八個月,就算七八年也不一定奏效,修行應該是有生之年,如果你沒有這樣堅持不懈,依靠不斷如理思維來調心,習氣則不可能被斷除。

在藏傳佛教中,如理思維的最好方法就是辯論,大家通過互相提問、答疑、探討,就可以遣除相續中的懷疑。

《大寶積經》中曾說過:「不如理思維,愚痴無解脫……若如理思維,息廣大煩惱。」

要如理思維,就應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皈依三寶、菩提心之利益……一層一層上去,若能如此,最後定可安住於禪宗的明心見性、大圓滿的覺空無二、中觀的離戲空性等境界中。

3、如實修行

1)修行之理

僅僅是聽了佛法、稍作思維,卻從來沒有修行過,那也不能斷除煩惱。

就像飯是要自己吃的,如果光是看別人吃,或聽別人吃飯的聲音,根本不可能填飽肚子一樣。

佛陀在《華嚴經》中說過:就像窮人日夜在數富人的珍寶,自己卻身無分文[ 《華嚴經》云:「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良醫知道如何開藥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藥也治不了[ 《華嚴經》云:「譬如有良醫,具知諸方葯,自疾不能救,多聞亦如是。」];聾子彈奏悅耳動聽的樂曲,但自己根本聽不到[ 《華嚴經》云:「譬如聾聵人,善奏諸音聲,悅彼不自聞,多聞亦如是。」]

即使你天天求上師加持,但自己不修行的話,煩惱種子也很難斷除。

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當那一刻到來之時,唯有平時修持的善法才有用,名聲、地位、財富等世人羨慕的對境都無濟於事,只能全部留在人間。

所以,廣聞和實修比起來,實修更為重要。

現在很多人都是在用「生命」賺錢,但你的生命又能維持多久?

以分別念計劃的有些事,不要說這一輩子,可能千百世也做不完。

故而,世間的很多事情,我們只能選擇一部分重要的、非做不可的去做,尤其是家庭、社會的一些責任,有些人必須要承擔,而至於其他的,就應該有所取捨。

從現在開始,抓住機遇學習佛法,不要天天忙於世間瑣事。

公案:

在佛陀時代,曾有兩個比丘,一個聽聞佛法後就去實修,結果證得阿羅漢果;而另一個只注重聞思,不重視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時間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師,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有一次,三藏法師想用些難題難住那位阿羅漢,從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當眾羞辱他不懂佛法。

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後,不忍他如此造業,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讚歎那位阿羅漢的功德。當時,三藏法師的弟子們很不平,議論佛陀為何讚歎那個什麼都不懂的長老,卻對熟讀經典的三藏法師不贊一詞。

佛陀知道他們的心思後,便開示道:「在我的教法中,你們的法師猶如被雇來看管牛的人,而這位阿羅漢長老,猶如獨自擁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們聞後恍然大悟,原來只說不修是不行的。

通過這個公案可以了知,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口頭上夸夸其談的學者,最多不過像僕人一樣,自己沒有任何東西。所以,我們作為修行人,應該成為法的主人。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過程中,顯宗、密宗的法門特別多,但最契合我們,對直斷煩惱、往生凈土最有幫助的,應該是凈土宗、禪宗、密宗。

在修持這些法門時,我們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勝竅訣來攝持,便可如《華嚴經》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以前有位弟子向趙州禪師求法:「我非常困惑,請您給我指點開悟之道。」禪師問他:「你米粥喝了嗎?」他說:「喝了。」「那就去洗碗吧。」聽到這句話,弟子當下開悟了。所以,弟子的信心與上師的方便法聚合時,稍稍一句話,也可以讓人明心見性。

還有一個弟子問百丈禪師:「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嗎?」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語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維修行,結果就開悟了。

公案:

不光禪宗有這種開悟的方便,密宗也有一些特殊的行為。例如,第四世多竹欽在12歲時,上師命令他喝酒。他剛開始不敢喝,後來想到上師跟佛沒什麼差別,就一口氣把酒喝了,以此瞬間證悟了心性。

還有一個獵人叫達吉,他經常牽著國王的獵狗在森林裡打獵,獵殺了難以計數的鹿子、獐子等野獸。他自認為是打獵高手,常在欽則益西多吉面前誇耀,尊者也饒有興趣地聽著。有一次他獵殺了一隻鹿,又來到尊者面前炫耀。尊者見狀,脫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臉上狠狠地扇了五下。當時他就昏厥在地,醒過來之後,上師的一切證悟已完全融入其心,他成了一名具證的大成就者。

有了以智慧攝持的方便,開悟並不是那麼困難。

《法王經》中說:「若有慧者,則方便解;若無慧者,則方便縛。」

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竅訣可令其馬上解脫,但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會成為束縛,不要說用鞋子打,就算上師給他傳密法中最殊勝的竅訣,他也會對上師生邪見誹謗,最終讓自己墮入地獄。

可見,開悟說起來似乎也並不難,但我們作為普通修行人,有生之年還是要聞思修行,只有這樣,才不會浪費自己的一生。不然,倘若你捨棄了善法,今生也就白過了,如經云:「若人舍善法,今生則虛過。」

很多人學佛後有深刻的體會:「我遇到佛法真幸運!不然,這一輩子在無明、煩惱、業力的束縛下,恐怕還要造無數的業,最終招致無邊痛苦,太可怕了!」所以,大家有緣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時,一定要學會珍惜。

總結本課的要點:

1、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應具足哪幾個要素?各自起到什麼作用?請一一說明。

2、有些人認為:「佛法自學就可以,沒必要去依止善知識。」這種觀點正確嗎?為什麼?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識的?

3、為什麼說發大心利他的話,自己也很容易成就?你對此有哪些體會?


推薦閱讀:

慧律法師《六祖壇經曹溪原本講座》第5天
慧律法師語錄精華全集(二)
法師開示:誦經好?還是持咒好?
凈空法師:「廣學多聞」錯誤理念埋沒了多少古今英才不能成聖成賢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五

TAG:文字 | 學佛 | 法師 | 怎麼 | 輔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