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小遭遇存廢非議》(2014年)
馬華總會長廖中萊強烈抗議有人質疑或挑戰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地位,也促請政府採取適當措施,保障國家語言的多元性。他特彆強調,首相納吉的兒子季平也在北京學華文,並能說流利華語,「馬來族學習中文,不會削弱他們的馬來族特徵。華族學習馬來文,也不意味華族特徵將被削弱」。 馬來西亞華小遭遇存廢非議
尹鴻偉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中國的崛起,在華人數量眾多的馬來西亞,中文教育系統已經非常完整,從政府到民間相繼開辦了許多中、小華文學校,使華文(中文)成為繼馬來語和英語之後的重要流通語言文字。 不過,並非所有馬來西亞群體都樂意接受這樣的現實,一些人也在千方百計發出反對的聲音。2014年10月初,首相署副部長拉沙里以「對國民團結沒貢獻」為由,提議政府停止興建華小,主要執政黨巫統八打靈北區區部署理主席阿茲里隨後更呼籲巫統代表大會檢討華小的存廢,理由是「華小已成為反對黨散播種族情緒及反政府的溫床」。 「馬來西亞華小的存廢非議由來已久,可以說是該國獨立以來就有的課題。」馬來西亞安邦研究中心信息部門主管張倩燁說,「部分極端的馬來社群甚至認為,馬來西亞的多元教育體制不利於國民團結,但華人社群基本上仍支持華文教育,因此每年的籌款活動都熱烈響應。」 目前,馬來西亞由「國民陣線」執政,其是由13個大小的政黨組成的政黨聯盟,最主要三大政黨依次為巫統(馬來民族統一機構)、馬華公會(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和印度國大黨(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馬來西亞現有一個反對黨聯盟叫「馬來西亞人民聯盟」,其主要由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和回教黨(伊斯蘭黨)組成。
馬來華文的歷史
眾所周知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除了官方確定的國語(馬來語)和英語,其三大種族(華族、馬來族及印度族)都擁有各自的母語,在該國的憲法上也規定了各族擁有學習與自由使用母語的權利。 自1957年獨立建國以來,馬來西亞三大種族便分別在國內建立了各自母語源流的學校,雖然過程中也有過一些波折,但幾十年來基本都在延續,而且這些學校早已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享受著法律賦予的一切權利。 張倩燁表示,1951年的《巴恩報告書》建議設立以英文或馬來文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國民學校,並廢除其他語文源流的學校,但受到華社的激烈反對;隨後1956年的《拉薩報告書》雖然允許其他源流包括華小的存在,但在第12條列下旨在消滅非馬來語學校的「最終目標」,即「把各族兒童納入一個以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的國民教育體系,雖然我們認識到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不能過於倉促而必須逐步推行」。
(正在華文學校里學習華文的馬來西亞孩子們,從長相上看以華裔為主。尹鴻偉/攝)
