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白話《華嚴經》79-80

《華嚴經》 卷七十九 入法界品之二十【題解】本卷接續第七十八卷之「彌勒菩薩會」,即《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五十三會,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五十二參最後一大部分內容。善財童子請求彌勒菩薩打開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讓自己能夠進入。彌勒菩薩至樓門前彈指出聲,其門自開,善財童子得以進入,看到了樓閣中的奇異莊嚴。善財童子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此不可思議的自在境界,生出大歡喜,進入無礙解脫之門。由於進入了無礙解脫境界,善財童子得以看見彌勒菩薩從初發心、修行得法,一直到其隨類攝取眾生的整個過程。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看見菩薩進入三昧,以各種變化身演說佛法;也看見了諸佛攝化眾生的功德以及彌勒菩薩一生所做的功德。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又見到、聽見各種莊嚴具的微妙作用,共分十段。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聽聞寶網鈴鐸及諸樂器演說佛法,又看到寶鏡中顯現出的種種形象、樓閣中的寶柱放出摩尼王大光明網、以閻浮提檀金製作的童女及眾寶像。善財童子又看見在樓閣中出生許多真珠瓔珞、香水、琉璃、瓔珞,這些珍寶都放出百千光明。這時,善財童子又看見有各色蓮花在其中盛開,在每一朵蓮花中顯現出各種顏色的眾生形象。此外,善財童子還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的凈琉璃地每一步間都顯現出不可思議的各種形象。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看見在各種寶樹中都顯現出佛、菩薩、天、龍等半身形象,看見了此樓閣中的半月形建築發出無數星宿的種種光明。最後,善財童子還看見,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的周回四壁上,其每一寶中都顯現出了彌勒菩薩在修行中所作的「隨類攝生」的事情。善財童子因為獲得了不忘失憶念之力的緣故,纔獲得了見十方清凈之眼、善觀察無礙智、諸菩薩自在智,並且因為獲得了諸菩薩已入智地後所具的廣大解,所以,他纔能在此樓閣中見到如此奇異的境界。此處以十種比喻顯示善財童子之所見,十種比喻均有二義:一喻能見因緣不同,二喻所見境界不同。彌勒菩薩進入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以彈指作聲,將善財童子從三昧定中喚出。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因為菩薩之法力加持的緣故,纔見到如此的境界。善財童子請問此法門之名,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這一法門名為「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善財童子又向彌勒菩薩請教「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法門所具如此境界的本源。彌勒菩薩則回答說,此法非去非來,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善財童子所見到的一切景象都是憑藉菩薩智慧神力而住,也是不住於內,不住於外,非來非去的。善財童子又詢問彌勒菩薩是從何處生出的。彌勒菩薩以三層來回答:第一,從法身而言,無來之來,來即無來。第二,從「相」即「實報」言之,「從萬行中來」。第三,從化身、現身而言,從「隨機熟處而來」。這三層「即法、報、化身,亦體、相、用,亦理、行、事。又初唯理,後唯事,中一具理、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九中)善財童子又向彌勒菩薩請教菩薩的生處,彌勒菩薩先回答菩薩的十種生處,後又向善財童子說明出生菩薩的二十種因緣。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自己為了化度眾生的緣故,而生於閻浮提界的摩羅提國中的拘吒聚落的婆羅門家,當自己在未來成佛之後,善財童子可以與文殊菩薩一起來與其相會。彌勒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文殊師利菩薩,囑咐他前去拜訪,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彌勒菩薩對於文殊師利菩薩推崇倍至,善財童子於是告別了彌勒菩薩,踏上了繼續求法的歷程。應善財童子的請求,彌勒菩薩為其講解了「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法門的境界。特別是,善財童子應彌勒菩薩的要求,觀察了彌勒菩薩住所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從中得到了許多教益。彌勒菩薩鄭重地向善財童子推薦文殊師利菩薩,叮囑善財童子前去拜訪。爾時,善財童子恭敬右繞彌勒菩薩摩訶薩已,而白之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時,彌勒菩薩前詣樓閣,彈指出聲,其門即開,命善財入。①善財心喜,入已還閉。②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於虛空,阿僧祇寶以為其地;阿僧祇宮殿、阿僧祇門闥、阿僧祇窗牖、阿僧祇階陛、阿僧祇欄楯、阿僧祇道路,皆七寶成;阿僧祇幡、阿僧祇幢、阿僧祇蓋,周回間列;阿僧祇眾寶瓔珞、阿僧祇真珠瓔珞、阿僧祇赤真珠瓔珞、阿僧祇師子珠瓔珞,處處垂下;阿僧祇半月③、阿僧祇繒帶、阿僧祇寶網,以為嚴飾;阿僧祇寶鐸風動成音,散阿僧祇天諸雜華,懸阿僧祇天寶鬘帶,嚴阿僧祇眾寶香爐,雨阿僧祇細末金屑,懸阿僧祇寶鏡,然阿僧祇寶燈,布阿僧祇寶衣,列阿僧祇寶帳,設阿僧祇寶坐,阿僧祇寶繒以敷座上;阿僧祇閻浮檀金童女像、阿僧祇雜寶諸形像、阿僧祇妙寶菩薩像,處處充徧;阿僧祇眾鳥出和雅音;阿僧祇寶優缽羅華、阿僧祇寶波頭摩華、阿僧祇寶拘物頭華、阿僧祇寶芬陀利華,以為莊嚴;阿僧祇寶樹次第行列,阿僧祇摩尼寶放大光明。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具,以為莊嚴。又見其中,有無量百千諸妙樓閣,一一嚴飾悉如上說;廣博嚴麗皆同虛空,不相障礙亦無雜亂。善財童子於一處中見一切處,一切諸處悉如是見。  【章旨】善財童子請求彌勒菩薩打開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讓自己能夠進入。彌勒菩薩至樓門前彈指出聲,其門自開,善財童子得以進入,看到了樓閣中的奇異莊嚴。【注釋】①彌勒菩薩前詣樓閣一句:關於此句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澄觀說:「令其就法,亡言會旨,則佛法門開,故云『前詣』等。即開理智門,示令其悟入也。」(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上)②善財心喜入已還閉:關於此句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澄觀說:「約因自證,悟佛知見,則入法界。從迷之悟加行趣入,有門理之殊;證已契合,能、所兩亡,即妄而真,更無入處,故云『還閉』。」(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上)③半月:指半月形的莊嚴宮殿或裝飾身體之物。據《理趣經》載,他化自在天王宮以珠鬘、瓔珞、半滿月等而為莊嚴。【語譯】這時,善財童子恭敬地在彌勒菩薩身邊右繞致敬之後,對彌勒菩薩說:「希望大聖打開樓閣之門,使我得以進入!」當時,彌勒菩薩前往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彈指出聲,其門隨即自己打開了。彌勒菩薩命善財童子進入。善財童子心中大喜,進入樓閣之後,其門就自己關閉了。善財童子看見這座樓閣廣博無量,與虛空同樣寬廣,它以無數的珍寶鋪設地面;有無數的宮殿、無數的門階、無數的窗戶、無數的台階、無數的欄干、無數的道路,這些都是以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真珠、玫瑰等七寶裝飾的;有無數的幡、無數的幢、無數的蓋在其周圍交錯排列;有無數的以許多珍寶製作的瓔珞、無數的以真珠製作的瓔珞、無數的以赤真珠製作的瓔珞、無數的以獅子珠製作的瓔珞,到處垂下;有無數的半月形裝飾物、無數的絲綢帶、無數的寶網,作為美麗的裝飾;無數的寶鐸在風的吹動之下,發出美妙的聲音,到處散布著無數的天上的多種雜花,懸掛著無數的以天寶製作的鬘帶,盛放著無數的以許多珍寶製作的香爐,降下無數的珍寶之細末金屑,懸掛著無數的寶鏡,點燃著無數的寶燈,布列著無數的寶衣,陳列著無數的寶帳,設置了無數的寶座,以無數珍貴的絲綢鋪設座位;有以無數的閻浮檀金製作的童女像、無數的雜寶製作的形像、無數的以美妙珍寶製作的菩薩像,到處都是;無數的鳥發出和雅的鳴叫;無數的優缽羅華、無數的波頭摩華、無數的拘物頭華、無數的芬陀利華,作為樓閣的莊嚴;無數的寶樹次第排列,無數的摩尼寶大放光明。如此等無量阿僧祇諸莊嚴具,作為這座樓閣的莊嚴具。善財童子又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大樓閣之中,有無量百千座美妙的樓閣,每一座樓閣的美妙裝飾都如同上面所說;這無數座樓閣廣博嚴麗,如同處於虛空中一樣,不互相妨礙,又不障礙又不顯得雜亂。善財童子在此樓閣中的每一個事物之中看到一切事物,在一切地方所見都是如此。  爾時,善財童子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是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生大歡喜,踴躍無量,身心柔軟,離一切想,除一切障,滅一切惑,所見不忘,所聞能憶,所思不亂,入於無礙解脫之門。普運其心,普見一切,普申敬禮,纔始稽首,以彌勒菩薩威神之力,自見其身徧在一切諸樓閣中,具見種種不可思議自在境界。所謂:或見彌勒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如是名字、如是種族,如是善友之所開悟,令其種植如是善根、住如是壽、在如是劫、值如是佛、處於如是莊嚴剎土、修如是行、發如是願;彼諸如來如是眾會、如是壽命,經爾許時親近供養,悉皆明見。或見彌勒最初證得慈心三昧①,從是已來,號為慈氏;或見彌勒修諸妙行,成滿一切諸波羅蜜;或見得忍,或見住地,或見成就清凈國土,或見護持如來正教,為大法師,得無生忍,某時、某處、某如來所受於無上菩提之記。或見彌勒為轉輪王,勸諸眾生住十善道;或為護世,饒益眾生;或為釋天,呵責五欲;或為焰摩天王,贊不放逸;或為兜率天王,稱嘆一生菩薩功德;或為化樂天王,為諸天眾現諸菩薩變化莊嚴;或為他化自在天王,為諸天眾演說一切諸佛之法;或作魔王,說一切法皆悉無常;或為梵王,說諸禪定無量喜樂;或為阿修羅王,入大智海,了法如幻,為其眾會常演說法,斷除一切憍、慢、醉、慠。或復見其處閻羅界,放大光明,救地獄苦;或見在於餓鬼之處,施諸飲食,濟彼饑渴;或見在於畜生之道,種種方便,調伏眾生。【章旨】善財童子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此不可思議的自在境界,生出大歡喜,進入無礙解脫之門。由於進入了無礙解脫境界,善財童子得以看見彌勒菩薩從初發心、修行得法,一直到其隨類攝取眾生的整個過程。【注釋】①慈心三昧:又稱「慈三昧」、「白光明慈三昧」、「大慈三昧」,或稱「慈心觀」,是大乘菩薩修慈悲行的根本。即去除妄念雜慮、遠離瞋恚怨憎之念,專門致力於以慈悲心觀一切眾生普遍受樂的三昧。這是行者憐念眾生、關懷眾生的心理境界。【語譯】這時,善財童子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如此種種不可思議的自在境界,產生極大歡喜,踴躍無量,身心柔軟,遠離一切想,除去了一切障礙,滅除了一切惑,其所見都不再忘記,其所聽說的都能夠記住,其所思都不再雜亂。善財童子進入了無礙解脫之門,他完全運轉自己的這種心,完全看見一切。善財童子想向一切善知識致以敬禮。剛剛開始稽首,他就憑藉彌勒菩薩威神之力,自己看見自身徧在一切諸樓閣中,完全看見了種種不可思議自在的境界。善財童子看到:有時看見彌勒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的如此名字、如此種族,如此善友之所開悟,使其種植如此善根、住於如此壽、在如此劫、值如此佛、處於如此莊嚴國土、修習如此行、發如此願。善財童子看見自己在一切如來的道場之中,看到如此眾會、如此壽命,經過許多時候親近供養諸佛,所有這些事情,善財童子都完全能夠明晰地看見。善財童子也看見彌勒菩薩最初證得慈心三昧,從此以來,號為慈氏。也看見彌勒菩薩修諸妙行,成就圓滿一切諸波羅蜜;也看見其獲得忍波羅蜜,也看見其所住之地,看見其成就清凈國土,看見其護持如來正教,為大法師,獲得無生法忍,在某時、某處、某如來之所受於無上菩提之記。善財童子也看見彌勒菩薩為轉輪王,激勵諸眾生住於十善道;看見其作為護世天王,饒益眾生;看見其作為帝釋天,呵責五欲之享受;看見其為焰摩天王,稱讚不放逸的品行;看見其作為兜率天王,稱嘆一生菩薩之功德;看見其為化樂天王,為了諸天眾顯現出諸菩薩變化出的莊嚴;看見其為他化自在天王,為諸天眾演說一切諸佛之法;看見其作為魔王,說一切法都是無常;看見其作為梵王,演說諸禪定之無量喜樂;看見其為阿修羅王,進入大智海,了法如幻,為其眾會常常演說法,斷除一切憍慢醉慠。也看見其處於閻羅界,放出大光明,拯救地獄中的苦難眾生;也看見其處於餓鬼之地,為餓鬼布施飲食,救濟餓鬼之饑渴;也看見其在於畜生之道,以種種方便,調伏眾生。  或復見為護世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忉利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焰摩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兜率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化樂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他化自在天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大梵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龍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夜叉、羅剎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干闥婆、緊那羅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阿修羅、陀那婆王①眾會說法,或復見為迦樓羅、摩睺羅伽王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其餘一切人、非人等眾會說法,或復見為聲聞眾會說法,或復見為緣覺眾會說法,或復見為初發心乃至一生所系②已灌頂者③諸菩薩眾而演說法。或見贊說初地乃至十地所有功德,或見贊說滿足一切諸波羅蜜,或見贊說入諸忍門,或見贊說諸大三昧門,或見贊說甚深解脫門,或見贊說諸禪三昧神通境界,或見贊說諸菩薩行,或見贊說諸大誓願,或見與諸同行菩薩贊說世間資生工巧種種方便利眾生事,或見與諸一生菩薩贊說一切佛灌頂門。或見彌勒於百千年,經行、讀誦、書寫經卷,勤求觀察,為眾說法,或入諸禪四無量心④,或入徧處⑤及諸解脫,或入三昧以方便力現諸神變。【章旨】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又看見彌勒菩薩在道場之中為眾生演說佛法。【注釋】①陀那婆王:即「有施神」。②已灌頂者:指彌勒菩薩已經證入第十地「法雲地」,此地又名「灌頂住」。菩薩從十地中的第九地進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作為受法王職之證明,此稱「受職灌頂」。③一生所系:即「一生補處菩薩」,為彌勒菩薩的尊號之一。釋尊曾預言授記,當彌勒壽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將下生此世,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因此稱作「一生補處菩薩」、「補處菩薩」、「補處薩埵」;當時,其一經獲得佛格,因此也稱為「彌勒佛」、「彌勒如來」。④四無量心:即「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舍無量心」。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⑤徧處:即「十徧處」,又作「十徧」、「十徧入」、「十徧處定」、「十一切入」、「十一切處」,禪定修持法之一,是一種可遠離三界煩惱的禪觀,即觀六大及四顯色各徧滿一切處而無間隙。「六大」指地、水、火、風、空、識,四顯色即青、黃、赤、白。【語譯】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護世天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忉利天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焰摩天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兜率天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化樂天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他化自在天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大梵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龍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夜叉、羅剎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干闥婆、緊那羅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阿修羅、陀那婆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迦樓羅、摩睺羅伽王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其餘一切人、非人等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聲聞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緣覺為眾會說法,又看見彌勒菩薩作為初發心乃至一生所系已經灌頂的諸菩薩眾而為眾生演說佛法。善財童子又看見彌勒菩薩贊說初地乃至十地所有功德,又看見彌勒菩薩贊說滿足一切諸波羅蜜,也看見彌勒菩薩贊說進入諸忍門,也看來彌勒菩薩贊說諸大三昧門,也看見彌勒菩薩贊說甚深解脫門,也看見彌勒菩薩贊說諸禪三昧神通境界,也看見彌勒菩薩贊說諸菩薩行,也看見彌勒菩薩贊說諸大誓願,也看見彌勒菩薩與諸同行菩薩一起贊說世間資生工巧種種方便利益眾生之事,也看見與諸一生菩薩一起贊說一切佛之灌頂門。善財童子看見彌勒在百千年之中經行、讀誦、書寫經卷,勤求觀察,為眾生說法,也看見其進入諸禪四無量心,也看見其進入徧處及諸解脫法門,也看見其進入三昧以方便力顯現出諸神變。  或見諸菩薩入變化三昧,各於其身一一毛孔,出於一切變化身雲;或見出天眾身雲,或見出龍眾身雲,或見出夜叉、干闥婆、緊那羅、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轉輪聖王、小王、王子、大臣、官屬、長者、居士身雲,或見出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如來身雲,或見出一切眾生身雲。或見出妙音,贊諸菩薩種種法門。所謂:贊說菩提心功德門;贊說檀波羅蜜乃至智波羅蜜功德門;贊說諸攝①、諸禪②、諸無量心③,及諸三昧④、三摩缽底⑤、諸通⑥、諸明⑦、總持、辯才、諸諦、諸智⑧、止觀⑨、解脫、諸緣⑩、諸依11、諸說法門;贊說念處12、正勤13、神足14、根、力15、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諸聲聞乘、諸獨覺乘、諸菩薩乘、諸地、諸忍、諸行、諸願,如是等一切諸功德門。或復於中,見諸如來,大眾圍繞;亦見其佛生處、種姓、身形、壽命、剎劫、名號、說法利益、教住久近,乃至所有道場眾會種種不同,悉皆明見。