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師生穴位侃讀錄(七)

陳以國

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

經驗傳承指導老師

遼寧省名中醫

瀋陽市優秀名中醫

博士生導師

二級教授

淺談大椎穴

主講人:李松翰

1主講內容篇

一、大椎穴名稱由來

大椎穴,共有六個名稱,分別為「大椎」、「百勞」、「大顀(chuí)」、「大槌(chuí)」、「大杼(zhù)」、「上杼」。

首先說「百勞」,它有兩種含義:1.本穴可以治療內傷虛勞;2.可治百病。穴名即為功效,很好理解。而在大椎穴直上2寸,後正中線旁開1寸的位置上,有一穴名為「頸百勞」,它並非是大椎穴別名,應與「百勞」區分。

接著說「大顀」和「大槌」,「顀」與「椎」都有脊椎之意;而「顀」、「槌」與「椎」都為異體字,說明三字在穴名中意義相同,都可以理解為腧穴位置的描述。

最後談「大杼」和「上杼」,其中「杼」字,並非「椎」的異體字,它的含義為:1.織布機的梭子;2.兵器。關於第一種解釋,筆者沒有找到文獻說明,不解其意,而第二種,則查閱到了以下古文。

《周禮·考工記·玉人》有云:「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

《禮記正義·卷二十三》解釋:「正義曰:杼,殺也。長三尺,下頭方而殺其上,故云杼上。『終葵首』者,椎名也。於杼上之頭又為方椎,故云終葵首也。」

「終葵」是殷商時期巫師所戴的方形尖頂面具,後將一切捶擊的尖狀工具,稱為「終葵」,其合音就是「椎」。通過以上古文記載,我們就能理解「杼」與「椎」的位置關係,說明「大杼」和「上杼」也是在描述本穴的位置。

二、大椎穴的定位

教材上定義大椎穴,位於人體後正中線上, 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而古文中關於大椎位置,常見的描述有三種:1.「第一椎上陷者」;2.「第一椎下陷者」;3.「第一椎陷中」。

第一種描述,與教材的說法相符合,但後兩者顯然有所不同。造成的原因無從考證,所以查閱資料時,一定要注意鑒別。

此外,老師曾在公眾號文章里提過,大椎看似位置明顯,但想要取准,還需要按住棘突後,旋轉患者頭部,棘突隨頭而動,才能確定是第七頸椎,要避免與第一胸椎搞混。

三、大椎穴的功效

大椎穴,最早見於《素問·氣府論》:「灸寒熱之法, 先灸項大椎, 以年為壯。」後有《類經圖翼》所云:「大椎,主治五勞七傷, 乏力, 風勞食氣, 咳症久不愈。」可見,該穴治療作用之廣泛。

1.近治作用

近治作用,則代表了腧穴功效的普遍性,是腧穴最基本的治療作用。大椎穴因為位於人體第七頸椎下,所以對頸部疾病往往具有不錯的治療效果。有醫者研究發現,大椎穴刺絡拔罐,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有效率極高;還有醫者認為大椎穴刺絡拔罐治療和常規針刺治療,均能緩解頸源性頭痛的臨床癥狀;另有臨床研究指出,刺絡結合針刺大椎等穴位,可以改善頸動脈粥樣硬化癥狀。這些都表明了大椎穴對頸部疾病的有效作用。

2.循經而治

一個腧穴的治療作用,之所以能如此廣泛,其源頭必然是經絡的循行所致。《針灸甲乙經》稱大椎穴為「三陽督脈之會」,《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則第一次明確了大椎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雖然,有學者提出足陽明胃經不經過大椎穴的觀點,但本穴得天獨厚,匯聚人體一身陽氣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因此,可以說大椎穴具有調節全身陽氣的功效。

①熱證

《針灸甲乙經》:「傷寒熱感煩嘔, 大椎主之。」

《玉龍歌》:「滿身發熱痛為虛, 盜汗淋淋漸損軀, 須得百勞椎骨穴, 金針一刺疾俱除。」

大椎穴最令人熟知的功效,當屬瀉熱。但凡涉及到人體熱證,對大椎穴施以針刺均有奇效。

②表寒

《針灸心悟》:「一切表寒大椎除。」

《景岳全書》指出大椎主治身痛寒熱,能疏風散寒。

該穴同時也是治療感冒的常用腧穴,這裡用到的則是它能夠通調陽氣,驅除寒邪的作用。

③風邪

《針灸甲乙經》: 「痓脊強互引,惡風,時震慄……大椎穴主之。」

《類經圖翼》:「一雲身痛寒熱,風氣痛,神農經云:治小兒急慢驚風。」

有醫者稱,大椎穴還為治風要穴,用其能夠祛外風、熄內風、鎮肝風,調治腦中風。

四、大椎穴與全息理論

全息理論,是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之一。其中有提到「全息元」的概念,是指生物體具有一定形態和基本功能的結構單位,能反映整個機體的信息,且與其周圍的部分有相對明顯的邊界。中醫在針刺、按摩治療疾病時,所依據的耳穴,掌穴,包括陳師所開創的鎖骨針,都是源於全息理論。

