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方法師講《雜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轉,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這一經就是從緣起的流轉的過程,要怎麼樣去觀察,觀察它的因,了解因,只要因能夠滅的話,那後面的種種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所以世尊這樣對眾比丘說:怎麼樣去思維觀察而離一切的苦,盡一切的苦到究竟苦邊,首先就是要去思維,眾生所有的一切苦,這些苦種種的差別相你都要明白,什麼樣的因緣引起什麼樣的苦,要對這些苦的因緣去觀察思維。所意後面講: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這個苦是怎麼樣的因緣集起的呢?而且還怎麼樣流轉?所以我們佛法一直在強調因緣,因果。今天會有眾苦,就有眾苦的條件因緣,我們要先去明白它是什麼樣的因而集起的,而生起的,而流轉的,我們要先明白它的因。這個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很平凡,但是請問我們有沒有思維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想要修行,想要解脫,我們有沒有正確地去明白我們今天的生死何來?因是什麼?我們的憂悲苦惱是從什麼因緣而起的?我們有沒有發現得很清楚?如果我們沒有找到真正的因,那我們所用的對治的方法能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所以像外道來說就是非因計因,所以外道我們認為他雖然也行善,也修苦行,也修禪定,為什麼不能解脫?為什麼不能斷生死的煩惱?這個就是因不正,因不對。所以佛陀在這裡開示,我們就看出來,我們種種的苦都有哪些,這些苦是什麼原因而集起的,怎麼樣生,怎麼樣轉。思維以後就知道了「取因,取集,取生,取轉,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那麼重點就在這個愛取的取。取就是執著,想要佔有。那麼我們就知道了在緣起的流轉中,是不是我們的六入,就是六處觸到外面的六塵,產生觸,產生受,產生愛,後面又產生取,這個取就已經造成未來的後有,所以問題就在這個取。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苦滅道跡如實知」,前面的苦是什麼因緣集起的,明白了,那麼如何使這個苦消失?苦消失了就是苦滅。所以我們知道這樣的因而起,必須針對這個因去修行,修行什麼?彼向次法,針對前面的因如何去解決它,解決了以後,這個苦就盡了。所以,真正的苦滅道跡就是取滅。要怎麼樣把這個苦滅,主要就是把這個取滅,這個就是道跡。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轉?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轉,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這個就是從緣起的流轉,從後面往前探討它的因。我們會有未來的後有,就是因為前面取的因,那這個取的因又是什麼?從後往前推就是愛因,愛集,愛生,愛轉,只要這個愛能滅,那個取就隨著滅。順著緣起的流轉一步步往前推溯。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這個跟前面一樣,一步步往前推。愛滅了,取就滅。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那現在就要探討愛是什麼因緣而有的呢?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再往前推溯,這個愛是怎麼樣生起的呢?因為我們有受,受如果不起,那愛也就不起。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則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緣,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受的因緣就是前面有觸,因為觸才會生起受,如果觸滅了,受也就不存在。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觸還是有因緣,再往前推去觀察。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永滅無餘,則觸滅。