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傳統婚俗文化及其流變的探析

全州傳統婚俗文化及其流變的探析2007/05/09 14:35

全州傳統婚俗文化及其流變的探析中文摘要 婚姻嫁娶是人成年之後最重要的事,作為人生禮儀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個人和個人所處的社區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它作為一項重大的民俗活動,也包含了極其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本文以對廣西自治區全州縣傳統婚俗的流變為調查背景,從民俗學的角度對全州婚俗進行一定意義的社會文化分析。文章對全州縣具有特色的傳統婚俗文化進行了詳細的記錄,並對傳統婚俗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流變進行了分析,進一步闡述了筆者對於這種流變現象的看法。通過對全州傳統婚俗流變的考察,我們不但可以看出全州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純樸的鄉土人情,更能從中透視全州近幾十年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全州傳統婚俗還會不斷流變,對全州傳統婚俗流變的研究無疑將有助於人們了解全州傳統風俗、民族特質和文化心理,同時也有助於地方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另外,由於全州傳統婚俗在全州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中逐漸淡出,本文對於全州傳統婚俗的詳細紀錄也有助於年輕一代的全州人了解全州的傳統風俗和文化。

導 言. 1

一、全州傳統婚俗文化分析. 2

(一)全州傳統婚俗禮儀. 2

1、戀愛. 2

2、定親. 2

3、婚禮前的準備. 3

4、婚禮過程. 4

5、婚後. 6

(二)全州傳統婚俗禮儀的文化特徵. 6

二、全州傳統婚俗流變的分析. 8

三、關於全州婚俗流變的思考. 10

結 論. 11

導 言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姻,是人生禮儀中的又一大禮。它構成兩性共同生活的社會關係,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生活內容。這一禮儀的重要意義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所說的那樣:「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①

婚俗,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婚姻習俗,它以有規律性的活動約束人們的婚姻行為與婚姻意識。婚俗的約束力,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科學的嚴整,依靠的是習慣勢力、民族心理與傳統文化。本文將以全州婚俗禮儀為主要內容對全州縣婚俗文化作淺顯分析。

全州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湘桂走廊北端。東南、西南、西北分別有都龐嶺、海洋山、越城嶺山脈環繞,一條湘江自西南向東北斜貫全縣。全州不僅依山臨水,而且湘桂鐵路和322國道呈平行狀穿境而過,交通極為便利。由於地勢環境與交通環境的得天獨厚,全州歷史悠久,秦置零陵縣,漢置洮陽縣、並置零陵郡,隋改為湘源縣,五代後晉置全州,元代升為路,明初改為府,旋降為州,直至清末。民國2年改稱為全縣,1959年10月改為今稱。全州文物、山水,承荊、楚之文運,兼瀟、湘之靈秀。千年湘山古寺,昔稱「楚南第一禪林」。漢洮陽城遺址,古迹猶存。炎井河谷,二十里一線江天,仰觀蔽天古木,俯聽奔流擊石。炎井溫泉,入浴稱身快意。天湖水庫,浩淼煙波,高處不勝寒。600年前,全州尚屬湖廣,接受楚文化較早。教育事業,源遠流長。人才輩出,科名亦盛,自宋至清,全州進士及第者共143人,舉人1570人。昔時全州,明有內閣大學士、內閣首輔蔣冕,輔佐世宗,廣施仁政,遣散宮中宮役、婦女等14萬餘人;清御史謝濟世,彈劾寵臣,充軍塞外,不改初衷。湘山寺畫僧石濤,開一代畫風,又「寸紙尺璧」之譽;清史學家蔣良騏所纂《東華錄》,一向為史學家推崇。到如今,解放後至90年代,據不完全統計,全州縣副教授級以上的專家學者共600餘人。(《全州縣誌》) ②

由此可知,全州不僅風景秀麗,且人才輩出,文化底蘊也較為濃厚,由於大力推廣教育,再加上曾分屬湖廣及廣西,接受了兩地的文化熏陶,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特點。在民俗方面,也較之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一、全州傳統婚俗文化分析 全州縣雖然存在瑤、苗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但漢族還是佔了總人口的絕大多數。因此,在此所提的全州傳統婚俗指的就是全州縣漢族人民一直所沿用的婚俗禮儀。

