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經筋正骨整脊療法秘傳——有緣得者珍之
椎診斷要點:觀脊柱;摸曲度;看皮損;按骨節;摩肌肉;排痧情;辯異常;脊柱定位:摸不到的是頸一;能摸到的是頸二;能轉動的是頸七;中間一節是頸四;不能轉動的是胸一;肩胛內側最突點水平連線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連線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點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連線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連線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脊柱穴位定位:一椎大抒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心五督六七隔俞;八椎胰俞緊相跟;九肝十膽仔細尋;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腎;腰三氣海腰四腸;腰五椎下關元鎮;小腸膀胱骶骨找;中膂白環椎尾沉;腰椎診病:一側疼為腰突;二側疼為椎管狹窄;三點疼為膨隆疝;中間疼為腰肌勞損;三年以上為鈣化增生;五毫米以上為巨突;向後鼓為後突;脊柱塌陷為前突;再疼一點為滑脫;兩點一側疼為捻轉;交叉疼為旋轉;三節以上一側疼為風濕;四五兩側疼為腎虛;五一兩側疼痛為受風;按那那疼為水腫;肌肉硬為僵硬;脊柱硬為強直;皮神經分布:頸1頭頂頸2三;頸3就在頸項間;頸4雙肩5臂外;頸6大二指相連;頸7中指立;頸8小和五指限;胸1、2臂內分上下;3至12胸肋環;腰1盆帶2腿前;腰三主管膝周炎;腰4、5小腿內和外;腰5拇指緊相連;骶1跟腱通小趾;骶2腿主管後邊;骶3、4、5二陰轉;尾骨神經門裡圈;掌握皮神經分布歌,診斷治療賽神仙;骨神經分布歌:頸4肩上扛;頸5肱骨上;頸5、6、7分三份,同屬上下岡;頸6撓頸8尺;頸6、7、8臂骨相;頸7中指骨里藏;腰2髂骨上;腰3股頭藏;腰4大轉子;骶1骶4膝外相;腰三腿前腰5後;腰4腰5膝內裝;腰4脛腰5腓;腰5足拇指上』骶1、2腓跟小趾藏;椎側疼痛觸診說明:(一)八大痛源:1,關節障礙;2,痙孿;3,僵硬;4,損傷;5,勞損;6,腫脹;7,緊張;8,觸痛;(二)在低頸椎或胸椎的兩側肌肉內發現上述的任一痛源,就會使頸、肩、肘、腕和手有反射疼;(三)在低胸椎、腰椎或薦髂關節附近的肌肉,發現上述任一痛源,就會使腰、臀、膝、髁和足有反射疼;(四)在痛源附近的椎體,就是患椎,矯正此患椎,疼痛即消除。經筋正骨整脊療法----------主要亦人體的經脈、肌肉、骨骼為對象。舒筋活絡、正骨養骨為目的。修復機體的自我平衡調節能力和自然生理免疫能力。調和營衛是氣血入常保持陰陽平衡,使體內產生(氣隨血形、筋松脈通、骨健髓滿、臟壯腑盛)。退行性改變------椎間盤是人體中最早發生退行性改變的組織,人在發育至成人之後,退行性改變就已開始,疾病的發生與發展,經過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漫長過程。在起始階段,可能不出現任何癥狀,人們並不意識到它們的存在,但卻在不知不覺中進展,直到質變階段,病症才暴露出來。並呈緩慢地、進行性發展。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繼發周圍組織的損傷性炎症反應,刺激周圍神經的感覺支,從而產生疼痛癥狀。肌肉、韌帶附著點的退行性改變,肌肉、韌帶末端裝置的退行性改變是人體退行性改變的組成部分。肌肉、韌帶是人體各種活動的動力基礎,其末端附著點處是帶動骨骼、關節活動的力量傳遞的樞紐,也是應力集中或交會的部位,這些部位出現退行性改變時,極易遭致損傷。組織損傷後,就要經過損傷反應、炎症、癒合這樣一個相當複雜的病理生理過程,它們常交織在一起進行。在損傷反應中,最早出現的病理反應是微血管的反應。微血管先短暫收縮,形成血流的病理狀態,出現鬱血現象。在微血管反應區周圍,出現一些致痛物質,產生局部疼痛癥狀。同時,微循環病理反應後的壞死組織經自溶而將細胞內分解物,如酶類、胺類、激肽類物質和其他特殊細胞成分及體液堆積在傷區周圍,形成炎性反應。各種致病物質對感覺神經造成明顯刺激,使疼痛加劇。引起椎管狹窄的原因----------------多見的是椎體退行性變,其中包括1.椎間盤退變(有可能脫出)2.椎體骨質增生3.小關節增生使側隱窩狹窄4.椎板增厚5.黃韌帶肥厚。姿勢性坐骨神經痛,原因青少年長期的不良姿勢。