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骶髂關節扭傷與勞損

19 骶髂關節扭傷與勞損 骶髂關節扭傷與勞損是指骶髂關節因外力及姿勢性應力的影響,引起骨盆周圍韌帶損傷或穩定性下降、錯位,導致骨盆承重機制的破壞,出現腰骶、下肢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 19.1 診斷依據 19.1.1 經產女性多以慢性起病,可無腰部外傷史;青壯年男性多以急性起病,有腰部外傷史。 19.1.2 表現為腰骶部疼痛(少數患者也可出現尾骶部疼痛) 及一側或兩側下肢痛,患者站立時多以健肢負重,坐位時以健側臀部觸椅;嚴重者甚至仰卧時不能伸直下肢,喜屈曲患肢仰卧或向健側側卧。 19.1.3 急性損傷患者骨盆傾斜,脊柱側凸,呈「歪臀跛行」的特殊姿勢,不能挺胸直腰;由於兩側髖骨不對稱,髖臼空間位置移動,出現兩下肢假性不等長;兩側髂後上棘、髂後下棘等骨性標誌不對稱,且有壓痛及叩擊痛。慢性勞損患者因脊柱姿勢代償,「歪臀跛行」可不明顯,但仍可在體檢中發現上述體征。 19.1.4 傳統的骨盆扭轉檢查技術,如「4」字試驗、床邊試驗、骨盆擠壓試驗陽性可確診為本病,但慢性起病者上述試驗可表現為陰性。 19.1.5 骨盆正位片是診斷本病的基本影像學依據,主要表現為: ① 髖骨寬度與閉孔寬度的交錯性不對稱。② 恥骨聯合兩側階梯狀改變和恥骨直徑不對稱。③ 兩側髂後上棘不在同一水平上,伸展性半脫位者髂後上棘偏上,屈曲性半脫位者髂後上棘偏下。④ 慢性患者可見患側骶髂關節髂骨側骨密度增高,以往稱為「緻密性髂骨炎」。 19.1.6 懷疑有骶髂關節滑膜炎者,可進一步拍攝骶髂關節軸位片;懷疑骶髂關節為強直性脊柱炎局部表現者,可作HLA B27檢測進一步鑒別。 19.2 證候分類 19.2.1 中醫辨證分型 19.2.1.1 氣滯血瘀,骨錯筋結: 有外傷史,疼痛劇烈,坐卧不寧,運動障礙,傷處拒按,局部腫脹。舌暗或有瘀點,脈弦緊。 19.2.1.2 肝腎虧虛,筋弛骨錯: 腰膝酸軟,下肢怕冷乏力,不耐久行久坐,痛處喜按,疼痛在勞累後加重,小便關門不固,次數頻多。舌淡,脈沉細。 19.2.2 現代醫學分類 19.2.2.1 骶髂關節半脫位: 驟然起病,發病前有外傷史,疼痛劇烈,體位改變或咳嗽、打噴嚏時疼痛加劇,患側下肢呈半屈曲狀,主動或被動伸屈均明顯受限並劇烈疼痛,腰骶部叩擊痛;患側「4」字試驗、床邊試驗、骨盆擠壓試驗陽性。可根據半脫位時骶髂關節運動方向分為屈曲性半脫位和伸展性半脫位。 骶髂關節屈曲性半脫位: 患側髂後上棘下移,凸起,下肢假性縮短。 骶髂關節伸展性半脫位: 患側髂後上棘上移,凹陷,下肢假性延長。 19.2.2.2 骶髂關節韌帶扭傷: 驟然起病,發病前有外傷史,疼痛程度中等,體位改變時疼痛加劇,腰骶部無叩擊痛;患側「4」字試驗、床邊試驗、骨盆擠壓試驗陽性,但兩側骨盆的骨性結構對稱,第2骶中棘、髂嵴等骶髂關節韌帶附著處壓痛。 19.2.2.3 骶髂關節勞損: 慢性或隱匿起病,患者自覺下腰部、臀部隱痛乏力而下肢遠端癥狀不明顯,表現為酸軟、麻脹、怕冷等感覺;部分患者表現為骶尾部頑固性疼痛和觸痛;骨盆X線攝片呈所謂「緻密性髂骨炎」的徵象。 19.3 治療方案 19.3.1 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 正骨複位,恢復骨盆承載功能,整復手法為主。 