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創世人物——軒轅氏

華夏創世人物——軒轅氏 2009-09-04

前 言

研究華夏起源歷史,必須明確,中國族群的發展,有自己的獨特的發展歷程,在先古時代,血緣是先古華夏族群形成和融合的首要前提,氏族統治是根本的統治手段,在進入國家時代後,很長時間,中國古代國家的族有性質依然十分深厚,實行的主要政治制度就是宗法制度和血族統治,即宗族(宗主氏族)對支族(同一氏族的分支)和其他外氏族的統治。

在史前時代,從血緣倫理上講,華夏先民主要經了歷無系群階段(猿人群階段、無倫人群階段)、姓族人群階段、氏族人群階段、民族人群階段;從組織形態上講,經歷了原始群、姓族(姓族婚姻聯邦)、氏族(氏族聯邦)、氏族國家(氏族國家聯邦)、民族國家階段。兩者是互為聯繫的。

中國的歷史記憶,是從距今6000----5000多年前的氏族時代開始的。有文獻可考的歷史,是從陶唐氏國聯邦帝堯時代開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殷商時代開始。中華文明的考古歷史,以玉的使用和龍的製作為標誌、有8000年。

夏商周的國家形態,實際就是氏族國家聯邦,所統治的萬千國家,實際就是氏族國家。

一 、黃帝其人

軒轅,是公孫氏少典之子,因常居姬水,後改姓姬,又因其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故號軒轅氏。軒轅氏在今河南新鄭一帶建立了號為「有熊」的氏族國家,所以軒轅氏又稱「有熊氏」。後來軒轅氏代神農氏為天子,稱黃帝。

軒轅,是大約公元前2600前後的人物。軒轅出現的時候,正是「神農氏世衰」的時候,當時作為農耕氏族國家聯邦共主的神農氏,一代比一代衰弱,逐漸失去了統治力和號召力,天下進入到「萬氏紛爭」的年代,所以各氏族之間相互進行兼并戰爭,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種危局下,軒轅氏族開始整軍備戰,對不服從神農氏統治的氏族進行討伐戰爭,在軒轅氏的征討下,氏族之間的戰爭得以平息,都回到神農氏的統治下來,神農氏族的統治秩序得一恢復,但還有一個稱號為蚩尤的氏族,因為力量強大,軒轅氏沒有能力征討他,沒有回到神農氏的統治下。

後來,軒轅在板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欲侵陵諸侯的炎帝,將烈山氏族聯邦納入神農氏族聯邦的統治範圍里。在涿鹿之野(今河北涿鹿)擊殺蚩尤。由於軒轅氏的功勞超過了神農氏,所以在天下各氏國的支持和擁戴下,代神農氏為天子,稱黃帝,成為天下萬氏的共主。

軒轅,是華夏文明的奠基人,而不是創始人。軒轅的功績,是把各地人群的創造(特別是南方人群的創造)大力在中原華夏地區進行推廣應用,並用武力的手段,平息了中原地區原始居民神農氏族群內部的紛爭,融合了北方而來的炎帝族群,形成了新華夏氏國聯邦集團,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人種基礎。

二、軒轅出身的歷史記載和傳說

軒轅,一說姓姬,號軒轅氏。《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

二說姓公孫。《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 《雲笈七羲·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姓公孫,有熊國少典之次子也」。

不少人懷疑黃帝的存在,恐怕是因為「公孫」這個姓,一般認為,「公孫」姓起源較晚。作為現代漢姓,公孫起源較晚是事實,但是,作為「氏」,公孫氏的起源就很早了,這就跟中國遠古的氏族國家的歷史和姓氏的起源和姓氏的合併歷史有關係了,不考慮到中國固有的歷史,就會產生歧義。

作為姓,其實代表的就是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的女性社會——西方稱為母系氏族公社,中國歷史上就稱為「姓」,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姓族,是由同系母系血緣的人組成的社會組織,姓是這一社會組織的對外稱號。所以姓產生於母系社會,是中國遠古母系社會存在的證據和遺物。姓氏母系血緣的標誌,是能否交配和行婚的標誌,所以在姓族社會和氏族社會裡,姓是不能變更的。(見本人所著《華夏母姓》一文)。

作為氏,起源於父系社會時期,是由共同父系血緣的人組成的社會組織,氏是父系組織的對外稱號,是中國古代存在父系社會的證據和遺物。氏是隨著社會地位的變化而變化的,是可以改變和賞賜的。