(一)全州傳統婚俗禮儀 全州傳統婚俗與中原漢族傳統婚俗大致相同,但也有很多細節上的差別,顯示著全州地方民俗特色。下面筆者將詳細敘述全州傳統婚俗流程。

1、戀愛 在傳統的全州婚俗中,與中國漢族傳統婚俗一樣,受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所謂「男女授受不親」,舊時男女之間連基本的接觸都不敢有,更不可能有自由戀愛。因此,在解放前,尤其是封建統治時期,全州的男女建立婚姻關係的開端不是源自男女之間的感情確立,而是完全由媒人連線,憑媒妁之言打下結婚基礎。在全州,農村議婚中有一個重要程序,叫「看旦」,又名看家門、查家。屆時女方和兩位稱為「陪花姑娘」的姑娘在10多位親友的陪同下,到男方家查訪家況(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設宴款待。期間由媒人介紹議婚雙方相識。女方親友代提財禮要求,男方當時通常一概應承,並贈諸賓客「行腳錢」。次日,雙方通過媒人細議。有些地方還允許進入議婚男子內室翻箱倒櫃察看真情實況,之後再通過媒人議婚。

2、定親 在流傳已久的全州傳統婚俗中,定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媒人的雙方奔走之下,如果男女雙方父母都滿意了,男女二人便可在父母的許可之下定親。定親在全州被稱為「下定」,而對於女子而言也稱為「放旦」,即放定在某個地方的意思(在全州話中,『旦』就是地方的意思)。

定親的首要工作就是「合八字」,即拿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請算命先生合過,看是否有相剋的情況,沒有相衝,便互相交換兩家的庚譜,作訂親的憑據。合八字在舊時全州人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它不但影響到夫婦的幸福,而且影響到整個家庭的幸福。因為據說如果女人的八字「克夫」,結婚後丈夫就難免一死;反之,如果男人的八字「克妻」,結婚後妻子也難免一死。女人的八字如果犯了「掃把星」,結婚後便會使丈夫家裡不斷發生亂子。由於人們的重視,因此,在全州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很多關於「合八字」的諺語,如:

自古白馬不配牛,羊鼠相見一旦休。

金雞不與狗相見,青龍見兔淚交流。

豬猴相見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頭。

蛇配虎、男克女。

豬配猴,不到頭。兔見蛇,如刀割。

白馬怕青牛,烏豬怕猿猴。

黑狗不能進羊圈,庚雞見犬淚相流。

又如: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命長壽。

黑鼠黃牛兩頭旺,青牛黑豬喜洋洋。

龍雞更久長。

按照這些諺語的說法,如果生肖相剋便不能成婚,如相配則被認為是美滿姻緣。舊時的全州人,無論貧富都對此深信不疑。只有八字合好了,才有下文,也就可以下定了。

下定時男方需準備好擔子,包括糯米做的粑粑、酒、肉(肉要正菜,即豬的腿肘子肉)、布(一定要四匹)等,來到女方家宴請女方的近親,定下婚姻關係。

然後,是報日子。男女青年相識了解後,稟告父母,托媒人溝通,男方給女方送彩禮,然後定婚期。 在媒人的說服下,雙方意見一致後,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給女方,約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長和舅舅到男家相會,男方設宴款待。小夥子執壺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後敬自家舅舅,然後先客後主依序敬酒。雙方商定婚期,訂婚告成。爾後男女送女方重禮、聘金,女方準備嫁妝,男方準備傢具,依期舉行婚禮。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對糯米粑(俗稱「團圓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領神會,盛情款待並請左鄰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議將婚期提前。日子定下了,這門親也算是最終確定了。

3、婚禮前的準備 定親之後就要開始做婚禮的準備工作了。由於傳統的全州婚俗中婚禮的過程相當繁瑣,因此婚禮前的準備工作也比較複雜。

在婚禮前的日子裡男女各自為婚禮而籌備,男方主要是在物質方面要做足準備,而女方除了要準備好嫁妝以外,還要努力做鞋,要趕在出嫁前做出很多雙鞋,用來送給自己的父母親人,媒公媒婆,未來的丈夫和公公婆婆等。

