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代名相狄仁傑

一代名相狄仁傑

高 華

狄仁傑,字懷英,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今太原市小店區狄村人。地方志說,狄村村中舊時有慈恩寺,碑記謂寺基即狄仁傑故宅。狄仁傑為武則天當政時期宰相,傑出的政治家。

狄仁傑青年時期,考中了科舉裡面的「明經科」,被任為汴州。官職雖然不大,卻是重要的地方官,和狄仁傑有過接觸的大小官員,都對他表示敬意,給予好評。當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推薦狄仁傑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他上任時,雙親在河陽,狄仁傑登太行山,反顧,見白雲孤飛,對左右說:「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站立許久。成語「白雲親舍」由此而來。後升為中央大理寺的大理丞。

唐高宗李治當皇帝時多病,國政主要由皇后武則天處理。一天,左武衛大將軍權善才與中郎將范懷義,誤伐唐太宗陵上的一株柏樹,高宗夫婦得知大怒,下令將其處斬。大理丞狄仁傑卻上奏說,按法律和事實,他二人不應該處死,高宗發怒說:「照你這樣說,那就是要讓我當不孝之子了,不行。『必殺之』。」狄仁傑並不害怕,引史說理,犯顏直諫。他說,國家有法律作準繩,皇帝也不能以喜怒釋人殺人。罪不至死的,就不能亂殺,更不能因為誤伐一棵柏樹而殺掉兩個將官。高宗最終收回成命。過了幾天,狄仁傑就被提升為侍御史。

武則天成為皇后的第六年(660年)二月,高宗和武則天來到并州,瞻仰了高祖和太宗在晉祠的遺迹,迴文水看望了父老們。在并州城西郊檢閱過軍隊之後,他們住在了并州府,委派了狄仁傑一個臨時職務,叫「知頓使」,掌管行宮布置任務。高宗武后要出遊隋煬帝的汾陽宮,需要路過有名的「妒女祠」。俗傳如果有女人穿著華麗的衣裳,從妒女祠旁經過,就會招來風雷之變、受到驚嚇。當時的并州刺史李沖玄下令徵集數萬軍民人馬,另修一條大道,繞過妒女祠。狄仁傑知道後,馬上反對勞民傷財另開新道,主張就走原路,不用害怕。他說:「天子之行,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避耶?」結果走原路到汾陽宮,「帝壯之曰:真丈夫哉」。

688年,武則天為太后的第五年,唐朝貴族豫州刺史李貞舉兵反對則天臨朝。他帶領5000人馬,叫士兵帶上護身符,請和尚道士念經來求勝。在豫州城東40里的地方一戰即敗,李貞全家閉門自殺。進討李貞的是大將張光輔的30萬大軍,豫州百姓聽說大將張光輔將要來到,紛紛出城投降唐軍。但張光輔的將士多貪功貪財,竟搶掠、屠殺百姓。這時,狄仁傑剛回朝當尚書省的左丞,李貞一破,武則天就派他去當豫州刺史。野蠻的張光輔一夥入城以後,又以搜查李貞黨羽為名,隨意搜捕,受連累的有六七百家。淪為官府奴婢的約有5000人,被判處死的約2000人。狄仁傑看到許多人無辜受累,就特上密表啟奏,說明真相,請求「仁恤」。武則天相信狄仁傑,立即下詔,改殺為流,把這些人流放到豐州去。他們到了豐州後,給狄仁傑立了紀念碑。

狄仁傑對慘無人道的張光輔非常憤恨。有一天,張光輔要狄仁傑供給一些東西,遭到拒絕。張光輔不高興地說,州官敢輕視元帥嗎?狄仁傑義正辭嚴地指責張光輔包縱部下殺降邀賞的罪惡行徑,最後指著張光輔說:「恨不得尚方斬馬劍加於明公(張)之頸,(我)雖死如歸耳!」張光輔一時無言以對,灰溜溜地走了。但他班師回朝之後,捏造罪狀,極力攻擊狄仁傑,迫使武則天把狄仁傑調到更遠的復州去做刺史,後又謫降為洛州司馬。

