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氣象- 中國興農網-農業氣象百科

甘薯氣象摘要  甘薯氣象是研究甘薯生長發育、塊根形成與氣象條件的相互關係。我國分為五個薯區:北方春薯區,黃淮夏薯區,長江夏薯區,南方夏秋薯區和華南秋冬薯區。

目錄
  • ? 定義
  • ? 詳細介紹
  • ? 起源和傳播
  • ? 分布與氣候
  • ? 生長氣象條件
  • ? 光照
  • ? 溫度
  • ? 水分
  • ? 空氣
  • ? 甘薯生育期
  • ? 生產與氣象
  • ? 1.育苗
  • ? 2.栽種
  • ? 3.密度
  • ? 4.施肥
  • ? 5.管理
  • ? 6.收穫
  • ? 7.貯藏
  • ? 8.育種
  • ? 氣象災害
  • ? 病蟲害防治
  • [顯示部分][顯示全部]

    定義編輯本段回目錄

      甘薯氣象是研究甘薯生長發育、塊根形成與氣象條件的相互關係。

    詳細介紹編輯本段回目錄

    甘薯

      甘薯屬旋花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名山芋、紅芋、番薯、紅薯、白薯、白芋、地瓜、紅苕等,因地區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是重要的蔬菜來源,塊根可作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用廣泛。根據營養學家黎黍勻分析,甘薯平均生命力指數為20.225,防病指數為20.18,屬於高值範圍(根據《腸胃決定健康》統計)。   中國50年代開始對甘薯豐產栽培與氣象條件、霜凍指標和防禦措施及貯藏小氣候進行了研究。日本的藤懶一秀等在60年代初對甘薯光合作用特性作了研究。

    起源和傳播編輯本段回目錄

      J.B.埃德蒙等認為甘薯起源於墨西哥以及從哥倫比亞、厄瓜多到秘魯一帶的熱帶美洲。A.von 洪堡援引哥馬拉記載:哥倫布初謁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16世紀初,西班牙已普遍種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攜帶至菲律賓的馬尼拉和摩鹿加島,再傳至亞洲各地。甘薯傳入中國通過多條渠道,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明代的《閩書》、《農政全書》、清代的《閩政全書》、《福州府志》等均有有關記載。清陳世元《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為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還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種之,故又曰金薯。」又據:陳振龍 6世孫陳世元及其子陳雲,先後以甘薯傳種於鄞州(浙江寧波)、膠州、青州(山東省青島、益都一帶)、豫州(河南朱仙鎮一帶)各地,漸次在浙江各地傳播,時為清乾隆二十年前後。以上史實證明甘薯系在16世紀末葉從南洋引入中國福建、廣東,而後向長江、黃河流域及台灣省等地傳播。目前中國的甘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佔世界首位。

    分布與氣候編輯本段回目錄

      甘薯在世界分布甚廣。主產區位於40°N一40°S之間。中國甘薯種植遍及熱帶到溫帶地區。根據氣候特點等條件全國分為五個薯區:北方春薯區,黃淮夏薯區,長江夏薯區,南方夏秋薯區和華南秋冬薯區。

    生長氣象條件編輯本段回目錄

    光照

      甘薯是喜光短日照作物。在遮蔭條件下,甘薯莖葉容易徒長,產量與品質下降。一般品種在光照8小時左右,可以開花,光照在12小時左右,有利於薯塊膨大。在溫度23一31℃範圍內,單葉光飽和點為2.5萬勒克斯左右,而群體光飽和點則在3萬勒克斯以上。   甘薯光合強度與照度一般呈直線正相關,而薯塊產量與葉面積指數則呈曲線相關,當葉面積指數在3一5之間時,能最有效地利用光能,產量也最高。