又復於彼莊嚴藏內諸樓閣中,見一樓閣,高廣嚴飾,最上無比;於中悉見三千世界百億四天下、百億兜率陀天,一一皆有彌勒菩薩降神誕生、釋梵天王捧持頂戴、遊行七步、觀察十方、大師子吼、現為童子、居處宮殿、遊戲園苑、為一切智出家苦行、示受乳糜、往詣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觀菩提樹、梵王勸請轉正*輪、升天宮殿而演說法、劫數壽量、眾會莊嚴、所凈國土、所修行願、教化成熟眾生方便、分布舍利、住持教法,皆悉不同。爾時,善財自見其身,在彼一切諸如來所;亦見於彼一切眾會、一切佛事,憶持不忘,通達無礙。【章旨】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又看見菩薩進入三昧,以各種變化身演說佛法;也看見了諸佛攝化眾生的功德以及彌勒菩薩一生所做的功德。【注釋】①諸攝:指「四攝法」,菩薩攝受眾生的四種方法「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②諸禪:禪,又作「禪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思惟修習」等,指將心專註於某一對象,極寂靜、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將「禪」以「尋」、「伺」、「喜」、「樂」之有無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種。在大乘佛教中,禪為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即「禪波羅蜜」。《菩薩地持經》卷六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等載,禪波羅蜜有九種相:第一,「自性禪」,指靜慮之自性,即將心集中於一對象的「心一境性」境界;或指由觀心之自性所得之禪。第二,「一切禪」,為攝盡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禪。第三,「難禪」,難修之禪之意,為利益無量之有情,捨去禪定之樂,還生欲界,乃至依止靜慮,證悟無上菩提。第四,「一切門禪」,一切禪定以此四禪為門,而自此出與入。第五,「善人禪」,不愛著禪定之樂,而與四無量心俱行之禪。此乃具有殊勝善根之眾生所修,故稱「善人禪」。第六,「一切行禪」,攝盡大乘一切行,故稱「一切行禪」。第七,「除煩惱禪」,除去眾生種種苦惱之禪。第八,「此世他世樂禪」,使眾生得現在、未來一切快樂之禪。第九,「清凈禪」,又作「清凈靜慮」,已斷盡一切惑、業,得大菩提果,故稱「清凈」。以上是菩薩所修之殊勝禪,因此稱「九種大禪」。③諸無量心:即「四無量心」。④諸三昧:指各種「三昧」。三昧,又名「三摩提」、「三摩地」,意思為「正定」,即離諸邪亂,攝心不散的意思。佛教中有二種三昧、三種三昧、四種三昧等說法。⑤三摩缽底:又作「三摩拔提」,意思為「等至」、「正受」、「正定現前」,指由遠離惛沈、掉舉等,而使身心達於平等安和之境。依《俱舍論》卷二十八,「四靜慮」及「四無色定」為「根本八等至」。「四靜慮」色界諸天分為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無色定為「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⑥諸通:指佛、菩薩、仙人所具有的「六神通」即「六通」。作用自在無礙,謂之「通」。「六通」為「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通」。⑦諸明:有「智慧」與「學問」兩種含義。從「學問」意義而言,印度,各種學問技術可分為「聲明」(語言、文典之學)、「工巧明」(工藝、技術、算曆之學)、「醫方明」(醫學、藥學、咒法之學)、「因明」(論理學)、「內明」(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從佛教「智慧」而言,「明」是指破除愚痴之暗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據《佛地經論》卷二載,由於「明」能除「闇」,故以「慧」為自性;由於「明」為「無明」之相對者,故以無痴之善根為自性。無學之聖者所具有的六神通中之「宿住通」、「生死通」、「漏盡通」等三通能破除過去、未來、現在三際之愚暗,此稱為無學之「三明」。六十卷《華嚴經》說,十地菩薩具有如下十種智明:(一)他心智明,(二)天眼智明,(三)宿命智明,(四)未來際智明,(五)天耳智明,(六)神力智明,(七)分別言音智明,(八)色身莊嚴智明,(九)真實智明,(十)滅定智明。八十《華嚴》將此譯為「神通」,故又作「十通」。⑧諸智:指各種各樣的智慧。佛教經論中,關於智慧的分類極多,極為繁複。有二智、四智、五智、六智、八智、十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智,對於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夠斷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捨者。⑨諸緣:指各種「緣」。「緣」有廣、狹二義。狹義指引起結果的間接原因,即「外緣」。廣義而言,是指「因」與「緣」兩者之稱。佛教各宗派普徧認可「四緣」的說法:第一,因緣,「因」亦為「緣」之意,指產生果報之直接內在原因,即狹義之因。第二,「等無間緣」,指心、心所之相續中,由前一剎那引導後一剎那生起之原因。第三,「所緣緣」(緣緣),所緣指外境,心緣外境時,必藉外境以為助緣。第四,「增上緣」,泛指不對某一法產生障礙之一切法。⑩止觀:即「止」與「觀」。「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於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慧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為「止觀」。11諸依:即各種「所依」。「依」為依止、依憑之意,有「能依」、「所依」之別。依賴、依憑者,稱為「能依」;被依賴、依憑者,稱為「所依」。「所依」有「因緣依」、「增上緣依」、「等無間緣依」等「三所依」。又二種以上共同依止者,稱「共依」,反之則為「不共依」。12念處:又作「念住」。「念」為能觀之智,「處」為所觀之境。即以智慧觀察對境,而留住意念於此。為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科。念處有四種,系以身、受、心、法等四念處,觀自相、共相,而一一對治「凈」、「樂」、「常」、「我」等四顛倒。 13正勤:即「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14神足:即「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證通」、「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隨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同時一一到達,變化無窮。15力:機能、能力之意。此處之「力」有以下幾種可能的所指:第一,指十波羅蜜中之第九,即稱「力波羅蜜」。第二,指思擇力、修習力。第三,指「自力」、「他力」。第四,指產生菩提心之力有「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等四力。【語譯】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又看見諸菩薩進入變化三昧,各於其身一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變化身雲;看見在其每一毛孔之中生出天眾身雲,看見在其每一毛孔中生出龍眾身雲,看見在其每一毛孔中生出夜叉、干闥婆、緊那羅、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帝釋、梵、護世四天王、轉輪聖王、小王、王子、大臣、官屬、長者、居士等等身雲,也看見在其每一毛孔中生出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如來身之雲,看見在其每一毛孔中生出一切眾生身雲。這些變化身雲,有的發出美妙的聲音,稱讚諸菩薩的種種法門。這些法門有:贊說菩提心功德門;贊說檀波羅蜜乃至智波羅蜜功德門;贊說四攝法、諸種禪定、四無量心以及各種三昧、三摩缽底、諸種神通、各種明、總持、辯才、各種真理、各種智慧、止觀、解脫法門、諸緣、諸依、諸說法門;贊說四念處、四正勤、神足通、六根、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諸聲聞乘、諸獨覺乘、諸菩薩乘、諸地、諸忍、諸行、諸願,如此等一切諸功德門。善財童子又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之中,看見在大眾圍繞下的諸位如來,也看見其佛出生之處、其種姓、身形、壽命、國土與劫、名號、說法利益、教住久近,乃至所有道場眾會等等種種不同的情形,都完全得以明明晰地看見。善財童子又在那莊嚴藏內的諸樓閣中,看見一座樓閣,其既高又寬闊,裝飾富麗堂皇,是無與倫比的;從這座樓閣中完全看見三千世界百億的四天下、百億的兜率陀天,一一都有彌勒菩薩從中降神誕生、釋梵天王捧持頂戴、遊行七步、觀察十方、發出大師子似的吼叫、顯現為童子、居處宮殿、遊戲園苑、為了求得一切智而出家苦行、示受乳糜、前往道場、降伏諸魔、成等正覺、坐於菩提樹下觀想、梵王勸請旋轉正*輪、升天宮殿而演說佛法、劫數壽量、眾會莊嚴、所凈國土、所修行願、教化成熟眾生方便、分布舍利、住持教法,這些不同的情形一一都可以完全看見。這時,善財童子看見自己的身體,在那些一切諸如來的住所;也看見那一切眾會、一切佛事。所有這些,善財童子都憶持不忘,通達無礙。  復聞一切諸樓閣內,寶網鈴鐸及諸樂器,皆悉演暢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說種種法。所謂:或說菩薩發菩提心,或說修行波羅蜜行,或說諸願,或說諸地,或說恭敬供養如來,或說莊嚴諸佛國土,或說諸佛說法差別。如上所說一切佛法,悉聞其音,敷暢①辯了②。又聞某處,有某菩薩,聞某法門,某善知識之所勸導發菩提心,於某劫、某剎、某如來所、某大眾中,聞於某佛如是功德,發如是心,起如是願,種於如是廣大善根;經若干劫修菩薩行,於爾許時當成正覺,如是名號,如是壽量,如是國土,具足莊嚴,滿如是願,化如是眾、如是聲聞、菩薩眾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經爾許劫,利益如是無量眾生。或聞某處,有某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如是諸波羅蜜。或聞某處有某菩薩,為求法故,棄捨王位及諸珍寶、妻子、眷屬、手、足、頭、目,一切身分皆無所悋。或聞某處,有某菩薩,守護如來所說正法,為大法師,廣行法施,建法幢,吹法螺③,擊法鼓,雨法雨,造佛塔廟,作佛形像,施諸眾生一切樂具。或聞某處,有某如來,於某劫中,成等正覺,如是國土,如是眾會,如是壽命,說如是法,滿如是願,教化如是無量眾生。善財童子聞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法音,身心歡喜,柔軟悅懌④,即得無量諸總持門、諸辯才門、諸禪、諸忍、諸願、諸度、諸通、諸明,及諸解脫、諸三昧門。【章旨】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又見到、聽見各種莊嚴具的微妙作用,共分十段。此章先言聽聞寶網鈴鐸及諸樂器演說佛法。【注釋】①敷暢:鋪敘而加以發揮;廣為傳播。②辨了:清楚,明白。③法螺:意譯為「珂」、「貝」、「蠡貝」。在印度,召集人群或征戰時,多吹此貝。亦為樂器。後世因為吹螺之聲遠聞,且螺聲勇猛,因而佛教典籍中常常以此比喻佛說法儀節隆盛,廣泛地澤披大眾,並能夠降伏魔鬼。④悅懌:歡樂;愉快。此處意思為光潤悅目。【語譯】善財童子又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聽到一切諸樓閣內的寶網上的鈴鐸及諸樂器,都全部演奏出順暢的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音,宣說種種法。這些聲音:有的宣說菩薩發菩提心,有的宣說修行波羅蜜行,有的宣說諸願,有的宣說諸地,有的宣說如何恭敬供養如來,有的宣說莊嚴諸佛國土,有的宣說諸佛說法差別。如上所說的一切佛法,既充實又很清楚,善財童子都全部聽聞其音,理解其意。善財童子又聽聞某處有某菩薩,聞某法門,在某善知識的勸導下發菩提心,在某劫、某國土、某如來的住所、某大眾之中,聽聞某佛如此功德,發如此心,起如此願,種植如此廣大善根;經過若干劫修習菩薩行,在那時應當成正覺,如此名號,如此壽量,如此國土,具足莊嚴,滿足如此願,化度如此眾生、如此聲聞、如此菩薩眾會;後來,涅槃後,其所宣揚的正法住於世間,經過許多劫,利益如此無量眾生。善財童子又聽到某處有某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如此諸波羅蜜。又聽聞某處有某菩薩,為了求法的緣故,棄捨王位及諸珍寶、妻子、眷屬、手、足、頭、目,身體的一切部分都從不吝嗇。有時又聽聞某處有某菩薩,守護如來所說的正法,作為大法師,廣行法施,建立法幢,吹響法螺,敲擊法鼓,降下法雨,建造佛的塔廟,製作佛的形像,布施給眾生一切樂具。有時聽聞某處有某如來,在某劫中,成等正覺,如此國土,如此眾會,如此壽命,說如此法,滿足如此願,教化如此無量眾生。善財童子聽聞如此等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音,身心歡喜,身體變得柔軟舒適,隨即獲得無量諸總持門、諸辯才門、諸禪、諸忍、諸願、諸度、諸通、諸明以及諸解脫法門、諸三昧法門。  又見一切諸寶鏡中種種形像。所謂:或見諸佛眾會道場,或見菩薩眾會道場,或見聲聞眾會道場,或見緣覺眾會道場,或見凈世界,或見不凈世界,或見凈不凈世界,或見不凈凈世界,或見有佛世界,或見無佛世界,或見小世界,或見中世界,或見大世界,或見因陀羅網世界,或見覆世界,或見仰世界,或見平坦世界,或見地獄、畜生、餓鬼所住世界,或見天、人充滿世界。於如是等諸世界中,見有無數大菩薩眾,或行或坐作諸事業,或起大悲憐愍眾生,或造諸論利益世間,或受或持,或書或誦,或問或答、三時懺悔①、迴向、發願。又見一切諸寶柱中,放摩尼王大光明網,或青、或黃、或赤、或白、或玻璃色、或水精色、或帝青色、或虹霓色、或閻浮檀金色,或作一切諸光明色。又見彼閻浮檀金童女及眾寶像,或以其手而執華雲,或執衣雲,或執幢幡,或執鬘蓋,或持種種塗香、末香,或持上妙摩尼寶網,或垂金鎖,或掛瓔珞,或舉其臂捧莊嚴具,或低其首垂摩尼冠,曲躬瞻仰,目不暫舍。又見彼真珠瓔珞,常出香水,具八功德②;琉璃、瓔珞,百千光明,同時照耀;幢、幡、網、蓋,如是等物,一切皆以眾寶莊嚴。又復見彼優缽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各各生於無量諸華,或大一手,或長一肘,或復縱廣猶如車輪,一一華中皆悉示現種種色像以為嚴飾。所謂:男色像、女色像、童男色像、童女色像、釋、梵、護世、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如是一切眾生色像,皆悉合掌,曲躬禮敬。亦見如來結跏趺坐,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又復見彼凈琉璃地,一一步間,現不思議種種色像。所謂:世界色像、菩薩色像、如來色像及諸樓閣莊嚴色像。【章旨】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又看到寶鏡中顯現出的種種形象、樓閣中的寶柱放出摩尼王大光明網、以閻浮提檀金製作的童女及眾寶像。善財童子又看見在樓閣中出生許多真珠瓔珞、香水、琉璃、瓔珞,這些珍寶都放出百千光明。這時,善財童子又看見有各色蓮花在其中盛開,在每一朵蓮花中顯現出各種顏色的眾生形象。此外,善財童還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的凈琉璃地每一步間都顯現出不可思議的各種形象。【注釋】①三時懺悔:疑為對於過去、現在、未來所做的不合乎佛法之事情進行懺悔。②八功德:指「八功德水」,其八種功德為「澄凈」、「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諸根」。【語譯】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又看到一切諸寶鏡中的種種形像。具體而言如下:有時見到諸佛眾會道場,有時看到菩薩眾會道場,有時看到聲聞眾會道場,有時看到緣覺眾會道場,有時看見清凈世界,有時看見不幹凈的世界,有時看見清凈與不清凈交雜的世界,有時看見不清凈世界中的清凈世界,有時看見有佛的世界,有時看見無佛的世界,有時看見小千世界,有時看見中天世界,有時看見大千世界,有時看見因陀羅網世界,有時看見覆世界,有時看見仰世界,有時看見平坦的世界,有時看見地獄、畜生、餓鬼等所住的世界,有時看見天、人充滿的世界。在如此等諸世界之中,善財童子看見有無數大菩薩眾,有的行走,有的坐著作諸事業,有的生起大悲而憐愍眾生,有的造諸論以利益世間,有的受持,有的書寫、讀誦,有的問有的回答、三時懺悔並且迴向、發願。善財童子又看見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的一切諸寶柱之中,放出摩尼王大光明網,有的為青色、有的為黃色、有的為赤色、有的是白色、有的是玻璃色、有的是水精色、有的是帝青色、有的是虹霓色、有的是閻浮檀金之色,有的顯現出一切諸光明之色。善財童子又看見那閻浮檀金色童女以及許多以珍寶製成之像,有的以其手而執花雲,有的執持衣雲,有的執持幢幡,有的執持鬘蓋,有的執持種種塗香、末香,有的執持上等美妙的摩尼寶網,有的執持下垂的金鎖,有的掛著瓔珞,有的舉起手臂捧著莊嚴具,有的低著頭垂下摩尼寶冠。善財童子曲躬瞻仰這些形象,眼睛一眨也不眨。善財童子又看見那些真珠瓔珞,常常流出香水,具備八種功德;琉璃、瓔珞所具的百千光明同時照耀著整座樓閣;幢、幡、網、蓋,如此等物,一切都以許多珍寶作為莊嚴。善財童子又看見那些優缽羅花、波頭摩花、拘物頭花、芬陀利花中各各生出無數各種各樣的花朵,有的花有一手大,有的則長為一肘,有的更是縱廣猶如車輪,每一朵花中都完全示現出種種色像作為美麗的裝飾。這些花中的形象為:男子形象、女子形象、童男子形象、童女形象、帝釋天、梵天、護世四天王、天、龍、夜叉、干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聲聞、緣覺以及諸位菩薩之形象。如此所有的眾生都合掌,曲躬禮敬。善財童子又看見如來結跏趺而坐,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善財童子又在此樓閣的清凈的琉璃地,其每一步間都顯現出不可思議的種種形象。這些形象有:世界的形象、菩薩的形象、如來的形象以及諸樓閣的莊嚴形象。  又於寶樹枝、葉、華、果一一事中,悉見種種半身色像。所謂:佛半身色像、菩薩半身色像,天、龍、夜叉,乃至護世、轉輪聖王、小王、王子、大臣、官長,及以四眾①半身色像。其諸色像,或執華鬘,或執瓔珞,或持一切諸莊嚴具;或有曲躬合掌禮敬,一心瞻仰,目不暫舍;或有讚歎,或入三昧。其身悉以相好莊嚴,普放種種諸色光明,所謂:金色光明、銀色光明、珊瑚色光明、兜沙羅色②光明、帝青色光明、毗盧遮那寶色光明、一切眾寶色光明、瞻波迦華色③光明。又見諸樓閣半月像中,出阿僧祇日月星宿種種光明普照十方。又見諸樓閣周回四壁,一一步內,一切眾寶以為莊嚴。一一寶中,皆現彌勒曩劫修行菩薩道時,或施頭目,或施手足、唇舌、牙齒、耳鼻、血肉、皮膚、骨髓乃至爪發,如是一切,悉皆能舍;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國土、王位,隨其所須,盡皆施與。處牢獄者,令得出離;被系縛者,使其解脫;有疾病者,為其救療;入邪徑者,示其正道。或為船師,令度大海;或為馬王,救護惡難;或為大仙,善說諸論;或為輪王,勸修十善;或為醫王,善療眾病。或孝順父母,或親近善友,或作聲聞,或作緣覺,或作菩薩,或作如來,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或為法師,奉行佛教,受持讀誦,如理思惟,立佛支提,作佛形像,若自供養,若勸於他,塗香散華,恭敬禮拜。如是等事,相續不絕。或見坐於師子之座,廣演說法,勸諸眾生安住十善,一心歸向佛、法、僧寶,受持五戒④及八齋戒⑤,出家聽法,受持讀誦,如理修行。乃至見於彌勒菩薩,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修行諸度一切色像;又見彌勒曾所承事諸善知識,悉以一切功德莊嚴;亦見彌勒在彼一一善知識所,親近供養,受行其教,乃至住於灌頂之地。時,諸知識告善財言:「善來童子!汝觀此菩薩不思議事,莫生疲厭。」【章旨】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看見在各種寶樹中都顯現出佛、菩薩、天、龍等半身形象,看見了此樓閣中的半月形建築發出無數星宿的種種光明。最後,善財童子還看見,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的周回四壁上,其每一寶中都顯現出了彌勒菩薩在修行中所作的「隨類攝生」的事情。