中老年人一般是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脊柱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脊髓和脊椎神經疾患。內臟器官疾患。精神因素等所引起。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較複雜的。成年人青壯年多見沿坐骨神經徑路的典型放射性疼痛為其特點病變多為單側性疼痛位於下背部臀部並向股後部小腿後外側足外側放射成持續性鈍痛病友陣發性加劇為刀割或燒灼樣痛夜間常加重行走活動或牽拉坐骨神經。人體是有機的統一整體-----中醫治療疾病,歷來重視辨證施治的治療原則,但同時也包含辯病論治的內容。辨病是根據患病部位特異的病因、病理及病狀特點,以辨析診斷疾病,故辨病論治患病部位特異的病因、病理及癥狀進行治療,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謂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濡養筋肉骨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經筋具有約束骨骼、屈伸關節、維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的作用,正如《素問·痿論》所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經筋為病,多為轉筋、筋痛、痹證等,針灸治療多局部取穴而瀉之。十二經筋的循行十二經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十二經筋行於體表,不入內臟,有剛筋、柔筋之分。剛(陽)筋分布於項背和四肢外側,以手足陽經經筋為主;柔(陰)筋分布於胸腹和四肢內側,以手足陰經經筋為主。足三陽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順(面);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於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
十二經筋的具體內容1、足太陽經筋:起於足小趾,向上結於外踝,斜上結於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結於足跟,向上沿跟腱結於腘部,其分支結於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內則,與腘部另支合併上行結於臀部,向上挾脊到達項部;分支入結入舌根;直行者結於枕骨,上行至頭頂,從額部下,結於鼻;分支形成「目上網」(即上瞼),向下結於鼻旁,背部的分支從腋行外側結於肩髃;一支進入腋下,向上出缺盆出,上方結於耳行乳突(完骨)。又有分支從缺盆出,斜上結於鼻旁。(和膀胱經起止相反)2、足少陽經筋:起於第四趾,向上結於外踝,上行沿脛外側緣,結於膝外側;其分支起於腓骨部。上走大腿外側,前邊結於「伏兔」,後邊結於骶部。直行者,經季脅,上走腋前緣,繫於胸側和乳部,結於缺盆。直行者,上出腋部,通過缺盆,行於太陽筋的前方,沿耳後,上額角,交會於頭頂,向下走向下頜,上結於鼻旁。分支結於目外眥,成「外維」。(和膽經起止相反)3、足陽明經筋:起於第二趾,結於足背;斜向外上蓋於腓骨,上結於膝外側,直上結於髀樞(大轉子部),向上沿脅肋,連屬脊椎。直行者,上沿脛骨,結於膝部。分支結於腓骨部,併合足少陽的經筋。直行者,沿伏兔向上,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向上分布於腹部,結於缺盆,上頸部,挾口旁,會合於鼻旁,上方合於足太陽經筋——太陽為「目上網」(下瞼)。其中分支從面頰結於耳前。(和胃經起止相反)4、足太陰經筋:起於大足趾內側端,向上結於內踝;直行者,絡於膝內輔骨(脛骨內踝部),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股骨前,聚集於陰部,上向腹部,結於臍,沿腹內,結於肋骨,散佈於胸中;其在里的,附著於脊椎。(和脾經起止相同)5、足少陰經筋:起於足小趾的下邊,同足太陽經筋並斜行內踝下方,結於足跟,與足太陽經筋會合,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下,同足太陰經筋一起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沿脊里,挾膂,向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經會合。