    溫度

      甘薯是喜溫作物,溫度在15℃以上才生根,因此在10厘米土溫達到16℃以上才能栽插薯苗。從20一30℃,甘薯植株生長加快,其中以22一24℃最適於薯塊膨大。大於35℃對生長不利。溫度下降到12℃時、為適宜收穫期。若最低氣溫下降到12℃,則莖葉受霜凍傷。溫度影響甘薯品質,在溫度較高的地區,甘薯含糖較多;反之,含澱粉較多。在貯藏期間,窖溫偏低的情況下,有利於糖分轉化。

    水分

      甘薯是耐旱作物,根系發達,塊根含有大量水分,體內膠體束縛水多。乾旱時能相應發展成旱生結構,沒有明顯的水分臨界期,甚至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地區種植甘薯,也有一定收穫。但甘薯植株含水率很高(佔70%一85%),每形成1千克鮮薯,需水200一340千克,蒸騰係數為300一500,北方春薯生長前期(5一6月)適宜的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60%一70%,遇乾旱則易死苗。中期(7一8月)要求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70%一80%,水分過大易徒長。後期(9一10月)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70%為宜。長期積水,造成爛薯,長期乾旱則嚴重減產,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排灌。

    空氣

      甘薯是地下塊根作物,要求土壤疏鬆、透氣,以利於養分向下運轉和塊根膨大,促進土中好氣性細菌對肥料的分解,增強根系吸收鉀肥的能力。

    甘薯生育期編輯本段回目錄

      經研究,一般把甘薯生長期劃分為4個時期,但由於品種特性、栽培條件和生長表現的不同,各生長時期的具體時間段不同。   1)、髮根緩苗期:指薯苗栽插後,入土各節髮根成活。地上苗開始長出新葉,幼苗能夠獨立生長,大部分秧苗從葉腋處長出腋芽的階段。   2)、分枝結薯期:甘薯根系繼續發展,腋芽和主蔓延長,葉數明顯增多,主蔓生長最快,莖葉開始覆蓋地面並封壟。此時,地下部的不定根分化形成小薯塊,後期則成薯數基本穩定,不再增多。結薯早的品種在髮根後10天左右開始形成塊根,到20~30天時已看到少數略具雛形的塊根。   3)、薯蔓同長期:甘薯莖葉覆蓋地面開始到葉面積生長最高蜂。莖葉迅速生長,莖葉生長量約佔整個生長期重量的60~70%。地下薯塊隨莖葉的增長,光合產物不斷地輸送到塊根而明顯膨大增重,塊根總重量的30~50%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4)、薯塊盛長期:指莖葉生長由盛轉衰直至收穫期,而以薯塊膨大為中心。莖葉開始停長,葉色由濃轉淡,下部葉片枯黃脫落。地上部同化物質加快向薯塊輸送,薯塊膨大增重速度加快,增重量相當於總薯重的40~50%,高的可達70%,薯塊里干物質的積蓄量明顯增多,品質顯著提高。