【注釋】①四眾:有「出家四眾」和「佛弟子四眾」等數種說法。「出家四眾」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佛弟子四眾」即「僧俗四眾」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②兜沙羅色:指如同霜冰的顏色。③瞻波迦華色:指如同瞻波花般的金色。瞻波迦,又作「占婆」、「瞻婆」、「旃波迦」,樹名,其意為「金色花樹」,其花有香氣遠熏。④五戒:指五種制戒,有在家居士五戒與在家菩薩五戒的區別。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是不殺傷生命;不偷盜是不盜取別人的財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婦以外的淫事;不妄語是不說欺誑騙人的話;不飲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類及毒品。在家菩薩所受持之五種制戒為:不奪生命、不與取、不虛妄語、不欲邪行、不邪見等。⑤八齋戒:又作「八戒齋」、「八關齋」、「八支齋」,簡稱「八戒」。第一、不殺生,不殺有生命的動物;第二、不與取,不取他不與之物;第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第四、不虛誑語,不說不符事實的話;第五、不飲酒,不飲一切的酒類;第六、不塗飾鬘舞歌觀聽,不身塗香飾花鬘及觀舞蹈聽歌曲;第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不坐卧於高廣嚴麗的床上,第八、不非時食,不食非時之食,亦即過午不食。離上述八種之非法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離非時食」是齋法,故總名「八戒齋」。 【語譯】善財童子又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的珍寶樹枝、葉、花、果等每一事中,都完全看見種種半身色像。這些形象是:佛的半身色像、菩薩的半身色像,天、龍、夜叉,乃至護世四天王、轉輪聖王、小王、王子、大臣、官長,以及四眾的半身色像。這些色像,有的佩帶花鬘,有的掛著瓔珞,有的持取一切諸莊嚴具;有的曲躬合掌禮敬,一心瞻仰,眼睛一眨也不眨;有的則在讚歎佛法,有的則進入三昧。這些形象都以相、好莊嚴自身,完全放出種種顏色的光明。這些光明是:金色光明、銀色光明、珊瑚色光明、兜沙羅色光明、帝青色光明、毗盧遮那寶色光明、一切眾寶色光明、瞻波迦華色光明。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又見諸樓閣半月像中,出阿僧祇日月星宿種種光明,普照十方。善財童子在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中又看見諸樓閣內的四壁,每一步內都以一切眾寶作為莊嚴。每一寶中,都顯現出彌勒菩薩在多劫修習實踐菩薩道之時所發生的故事。有布施頭與眼睛的,有布施手足、唇舌、牙齒、耳鼻、血肉、皮膚、骨髓乃至爪發的,如此一切,都全部能夠捨棄;妻妾、男女、城邑、聚落、國土、王位,隨著眾生的需要,都完全可以施與。對於那些身處牢獄的眾生,使其得以出離牢獄;對於那些被系縛的眾生,使其解脫系縛;對於有疾病的眾生,為其救療;對於那些進入邪徑的眾生,指示其正確的道路。有時作為船師,使眾生得以渡過大海;有時又作為馬王,救護眾生所遇到的惡難;有時作為大仙,善於演說談論;有時又作為轉輪王,激勵眾生修習十種善行;有時作為醫王,為眾生治療疾病。有時孝順父母,有時又親近善友,有時又作為聲聞,有時又作為緣覺,有時又作為菩薩,有時又作為如來,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有時作為法師,奉行佛教,受持讀誦,如理思惟,建立佛支提塔,化作佛的形像,或者自己供養佛,或者激勵別人塗香散花,恭敬禮拜佛。如此等事,相續不絕。有時看見其坐於師子之座,廣演說法,激勵諸多眾生安住於十種善行,使其一心歸向佛、法、僧三寶,受持五戒及八齋戒,出家聽法,受持讀誦,如理修行。善財童子甚至看到彌勒菩薩在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劫中,修行諸度的一切形象;又看見彌勒曾所承事的諸位善知識,都全部以一切功德莊嚴自身;也看見彌勒菩薩在那些每一位善知識的住所,親近供養,受行教誨,直至住於灌頂之地。這時,諸位知識告訴善財童子說:「善來童子!你應該觀看此位菩薩的不思議事,不要產生疲倦與厭惡。」爾時,善財童子得不忘失憶念力故,得見十方清凈眼故,得善觀察無礙智故,得諸菩薩自在智故,得諸菩薩已入智地廣大解故,於一切樓閣一一物中,悉見如是及余無量不可思議自在境界諸莊嚴事。  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見種種物①,所謂:城邑、聚落、宮殿、園苑、山林、河池、衣服、飲食乃至一切資生之具;或見自身父母兄弟、內外親屬;或見大海、須彌山,乃至一切諸天宮殿、閻浮提等四天下事;或見其身形量廣大百千由旬,房舍、衣服悉皆相稱,謂於晝日經無量時不眠不寢受諸安樂。從睡覺已,乃知是夢,而能明記所見之事。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彌勒菩薩力所持故,知三界法皆如夢故,滅諸眾生狹劣想故,得無障礙廣大解故,住諸菩薩勝境界故,入不思議方便智故,能見如是自在境界。譬如有人,將欲命終②,見隨其業所受報相:行惡業者,見於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眾苦境界,或見獄卒手持兵仗或瞋或罵囚執將去,亦聞號叫、悲嘆之聲,或見灰河③,或見鑊湯④,或見刀山⑤,或見劍樹⑥,種種逼迫,受諸苦惱;作善業者,即見一切諸天宮殿無量天眾、天諸采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宮殿、園林盡皆妙好。身雖未死,而由業力見如是事。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菩薩業不思議力,得見一切莊嚴境界。譬如有人,為鬼所持⑦,見種種事,隨其所問,悉皆能答。善財童子亦復如是,菩薩智慧之所持故,見彼一切諸莊嚴事,若有問者,靡不能答。譬如有人,為龍所持⑧,自謂是龍,入於龍宮,於少時間,自謂已經日月年載。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住菩薩智慧想故,彌勒菩薩所加持故,於少時間謂無量劫。譬如梵宮,名「莊嚴藏」⑨,於中悉見三千世界一切諸物不相雜亂。善財童子亦復如是,於樓觀中,普見一切莊嚴境界種種差別不相雜亂。譬如比丘,入徧處定⑩,若行、若住、若坐、若卧,隨所入定,境界現前。善財童子亦復如是,入於樓觀,一切境界悉皆明了。譬如有人,於虛空中見干闥婆城具足莊嚴11,悉分別知,無有障礙;譬如夜叉宮殿與人宮殿12,同在一處而不相雜,各隨其業,所見不同;譬如大海13,於中悉見三千世界一切色像;譬如幻師14,以幻力故,現諸幻事種種作業。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彌勒菩薩威神力故,及不思議幻智力故,能以幻智知諸法故,得諸菩薩自在力故,見樓閣中一切莊嚴自在境界。  【章旨】善財童子因為獲得了不忘失憶念之力的緣故,纔獲得了見十方清凈之眼、善觀察無礙智、諸菩薩自在智,並且因為獲得了諸菩薩已入智地後所具的廣大解,所以,他纔能在此樓閣中見到如此奇異的境界。此章以十種比喻顯示善財童子之所見,十種比喻均有二義:一喻能見因緣不同,二喻所見境界不同。【注釋】①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見種種物:這一比喻即「夢喻」,從總體上比喻能見、所見都如同夢中的事情,其「大小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②譬如有人將欲命終:這一比喻即「臨終現業喻」,是比喻「自因力隨自業」及「所見冥應」(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③灰河:即「灰河地獄」,為「十六小地獄」之一。佛教經籍記載,此地獄縱廣各五百由旬,灰河沸涌其中,惡氣蓬勃,回波相搏,聲響可畏,從底至上,鐵刺縱橫,岸上則有劍林,其枝葉花實皆是刀劍。罪人入河,隨波上下,沈沒於迴流中,鐵刺刺其全身,內外通徹,苦痛萬端,罪人遂出灰河,至彼岸上,被利劍割刺,身體傷壞,復有豺狼來啃嚙罪人,生食其肉。罪人走上劍樹,劍刃向下刺之,下劍樹時,劍刃則向上刺之。罪人以手攀樹手絕,以足踏樹足斷,皮肉裂落,筋脈相連,另有鐵嘴鳥啄其頭,食其腦。罪人於此復入灰河,隨波沈沒,河中鐵刺刺其全身,皮肉壞爛,膿血流出,唯有白骨漂浮於外,冷風吹來,不久即起立,由宿業所牽引,不覺忽至鐵丸地獄。④鑊湯:即「鑊湯地獄」。佛教經籍記載,此地獄以鍋鑊煮沸湯,置罪人於其中,以懲其生前罪行之地獄。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五載,此地獄共有十八鑊,每一鑊縱廣皆四十由旬,有七重之鐵網,其內充滿沸鐵。有五百羅剎,以大石炭燒其銅鑊,其火焰焰相承,在地獄六十日(即此娑婆世界之十二萬年)而不滅。系眾生毀佛戒法、殺生祠祀、為食肉焚燒山野而傷害眾生、燒煮生類等所招感之果報。犯罪之人,臨命終時,身心煩悶,不能禁制大小便,身體或熱如湯,或冷如冰,乃萌生得大溫水沐浴之念。獄卒羅剎遂化作僮僕,手擎湯瓮至罪人所,罪人見瓮,心生喜愛,氣絕命終而生此鑊湯中。罪人於其內,身肉消爛,唯余骨存在;即被用鐵叉取出鑊外,鐵狗食之,嘔吐在地,尋復還活;獄卒再驅捕罪人,還令入鑊中。罪人因畏鑊熱,乃攀劍樹上,骨肉斷壞,還墮鑊湯中。因殺生之罪,於一日一夜中有恆河沙之生死果報。罪畢乃出,生於畜生道,豬羊雞狗短命之處,無不經歷,待受身八千萬年後,纔生於人道。雖生人道中,仍受多病、短命之報,經無量劫後遇善知識,始能受持五戒、行六度。⑤刀山:即「刀輪地獄」,這是以刀山、刀輪懲治罪人的地獄。為樂見他人苦惱,殺害眾生者所生之處。此獄四面皆山,山間積刀如磚,虛空中有八百萬億大刀輪,如雨滴下。罪人臨命終時,患逆氣病,心中充滿煩悶如堅石,遂有得利刀削之而快之念,獄卒應其念拿來利刀,割重病,罪人得大歡喜,絕命而生刀山間,四山一時而合,切其身。又有獄卒驅罪人登刀山,未至山頂,傷及足乃至胸,因畏獄卒,匍匐登山,獄卒以刀樹相撲,尚未死之際,有鐵狗、鐵蟲來啄。又罪人腳著鐵輪,自空而落,如是一日一夜,有六十億生死,經八千萬歲,五百世生於畜牲,復受五百世卑賤人身,遇善知識始知發心。⑥劍樹:即「劍樹地獄」。佛教經籍記載,此地獄中,將罪人入劍林中,暴風起吹落劍樹葉,墮於其身,以致頭面身體無不傷壞。另有鐵嘴鳥啄其兩目,苦痛無量,久受苦已,方出此獄,復到寒冰地獄。⑦譬如有人為鬼所持:這一比喻即「為鬼所持喻」,是比喻「緣力鬼所持」、「所見能說」(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⑧譬如有人為龍所持:這一比喻即「為龍所持喻」或「龍宮淹久喻」,是比喻「緣力龍所持」、「念劫圓融」、「所見能說」(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⑨譬如梵宮名莊嚴藏:這一比喻即「梵宮廣現喻」,是比喻「友依報力」、「一多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⑩譬如比丘入徧處定:這一比喻即「徧處定境喻」,是比喻「定力」、「所見明了」(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11譬如有人於虛空中見干闥婆城具足莊嚴:這一比喻即「干城依空喻」,是比喻「性空力」、「事理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12譬如夜叉宮殿與人宮殿:這一比喻即「同處異見喻」,是比喻「法界自在力」、「隱顯自在」(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13譬如大海:這一比喻即「海現三千喻」,是比喻「智定無二力」、「頓現遠近」(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  14譬如幻師:這一比喻即「幻現眾多喻」,是比喻「幻智自在力」、「所見純雜無礙」(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八下)。【語譯】這時,善財童子因為獲得了不忘失憶念之力的緣故,因為獲得了可以看見十方的清凈之眼的緣故,因為獲得了善於觀察的無礙智的緣故,因為獲得了諸菩薩自在智的緣故,也因為獲得諸菩薩已經進入智地之後所具有的廣大理解的緣故,善財童子在一切樓閣的每一物中,完全看見了如此及其它無量不可思議的自在境界的諸莊嚴事。譬如有人,在睡夢中看見種種物。這些物有:城市、村落、宮殿、園苑、山林、河池、衣服、飲食甚至一切可以藉以資生的工具。這人可以在夢中看見自身以及父母兄弟、內外親屬;也可以看見大海、須彌山,甚至一切諸天的宮殿、閻浮提等四天下之事;也可以看見其身形量廣大竟達百千由旬,房舍、衣服都完全與其配套、相稱,在白日經過無量時而不眠不寢享受安樂。從睡夢中覺醒之後,此人纔知曉這是一場夢,但是卻能夠明晰地記起所看見的情境。善財童子也是如此,因為憑藉彌勒菩薩之力所持的緣故,因為知曉三界之法都如同夢的緣故,因為滅除了諸眾生所具有的狹劣想的緣故,因為獲得了無障礙廣大理解的緣故,因為住於諸菩薩的殊勝境界的緣故,因為進入不可思議的方便智的緣故,所以,能夠見到如此自在的境界。譬如有人,在即將命終的時候,看見了隨自己的業所受的報應的相狀:對於行惡業的眾生,看見了地獄、畜生、餓鬼中的所有一切眾苦境界,有時看見了獄卒手持兵杖瞪著叫罵著將自己囚執而去,也聽到號叫、悲嘆之聲,有時看見了灰河地獄,有時看見了鑊湯地獄,有時看見了刀山地獄,有時看了劍樹地獄,在地獄中受到了種種逼迫,忍受了種種苦惱。對於行善業的眾生,隨即就看見了一切諸天宮殿中的無量天眾以及天中的諸多采女,他們的種種衣服都具足各種裝飾,其宮殿、園林都非常美妙。身體即便是未死,而由於業的緣故可以看見如此等等事情。善財童子也是如此,憑藉菩薩業不思議之力的緣故,而得以看見一切莊嚴的境界。譬如有人,被鬼所執持,看見種種事,隨其所問,都能夠完全回答。善財童子也是如此,因為菩薩智慧執持的緣故,看見那裡的一切諸莊嚴事,如果有問者,完全能夠回答。譬如有人,被龍所持,自己以為是龍,進入龍宮,儘管只停留了很短的時間,但自己以為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善財童子也是如此,因為住於菩薩智慧之想的緣故,因為被彌勒菩薩加持的緣故,儘管經歷了很短的時間但卻可以看作是無量劫。譬如梵宮,名為「莊嚴藏」,從中完全看見了三千世界一切諸物,不相雜亂。善財童子也是如此,在樓觀中,完全看見一切莊嚴境界儘管有種種差別,但卻不相雜亂。譬如比丘,進入徧處定,有時行、有時停住、有時坐著、有時躺著,隨所入定,境界便顯現在面前。善財童子也是如此,進入樓觀後,一切境界都完全明了。譬如有人,在虛空中看見干闥婆城具足莊嚴,都完全辨別清楚,沒有如何障礙;譬如夜叉宮殿及人所居住的宮殿,二者同在一個地方而不互相混雜,各自隨著自己之業,所見都各不相同;譬如大海,從中完全看見了三千世界中的一切形象;譬如幻師,憑藉幻力的緣故,顯現出諸幻事的種種結果。善財童子也是如此,憑藉彌勒菩薩威神之力的緣故,以及不可思議幻智之力的緣故,因為能夠憑藉幻智而知曉諸法的緣故,因為獲得了諸菩薩自在之力的緣故,看見了樓閣中的一切莊嚴自在境界。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攝神力入樓閣中,彈指作聲,告善財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薩知諸法智因緣聚集所現之相。如是自性,如幻、如夢、如影、如像,悉不成就。」爾時,善財聞彈指聲,從三昧起。彌勒告言:「善男子!汝住菩薩不可思議自在解脫,受諸菩薩三昧喜樂,能見菩薩神力所持、助道所流、願智所現種種上妙莊嚴宮殿;見菩薩行,聞菩薩法,知菩薩德,了如來願。」善財白言:「唯然!聖者!是善知識加被憶念威神之力。聖者!此解脫門,其名何等?」彌勒告言:「善男子!此解脫門,名『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①。善男子!此解脫門中,有不可說不可說解脫門,一生菩薩之所能得。」【章旨】彌勒菩薩進入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以彈指作聲,將善財童子從三昧定中喚出。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你因為菩薩之法力加持的緣故,纔見到如此的境界。善財童子請問此法門之名,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這一法門名為「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注釋】①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關於此法門,澄觀解釋說:「『三世一切境界』者,即此所入所見之境。『不忘念智』者,即能入能現之智。良以三世,一如故,念劫圓融;隨一世中現三際之境,智入三世了法空寂與如冥契故,一念之中無所不見。『莊嚴藏』者有二義:一以法性嚴故,一莊嚴中包含出生無盡嚴具,如一閣中見多閣等;二以無礙智契圓融境,嚴如來藏則本具諸法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九上)【語譯】這時,彌勒菩薩隨即攝神力而進入樓閣之中,彈指作聲,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起!法性是如此,這是菩薩知曉諸法之智慧因緣聚集起來所顯現的相狀。如此自性,如同幻、如同夢、如同影、如鏡中像,全部不能成就。這時,善財童子聽到彈指之聲,隨即從三昧定中出來。  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住於菩薩不可思議的自在解脫法門,享受了諸菩薩的三昧喜樂,能夠見到菩薩神力所執持、助道所流出、願智所顯現的種種上等美妙的莊嚴宮殿;看見菩薩行,聽聞菩薩法,知曉菩薩德,了悟如來願。」善財童子回答說:「確實如此!聖者!這是善知識加被憶念威神之力的結果。聖者!這一解脫門,其名是什麼呢?」彌勒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這一解脫門名為『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善男子!這一解脫門中,包含著不可說不可說的解脫法門,是一生菩薩纔能夠獲得的。」善財問言:「此莊嚴事,何處去耶?」彌勒答言:「於來處去。」曰:「從何處來?」曰:「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亦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善男子!如龍王降雨,不從身出,不從心出,無有積集,而非不見;但以龍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徧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議。善男子!彼莊嚴事亦復如是,不住於內,亦不住外,而非不見;但由菩薩威神之力、汝善根力,見如是事。善男子!譬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復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由往昔大願力故,如是顯現。」【章旨】善財童子又向彌勒菩薩請教「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法門所具如此境界的本源。彌勒菩薩則回答說,此法非去非來,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善財童子所見到的一切景象都是憑藉菩薩智慧神力而住,也是不住於內,不住於外,非來非去的。【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這些莊嚴事,須到何處去呢?」彌勒菩薩回答說:「到來處去。」善財童子又問:「它們是從何處來的呢?」彌勒菩薩回答說:「它們是從菩薩智慧神力中來的,依止於菩薩智慧神力而住,沒有去處,也沒有住處,非積聚也非不變,遠離一切。善男子!如同龍王降雨,不從自己的身中出來,也不從自己心中出來,沒有任何積集,但是卻並非看不見。這些雨只是憑藉龍王心念之力的緣故,霈然而流注,周徧天下,形成如此境界確實是不可思議的。善男子!這些莊嚴事也是如此,它們不住於內,也不住於外,但是卻並非看不見。只是由於菩薩威神之力以及你的善根之力的緣故,看見如此事。善男子!譬如幻師設計諸幻之事,沒有從什麼地方來,也不到什麼地方去。但即便是沒有來、去,因為憑藉幻力的緣故,仍然分明可見。這些莊嚴事也是如此,它們無所從來,也無所去;即便是沒有來、去,然而卻憑藉慣習不可思議幻智之力的緣故,已經由於往昔大願之力的緣故,如此顯現出來。」善財童子言:「大聖從何處來?」彌勒言:「善男子!諸菩薩無來無去,如是而來;無行無住,如是而來;無處無著,不沒不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是而來。