(和腎經起止相同)6、足厥陰經筋:起於足大趾上邊向上結於內踝之前。沿脛骨向上結於脛骨內踝之上,向上沿大腿內側,結於陰部,聯絡各經筋。(和肝經起止相同)7、手太陽經筋:起於手小指上邊,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內側緣,結於肘內銳骨(肱骨內上踝)的後面,進入並結於腋下,其分支向後走腋後側緣,向上繞肩胛,沿頸旁出走足太陽經筋的前方,結於耳後乳突;分支進入耳中;直行者,出耳上,向下結於下額,上方連屬目外眥。還有一條支筋從頜部分出,上下頜角部,沿耳前,連屬目不暇接外眥,上額,結於額角。(和小腸經起止相同)8、手陽明經筋:起於和無名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結於肘部,上繞上臂外側緣上肩,走向頸部,合於手太陽經筋。其分支當下額角處進入,聯繫舌根;另一支從下頜角上行,沿耳前,連屬目眥,上額,結於額角。(和大腸經起止相同)9、手少陽經筋:起於食指末端,結於腕背,向上沿前臂外側,結於肩髃;其分支,繞肩胛,挾脊旁;直行者,從肩髃部上頸;分支上面頰,結於鼻旁;直行的上出手太陽經筋的前方,上額角,絡頭部,下向對側下額。(和三焦經起止相同)10、手太陰經筋:起於手大拇指上,結於魚際後,行於寸口動脈外側,上沿前臂,結於肘中;再向上沿上臂內側,進入腋下,出缺盆,結於肩髃前方,上面結於缺盆,下面結於胸里,分散通過膈部,到達季脅。(和肺經起止相反)11、手厥陰經筋: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佈於脅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佈於胸中,結於膈。(和心包經起止相反)12、手少陰經筋:起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交手太陰經筋,行於乳里,結於胸中,沿膈向下,繫於臍部。(和心經起止相反)
肢體性疾病黃帝《內經》闡述了人體「筋與脈並為系」,筋骨損傷必影響氣血,致脈絡受損,血瘀氣滯,復使血液供應受阻,失卻濡養。在長期內外因作用下氣血凝止,不能有效滋養肌組織,肌纖維發生變化,肌肉僵直,其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乳酸、鐵等物質鬱積過多妨礙肌質的興奮,阻礙身體的正常循環使人體抵抗力下降。網路人體整體筋膜失衡、骨骼在運動中牽制受限。血行不良、淋巴流動不順,體內新陳代謝不盛。造成軟組織發生病變主要臨床以疼痛為主,由於病變位置不同輕者頸、腰、關節、重者癱瘓。經筋正骨療法應用--力學原理--結合中國傳統療法--應用手法之長,創立了獨具特色的肢體性代謝綠色經筋正骨康復療法。此法通過舒筋正骨、調節變異骨形、興奮脊髓、刺激神經與神經纖維、激活神經元。調整高級中樞神經和控制低級中樞神經、控制肌肉痙攣、恢復血管彈性、剝離肌粘連、刺激肌束肌腱、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達到人體健康。
經筋正骨療法「經筋正骨療法」是秦雙喜大夫潛心研究中華醫學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創立得獨具特色的肢體性疾病康復療法。十多年來,為全國各地一大批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痹症,萎症,神經性疼痛等肢體疾病患者排出了病痛之苦。尤其是使一些患病多年,處於絕望之中的嚴重患者得以康復,受到了廣大患者的讚譽。一、肢體性疾病形成原因人體骨骼,猶如高樓建築的鋼筋骨架,骨骼連綴肌肉,系統肢節,形成人體支架。經筋廣泛分布於軀體,構成網路全身的整體組織。通過筋骨系統,使脊椎以及四肢關節,機體肢節正常運動,使人健康生存。由於體外部或內部的各種原因,造成骨骼異常,壓迫神經或血管,造成肢體受限,機體運動失去平衡,經筋氣血阻滯,血氣鬱積化熱紅腫,筋骨疼痛。人體是有機的統一整體-----中醫治療疾病,歷來重視辨證施治的治療原則,但同時也包含辯病論治的內容。辨病是根據患病部位特異的病因、病理及病狀特點,以辨析診斷疾病,故辨病論治患病部位特異的病因、病理及癥狀進行治療,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使患者處於痛苦之中,給工作和生活造成極大不便。