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熊培雲、劉暢悼念恩師劉澤華先生

幸有斯人慰寂寥

——悼恩師劉澤華先生

熊培雲

幾天前,劉澤華先生的女兒劉琰姐和我說老頭兒進入彌留階段了。只是偶爾醒來,沒多久就又睡過去了。姐姐接著說:「給老頭從信箱里發幾個字,看郵箱里有沒有信是他坐在電腦前的唯一動力,也是他能對自己有信心的唯一鼓勵,別寫悲傷的話。」

我立即停下手裡的事情,給先生寫了封信。抱憾的是,姐在先生醒過來時問我要不要發視頻,我說信馬上寫完,稍等五分鐘。而沒過幾分鐘,在我準備視頻時,姐姐說先生又睡過去了。

「這世界僅有正義是不夠的,還要有美」。在信里我和先生談到最近我在西歐、東歐、南歐的旅行,走訪二十幾家美術館的事情。

親愛的老頭,您此刻卧於病榻,而且師母和姐姐們對您關懷備至,我知道您心中一定還有週遊世界的夢想。我特別和您提到這次旅行,是希望您能夠為此感到寬慰。您桃李天下,像我這樣一個農家子弟,在念大學時得到了您的恩惠,從此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路也越走越寬。但願我所看到的,也是您希望看到的。我願以我的軀體代您去見證。當我行走在雅典衛城的斷壁殘垣上,或者坐船去愛琴海上的某個島嶼時,一切亦如您親臨……(節選)

前年12月15日,在天津,我帶了一本詩集去醫院送給先生。先生在裡間就餐時,突然聽到他喊了起來,嚇了我和何平兄一跳。當時先生身體已經非常虛弱,沒想到他竟然發出了那麼大的聲音。

先生沒有吃飯,反倒是兀自看起書來。書當時並沒有拆開,先生只讀了印在封底的《一代人》:

在自己的祖國

尋找祖國

在祖先的土地

流浪四方

只有哄堂大笑

沒有熱淚盈眶

手無寸鐵的人

學會了鐵石心腸

先生不停地與何平兄嘮叨,說這詩如何如何好,讓我一時不知所措,更驚嘆於他的生命像是被重新點燃一般。先生一生也是一個精神上的流浪者,晚年更往來於中美兩國之間。相較「鐵石心腸」,我在先生及其周遭所看到的多是人世間的至愛至誠。

先生於我有知遇之恩。與先生相識是我在南開大學讀歷史系本科的時候。大概是二年級的某天,我冒昧地闖到了先生位於南開園北村的家裡,並且帶了一本自己寫的舊體詩稿。此前我們素不相識,我只聽聞他曾經做了一件很有風骨的事情。先生雖然沒有直接給我授過課,但因這一次的拜訪,我也從此是先生的入室弟子了。

回想過去二十餘年,凡與先生相處,我們總是有討論不完的話題。而主題無外乎兩個:一是知識學理的探討,二是中國命運的憂思。師母愛惜先生身體,通常只允許我下午三點過去聊一個小時,而先生卻總是興緻盎然,有時阻擋不了先生的熱情,師母就讓我們聊到晚上,一起在家吃餃子。2013年年初,我周遊美國,還特別去看望在西雅圖的先生。回想那次印象最深的是我們一老一少,走在一片原始森林裡,那時先生身體還算硬朗,拄著一條木棍漫步。

先生主治先秦史和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一生提倡學術自由與思想自由,早在八十年代便提出除對象外,爭鳴不應有前提。對學生也從不苛求,有的更多是欣賞與鼓勵。作為成長於舊時代的文人,先生偶爾也會批評我少了點鬥爭精神。當然先生也知道我的秉性,所以並不真正責備。

和許多師友一樣,先生彌留世間的這幾日,我也在隨時留意先生的病情。我剛參加完一個活動,看到劉澤華先生的女兒在微信上發布恩師離世的消息。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依舊難免在眾人面前掩面而泣。如今之我早不是輕易流淚的人了。然而幾年來,唯獨知道先生的病情後,就免不了淚眼婆娑。

姐姐說,先生是在美國太平洋時間2018年5月8日0時28分在西雅圖走的。這是怎樣的一個赤子與學人啊。幾年來一直懸著的心,由動蕩終於變成了空空蕩蕩。

很快我抑制住了眼淚,差不多可以鎮定自若、談笑風生了,和朋友繼續聊著有關這個世界的點點滴滴。我知道那是先生樂意我做的,而不是徒自傷悲。就像每次在知識殿堂見到先生時,懷著赤子之心,互相傾聽與辯論。