善男子!菩薩從大悲處來,為欲調伏諸眾生故;從大慈處來,為欲救護諸眾生故;從凈戒處來,隨其所樂而受生故;從大願處來,往昔願力之所持故;從神通處來,於一切處隨樂現故;從無動搖處來,恆不舍離一切佛故;從無取捨處來,不役身心使往來故;從智慧方便處來,隨順一切諸眾生故;從示現變化處來,猶如影像而化現故。  「然,善男子!汝問於我從何處來者。善男子!我從生處摩羅提國①而來於此。善男子!彼有聚落,名為『房舍』;有長者子,名『瞿波羅』②。為化其人,令入佛法,而住於彼;又為生處一切人民隨所應化而為說法,亦為父母及諸眷屬、婆羅門等演說大乘,令其趣入故住於彼。而從彼來。」【章旨】善財童子又詢問彌勒菩薩是從何處生出的。彌勒菩薩以三層來回答:第一,從法身而言,無來之來,來即無來。第二,從「相」即「實報」言之,「從萬行中來」。第三,從化身、現身而言,從「隨機熟處而來」。這三層「即法、報、化身,亦體、相、用,亦理、行、事。又初唯理,後唯事,中一具理、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九中)【注釋】①摩羅提國:全名為「摩羅耶提數國」,意譯為「鬘施中」,即鬘施山,「其山在此國中故,或國中近此山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九中)②長者子名瞿波羅:澄觀解釋說:「『瞿』者,地也。『波羅』雲『守護』,即守護土地及心地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九中)【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大聖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彌勒菩薩回答說:「善男子!諸菩薩無來無去,如此而來;無行無住,如此而來;無處無著,不消失也不產生,不住不遷,不動不起,無戀無著,無業無報,無起無滅,不斷不常,如此而來。善男子!為欲調伏諸眾生的緣故,菩薩從大悲處來;為欲救護諸眾生的緣故,菩薩從大慈處來;因為隨其所樂而受生的緣故,菩薩從凈戒處來;因為往昔願力之所持的緣故,菩薩從大願處來;因為在一切處而隨樂顯現的緣故,菩薩從神通處來;因為永遠不捨棄遠離一切佛的緣故,菩薩從無動搖處來;因為不役使身心使其往來的緣故,菩薩從沒有取捨處來;因為隨順一切諸眾生的緣故,菩薩從智慧方便處來;因為猶如影像而化現的緣故,菩薩從示現變化處來。 「然而,善男子!你向我詢問,我從何處來。善男子!我從生處摩羅提國而來到這裡。善男子!那裡有一名為『房舍』的村落,此村落中有一位名為『瞿波羅』的長者之子。為了化度這位長者子,使其進入佛法,我就住在那裡;又為了所生處的一切人民便隨所應化而為其說法,也為父母及諸眷屬、婆羅門等演說大乘佛法。我是為了使其趣入佛法而住在那裡的,我是從那裡來的。」善財童子言:「聖者!何者是菩薩生處?」答言:「善男子!菩薩有十種生處。何者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薩生處,生菩薩家故;深心是菩薩生處,生善知識家故;諸地是菩薩生處,生波羅蜜家故;大願是菩薩生處,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薩生處,生四攝家故;如理觀察是菩薩生處,生般若波羅蜜家故;大乘是菩薩生處,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眾生是菩薩生處,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生處,生無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薩生處,生過、現、未來一切如來家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波羅蜜為乳母,屍波羅蜜為養母,忍波羅蜜為莊嚴具,勤波羅蜜為養育者,禪波羅蜜為浣濯人,善知識為教授師,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一切善法為眷屬,一切菩薩為兄弟,菩提心為家,如理修行為家法,諸地為家處,諸忍為家族,大願為家教,滿足諸行為順家法,勸發大乘為紹家業,法水灌頂一生所系菩薩為王太子,成就菩提為能凈家族。 「善男子!菩薩如是超凡夫地,入菩薩位,生如來家,住佛種性,能修諸行,不斷三寶,善能守護菩薩種族,凈菩薩種,生處尊勝,無諸過惡,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恭敬讚歎。「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生於如是尊勝家已,知一切法如影像故,於諸世間無所惡賤;知一切法如變化故,於諸有趣無所染著;知一切法無有我故,教化眾生心無疲厭;以大慈悲為體性故,攝受眾生不覺勞苦;了達生死猶如夢故,經一切劫而無怖畏;了知諸蘊皆如幻故,示現受生而無疲厭;知諸界、處同法界故,於諸境界無所壞滅;知一切想如陽焰故,入於諸趣不生倒惑;達一切法皆如幻故,入魔境界不起染著;知法身故,一切煩惱不能欺誑;得自在故,於一切趣通達無礙。【章旨】善財童子又向彌勒菩薩請教菩薩的生處,彌勒菩薩先回答菩薩的十種生處,後又向善財童子說明出生菩薩的二十種因緣。【注釋】①陽焰:指浮塵為日光所照時呈現的一種遠望似水如霧的自然景象。佛經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虛幻不實者。【語譯】善財童子又問道:「聖者!什麼地方是菩薩的生處呢?」彌勒菩薩回答說:「善男子!菩薩有十種生處。這十種是什麼呢?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其是出生菩薩的家的緣故;深心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其是出生善知識的家的緣故;諸地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其是生出波羅蜜的家的緣故;大願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它是生出妙行之家的緣故;大悲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其是出生四攝之家的緣故;如理觀察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它是生出般若波羅蜜之家的緣故;大乘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它是出生方便善巧之家的緣故;教化眾生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它是生出佛的家的緣故;智慧方便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它是生出無生法忍的家的緣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薩的生處,因為它是生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如來的家的緣故。「善男子!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以方便善巧為父,以檀波羅蜜為乳母,以屍波羅蜜為養母,以忍波羅蜜為莊嚴具,以勤波羅蜜為養育者,以禪波羅蜜為浣洗人,以善知識為教授師,以一切菩提分為伴侶,以一切善法為眷屬,以一切菩薩為兄弟,以菩提心為家,以如理修行為家法,以諸地為家處,以諸忍為家族,以大願為家教,以滿足諸行為順家法,以勸發大乘為紹繼家業的方式,以授法灌頂的一生所系菩薩作為法王太子,以成就菩提為能夠清凈的家族。 「善男子!菩薩如此超越凡夫地,進入菩薩位,生於如來家,住於佛種性,能夠修習諸行,不斷絕三寶,善於並且能夠守護菩薩種族,清凈菩薩種,生處很尊勝,沒有任何過錯惡劣之事,一切世間的天、人、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都恭敬讚歎。「善男子!菩薩生於如此尊勝之家以後,知曉一切法都如同影像的緣故,在諸世間沒有惡賤;知曉一切法如同變化的緣故,在諸有趣中無所染著;知曉一切法沒有我的緣故,教化眾生而心沒有疲倦與厭惡;以大慈悲為體性的緣故,攝受眾生而不覺得勞苦;了達生死猶如夢的緣故,經過一切劫而沒有任何恐怖畏懼;了知諸蘊都如同幻覺的緣故,示現受生而沒有疲倦與厭惡;知曉諸界、處如同法界的緣故,所以對於任何境界都沒有壞滅之感;知曉一切想如同陽焰的緣故,進入諸趣而不產生顛倒之惑;了達一切法都如同幻覺的緣故,進入魔境界而不產生染著;知曉法身的緣故,不能被一切煩惱所欺誑;獲得自在的緣故,對於一切趣都通達無礙。「善男子!我身普生一切法界,等一切眾生差別色相,等一切眾生殊異言音,等一切眾生種種名號,等一切眾生所樂威儀,隨順世間教化調伏;等一切清凈眾生示現受生,等一切凡夫眾生所作事業,等一切眾生想,等一切菩薩願,而現其身充滿法界。「善男子!我為化度與我往昔同修諸行,今時退失菩提心者;亦為教化父母、親屬;亦為教化諸婆羅門,令其離於種族憍慢,得生如來種性之中,而生於此閻浮提界摩羅提國拘吒聚落①婆羅門家。善男子!我住於此大樓閣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種種方便教化調伏。善男子!我為隨順眾生心故,我為成熟兜率天中同行天故,我為示現菩薩福智變化莊嚴;超過一切諸欲界故,令其舍離諸欲樂故,令知有為皆無常故,令知諸天盛必衰故,為欲示現將降生時大智法門;與一生菩薩共談論故,為欲攝化諸同行故,為欲教化釋迦如來所遣來者令如蓮華悉開悟②故,於此命終,生兜率天。善男子!我願滿足,成一切智,得菩提時,汝及文殊俱得見我③。【章旨】彌勒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自己為了化度眾生的緣故,而生於閻浮提界的摩羅提國中的拘吒聚落的婆羅門家,當自己在未來成佛之後,善財童子可以與文殊菩薩一起來與其相會。【注釋】①拘吒聚落:「拘吒」的意思為「樓閣」。關於其來歷有二說,一是說此聚落中多樓閣,因此名之「拘吒聚落」;第二種說法是,因為彌勒菩薩所住的樓閣在此村落中的緣故。②如蓮華悉開悟:據澄觀的解釋,此有三義:第一,「釋迦下種,彼華開故。」第二,「昔因含果,如華未開;因亡果現,故如蓮華開。」第三,「聞熏含實,如蓮未開;見實亡言故云開悟。」(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九下)③汝及文殊俱得見我:據澄觀的解釋,此有三義:第一,「俱助化故。」第二,「善財錶行,文殊信智,成正覺時俱證此故。」第三,「文殊古佛,善財當佛,慈氏現佛,三世圓融,浩然大均,故云『俱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九下)【語譯】彌勒菩薩繼續給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的身完全出生一切法界,與一切眾生的不同的身形完全相等,與一切眾生的殊異聲音完全相等,與一切眾生的種種名號完全相等,與一切眾生所樂見的威儀完全相等,我隨順世間而教化調伏眾生;我與一切清凈眾生示現相同的受生,與一切凡夫眾生所作事業相等,與一切眾生所想相同,與一切菩薩所願相等,我所示現的身體充滿法界。 「善男子!我為了化度與我過去同修諸行而現在卻退失菩提心的眾生,也為了教化父母、親屬,也為了教化諸位婆羅門,使其離於種族所具有的憍慢,得以生於如來種性之中,由於這些原因,我生於此閻浮提界的摩羅提國中的拘吒聚落的婆羅門家。善男子!我住於此大樓閣中,隨諸眾生心中的所樂,以種種方便教化調伏眾生。善男子!我為了隨順眾生之心的緣故,我為了成熟兜率天中的同行天的緣故,我為其示現菩薩福智變化莊嚴;為了使其超過一切諸欲界的緣故,使其捨棄遠離諸欲樂的緣故,使其知曉有為都是無常的緣故,使其知曉諸天由盛必然轉衰的緣故,我為其示現將降生時的大智法門;因為與一生菩薩一同談論的緣故,為了想攝化諸同行的緣故,為了想教化釋迦如來所遣來者使其如同蓮花般開悟的緣故,在此命終,生於兜率天。善男子!當我的願望得到滿足,成就一切智,獲得菩提之時,你和文殊菩薩一起前來見我。「善男子!汝當往詣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而問之言:『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而入普賢行門?云何成就?云何廣大?云何隨順?云何清凈?云何圓滿?』善男子!彼當為汝分別演說。何以故?文殊師利所有大願,非余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廣大,其願無邊,出生一切菩薩功德無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①,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②,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名稱普聞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師,一切如來之所讚歎;住甚深智,能如實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普賢所行諸行。「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是汝善知識,令汝得生如來家,長養一切諸善根,發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實善知識;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願網,住一切大願;為汝說一切菩薩秘密法,現一切菩薩難思行;與汝往昔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應往詣文殊之所莫生疲厭,文殊師利當為汝說一切功德。何以故?汝先所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滿足大願,皆是文殊威神之力,文殊師利於一切處鹹得究竟。」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繞無量匝,殷勤瞻仰,辭退而去。  【章旨】彌勒菩薩又向善財童子舉薦文殊師利菩薩,囑咐他前去拜訪,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彌勒菩薩對於文殊師利菩薩推崇倍至,善財童子於是告別了彌勒菩薩,踏上了繼續求法的歷程。【注釋】①文殊師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在佛教中,文殊師利菩薩往往象徵著佛教的最高智慧般若,而般若智慧是成佛的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此處說文殊師利菩薩是一切諸佛之母。②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文殊師利菩薩除過具備般若智慧之外,他還「具善巧智,通達解脫究竟普賢行」(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五九下),而普賢行則是菩薩修行的最關鍵的方法。因此,此處說文殊師利菩薩是一切菩薩之師。【語譯】彌勒菩薩繼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應當前往文殊師利善知識的住所向他請教:『菩薩如何學菩薩行?如何進入普賢行之門?如何成就?如何廣大?如何隨順?如何清凈?如何圓滿?』善男子!他將為你分別演說這些問題。為什麼呢?文殊師利所有的大願,不是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所能夠具有的。「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其行非常廣大,其願無邊無際,出生一切菩薩功德而沒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師利常常作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之母,常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之師,他教化成熟一切眾生,其名稱在十方世界中無所不聞;他常常於一切諸佛眾中為說法之師,被一切如來所讚歎;他住於甚深智慧,能夠如實知見一切諸法,通達一切解脫境界,究竟實踐普賢所修行的諸種法門。「善男子!文殊師利童子是你的善知識,可以使你得以生於如來之家,長期養育一切諸善根,發起一切助道之法,遇到真實的善知識;使你修習一切功德,進入一切大願之網,住於一切大願;為你演說一切菩薩秘密法,顯現一切菩薩難思之行;與你過去同生同行。「因此,善男子!你應該前往拜見文殊師利菩薩而不要產生任何疲倦與厭惡,文殊師利應該為你宣說一切功德。為什麼呢?你先前所見的諸善知識、聽聞的菩薩行、進入的解脫法門、滿足的大願,都是文殊師利菩薩威神之力所致,文殊師利菩薩在一切處都獲得了究竟。」這時,善財童子頂禮彌勒菩薩的雙足,在其周圍繞行無量圈,殷勤瞻仰菩薩。然後,善財童子辭別彌勒菩薩,踏上了繼續求法的歷程。【說明】善財童子第五十二參——彌勒菩薩會,至此敘述完畢。應善財童子的請求,彌勒菩薩為其講解了「三世一切境界不忘念智莊嚴藏」法門的境界。特別是,善財童子應彌勒菩薩的要求,觀察了彌勒菩薩住所毗盧遮那莊嚴藏樓閣,從中得到了許多教益。彌勒菩薩鄭重地向善財童子推薦文殊師利菩薩,叮囑善財童子前去拜訪。《華嚴經》卷八十 入法界品之二十一  【題解】本卷包含《入法界品》「末會」中的第五十四會,以及第五十五會即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五十三參的內容。「末會」第五十四會為「文殊師利菩薩會」:善財童子遵從彌勒菩薩的囑咐,前去拜訪文殊師利菩薩,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善財童子經歷了一百十城之後,到達了普門國蘇摩那城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門前,他思惟文殊菩薩,隨順觀察。這時,文殊師利菩薩遠遠地伸出右手撫摩著善財童子的頭頂,為其說法,使其進入普賢行道場,文殊師利菩薩則隱藏起來,沒有現身。善財童子第五十三參為「普賢菩薩會」:善財童子因文殊師利菩薩等善知識的教誨,趣求成佛之心普徧增長,所得之境界也漸為深邃,為其證入法界顯示廣大之因。這時,善財童子生起強烈的欲拜見普賢菩薩之心,便生起十一種正觀普賢境界之心。由於生起此等心,善財童子得以看到十種瑞相和十種光明相。善財童子看見十種光明之相,渴望見到普賢菩薩之心更加強烈。隨即,善財童子攝止自己散亂之心住於定境。在定境中,善財童子觀見普賢菩薩坐於蓮花獅子座上,普賢的智慧境界無量,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出生無限無量的美妙境界。善財童子又重新觀想普賢菩薩體內所包含的一切境界,並且將在此看到的境界與在其它處所見到的境界進行比較,證實普賢菩薩之境界是殊勝的境界。善財童子因為看見如此殊勝的境界而獲得十種智波羅蜜。獲得此等智慧之後,普賢菩薩即伸手撫摩善財童子的頭頂,善財童子隨即又獲得無數三昧,在每一三昧之中顯現出無數境界。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講解自己獲得「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清凈無上色身」及其救護眾生的種種神通的因緣。普賢菩薩鼓勵善財童子觀看普賢神奇的、清凈的身體。普賢菩薩說,如果眾生見到或者聽說我的清凈國土,就一定會生於這一清凈國土中;如果有眾生見到或者聽說我的清凈身體,就一定會生於我的清凈身之中。善財童子應普賢菩薩的要求重新觀看普賢菩薩的色身,看見其每一毛孔之中都含有種種世間、種種眾生,看見普賢菩薩的色身徧於諸國土並且生起教化眾生的大用。善財童子又看見自己的身體在普賢菩薩的身內,並且在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由此,善財童子感覺到自己所獲得的善根、多種境界、功能以及所進入的國土海,都遠遠無法與普賢菩薩相比較。看到如此神奇之境界,善財童子獲得了普賢菩薩行願之海。普賢菩薩首先以偈頌體告訴善財童子,佛果之海離言而難說難思,今姑且以現佛之德來顯示善財童子之果相。在座的諸位菩薩聽說普賢菩薩的說法之後,都產生渴望、景仰。普賢菩薩應諸位菩薩之要求,以九十五偈讚頌難思難議的佛德。這九十五偈讚歎毗盧遮那之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偈頌即可分為二十一部分去理解。八十卷《華嚴經》至此處全部結束。「末會」第五十四會:文殊師利菩薩會爾時,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摩訶薩教,漸次而行,經由一百一十餘城已,到普門國蘇摩那城①,住其門所②,思惟文殊師利,隨順觀察,周旋求覓,希欲奉覲。