二、經筋正骨療法原理黃帝《內經》闡述了人體「筋與脈並為系」,謂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攣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縮者、筋壯者,筋舒者、筋勁者、筋和者,種種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則病、筋攣則瘦,筋靡則痿,筋弱則懈,筋縮則亡,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筋骨損傷必影響氣血,致脈絡受損,血瘀氣滯,復使血液供應受阻,失卻濡養。在長期內外因作用下氣血凝止,不能有效滋養肌組織,肌纖維發生變化,肌肉僵直,其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乳酸、鐵等物質鬱積+過多妨礙肌質的興奮,阻礙身體的正常循環使人體抵抗力下降。網路人體整體筋膜失衡、骨骼在運動中牽制受限。血行不良、淋巴流動不順,體內新陳代謝不盛。造成軟組織發生病變主要臨床以疼痛為主,由於病變位置不同輕者頸、腰、關節、重者癱瘓。「筋松脈通,骨健髓滿」秦氏經筋正骨療法是一種不動任何手術的安全綠色療法。應用力學原理通過舒筋正骨,調節變異骨型,興奮脊髓,刺激神經與神經纖維,激活神經元。調整高級中樞和控制低級中樞神經,抑制肌肉痙攣,恢復血管彈性,剝離肌粘連,刺激肌束肌腱,改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因此,秦氏經筋正骨,是治療整體肢體性疾病的療法。三、主治疾病腰椎間盤突出,胸椎功能紊亂症,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中風後遺症,頸椎綜合症,肩臂綜合症,關節綜合症,肌肉萎縮,各類筋骨肢體性疾病。強化人體細胞組織之新陳代謝---平衡----人身上有639塊肌肉,由60億條肌纖維組成,每條肌纖維收縮時可產生大約0.981-1.962毫牛的力,如果把全身639塊肌肉合在一起同時收縮,可產生約25噸的力人體全身的肌肉共約639塊。約由60億條肌纖維組成,其中最長的肌纖維達60厘米,最短的僅有1毫米左右。大塊肌肉有2000克重,小塊的肌肉僅有幾可。一般人的肌肉占體重的百分之35--45。肌肉內毛細血管的總長度可達10萬公里,可繞地球兩圈半。人體的全副骨架由(206)塊骨組成;全身的肌肉有(639)塊;人體的所有運動都不能脫離平衡。當平衡受到威脅時肌組織,肌纖維發生變化、肌肉僵直、其代謝產物如二氧化碳。乳酸、鐵等物質鬱積過多妨礙肌質的興奮,阻礙身體的正常循環使人體抵抗力下降。網路人體整體筋膜失衡、骨骼在運動中牽制受限。血行不良、淋巴流動不順,體內新陳代謝不盛。造成生理平衡機制發生病變,肢體性疾病產生。加強運動保持整個肌體平衡、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才會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疼 痛所有的痛都是風寒濕痹,痰濕,瘀血停留(增生,腫塊,肥大,風濕都屬瘀的範疇),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氣血不暢,營養通不過去引起肌筋的張硬或粘連而發展成脊椎骨的偏移,錯位,滑脫,迫使椎間盤迸出壓迫神經發生疼痛或麻痹。每個病人各人個案中的氣滯、血瘀、痰飲的具體反映,氣滯推動不了血液良性循環,形成血運障礙中的淤滯,加上外因風寒濕侵襲,津液不得化解凝聚成結。不通則憋、憋則成癰、癰則有炎、炎則腫大、腫大後不治則鈣化成增生、突出、肥大、膨出。體的中軸------脊椎就是人類軀體的主要支架,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脊椎病及脊椎相關的疾病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問題。人們常掛在嘴上的話,腰酸背痛、脖子僵硬、頭暈目眩、手臂麻木,人體機能活動和調節機制構成生理平衡系統規律遭到破壞,年輕人的痛症則多是高科技的副產品,電腦、電視、遊戲機和汽車的出現導致人體以同一姿勢長時間不動而氣血瘀堵;其次是因為空調,在夏季人們穿衣最少的時候它像個無形殺手,將寒濕濕痹,痰濕,於血停留,血於阻滯經絡不通,氣血不暢,營養通不過去引起筋的張硬或粘連而發展成脊椎骨的偏移,錯位,滑脫,迫使椎間盤迸出壓迫神經發生疼痛。不斷灌入人體,堵塞氣血的運行,內毒隨時排出形成痛症。內毒不能排出形成痛症在人體脊椎發生正常的退行性變化的同時,由於年輕人不注意養成生活和工作細節的好習慣,慢性刺激脊椎,就導致了脊椎病年輕化現象的發生。比如:體育鍛煉不當和工作姿勢不當,引起扭傷,容易誘發脊椎病。