中國遠古的氏族社會,存在的時間是很短的,因為氏族組織很快的就演變成了國家組織——氏族國家, 但姓族向氏族的過渡期很長,大約有1000----2000年的時間。公孫作為氏的稱號,應該起源於氏族國家時代,所以公孫不可能是姓,只能是氏。

在氏族時代和氏族國家時代,人都是有姓的,氏卻不是人人都有的,有國者和有權利地位者,才擁有氏,因為氏代表的是社會地位,是君權和貴族的象徵,所以當時的貴族,既有姓也有氏,當然,氏也有高低的區分,不同的氏,社會權利和地位是不同的,奴隸是沒有氏的。

姓氏不分,或是以氏為姓,是在戰國末期,由於歷史上的氏族國家都被滅絕了,這些被滅絕的氏族國家的後人,紛紛以氏族國家的國號為「姓」,來自母系時代的「原始祖姓」,逐漸地被淘汰,人們開始以氏為姓。在秦統一中國後,氏族國家被徹底消滅,至漢代,人們就姓氏不分了。比喻秦始皇,本姓嬴,其祖封為趙氏,《史記》說秦始皇「名為政,姓趙氏」,就是姓氏不分的例子。同樣的原因,軒轅氏的「公孫」應該是氏,在這裡被當成了「姓」。

就中國的漢字造字法方看,來自母系時代的姓,都應該帶「女」字旁。軒轅氏的「姬」,應該是其母姓。

對於以上傳說的理解,我認為,軒轅本是名字,後來由於軒轅的歷史功績,被當時的人稱作「軒轅氏」,所以軒轅氏在當時不是一個氏族的名字,而是對軒轅本人的尊稱,軒轅的後人中,有一支以黃帝的「軒轅」為氏族氏號,形成了軒轅氏族。軒轅本人,應該是姬姓、公孫氏,其父親為少典。少典,在《史記》的《五帝本紀》和《秦本紀》記載都涉及「少典」,提及時期相差幾代,《史記》《五帝本紀》的少典是指軒轅的父親,而《史記》《秦本紀》的少典,是指少典氏族,可能是少典的其他直系後代形成的氏族,也可能是同名氏族。

三、軒轅、炎帝、蚩尤、神農氏族的關係和種族來源

從《史記》來看,「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暴,莫能伐」。接著說:「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從傳說看,傳說中,軒轅黃帝最初的神職是雷神。《春秋·台誠圖》稱黃帝起於雷電,並說:「軒轅,主雷雨之神。」,苗族古歌也說他們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對手是雷公。

從歷史記載,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一是神農氏族,包括了神農本氏族、軒轅氏族、蚩尤氏族及其他諸氏族。由於神農氏族自己的力量逐代衰微,沒有力量控制其所統治的各支氏族,所以各支氏族之間相互進行兼并戰爭。在這種危局下,軒轅氏族開始整軍備戰,對不服從神農氏統治的氏族進行討伐戰爭,在軒轅氏的征討下,氏族之間的戰爭得以平息,都回到神農氏的統治下來,神農氏族的統治秩序得以恢復,但蚩尤的氏族,因為力量強大,軒轅氏沒有能力征討他,沒有回到神農氏的統治名下。可見,神農勢力範圍,包括了神農氏族、軒轅氏族、蚩尤氏族及其他諸氏族,軒轅氏族和蚩尤氏族是兩個實力最強大的氏族,而且,蚩尤氏族比軒轅氏族還要強大。

二是炎帝並不在神農氏族集團里,所以不是神農氏族聯邦成員。炎帝是在軒轅用武力恢復神農氏族國家聯邦內部安寧後出現的威脅到神農集體安全的外來力量。無論軒轅也好,蚩尤也好,神農也好,跟炎帝是扯不上關係的。而且,炎帝在出現時,就已經稱「帝」,而軒轅是在完成了對外對內戰爭(臣服炎帝、消滅蚩尤)後,才被擁立為「黃帝」,在這之前,中原沒有使用「帝號」,只是「氏號」(神農氏)。可見炎帝不僅力量強大,而且文明的程度,並不比中原的華夏系統低,「三戰,然後得其志」就是炎帝軍事實力的最好寫照。

從傳說可以看出,軒轅、風伯、雨師、蚩尤等都是神農氏所管轄的諸侯, 軒轅可能是擔任司雷職務的巫師,跟風伯雨師一樣,是農耕氏族最重要的司職。

在三皇五帝文化的研究上,對於伏羲文化,有西部仰韶文化說、西部馬家窯文化說、東部大汶口文化說、中原說、中原裴李崗文化說、長江流域說。炎帝文化,有黃河上遊說、中原說、黃河下遊說,有長城以北紅山文化說,有長江中游湖南、湖北說;黃帝文化,有陝北說、渭水流域說、中原說、華北說、長城以北紅山文化說,也有黃河下遊說。