公元690年,武則天由太后成為皇帝,改唐為周。第二年,狄仁傑被召回朝中當宰相。武則天對狄仁傑說:「以前你在豫州有善政,但有誣告你的人,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傑說:「謝謝,陛下以為臣有過,臣當改之,以為無過,臣之幸也。」他不願意知道誣告他的人是誰。武則天不禁稱嘆仁傑為「長者」,即特別忠厚的人。

狄仁傑官居宰相之時,也正是武則天侄兒武承嗣顯赫一時、謀求為太子之日。他認為狄仁傑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武則天稱帝時,酷吏來俊臣被授朝散大夫之職,拜侍御史,掌管刑獄。692年春天,武承嗣勾結來俊臣誣告狄仁傑和任知古等幾位宰相以及御史中丞魏元忠等7人謀反,7人皆被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造反者得免死」。如果不承認,就用毒刑拷打。狄仁傑知道來俊臣的毒辣,所以,審問時他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這樣才沒遭受毒刑。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來俊臣又使一個判官對狄仁傑說,如果狄仁傑肯把另一位宰相楊執柔牽連為謀反同黨,就可以減罪。63歲的狄仁傑十分氣憤,用頭撞柱,血流滿面,判官嚇得連忙道歉安慰。此後,獄中監管鬆了些。狄仁傑撕下頭上的綢子,寫好申訴狀子,藏在被子里,然後對獄吏說,天氣暖和了,叫我家裡人給我換條薄被子吧。狄仁傑的兒子來換被子,回到家裡,拆開被子,取出冤狀,就到朝廷去上告。則天皇帝接到冤狀,召見狄仁傑,問道,你說冤枉,那麼,你為什麼自己承認謀反呢?狄仁傑說,如果那時不承認,早已死於拷打了!又問,何為作謝死表?狄仁傑回答,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是偽造的。武則天釋放了狄仁傑,但把他降為彭澤縣令。

公元692年秋,狄仁傑來到彭澤縣,正值大旱為災,農民顆粒無收,他為民請命,奏請減免彭澤一切租賦。武則天認為他關心人民疾苦,特予嘉獎,並下令江州,免除彭澤農民租賦。年底,狄仁傑將前任拘捕的全縣包括死囚在內的囚徒300人,逐一審問,辨析冤情,全部放回家中度歲(過年),約期返獄。到期,僅二死囚遲到,一為大風所阻,舟楫不通;一為母死治喪,稍稽時日。狄公以朝廷恩德及人,均奏准免死開釋。眾囚預先約定返獄之日,每人懷土一兜,堆放獄側,遂巍然成一小丘,後人稱之為「縱囚墩」,並於墩旁,建狄公生祠,用以紀念狄公盛德。宋名臣范仲淹撰寫《狄梁國公祠碑記》立於祠內。

公元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被漢官逼反,率領人馬進入長城,打到河北境內,武則天因此調回狄仁傑,委他為魏州刺史。這時,前任刺史已經徵調了大批農民到魏州城來修築防禦工事,狄仁傑上任後,認為敵人還在遠方,也未必敢深入此地來,這樣過早疲累農民,沒有必要。於是讓他們都回鄉生產,百姓都很高興。不久,李盡忠被擊敗,武則天即升狄仁傑為幽州都督。武則天為了表彰狄仁傑在河北地區的安撫工作,親賜紫袍、龜帶,還親手在紫袍上題了十二個字:「敷政術,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

公元700年初,武則天想造大佛像,打算命天下僧尼,每人每天捐獻一文錢相助。狄仁傑知道後,上疏力諫,他認為造寺造像,耗資很大,必然增加人民勞役和財物的負擔。他說:「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來,終須地出。不捐百姓,將何以求!」武則天又一次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並且虛心地對老臣表示了極大的敬意,說:「公教朕為善,何得相違。」