不良的睡眠習慣和不科學的寢具如枕頭的高度和床的硬度不當引起韌帶和肌肉張力過大,從而出現勞損、脊椎間盤突出等脊椎病。貪涼使身體受寒,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脊椎周圍組織變性。不良方式減肥造成人體代謝失常,特別是鈣、磷代謝和激素代謝失調容易誘發脊椎病。咽喉炎症:當咽喉部或頸部有急性或慢性炎症時,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很容易誘發頸椎病癥狀的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頸腰椎病定位歌:一三七頸難前後,二五六椎側彎難。唯有頸二旋轉難,頸椎有病垂先變,腰一有病前彎難,腰二病難左右彎。腰三左右難轉動,腰五不敢往後彎前後左右都難動。必是腰四病無疑。第一步:檢查偏歪錯位的椎休:首先確定第四腰椎的位置,兩骨盆連線的中點即為第四腰椎。向下則為五腰椎,向上逆推則可知三、二、一椎。先熟悉脊椎定位歌:頸七腰五胸十二,肩胛胸七盆骨四。大椎頸七向上推,逆推方便定病位。所謂逆推:是由下向上推按。經多年經驗本法對脊椎偏歪,增生比向下推按更容易,更方便定位。檢查方法:1、用拇、食二指分開由下向上推按,仔細體會有無硬結,條索狀或壓痛點等異常情況。2、望診法:正常的脊椎若無病變則脊椎顏色無異常,當脊椎偏歪或錯位日久則在相應的椎體附近出現:青紫,紅等色或點狀,片狀的色素沉著,斑生在哪一椎為那一椎有病變,對應的臟腑也有病變。3、看突起:哪一段椎體在人站立時向後突起則該脊椎必有問題。突起一般不是單一,而是幾全椎體「排狀突起」胸椎上段突起為肺心病無誤。中段突起則為肝胃膽病。當然凹陷也為病變。記住:過人的觀察能力,是造就一個名醫的首要條件。學會認真的觀察是成功的前提。第二步:手法放鬆肌肉:凡腰腿病放鬆必須由胸七放鬆至承山穴為止,這一點為極大多數按摩技師或醫生所忽視。由上向下用按、摩、揉、推、拿、提、滾等手法放鬆,共3---5分鐘。第三步手法點穴:壓痛點,腎俞,環跳,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每穴按30—60秒。指力不足者可用點穴筆代。第四步手法複位:現在流行的「斜扳法」極易出醫療事故,本人在這個基礎上改良後定為「旋扳法」。本手法實即借鑒頸椎複位手法。「旋扳法」:即利用上下,左右四種交叉旋轉的力量(即內家拳的螺旋力)綜合運用,上面在肩部的手必須要有向上向後的力量。放在臀部的這隻手必須向前向下的力量。四力形成旋轉力度。則醫生用力小,病椎易複位,病人無痛苦。要點:1、嚴重腰椎病在複位時,病人必須將頭轉過來,面向醫生。2、腰椎上段及胸椎錯位者,醫生在肩部的力量必須大於在臀部的力量。腰骶椎錯位者,下部用的力量必須於上部的力量。「旋扳法」適用於左右錯位者,不適用於前後突出者。曲膝扳骶法:病人仰躺,醫生用一手拉起一腿曲膝向胸部按壓,凡有病的那一側椎體必壓不到胸部,然後叫病人雙腿曲膝,醫生用一手橫肘按於脛骨部並向下壓,一手向上向前搬頂腰骶部,兩手協同上下,一起用力。本法適用於凹陷或前凸。向後突者:用雙手交叉按壓法,按在病人病椎,叫一助手拉病人雙腿向後拉。兩人同時用力,即可複位。要點:後拉,下壓必須同步。第五步協同療法(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本法的理論。即:人是一個整體,一個人不論是胸椎,頸椎,腰椎。那一個椎體有病變,必將影響其它的椎體,如果只在其病變椎體複位,而沒有在其「協同病椎」複位的話,那麼這個病只治好一半,完全有複發的可能。腰一對頸五,腰二對頸四。腰三對頸三,腰四對頸二,腰五對頸一。即:腰一錯位日久則頸五必有錯位。在腰椎複位的同時必需複位頸五椎才是完整複位手法。一、環椎手法(一)旋前手法操作:病人坐位,以左側為患側(左側橫突隆起),術者左手虎口張開,食指等四個指頭遠端兩節指節屈曲,以食指屈曲的橈側指面抵住左側橫突,拇指抵住左側枕骨下緣;術者右肘部托著病人的下頜,向右側旋轉病人頭部,並後仰其頭部,同時左手配合,待頭部旋轉力量到達左手食指下,術者以腰部發力,雙手同時端提病人的頭部。往往會聽到彈響聲。說明:1、如果病人的橫突只是單純側擺就用食指壓在,旋轉病人頭部角度就可以拔伸發力了。2、如果病人的橫突側擺,並伴有旋前,就是往下頜方向移動,就用左手橈側勾拉住橫突前側,旋轉病人頭部大角度就可以成功。3、此手法的運用使環椎的矯正簡單化了,定位,定性,這也是本人最滿意的一個手法了。4、橫突側擺旋前的手法好像國內外很少,此手法的發力技巧和以前本人發表的滑脫手法有相似之處。是一個難得的好手法。註:手法完善只是治療方法的完善,但不等於疾病就可以治癒。
(二)旋後手法病人坐位,術者站病人身後,以拇指抵住風池穴飽滿隆起處,另手肘部托住病人下頜,寸勁發力。此手法適合環椎後錯位。此手法可以同樣的手法調整頸2到頸6的後錯位。註:此手法是曾在中央保健團工作的王俊興老師所贈。