是時,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③,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離信根,心劣懮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於一善根心生住著,於少功德便以為足,不能善巧發起行願,不為善知識之所攝護,不為如來之所憶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④、如是法門、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徧知、若種種知、若盡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說、若分別、若證知、若獲得,皆悉不能。」是時,文殊師利宣說此法,示教利喜⑤,令善財童子成就阿僧祇法門,具足無量大智光明,令得菩薩無邊際陀羅尼、無邊際願、無邊際三昧、無邊際神通、無邊際智,令入普賢行道場⑥,及置善財自所住處⑦。文殊師利還攝不現。於是,善財思惟觀察,一心愿見文殊師利,及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悉皆親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無有違逆。【章旨】這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五十四會。善財童子遵從彌勒菩薩的囑咐,前去拜訪文殊師利菩薩,向其請教修行菩薩行的方法、途徑。善財童子經歷了一百十城之後,到達了普門國蘇摩那城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門前,他思惟文殊菩薩,隨順觀察。這時,文殊師利菩薩遠遠地伸出右手撫摩著善財童子的頭頂,為其說法使其進入普賢行道場,文殊師利菩薩則隱藏起來,沒有現身。【注釋】①普門國蘇摩那城:關於文殊師利菩薩所住的城市的名稱之含義,澄觀解釋說:「『蘇摩那』者,此雲『悅意』,即華名也。謂智照一性,悅本心故,即『德生城』。有本雲,至普門國,顯攝諸差別歸無二相,即『普門』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0上)②住其門所:善財童子停留在文殊師利菩薩住所前的門邊,有重要的象徵含義。澄觀解釋說,這是「顯解心已極,將入般若無二之門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0上)③文殊師利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財頂:文殊師利菩薩遠遠地伸手撫摩善財童子的頭頂,此舉動有象徵含義,澄觀對此解釋說:「『過百一十由旬』者,徹過前位故。始信該於極果,故曰『遙伸』。隨順行成,故曰『右手』。然『過城』約超封域,『由旬』明超數量,又前越諸位斷德,後越諸位智地。『按頂』表於攝受,亦以普法置心頂故,信至極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0上)④理趣:指理體與歸趣。「理」指萬象差別事法之本體,為平等一如之真理。「趣」為「所往」之義,乃相對於「因」而言的,因能向果,而果為「因趣」,故稱為「趣」。⑤示教利喜:為「示」、「教」、「利」、「喜」的並稱,是指佛陀說法教化的四種次第,又作「示教贊喜」、「示教照喜」。示,即顯示其義,如示人之善、不善,示事之應行、不應行,或分別生死與涅槃,三乘與六波羅蜜等義。教,即教導其行,如教導眾生舍惡行善。利,即獲得義利,謂眾生未得善法之味時,為免其心退,遂導之勤苦修行,則可得法味大利益。喜,即歡喜行成,謂隨眾生所行而讚歎之,使其心喜。⑥普賢行道場:即普賢菩薩修行的道場,此名有象徵意義。澄觀將此象徵意義解釋為「舉足下足皆與普賢行相應故」。(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0中)⑦置善財自所住處:意思為,文殊師利菩薩指引善財童子到達自己修行應該停留的最終目的地。澄觀說:「『自所住處』者,即是法界,是文殊大智無住住故,又普賢道場即法界理,自所住處即文殊智。」(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0中)這是說,善財童子的最終修行結果是將文殊菩薩所象徵的智慧與普賢菩薩道場所象徵的「法界之理」融合在一起。【語譯】這時,善財童子依照彌勒菩薩的教誨,逐漸向前進發,經過一百一十多座城之後,到達了普門國的蘇摩那城。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的住所,思惟著文殊師利,隨順觀察,在周圍仔細尋找,希望能夠覲見文殊師利菩薩。此時,文殊師利菩薩遠遠地伸出右手,越過了一百一十由旬的距離,按在善財童子的頭頂,這樣對善財童子說:「好啊!好啊!善男子!如果離開了信仰之根,心就會變得下劣而有懮慮與後悔,就不具備功行,退失了精進與勤奮,具有一點善根就在心中產生執著而停留,具有很少的功德便以之感到滿足,不能善巧地發起行願,也不被善知識接受、保護,不被如來所記憶挂念,不能了知如此法性、如此理趣、如此法門、如此所行、如此的境界。還有,對於上述這些法,即便想從總體上完全知曉,想細緻地將種種法都知曉,想窮究諸法的根源,想理解了悟諸法,想趣入諸法,想向眾生解說諸法,想辨析諸法,想證知諸法,想獲得諸法,這些願望、想法都是不能實現的。」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宣說此法,顯示其教義,以之教導善財,使其獲得利益,心中得到歡喜,使善財童子成就無數法門,具足無量大智之光明,使其獲得菩薩無邊無際的陀羅尼、無邊無際的大願、無邊無際的三昧、無邊無際的神通、無邊無際的智慧,使其進入普賢行道場。文殊師利菩薩將善財童子安置在他應該停住的地方。文殊師利菩薩則仍然隱藏起來,沒有現身。於是,善財童子思惟觀察,一心希望見到文殊師利菩薩,也想見到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的善知識,想全部親近這些善知識,恭敬地侍奉這些善知識,悉心接受他們的教誨,沒有任何違逆。善財童子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會增長趣求一切智慧,廣大悲海,益大慈雲,普觀眾生,生大歡喜。安住菩薩寂靜法門,普緣一切廣大境界,學一切佛廣大功德,入一切佛決定知見,增一切智助道之法,善修一切菩薩深心,知三世佛出興次第。入一切法海,轉一切*輪,生一切世間,入於一切菩薩願海,住一切劫修菩薩行,照明一切如來境界,長養一切菩薩諸根。獲一切智清凈光明,普照十方,除諸暗障,智周法界。於一切佛剎、一切諸有,普現其身,靡不周徧。摧一切障,入無礙法,住於法界平等之地;觀察普賢解脫境界,即聞普賢菩薩摩訶薩名字、行願、助道、正道、諸地地、方便地、入地、勝進地、住地、修習地、境界地、威力地。  【章旨】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最後一次參訪,也是《入法界品》「末會」中善財五十五會中的第五十五會。此章顯示善財童子趣求成佛之心普徧增長,所得之境界也漸為深邃,為其證入法界顯示廣大之因。【語譯】善財童子發心增長趣求一切智慧,增廣擴大大悲之海,增益大慈之雲,完全觀察眾生,產生大歡喜。善財童子安住於菩薩寂靜法門,完全以一切廣大境界為緣,學習一切佛的廣大功德,進入一切佛的決定知見,增長一切智的助道之法,善於修習一切菩薩之深心,知曉三世佛的出興次第。善財童子進入一切法之海,旋轉一切*輪,生於一切世間,進入一切菩薩大願之海,住於一切劫去修習菩薩行,照明一切如來的境界,長期養育一切菩薩諸根。善財童子由此獲得了一切智之清凈光明,完全照耀著十方,除去世間的黑暗和障礙,其智慧周徧一切法界。善財童子在一切佛剎、一切諸有,完全顯現其身,無不周徧。善財童子摧毀了一切障礙,進入無礙之法,住於法界平等之地。善財童子還悉心觀察普賢解脫境界,隨即聽到普賢菩薩的名字、行願、助道、正道、十地之地、方便地、進入地、勝進地、住地、修習地、境界地、威力地。  同住渴仰,欲見普賢菩薩,即於此金剛藏菩提場①,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華藏座上,起等虛空界廣大心、舍一切剎離一切著無礙心、普行一切無礙法無礙心、徧入一切十方海無礙心、普入一切智境界清凈心、觀道場莊嚴明了心、入一切佛法海廣大心、化一切眾生界周徧心、凈一切國土無量心、住一切劫無盡心、趣如來十力究竟心。善財童子起如是心時,由自善根力、一切如來所加被力、普賢菩薩同善根力故,見十種瑞相。何等為十?所謂: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如來成正等覺;見一切佛剎清凈,無諸惡道;見一切佛剎清凈,眾妙蓮華以為嚴飾;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眾生身心清凈;見一切佛剎清凈,種種眾寶之所莊嚴;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眾生諸相嚴身;見一切佛剎清凈,諸莊嚴雲以覆其上;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眾生互起慈心,遞相利益,不為惱害;見一切佛剎清凈,道場莊嚴;見一切佛剎清凈,一切眾生心常念佛。是為十。又見十種光明相。何等為十?所謂:見一切世界所有微塵,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光明網雲,周徧照耀;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光明輪雲,種種色相周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色像寶雲,周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光焰輪雲,周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眾妙香雲,周徧十方,稱讚普賢一切行願大功德海;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日月星宿雲,皆放普賢菩薩光明,徧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一切眾生身色像雲,放佛光明,徧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一切佛色像摩尼雲,周徧法界;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菩薩身色像雲,充滿法界,令一切眾生皆得出離、所願滿足;一一塵中,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身色像雲,說一切佛廣大誓願,周徧法界。是為十。  【章旨】善財童子生起強烈的欲拜見普賢菩薩之心,便生起十一種正觀普賢境界之心。由於生起此等心,善財童子得以看到十種瑞相和十種光明相。  【注釋】①金剛藏菩提場:即如同金剛一樣堅固的成佛之地。關於此名稱的象徵意義,澄觀解釋說:「『菩提場』者,是所觀處。『金剛藏』者約表,即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體中,金剛智內,起一切因陀羅網普賢心觀。約事,即前其地『金剛』,而蘊德具嚴故名為『藏』。」(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一上)【語譯】同時,善財童子也產生了渴仰,想要見到普賢菩薩,就在此金剛藏菩提場中,在毗盧遮那如來師子座前,一切寶蓮花藏座上,生起與虛空界相等的廣大心,生起捨棄一切國土、遠離一切執著的無礙心,生起普徧修行一切無礙之法的無礙心,生起普徧進入一切十方海的無,礙心,生起普徧進入一切智之境界的清凈心,生起觀察道場莊嚴的明了之心,生起進入一切佛法之海的廣大心,生起化度一切眾生界的周徧心,生起清凈一切國土的無量心,生起住於一切劫的無盡心,生起趣向如來十力的究竟心。  善財童子生起如此心之時,由於自己的善根之力,由於一切如來的加被之力,由於與普賢菩薩相同的善根的緣故,善財童子看見了十種瑞相。這十種瑞相是什麼呢?它們是:見一切佛土清凈,一切如來成正等覺;見一切佛土清凈,沒有那些惡道;見一切佛土清凈,以許多美妙的蓮花作為美麗的裝飾;見一切佛土清凈,一切眾生的身心也同樣清凈;見一切佛土清凈,以種種眾寶作為莊嚴;見一切佛土清凈,一切眾生諸相都是莊嚴之身;見一切佛土清凈,一切莊嚴雲都覆蓋在其上;見一切佛土清凈,一切眾生都互相生起慈心,相互利益對方,不作惱害他人之事;見一切佛土清凈,道場都呈現出莊嚴之相;見一切佛土清凈,一切眾生心中常常念佛。就是這十種。善財童子又看見了十種光明相。這十種光明相是什麼呢?它們是:見一切世界的所有微塵,每一塵中都示現出一切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佛光明網雲,周徧照耀;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光明輪雲,以種種色相周徧法界;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之色像寶雲,周徧法界;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佛光焰輪雲,周徧法界;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眾妙香雲,周徧十方,稱讚普賢一切行願之大功德海;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日月星宿之雲,都放出普賢菩薩光明,完全照耀著法界;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一切眾生身色像雲,放出佛光明,徧照法界;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一切佛色像摩尼雲,周徧法界;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菩薩身色像雲,充滿法界,使一切眾生都能夠得以出離世間,使其所有的願望都得到滿足;每一塵中都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如來身色像雲,宣說一切佛的廣大誓願,周徧法界。就是這十種。  時,善財童子見此十種光明相已,即作是念:「我今必見普賢菩薩,增益善根,見一切佛;於諸菩薩廣大境界,生決定解,得一切智。」於時,善財普攝諸根,一心求見普賢菩薩,起大精進,心無退轉。即以普眼觀察十方一切諸佛、諸菩薩眾所見境界,皆作得見普賢之想。以智慧眼觀普賢道,其心廣大猶如虛空,大悲堅固猶如金剛,願盡未來常得隨逐普賢菩薩,念念隨順,修普賢行,成就智慧,入如來境,住普賢地。時,善財童子即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之中,坐寶蓮華師子之座,諸菩薩眾所共圍繞,最為殊特,世無與等;智慧境界無量無邊,難測難思,等三世佛,一切菩薩無能觀察。見普賢身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光明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世界,除滅一切眾生苦患,令諸菩薩生大歡喜。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種種色香焰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而以普熏;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雜華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眾妙華;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香樹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眾妙香;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妙衣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眾妙衣;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寶樹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雨摩尼寶。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色界天身雲,充滿法界,嘆菩提心;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梵天身雲,勸諸如來轉妙*輪;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欲界天主身雲,護持一切如來*輪。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三世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為諸眾生,無歸趣者為作歸趣①,無覆護者為作覆護②,無依止者為作依止。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清凈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於中出世,菩薩眾會悉皆充滿;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凈不凈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令雜染眾生皆得清凈;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不凈凈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令雜染眾生皆得清凈;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不凈佛剎雲,徧法界、虛空界,令純染眾生皆得清凈。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眾生身雲,徧法界、虛空界,隨其所應,教化眾生,皆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菩薩身雲,徧法界、虛空界,稱揚種種諸佛名號,令諸眾生增長善根;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菩薩身雲,徧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宣揚一切諸佛菩薩從初發意所生善根;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菩薩身雲,徧法界、虛空界,於一切佛剎一一剎中,宣揚一切菩薩願海及普賢菩薩清凈妙行;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普賢菩薩行雲,令一切眾生心得滿足,具足修習一切智道;見一一毛孔,出一切佛剎微塵數正覺身雲,於一切佛剎,現成正覺,令諸菩薩增長大法、成一切智。【章旨】善財童子看見十種光明之相,渴望見到普賢菩薩的想法更加強烈。隨即,善財童子攝止自己散亂之心住於定境。在定境中,善財童子觀見普賢菩薩坐於蓮花獅子座上,普賢的智慧境界無量,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出生無限無量的美妙境界。【注釋】①歸趣:指歸;意向。  ②覆護:保護;庇佑。【語譯】這時,善財童子見到這十種光明相之後,立即這樣想到:「我現今一定會見到普賢菩薩,增益我的善根,觀見一切佛;在諸菩薩的廣大境界之中,生出確定的、不可動搖的理解,獲得一切智。」在這時,善財童子完全攝止自己的諸根,一心想拜見普賢菩薩,生起大精進而心無退轉。隨即,善財童子以普眼觀察十方一切諸佛、諸菩薩眾所見的境界,從所見的境界中更加深了拜見普賢菩薩的渴望;善財童子又以智慧之眼觀察普賢之道,其心廣大猶如虛空,其大悲之心堅固猶如金剛,希望盡未來之際得以常常隨逐普賢菩薩,念念不忘隨順修習普賢之行,成就智慧,進入如來之境,住於普賢地。這時,善財童子就看見普賢菩薩,在如來前眾會之中,坐於寶蓮花師子之座上,諸菩薩眾一起圍繞著他,普賢菩薩最為殊特,無與倫比;普賢菩薩的智慧境界無量無邊,難於推測難於思量,這些都與三世佛相等,一切菩薩都沒有能夠去觀察。善財童子看見普賢菩薩的身體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世界微塵數光明雲,充滿法界、虛空界以及一切世界,除滅一切眾生的苦患,使諸菩薩產生大歡喜。