仰韶文化是公元前3000~5000年(距今5000年—7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中下游一帶,以河南西部、陝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狹長地帶為中心,東至河北中部,南達漢水中上游,西及甘肅洮河流域,北抵內蒙古河套地區。

生產工具以較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的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栗和黍。飼養家畜主要是豬,並有狗,也從事狩獵、捕魚和採集。各種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紅色,多用手製法,用泥條盤成器形,然後將器壁拍平製造。紅陶器上常有彩繪的幾何形圖案或動物形花紋,是仰韶文化的最明顯特徵,故也稱彩陶文化。選址一般在河流兩岸經長期侵蝕而形成的階地上,或在兩河匯流處較高而平坦的地方,這裡土地肥美,有利於農業、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如臨潼姜寨的村落遺址,約有100多座房屋,分為5組圍成一圈,四周有濠溝環繞,反映出當時有較嚴密的氏族公社制度。早期盛行集體合葬和同性合葬,幾百人埋在一個公共墓地,排列有序。各墓規模和隨葬品差別很小,但女子隨葬品略多於男子,說明女人的地位高於男性,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時期的文化。

在文化上,仰韶文化與傳說中的伏羲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不同的是,伏羲被認為是父系氏族制度的創始人,而仰韶文化被認為是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文化,似乎有些矛盾,但實際上沒有矛盾,我在《華夏母姓和華夏姓族時代》及《華夏父氏和華夏氏族時代》等文中論述過,伏羲作為氏的開端,是在女性社會中建立了男主雙親家庭,氏作為男系家庭符號被遺傳下來,即在姓族社會中開始有了氏族家庭存在,但社會的性質依然是女性社會,從大約公元前4500年左右伏羲創立父系氏族家庭開始,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父系氏族制度普遍確立,用了1500年左右的時間,這個1500年,可以看作是女性社會時期,也可以看作是姓族向氏族過渡時期。所以我認為伏羲文化就是仰韶文化,神農文化是伏羲文化的主要繼承者。神農文化是伏羲文化與北遷的來源於南方湖南地區的農耕文化融合後產生的新文化。神農文化的早期處于姓族社會向氏族社會的過渡時期,神農文化的後期,則是處於氏族社會的早中期。華崇拜、皇崇拜、牛崇拜、龍(蛇)文化、八卦文化和鬼神文化,是神農文化的基礎。

最早被稱為神農氏的,可能是從湖南向北遷移並最終到達渭水流域的那群南方古人。

公元前4000~前3000年的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木棱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

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姓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姓族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

  紅山文化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還飼養豬、牛、羊等家畜,兼事漁獵。細石器工具發達;還有磨製和打制的雙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鋤、石磨盤、石磨棒和石鏃等。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瓮、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紅山文化顯著特徵是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還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緻的玉器,多是蛇形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主要的崇拜物之一。

紅山文化的龍,其本質是蛇,而黃帝族群,直到堯時期,所信仰的龍實際還是蛇的造型,而紅山文化的衰落及黃帝族群之中原地區興起,都是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600年之間的事情,所以黃帝族群與紅山文化有緊密地聯繫,紅山文化是黃帝文化的源頭,是黃帝族群的先祖創造的文化。黃帝文化,是南遷後的紅山文化、東移的仰韶文化、西進的大汶口文化在河南中部融會後形成的新文化。蛇(龍)崇拜、獸(蟲)崇拜、玉文化、華崇拜是黃帝文化的基礎。

大約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軒轅建立了有熊氏國,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六個支氏族,也就是說,軒轅建立的有熊氏國,是由熊、羆、貔、貅、貙、虎六個支氏族組成的氏族國家。

軒轅所在的有熊氏,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由於軒轅的國家及各氏族都以兇猛的獸為圖騰,我認為軒轅的先祖來自古遼河流域,是紅山文化的主要創造者。在距今4800—4200年間(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200年)北方的「小冰期」的影響下,被迫陸續南下。黃帝的先祖,是最先南下的族群,南下的路線是沿古大陸澤西緣、古太行山東麓地帶向黃河南河挺進,逐步到達今河南新鄭地區。黃帝族群活動的範圍,在古黃河南河南抵新鄭、北達涿鹿,西靠近渭水河洛地域活動的華夏神農氏族,東跟東部鳥族群相鄰,到黃帝出生前,黃帝族群在中原地區生活了100到200年。由於東西兩大優勢文化圈的作用,黃帝的先祖一部分向鳥人轉化,一部分向華夏轉化,公元前2600前,黃帝的父親少典所在的族群已經形成了公孫氏族。由於跟神農氏族有長期的婚姻聯繫,有熊氏成為了神農氏氏族聯邦的組成國家。