「這些情況成為馬來極端派的一個有利武器,也成為華社對華文教育發展的最大擔憂。」張倩燁說,「隨著1961年教育法令的頒布,允許華小納入國民型體制,但未來不排除將全面成為國民小學,即廢除華文教育。但華文中學納入國民型體制後,華文科目比重被大幅降低,部分不接受改制的中學,聯合起來成為獨立中學體系,即不在政府承認的教育體系內。」 之後,馬來西亞華社出現了三個關鍵的機構:由各華小董事組成的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由華文學校老師聯合組成的馬來西亞華校教師聯合會(教總),以及非常關注華文教育課題的馬華公會。 張倩燁表示,三個華社機構聯合成立「馬華華文教育中央委員會」(簡稱「三大機構」),解決華文教育問題,但隨後的發展是馬華對華文教育的理念與改變手法,與董總和教總不同而漸行漸遠,後兩者聯合發展出「董教總」的民間團體,繼續華文教育的使命,尤其注重發展獨立中學。 截止2014年,全馬來西亞共有62所獨中,包括柔州寬柔中學古來分校及引起爭議的彭亨州關丹獨中,這些獨中2013年的學生人數約有7.6萬名。不過,馬來西亞政府一直不承認獨中統考文憑,也不把獨中視為公共教育體系一環,致使獨中長期以來都需要華社捐款資助,因此獨中也成為敏感的種族及政治課題。 民主行動黨砂拉越州議員黃慶偉表示,由於政府一直不承認獨中,導致華人必須自掏腰包辦教育,「馬來西亞華人多年來都被調侃必須繳交兩次稅:一是個人所得稅,一是『華教稅』」。 由於這些複雜因素的廣泛存在,部分極端的馬來社群堅持認為,多元教育不利於國民團結,因此不斷提出要廢除華文教育,特別是廢除華小。張倩燁表示,截止2014年馬來西亞的華小約有1300所,除了包括仍具爭議的關丹獨中等62所獨立中學,另外還擁有華文科目的國民型中學共81所。 與此同時,大量華文媒體存在於馬來西亞國內,與馬來文、印度文媒體一樣都擁有固定的讀者群和觀眾群,分別影響著不同的文化群體。對於國內外使用中文的人來說,馬來西亞的中文媒體可以提供所有的信息,足以了解當地的日常情況。而在一些華人社區,華文和漢語會讓人甚至有種身處某個中國文化區域的錯覺,可見華文在馬來西亞的影響非常深遠。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市中心的「黎明國民型華文女學校」。尹鴻偉/攝)
作為繼中國共產黨之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華人政黨,馬來西亞華人公會(馬華)每年都在推廣華人的文化活動,希望向全世界展示馬來西亞全體人民能以共同的方式慶祝華人的傳統節日。從2003年起,傳統的中秋節已經被馬來西亞定為官方旅遊慶典活動,預示著600萬華人在當地的地位已經得到了明顯提高。 馬華武吉免登區會成員蔡錦武說:「許多人也許還不太清楚馬來西亞華人的思想狀況,我們在說中國是我們的祖宗源,但我們更想強調我們的祖國是馬來西亞,我們是馬來西亞多民族中的一種,儘管我們經常使用華文、說漢語。」
質疑華小的力量
馬來西亞華小的地位一直很特殊。19世紀末起下南洋的華人群體就非常看重華文教育,認為教育是留住中華文化根源的重要環節。早在1953年,馬華首任總會長陳禎祿曾經這樣告訴馬來西亞的英國殖民統治者:「世界上只有豬牛雞這些畜生禽獸,是無所謂祖籍的。所以,華人不愛護自己的文化,便是畜生禽獸。」 2014年10月22日,砂拉越州首席部長阿德南沙登在會見華教團體集會時批評那些建議關閉華校者的言論愚蠢,並表示華人早在數百年前已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他們在這裡已超過五代人,所以不要再叫他們外來者」。 張倩燁表示,目前華小也有大量的非華裔就讀,佔總體的1/5,「其他族群認為學習華文對未來的就業發展有幫助,因國內約80%的中小企業皆是華人僱主,有助於溝通與發展」。 雖然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一直得到保護和發揚,但其遭遇的批評和抵制也從來沒有停息。尤其近年來,馬來西亞國內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利於種族和諧,甚至傷害種族情緒的言論,矛頭往往直指華文教育。 2014年10月8日,馬來西亞華文《南洋商報》發表了題為《華小地位不容質疑》的社論,對眾多質疑華小的輿論進行了解釋與駁斥。該社論指出:「越來越多思想保守及偏激的政黨領袖頻頻質疑華小的地位,引起各方關注。今年8月份,首相署副部長拿督拉沙里建議政府應該停止興建華文小學,因為華小的存在對國民團結沒有貢獻。」
