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給孩子建立規則,熊爸媽教孩子察言觀色

在《爸爸去哪兒》里,吳尊和一雙兒女的互動讓我印象深刻。

其中有一個細節,節目剛開始,記者進入吳尊家採訪的時候,孩子們正在睡覺,吳尊並沒有為了迎合節目組,將孩子叫醒,而是請工作人員盡量壓低聲音,不要影響孩子們休息。

後來大女兒醒來了,非常頑皮地要進弟弟房間去叫醒他。吳尊堅持不讓,說「弟弟在睡覺,你不可以去打擾」,他語氣溫和而堅定,無論女兒如何央求,都不妥協。

這看似是一個很平凡的舉動,卻藏著很大的教育內涵:

  • 告知記者不要打擾孩子是在建立自我邊界。

  • 讓女兒不要叫醒弟弟,是在引導她遵守家庭規則。

  • 難怪很多人誇讚吳尊是個十分的好爸爸,單從一點就能窺見全貌,起碼他在引導孩子走向社會化進程中,有了非常好的開端。

    有人會將孩子的獨立和社會化混淆,認為孩子只有成人了才真的走入社會,其實孩子一落地就已經是社會人,而家庭和學校,都是他最初的社會小群體。

    因此,引導孩子建立人際邊界,遵守社會規則,非常重要。

    常見的對孩子混亂的引導

    有回坐高鐵,鄰座有一家四口,媽媽抱著3歲的女兒,爸爸帶著10歲的兒子坐。原本以為兩個大人分別照顧兩個孩子,應該會沒有狀況發生。沒想到,場面很快就混亂了。

    小女兒看中了前排一個女士波浪形的頭髮,不斷去撫摸甚至拉扯,女士無奈,回頭說了句:「寶貝,你拉我頭髮,我會痛哦!」

    沒想到,這句溫和的提示,讓小女孩的母親誤解了,她這樣勸說自己的女兒:「你不要摸阿姨的頭髮了,你看阿姨都生氣了。」

    小女孩委屈地哭了起來,這位女士更加感到無奈。

    出門在外,孩子應該盡量保持安靜不影響他人,這是基本教養。另外,無論別人是否高興,拉扯他人頭髮這種行為都應該要立即制止。

    所謂的「阿姨生氣了」只會給孩子很大的誤導,他會認為,任何行為,只要他人高興就是合理的,反之才是不可為。這樣混亂的引導,對發展孩子的社會性以及人際關係都很不利。

    「熊孩子」更容易因無視規則而遇到到傷害

    對於調皮搗蛋、精力旺盛的孩子,大眾統稱他們為「熊孩子」。而有的熊孩子的家長,非但不自省,反而會進行這樣的自我催眠「我的孩子之所以調皮,是因為他好動,而好動恰好是智商高的表現」。

    這是一種很大的認知偏誤,孩子在動作和言語發育的早期,的確需要通過爬行、跳躍、觸摸或者品嘗來覺知這個世界,但是,這並不代表在這個過程中,誰的動作更激烈,誰的影響範圍更廣,誰就更聰明。

    其實,在鼓勵和陪伴孩子發展的過程中,儘早灌輸必要的規則,反而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因為只有在社會和大眾允許的範圍中,他們的潛能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有一次去參加家庭聚會,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令我印象深刻,他一進門手腳就不消停,這裡摸那裡碰,後來乾脆自顧自翻箱倒櫃地找東西玩。

    禍害範圍大了,女主人忍不住去問他:「寶貝,你想要找什麼啊?」

    原以為孩子媽媽得到提示會去拉開自己的孩子,結果這媽媽居然說:「兒子,你要找什麼呢?」

    孩子聽了這樣不痛不癢的話,繼續大膽地翻找了起來。沒多久,主人見孩子舉起一個水晶擺件正要往地上扔,趕忙制止:「不可以,危險!」

    這時孩子媽媽意識到事情嚴重了,才跑上前去說:「兒子,這個扔下來太危險了,不能玩。」然後用手指了指主人:「你看看,阿姨都要生氣了!」

    孩子對於危險的界定不清楚,但對於阿姨的臉色變化似乎有察覺。於是悻悻然的離開了電視櫃。

    這件事情表面是平息了,東西沒有砸壞,孩子沒有危險,阿姨也不生氣了。但這個事情的背後卻存在著很大的隱患,孩子對危險的認識並不清楚,對於他人的物品沒有邊界意識,對於人際交往中,給予他人尊重這部分,僅僅停留在他人是否生氣這一個方面。

    那麼如果孩子置身在一個陌生環境里呢?沒有家人的保護,沒有熟人的寬容,這樣的隨心所欲會帶來什麼風險?

    朋友出差途中就見過這樣一幕:一個8歲的男孩在離開媽媽視線以後,對一個男士手臂上的紋身充滿好奇,不斷用手去撫摸,結果遭到這名男士的當眾掌摑。

    這雖然是非常極端的行為,後來警方也證實這名男子有暴力傾向。但是作為已經8歲的孩子,如果受過父母的正確引導,應該知道他人的身體是不能隨意觸碰的,這不僅是尊重他人,也是保護自我的重要的一環。

    有社會科學家曾說,那些受過身體侵犯或者性侵犯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是很少對他們灌輸身體邊界、隱私保護的概念,才導致他們對自己以及他人的身體,都有著模糊不清的界限。

    建立規則,不是靠看人臉色

    有人說,21世紀,最難做的工作是教育,最具挑戰的頭銜是父母。身為母親的我,非常的認同。但是,儘管現在問題孩子越來越多,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在我們的周圍卻總能發現品德優秀,又健康自信的孩子。

    我兒子一個同學就是這樣。我第一次見到她,就感嘆她的謙和有禮、自信大度。那時僅六歲的她,在待人接物方面就落落大方,絲毫不亞於一個有修養的成年人。

    我找她母親探尋教子秘笈,她說,就是建立必要的規則,然後讓孩子自由發展。而這個規則,也極其簡單,就是「三不」。

  • 不侵犯他人。包括他人的身體和他人的物品。未經允許不能拿他人的任何東西,不以任何理由去觸碰他人身體隱私,堅決杜絕傷害他人身體。

  • 不傷害自己。這一點從引導孩子進行情緒管理開始,讓孩子識別並且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引導合理宣洩,比如委屈了允許哭,憤怒了允許大叫幾聲。孩子的情緒被合理化了,就不會做出自傷自毀的極端行為。

  • 不破壞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公共環境等等。如果大人能做到物品輕拿輕放,不大聲喧嘩,愛護一草一木,孩子自然會是環境的守護者。

  • 以上三條雖然非常簡短,但是貫穿進生活中,就會有全方位的意義。當然,這其中大人的示範作用非常重要,當大人尊重他人、接納自己、並且愛惜環境的時候,孩子就如同照鏡子般的自然跟著做。

    另外,我們都崇尚給孩子自由,其實自由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上的,如果一個人無視規則和他人利益,僅僅看別人臉色來判斷當下行為可不可為,那麼他這一生光用在察言觀色上面,就得耗費半數的精力。

    然而,當一個人足夠自律的去尊重他人、愛惜自己、愛護環境,那麼在規則之內,他就可以真正自由地做自己了。

    推薦閱讀:

    你見過最可愛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女生不結婚怎樣過一生?
    發現別人家孩子偷錢該怎麼辦?
    什麼樣的父母就決定了孩子什麼樣的未來

    TAG:孩子 | 父母 | 規則 | 察言觀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