另外,從出嫁前的一個月開始,女子便開始「哭嫁」,每天早上起床前躺在床上便要哭一場,哭訴的內容大致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自己不能常伴身邊的愧疚、對父母家人的不舍以及對未來生活的迷茫等等。女子的母親通常都會陪哭,哭的內容主要是教誨女兒出嫁要從夫,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不要惦記家裡等等。

4、婚禮過程 傳統的全州婚俗中婚禮非常隆重,前後要辦上三天。頭一天男方家裡便開始搭灶、殺豬、打酒,準備酒席。還要請鼓樂班子(一班七人,有錢的人家往往請兩班),請到後,要一連吹打三通,以便通知左鄰右舍,將喜事宣揚出去,壯大聲勢。

第二天,男方要趕豬趕羊、送酒、大餅、果盤和雞鴨等家禽去女方家,供女方家裡宴請賓客,同時,還要送去為新娘準備好的嫁衣頭飾,這是確保翌日順利迎娶新娘的必要準備。因此,在全州歷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雙豬雙羊換架梁床,四雞六鵝換床被窩(即被子)」。男方送去的物品上面都要放上貼有紅紙的柏子青,喻四季長青。而這一天對於女方來說是出閣前的大日子,因此也非常隆重,不但要把重要親戚都請來喝喜酒,還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另外,在這一天的晚餐期間還要由兩位陪花姑娘(即伴娘)陪同,新娘在堂屋中間,雙膝跪地,向客人們拜請「壓籠錢」(因拜得的錢要壓在箱底而得名,實際是女子出嫁後的私房錢),全州話中還有一種說法稱為「拜姐錢」。

另外, 全州縣還流行一種叫「坐堂紅」的風俗。男女青年結婚的前一天分別在自家祭祖並接受尊長訓誡。新娘穿紅掛飾,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細聲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敘姐妹情。姐妹們叮囑新娘過門後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贊新郎俊秀勤勞。當新娘訴說不如意的心事時,姐妹們多方勸慰。唱到深夜方依依告別並贈禮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廳,接受長輩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教。教導結束老人退堂,小夥子們說笑打諢追新郎,歡樂深夜方散。

第三天,是結婚的「正日子」。所謂「正日子」就是男女成婚的良辰吉日。程序分為以下幾大類:

迎親。這日一早,在新郎的帶領下,迎親隊伍便前往新娘家迎親。迎親隊伍主要由新郎、新郎的幾位親友、媒婆、陪花姑娘、鼓樂隊、還有轎夫組成。當隊伍到女家門前時,女方的孩子們趕緊在門前架凳阻攔,俗稱「攔轎」。直到男家主事撒些小額硬幣後他們方才讓其入內。「攔轎」習俗是原始社會「搶婚習俗」的殘留,最初的涵義是為了保護自家女子不被異族部落搶去,但經過久遠流傳,在全州已經演變成新娘家人對女婿的一種磨練以及對新娘的不舍了。進門後,新郎先拜岳父母,並給眾親友敬煙,男家主事隨後呈拜貼,拜女方祖宗、拜親家。然後在新娘家吃過午飯,下午才接新娘走。新娘臨走前先由自己的兄弟背著拜過祖宗,才能上轎。上轎前還需「哭嫁」一番,這次哭嫁要比先前每天早起時的哭嫁更為熱烈,全州俗稱「哭新娘」,哭時順序很有講究,須先哭祖宗,後哭在世,所哭內容多為敘述父母養育之恩,咒罵媒婆和接親之人,也有的表達自己婚姻不能自主的憤怒等,詞意懇切,曲調委婉。

在全州,哭藝如何常作為衡量女子才智賢德的標準。通常哭聲愈凄厲愈好,而不哭則被視為不體面,不哭不熱鬧,不哭家庭不興旺,不哭為人笑其忘本。這時母親往往也陪著一起哭,母女倆難分難捨,新娘遲遲不肯上轎。上轎時辰一到,嗩吶手便來到新娘閨房門口「吹」促新娘「出親」,但新娘一般不會輕易「出親」,而是繼續號號啕大哭,以示依戀,通常如果新娘出親時不哭不「賴」,則會被人罵為沒良心,會被人嘲笑成「一口粑粑一口糖,有了丈夫不想娘」。為了趕上吉時,男方帶來的媒婆和陪花姑娘便努力勸新娘上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甚至要強拉上轎。上轎以後,女方還要派出兩位小孩來「壓轎」,一般是一男一女,喻為「金童玉女」。「壓轎」也是表示女方家長和親友對新娘的不舍,因此,壓轎的小孩一路上都會吵著轎子不能走得太快。在迎親隊伍走出約一里路時,新郎就會掏出紅包給壓轎的小孩,讓其下轎,自行回去。如小孩不肯小轎,新郎就需再添打賞錢,直到小孩滿意下轎為止。在來回的路上媒婆都是坐轎子的,一般新娘坐的是八抬大轎,媒婆則坐四抬小轎。

