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的自動測光與自動曝光入門問答
現在的相機幾乎都有自動曝光功能,所謂自動曝光,就是相機根據測試到的當時攝影環境的光線條件,迅速運算決定正確曝光需要的曝光要素。
所謂曝光要素,膠捲時代主要是控制鏡頭的光通量大小(光圈)和曝光時間長短(快門)。
到了數碼攝影時代,曝光要素除了光圈快門,還增加了感度控制和白平衡控制,這兩個要素在膠捲時代也不是沒有,而是膠捲種類決定的,一旦膠捲裝入了相機,則無法按每次攝影控制膠捲的特性,數碼相機因為用半導體元器件取代了膠捲進行感光,因此可以在相當程度上控制攝影感度和白平衡。
那麼什麼叫正確曝光呢?簡單說,就是我們希望不管何種景象條件下,拍攝的照片都與人眼看到的差不多(為了不把問題複雜化,這裡特殊效果追求攝影另當別論),換句話說,是不是正確,判斷的標準是人眼看到的東西,且不說人眼本身是有誤差的,人眼在看一幅景色時其實在不斷的動態調整自己的視覺要素(比如無意識的瞳孔放大縮小,強烈光線下我們還會眯眼,甚至轉動頭部迴避直射光線等等本能動作),拍攝照片則不一樣,是將一個瞬間靜止住,那麼為了達到這個被靜止的瞬間盡量接近人眼觀察的效果,事實上相機的自動曝光分為以下2部分完成的——
1。自動測光 自動測光早期有內測光和外測光,內測光中又分為測定鏡頭內的入射光,或測試成像面的反射光兩種,外測光主要用於早期的傻瓜相機,或職業攝影者使用的測光表,目前大家通常使用的自動曝光相機大致上是內測光,其中數碼單反相機通常為了快速反應採用的是專用的感應器測定鏡頭內的入射光,而袖珍數碼相機為了節約成本和體積小,通常直接採用成像元器件測光(同時還用於自動對焦)。
2。自動曝光 根據自動測光得到的信息,相機根據自動判斷出當時瞬間的控制曝光的要素(光圈,或快門,感度等等要素),如果相機的曝光要素全部由相機決定,這就是全自動曝光,也叫程序自動曝光,俗稱傻瓜模式,如果攝影者希望自己控制某個調整要素以達到期待的攝影效果,讓相機根據測光信息控制其餘的要素,那這就稱為XX優先自動曝光,常見的比如有光圈優先自動曝光(光圈由攝影者預先決定,相機根據攝影當時測光信息自動為你設定的光圈匹配一個正確的快門速度控制),還有快門優先自動曝光(快門速度由攝影者預先決定,相機根據攝影當時測光信息自動為你設定的快門速度匹配一個正確的光圈控制)。
好了,如果你耐心看完我已經竭盡全力盡量把原理說的簡單點,並且一定程度的理解了這些攝影預備知識,下面就是回答你的問題了。
自動曝光是否準確,包含著2大課題,一個是能否準確地自動測光,另一個就是雖然相機根據光學理論準確曝光了,但是與人眼觀察有差異。
下面瞄準問題的癥結,那就是首先要準確曝光,也就是說必須首先決定如何準確測光,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你相機的畫面上有山有水有花草有男人女人黑人白人,到底對哪裡測光才算正確呢?對景物測光,那麼黑人曝光不足,細節看不清,白人又曝光過度,細節也看不清。那有沒有讓白人黑人的臉部細節都清楚的呢?當然有,這就是高級相機與大眾相機的感光晶元的差異,黑人和白人的亮度分布在一個很寬的範圍內,為了正確曝光,這就要求感光體有很寬的亮度(當然彩色攝影還有不同波長)的記錄容納範圍,所以相機會有各種不同的價格(當然影響價格因素還有其他很多部分)。因此在一架相機上拍攝某一個場景,你不可能面面俱到讓所有東西都曝光準確,那就必須抓主體,相反主體拍攝理想了,其他的副景曝光稍微欠缺些更能凸現主體。
通常人們拍攝時,不太考慮相機是如何測光的,總是期待五花八門從白天到黑夜的所有場景都能全自動曝光出漂亮的照片,相機製造商也的確長年累月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是事實上,自然界的光線變化條件實在是太寬廣了,起碼在硬體上無法全部對應,於是傻瓜模式相機最近多了很多的模式選擇,比如風景模式,人物攝影模式,夜景模式,花卉模式等等,這種模式其實就是根據攝影題材預想了一定範圍的光線條件,然後把無法用一套功夫無法對應所有「對手」的方法,化解為提前準備好幾套不同的功夫,去對應不同的場面,以期待每個場面的對應精度,因此如果你是傻瓜相機用到現在,那麼以後可以開始嘗試一些稍微需要自己介入設定的不傻的攝影方式了。
關於測光,照例應該先說相機基本的測光方法,我這次倒過來說,是怕不懂的人不耐煩看不下去。
相機的測光方式通常有3種供攝影者選擇——
1。平均測光: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全畫面配置了好多測光點,最後按照一定的運算規則得到一個平均值作為本次測光數據供相機控制曝光要素。這個平均測光在相機的自動化歷史中問世很早,但是真正開始智能化是80年代初期尼康在FA上實現了五分割測光,我就是因為購買FA開始從奧林巴斯跌入了泥坑(尼康),然後根據5個區域的測定值在預先採集的2萬個經典曝光匹配值中選擇一個最佳的曝光控制,此後這個方式被美能達和佳能採用,隨著微處理技術的不斷發展,今天很多相機都採用了以這個為原形的多區域測光模式,並且分割區域數一個時期不斷增加,但事實上分割數越多,數據運算量增加,好在計算機速度現在快得一塌糊塗,但分割數太多有副作用,不一定能夠就是越多越好(就像數碼相機的像素數,不是單純的越多越好),因此一些高檔單反相機可能分割測光區域數反倒是比袖珍數碼少就是這個道理。