對於炎帝烈山氏(歷山氏、連山氏),其先祖可能游牧於祁連山下和河套地區,是古羌人的先祖,烈山所在的姜姓姓族,也是在公元前2800年—2200年時期北方的「小冰期」,沿古黃河北河東進,然後沿古黃河西河南下,到達今山西曆山(歷兒山)一帶定居,成了山地農耕漁獵族群。公元前2600年前後,炎帝族群向東發展到古涿鹿地區,與黃帝族群的北部分支發生矛盾;向南發展到古運城地區,遭到蚩尤族群的強烈抵抗,炎帝由此登上中國的歷史舞台。火崇拜、蒂(帝)崇拜是炎帝文化的基礎。

綜合古文記載,蚩尤氏是神農氏的分支,是神農氏族由渭水河洛地帶向東向北發展的結果,蚩尤氏一直屬神農氏聯邦,接受神農氏族的統治,在後來實力成長後,開始與神農氏分庭抗禮,並想奪取農耕聯邦的領導權。

但蚩尤氏和神農氏,在氏族人口的結構上,有巨大的變化,蚩尤氏在向東發展的過程中,融合了當地的族群。「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兄弟81人」,說明蚩尤氏是由81個子氏族組成,「獸身人語,銅頭鐵額」,說明蚩尤氏族人以猛獸為圖騰,並有戴面具的習慣,說明他們融合了獸崇拜族群,「食沙石子」,這是鳥的本性,人是不可能的做到的,說明蚩尤氏族也融合了鳥崇拜族群,可見其族群屬性的多樣性。

在蚩尤的時代,還沒有東夷的稱號,東夷還處於形成期,所以,儘管蚩尤是來自神農氏族的農耕族群,但發展到蚩尤時代(公元前2600年左右),蚩尤集團實際成為了東夷族群的前身,可以把蚩尤氏族聯邦看作是先東夷,因為「鳥」圖騰的本性,是後來東夷各氏族的基本特性。東夷在帝堯的時候才初步形成,並不斷地融入到華夏。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和向北遷移的良渚文化(公元前3250~公元前2150年)在山東地區結合形成了山東龍山文化,可能蚩尤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結合後形成了東夷文化。昊崇拜、龍(鱷魚)崇拜、蟲(獸)鳥崇拜、玉文化,是東夷文化的基礎。

四、三氏之爭

1、萬氏分爭

氏,在姓族社會早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是作為對在女性社會中做出傑出貢獻的男人的尊稱,但氏沒有作為人群的稱號繼承下來,因為在女性社會中,男人沒有直系後代。在姓族社會的晚期,姓族裡的傑出男人開始組建以男人為主的雙親家庭,氏作為姓族社會裡的父系家庭的標誌,被繼承下來,氏才開始作為同源父系血緣人群的標誌得到社會的認可。

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轉變,可能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從考古資料看,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帶小孩的合葬,它標誌著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或已經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300年的河姆渡文化、公元前4800─前4300年的半坡文化,都處於母系社會時期,如果把伏羲看作是父系家庭的開始的時代(公元前4500年左右),結合考古和傳說,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華大地上的主體居民,可能已經完成了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進入到父系氏族社會。可能在神農氏的晚期(公元前2600年左右),氏族已經演變成了氏族國家(所謂的古國)。

在公元前2600年以前,在中原地區、渭水上下、黃河南北已經形成了以農耕種族「華胥氏族」群為主體、以天下萬氏為基礎的氏族聯邦,氏族聯邦的主體氏族就是神農氏,是華胥氏的直系後裔。在各氏族力量不斷發展壯大的情況下,神農氏族卻一代比一代衰弱,逐漸失去了維護天下諸氏和平共處的力量,到公元前2600左右,導致「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的歷史局面的出現。

經過若干年的兼并戰爭,在神農氏國聯邦內部,形成了軒轅有熊氏國與蚩尤氏國對峙局面,而炎帝烈山氏族聯邦趁機南下,「欲侵陵諸侯」。

2、軒轅崛起

正如後來的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以為周室」的口號而獲得天下霸主的地位一樣,公元前2600年左右時代的軒轅的崛起,也在於軒轅採取「慣用干戈,以征不享」的政治策略以維護神農氏的領導地位,從而獲得了有利的政治地位,擁有了發動兼并戰爭的正當理由。