接親。

在估計迎親隊伍快到家時,男方這邊便派出接親的隊伍在家門口接親。接親的主要任務是由一位有子有福、能說會道的「接親婆」來完成。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福祿雙全的女人來做「接親婆」,主要是因為舊時婚禮常常忌諱命途多舛的人參加,所以需要這樣一個命好的婦女,圖的是個吉利,是希望新娘將來也能像「接親婆」一樣大福大貴。當花轎在家門口落定時,陪花姑娘將新娘扶出,這時,「接親婆」便端著一個米篩上前在新娘的頭上轉幾圈,再抓一把米揚手撒在新娘的頭頂,意為替新娘壓驚辟邪。

另外,米篩里除了米以外還裝著一把尺、一盞燈、一塊黑布。一把尺,喻為讓新娘在進夫家門前先衡量一下自己,日後言行要自重恭謙;一盞燈,預示著新娘來到夫家人生路將越走越亮;一塊黑色的布,是代表新娘的婆婆來與新娘會面(之所以不是婆婆親自出來迎接,而是用一塊衣布來代替,是因為這樣既行了見面禮,又端起了婆婆的架子,給了媳婦一個下馬威),此外,還有四朵貼有紅紙的柏樹青,新娘見到柏樹青後,從自己的口袋裡掏出同樣貼著紅紙的四朵四季青,撒在柏樹青中間,意為與新郎會合。

新娘進屋。

新娘在進洞房前,必須先解開事先系在房門上的兩個紅綢結中的一個,另外一個由接親婆代為新郎解開,喻示新娘新郎都願意改掉以前的壞毛病,日後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然後新娘才能進新房,進新房後坐在床上,這時家婆才親自出來,用梳子象徵性地為新娘梳梳頭,表示對新娘的關愛,而新娘則需行磕頭禮,表示感謝。家婆走後,有一個小孩(一般為女童)會端出一盆清水來到新娘跟前,請新娘洗手,意為替新娘接風洗塵,新娘洗畢,會丟九個銅錢(解放後銅錢漸少,便用硬幣代替)到盆里,表示對小孩的打賞和感謝。接著,小孩又端出一杯糖茶,請新娘喝,新娘喝過以後日子就會甜甜蜜蜜。禮畢,新娘便坐在房中,等待拜堂。在等待的過程中,新娘只能端端正正地坐著,千萬不可躺下,躺下就意味著以後的日子將常卧病在床了。

拜堂。

拜堂一般是在黃昏時段。在拜堂前,全州還流傳著一種叫「討鑰匙」的風俗。新娘之嫁鑰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親郎」的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親郎送紅包討鑰匙,以便拜堂後打開箱子,展示其中穀米錢物,象徵婚後五穀豐登、家庭富裕。送親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親郎收下封包,新郎討得鑰匙後,歡歡喜喜與新娘拜堂。 新郎請新娘出來拜堂,先拜祖宗、高堂、再拜親友,從至親的外公外婆舅叔姑姨一直往下拜,拜到哪個親友時,哪個親友便出來在新郎新娘面前丟個紅包做禮錢,並說些祝福的話。禮錢不論多少,只表心意。拜堂完畢後,新郎再把新娘送回洞房,晚宴席間,因舊時婦女羞於見客,所以只由新郎出來向前來道賀的鄉親故友敬酒道謝。