善財童子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種種顏色的香焰雲,充滿法界、虛空界的一切諸佛眾會道場,並且這些香焰雲普徧地熏染著法界、虛空界;善財童子看見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雜花雲,充滿法界、虛空界的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降下許多美妙的花朵;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香樹雲,充滿法界、虛空界的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降下許多美妙的香;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美妙的衣雲,充滿法界、虛空界的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降下許多美妙的衣服;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寶樹雲,充滿法界、虛空界的一切諸佛眾會道場,降下摩尼寶。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色界天身之雲,充滿法界,讚歎菩提心;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梵天身之雲,激勵諸如來旋轉美妙*輪;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欲界天主身之雲,護持一切如來*輪。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三世佛土之雲,充滿法界、虛空界,為那些沒有歸宿的眾生充當歸趣,為那些沒有覆護的眾生充當覆護,為那些沒有依止的眾生充當依止。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清凈佛土雲,充滿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於中出世,菩薩眾會完全充滿;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情凈中夾雜不清凈的佛土雲,充滿法界、虛空界,使雜染眾生都得以清凈;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不清凈中夾雜清凈的佛土雲,充滿法界、虛空界,使雜染的眾生都得以清凈;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不清凈佛土雲,充滿法界、虛空界,使純染的眾生都得以得清凈。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眾生身雲,充滿法界、虛空界,隨其所應,教化眾生,使其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菩薩身雲,充滿法界、虛空界,稱揚種種諸佛名號,使諸眾生的善根得以增長;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菩薩身雲,充滿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土,宣揚一切諸佛菩薩從初發意所生的善根;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菩薩身雲,充滿法界、虛空界,在一切佛土的每一國土中,宣揚一切菩薩願海以及普賢菩薩的清凈妙行;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念念中生出普賢菩薩行雲,使一切眾生之心獲得滿足,具足修習一切智之道;善財看見普賢菩薩的每一毛孔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正覺身雲,在一切佛土,顯現成正覺的形象,使諸菩薩增長大法、成就一切智。  爾時,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如是自在神通境界,身心徧喜,踴躍無量。重觀普賢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三千大千世界。風輪、水輪、地輪、火輪,大海、江河及諸寶山、須彌、鐵圍,村營、城邑、宮殿、園苑,一切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天龍八部、人與非人,欲界、色界、無色界處,日月星宿、風雲雷電、晝夜月時及以年劫①、諸佛出世、菩薩眾會、道場莊嚴;如是等事,悉皆明見。如見此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如是見;如見現在十方世界,前際、後際②一切世界亦如是見,各各差別,不相雜亂。如於此毗盧遮那如來所,示現如是神通之力;於東方蓮華德世界賢首佛所,現神通力亦復如是。如賢首佛所,如是東方一切世界。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諸如來所,現神通力當知悉爾。如十方一切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佛剎,一一塵中皆有法界諸佛眾會,一一佛所普賢菩薩坐寶蓮華師子座上現神通力悉亦如是。彼一一普賢身中,皆現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剎、一切眾生、一切佛出現、一切菩薩眾,及聞一切眾生言音、一切佛言音、一切如來所轉*輪、一切菩薩所成諸行、一切如來遊戲神通。  【章旨】善財童子又重新觀想普賢菩薩體內所包含的一切境界,並且將在此看到的境界與在其它處所見到的境界進行比較,證實普賢菩薩之境界是殊勝的境界。【注釋】①年劫:即年時和劫時。②前際後際:即過去世、未來世。【語譯】這時,善財童子看見普賢菩薩有如此自在神通的境界,身心充滿歡喜,踴躍無限。於是,善財童子又重新觀想普賢菩薩身體的每一部分、每一毛孔,都有三千大千世界,都有風輪、水輪、地輪、火輪,大海、江河及諸寶山、須彌山、鐵圍山,村營、城邑、宮殿、園苑,一切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天龍八部、人與非人,欲界、色界、無色界處,日月星宿、風雲雷電、晝夜月時及以年劫、諸佛出世、菩薩眾會、道場莊嚴,如此等事,善財童子都完全明晰地了見。猶如見到這個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都如此清晰地看見;猶如見到現在十方世界,過去、未來的一切世界也是如此清晰地看見了,世界各各不同的現象,互相不再混雜。猶如在毗盧遮那如來的住所一樣,示現出如此神通之力;在東方蓮花德世界賢首佛的住所,顯現出的神通力也是如此。如同賢首佛的住所,如同東方一切的世界。如同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諸如來的所在,顯現出的神通力應當知曉也是如此。猶如十方一切世界,猶如此十方一切佛土,一一塵中都有法界諸佛眾會;在一一佛所,普賢菩薩都坐於寶蓮花獅子座上顯現的神通力也是如此。那每一位普賢菩薩的身體之中,都顯現出三世一切境界、一切佛土、一切眾生、一切佛出現、一切菩薩眾,以及聽聞一切眾生的聲音、一切佛的聲音、一切如來所旋轉的*輪、一切菩薩所成就的諸行、一切如來的遊戲神通。  善財童子見普賢菩薩如是無量不可思議大神通力,即得十種智波羅蜜①。何等為十?所謂:於念念中,悉能周徧一切佛剎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悉能往詣一切佛所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悉能供養一切如來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普於一切諸如來所聞法受持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思惟一切如來*輪智波羅蜜;於念念中,知一切佛不可思議大神通事智波羅蜜;於念念中,說一句法盡未來際辯才無盡智波羅蜜;於念念中,以深般若觀一切法智波羅蜜;於念念中,入一切法界實相海智波羅蜜;於念念中,知一切眾生心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普賢慧行皆現在前智波羅蜜。善財童子既得是已,普賢菩薩即伸右手摩觸其頂。既摩頂②已,善財即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各以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而為眷屬;一一三昧,悉見昔所未見一切佛剎微塵數佛大海,集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助道具,生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上妙法,發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大誓願,入一切佛剎微塵數大願海,住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出要道,修一切佛剎微塵數諸菩薩所修行,起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大精進,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一切智凈光明。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所,普賢菩薩摩善財頂;如是十方所有世界,及彼世界一一塵中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普賢菩薩悉亦如是摩善財頂,所得法門亦皆同等。  【章旨】善財童子因為看見如此殊勝的境界而獲得十種智波羅蜜。獲得此等智慧之後,普賢菩薩即伸手撫摩善財童子的頭頂,善財童子隨即又獲得無數三昧,在每一三昧之中顯現出無數境界。【注釋】①十種智波羅蜜:能了知一切法之智慧稱為「智波羅蜜」。此處所言的十種智波羅蜜是細緻地對於智波羅蜜之功能的說明。②摩頂:「頂」指人的頭頂,「摩頂」是佛、菩薩為囑付大法,以手摩弟子之頂,或為預示當來作佛之授記。【語譯】善財童子看見普賢菩薩如此無量不可思議的大神通力,隨即獲得十種智波羅蜜。這十種智波羅蜜是什麼呢?它們是:於念念中,完全能夠周徧一切佛土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完全能夠前往一切佛所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完全能夠供養一切如來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對於在一切諸如來的所在聽聞到的法都完全能夠受持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思惟一切如來*輪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知曉一切佛不可思議大神通事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說一句法盡未來際辯才無盡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以深般若觀一切法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進入一切法界實相海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知曉一切眾生心的智波羅蜜;於念念中,普賢慧行都能夠完全顯現在前的智波羅蜜。善財童子得到這十種智波羅蜜之後,普賢菩薩隨即伸出右手撫摩著善財童子的頭頂。撫摩完畢之後,善財童子隨即獲得了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三昧門,各自以一切佛土微塵數三昧作為其眷屬;一一三昧中,都完全看見昔日所未曾見到的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佛之大海,積集了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一切智的助道具,生起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一切智的上等妙法,發一切佛土微塵數一切智的大誓願,進入一切佛土微塵數的大願海,住於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一切智的要道,修習一切佛土微塵數諸菩薩的修行,生起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一切智的大精進,獲得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一切智的凈光明。在如此娑婆世界的毗盧遮那佛的所在,普賢菩薩撫摩善財童子的頭頂;如此十方所有世界,以及那些世界的一一塵中、一切世界、一切佛所,普賢菩薩也都如此撫摩善財童子的頭頂,所獲得的法門也都相同。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我此神通力不?」「唯然!已見。大聖!此不思議大神通事,唯是如來之所能知。」普賢告言:「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一一劫中,為欲清凈菩提心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一一劫中,為集一切智福德具故,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廣大施會,一切世間咸使聞知,凡有所求悉令滿足;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法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財物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佛智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城邑、聚落、國土、王位、妻子、眷屬、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首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而為布施;一一劫中,為求一切智故,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諸如來所,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卧具、飲食、湯藥,一切所須悉皆奉施,於其法中出家學道,修行佛法,護持正教。「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瞋害心、我我所心①、自他差別心②、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舍,乃至身命亦無所吝。一切劫海說其因緣,劫海可盡,此無有盡。  「善男子!我法海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舍施轉輪王位而求得者,非是舍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善男子!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以智光普照世間,願為開示出世間智③,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我如是等往昔因緣,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海說不可盡。  「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助道法力、諸善根力、大志樂力④、修功德力⑤、如實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⑥、佛威神力、大慈悲力、凈神通力、善知識力⑦故,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⑧,復得清凈無上色身,超諸世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現形,入一切剎,徧一切處,於諸世界廣現神通,令其見者靡不欣樂。  【章旨】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講解自己獲得的「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清凈無上色身」及其救護眾生的種種神通的因緣。【注釋】①我我所心:即「我心」與「我所心」。「我心」是指執持有一真實存在的實體性的自我之心。「我所心」是指執持有真實存在的、為我所有的身外之事物的心理感受、心理活動。②自他差別心:是指執持自己與他人有所差別的心理感受、心理活動。符合佛教道理的觀念是「自他無二」。③大志樂力:指「大志意樂」之力,而「大志意樂」為「六種意樂」即「思修六意」之一。凡心裡所欲作為,皆稱為「意樂」。「大志意樂」是指菩薩以六度所集之善根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使其同得勝果,因此稱之為「大志意樂」。④出世間智:指聲聞、緣覺二乘之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等三智之一。二乘之人,以一切智修四諦、十二因緣,能出離世間,故稱之為「出世間智」。⑤助道法力諸善根力大志樂力修功德力:這四者通於「緣因佛性」。「緣因佛性」是指一切功德善根,因為其能夠資助了因,開發正因之性,因此稱之為「緣因佛性」。⑥如實思惟一切法力智慧眼力:此二者通於「了因佛性」。「了因佛性」是指顯發照了眾生本具正性之觀智,此覺智(佛)非常非無常(性),理智相應,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壞,因此稱之為「了因佛性」。⑦佛威神力大慈悲力凈神通力善知識力:此四者共通於「緣因佛性」、「了因佛性」。⑧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即「究竟法身」與「平等法身」。「究竟法身」是指無上之佛果,也就是已經證悟法性的究竟佛身。「平等法身」指「自性法身」,為八地以上的菩薩所證得的平等寂滅之真如,雖任其自然,不加功用,也能一時徧於十方世界,示現種種教化,作種種佛事,而無往來之想,也無造作之想,因此稱之為「平等法身」。  【語譯】這時,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看到了我的這些神通力了嗎?」善財童子回答說:「是的!我已經看到了。大聖!這不可思議的大神通之事,只有如來纔能知曉。」普賢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我在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劫中,實行菩薩行,尋求一切智;在每一劫中,為了要清凈菩提心的緣故,承事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的佛;在每一劫中,為了聚集產生一切智之福德的工具的緣故,設置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的廣大布施法會,使一切世間都能夠聽到知曉,凡眾生有所要求,都能夠使其得到滿足;在每一劫中,為了求取一切智之法的緣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的財物布施;在每一劫中,為了求得佛智的緣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的城邑、聚落、國土、王位、妻子、眷屬、眼、耳、鼻、舌、身、肉、手、足乃至身命而作為布施;在每一劫中,為了求得一切智之開端的緣故,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的頭顱作為布施;在每一劫中,為了求取一切智的緣故,在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諸如來的住所,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卧具、飲食、湯藥,凡是諸佛所須的一切都完全奉獻施與,在諸佛之法中出家學道,修行佛法,護持正教。 「善男子!我在那劫海之中,自己知道未曾在一念間不遵順佛的教誨,未曾在一念間產生瞋害心、我與我所之心、自與他的差別心、遠離菩提心、在生死中生起疲倦與厭惡之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只是住於無上不可沮壞聚集的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之中。