史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在這種情況下,軒轅以其有熊氏為主力,整訓軍隊,發動了對不服從神農氏統治的各氏族國家的討伐戰爭。在軒轅強大的軍事打擊下,除了實力強大的蚩尤氏族之外,其他諸氏之君重新回到神農氏的領導之下。因為討伐戰爭的功勞,軒轅成為了神農氏的第一功臣,其地位自然在神農一人之下,諸氏之上;也由於軒轅的武力,諸氏與其說是臣服於神農氏,不如說是臣服於軒轅,聯邦的權力,開始向軒轅轉移。

3、收服炎帝

處於黃河北歷山地區的姜姓烈山氏族,力量也在飛速膨脹中。姜姓烈山氏是山地族群,也是山地農業「刀耕火種」生產方式的創世人,他們以山地農業為主業,輔以叢林狩獵和養殖羊為副業,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非常強大。比較於中原地區的華夏,烈山氏首領已經稱帝,進入到個人英雄主義時代。

烈山氏把侵略的矛頭,首先指向了神農集團所屬的涿鹿地區各氏族。在烈山氏強大的軍事壓力下,被侵略的諸氏族紛紛向軒轅求助。史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烈山氏與軒轅的戰爭,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中。

為了抵抗烈山氏的侵略,軒轅積極備戰,在政治上推行德政,安撫天下民心,在農業生產上順應五方的自然氣象,種植五穀,在軍事上整治軍隊,訓練以兇猛著稱的熊氏、羆氏、貔氏、貅氏、虎氏的戰士,組成軒轅聯軍,進軍河北,在板泉與烈山氏決戰,通過多次戰鬥,戰勝烈山氏。在戰敗的情況下,為保全氏族的生存,烈山氏首領炎帝與軒轅結為兄弟聯邦,烈山氏被納入到神農氏的統治下。

4、擊殺蚩尤

板泉之戰勝利後,軒轅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黃河中游(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運城和三門峽之間)的蚩尤氏族。蚩尤的問題,是神農集團的內部問題,是由於軒轅實力不夠而遺留下來的問題,在吸納了炎帝烈山氏族的力量後,軒轅也具備了解決蚩尤氏族的軍事力量。

從戰爭的地理位置看,板泉之戰後,軒轅的軍隊主力應該位於涿鹿地區,處於蚩尤的中心位置西北較遠的距離,距離軒轅的根據地有熊(今河南新鄭)距離更遠,軒轅明顯處於不利地位。

蚩尤和軒轅的戰爭,我看是發上在軒轅的軍隊南歸的途中,蚩尤的軍隊是主動北上尋求決戰。蚩尤的目的就是要在軒轅回撤的途中消滅軒轅的軍隊,所以史書上說「蚩尤作亂,不用帝命」,可能在軒轅發動對炎帝的戰爭前,動員過蚩尤一起參加對炎帝的戰爭而蚩尤沒有聽命,蚩尤就等軒轅與炎帝兩敗俱傷後一舉消滅他們,奪取華胥氏族聯邦的最高統治權力。無論怎樣,軒轅的軍隊與蚩尤的軍隊,在涿鹿之野遭遇,決戰不可避免了。

傳說中的涿鹿大戰,十分慘烈。大戰開始,軒轅預備用大水淹殺蚩尤,蚩尤請來風伯雨師,颳起大風下起大雨,軒轅請來女神魃使天氣放晴,蚩尤又造起彌天大霧,使軒轅的軍隊迷失方向,軒轅命人造出了指南車辨明了方向,最後打敗蚩尤。涿鹿之戰,流血萬里,蚩尤聯軍幾乎全部覆沒,蚩尤戰敗南逃,被軒轅擒殺。

蚩尤的餘眾南逃,促進了東夷文明和苗蠻文明的發展。

5、貴為天子

在收服炎帝、擊殺蚩尤後,整個古黃河中下游地區,全部納入軒轅的佔領之下,作為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神農氏失去了作為天子的存在的實際意義,氏族國家聯邦的最高權力,自然就要轉移到有熊氏族,所以在諸氏國君的擁戴下,軒轅被尊為天子,替代了神農氏的統治,號稱「黃帝」。根據《史記》記載,軒轅建立的氏族國家聯邦,以「有熊」為稱號。

6、題外話

炎帝和蚩尤兩人不同的命運,是與中國後來的歷史發展規律相一致的。同室操戈,是你死我活的性質。歷代皇室內部的權力鬥爭,都是以骨肉相殘結束的,而且乾淨利落,斬草除根,不留憂患;歷代統治者進行的對內戰爭,也很少有原則性的妥協,對農民起義,對少數民族的反抗,大都以殺戮告終。而對待外來威脅,堅決抵抗屈指可數,委屈求全和妥協卻寫滿了歷史。唐代是我們引以自豪的時代,但正是因為唐太宗的妥協,引胡入室,導致中華在此後的數百年里動蕩不安。