    生產與氣象編輯本段回目錄

    1.育苗

      利用薯塊的萌芽特性育成薯苗是甘薯生產上的一個重要環節。薯塊宜選用根痕多、芽原基多的品種,以重100~250克,質量好的夏、秋薯塊作種薯。可採取各種育苗方法,如人工加溫的溫床,用多種式樣的火坑,或使用微生物分解釀熱物放出熱能的釀熱溫床和電熱溫床等。利用太陽輻射增溫的有冷床、露地塑料薄膜覆蓋溫床和采苗□等。苗床加蓋塑料薄膜,可提高空氣溫度和濕度,有利於幼苗生長,使采苗量增加,百苗重能提高20%左右。   中國北方多採用種薯加溫育苗。育苗的溫度範圍為20一35℃,25℃左右薯苗生長健壯。育苗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   ① 前期(排種後8一10天)高溫催苗,苗床中保持30一35℃的溫度和80%的濕度,以利於防病和萌芽。   ② 中期(齊苗後10一15天)平溫長苗。苗床中保持25一28℃的溫度和70%的濕度,光照充足,通氣良好,可以使秧苗健壯生長。   ③ 後期(菜苗前5天左右)低溫蹲苗。苗床中保持20? —25℃的溫度和60%的濕度充分的光照和透氣,栽秧後提高秧苗的成活率。   育苗過程中,前期要用高溫催芽。從排種到齊苗的10多天內,溫度由35℃逐漸下降,最後達到28℃。苗高約15厘米左右時,溫度由30℃漸降到25℃。床土適宜持水量為70~80%,初期水分不足,根系伸展慢,葉小莖細,容易形成老苗;水分過多,則空氣不足,影響萌芽;在高溫、高濕下,薯苗柔嫩徒長。采苗前 3~5天內,必須降溫煉苗,將床溫維持在20℃左右,相對濕度60%。為了避免薄膜覆蓋的苗床內氣溫過高,除通風散熱外,床土還要保持一定的濕度,以便降低膜內氣溫。萌芽過程中,薯苗所需養分,主要由薯塊供應。但根系伸展後或采苗2~3次後,要加施營養土或追施速效氮肥。床土疏鬆,氧氣充足,能加強呼吸作用,促進新陳代謝。嚴重缺氧能使種薯細胞窒息死亡,引起種薯腐爛。覆蓋塑料薄膜時,必須注意通風換氣,有利於長成壯苗。   育苗時間因育苗的方式而有不同。加溫苗床一般在栽插前1個月左右進行育苗,而冷床和露地育苗則在栽前1個半月左右進行。排種密度每平方米以 23~32千克薯塊為宜。采苗宜及時,以免影響苗的素質和下茬苗的數量。采苗的方法有剪、拔兩種。剪苗比拔苗好處多:①種薯表面沒有傷口,可防止病菌入侵;②不會搖動種薯損傷薯根;③促使基部腋芽、小分枝生長,增多苗量。剪苗要離床土 3厘米以上,剪取蔓頭苗栽插,能防病增產。

    2.栽種

      一般採用壟作,能加深土層,改善通氣,加快吸熱和散熱,溫差大,還有利於排澇抗旱。凡秋季易澇和適宜密植的地區,雙行大壟比單行小壟增產。適時早栽可延長生長期,增產顯著。主產區春、夏薯當土溫穩定在18℃左右時,每遲栽一天,就會減產1~1.5%;栽種壯苗,髮根快,成活率高,結薯早,壯苗可比弱苗增產10%以上。

    3.密度

      栽種密度因季節、品種、用途等而異。春、夏薯每畝 3000~5000株,秋、冬薯每畝 4000~6000株。力求在莖葉生長盛期葉面積指數達到3~4.5。飼用甘薯因不斷割取莖葉,在多施肥料的條件下,每畝可加密到6000~8000株。

    4.施肥

      北方一般基肥重施農家肥,並配合適量含氮化肥,使生長前期以氮素代謝為主,後期以碳代謝為主。黃淮流域缺磷地區宜穴施或在中後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南方薯區高溫多雨,強調多次追肥,如栽種後追施提苗肥,分枝結薯期追施結薯肥,莖葉盛長期追施催薯肥,後期進行根外追肥等。

    5.管理

      早期主要是及時補苗,封壟前中耕除草2~3次,如遇大雨沖塌壟面須進行培土。甘薯翻蔓會損傷莖葉,攪亂葉片的均勻分布,削弱光合效能,再生枝葉時又消耗養分,影響植株養分的正常分配而造成減產。進行追肥、噴施藥劑等措施時,要保護秧蔓,減少莖葉損傷。

    6.收穫

      收穫的早遲和作業質量與薯塊產量、干率、安全貯藏和加工等都有密切關係。甘薯塊根是無性營養體,沒有明顯的成熟期,一般在當地平均氣溫降到12~15℃,在晴天土壤濕度較低時,抓緊進行收穫。先收種用薯,後收食用薯。薯塊應隨時入窖,有的地區應及時切曬加工。不論用機械還是人工刨挖,都要盡量減少漏收;同時要避免破傷薯塊,否則易在貯存期間感染病害,而導致腐爛。