我們如果沒有這個六入六根,沒有這個身心的功能,那也不會觸到外面而產生這種觸。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轉?那我們這個六根是從哪裡來的?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轉,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今天會有六根,再往前追溯就是我們有名色。如果沒有名色,今天就不會六根成長。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往前的話如果名色滅了,後面的六根也就不會再有作用了。複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轉,彼識永滅無餘,則名色滅。再往前,如果今天沒有識,那這個名色能不能成長?不能。所以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往前推。這個名色如果沒有識它不會成長,那麼我們就知道,從我們身心的一種功能性去觀察它,追溯到最前面就是識,在我們這個身心的當下能往前探討追溯,去觀察思維,能追到這個地方就是識。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轉?那麼這個識是什麼因緣而有的?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轉;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轉,彼行永滅無餘,則識滅。那麼這個識是什麼因緣而集起的,而生的?這裡就講是行。行就是我們的行為造作,由於我們的行為造作而起的因緣,那麼這個行為的造作就有分了,譬如我們行善就有善因,行惡就有惡因,這裡就講:作諸福行善識生,你作的是善行,未來有福報,那作不福不善行,那麼不善識就會生,作惡的作不善的,將來起的業因,這個行就是遷流造作,也就是造業的意思,那麼如果作無所作行,那麼無所有識生,這個就是不苦不樂的部分。我們常常講,修行是在平時的生活造作中,要從這裡去觀察,重點也是在這裡。我們的識造成惡業,造成善業都是在生活中點點滴滴中在創造,所以從緣起的遷流變化來說,它必定有因果的必然。我一直強調在緣起的流轉之中,我們的身心行為是依循著因果的必然而在推動的,因果就有必然性,為什麼?因為福行造的就是善業,你要是造惡行,就是造惡業,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彼行永滅無餘,則識滅」,這個「彼行永滅無餘」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造作能夠真正的不再造作的時候。不管是善還是惡,包括我們布施啦,作一切善事啦,也不要執著。不是叫你不要作,是不能執取的意思。那個造作執取也不能執取,如果你執取,你得到福報沒有錯,但將來還是要隨業流轉,只是善報而已。這個不執取很重要。在緣起的因果流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三世因果的法,但是如果你今天要超越三界的流轉,那這個造作就不能相續。我們佛法跟世俗宗教不一樣就在於正盡苦邊的出世,不是善有善報將來福報升天,什麼叫出世法?超越三界的束縛,所以我們佛法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你在三界中都沒有辦法解脫受用,只是福報,在天上享福很久,時間很長,但是福報終有盡,盡的時候還是要墮落,有的還要到三惡道去,有的到人間來。還是在三界中輪轉。那麼正盡苦邊是超越三界的束縛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這個「彼行永滅無餘」,也就是造作不管是善還是惡都不能執著,包括我們布施啦,作一切善事啦,也不要執著,不是叫你不要做,是不能執取的意思。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複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這裡就更重要了,我們的造作不管是善業還是惡業,都有它的原因,它的原因是什麼?這裡就講是「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由無明而引起的,那麼我們就知道了,這裡有一句話「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即使今天是作善業,還是跟無明相應的,作不善業也是跟無明相應的,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那麼我們就要注意了,善業福行也是無明緣,這一點大家就要注意,所有的一切造作都是跟無明有關係,只要你跟無明有關係由無明而產生的,不管是善業惡業都是無明。