19.3.1.1 氣滯血瘀,骨錯筋結證: 推拿治療後宜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膏如三色敷藥之類外敷,促使痊癒。 19.3.1.2 肝腎虧虛,筋弛骨錯證: 在手法治療同時可配合導引鍛煉,以外強筋骨,內實肝腎。 19.3.1.3 骶髂關節半脫位: ① 骶髂關節屈曲性半脫位: 以改良斜扳法或短槓桿微調手法(骶骨下端、髂後上棘)整復為宜。② 骶髂關節伸展性半脫位: 以改良斜扳法或短槓桿微調手法( 骶骨上端、坐骨結節)整復為宜。 19.3.1.4 骶髂關節韌帶扭傷: 以改良斜扳法及骶髂關節拔伸法伸展扭傷的骶髂韌帶和髂腰韌帶,再以擦法在損傷韌帶局部操作,透熱為度。 19.3.1.5 骶髂關節勞損: 以短槓桿微調手法調整骶髂關節,配合骶髂關節拔伸法,然後以擦法在關節局部操作,透熱為度。 19.3.2 其他療法 19.3.2.1 針灸: 選用阿是穴、腎俞、大腸俞、次髎、下焦俞、環跳、殷門、委中等穴。 19.3.2.2 中藥濕熱敷: 適用於骶髂關節韌帶扭傷和骶髂關節勞損。 19.3.2.3 導引鍛煉: 屈膝屈髖蹬腿功、蛇行功,適用於骶髂關節勞損。 19.4 注意事項 19.4.1 併發症處理 19.4.1.1 腰椎退變: 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因脊柱動靜力平衡失調,常合併嚴重腰椎退變,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等病,應在治療骶髂關節疾病的同時積極治療腰椎疾病。 19.4.1.2 尿道口綜合征: 中老年女性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常因影響盆腔副交感神經而並發尿道口綜合征,可在治療骶髂關節的同時採用振法操作於下腹部,擦八髎穴等來解除副交感神經的受干擾狀態,恢復正常排尿功能。 19.4.1.3 骶髂關節骨關節炎: 骶髂關節勞損患者可因長期關節力學失衡,局部關節軟骨過高集中載荷而引起滑膜炎或骨關節炎,即使骶髂關節面恢復正常空間關係,仍會在下肢負重時出現疼痛。可在手法治療的同時配合局部中藥熱敷、理療等方法。對於滑膜炎患者,則可採用骶髂關節封閉術。 19.4.2 骶髂關節手法整復後數日應避免持續步行,尤其是上下樓梯,以免加重骶髂關節負荷而造成再次移位。 19.4.3 骶髂關節周圍韌帶和肌肉十分發達,整復阻力很大,手法切忌粗暴,以免引起醫源性損傷,手法整復困難者應及時請上級醫師處理或轉診。 19.5 療效評定 19.5.1 治癒: 臨床癥狀、體征消失,腰部及下肢活動無障礙。 19.5.2 好轉: 臨床癥狀改善,體征減輕,腰部及下肢活動無障礙。 19.5.3 無效: 臨床癥狀、體征無變化,腰部及下肢活動仍然存在障礙。 19.6 病名注釋 本病證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第1.9條,第106款。
推薦閱讀:

骨科評估肩關節—肩胛、肩鎖關節、肌肉韌帶及神經
環樞關節錯位-怪病之根源
肩關節功能診斷
關節壽命僅60年,用盡受罪一生!必學的全身關節護理法~
肩關節盂唇損傷

TAG:關節 | 扭傷 | 骶髂關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