鬧洞房。

在全州,鬧洞房另有別稱,稱為「喝抬茶」、「吵茶」或者稱為「吵房」。這是因為全州人民有著特殊的鬧洞房的方式。全州人鬧洞房不分男女老少,只求熱鬧喜慶。吃完晚飯,村裡的男女老少便提著自己準備好的一鍋菜和四個盤子(即四盤瓜子花生等小吃)來吵茶了。先是輪番敬新郎的酒(自己帶來的菜就做敬酒用),每敬一杯酒都要以詩的形式講一句「彩話」,也稱為「囈詩」,囈不出來的,或者囈得不好的,新郎可以不喝酒。待把新郎灌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喝抬茶」。「喝抬茶」的意思就是要新郎新娘兩人合抬一杯茶,輪流敬給在場的每一位喝,但被敬的人並不會輕易就喝下這杯茶,而是要出盡難題先把新郎新娘戲弄一番,直到自己滿意了才肯把茶喝下。吵茶的人所出的難題應有盡有,完全不顧新郎新娘的感受,如果新郎新娘不肯照做,就點鞭炮往新郎新娘腳下丟,直到他們乖乖照做為止。因此,往往到天亮也沒有辦法敬完所有人的茶,所以吵茶通常都是要吵到將近天亮,大家才肯散去。新郎新娘只能在天亮之前睡上一兩個小時。

翌日,新娘還要早早起床,去催促長輩親戚們起床,並為他們端上洗臉水,以示尊敬。早飯過後,新娘還要當著親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陪嫁箱子打開,一一向親友展示自己的嫁妝、衣物和有多少「壓籠錢」。然後親友們便相繼離開。整個婚禮也算完滿結束。

5、婚後 在全州,新娘在婚後的三天是絕對不能洗碗的,因為全州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新娘如果在新婚還不出三天便洗碗,以後就會敗家的。但除了洗碗,其他事情都可以做,而且要聽家婆吩咐。婚禮過後七天,新娘娘家會來一個兄弟接新娘「回門」,即回娘家住。新娘臨行前,由家婆做好擔子,作為禮物帶回娘家。新娘接回家住七天後,再由其兄弟送回,回來時帶回娘家做的擔子,表示回禮。

(二)全州傳統婚俗禮儀的文化特徵 以上,便是全州傳統婚俗的整個流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新人完婚的整個過程中,雖然大致流程與中國傳統的「六禮」一致,但有很多獨特的細節,卻顯示著全州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下面,筆者將一一進行簡要分析:

第一、全州傳統婚禮具有很強的象徵性、裝飾性。從新娘上轎到拜堂,至入洞房,每個程序都以象徵性、裝飾性的甚至較為誇張的動作、語言,求其義或取其諧音。滿堂結綵,貼紅對聯,接親禮、鬧洞房,戲新郎等,其中都包含了人們對新人的祝福和希望,過程極其講究和繁瑣。

第二、全州傳統婚禮的宗教性。一對青年男女的婚事,從提親、合婚,到婚禮日期的確定,乃至婚禮大典的程序、形式,滲透著對命運、天意的信奉,神秘而不可理喻。像青年男女能否成婚,往往取決於偶然的因素,諸如生辰年、月、日、時、屬相等;再則婚禮過程中,有諸多的禁忌戒律,它所宣示的是當事人對自己幸福的無法把握和主宰的情勢;同時,也是對生命起源、人自身生存狀況的無知。

第三、傳統婚禮對人際關係的整合性。一般傳統的婚禮都是要「開筵受賀」,大宴賓客,是每個家庭聯絡人情,擴展人際關係的重要契機、手段;使建立於血緣、家庭、宗法的自然關係網路更鞏固。在婚禮過程中,當事人只是家長導演的人際整合大戲中的一個角色,任其擺布。青年男女沒有自主權。

第四,全州自古重視教育事業,在婚俗方面也受到教育事業的影響。全州的教育事業,源遠流長,人才輩出,在封建時期就科名亦盛,因此,全州深受封建思想和漢文化的熏陶。在婚俗方面主要表現婚禮過程中很多禮節和用品都具有很強的象徵性和封建色彩,尤其是「囈詩」和貼對聯,全州人鬧洞房對「囈詩」的要求非常高,既要生動形象又需頗有文采,而婚禮中所貼的對聯也非常講究,要由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的人來寫,而且對於「頭婚」和「續弦」等不同的婚禮,對聯的內容也要求不一樣。