那麼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破了無明,真正的破無明跟明相應,那他所作所為跟世俗的所謂善惡一樣不一樣?善不會執著,他看起來造的行為好像不太好,不太對,其實他有沒有執著?也是沒有。所以這個無明是最關鍵,最重要的地方。今天無明不破,後面所有的造作還是跟無明相應。你修禪定,還是跟無明相應,你修善法,還是跟無明相應,你修苦行,還是跟無明相應,這樣能不能解脫?可見這個關鍵的重點就在無明。如果無明破了,真的與明相應了,那後面所有的環環相扣還有沒有問題,你就明白了。所以我們現在看起來緣起流轉的過程,第一關就是無明。因為無明才產生有取識,這個識是執取的,是污染的。有取識跟名色相應,出來的六根觸六塵還是跟無明相應的,所以叫無明觸。無明觸產生的受一定是愛取有,所以後面就流轉不已,身不由己了。即使你造的是跟無明相應的善業,你還是隨著善業在六道流轉,只是上面的三善道而已。可見無明是最根本的。今天如果我們無明不除,有取識就不能破,後面我們的行為在萬法的接觸中就不可能避免愛取有,也許可以靠禪定的力量暫時不起,但是出定後還是一樣,因為內面的無明不破,它沒辦法根治,只是伏而不斷。如果無明不破,你即使修定,修什麼方法對治,能得到一心不亂已經不簡單了,但一心不亂如果還沒有破無明,這個一心不亂還是會動起來。我們所知道,非想非非想定即使你往生非想非非想天也不過八萬大劫,夠久了吧?但是八萬大劫後呢?還是要墮。但是破無明就完全不一樣。為什麼我們今天一直要建立正知見,目的就在於破無明。真正修行的重點,無明不破,沒有一個能真正生死解脫的,這才是根本。我們現在都在修定,攝受身心,專心住於一處,使我們的心靈安住而不散亂,到一心不亂那不簡單,但是那還是不究竟,不能真正出三界。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佛陀點出很重要的地方。佛問比丘,你的看法怎麼樣?若不樂無明而生明,今天我們知道無明的過錯,知道無明的障礙,我們不喜歡無明而生明,而能夠突破無明起明見,「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還會根據過去的無明而造作善業惡業嗎?如果我今天因為知道無明的過錯不喜歡無明,我超越它而起明,一個與明相應的人還會不會根據過去的無明去造作善業惡業?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一個真正破無明與明相應的人,他是隨著緣起的流轉,無明滅行就滅,因為這個是因果必然,行滅則識滅,一切造作都不再起了,貪愛也不再起了,這樣與明相應的人怎麼還會去造作那些善業惡業呢?那是很自然的。如果今天不是破無明,你中間每一環去對治它,無明就是不破這樣一定還會造業。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比喻,你如果看到一團火,你手碰到啦,被燒到啦,你真正的體會一次:喔,原來火會燒人。原來燙起來是這麼難過這麼痛苦。你明白了這個真相你以後看到火,要不要起心動念說我手不要伸過去?不需要,知道吧。自然手就不會伸過去。為什麼?因為明白了,了解了。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因為無明,我們一切的身心運作,人事物的對待我們在無明相應中我們就會起慣性的作用。好,今天知道了產生的痛苦原來是這樣,原來生死之苦是這麼苦,只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又明白了,你還會要跳進過去的那個框框嗎?絕對不會。所以有的人說:師父,你講的話我都聽懂了,我都會,為什麼我還會起煩惱?起痛苦?起種種執著?可見你那個知道,那個會不是真的。這裡就講,真的明白,真的明,它自然與無明的行為就不相應,那個才是真正的明。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佛陀就讚歎,善哉,善哉!我也是這樣說,確實是如此的。因為有它的因緣,條件才會生起。當這些因緣條件消失的時候,那法自然就會消滅,不是我要去消滅它。而且消滅是怎麼樣?止、清涼、息、沒。只要那個條件消失,消滅了,自然就是止、清涼、息、沒。這個止、清涼、息、沒是你造作來嗎?不是。譬如說我們現在在一個烤房裡面,裡面溫度加得很高,你在裡面很苦,很熱,汗流浹背,你只要把火關掉,讓風吹進來,要不要再去滅那個苦?不要,它自然就清涼。我們在無明中造作不停,像火上再加油。你明了,了解了,火熄了,那個止、清涼、息、沒就自然出現了。