二、樞椎手法樞椎錯位通常表現在關節突,有時候也表現在棘突,因為棘突比較大,所以椎體失衡往往會表現在棘突的錯動上,摸上去是有稜角,棘突左右不對稱。關節突錯動,通常表現為隆起,用各種手法都可以調整。有時關節突摸上去不明顯,只有棘突的表現,或按壓痛等。而棘突的錯動,好像馮氏就是棘突為定點發力。今天解紹一種端提法:病人坐矮凳子上或馬紮上,術者左肘部托住病人的下頜,左手搭於病人對側的頭部,另手拇指肚抵在棘突隆起的右側,其餘四個指頭按壓在同側耳朵前方的面部,雙手協調,左旋病人頭部,感覺拇指下力量所至。然後以腰部發力,端提病人的頭部。往往有卡塔彈響。此手法適應於以樞椎棘突隆起為表現方式的錯位,尤其是關節卡壓明顯者。
三、改良頸椎手法病人仰卧,不用枕頭,術者站在病人頭方,矯正手虎口張開,四指微曲,以食指掌指關節掌面,抵住錯位的關節突或節段突起;另手虛掌扶住對側頭部(耳朵及周圍),輔助矯正手做健側旋轉及鎖定,寸勁發力時雙手協調旋轉頭部。說明:1、此手法適應頸椎2到頸6的矯正,尤其是側彎者,不適用前曲大的頸椎。2、此手法最大的好處是安全有效,而且病人沒有恐懼感,有人甚至沒明白過來怎麼回事,就手法結束了。此手法是用雙手腕協調完成發力的,運動範圍小,即使診斷錯誤也沒事,因為發力時會有空虛感,可以有效的保護正常的椎體。3、制動性好。但此手法因是手腕發力,可以有效控制力距和力量大小。4、發力時,雙手可以相互協調發力,如定點發力為主,或托頭手發力為主,或雙手同時發力。輔助手發力方向是斜上45度。
四、頸椎滑脫手法數年前,本人就發現一種頸椎滑脫手法,感覺在臨床上有很好的療效,特錄於下:以病人頸5滑脫,右側橫突側突明顯為例病人坐在矮凳子上或馬紮上,術者無名指和小指指端微曲勾壓住病人頸5橫突的前結節,拇指卡在病人左側枕骨風池上方部位,食指卡壓在對側風池上方的枕頭上;術者左肘托住病人的下頜,以頸5為中心旋轉頸部,旋轉20—30度,試著輕提頭部,以右中指無名指下緊張為度,然後瞬間頓提頭部複位。說明:1、此手法適應頸椎的滑脫或頸椎前曲度太大的紊亂,對頸椎整體強直伴有單椎體旋前,力線斷裂一樣有效果。2、右手拇指的作用是加強中指和無名指的力度,同時輔助右手讓頸5以上形成整體,同時保護環樞椎。中指和無名指壓住前結節後,瞬間複位時沒有發力動作,只是讓牽引的力量達到頸5。3、左肘托下頜時,肘尖正好放在下頜的下方,小臂和上臂左右受力一樣,盡量讓病人在發力前舒適不緊張。發力方向左上。注意不能把牽拉力集中到環樞關節。4、滑脫的椎體往往都有側擺的表現,以一側橫突觸覺明顯為矯正側。強直型的椎體有單個椎體的側擺旋前,觸感也是一側橫突突出前移。5、此手法最大的特點是著力點在橫突前側,操作時無名指和小指要求拖住軟組織壓在橫突上,減輕病人疼痛。
五、頸胸交界手法頸胸交界手法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手法,手法操作要領:病人俯卧在枕頭上,以下頜支在枕頭上。術者站在床頭,右手用豆狀骨抵住偏歪的棘突(歪向左側),左手掌輕推病人右側顳部,讓其頭部轉到適當的角度(面向病人右側),以豆骨下鎖緊為度,術者左手旋推病人頭部,右手(定點手)只是輔助作用,不發力或輕微抖動不發力。說明:1、此手法適合調整C6、C7、T1、T2,2、此手法定點手幾乎不發力,以往美式手法是向肩峰方向發力的,但臨床效果很差,如果把發力手放在頭部則可以最大限度的松解椎體。3、此手法雙手協調,把旋轉頸椎的拉力定在定點手對側的關節突上。發力手在旋轉頭部的同時,定點手適時增加壓力,以達到力學傳導的效果。
六、美式胸椎手法(一)病人仰卧,我一手托其頭部,病人雙臂抱肩膀,我讚美手墊在病人的後背棘突下,以我劍突下方的上腹部壓住病人的雙肘部,與病人上身形成整體,上手抬起病人的上身離開床面30——40度,下手讚美手法掌心墊在要矯正的胸椎棘突上,稍稍離開床面,然後迅速將病人的胸椎滾壓在床面上。說明:一、胸椎手法對胸3——10有常規的松解和矯正作用。操作時術者用前胸壓住病人的雙臂,病人的身體和醫生的身體形成一個整體,用術者體重向前下方按壓病人的身體,注意不是垂直按壓。劍突下方的三角區按壓在病人的雙肘部位,操作時似乎更方便。而且加長了術者和病人臉部的距離,防止碰臉。二、術者左手的位置可以更好的將病人的脊柱打開。
美式胸椎手法(二)病人仰卧位,雙臂抱肩膀,低枕,術者站在病人的右側,左手勾拉病人的手腕及手臂,旋轉病人的身體,術者右手讚美手插於病人的患椎下,然後讓病人從新躺平,左手臂及術者上半身的體重按壓病人的身體,發力方向前下。此手法適應胸3到胸10的後錯位。對肥胖或女性患者比較適合。
