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能亂性,也能亡國,還是歷史進步的主要發動機?

關注"智客"↑,全球頂尖智庫精選薈萃。

文 | 徐壯志

來源:知食中國

年事漸老,近來已不太能喝酒。前兩天一位重要老友來訪,住了兩天,竟沒喝高一次。回想倆人都默契地不提「把剩下的一瓶拿回酒店敲掉」,不禁啞然失笑:你嘴硬不服老,但行動上已經服了!

阮籍窮途而哭。讓人悲傷的,豈止是愛恨兩難,生死兩決,日暮鄉關。

吃飯是常事。但只有上了酒,這飯局才會升格為宴會,才會變得「高大上」,否則,就只是便飯。而已。一杯酒,就把吃飯從生存需要撥高到了精神享受的層面。

詩人、畫家、書法家、政治家蘇軾,中國史上有數的美食大家——其關於吃的作品足以成一集《吃貨志》——在他去世前的第四年,在遠貶海南的舟途中,寫了一篇不太為人所知卻很重要的《濁醪有妙理賦》。

坡公並不擅酒,但這篇《濁醪有妙理賦》與他的另一篇《老饕賦》,是酒囊飯袋們饜飽剔牙時有必要認真學習領會的綱領性文件。正所謂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吃貨要地位,要風流,就必須上溯自家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形成自己的理論綱領路線主張。

坡公在這篇賦中說:

「伊人之生,以酒為命」——真重要!

「常因既醉之適,方識此心之正。」——酒醉後,我們才有機會來認識自我!?

「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襦。夜光之壁,不可以鋪。芻豢飽我,而不我覺。布錦燠我,而我不娛。惟此君獨游萬物之表,蓋天下不可一日而無。」

但坡公可能料不到千年後的本朝,酒卻一朝淪為千夫所指。

不再缺酒的今天,給人「端酒」已被許多人目為當今酒界惡習惡風。但透過這一傳統我們可以窺知,飲酒,曾經是一件相當高端的正事雅事。

曾經,酒的「高大上」遠非今天我們這些布衣吃貨可翹而望之。她只在神的祭壇和王侯盛宴上出現。五經之《禮記·禮運》說:「故玄酒在室,醴酤(酢)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

還有人——先不說這個人是誰——稱:「夫酒之為德久矣。故先哲王,類帝禋宗,和神定人,以齊萬國,非酒莫以也。」感覺可以理解成「以酒治國」的樣子。

不過,事實上古人很快發現,酒很能亂性。那麼問題來了,到底喝到什麼份上合適呢?

孔夫子態度很明確:「唯酒無量,不及亂。」翻翻《詩經》,也有不少涉酒的詩。但多數是符合夫子精神的: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君子有酒,酌言嘗之……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

《詩經·小雅》有首《賓之初筵》,卻完整地呈現了一次從一開始「飲酒孔偕」「溫溫其恭」到「賓既醉止,載號載呶,亂我籩豆,屢舞僛僛」的醉後群魔混亂場面,跟今天的場面也差不多。

「既立之監,或佐之史」,可見這種隆重宴會是有禮儀監督的,可見酒這東西,一喝起來,多莊重肅殺的氣氛也難以控制。

因此,禹在品嘗了儀狄發明的酒、體驗了中國第一個酒醉者的滋味後就預言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國者。果然,後來便有了「酒池肉林」。桀紂亡國,一半賴酒。

吸取前朝亡國的歷史教訓,周公著人發布了中國最早——也是最嚴厲的禁酒令,明確要求文武百官禁酒:「厥或誥曰:『群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於周,予其殺。」——只要有人舉報聚集飲酒,就給我全部抓起來,我會殺了他們。

這些規定,載於《尚書·酒誥》。周公作為孔子最尊重的人,他的理念幾乎全部為孔子所繼承發揚。然而,數千年以降,地球上何曾少了飲者身影?