第五,全州傳統婚俗中,相當注重體現出女子要三從四德,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子,一定要以公婆為尊,順從丈夫,要有好脾氣,好品德,否則便會丟娘家人的臉,為人所不齒。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婚禮過程中多出細節看出,如哭嫁時母親的教誨、接親時家婆不肯親自出來見面的傲慢等。

第六、全州傳統婚禮的功利性。傳統婚禮的締結,其實是變相的買賣關係,所謂納八字、送聘禮,換言之,男方只有送聘禮,才能娶到妻子。而其過程中不時發生賣女納財的悲劇;同時婚禮大典,大宴賓客,耗資甚巨,對中、下層老百姓家不勝重負,造成不良的社會風氣。在全州開庭受賀的風俗十分盛行,男女雙方的家中都大宴賓客,其場面十分鋪張。

第七,全州傳統婚禮非常重視媒人。千里姻緣一線牽,這條非常重要的線便是那時的媒人。舊時,一樁美滿的婚姻,靠的全是媒人不辭辛苦的兩頭抹油嘴,因此,男女雙方都非常重視媒人。新娘在未嫁之前便開始做鞋,用以謝媒人;接親時,媒人也享受著「坐轎子」的獨特待遇;另外,在新人完婚後第二天,還要特地準備好五品(雞、豬頭、魚、豬肉、鴨)和布料鞋子等謝媒。

第八,在全州的傳統婚俗中,與中原漢族傳統婚姻類似,當地有嚴格的同姓不婚的習俗。雖然現在這種習俗已不再具有權威性,同姓之間有通婚者,但仍有五服的嚴格限制。所謂五服,對一個人來說,上溯到高祖的直系親屬,下溯到曾孫的直系親屬,兄弟及其下溯到第三代的男性後裔,伯叔及其子孫,伯叔祖及其兒子,曾伯叔祖及其曾孫,以及所有這些人的姐妹。在全州,五服之內是不準通婚的,但是「親上加親」的平表婚和交表婚仍然存在。

總之,全州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並且在封建統治時期就人才輩出,科名亦盛的古老郡縣,自然深受封建思想和統治的影響,因而傳統的婚俗文化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思想的烙印,同時也反映出全州人民勤勞質樸的本性。

二、全州傳統婚俗流變的分析 婚俗,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必然帶有那一社會的深深烙印;而當社會發生變革時,其影響也必然反映到婚姻禮儀上來。社會的進步,必然導致婚姻禮儀的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婚姻禮儀作為一種世代相傳的文化現象,在演進過程中具有相當的傳承性和穩定性。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禮儀,會受到人們廣泛的承認而歷久不衰;一些惡風陋俗也會憑藉舊的社會殘餘勢力因襲衍留下來。

全州的傳統婚俗是在長期的封建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但是隨著封建體制的瓦解和新中國的成立,在近幾十年來,全州的傳統婚俗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八十年代以來,全州男女開始自由戀愛,雖然這時還存在「介紹人」,但介紹人只起穿針引線的作用,遠不如先前的媒人重要,婚姻關係能否最終建立,完全是看男女雙方的意願,父母也很少加以干涉,男女關係逐漸開放。到九十年代,連介紹人也不需要了,男女之間完全是自由戀愛,全州人也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建立起了婚戀新風尚。另外,男女之間訂婚也不再受八字的限制,除了少數農村人還信八字外,一般都不再「合婚」。

第二,解放以來,全州人結婚送禮逐漸變得淡泊,男方不再需要豐厚的聘禮,女方也不再需要豐盛的嫁妝。前來慶賀的客人的賀禮也少了許多,尤其是解放初期,全州很多男女的婚禮非常簡單,只是簡單地請幾個要好的親友吃頓飯,有的甚至直接搬到一起住就算成婚了。但是,八九十年代以來,又開始大興盛宴和送禮,很多有錢的人興起了新式婚禮,宴請賓客要去酒店賓館,排場日益奢侈,親友送禮也只送紅包,而且紅包日益加厚,奢靡之風日盛。即使是在農村,那些在自己家中操辦婚事的,程序也遠不如傳統婚俗那麼繁瑣講究,省去了很多程序,如舊時非常重視的「喝抬茶」,現在基本不再有,即使有,也只是簡單地鬧一下,熱鬧的程度大部如從前。人們更重視的,是能得多少「彩禮」。