(在一些華人社區,華文和漢語會讓人有種身處某個中國文化區域的錯覺,可見華文在馬來西亞的影響非常深遠。尹鴻偉/攝)
就在拉沙里的言論引起軒然大波,觸發馬來西亞朝野政黨領袖及華社鄉團領袖大力抨擊之際,巫統八打靈北區區部署理主席阿茲里又在國外媒體發表文告,建議在來臨的巫統全國代表大會詳細討論華小存廢的課題,理由是華小已經遭反對黨利用成為散播種族情緒及反政府的溫床。 緊接著,「半島馬來學生聯合會校友會」也表態支持阿茲里的建議,在巫統大會辯論「廢除華小」的課題。該校友會認為,廢除其它源流學校不應被視為否定某族群教導及學習母語,反而能夠鼓勵學生多使用國語及加強各族關係。 阿茲里表示,巫統大會是辯論華小是否應該廢除的最好平台。其還促請教育部將華小納入教育部管轄的範圍,而不是像現在任由華小自由操作。《南洋商報》對此回應稱:「阿茲里的這番言論再度引起朝野政黨領袖的嚴厲譴責。如果把造成種族不和諧或國民無法團結的因素全部推給多源流教育體系,這卻是大錯特錯。」 《南洋商報》還表示,目前教育部奉行的多源流教育體系,雖然在各源流學校採用的教學媒介語不同,但是教學綱要及教材內容都是根據教育部指定的內容編寫及出版的,內容都是提倡種族和諧、促進國民團結、忠君愛國及正面的普世價值觀。 馬華署理總會長魏家祥則表示,不管在任何時候,主張消滅華小都是具有煽動性的言論,「國家憲法允許華小的存在,這也是我國立國之本,是不能夠受到質疑的;馬華立場堅定,誓死捍衛華文教育這道防線」。 拉沙里和阿茲里的言論激起了更多華人群體的回擊。馬華中委兼公共服務與投訴局主任張秀福表示,華小一直以來都是屬於國民教育體系的一環,其不論是教學綱要還是教材都與國小一樣,都是提倡國民團結、種族和諧與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遭反對黨利用,成為散播種族思想與反政府思想的平台。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懸掛著國旗的「南開國民型華文小學」。尹鴻偉/攝)
張秀福還強調:「阿茲里的偏激言論證明了他根本就不了解華小,同時也促請當局援引煽動法令提控阿茲里。」他同時還呼籲首相納吉及副首相兼教育部長丹斯里慕尤丁明令在巫統大會制止這類極端言論,維護種族和諧。 《南洋商報》還在題為《華小地位不容質疑》的社論中呼籲:「我們認為不論任何一個政黨,不應姑息有關傷害種族情緒,破壞種族和諧的偏激言論。政府或警方有必要採取嚴厲的行動對付有關人士,將他們依法懲辦,以儆效尤。」 民間和媒體的輿論爭議,令馬來西亞官方不得不在「華小存廢」的問題明確態度。10月11日,「國民陣線」青年團團長兼巫統青年團長凱利在馬來西亞青年代表大會上致詞時表示,首相納吉在2015年財政預算案中撥款給華小,足以證明政府承認華小是國家教育體制的一環。 首相兼「國民陣線」主席納吉則在10月12日為馬華第61屆中央代表大會開幕時說:「不要擔心(政府關閉)華小,因為憲法及法律已闡明(各族)學習母語的權力。」
首相之子也在學華文
雖然有憲法的規定保障,以及首相納吉的口頭擔保,但華小經常遭巫統黨人刻意炒作,已經成為困擾馬來西亞華人群體的一大問題。馬來西亞華文媒體抱怨,類似拉沙里和阿茲里的言論,其實是周而復始地出現,而最常質疑華小地位的莫過於巫統黨人,可是這些人卻從未因此受到巫統或「國陣」的懲治。 凱利表示,適逢巫統政黨大會,華小課題被政黨人士挑起,可說是一件平常事。但《南洋商報》認為,「要是大家都被允許隨意發表傷害其他族群的言論,那麼馬來西亞這個種族多元化的國家,必將輕易陷入難以修復的混亂之中」。
(印度人、馬來人、華人和西方遊客總是隨處可見,顯示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種族並存的和諧社會。尹鴻偉/攝)