「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眾生使其取得成就,供養諸佛,侍奉善知識;為了求取正法,弘揚宣傳護持,我的一切內、外都完全能夠捨棄,甚至身命也無所吝嗇。我在一切劫海宣說其因緣,而劫海可以耗盡,而這種因緣則永遠不會窮盡。「善男子!在我的法海之中,沒有一字,沒有一句,不是因為捨棄而給予別人轉輪王位而獲得的,也沒有一樣不是捨棄布施我所有的一切而獲得的。善男子!我所尋求之法,都是為了救護一切眾生。我一心這樣想:『希望諸位眾生得以聽聞這些法,希望以智慧之光普徧照耀世間,希望為其開示出世間智,希望使眾生都能夠得到安樂,希望普徧稱讚一切諸佛的所有功德。』我如此等等的過去因緣,在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劫海也是不可說盡的。 「因為這些緣故,善男子!我因為如此助道法之力、諸善根之力、大志樂之力、修習功德之力、如實地思惟一切法之力、智慧眼之力、佛威神之力、大慈悲之力、清凈神通之力、善知識之力的緣故,獲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又獲得了清凈無上的色身,超越諸世間,隨諸眾生心之所樂而為其示現身形,進入一切國土,充滿一切地方,在諸世界之中廣泛地顯現出神通,使其看見這些眾生無不感到興奮、快樂。 「善男子!汝且觀我如是色身;我此色身,無邊劫海之所成就,無量千億那由他劫難見難聞。「善男子!若有眾生未種善根及種少善根,聲聞、菩薩,猶尚不得聞我名字,況見我身!善男子!若有眾生得聞我名,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若見若觸,若迎若送,若暫隨逐,乃至夢中見聞我者,皆亦如是。或有眾生,一日一夜憶念於我即得成熟;或七日七夜、半月一月、半年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一生、或百生,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生,憶念於我而成熟者;或見我放大光明,或見我震動佛剎,或生怖畏,或生歡喜,皆得成熟。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佛剎微塵數方便門,令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善男子!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凈剎者,必得生此清凈剎中;若有眾生見聞於我清凈身者,必得生我清凈身中。善男子!汝應觀我此清凈身。」【章旨】普賢菩薩鼓勵善財童子觀看普賢神奇的、清凈的身體。普賢菩薩說,如果眾生見到或者聽說我的清凈國土,就一定會生於這一清凈國土中;如果有眾生見到或者聽說我的清凈身體,就一定會生於我的清凈身之中。【語譯】普賢菩薩繼續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你且來觀看我如此的色身。我這一色身,是在無邊劫海之中所成就的,即便在無量千億那由他劫中也是難於見到,難於聽說的。「善男子!如果那些未曾種植善根的眾生,以及只是種植了很少善根的眾生,甚至聲聞、菩薩,尚且沒有機會聽說我的名字,何況看見我的身體啊!善男子!如果那些得以聽說我的名字的眾生,就能夠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再退轉;那些能夠見到我的眾生,能夠想到我的眾生,能夠迎接我的眾生,能夠歡送我的眾生,能夠暫時隨逐我的眾生,甚至在夢中見到我的眾生,都能夠如此而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再退轉。那些一日一夜憶念我的眾生,也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且不再退轉;那些在七日七夜、半月或一月、半年或一年、百年千年、一劫百劫,甚至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的時間中,憶念我的這些眾生,也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再退轉;那些一生、百生,甚至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生憶念我的眾生,也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再退轉;那些看見我放大光明以及看見我震動佛土而產生怖畏或產生歡喜的眾生,也能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再退轉。善男子!我以如此與佛土剎微塵數相等的方便門,使那些眾生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以不退轉。「善男子!如果眾生見到或者聽說我的清凈國土,就一定會生於這一清凈國土中;如果有眾生見到或者聽說我的清凈身體,就一定會生於我的清凈身之中。善男子!你確實應該觀看我這一清凈之身。」爾時,善財童子觀普賢菩薩身,相、好肢節,一一毛孔中,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海;一一剎海,皆有諸佛出興於世,大菩薩眾所共圍繞。又復見彼一切剎海,種種建立、種種形狀、種種莊嚴、種種大山周匝圍繞,種種色雲彌覆虛空,種種佛興演種種法;如是等事,各各不同。又見普賢於一一世界海中,出一切佛剎微塵數佛化身雲,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善財童子又見自身在普賢身內,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教化眾生。  又,善財童子親近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所得善根、智慧光明,比見普賢菩薩所得善根,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億分乃至算數譬喻亦不能及是。善財童子從初發心,乃至得見普賢菩薩,於其中間所入一切諸佛剎海,今於普賢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諸佛剎海,過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行一步,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如是而行,盡未來劫,猶不能知一毛孔中剎海次第、剎海藏、剎海差別、剎海普入、剎海成、剎海壞、剎海莊嚴所有邊際①;亦不能知佛海次第、佛海藏、佛海差別、佛海普入、佛海生、佛海滅所有邊際;亦不能知菩薩眾海次第、菩薩眾海藏、菩薩眾海差別、菩薩眾海普入、菩薩眾海集、菩薩眾海散所有邊際;亦不能知入眾生界、知眾生根、教化調伏諸眾生智、菩薩所住甚深自在、菩薩所入諸地、諸道②,如是等海所有邊際。善財童子於普賢菩薩毛孔剎中,或於一剎經於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有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而行,亦不於此剎沒、於彼剎現,念念周徧無邊剎海,教化眾生,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是之時,善財童子則次第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剎等③、行等、正覺等、神通等、*輪等、辯才等、言辭等、音聲等、力無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議解脫自在悉皆同等。  【章旨】善財童子應普賢菩薩要求重新觀看普賢菩薩的色身,看見其每一毛孔之中都含有種種世間、種種眾生,看見普賢菩薩的色身徧於諸國土並且生起教化眾生的大用。善財童子又看見自己的身體在普賢菩薩的身內,並且在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由此,善財童子感覺到自己所獲得的善根、多種境界、功能以及所進入的國土海,都遠遠無法與普賢菩薩相比較。看到如此神奇之境界,善財童子獲得了普賢菩薩行願之海。【注釋】①邊際:本來的意思是「邊界」、「邊緣」,此章所用為「窮極」、「窮盡」的意思,即無有能夠超越者。②諸道:指眾生所輪迴的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③剎等:即與一切國土同等。【語譯】這時,善財童子觀察普賢菩薩的色身,其肢節都十分符合佛的相、好,每一毛孔之中,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土之海;每一國土海中,都有諸佛在世間興世,並且在大菩薩眾的共同圍繞之下。善財童子又看見那一切國土海建立的種種設施以及其種種不同的形狀、種種的莊嚴,種種大山圍繞著國土海,有種種色雲完全覆蓋著整個虛空,有種種佛興起並且演說著種種法;如此等事,各各不同。善財童子又看見普賢菩薩在每一世界海之中,生出一切佛土微塵數的佛之化身雲,周徧十方一切世界教化眾生,使其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時,善財童子又看見自己的身體也在普賢菩薩的身內,在十方一切諸世界中教化眾生。  又,善財童子將自己親近佛土微塵數諸善知識所得的善根、智慧光明,與見到的普賢菩薩所得的善根相比較。善財童子發現,自己所獲得的這些尚不及普賢菩薩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分之一,百千億分之一,甚至以算數譬喻來說明的,也無法說清楚二者之間的差別。善財童子從初發心,直至得以見到普賢菩薩,在此之間所進入的一切諸佛土之海,比起今日在普賢菩薩一毛孔中於一念中所進入的諸佛土之海來,後者要超過前者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倍。如同一毛孔一樣,在一切毛孔中也是如此。善財童子在普賢菩薩毛孔國土中行走一步,要越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繁榮世界;如此而行走,盡未來劫,仍然不能知曉一毛孔中國土海的次第、國土海中的寶藏、國土海的差別、國土海普徧進入的情形、國土海的生成、國土海的毀壞、國土海莊嚴的所有邊際;也不能知曉佛海的次第、佛海中的寶藏、佛海的差別、佛海的普徧進入、佛海的產生、佛海的寂滅的所有邊際;也不能知曉菩薩眾海的次第、菩薩眾海的寶藏、菩薩眾海的差別、菩薩眾海的普徧進入、菩薩眾海的聚集、菩薩眾海離散的所有邊際;也不能知曉進入眾生界、知曉眾生根、教化調伏諸眾生的智慧、菩薩所住的甚深自在、菩薩所進入的諸地以及諸道,如此如同大海般的所有邊際。善財童子在普賢菩薩毛孔國土中,有時在一國土經歷了一劫而行走,有時甚至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佛土微塵數的劫而行走,也不在這個國土沈沒、在那一國土出現。善財童子在念念中周徧無邊的國土海,教化眾生,使其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此之時,善財童子就先後獲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與普賢菩薩相等,與諸佛相等,一身充滿一切世界,與一切國土相等,與諸行相等,與佛的正覺相等,與佛的神通相等,與*輪相等,與佛的辯才相等,與佛的言辭相等,與佛的音聲相等,與佛的力、無畏相等,與佛的所住相等,與佛的大慈悲相等,與佛的不可思議解脫自在都完全同等。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即說頌言:「汝等應除諸惑垢,一心不亂而諦聽;我說如來具諸度,一切解脫真實道。出世調柔勝丈夫①,其心清凈如虛空,恆放智日大光明,普使群生滅痴暗。如來難可得見聞,無量億劫今乃值,如優曇華②時一現,是故應聽佛功德。隨順世間諸所作,譬如幻士現眾業,但為悅可眾生心,未曾分別起想念。」爾時,諸菩薩聞此說已,一心渴仰,唯願得聞如來世尊真實功德,咸作是念:「普賢菩薩具修諸行,體性清凈,所有言說皆悉不虛,一切如來共所稱嘆。」作是念已,深生渴仰。【章旨】普賢菩薩首先以偈頌體告訴善財童子,佛果之海離言而難說難思,今姑且以現佛之德來顯示善財童子之果相。在座的諸位菩薩聽說普賢菩薩的說法之後,都產生渴望、景仰。【注釋】①調柔勝丈夫:即調柔、殊勝的丈夫。調柔,調順;調伏。丈夫,勇進正道修行不退轉的男子。②優曇華:又名「優曇缽華」,意譯為「靈瑞」、「瑞應」,是多年生草,莖高四五尺,花作紅黃色,產於喜馬位雅山麓及錫蘭等處,二千年開花一次,開時僅一現,故人們對於難見而易滅的事,稱為「曇花一現」。 【語譯】這時,普賢菩薩摩訶薩隨即說頌言:「你們應該滅除一切煩惱、塵垢,一心不亂而仔細地聽我講;我說如來具有的六度,以及一切解脫的真實途徑。出世間的大丈夫,其心清凈就如同虛空,永遠放出智慧之日大光明,普徧使得眾生滅除無明之黑暗。如來是難得見到聽說的,經過無量億劫纔在今日得以遇到,如同優曇華千百年只是顯現一時,因此應該仔細聽聽佛的功德。佛隨順世間的一切所作所為,譬如幻師可以顯現出許多業像,只是為了取悅眾生之心,其本身卻未曾分別而生起想念。」當時,諸菩薩聽說這些之後,一心渴望、景仰,只希望能夠得以聽聞如來世尊的真實功德,都這樣想到:「普賢菩薩具足修習諸行,體性清凈,所有言說都完全是真實不虛的,為一切如來所共同稱讚感嘆。」這樣想之後,深深地產生渴望、景仰。  爾時,普賢菩薩功德智慧具足莊嚴,猶如蓮華不著三界一切塵垢,告諸菩薩言:「汝等諦聽,我今欲說佛功德海一滴之相。」即說頌言:「佛智廣大同虛空,普徧一切眾生心,悉了世間諸妄想,不起種種異分別。一念悉知三世法,亦了一切眾生根,譬如善巧大幻師,念念示現無邊事。「隨眾生心種種行,往昔諸業誓願力,令其所見各不同,而佛本來無動念。「或有處處見佛坐,充滿十方諸世界,或有其心不清凈,無量劫中不見佛。或有信解離憍慢,發意即得見如來;或有諂誑不凈心,億劫尋求莫值遇。或一切處聞佛音,其音美妙令心悅;或有百千萬億劫,心不凈故不聞者。「或見清凈大菩薩,充滿三千大千界,皆已具足普賢行,如來於中儼然坐。或見此界妙無比,佛無量劫所嚴凈;毗盧遮那最勝尊,於中覺悟成菩提。或見蓮華勝妙剎,賢首如來住在中,無量菩薩眾圍繞,皆悉勤修普賢行。或有見佛無量壽①,觀自在②等所圍繞,悉已住於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或有見此三千界,種種莊嚴如妙喜③,阿閦如來④住在中,及如香象⑤諸菩薩。或見月覺大名稱⑥,與金剛幢菩薩⑦等,住如圓鏡⑧妙莊嚴,普徧十方清凈剎。或見日藏⑨世所尊,住善光明清凈土,及與灌頂諸菩薩,充徧十方而說法。或見金剛大焰佛,而與智幢菩薩⑩俱,周行一切廣大剎,說法除滅眾生翳。一一毛端不可說,諸佛具相三十二,菩薩眷屬共圍繞,種種說法度眾生。或有觀見一毛孔,具足莊嚴廣大剎,無量如來悉在中,清凈佛子皆充滿。或有見一微塵內,具有恆沙佛國土,無量菩薩悉充滿,不可說劫修諸行。或有見一毛端處,無量塵沙諸剎海,種種業起各差別,毗盧遮那轉*輪。或見世界不清凈,或見清凈寶所成,如來住壽無量時,乃至涅槃諸所現。普徧十方諸世界,種種示現不思議,隨諸眾生心智業11,靡不化度令清凈。如是無上大導師12,充滿十方諸國土,示現種種神通力,我說少分汝當聽。「或見釋迦成佛道,已經不可思議劫;或見今始為菩薩,十方利益諸眾生。或有見此釋師子,供養諸佛修行道;或見人中最勝尊,現種種力神通事。或見布施或持戒,或忍或進或諸禪,般若方便願力智13,隨眾生心皆示現。【章旨】普賢菩薩應諸位菩薩之要求,以九十五偈讚頌難思說的佛德。這九十五偈讚歎毗盧遮那之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偈頌即可分為二十一部分去理解。此章為其前五部分。第一部分二偈讚歎「佛無障礙智」,第二部分一偈讚歎「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凈能入功德」(即真如無二、無動念之功德),第三部分三偈讚歎「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第四部分十五偈讚歎「法身中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別功德」,「即修一切障對治功德」。(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二上)【注釋】①佛無量壽:即阿彌陀佛。②觀自在:即觀世音菩薩。③妙喜:即妙喜世界,東方阿閦佛的世界。④阿閦如來:全名「阿閦鞞佛」、「阿閦婆佛」,意譯為「無動佛」、「不動佛」。往昔在距離東方千佛土出現於阿比羅提國之大日如來的所在發願,修行後,成佛於東方,其國土名「善快」,現於其土說法。⑤香象:即「香象菩薩」,又作「香惠菩薩」、「赤色菩薩」、「不可息菩薩」,是賢劫十六尊菩薩之一。此位菩薩身出香風,在北方之香聚山說法。⑥月覺大名稱:即「月覺菩薩」。⑦金剛幢菩薩:金剛界十六菩薩之一,為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之一,以寶幢之三昧耶標註寶雨。⑧圓鏡:即「大圓鏡智」、「大圓鑒智」,是指可如實映現一切法之佛智,為唯識學的四智之一,由轉第八識(阿賴耶識)而得。此智是在證入佛果之時,阿賴耶識舍斷一切煩惱習氣,轉依而成的純粹的無漏智。此智能明察三世一切諸法,萬德圓滿,無所欠缺,猶如大圓鏡之能顯現一切色像,故稱為「大圓鏡智」。⑨日藏:即「日藏菩薩」,為顯教在家十六位菩薩之一。⑩智幢菩薩:為密教在家十六位菩薩之一。11眾生心智業:由一切眾生之心所起的智慧產生之業。「心智」即「心」與「智」。12無上大導師:佛的尊稱。13般若方便願力智:即般若、方便智與願力智。  【語譯】此時,普賢菩薩的功德、智慧都圓滿具足,十分莊嚴,猶如蓮花不沾染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一切塵垢,普賢菩薩告訴諸位菩薩說:「你們應該仔細聽著,我現今想說說佛的功德海中的一滴水之相狀。」普賢菩薩隨即念說偈頌說:「佛智廣大如同虛空,普遍存在於一切眾生之心中,完全了知世間的諸妄想,不生起種種不同的分別。一念完全知曉三世之法,也了知一切眾生之根,譬如善巧的大幻師,可以在念念中示現出無邊無邊的事情。「隨著眾生之心修習種種行,依靠過去諸業的誓願之力,使其所見各不相同,而佛本來就毫無動念。「有人處處看見佛坐在獅子之座上,充滿了十方諸世界,也有些人由於其心不清凈,即便在無量劫中也不能看見佛。有人對於佛法能夠產生信解並且遠離憍慢,一經發心就可以立即見到如來;也有些人生諂誑不凈之心,即便在億劫尋求佛也是難於遇到佛的。有的人在一切處聽到佛的聲音,佛的聲音美妙使其心中充滿喜悅;也有的人即便在百千萬億劫中,由於其心不凈的緣故卻不能聽聞佛的聲音。「有人看見清凈的大菩薩,充滿了三千大千界,都已經具足普賢行,如來在其中儼然而坐。有的人看到這一世界奇妙無比,是佛在無量劫中嚴凈的結果;毗盧遮那佛最為殊勝受眾生尊敬,在此世界中覺悟成就菩提。有的人看見蓮花勝妙的國土,賢首如來住於其中,有無量的菩薩眾圍繞著,都完全勤奮地修習普賢行。也有的人看見無量壽佛,觀音菩薩等圍繞著,都完全已經住於灌頂地,充滿十方諸世界。也有的看見此三千界,種種莊嚴猶如妙喜世界,阿閦如來住於在其中,還有香象諸菩薩。有的人看見月覺大菩薩,與金剛幢菩薩等,住於如同大圓鏡般美妙莊嚴、普徧十方的清凈國土。有的人看見日藏菩薩為世間所尊敬,住於善光明清凈土,與灌頂諸地的諸位菩薩,充徧十方而為眾生說法。有的則看見金剛大焰佛,與智幢菩薩一起,周行一切廣大國土,為眾生說法而除滅遮蔽眾生的障礙。佛的每一毛端都是不可說的,諸佛具足三十二相,菩薩眷屬共同圍繞著,佛宣說種種說以濟度眾生。也有人觀見佛的每一毛孔,具足莊嚴廣大國土,無量如來都在其中,清凈佛子都充滿其中。也有人看見一微塵之內,具有恆沙數的佛國土,有無量菩薩完全充滿其中,在不可說劫中修習諸行。也有人看見一毛端處,無量塵沙數的諸國土海中,因種種業而生起各各差別,毗盧遮那佛在其中旋轉*輪。有人看見世界不清凈,有人看見世界是清凈的珍寶所組成,如來住壽無量時,直至涅槃諸相顯現出來。佛普徧十方諸世界,示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的現象,隨著諸位眾生的心之智慧之業,無一不得到化度並且使其得到清凈。如此無上的大導師,充滿十方諸國土,示現出種種神通之力,我只是說出一點點讓你們仔細聽一聽。「有人看見釋迦成就佛道,已經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劫數;有人看見他現今纔成為菩薩,在十方利益諸多眾生。也有人看見這位釋迦族的獅子,供養一切諸佛修行佛道;有人看見他是人中最勝尊的,顯現出種種力、種種神通之事。有人看見他修習布施、持戒,修習忍,修習精進,修習諸禪,修習般若、方便願力智,如此等等都隨著眾生之心而都示現出來。 「或見究竟波羅蜜,或見安住於諸地,總持三昧神通智,如是悉現無不盡。或現修行無量劫,住於菩薩堪忍位①;或現住於不退地②,或現法水灌其頂。或現梵釋護世身,或現剎利婆羅門,種種色相所莊嚴,猶如幻師現眾像。「或現兜率始降神,或見宮中受嬪御,或見棄捨諸榮樂,出家離俗行學道。或見始生或見滅,或見出家學異行,或見坐於菩提樹,降伏魔軍成正覺。