    7.貯藏

      北方地區甘薯貯存時間長達半年之久,外界氣候變化大,薯塊本身仍有呼吸作用及各種生理生化的變化,病害容易感染蔓延而導致腐爛。貯藏期間引起薯塊腐爛的主要原因是低溫,收穫期氣溫宜在12℃以上。貯存一般用地下窖,隨收隨藏;入窖前要徹底清掃、消毒、滅鼠。嚴格選薯,剔除破皮、斷傷、帶病、經霜和水漬的薯塊,貯藏量只可占貯藏窖容量的80%。入貯初期須進行高溫癒合處理,窖內加溫到34~37℃,相對濕度85%,使破傷薯塊形成愈傷組織,防止病害傳播。然後進行短時間的通風散濕,窖溫保持在10~15℃,相對濕度85~90%;中、後期加強保溫防寒,嚴防薯堆受到低於9℃以下的冷害。出窖前氣溫已逐漸升高,注意短期通風,防止缺氧。20世紀60年代以來推廣「高溫大屋窖貯藏法」較安全有效,且有利於加強管理。入窖後3~4天內用高溫癒合處理,因窖大貯量多,可以經濟利用堆積的熱量保溫。鮮薯可經切片或刨絲,晒乾成薯干、薯絲後進行貯藏,以減少損失。薯干貯藏時的含水量不宜超過11%。倉庫用麥糠、麥草鋪底圍蓋,使倉溫不超過30℃。

    8.育種

      育種的目標主要是提高產量和澱粉、蛋白質、胡蘿蔔素的含量。同時使之具有良好的萌芽、結薯、貯藏等特性,兼能耐旱、耐漬、耐瘠、抗病蟲、能適應不同季節的栽培。育種方法如採用無性系選育,較易選出符合育種目標的芽變體。引種鑒定是見效快速的方法。雜交育種是利用基因重組與無性繁殖系選擇相結合的育種方法。甘薯系短日照作物,在台灣、廣東、廣西、福建南部才能自然開花、傳粉、結實。其他地區須採用人工誘導促使開花、傳粉雜交,獲得種子後培育實生苗;然後應用無性繁殖,再通過多次鑒定比較育成品種。誘導開花的方法普遍應用嫁接結合短日照處理,以甘薯品種為接穗,以近緣植物為砧木;嫁接後搭架掛蔓,每日以8~11小時的短日照處理,並控制現蕾時的溫度在25~30℃之間。開花時避免昆蟲傳粉。按計划進行品種間雜交,一般 1~2個月後蒴果及種子成熟。此外,尚有自交系育種、種間雜交育種、隨機集團雜交育種等。   甘薯的良種繁育方法較多:①多級育苗法。應用苗床催芽,覆蓋塑料薄膜的多種采苗圃,多級栽插,以苗繁苗。②單葉節栽種法。剪蔓時按每個葉節剪成一株苗,可提高薯苗的利用率。③越冬育苗法。使種苗在苗床內安全越冬,可節約種薯,不斷剪栽薯蔓,增大繁殖係數。④優大高密繁種法。選用優良品種的薯塊,進行大株栽培,培育大量分枝,剪采單節或雙節苗,繁殖係數也很高。

    氣象災害編輯本段回目錄

      北方早霜常導致夏薯凍害。土壤濕度大於或相當于田間持水量95%時,造成澇害,小於45%造成旱災。大風、暴雨和冰雹也會造成感受減產。但甘薯葉片再生能力強,且是塊根營養生長,甘薯受災後,較其它作物隨時較少。  

    病蟲害防治編輯本段回目錄

      北方以真菌性黑斑病、線蟲病、真菌性根腐病為主;南方以細菌性薯瘟、真菌性瘡痂病為主;貯藏期以真菌性軟腐病為主。防冶田間病害應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換茬,建立無病留種田,栽種無病薯苗,輔以藥劑消毒種薯、種苗。甘薯病毒病種類很多,葉部癥狀有紫環、黃斑、縮葉、卷葉、明脈、羽狀鑲嵌等。防治方法,可選育抗病毒病品種,消滅薯田傳病媒介昆蟲,應用莖尖脫毒組織,培養無病壯苗等措施。甘薯的主要蟲害是甘薯象鼻蟲和甘薯麥蛾,其次還有雜食性害蟲螻蛄、地老虎、金針蟲等。防治蟻象應實行水旱輪作,採取後期在壟面和裂縫處培土等措施。對其他蟲害可採取農業技術和藥劑防治。