今天的平均測光由於不是單純的平均運算,不同的分割區域都有一定的調整比例,比如上部的區域通常是天空,相機會稍微多一點考慮這部分的測定值總是偏亮的要素,而且最近的相機還知道畫面的上下縱橫方向,更提高了平均測光的智能化。在大多數場景下,這個測光方式是有效的,通常可以當作對應所有的普通攝影場景。
2。中央重點測光 顧名思義就是對取景畫面的中央一部分進行重點測光,這是相機自動測光最古老的測光模式,簡單說,早期等於是把一個外測光元器件小型化後裝在相機內。通常取景器內中心會顯示一個圓圈表示測光範圍,這個測光模式對拍攝人像,一些望遠攝影或微距攝影要比平均測光更令人滿意些。但由於相機不同,中央重點測光區域的大小是不同的,有些相機的中央重點測光是不考慮測光區域外的光線條件,有些則略為兼顧。
3。點測光
點測光是較晚在相機內採用的,主要原因是點測光單獨模式的相機用途受限制,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點測光範圍比中央重點測光範圍更小(通常是全畫面面積的中心部3%,高檔機可以自己設定範圍),因此測光角度很小(等於是聚焦測光)因此精度要求高,早期的點測光通常只有高檔機才有,而且是有前兩種測光模式的同時增加為測光模式的全副武裝狀態登場的,以讓職業攝影師或經濟充裕的相機發燒友任意選用。
直到今天,點測光的精度保證依然比前兩種苛刻,因此隨便注意一下同時裝備這3種測光模式的一台單反機,你就會發現前面兩種測光能對應的假如是Ev0-20的話,點測光則只能對應Ev2-19等等。點測光的用途與中央重點測光類似,希望不受畫面其它光線條件的影響,著眼更小範圍內的準確曝光時使用,比如逆光攝影時美女的臉部細節,希望拍出肌膚的豐富的影紋。
到這裡,基本上把準確測光的大道理說完了,最後一點不得不說,相機測光後,無論何種測光方式,其曝光目標都是將該物體的成像亮度拍攝成灰色的,假如全白是100%,全黑是0%,那麼各家相機公司的不同型號的相機根據其感光元器件的不同特性都設定了一個標準灰度(圖像處理中稱輝度),就我最早使用的奧林巴斯單反機為例,該機的曝游標準是40%灰度。
好了,現在你應該明白了,自動曝光,不管裡面有多少亂78糟的技術搞得你已經不想聽我上課了,其實就是相機幫你選擇一組曝光參數控制後,你得到了一張畫面上所有部分的亮度平均值等於40%的照片(奧林巴斯為例),如果你覺得這張照片太暗或太亮了,是你的眼睛有問題,光學公式計算基礎是數學,計算機不可能算錯的。於是你也就同意我的說法了,因為大多數的風景照片到此一游,你並沒有什麼不滿,對吧?其實不然,因為你還要拍雪景,或許還要拍攝煤礦。就算不拍攝這些,你有機會拍攝個白衣少女呢?一輛蒸汽火車隆隆駛來,你趕緊拿大炮筒把它吊過來。。。。。。。
回家一看,天鵝湖白衣少女成灰姑娘了,蒸汽火車黑厚的車體成了白茫茫的「鋁合金」了,其實,這不是相機自動曝光的錯,40%灰度是自動曝光的絕對基準,相機怎麼知道你要把佔滿畫面的東西拍成全白(90%-100%灰度),還是全黑(0-10%灰度)呢?所以這樣的特殊攝影要求就需要改變相機的那個40%基準,事實上大多數相機提供了這個功能,只是很多購買者和使用者不知道那些功能怎麼用而已。
那就是曝光補償功能,上面的例子,根據白色物體占畫面的面積比,通常需要調整相機的曝光補償+1至+2Ev,而大面積黑色物體,需要-1至-2Ev,曝光補償設定通常可以按照0.3Ev調節,數碼相機由於沒有膠捲成本,實際拍攝時如果經驗不足吃不準究竟補償多少,那麼可以同時用段差曝光(中文有很多說明書把日語翻譯成包圍曝光)進行拍攝,相機會自動增減Ev補償曝光對同一個場景用不同的曝光量拍攝好幾張,事後你可以從中選擇一張覺得最滿意的,這個方法適合靜止物體拍攝,快速動體則需要積累曝光經驗一次快門成功了。
早期,我使用的美能達α9000上有一個SPOT按鈕,也就是點測光,如果拍攝雪景,可以用點測光對準畫面上的雪景部分,SPOT按鈕邊上還有兩個聯動按鈕,一個是Hi,一個是Lo,,其含義是高光和低光,選擇高光SPOT-測光得到的信息部分相機會自動把它按照100%灰度曝光,如果是拍攝有黑暗東西的,則選擇SPOT-Lo.相機則將這個測光點獲得的光線信息按照0%灰度曝光,最終實現了攝影中說的高調照和低調照的自動曝光攝影。類似功能好像奧林巴斯的名機OM-4Ti上也有,現在不多見,實在是相機自動曝光中的極品功能啊。——東京博士 2011年7月20日於東京
推薦閱讀:
※省台來我司採訪
※神操作:只要3000元賓得K-1瞬間變K-1 Mark II
※目前拍照能力最強的手機是哪一款?
※白平衡原理串講
※第40回世界中古相機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