而根據筆者所查閱到的全息圖表顯示。

第七頸椎: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甲狀腺,肩關節,肘關節。

第一胸椎:對應的身體部位和區域:前臂,包括手,腕及手指,食管,氣管。

很顯然,現代醫學的脊椎全息對照圖,與中醫理論無法對應。但目前,尚未有中醫脊椎的全息圖像,可以用來對照大椎穴的特治部位或器官,所以從全息理論出發,還無法得出大椎穴新的治療功效,需要中醫人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總結:

大椎穴總司一身陽氣,蓋觀其用,無不與陽氣調動相關。

對於本穴,由於補瀉手法的不同,會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如人體陽氣亢盛時,當用刺血拔罐等瀉法,去諸陽經之餘熱,能消除各種熱證;又如體內陽氣不足,或不暢時,便可用溫熱疏通之法,灸以壯補,通調督陽與六陽,使陽氣活力重新生髮。

因此,就陰陽而論,在臨床治療任何疾病時,使用大椎穴都能或多或少起到積極作用。而我們最需要考慮的重點,就是針灸的虛實補瀉。所以,只知其穴功效,不懂補瀉手法,也成不了合格的中醫大夫。

2師門討論篇

《針灸大成·卷六·五臟六腑》:脊骨二十一節,取穴之法,以平肩為大椎,即百勞穴也。也就是說,用這種方法不需要找到第七頸椎,平肩取穴就是大椎穴,而查看解剖位置,兩者也確實相互對應。

by 沈同學

對大椎穴治療泄瀉有一個補充,《張氏醫通·大小府門》記載「水漬入胃名為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湯、五苓散,並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督脈之病。」大椎所治療的泄瀉病名為溢飲滑泄,是督脈的病證,與以前我們所學到的飲邪泛溢於肌膚和四肢的溢飲不同。

by 荊同學

大椎為「三陽督脈之會」,外可流走於三陽,調節陽經經氣,是升發布散陽氣的樞紐。又通行督脈,督脈循行貫脊屬腎,針刺時可使經氣下達於腎,激發腎之元陽,因而補之壯全身之陽。可在大椎穴隔姜灸或者熱敷來補之,以溫陽鼓舞正氣。

by 董同學

對於師兄所說的人體脊椎全息論有一些補充與感悟。眾所周知,在膀胱經第一側線上有每個臟腑的背俞穴,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和會聚的部位,其分布上大體與臟腑上下排列部位相近。從現代西醫理論來看,人體有31對脊神經由脊髓發出,主要支配身體和四肢的感覺、運動和反射。例如大杼穴可以治療肩背痛且位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也是T1神經支配部位。雖然說把中醫穴位與西醫神經解剖混在一起來看有些不嚴謹,但這說明了中醫理論的先進性。

by 丁同學

關於穴名中「大杼」、「上杼」的「杼」字,主講人所言「杼為兵器,上有終葵」的補充。對於邪氣,由於古代沒有科學的認知,所以把一些對人體產生傷害,無法形容的東西,命名為鬼神。他們認為巫師擁有驅使鬼神的能量,這與大椎驅邪的功效很相似,因此,用「終葵」來解讀的話,也可以理解。但是「杼」的第一個解釋,「織布機的梭子」又當如何解釋呢?(主講人並不知曉)

by 王同學

陳師總結

大椎最初記載是三節椎體,第六頸椎,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其形正如梭子一般,而且,它是活動的,這也符合了古人用梭子比喻大椎的原因,因為織布機的梭子就是來回運動的。這種「梭子」運動的關係,維繫了人體氣機運轉,也符合大椎穴調和營衛的重要作用。

關於名稱,「大椎」的「大」字,不是代表大小,所謂尊者為大,「大椎」一名是說明它在椎體中最為重要,向上可以影響頭頸,向下影響胸腰,在臨床上可治百病。

《靈樞·背腧》 中有云:「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杼骨就是第一胸椎,而「端」是指一頭,這裡說的就是「大椎穴」。大椎穴與胸中的心肺功效密切相關。如第六七頸椎增生導致疾患,多會出現心臟病和哮喘的表現:心慌、氣短、胸痛等。

陽盛則壽,人活著靠的就是陽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而大椎穴就是一個純陽的穴位。還有「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因此,我們的思維和運動,都與陽氣關係密切,大椎穴作為一個三陽督脈之會,可謂是人體最重要的一個樞紐。

提醒大家,我們取穴一定要取准,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下分別對應大椎和陶道,在治療郁證時,雖然取大椎穴也能治善悲,但是陶道在調暢氣機上還要強於大椎,不能混淆求其次。

針刺要巧,切不可胡亂扎針,務必考量患者的脈象,大椎治瘧疾,取調和營衛之意,大椎治癲癇,取通陽之意,或補或瀉,因病因時而調節。

推薦閱讀:

中醫調理|每天按這些穴位15分鐘,養顏、防病、抗衰老!
腰痛別再吃止痛藥,兩穴位,緩解下背痛、治腹瀉,更改善糖尿病!
小儿推拿穴位按摩
三陰交:一個影響女性一輩子的穴位!
葬於這幾種穴位的祖墳 子孫後代多富庶

TAG: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