七、單側胸椎手法操作:病人胸椎右側隆起,或壓痛明顯,病人仰卧,低枕,雙手抱肩膀,雙肘重疊胸前,最好右肘在下,我站在病人的右側,左手在病人右手腕關節處鎖住右手和其左臂,拉動病人身體向右側旋30——45度,同時我右手四指關節屈曲,伸到病人的右側錯位處,我左手及身體壓到病人雙肘,調整病人的旋轉角度,讓力點集中到我右手屈曲的四指關節上,做寸勁垂直按壓。說明:1、此手法是專門針對單側胸椎錯位,比謝氏手法更有針對性,往往頑固性的可以在瞬間複位(建議先做X診斷)。2、此手法對胸3到胸10都有效果,尤其是其他手法不效時。個人認為此手法是胸椎類手法中的一個一個基本手法。3、如果想調節左側椎體,可以用術者右手大魚際墊壓在患椎。
八、美式腰椎手法病人側卧,曲膝曲髖,患側在上,術者用一手推病人的肩膀,一手用豆骨壓住病人的橫突或棘突,身體或胯卡壓旋轉病人的骨盆,造成病人腰椎關節的鬆動,造成椎體瞬間鬆動。壓橫突時,術者手和身體向同向發力;壓棘突時,因為發力方向不同,所以身體發力要照顧手的下切力,就以下壓為主。
九、腰椎手法(斜扳式)病人側卧,低枕,術者身體卡壓住病人的屈曲的胯和大腿等,同時用定點手的豆骨壓在棘突下側方,另手推病人的肩膀向後,發力時,用我上半身卡壓病人胯的同時,豆狀骨從下方推棘突或下方的關節突。說明:此手法卡壓力和推頂力幾乎同時進行,要求術者身體整體協調。此手法也驗證了腰椎擰毛巾理論。
十、骶髂關節前錯位手法本人在運用苟亞博教授的骶髂關節前錯位複位手法時,發現一種新式的腰椎扳法:病人仰卧,平枕,雙手交叉放腦後,醫生站在病人一側,一手按住對側髂前上棘,一手勾住病人對側肩胛骨,在固定骶髂關節的情況下,使其上身在稍抬起的情況下向內旋轉,可以調節胸8以下的各小關節。如果想調節骶髂關節就使勁擰動上身,使其髂骨稍抬起,寸勁衝壓,可有彈響。說明:1、此手法用於骶髂關節前錯位者,並伴有腰椎紊亂者。2、對腰椎關節鬆動者效果非常好,對腰椎前凸者效果好,對後凸者或關節僵硬者不好。尤其是滑脫的患者,請大家關注此手法。3、此手法是側卧腰椎斜扳的姊妹手法,一正一反。4、對骨盆旋前伴有旋外者(美式旋內),定點手發瞬間可以加旋轉力。
十一、直腰定點腰椎扳法(馮氏手法)手法操作:病人坐方凳,術者坐在病人的後面,病人右手抬起放在後枕部,左手放於右側季肋,術者左手定點棘突一側,右手從前面把住病人的左肩或放在病人頸項下方(對控制病人的前屈後仰角度有效)。馮氏手法是脊柱俯仰、旋轉、側彎的高度整合手法。學者如果沒有幾個月的學習體會,很難掌握其要領。馮氏手法的操作過程,實在不好描述。馮氏手法講座中,馮氏用「穩定的失穩態」來形容椎體的運動狀態。其實就是讓椎體在俯仰旋轉中始終處於上半身(椎體以上)和下半身(椎體以下)旋轉的臨界面上,處於最大的運動靈活狀態上。定點手拇指是在棘突的側面,其餘四個指頭輔助穩定拇指。可以完全藉助發力手完成旋轉發力,但旋轉時有一個穩定的旋轉中心,就是拇指下。也可以定點手在發力瞬間配合推抵棘突。
骨正筋柔百病消筋柔百病消(1):骨正筋柔,長有天命。當你身體出現不適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是筋出了問題?當你的家人頭疼或者頭暈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的雙手來治療。現在大家一說到「筋」,馬上就會想到肌腱,比如大家平時去菜市場買肉時會說:我買牛蹄筋兒或豬蹄筋兒。其實大家常說的這個「筋」的概念與古人所說的「筋」的含義有了很大的出入。在漢代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里對「筋」的解釋是:「筋,肉之力也。從力,從肉,從竹。」說明「筋」不僅僅是單純是指肌腱的概念,其內涵更加廣泛,是包含肌肉、肌腱、韌帶等在內的附著在骨頭周圍的軟組織的總稱。比如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游泳時小腿肚子突然抽起來,大家幾乎都會說小腿肚子「抽筋兒」了,在農村還有人會說小腿肚子「轉筋」了,這裡的「筋」顯然指的是肌肉等軟組織而不是肌腱。還有喜歡養生的朋友都知道一種傳統的養生功法——「易筋經」,這裡的「筋」用的也是筋的原意,「易」是改變、脫換之意,「易筋」就是指改變我們僵緊的肌肉並使之柔軟而富有彈性,而不僅僅是鍛煉那幾乎可以忽略的肌腱。本期養生堂專門為您介紹頭部的經筋,並教您如何按揉頭部的筋。不用找穴位,不用特殊的手法,簡單易學,效果好.按揉方法:找到天柱穴附近的筋,用大拇指按住不動,力量由輕到重。筋柔百病消(2):頸椎病:「筋」治頸椎的原理因為頸部的筋不暢了,可以引起很多癥狀:比如頭暈、頭痛、耳鳴、上肢麻木疼痛等。嚴重可以出現肌肉萎縮無力甚至癱瘓。出現這些癥狀都可以用「筋」來調理頸椎。頸椎病的治療重點在於從我們的頸部和肩部找病變的筋結點,重點在這樣幾個穴位:肩井、手三里、陽溪、陽陵泉、太溪、鳳池、曲池、合谷等穴位的附近。用自己感覺適宜的力度,把這些僵硬的筋結給松解開,會有效緩解筋的緊張,疏通經絡氣血,改善癥狀。梅核氣:頸部的很多疾病都可以由筋治,比如梅核氣:就像吃了一個烏梅,核卡在咽喉一樣,吞不下去,吐不出來,西醫也叫咽部異物感。大家不要小看梅核氣,臨床上的誤診率高達80%—90%。針對梅核氣,可以從頸部天柱穴到大椎穴這一線的兩側尋找筋結,進行適度按揉。肩周炎:從中醫角度來講,肩周炎是典型的經筋病之一。可按揉肩部的阿是穴,找到自己的筋結點,從上到下、從前到後拿捏肩膀周圍肌肉3-5分鐘。