政府禁酒,宗教禁酒,醫生禁酒……然並卵,就在這種不利環境下,酒文化仍在不斷發展壯大。

接前面那位「有個人」的話。他說:「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不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斛,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卮鴻門,非豚肩鍾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王,非飲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不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不酺醩歠醴,取困於楚。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

豈止不負,在他的筆下,酒簡直成了歷史前進的主要動力了。

這位「有個人」,就是孔子的後代,因為讓梨而千古留名的「五好兒童」孔融。此時,這位當年的好孩子卻成了渾身是刺的政府高官,一度曾任北海太守。看來,這麼高的職務給他帶來的不是政治上的成熟,而是充足的飲酒經費。「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這篇公然為酒張目的雄文《難曹公表制酒禁書》,是孔融向曹操的跳腳之作,看文章名就知道,曹操要禁酒,觸了孔融的大忌。

關鍵在於,孔融不止是一介莽撞的酒徒。他接著又指出了曹操根本不是擔心社會風氣,而是自己打仗缺糧,「疑但惜谷耳」。曹操作為一代奸雄,罵他的多了去了:禰衡脫光了罵,陳琳寫文章罵……而這一切罵中,要選水平,當數被他兒子曹丕封為「建安七子」之首的孔融了,真正的引經據典,高級黑。

跑個題,聊博一樂:曹操攻下鄴城,把那個時代的大美女——袁紹的兒媳婦甄氏搶來給自己的兒子曹丕做老婆。孔融知道後,致信曹操——他不止一次這樣做——說:當年周武王伐紂後,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一看這麼重磅的八卦我怎麼沒看到過呢,就問孔融史出何處?孔融回答說:「想當然」……從現在發生的事情來看,那時應該也是這樣做吧。

夠不夠黑?

話說甄氏這位美女,估計確實可以和美得亡國妲己比肩。名聞後世的《洛神賦》知道吧,曹植在這篇迷倒千百代文人的名作中,抒發的正是對甄氏——自己的嫂子的思念之情。

回到孔融,這位才氣橫溢好客嗜酒、一肚皮不合時宜的大才子,最終被曹操找理由給殺了,夷族。

但中國的酒文化卻沒有衰落,反而由此邁入了一個新時代。往後的酒界堪稱奇葩林立,尤其魏晉風度,簡直是一身酒味兒。翻開《世說新語·任誕》一部,整個一「酒徒錄」:

——張季鷹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畢茂世云:「一手持蟹鰲,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鴻腫卿孔群好飲酒。王丞相語云:「卿何為恆飲酒?不見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爛?」群曰:「不爾。不見糟肉,乃更堪久?」

——王衛軍云:「酒正自引人著勝地。」

——王孝伯問王大:「阮籍何如司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壘塊,故須酒澆之。」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

我以為,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罕見的個性張揚的時代,前有春秋戰國,接下來就要算魏晉時期了。二者之後的秦和唐當然更具歷史的推動意義,然而,開中國文化之先風,並在中國文化中留下千古印跡以及無數千百年來讓人津津樂道的典故的,卻更多在這些特殊的歷史時期。

就像酒,不是生活的必需,卻是生活的奢侈。這是一種非科學的、非功利的人生態度,是對現實的短暫忘卻和超越。

非關因果方為善,不計功名始讀書,放在喝酒上,也是一樣。這樣看來,「高陽酒徒」酈食其不是真愛酒,酒不過是其終南之徑而已;「稷下先生」淳于髡也不是真愛酒,他的酒杯中滿是政治……比較之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是真愛酒,記得有一文曾遺憾杜甫的《飲中八仙歌》,說「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應改「臣」為「爺」。

這字改得妙。亦可見杜甫不是真酒徒,寫酒徒時便不能得力。他喝再多酒,仍無法超越現實,忘卻功利。

酒色財氣,何以酒為首?人的高貴在於自由的精神和思想,而酒代表的是精神的張揚和放縱。後三者與之相比,形而下了。

希臘有酒神。愛爾蘭人說威士忌是他們的生命之水。法國人對白蘭地亦有相類之說。東方西方,不約而同地給了酒形而上的榮光。瘋子尼采認為「酒神精神」是希臘精神的兩大根本之一:它代表的是激情,是忘卻自我,打破界限,融入永恆,得到解脫。

人艱不拆,且盡一杯。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酒當然不都是風流的憑籍。它讓紂王丟了江山,也讓李白丟了性命,更多時候,它不恰當地支起了慫人之膽,引發了無窮糾紛悔恨乃至禍端。

酒的問題和它的誘人之處,皆在於它能夠引發理智的失控。理智是感情的牢籠,酒則可以打開閘門,讓感情放縱一把。當然,有時候它也會放縱出潛藏的你所不知道的魔鬼。

這些怪酒嗎?有些確實要怪酒。但許多時候,是飲者失卻了對酒的尊重——好花宜賞,不是讓你大嚼的。

後世有袁宏道,作《觴政》,堪稱酒道集大成者。此公跟東坡一樣,「飲不能一蕉葉」,然而「每聞壚聲,輒踴躍。遇酒客與留連,飲不竟夜不休」。但與我們不一樣的是,這位堪稱酒界良心的大文人,看不過去「觴容不習」「酒憲不修」,於是「采古科之簡正者,附以新條,名曰《觴政》。凡為飲客者,各收一帙,亦醉鄉之甲令也。」