第三、全州傳統婚姻關係中的人際關係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婦女地位的逐漸提高,在傳統婚姻關係中的男尊女卑、婆尊媳卑的家庭人際關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全州的女子在家庭生活中不用再唯命是從,更不用再事事聽從家婆的安排,受家婆的壓迫和管制。但這樣也出現了很多婆媳不合的現象,以前縱然是家婆嚴厲,但因為媳婦懂得尊重和孝敬,因此家庭生活也總算和睦,但現在由於有些女子缺乏對婆婆的孝心和包容之心,反而致使家庭矛盾加劇。

第四、「花轎」的演變。在全州傳統婚俗中,每個待嫁閨中的女子都嚮往著能坐上八抬大轎,對於女子來說,那便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和榮耀。但解放以後,轎子作為一種封建殘餘,也隨著封建體制的崩潰而消失了,於是,女子出嫁便只能靠步行。到1965年左右幾年,流行復古,全州的轎子又出現了一段時間,但也只是曇花一現。七、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全州的經濟也出現了騰飛,人民生活富裕起來了,開始出現「以車代轎」,富裕一點的人坐麵包車、轎車、而在農村,家境差一點的則坐拖拉機,總之,車成為了現代的「花轎」。

第五、全州婚俗城鄉差異拉大。傳統的全州婚俗無論是在全州縣城還是在鄉下農村,過程內容都是一致的,只是由於貧富差距在排場上有大小之分而已,但由於全州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因此,在封建時期,富人並不都在縣城,往往鄉下更是卧虎藏龍。然而,自八、九十年代以來,這種狀況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鄉差距的拉大,縣城的人逐漸富有了,而農村卻依然落後,因此,在婚姻大事上,縣城的人更加有資本加以重視,婚禮較之農村要隆重得多,花費也大得多。據了解,現在全州縣城的男青年在新婚之夜還興起了一種新的鬧婚方式,那就是在晚宴過後邀上幾個好哥們一起上街,朋友們幫著敲鑼打鼓,自己則高聲喊:「我結婚了!」,以此來表示慶賀。而相比之下,農村的鬧洞房則顯得冷清多了。

第六、全州人的結親範圍擴大。在傳統的全州婚俗中,女子一般都不遠嫁,而且受到同姓不通婚的限制,但是解放以後,這些限制都不存在了,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左右,受改革開放的影響,全州農村有很多女青年都開始外出打工,在外面與外地的男子相戀,便嫁在了外地,多是福建、四川等地。到現在,由於全州縣人民都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很多「鯉魚跳農門」的全州子弟,外出讀書以後都在外成家立業了。但是在全州農村,還是受到五服的嚴格限制,未出五服的青年男女不能通婚。

第七、自從1950年國家第一部《婚姻法》頒布以後,全州人的婚事逐漸走向合法化、正規化。首先,表現在婚齡上,在舊社會,全州男女的成婚年齡一般是在十五六歲左右,而解放以後,婚齡則逐漸上升,逐漸合法化,但是在全州農村,七十年代以前,婚齡仍在十六到二十歲之間,與婚姻法的規定相悖。七十年代以後則多在二十歲以後成婚了,近些年,更出現了很多晚婚晚育的現象。其次,是婚姻開始有了法律保障。在舊社會,男女成婚不需要登記,舉行一場婚禮便成為「合法」夫妻,其婚姻即得到社會的承認,沒有一紙婚書可以證明,這樣雙方的權益就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任由丈夫處置,這種情況在解放以後得到了很大改善,離婚不再是男子的專權,婦女也有權參與和抉擇,但在八十年代以前,由於政府並不強迫登記,因此,在農村,很多夫婦都未曾打結婚證,又很多都是後來去補辦的。八十年代以後,婚姻得到普遍宣傳,全州男女結婚都會自覺進行婚姻登記了。

總的說來,解放以來,全州婚俗逐漸破除了傳統婚俗中的一些封建做法,簡化了婚俗禮儀,節省了人力物力,為家庭減輕了不少負擔,尤其是解放了廣大女性,女子做新娘再也不用受哭嫁、做鞋、吵茶之苦了。但是,新的婚俗做法,也丟棄了傳統婚俗中一些值得傳承的東西,少了許多婚禮的樂趣,尤其是近年來的婚禮奢侈而且重收紅包,少了許多人情味。