武則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曾苦惱過,皇位是傳給武姓呢,還是傳給李姓呢?她的侄兒武三思力勸她傳給武姓,武則天欲以武三思為太子,為此問宰相,都不敢答對,狄仁傑則主張傳給李姓,他說:「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如匈奴犯邊,陛下讓梁王三思招募勇士,一個多月招募勇士不到1000人,而廬陵王招募勇士,不到10日,就招募5萬。今欲繼統,非廬陵王不可。」武則天發怒,罷議。

過了一段時間,武則天召見狄仁傑,狄仁傑說,陛下也知道,《禮記》說:「天子七廟」。以後各朝帝王都建立家廟,稱為太廟,由本姓子孫奉祀祖宗。一位皇上升天后,由新君敬他的牌位,安放於太廟中,從來絕無侄兒奉祀姑母牌位於太廟的事。所以,陛下皇位,不可傳侄,必須傳子。武則天覺得狄仁傑說的有道理,於是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早年被廢為廬陵王的中宗李哲,派大臣從房州接回神都,不久,又聽從狄仁傑的建議,舉行了迎太子李哲回朝的儀式。

狄仁傑以知人著稱,居位蓄意薦賢,所薦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後皆為中興名臣。在狄仁傑死後的公元705年,張柬之等趁武則天病重,擁戴中宗複位,改周為唐。史稱狄仁傑有「再造唐室」之功。

武則天晚年,越來越信任、敬重狄仁傑,滿朝文武,無人可比。在大殿上朝見時,武則天總叫狄仁傑不用按常禮跪拜,並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經常呼「國老」而不稱名。狄仁傑由於年高且病,屢次請求告老還鄉。武則天總是挽留,並叫狄仁傑不要和其他宰相一樣到朝內值班住宿,並囑咐其他大臣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公元700年6月,71歲的老宰相狄仁傑病卒。武則天非常傷感,甚至痛哭出聲,她流著眼淚嘆息說:「朝堂空矣!」宣布放假三日。從此,每遇國家有大事,朝中大臣們一時不能決斷時,武則天總是嘆曰:「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武則天追封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時又追封為梁國公,後人因此稱為狄梁公。

狄仁傑的主張和措施,都能注意到安定人民生活,讓人民安居樂業。所以,他不論在朝廷還是在地方作官,都受到人民的支持與愛戴。寧州、豐州、豫州、彭澤、魏州等地的人,為了紀念狄仁傑,建了他的德政碑或生祠,這不僅在唐朝,就在整個中國封建史上,也是少有的。

在狄仁傑的故鄉狄村,村中立一大石碑「狄梁公故里」。明崇禎年間,山西巡撫吳甡在狄村創建狄公祠,祠前立「白雲深處」牌坊。清康熙十年上任的知府周令樹,曾撰文刻石「狄梁公碑記」。立於清順治年間重修的狄村慈觀寺,碑文尚存。

清康熙二十四年,巡撫圖納將狄村附近的凈業庵改名為白雲寺,寺前原有石碑「白雲深處」,以此讚譽狄仁傑的孝心,意同「白雲親舍」。

清乾隆年間,狄公祠年久失修,山西布政使朱珪另在城內崇善寺附近新建狄公祠,並因此命名狄公祠所在街道為狄梁公街。清同治三年,崇善寺失火,狄公祠被毀。

1992年,太原市把狄仁傑故里狄村相傳為狄仁傑母親親手栽的古槐處擴建為唐槐公園。


推薦閱讀:

《通天狄仁傑》青春版來襲:元芳,你怎麼看?
通天狄仁傑的主演是誰?
《神探狄仁傑2》里的狄仁傑是誰扮演的?
《神探狄仁傑5》中的狄仁傑真有其人嗎?

TAG:狄仁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