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因緣殊勝 從此初發心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說頌曰
藉著覺悟的因緣和合力觀察十方,普觀十方,以及整個法界,重述一遍。
前面講真理性,長行文,一直講過來,就是這個樣子;現在依於現場的關係,他應眾生的因緣、根器,重講一遍。
從真理來講,是絕對客觀的那一種狀況。那麼,他在重頌的時候,是觀這種因緣,就有一種臨場感,就是這個作用的時候講的,有一種差別。如女人通稱與稱太太,範圍縮小,相上顯這是很微妙的關係。
菩薩為什麼要重頌?有他特別的因緣。這句話是個轉折的話,本來到這裡就結束了。為什麼後面又有大段,那是另外的講法。看起來是重講一遍,其實他因緣已經不一樣了。
見最勝智微妙身 相好端嚴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難遇 菩薩勇猛初發心
這個講初發心,就是戒。不發心,持什麼戒,都沒有用。
身,不是色身,是本體。最高的智慧的本體,你看不到,摸不到,就是有作用,可以感受到,所以叫微妙身,作用在智慧上顯現的。
相好端嚴,沒有辦法去形容。維納斯手斷了,也那麼美。只要它的存在,都是相好端嚴皆具足。你看得到存在,它在本體上來看,顯現任何一相都對。不是從相上來定義,要了解本體的存在,因緣和合顯現的假相,通通叫相好莊嚴。
我們剛好相反,有好惡,就有端嚴不端嚴。從真理性來看,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一切平等平等,完全莊嚴。不能平等,它就不莊嚴。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一樣,心裡有疙瘩,就完蛋了。一對立,一切圓滿、莊嚴都沒了。
智慧透過本體所顯現的作用,對於外面一切的人事時地物,平等平等。修行在這裡,佛看什麼都具足,他能完全轉化。我們轉不過來,就會產生不具足的現象。
尊重,他很透徹地了解到這種現象,與現在人講的不太一樣。
這種心境產生,本來就很難遇到。或說這種境界它從佛的立場來講,是永恆的境界。對凡夫來講能啟發,是很難得的,一種啟發而得到的境界。那麼,你能夠發現到這樣的境界,知道它的可貴性,這叫尊重。不知道他的可貴性,不可能尊重。
勇猛,因為這樣發心,他很猛烈、很堅定。
這些偈頌,都講初發心,都講因緣。你知道這種可貴、殊勝,你從這裡發心。
佛法講的殊勝從這地方來,第一條戒就是你要發菩提心。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是人生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你醒悟到什麼?你發覺到人生的真相,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在哪裡,雖然不能透徹地了解到,但是已經發覺我們現在的狀況,與那個部分有很大的差別,我願意回頭,追尋那個真諦,剛始發心,所以叫初發心。
大華嚴寺 海雲繼夢
【國學解碼——高大 深廣 百科式 全方位 解碼生命萬法自媒體~~~如是我聞,歡喜訂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上師開示之三殊勝講解{二}
※1 佛門四眾同學,有很多確實很發心,布施財物、做義工(內財布施),可是沒有獲得像經上所講的那麼殊勝的果報,這是什麼原因?他布施修福,疏忽了戒律。
※殊勝開示:念佛要怎樣念才最有把握?
※三十五佛懺的殊勝
TAG: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