人終究不只是一具皮囊。一個人只要被人思念,他是永遠不會真正離開這個世界的。

看到寧宗一先生在微信中說:「寧宗一永遠與澤華老弟共魂魄。」我就在想——人啊,這麼偉大的生靈,怎麼可能離去?我真的不相信。

自序幕拉開,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在西雅圖的春天裡,願先生此番睡去,只為了在另一個世界醒來。

悼念

悼澤華師

劉暢

剛寫完這幾個字,悲情中涌,哀思難禁。

2018年5月8日18點40分,從朋友的微信里得知:我的恩師、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領軍人物劉澤華先生於北京時間15點28分過世。剛看到消息,還有些難以相信:去年深秋,趁先生在津時去他家裡拜訪,先生雖明顯有些消瘦,但還是雙眸清亮,精神矍鑠,十分健談,雖要略微藉助耳機,但交流基本無礙,談到興奮時,每有會意處,他的雙眸會愈顯清亮,閃爍出機智的光芒。那次會面,為先生身體考慮,總想把時間控制在一小時左右,好讓先生休息,但先生談興很濃,話題很廣,那次談話竟歷兩個多小時……誰能想到,這樣一位智慧的長者,竟會這麼快離開了我們。

出於對思想史的興趣,我曾隨先生習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此時,與先生交往的場景不禁一幕幕在眼前展開:先生待人和氣,交談時,他帶著微笑的目光總是注視著你。他雖是治思想史的智者,頭腦中充滿思想,卻極善於傾聽別人的觀點,即使自己的立場與人不同,也很少直接與人爭論。他總是讓人把話說完,別人說時,他仔細傾聽。因而,他的周圍總是很熱鬧,不僅有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就是本科生也可以過來討論問題,年歲不分長幼,題目不論大小,自由交流,暢所欲言,完全是一派思想觀念的「自由市場」景象。其實,略微了解先生的人都知道,這種海納百川式的寬容與包容正是產生他思想的不竭源泉。每當這個時候,我心裡總是默默地感嘆「思想者不老」,先生善於獨立思考又不排斥其他有價值的意見(甚至包括反面意見),就使得思考問題成為其最大的樂趣,這種樂趣陪伴他一生。與先生交談,會明顯感覺到,一次談話的長短是由話題是否「有趣」決定的。與先生同坐,一次次談話之所以總會延時,是因為我發現先生興趣很廣,喜愛探索問題,對世界萬物尤其是思想史命題總是充滿興趣,並能夠從中體會到種種快樂,這就使得他的精神總是很年輕。

先生在《我是個一直有壓力的人》中所說:「我給自己的評價是:一個笨候鳥,肯於苦思。多年來專註於政治思想及其相關問題。飛來飛去加苦思總能發現新的問題,也陸陸續續寫了些文章。」這是極謙之語,實際上,先生治學,不僅宏大,而且細膩。就宏大而言,先生在尊重「史料還原」的基礎上,重視「思想還原」,從政治哲學高度研究古代思想史,重視普遍性、全局性、綱紐性的問題,積極發現、主動尋找並建立新的研究範疇。就細膩而論,先生治思想史,極其注重每一個概念、範疇、命題的研究,曾指出:「每個學科和學派都有它們的特殊概念和範疇,從而形成特定的思想形式……研究重要概念和範疇的發展變化,對推進政治思想史認識是極有意義的。」由此出發,先生提出了很少有人涉足深耕的概念與命題,如「公私觀念」「先秦黨論」「亦主亦奴」「主奴綜合意識」等,開拓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疆土。

先生在時,每感「思想者不老」;先生逝後,又長思「思想者不朽」。英國學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曾說,每個個體生命消失之後,會遺留下兩樣東西:基因和米姆(即精神基因)。基因不朽,但是構成我們肉身的基因結合體最終將會消亡。真正不朽的是精神基因。身體駕鶴西去,文章思想長留。初聞噩耗,心思繚亂,悲不自勝。當此悲痛之際,每念及此,略有安慰。

今晚報官方微信出品

作者:熊培雲、劉暢


推薦閱讀:

沉痛悼念馬克思主義法學泰斗孫國華教授
2016的留學圈,這些同學永遠安息在了異國的土地上
悼念姥姥

TAG:先生 | 悼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