從主持人到參與者,從氛圍到酒令、賞罰,從酒具、酒質到下酒菜,這篇《觴政》,堪作酒界之憲法。比如「四之宜」說:

「凡醉有所宜。醉花宜晝,襲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潔也。醉得意宜唱,導其和也。醉將離宜擊缽,壯其神也。醉文人宜謹節奏章程,畏其侮也。醉俊人宜加觥盂旗幟,助其烈也。醉樓宜署,資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一云:醉月宜樓,醉暑宜舟,醉山宜幽,醉佳人宜微酡,醉文人宜妙令無苛酌,醉豪客宜揮觥發浩歌,醉知音宜吳兒清喉檀板。」

然而也沒什麼用。袁宏道後的幾百年,酒依然,人們也依然。

經驗的教訓均已累積數千年,人類文明早已從蒙昧進入現代文明,而酒,作為一個伴隨人類貫穿從蒙昧到文明的文化符號,依然故我。

擴展閱讀:

中國人飲酒文化:敬酒不喝不給面?

文 | 王娜 賈悅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網

在中國,酒的歷史幾乎與人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漢字成熟之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釀酒技術。約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麴複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製黃酒。約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國人發明了蒸餾法,從此中國人喜歡「來點白的」。

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創作、到飲食烹飪、再到人際社交等各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2013年3月,外媒評出世界10大最愛喝酒的國家,中國更是高居第二。

文人嗜酒

文人嗜酒,似乎酒能激發靈感,酒後吟詩作文,每有佳句華章。飲酒本身,也往往成為創作素材。一部中國文學史,幾乎頁頁都散發出酒香。李白和杜甫,中國文人的傑出代表,都終生嗜酒。李白自稱「酒仙」,杜甫因有一句「性豪業嗜酒」,被郭沫若先生謚之為「酒豪」。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

郭老還煞費苦心地統計出,在他們現存的詩作中,言及酒的,李佔17%,杜佔21%。假如沒有酒,我們今天讀到的《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一定會薄了許多。

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

酒令是筵宴上助興取樂的飲酒遊戲,酒趣富於酒令之中,酒令則純是以文化入酒的,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飲酒行令在士大夫中特別風行,他們還常常賦詩撰文予以讚頌。白居易詩曰:「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後漢賈逵並撰寫《酒令》一書,清代俞效培輯成《酒令叢鈔》四卷。

節日與酒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元旦飲椒柏酒,端午節飲菖蒲酒、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中秋飲酒賞月等等。

江西民間在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

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雲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傳統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穀豐登,人畜平安。

朝鮮族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酒。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藥材。用於節日期間自飲和待客。

自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品之一。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出征的勇士在出發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鬥志。

勸酒,不喝就是不給面子?

與酒文化一樣久遠的是勸酒文化。中國早期的勸酒風氣源自宴會,中國古代的餐飲擔負著極為重要的社交功能,持續時間都很長,貫穿宴飲活動的,除了絲竹歌舞外,就是酒。一頓飯吃的時間太長,話題必然枯竭,干喝也無趣,便發明了很多勸酒技巧。

中國歷史上逼酒最絕的算是西晉的石崇。據《世說新語》記載,石崇宴請達官貴人,讓家裡養的美女給客人敬酒、勸酒。如果客人沒喝乾美女敬的酒,就把美女的頭割下來。很多客人礙於人命關天,不得不多喝,直到酩酊大醉。

在古代,人是以等級來區分,社會上並沒有平等的大多數,所以在喝酒的過程中,就會有強制性的勸酒或逼酒。對位高的人來說,這是彰顯權力的機會,對位置低的人來說,不喝就是不懂規矩。你不尊重別人的位置與權威,也就相當於不給別人面子。

在當代中國,勸酒文化並沒有隨著中國的國際化而有所收斂,內化為中國人的價值、習俗與習慣。敬酒成了對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如果不回敬更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勸酒文化是糟粕,應該去除,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喝酒才是享受。

本文由智客為大家摘編,交流、合作請聯繫微信zhike15

推薦閱讀:

渦輪增壓or自然吸氣 買車到底該選哪種發動機?
「中醫診斷髮動機」:你信嗎?
三大發動機制動原理解析!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什麼是渦輪增壓發動機?
ea211發動機有什麼樣的優缺點?

TAG:歷史 | 發動機 | 動機 | 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