筋柔百病消(3):背部是人體筋結最多也最容易出現的地方,如果背部出現筋結不只會駝背,疼痛,還會引發心慌、胸悶等心臟疾病。而這些疾病往往查不出病因,無法解決,給病人帶來很多痛苦。其實都是因為背部出現筋結所致。脊柱兩旁的植物神經支連接著臟腑,如果背部出現筋結就會壓迫植物神經,導致內臟功能出現紊亂。方法就是在肩胛骨和脊柱兩旁找到筋結所在,用拇指按住滑過筋結,要適當用力,慢慢按揉,筋結被解開了就臟腑功能也能得到恢復了。平時如果常站樁對於自我調理經筋也很有幫助,本期節目專家會教給大家波浪樁,專門緩解背部經筋,堅持練習會有很好的效果。4月13日晚17:39,中國針灸協會經筋診治委員會,常務委員胥榮東做客《養生堂》,為您帶來《筋柔百病消》!筋柔百病消(4 ):得了腰椎間盤突出要不要做手術?是保守治療好,還是手術好?本期節目繼續為您介紹養筋。有很多朋友認為腰不好主要是脊柱出了問題,要治的話也要從骨頭治起,其實很多不是因為腰椎才引起的,而是咱們的經筋出了問題。經筋出了問題也會影響我們的腰?我們以前對骨性的東西強調得很多,尤其X線發明以後,一看見骨頭異常,就把問題都歸結於骨頭了。現在更是運用CT、核磁共振等,把許多筋的問題都當成是骨頭的問題來處理,包括骨頭位置的異常、骨刺,還有椎間盤的疾病。大家都想通過手術來糾正,把骨刺去掉,把突出的椎間盤取出,這其實是現代醫學的誤區。經過諸多專家十幾年的努力,「筋」這個罪魁禍首逐漸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專家認為,大量疾病主要是軟組織也就是筋的問題。筋一旦出問題,那麼內臟、神經系統就會受牽連,把筋調整好了,那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當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手術。手術不僅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對於很多自費的患者來說,一做手術動輒上萬,甚至好幾萬,費用問題必然是需要考慮的;另外一個,也是最根本的問題,手術是創傷性的,病人要承受很大的痛苦。所以但凡保守治療能達到同樣的療效,病人就會選擇保守治療,這個大家都能理解。預防方法:
1.先找到腰部附近的筋結,用拇指按揉,力度由輕到重,然後用手背在疼痛處來回滾揉,家中的擀麵杖也可以進行按摩,同樣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但一定注意不要劃破皮膚,按揉時可墊上一條毛巾防止劃傷皮膚。2.神龜出水要領,雙腳呈稍息姿勢,腳步稍大,全身放鬆,身體從下向上旋轉,可預防腰部疾病。3.沿臀部到大腿找到筋結,然後用力按揉,可緩解坐骨神經痛。
《筋柔百病消》5:能造成常說的網球肘,胳膊肘疼、無力、手指發麻等。這聽起來是些小問題,但是非常多見而且病人是很瘦看困擾的,比如出去買菜都拎不動菜籃子,而且手肘會非常的疼,很痛苦。專家十年前在瑞士工作的時候,一呆就是兩年半,我又不會講法語,電視報紙都看不了,悶得要命,好不容易能上網了,我可興奮了,就用手肘撐著桌子上了一整夜的網,結果第二天手肘就開始疼了,小手指就發麻了。所以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一個很簡單的動作都會造成手肘出現問題。很多人小手指一發麻就想到是自己頸椎不好了,不管是不是這個原因先去醫院拍片檢查,治療一溜夠,最後還是不見效果,其實小手指發麻很多時候不是頸椎造成的,是手肘經筋不暢的原因造成的,本期節目為您介紹四肢的養筋方法。方法:找到手臂處得筋結,然後用拇指進行按和揉,也可進行彈撥的方法,力量要大些,這樣效果才有效。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推薦閱讀:
※中醫正骨能緩解肩頸疼痛嗎?
※胸椎正骨12絕(非常適用)
※拇指外翻戴矯正器3個月真會把腳矯正好嗎?拇指外翻導致的腳底老繭也會逐漸消失嗎?
※肩胛骨內側的筋和肌肉自己如何拉伸以及松解?
※龍氏正骨注重三步定位
TAG:正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