回過頭看歷史的開端,炎帝烈山氏族是華夏之外的族群,所以能跟軒轅結盟而保全下來,而同為華夏族群的蚩尤,卻被近乎滅絕,原因就在於,外來者,來的目的是為了獲得生存空間,而非統治權,內部崛起者,要爭奪的是天下的統治權,非徹底解決不可。

由於黃帝代替神農氏,是氏族統治的更換,而不是人種和血緣的清洗,所以,黃帝可以代表神農氏族在內的所有老華夏氏族血統,而炎帝是外來者,他所帶來的族群,是華夏以外的種族,所以黃帝不能代表炎帝系血統,作為擴展後的新華夏血緣,就有「炎黃」兩個系統,我們今天的漢人(包括一部分少數民族),自稱炎黃子孫,就是這樣來的。

五、從歷史記載看黃帝時期的國家制度

1、「修德振兵」。

黃帝以「德」施教天下,以「道」為治國思想,惟仁是行,修德立義,教養百姓。在使用人才上,訪賢、選賢、任能,因才使用。

2、「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在黃帝稱帝前,華夏國家體制是存在的,國家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氏族國家制度、天子制度、氏族統治制度。(見本人寫的《華夏古代國家》) 國家的結構形式類似如今天的聯合國,氏族國家是基本單位,氏族國家聯邦對屬國擁有統治權力,氏族國家聯邦最高權力掌握在實力最強的氏族手中,最高統治者位天子,君臨天下。這種國家體制,一直延續到西周。

3、「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

《左傳·昭公十七年》記:「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即以雲作為以氏族為單位的軍事編製(雲師)的名稱和該氏族所擔任的氏族公職名稱(雲名)。  

《史記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表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禮》,春官宗伯管祭祀禮樂,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設。

這種以云為公職名稱是早期黃帝氏族國家內部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國家公職,到黃帝成為天子之後,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氏族國家聯邦公職名稱,如《管子·五行》所記,則稱為「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表雲、縉雲、白雲、黑雲、黃雲,可能是黃帝時期五官的真實名稱,「當時」、「稟者」、「土師」、「司徒」、「司馬」、「李」可能是黃帝時期五官的真實職責。

黃帝時期,沒有春夏秋冬的劃分,以雲明事是劃分職務和責任的需要。

4、「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

一是在黃帝統治的氏族國家聯邦中,屬國達1萬多個,根據當時的人口推算,一個氏族國家的人口規模,少的可能幾百人,多的也就上千人,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村級單位的人口,可見,氏族是國家基本的自治單位。二是,鬼神山川的祭祀成為國家職能,表明軍權、君權、神權歸於最高統治者一人,可見黃帝時期的聯邦不是有些學者所認為的是部落聯盟,而是我所說的國家聯邦。

5、 「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生死之說,存亡之道」

我一直認為,黃帝的治國思想,是後來的道家思想的源泉。「順天地之紀」是紀日紀時的指導思想,順應天地的自然變化來記錄時間和日期,這是人造時間和日曆的開始,也是曆法的比前人的一個進步。「幽明之占」,幽是黑暗,指代「夜」,明知光明,指代「晝」,這是人類對晝夜規律的認識,也是中國古老哲學—陰陽學說思想的源頭。中國哲學的根本,就是陰陽變化,道法自然。「生死之說」,就是制定養生送死的人道制度,「存亡之道」就是研究國家存亡的道理。

6、「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個姓,它們是:姬、酉、祁、己、滕、蒧、任、荀、僖、佶、儇、衣。

在黃帝的時代,分封已經是一種國家制度,目的是為了捍衛宗主氏族的統治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

在黃帝的時代,人們所擁有的姓,應該是祖姓,繼承自母系姓族時代,姓的主要功能是「婚姻的標誌」,為了不擾亂婚姻,祖姓當時是不能改變的。所以,這裡的「得姓」,應該是「得氏」,代表獲得土地和人口,建立氏族國家。