當我們在苦惱的時候,現實的世界,我們身心很熱很冷那個一般比較難理解,我們比較容易理解我們身心的部分。煩惱起是不是像火在燒,很苦。那麼你試試看,用什麼方法那個煩惱會當下止息?而且真的那個火燒的感覺就沒有了?原來,本來就是沒有火燒的那個狀態就是止、清涼、息、沒。那個火止息的當下就是清涼。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這個地方最重要。我們前面談的是從流轉到還滅的過程,這個地方是在點出重點,關係到我們要命終的時候。我們這個身體起的種種受,一個是跟無明相應的受,一個是與明相應的受,這個分歧如果你們都明白的話,注意,我們這個身心跟無明相應的時候,那一種受,與明相應時這種受你都能明白清楚地了解,如實知。當我們要死了,壽命要盡了,這個時候的受。我們現在還沒有明,還都在無明,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還在無明的狀態。如果我們對於與無明相應的狀態如實知了,明的狀態也如實知了,我們壽命要盡之前,也就是「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後面就不會相續了。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佛陀用比喻,拿那個瓦在火上燒,很熱,但是如果你把它丟到地上去,它馬上就破掉了。但是那些熱氣當下就都滅了。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我們看這一經大家要把握幾個根本。我們首先要知道明與無明,如果我們不理解這個根本,那麼下手處不是在破無明與明這個重點。都在對治,因為我有煩惱,我怎麼樣讓煩惱不起,我眼睛看到色會起執著,那我不要看就不會起執著。所以盡量不要跟外界來往。我耳朵聽聲音會起煩惱執著,所以盡量不要聽外面的聲音。這樣六根不要觸六塵就不會產生執著嘛。這個是一般的對治法。但是請問,我們人只要活著,你的六根可以不觸六塵嗎?即使在深山,在山洞裡面,六根可以都不動嗎?還有意根啊!山上有沒有風的聲音?即使入定我們能入多久?出定以後,六根的功能又恢復了。裡面那個無明造作的內涵沒有變,那這樣能不能解脫?有的是說因為我們對外面執著,修苦行折磨這個身體,它認為這個身體功能營養太好了會讓你造作,折磨它才不會束縛我們的心靈,外道的思想就是這樣所以修苦行。以為修苦吃苦就能滅苦,這個都叫非因計因。所以我們談緣起法就是讓我們知道一切苦都是由無明來的。無明起我執我見,造成有取識,一切貪愛執取不斷,所以往前追溯最重要的就是要破無明。所以與無明相應的觸、受一定就是愛取有,一定是生死輪迴不斷。無明一破,即明觸,明觸的受就是明受,後面不會愛取有。這個才是修行的根本。我們現在大部分人都以為禪觀、禪定,禪觀禪定它是一個助緣,當然也是,發現我們緣起流轉內涵的一個重要基礎,我們有寧靜的心不會很散亂,我們可以專註觀察我們內在的緣起條件,這個是有幫助,而不是以定就能解決一切。很多人不了解我們在講如是觀照,他說你傻傻的看有什麼意思?什麼叫傻傻的看?看什麼?各位就是看緣起的流轉和還滅。看身心的造作,根塵觸是不是產生受,受後面就是愛取有。如何看到它的流轉,然後此無故彼無,怎麼樣的滅。無明相應的緣起流轉跟明相應的流轉也是一樣的緣起,為什麼不同?佛陀悟道後還生活在人間,很多聖弟子證阿羅漢也還留在人間,他們會不會愛取有?不會,為什麼?與明相應故,我執我見破了,不會在人間產生後有,愛取有的造業不會。所以不是斷六根六塵的功能,不是在破這個功能,而是在怎麼樣與明相應。那麼要與明相應,要破無明用什麼來破?佛陀指導我們的緣起正見。緣起的流轉明白了,正見建立得非常堅固,依這樣的緣起正見來觀察自己內在,禪觀在觀什麼?就是在觀察我們身心的緣起與還滅。不是在觀察其它要入定修定,單一,注意專一的一點,都不是在搞這個,主要依正見而破無明。我們之前講過,無明是不明什麼?不明緣起的法則,不知道我們生命內在的功能隨順著緣起在流轉,所以才造業無邊。當我們了解了緣起的法則,就能破無明,破執著,苦集滅道你都很清楚。第一有沒有正思維,沒有正思維,有沒有正語、正命、正業,有沒有正定,所以第一是以正見破無明,才能帶來身語意的端正,自然就是正定。這個定不是用那種禪定,四禪八定的定,真正的正定是這些擾動份子消失的時候名為正定,這個叫法爾如是的內在就是在談這個。
推薦閱讀:

談談印光法師的「念佛三昧」
大安法師講《一函遍復》:略述信願行
覺誠法師:讀《父母恩重難報經》 喚醒世人盡孝心
大虛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44)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七十八集)-凈空老法師

TAG:方法 | 法師 | 阿含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