或有見佛始涅槃,或見起塔徧世間,或見塔中立佛像,以知時故如是現。或見如來無量壽,與諸菩薩授尊記,而成無上大導師,次補住於安樂剎。或見無量億千劫,作佛事已入涅槃;或見今始成菩提,或見正修諸妙行。或見如來清凈月,在於梵世及魔宮,自在天宮化樂宮,示現種種諸神變。或見在於兜率宮,無量諸天共圍繞,為彼說法令歡喜,悉共發心供養佛。或見住在夜摩天,忉利護世龍神處,如是一切諸宮殿,莫不於中現其像。於彼然燈世尊所,散華布發為供養,從是了知深妙法,恆以此道化群生。或有見佛久涅槃,或見初始成菩提;或見住於無量劫,或見須臾即滅度。身相光明與壽命,智慧菩提及涅槃,眾會所化威儀聲,如是一一皆無數。或現其身極廣大,譬如須彌大寶山;或見跏趺不動搖,充滿無邊諸世界。或見圓光一尋量,或見千萬億由旬,或見照於無量土,或見充滿一切剎。或見佛壽八十年,或壽百千萬億歲,或住不可思議劫,如是展轉倍過此。佛智通達凈無礙,一念普知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緣起,生滅無常無自性。於一剎中成正覺,一切剎處悉亦成,一切入一一亦爾,隨眾生心皆示現。「如來住於無上道,成就十力四無畏;具足智慧無所礙,轉於十二行*輪③。了知苦集及滅道,分別十二因緣法④;法義樂說辭無礙⑤,以是四辯廣開演。諸法無我無有相,業性不起亦無失,一切遠離如虛空,佛以方便而分別。如來如是轉*輪,普震十方諸國土,宮殿山河悉搖動,不使眾生有驚怖。如來普演廣大音,隨其根欲皆令解,悉使發心除惑垢,而佛未始生心念。或聞施戒忍精進,禪定般若方便智,或聞慈悲及喜舍,種種音辭各差別。或聞四念四正勤,神足根力及覺道,諸念神通止觀等,無量方便諸法門。龍神八部人非人,梵釋護世諸天眾,佛以一音為說法,隨其品類皆令解。若有貪慾瞋恚痴,忿覆慳嫉及憍諂⑥,八萬四千煩惱異,皆令聞說彼治法。若未具修白凈法,令其聞說十戒行;已能布施調伏人,令聞寂滅涅槃音。若人志劣無慈愍,厭惡生死自求離;令其聞說三脫門,使得出苦涅槃樂。若有自性少諸欲,厭背三有求寂靜;令其聞說諸緣起,依獨覺乘而出離。若有清凈廣大心,具足施戒諸功德,親近如來具慈愍,令其聞說大乘音。或有國土聞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⑦,如是乃至無有量,悉是如來方便力。涅槃寂靜未曾異,智行勝劣有差別;譬如虛空體性一,鳥飛遠近各不同。佛體音聲亦如是,普徧一切虛空界,隨諸眾生心智殊,所聞所見各差別。佛以過去修諸行,能隨所樂演妙音,無心計念此與彼,我為誰說誰不說。如來面門放大光,具足八萬四千數;所說法門亦如是,普照世界除煩惱。「具足清凈功德智,而常隨順三世間,譬如虛空無染著,為眾生故而出現。示有生老病死苦,亦示住壽處於世;雖順世間如是現,體性清凈同虛空。一切國土無有邊,眾生根欲亦無量;如來智眼皆明見,隨所應化示佛道。「究竟虛空十方界,所有人天大眾中,隨其形相各不同,佛現其身亦如是。若在沙門大眾會,剃除鬚髮服袈裟,執持衣缽護諸根,令其歡喜息煩惱。若時親近婆羅門,即為示現羸瘦身,執杖持瓶恆潔凈,具足智慧巧談說。吐故納新自充飽,吸風飲露無異食⑧,若坐若立不動搖,現斯苦行摧異道。「或持彼戒為世師,善達醫方等諸論,書數天文地眾相,及身休咎無不了。深入諸禪及解脫,三昧神通智慧行,言談諷詠共嬉戲,方便皆令住佛道。  【章旨】此章讚歎毗盧遮那之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中的第七種至十二種功德。九十五偈中的第六部分三偈讚歎「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第七部分十六偈讚歎「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第八部分十八偈讚歎「安立正法功德」,第九部分三偈讚歎「授記功德」,第十部分四偈讚歎「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第十一部分二偈讚歎「斷一切疑功德」,第十二部分九偈讚歎「令入種種行功德」。(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二中至九六二下)【注釋】①堪忍位:即「堪忍地」。天台宗以為是指菩薩十地中之初地「歡喜地」。但據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載,修行者已得四念處,則住於堪忍地中,能堪忍貪慾、恚、痴,亦能堪忍寒熱、饑渴、蚊虻、蚤虱、暴風、惡觸、種種疾病,以及撾打楚撻等一切身心苦惱。因為此時的菩薩對於一切都能夠忍受,因而稱此境界為「堪忍地」。  ②不退地:是指不退墮於惡趣及二乘地,且所得所證之法不退失。「不退」有三種、四種之別,其位次雖依諸宗而異,然一般皆指菩薩初地以上之位,即「三種不退」中的「行不退」,「四種不退」中的「證不退」。  ③轉於十二行*輪:即「三轉十二行相」,指世尊三次旋轉四諦之*輪,為眾生說法:第一為「示轉」,指示「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第二為「勸轉」,勸示「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為「證轉」,證示「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更修」。以每一轉各具「眼」、「智」、「明」、「覺」四行相,因此而成「十二行相」。  ④十二因緣法:即「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緣起」,是佛教用來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的理論。十二因緣是無明(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諸業)、識(業識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觸(出胎與外境接觸)、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愛(對境生愛欲)、取(追求造作)、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生(再受未來五蘊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⑤法義樂說辭無礙:指佛、菩薩等所具有的四種自在無礙辯,又作「四無礙智」、「四無礙解」,簡稱為「四辯」或「四無礙」。「法無礙辯」,指對於一切法相、名字有無礙自在的智解,故能善於辯說。「義無礙辯」,指關於一切法相、名字的義理有無礙自在的智解辯才。「辭無礙辯」,指通曉一切方言而無礙辯說的智解、辯才。「辯無礙辯」,是指隨順眾生根機而巧妙演說,令眾生樂聞的智解、辯才。大乘佛教認為,因為法、義、辭、辯四者窮盡法性,進入第一義諦,甚妙難測。因此,惟有佛、菩薩真正具有四辯。  ⑥忿覆慳嫉及憍諂:指十種「小隨煩惱」。即「忿」(心裡不平)、「恨」(心裡怨恨)、「覆」(隱藏自己的罪過)、「惱」(對他人發火)、「嫉」(嫉忌他人)、「慳」(捨不得財物,氣量小)、「誑」(欺騙他人)、「諂」(趨奉他人)、「害」(傷害他人)、「憍」(憍傲自大)。以上十種煩惱,是隨著六種「根本煩惱」而起的「枝末煩惱」,這些煩惱因其性質比較粗和猛烈,而且各別生起,範圍較小,所以叫做「小隨煩惱」。  ⑦一乘或二或三或四五:「一乘」為佛乘,「二」為聲聞乘、緣覺乘或大乘、小乘,「三」則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四」為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佛乘,「五」則為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⑧吐故納新自充飽吸風飲露無異食:這是古代印度外道所流行的修行方法。「吐故納新」是指調整呼吸之法,「飲露」為其苦行之一。  【語譯】普賢菩薩繼續為諸位菩薩吟頌偈頌以讚歎佛所具有的功德:「有人看見世尊獲得究竟波羅蜜,有人看見其安住於諸地,獲得總持三昧神通之智,如此完全顯現出來而無不窮盡。或顯現出修行無量劫之時,住於菩薩堪忍位;有時顯現住於不退地,有時顯現出法水灌其頂的情景。有時顯現出梵天、帝釋天、護世四天王身,有時顯現出剎帝利、婆羅門的身相;世尊之身以種種色相莊嚴,猶如幻師顯現出許多身像。  「有時顯現出從兜率天開始降下,有時示現在宮中接受嬪妃,有時顯現出捨棄諸榮樂,出家離俗去修行學道。有時顯現出生的情形,有時顯現出寂滅的情形,有時顯現出出家學習外道之修行方法的情景,有時顯現出坐於菩提樹下,降伏魔軍成就正覺。有時顯現出佛涅槃的情形,有時顯現出建立佛塔徧世間的情形,有時顯現出在塔中樹立的佛像,因為其預知時節的緣故而顯現出如此情形。有人看見無量壽佛給予諸菩薩授尊記,並且成為無上大導師,接著稱為候補而住於安樂國土。有人看見無量億千劫,作完佛所做之事而已經進入涅槃;有人看見現今纔始成就菩提,有人看見其正在修習諸妙行。有人看見如來猶如清凈的月亮,住於梵天世界及天魔的宮殿,住於自在天宮和化樂天宮,示現出種種諸神變。有人看見其在兜率天宮,有無量諸天一起圍繞,世尊為會眾說法使其得到歡喜,都一起發心而供養佛。有人看見世尊住於夜摩天,在忉利天護世四天王及龍神所在的地方,如此一切諸宮殿,世尊無不在其中顯現出其形像。在那位燃燈佛的所在,世尊撒花將自己的頭髮鋪在地上供養燃燈佛,從此世尊了知深刻的妙法,永遠以此道化度眾生。也有人看見佛久住於涅槃,也有人看見世尊初始成就菩提;有人看見其住於無量劫,有人看見其在須臾間就滅度。其身相光明與壽命,智慧、菩提及涅槃,在眾會中教化眾生的威儀之聲,如此一一都有無數情形顯現出來。有時顯現出其身極為廣大,譬如須彌山如同大寶山;有人看見其跏趺坐而不動搖,充滿無邊諸世界。有人看見世尊的圓光有一尋量,有人看見其光有千萬億由旬,有人看見其光照耀在無量國土,有人看見其光充滿一切國土。有人看見世尊的壽命八十年,有人看世尊的壽命百千萬億歲,也有人看見其住於不可思議劫,如此展轉超過這樣好多倍。佛智通達清凈無礙,一念完全知曉三世之法,都是從心識的因緣生起,生滅無常而無自性。在一國土中成就正覺,在一切國土處也都完全成就,一切進入一,一也進如一切,這些隨著眾生之心也都示現出來。  「如來住於無上之道,成就了十力、四無畏;具足智慧無所障礙,三轉*輪於十二行*輪。了知苦、集、滅、道四諦,分別十二因緣法;法、義、樂說、辭四無礙辨,於此廣為開演。諸法無我、無有為之相,業性不起也不失去,一切遠離就如同虛空,佛以善巧方便而作種種分別。如來如此旋轉*輪,完全震動十方諸國土,宮殿、山河都全部搖動了,但卻不使眾生有驚懼和恐怖。如來完全演說廣大法音,隨著眾生的根欲都使眾生得到理解,完全使其發心除去煩惱、污垢,而佛卻未曾生起任何心念。或者聽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以及方便智,或者聽到慈悲及喜、舍,其種種音辭各有差別。或者聽到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以及七覺支分、八正道,一切諸念、神通、止觀等,無量的方便諸法門。天龍八部、人非人、梵天、帝釋天、護世四天王等天眾,佛以一音為其說法,隨著眾生的品類而使其都能夠理解。如果有貪慾、瞋恚、痴三種根本煩惱,忿、覆、慳、嫉及憍、諂等十種小隨煩惱,八萬四千種煩惱各個互異,都使眾生聽聞並且為其解說那些對治之法。如果尚未具備修習善凈之法,就使其聽聞十戒之行;如果已經能夠布施、調伏之人,使其聽聞寂滅、涅槃之音。如果有人本性意志下劣而無有慈愍之心,厭惡生死自己求取出離;就使其聞說三解脫法門,使其得以出離苦海而得到涅槃之樂。如果有人自己本性就少有諸欲,厭惡、背離三界之生死而祈求寂靜;使其聞聽取各種緣起法,使其依照獨覺乘而得以出離生死。如果有人已經有清凈廣大心,具足了布施、持戒等等功德,能夠親近如來而具有慈愍之心,使其聽取大乘法音。也有人在佛之國土聽聞了一乘、二乘、三乘或四、五乘,如此乃至無有量,完全是如來方便法力。涅槃、寂靜未曾有區別,智慧、修行的勝與劣則有差別;譬如虛空的體性是一樣的,鳥的飛翔則遠近各不相同。佛的體性、聲音也是如此,普徧一切虛空界,隨著諸位眾生的心智不同,所聞、所見則各有差別。佛以過去修習的諸行,能夠隨著所樂,對於演說的美妙的聲音無心計度、思念此與彼,也無心計度、思念我為誰說法、為誰不說法。如來的臉面放出大光明,具足八萬四千的數目;所說的法門也是如此,普徧照耀世界而除去煩惱。  「諸佛具足清凈功德之智,常常隨順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世間,譬如虛空而沒有染著,但為眾生的緣故而又出現於世間。世尊示現出生、老、病、死之苦,也示現出住壽而在世間居住;即便是隨順世間而如此顯現,但其體性清凈如同虛空。一切國土沒有邊際,眾生的根欲也是無限量的;如來的智眼都能夠明晰地看見,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應化示現成佛之道。  「在究竟虛空的十方界所有人、天大眾之中,隨其形相各不同,佛顯現出的佛身也是如此各不相同。如果在沙門大眾之會中,佛就剃除鬚髮而穿著袈裟,執持衣缽護持諸根,使其歡喜而息滅煩惱。如果有人當時親近婆羅門,佛就為其示現羸瘦之身,執持杖、瓶而永遠潔凈,以其具足的智慧與其善巧談論。以呼吸吐納使自己充飽,吸風飲露之處沒有其它的食物,若坐若立毫不動搖,顯現出這些苦行而摧破外道。  「世尊有時嚴持那些戒法而作為世間的導師,善於通達醫方明等諸論,書寫、數學、天文、地理等相,以及身體狀況的凶吉,無不了知。深入諸禪定及解脫法門,修習三昧、神通、智慧之行,與眾生一起言談、吟頌,一起嬉戲,以方便使其都住於成佛之道。  「或現上服以嚴身,首戴華冠蔭高蓋,四兵前後共圍繞,警眾宣威伏小王。或為聽訟斷獄官,善解世間諸法務,所有與奪皆明審,令其一切悉欣伏。或作大臣事弼輔,善用諸王治政法,十方利益皆周徧,一切眾生莫了知。或為粟散①諸小王,或作飛行轉輪帝,令諸王子采女眾,悉皆受化無能測。或作護世四天王,統領諸龍夜叉等,為其眾會而說法,一切皆令大欣慶。或為忉利大天王,住善法堂歡喜園②,首戴華冠說妙法,諸天覲仰莫能測。或住夜摩兜率天,化樂自在魔王所,居處摩尼寶宮殿,說真實行令調伏。或至梵天眾會中,說四無量諸禪道,普令歡喜便捨去,而莫知其往來相。或至阿迦尼吒天③,為說覺分諸寶華,及余無量聖功德,然後捨去無知者。「如來無礙智所見,其中一切諸眾生,悉以無邊方便門,種種教化令成就。譬如幻師善幻術,現作種種諸幻事;佛化眾生亦如是,為其示現種種身。譬如凈月在虛空,令世眾生見增減,一切河池現影像,所有星宿奪光色。如來智月出世間,亦以方便示增減,菩薩心水現其影,聲聞星宿無光色。譬如大海寶充滿,清凈無濁無有量;四洲所有諸眾生,一切於中現其像。佛身功德海亦爾,無垢無濁無邊際;乃至法界諸眾生,靡不於中現其影。「譬如凈日放千光,不動本處照十方;佛日光明亦如是,無去無來除世暗。譬如龍王降大雨,不從身出及心出,而能沾洽④悉周徧,滌除炎熱使清涼。如來法雨亦復然,不從於佛身心出,而能開悟一切眾,普使滅除三毒火。「如來清凈妙法身,一切三界無倫匹;以出世間言語道,其性非有非無故。雖無所依無不住,雖無不至而不去;如空中畫夢所見,當於佛體如是觀。「三界有無一切法,不能與佛為譬喻;譬如山林鳥獸等,無有依空而住者。「大海摩尼無量色,佛身差別亦復然;如來非色非非色,隨應而現無所住。「虛空真如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唯有如是真實法,可以顯示於如來。「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若有聞斯功德海,而生歡喜信解心,如所稱揚悉當獲,慎勿於此懷疑念。」 【章旨】此章讚歎毗盧遮那之十身圓滿二十一種殊勝功德中的第十二種至二十一種功德。第十二部分九偈讚歎「令入種種行功德」,第十三部分一偈讚歎「如來無礙智」,第十四部分五偈讚歎「隨其勝解示現功德」,第十五部分三偈讚歎「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第十六部分二偈讚歎「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第十七部分一偈讚歎「隨勝解示現差別佛土功德」,第十八部分一偈讚歎「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第十九部分一偈讚歎三種功德,即「窮生死際常現利樂一切有情功德」、「無盡功德」、「究竟功德」。第二十部分一偈總結功德,最後一偈激勵眾生生起信仰。(參見澄觀《華嚴經疏》卷六十,《大正藏》卷三十五,頁九六二中至九六二下)【注釋】①粟散:即「粟散王」,小王之數眾多,猶如粟散,故稱「粟散王」。  ②歡喜園:又名「歡樂園」、「喜林苑」,為忉利天帝釋四園之一,在喜見城外之北方,一切天人一到此地,就自然的生起歡喜的心情。  ③阿迦尼吒天:又作「阿迦膩吒天」,意譯為「一究竟天」、「一善天」、「有頂天」。為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凈居天之一。位於第四禪天之最頂位,亦為色界十八天之最上天,為有形體之天處的最究竟者,故又稱「質礙究竟天」、「色究竟天」。  ④沾洽:雨水充分,使土地浸潤;普徧施惠使受益。  【語譯】普賢菩薩繼續為諸位菩薩吟誦偈頌以讚歎佛所具有的功德:「世尊有時顯現出以上等衣服裝飾起來的身體,他頭戴花冠,身被高高的蓋所庇蔭,有象、馬、車、步四兵前後一起圍繞,警告眾生、宣揚威儀、折伏小王。有時成為聽訟的斷獄官,善於調解世間的諸多法律事務,所有對錯、應該贊成的、應該剝奪的,都審理得明明白白,使其一切都完全欣悅、調伏。有時作為大臣專門弼輔君王,善於使用諸王治理政務、法律事務,十方民眾的利益都能夠得到周到的照顧,而一切眾生卻都不了知。有時作為粟散的諸小王,有時成為能夠在空中飛行的轉輪王,使諸王子、采女眾都全部受化而無能測知其玄妙。有時作為護世四天王,統領諸龍、夜叉等,為其眾會而說法,一切都使其獲得巨大的欣悅而歡慶。有時作為忉利大天王,住於善法堂的歡喜園,頭戴花冠而宣說妙法,諸天覲仰都不能測知其玄妙。有時住於夜摩天、兜率天、化樂自在天和魔王的所在,居住於摩尼寶宮殿,演說真實行使其得到調伏。有時到達梵天眾會知中,為其演說四無量心以及一切諸禪道定、八正道,完全使其歡喜之後,便離去,這些天眾並不知曉其往來之相。有時至阿迦尼吒天為天眾演說三十七菩提分並且散布諸寶花,以及其餘無量的神聖功德,然後便離去,而這些天眾則並不知曉。  「在如來無礙智中所看見的一切眾生,都完全以無邊的方便門,以種種方法教化眾生使其成就。  「譬如幻師善於表演幻術,顯現出種種幻事;諸佛化度眾生也是如此,為其示現種種色身。譬如明凈的月亮掛在虛空,使世間的眾生看到其盈與虧,在一切河水、池塘水中都顯現出月亮的影像,所有星宿都被其奪去光色。如來的智慧之月出現在世間,也以方便而示現出世間的增減,在菩薩的心水中顯現出其影像,使得聲聞的星宿沒有光色。譬如大海充滿了珍寶,清凈無濁而且沒有數量;四大洲的所有諸眾生,所有的一切都在大海之中顯現出其影像。佛身功德之海也是如此,無垢無濁而無有邊際;甚至法界中的一切眾生,無不在功德之海中顯現出其影像。  「譬如清凈之太陽放出千道光明,不動本處而照耀十方;佛之太陽的光明也是如此,無去無來而除去世間的黑暗。譬如龍王降下大雨,不從其身流,也不從其心流出,但卻能夠使大地都被雨水普徧潤足,滌除了炎熱使世間清涼。如來之法雨也是如此,不從佛身之心流出,但卻能夠開悟一切眾生,完全使其滅除三毒之火。  「如來清凈美妙的法身,在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是無與倫比的;以出世間的言語演說其道,其體性非有也非無。雖然它是無所依的,但也是無不住的;雖然是無不至的,但卻是不去的;如虛空中的畫、夢中的所見,對於佛的體性也應該如此來看。  「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有為、無為等等一切法,都不能用來作為佛的譬喻;譬如山林中的鳥獸等等,沒有一種是依靠虛空而住的。  「大海中的摩尼寶有無數種顏色,佛身的差別也是如此;如來非色身,也並非不是色身,隨著眾生所應而顯現各種形象,但又無所住著。  「虛空、真如以及實際,涅槃、法性、寂滅等等,只有如此的真實法,可以顯示出如來。 「國土中的外塵、眾生的心念之數可以知曉,大海中的水可以飲盡,虛空可以衡量,風可以縛住,但是卻沒有能盡說佛的功德。「如果有人聽聞這些功德之海,而產生歡喜之心、信解之心,如其所稱讚頌揚的那樣應該全部獲得,因此,一定不要對此生起懷疑的念頭。」 【說明】善財童子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會,至此敘述完畢。善財童子應彌勒菩薩的要求,進入普賢菩薩的道場,住於金剛藏道場。普賢菩薩自一一毛孔中,放出無數光明,徧照一切世界。普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講解自己獲得的「究竟三世平等清凈法身」、「清凈無上色身」及其救護眾生的種種神通的因緣。得以見到如此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所示現出的如此境界,善財童子立即獲得了普賢菩薩行願之海。八十卷《華嚴經》從此全部結束。
推薦閱讀: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白話淺譯 開示禪佛不二法門第七 示諸佛二土折攝法門第八 勸修第九
《葬書外篇》白話解讀
十神正官白話詳解
實用面相術:「夫妻運勢」看相口訣白話解析
《雪心賦》(附:白話意譯)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