由於「國陣」一直自稱為「一個照顧全民的政治聯盟」,因此其中巫統黨人發表的各種極端言論不斷遭到反擊,「因為這些言論除了傷害華社、傷害馬華,也傷害馬來西亞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國民團結。但願在緊接而來的巫統代表大會上,我們能夠聽到首相納吉重複其在馬華代表大會保證華小地位不變的言論,並訓令黨員從此停止對華小提出任何質疑」。 張倩燁說:「政治方面的因素也需要留意。隨著2008年『308選舉』與2013年『505選舉』馬華均表現不佳,國陣流失了大量的華人選票,政府的施政『被迫』轉向馬來土著化,這讓華文教育的存廢再次成為焦點。」 雖然馬來西亞政府近年來的撥款有提升的趨勢,尤其在最新的2013-2025年教育發展大藍圖中,首次將獨立中學納入其教育體系內,但仍未承認獨立中學的統考文憑。張倩燁表示:「個別華校董事依然支持自己的學校,但對大課題的敏感度不高,同時董總與教總之間還產生了分歧,就為了『關丹獨立中學』是否屬於真正的獨立中學。」 2014年10月22日,砂拉越州政府史無前例地宣布,將從2014年起常年撥款給州內14所華文獨立中學(獨中),第一年先撥300萬令吉(約為560萬元人民幣),接下來可能會逐年增加撥款。這是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國陣政府首次在執政州內宣布制度化撥款給獨中,砂拉越州首席部長阿德南沙登稱,雖然教育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許可權,但砂州政府認為有需要協助州內的獨中發展。 不過,州政府制度化撥款的先例卻是由反對黨「人民聯盟」開啟的。2008年大選民聯在多個州屬執政後,檳城及雪蘭莪州民聯政府開始每年撥出200萬令吉(約為373萬元人民幣)給州內獨中;檳州五所獨中各分得40萬令吉(約為74.7萬元人民幣),雪州四所獨中各獲50萬令吉(約為93.4萬元人民幣)。由於砂拉越州是馬來西亞唯一一個沒有巫統支部的州屬,因此反對黨民主行動黨全國副宣傳秘書張念群還藉機表示,「在沒有巫統的州屬,獨中才能獲得更自由平等的發展空間」。 目前,馬來西亞的華小也同時面臨著「微型」與「擁擠」的困境。張倩燁表示,隨著馬來西亞人口逐步往城市遷移,許多鄉村華小面臨學生短缺的問題,來就讀的學生大多為土著或原住民,但是搬遷需要龐大的經費,而重新申辦新的華小非常困難,因此很可能會形成關閉的命運。
(由馬來西亞華商開辦的大商場里,華文的使用更加顯著。尹鴻偉/攝)
「靠近住宅區與城鎮的華小已經過度擁擠,政府興辦的國民小學平均學生人數為1000名,但超過1/4的華小平均人數超過2000名,最高的甚至有4500名。」張倩燁說,「由於學校難以全面照顧學生,因此教育水平也顯得參差不齊。」 但是對於華人教育的未來,張倩燁認為有關樂觀:「隨著越來越多非華裔人學華語,前景應該會樂觀。一度拒絕進入政府內閣的馬華公會決定重新入閣參與執政,以及提出全新的施政框架——文明磁場,將帶動華文教育的發展前景。」 2014年10月12日,馬華總會長廖中萊在馬華代表大會發表政策演詞時,再度強烈抗議有人質疑或挑戰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地位,也促請政府採取適當措施,保障國家語言的多元性。他特彆強調,首相納吉的兒子季平也在北京學華文,並能說流利華語,「馬來族學習中文,不會削弱他們的馬來族特徵。華族學習馬來文,也不意味華族特徵將被削弱」。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會長方天興也希望那些極端人士不要繼續發表教育敏感言論,這些言論也不應再出現,「華小本來就是國家教育體系的一部分。馬華部長也應在內閣捍衛華小地位」。 《南洋商報》還評論:「一些單一種族或實行單一源流教育體系的國家,同樣會出現國民不團結及社會分裂的現象,究其原因,關鍵的因素在於政府政策的失衡。」
推薦閱讀:
※凈土法門: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96集)
※《銷售技巧-電話營銷-預約客戶的語言技巧溝通策略》中國最著名博客女王干群精美作品編號2014031303
※2014 年有哪些迅速崛起的公司?
※探索門胡俊暘整理2014、3、1探索門陰陽秘法論命簡介之一
※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9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