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千里批于丹:一知半解強說「佛」
馬千里批于丹:一知半解強說「佛」 |
發布:明華居士[全部文章空間留言] 日期:2011/10/9 13:11:00 收藏 |
|
||
今天發布兩篇有意思的文章,一是寬容法師整理的于丹說佛(http://www.xuefo.net/show1_93409.htm),另一篇就是這篇千里馬的批評---網站注。 先來說說「覺悟」吧。「覺悟」作為佛教用語,特指領悟教義的真諦。于丹通過牽強的拆字遊戲說覺悟「就是看見我的心」,當作笑話聽聽得了,當不得真。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一般認為是漢代傳入。作為外來事物,當時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漢字,就通過音譯的方式直接翻譯為「佛」,而這個「佛」字是從古「拂」字的異體字借用來的。在印度,「佛」的含義就是「知」和「覺」。這兩個字基本體現了佛教的理論體系。「知」,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切智慧和知識,二是指獲得這些智慧、認識這些知識的過程和方式;「覺」,就是通過「知」而達到了無所不知的通達,對於人生宇宙、過去、現在、未來,通通覺而不迷,這才叫覺,是「知」的結果。所以「覺」就是修佛達到的終極狀態,很多寺院因此也叫「大覺寺」。後來,佛教的教義越來越多,層面和深度無所不及,又統稱為「佛法」。到此,「覺」的對象就被稱為「佛法」。現在我們解釋「覺悟」就是指領悟了佛法的真諦。那麼,「悟」是怎麼回事呢?「悟」不是佛教專用詞,我們也說「悟道」。唐代佛教興盛,這個「悟」就被用來作為佛教漸悟的過程了。「悟」的累積最終達到「覺」的最終狀態。而作為現代漢語中的「覺悟」則只是指「覺」。我們為什麼要多說幾句佛教,是因為莊子哲學開禪宗一派,庄、佛兩家多有可參見者。佛家通過「知」的修鍊,通過無數次的「悟」,對萬物萬理瞭然於心,成就於「覺而不迷」,以達「覺悟」;而庄學也是通過「知(德)充附」,由「小知」到「大知」,也是萬物萬理瞭然於心,成就於「無待」,以達「逍遙遊」。我們看,佛家的「覺悟」又何嘗不是莊子的「逍遙遊」呢?如果于丹按著這個思路借用佛家的「覺悟」來讀莊子、講莊子,其心得則出而有因。但她並沒有這樣做,原因很簡單,因為她第一不懂得莊子,第二不懂得佛家。前者論述備矣,關於佛家,于丹在基本概念上就開始錯誤了。于丹首先把「覺」和「悟」混淆了。于丹說:「覺是第一個階段。」而實際上「覺」是佛家的最高階段。于丹繼續說:「比如說你聽到了某種知識,有一個人跟你說了一句話,突然之間眼界通透,所謂醍醐灌頂,這叫有所覺。」這實際上是對「悟」的描述。另外,「醍醐灌頂」是特指讓人達到徹底覺悟的智慧灌輸,快速達到佛家的最高境界,怎麼反而成了「第一個階段」了呢?其次,于丹不知道佛家的終極目標。說于丹混淆了「覺」和「悟」其實是不準確的,實際上于丹把兩者都當成參佛的過程了,她說:「覺是一個瞬間,悟是一個過程。」並且說:「把所有覺的瞬間,與長長一生的悟結合起來,你所到達的就是終於看見我的心。這是人生的大覺悟。」在她看來,佛教的終極目標不是「覺」,因為「覺是一個瞬間」,而是「終於看見我的心」。我們前面說過,從哲學角度理解佛教,佛教是研究宇宙、人生的學問,對世間萬物萬理通達融通才達到「覺悟」,僅僅「看見我的心」是遠遠不夠「覺悟」,更談不上「大覺悟」。「只有看見自己的心,才是覺悟」,這就是于丹所理解的佛家思想。什麼叫「看見自己的心」,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佛家講的靜心,庄學講的「心齋」,儘管都帶個「心」字,但都不是「看見自己的心」,而恰恰是「虛心」、「空心」。于丹亂講覺悟錯講心,佛家莊學兩不著邊兒。這些與其說是庄學概念,還不如說是文化常識甚至生活常識,于丹的錯誤是很明顯的,奇怪的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信之確確! 塞外李悅認為,于丹將「三界」解釋為「前世、今世及下世」是亂講。「佛學不可亂講,大乘佛學的三界是指佛教宇宙觀的三個層次,這三界就是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欲界層次最低,其上依其精妙程度是色界和無色界。」他指出,于丹將「三界」錯解為「前世、今世及下世」,是將佛教的「三世因果」說與「三界」說混淆在一起了。「于丹教授沒有學佛的學歷,講錯了是可以原諒的。但沒學過就是沒學過,不能隨便亂講。粉絲們不知道你沒學過,聽了你的演講,還要四處跟別人講,所謂謬種流傳,其害大焉。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