三、關於全州婚俗流變的思考 全州作為一個農業大縣,傳統婚俗在維護社會倫理關係,保護全州人民的婚姻家庭關係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由婚俗維繫社會秩序的舊社會,全州婚姻家庭關係是協調和睦的和有序的,幾乎每家每戶都過著男耕女織、父慈子孝的生活,離婚率低,糾紛少。村裡人彼此之間熟悉得不能再熟了,每個人對其他人的生活背景、生活方式、家庭成員甚至性格特徵都有了全面掌握,每個人都能對自己、對別人明天的行為作出準確的預測,發生糾紛,大家都知道應該怎麼來解決。在那時的全州農村,一切都好像調整好了的,雖然沒有看得見的規則。因此在舊社會的全州,雖然缺少婚姻法的約束,但社會秩序依然井井有條。

社會學家認為:熟人社會以情感為紐帶,不需要法律,需要法律的地方只是在陌生人之間。經濟學家則解釋道:利益在熟人社會被情感沖淡到看不見的地步,沒有利益的訴求,何談有權利的主張和權利觀,沒有權利也就無所謂法律了。(《法治建設及其本土資源 》)③。他們都從自身立場給出了一個令人可以接受的解釋,但卻不能成為為婚姻法開脫責任的理由,因為婚姻本是以感情為基礎的,婚姻法不能忽略人們之間的情感。也許有人會指責舊社會落後,封閉,經濟不發達,並辯解說,隨著社會走向開放,現代化,水平提高,這種狀況會改變的。確實,當整個全州還處在封建專制社會時,人們不得不接受經濟落後、文化不開放的現實。於是,當新中國成立以後,全州人民力圖改變這一切,他們的努力使得農村走向城市化,農業走向工業化,經濟走向市場化,高樓取代了平房茅屋,公路取代了鄉村小路,鄉土社會悄悄走上了現代化之路。

隨著全州經濟的日益發達,許多外來的婚俗開始慢慢地滲透在全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全州人民變得現代了、時尚了,但與此同時,傳統婚俗被拋棄,鄉土秩序被打破,現如今的全州青年再也無法感受傳統婚禮的熱鬧與隆重,也無法感受到舊時大家庭的融洽與和睦,難以體會到那種濃濃的鄉土人情了。

也正如有人預言的,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傳統習慣婚俗慘遭破壞,被遺棄在歷史的車輪下,鄉土秩序土崩瓦解,人與人之間變得陌生起來,離婚率居高不下。於是,很多全州當地人、尤其是當地農村裡的人們困惑了,當他們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安逸生活時,卻發現在某種程度上,現代化之路是一條不歸路。尤其是出生在50年代以前的老人們,更是無法理解生活富足的今天,人情何以變得如此淡泊。

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固然是普天之下人民的福份,新法制、新風尚也是現代文明進步的標誌,但筆者認為,老祖宗的傳統文化也不可全盤拋棄,全州傳統婚俗縱然存在著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但也有許多值得繼承和發揚的地方,畢竟,傳統婚俗展現著全州特有的地方文化與風土人情。「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是正確的做法。

結 論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習俗,不同地域的婚俗折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全州傳統婚俗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現代人已經很少能見到那樣繁瑣而隆重的婚禮了,筆者通過對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全州老人進行多方走訪、調查才能詳細了解到全州傳統婚俗的細枝末節,並作詳細紀錄,這應當也有助於現代的全州人了解全州的過去,以便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揚長避短,建設好全州的未來。

另外,通過對全州傳統婚俗流變的考察,我們不但可以看出全州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純樸的鄉土人情,更能從中透視全州近幾十年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變遷。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全州傳統婚俗還會不斷流變,對全州傳統婚俗流變的研究無疑將有助於人們了解全州傳統、民族特質和文化心理,同時也有助於地方文化建設與社會發展。

-------轉自《全州家園》素心如月

推薦閱讀:

吉祥文化 吉祥物
以前的2角的硬幣,現在值多少錢?
我的口糧酒,普茅(飛天,五星)劍南春(珍藏級,十年)汾酒青花30年,每月2500?
日用之器—飯盒
你一定要跟好看男生戀愛的5大理由 | 顏!是!正!義!

TAG:文化 | 傳統 | 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