  由於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所以,黃帝被稱為華夏族的始祖。

7、「獲寶鼎,迎日推策」

「獲寶鼎」作為大事記載,說明寶鼎不是黃帝族群使用的器物,據考古資料,鼎在紅山文化沒有發現。這也證明了黃帝先祖確實來自紅山文化地區。

「迎日推策」,說的是曆法,黃帝的曆法,特點是根據日的運動來推算日曆,而沒有參考月亮和其他行星的運動。也許在黃帝的時代沒有月亮,黃帝之後的帝堯,也只有觀測日和星的記載,沒有觀測月制歷的實質記載。關於月的神話夏代產生。什麼原因,有待考證。

六、黃帝300年的歷史傳說

黃帝三百年的傳說,宰我是從榮伊那裡聽到的, 問孔子, 孔子也不信, 孔子回答是「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說300年。」(大戴禮記.卷七.五帝德)

在軒轅代神農氏為天子後,軒轅以有熊氏國為基礎,建立了統一的有熊氏族國家聯邦。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氏族統治,黃帝是有熊氏族對天下各氏族行使統治權力的代表,軒轅死後,有熊氏族對天下的統治權力依然存在,黃帝作為最高權力的稱號,也不會被廢止,軒轅的後代依然會以黃帝的名號來統領天下諸氏,所以黃帝300年,是黃帝的氏族統治延續了300年,而不是黃帝本人統治了300年,這中傳說是對中國古代氏族統治的真實反映。黃帝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登天子之位,300年後,到公元前2300左右,正好是堯舜禹的時代。

黃帝的氏族是一直存在的,到周武王時被封在祝地。神農的氏族也是存在的,在周武王時封於焦。

七、黃帝城

黃帝城,即涿鹿故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收服炎帝、擊殺蚩尤後, 「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第一都城。

黃帝城為不規則方形夯土城,東西寬450——500米,南北長510——540米,殘存城牆高5——10米,底厚約10米,頂厚3米左右。遺址內陸續發現了大量陶器、石器,均以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為典型,與黃帝所處時代相一致。

黃帝泉、蚩尤三寨、蚩尤墳、上下七旗等遠古遺存至今保存尚好,為研究黃帝、炎帝、蚩尤人文三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八、黃帝出生之謎與黃帝時代的曆法

《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附寶見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黃帝於壽丘。」

懷孕25個月,顯然是不可能的,這跟伏羲被懷孕12年是一樣的道理,都跟當時的紀時紀日方法有關。

我們知道,遠古人是「不識四時晝夜」的,說的就是遠古人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遠古人對黑暗的恐懼,就來自對黑夜來臨的恐懼,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有黑夜。所以在遠古人類,的確是沒有時間觀念的。據傳說,在距今約一萬二千年的時候,燧人氏發明「「陶文」,創造「十天干」,人們才開始建立時間觀念。成紀的來歷,跟伏羲時代當時的記日曆法相關。

我們從「日」「旬」「日曆」等詞語可以推測,人類認識時間是從認識「日」開始的,人類記錄時間也是從「日」開始的,「日」累計起來後,才意識到對「日」進行分段,每一段「日子」,人們稱作「一年」,「年」是「連續」的意思,表示「相連接」,「紀」就是「計」的意思。

我們知道,在古代曆法學中,「天干」是紀日和年的,「地支」是用來紀時和月的,刨棄後人的曆法發展成就,「天干」 在伏羲的時代,就是用來紀日的。

結合陰陽學說的起源和發展及在曆法上的運用,我認為,「陰陽」學說起源於古人的「幽明之占」,而「幽明」來自遠古人對「晝夜」 的認識,遠古人在形成了「晝夜的認識」後,就建立了原始的「幽明兩分法」,體現在「日」的認識上,一天被分為晝夜,體現在對「十天干」的運用上,就是將「十天干」認為分成「甲、乙、丙、丁、戊」和「乙、丁、己、辛、癸」兩部分,以與幽明的天道相對應。「甲、乙、丙、丁、戊」和「乙、丁、己、辛、癸」五五相配,形成幽明對應的25個紀日單位,用於對日子的記錄,周而復始。每記錄日子一周,就是「一年」,遠古人類的「一年」,實際就是25日,12年為「一紀」,遠古人的「一紀」,實際是300天,相當於現在的10個月,是女人懷孕的正常周期。

在黃帝的時代,運用的日曆手段還是「迎日推策」。 一個日曆年(為年紀)的日子共計被確定為360天,一年紀被分成幽明兩個部分(即後的春秋兩季)。日曆年和自然年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在曆法上,5、12、60、360是古人發現的「天數」,幽明(陰陽)是古人發現的「天道」,這些,都被不斷的應用到曆法上來。黃帝時期也是一樣。