      甘薯病蟲害的防治,堅持以防為主,目前主要以象鼻蟲危害最大。

    甘薯病蟲害

      象鼻蟲,又稱甘薯蟻蟓或甘薯小象甲,屬鞘翅目,蟻象蟲科,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甘薯生產上的一種毀滅性害蟲,通常使甘薯減產20~50%,損失嚴重,甚至絕收,是甘薯生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全年發生6~8代,成蟲壽命長,世代重疊。從甘薯幼苗到收穫,象鼻蟲幼蟲和成蟲均能為害甘薯,而以幼蟲蛀食薯蔓和薯塊為主,使莖葉生長緩慢,同時,大量幼蟲蛀入薯塊,使薯塊變黑,氣味辣臭,人和家畜均不能食用。目前,世界上尚沒有找到有效的抗蟲基因,至今仍沒有培育出高抗象鼻蟲的品種。   由於象鼻蟲多在地下塊莖為害,世代重疊,給人工和藥物防治帶來很大困難,目前,對該蟲還沒有較理想的防治方法。控制甘薯土壤害蟲的方法主要有生態防治及化學防治等。一般用化學農藥防治成本高,且因殘毒等問題,較少應用。此外,有推薦象鼻蟲性誘劑,各地反映防治效果不一,象鼻蟲性誘劑是象鼻蟲雌蟲分泌的一種揮發性的無毒的化學物質,不存在殘毒及抗藥性問題,用於誘殺雄蟲,使雌蟲找不到雄蟲交尾,不能繁殖後代,從而大量減少田間象鼻蟲害蟲密度。但也有反映難以殺盡雄蟲,就算殘餘少量雄蟲,都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象鼻蟲大危害。   建議綜合防治象鼻蟲措施:1)、水旱輪作;2)、對甘薯病蟲害多的田地,進行灌水殺滅蟲源,充分犁耙翻曬土壤,並用「好年冬」和「殺蟲丹」等土壤處理劑處理;3)、殺滅種苗蟲源,可用樂果等殺蟲劑先噴殺準備采苗的甘薯田地,種前,可用樂果500倍液浸甘薯藤的基部1~2分鐘,種後1星期,打一次樂果或敵百蟲(正常用藥量),對準薯苗和藤頭噴,或用80%敵百蟲500倍液澆灌蔓頭1~2次,可殺小象鼻蟲。以上防治措施不必全用,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樂果等農藥均按正常用藥說明使用。   甘薯的其它主要害蟲有卷葉蟲、甘薯天蛾、斜紋夜蛾等,可用樂果、敵敵畏和殺螟松等殺蟲藥,按正常用藥說明使用,在午後噴殺。   主要防治甘薯病害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注意種薯和種苗的病害檢疫;2)培育無病壯苗,從無病區選留無病種薯和種苗,或選用脫毒種苗;3)、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甘薯藤2分鐘以上,涼干後種植;4)、大田發現病株應立即拔除燒毀,並用50%多菌靈1000倍液噴洒,根據情況,可連續隔7天噴1次,直到根除;5)、收穫時徹底清理病殘植株,注重水旱輪作,加強水肥管理,注意排水、通風透氣,適當增施草木灰和石灰,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

    參考資料
    [1].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氣象卷,農業出版社,1986
    [2]. http://baike.baidu.com/view/45534.htm?fr=ala0_1_1

    推薦閱讀:

    后土御門天皇—搜狗百科
    第九師團—搜狗百科
    尚書右丞—搜狗百科
    桑菊飲—搜狗百科

    TAG:中國 | 農業 | 氣象 | 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