黃帝時期以前,華夏先人已經發明了「10天干」紀日和「12地支」記時,人們知道了把一天12等分,一天等分成12個時辰。

黃帝時期的成果,是把10天乾和12地支陰陽相配,形成60干支,用60干支紀日,用12地支紀時,12時辰為一「日」,60日為一「歷」。

具體紀日方法如下:

十天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 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天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5陽干對6陽支,5陰乾對6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乾不配陽支)得到六十日一周期的甲子輪迴。

這樣,一個日曆就是60天,6個日曆為一年,一年紀就是360天。

問題是,以60天為一個紀日單位,太長,不方便記憶,在一日和一歷之間,就需要設立一個中間單位,這個中間單位就是旬,一個日曆被分成5旬,每12日為一旬,一年被分成30旬。黃帝時代是沒有月的曆法觀念的,所以傳說中黃帝被懷孕25月,應該是25旬,每旬12天,共計是300天,也是現在的10個月時間,是女人的正常孕期。

所以,伏羲孕期12年和黃帝孕期25月,實際就是對當時的紀日方法的形象記錄。

對於天干地支的起源,有很多看法。我認為,天干是紀日的需要,地支是計時的需要,都是人們基本生產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在人類有一定的認識自然規律的能力開始,就存在,隨著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這種需要就一定會得到滿足,所以,計時和紀日的問題,不會等到夏人和商人來解決。

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代就有12地支存在,從河圖洛書看,5、10的概念在遠古就已經存在了,可見古人在遠古時代,就已經發現了5、10、12這些天數了,並應用於紀日和紀時,可能只是表達這些內容的符號不同,比如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只能使用契刻符號來表達,有文字後,就用相應的文字來表達,而實質內容沒有變化。

《世本》曰:「容成造歷,大橈作甲子」,造歷和作甲子,基礎是「天干地支」,可見,在「容成造歷,大橈作甲子」之前,「天干地支」就已經存在和運用了。「大橈作甲子」是指大橈創造了天干地支的陰陽配對方法得到60甲子,「容成造歷」是指容成創造了日曆。考古發現,在商朝後期帝王帝乙時的一塊甲骨上,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應當就是當時的日曆, 這也說明在商朝時已經成熟使用干支紀日了。容成創造的日曆,可能就是日曆牌。

黃帝時代的兩季劃分,可以從文字上找到證據(主要造字時代是黃帝時代)。「春」字,由「三」「人」「日」組成,表示「人能夠外出從事生產勞動的三個日曆」的時間就是「春」。而「秋」,從「禾」從「火」,是燒火取暖的季節。春秋就是兩季劃分;「年」,從「禾」從「千」, 「禾」表示草木生長的季節,「千」可以看作是沒有根的禾,即是被收割的禾,也是兩季劃分的體現。可以推知,在黃帝的時代,中原地區有冷暖兩季之分,這種天氣,在中原地區,也許一直延續到夏商時代,因為夏商沒有出現表示「夏」「冬」季節的文字。古氣候學家們也認為,經過仰韶文化直到安陽殷墟時期,中原地區的氣候處於溫暖期達3000多年,這種氣候,極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人類對時間的掌握,因時代的不同,所需要的精確度也不同。

比如在採集漁獵時代,人類只需要大致的時間就可以了,需要紀錄的是外出多少天,每天什麼時間工作、什麼時間休息和吃飯就可以了,所以只需要一天12個時辰的粗略劃分即可,只需要對日子進行紀錄而以,也不需要精確到年月,所以對日子的劃分段,是人為的按照所謂的「天數」進行劃段,不一定符合自然年的運行規律。

但在農業社會就不同了,為了準確把握農時,時間就必須準確。太陽年和中國的農曆年,是農業社會的需要,是為了準確把握農時,通過若干代人的觀察和總結後產生的,逐步使人為日曆與自然日曆相一致。

很顯然,黃帝時代的一年紀360天的曆法,跟自然年還有5天4分之1小時的差距,大約73年後,相差一年的距離,自然春秋和日曆春秋正好相逆。

在唐堯時期,古人才建立了「四時」的日曆學觀念,日曆年和自然年才相對吻合下來,一個日曆年被確定為366天,並建立了四個天文觀測占站,確立四時來調整日曆,以保證日曆年和自然年相匹配。

日、月、年曆法觀念的最終形成,是在夏代。


推薦閱讀:

華夏啟明功 八字功法 金氏心拳學——混元功 壯腰八段功
華夏文化-魏晉風尚和隱士文化
【衣正華夏】
[漢 · 服]最完整的漢服介紹大全,沒有之二!了解下華夏漢服風采吧!
華夏治理之道與儒家憲政丨秋風

TAG:人物 | 華夏 | 軒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