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的救度》(高清字幕版03)

視頻文字

  下品下生的經文讓我們覺得非常親切,也給我們啟發、信心。不過,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可能我們對它背後深廣的義理缺乏了解,認為下品下生不但沒有修行,反而造罪造業,所以忽略了它的重要性,這是非常可惜的。

  慧凈上人慧眼識珠,對一般容易被忽略、輕視的下品下生這段經文作了詳細的開解,總共說了三十點。

  前面我們說了解題、下品下生經文的重要性、消釋經文,接下來學習顯示深義。

  四、顯示深義

  所謂「深義」,「深」和「淺」是相對的,「深義」就是文字背後潛藏的深遠、幽玄、廣大的義理。

  因為佛說法是立體的,有深淺不同的層次,含量特別大,背後的意義非常深遠。一般人讀經文,只是把文字表面的意思看一下,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可能會「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下品下生的深義,上人列為三十點,這三十點分為三大類。

  第一大類,從第一點到第十一點,顯第十八願之義。這十一點都有「顯第十八願」幾個字,通過下品下生來顯示凈土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第十八願的深廣內涵和意義。

  第二大類,從第十二點到第十九點,這八點是釋疑啟信,解除我們可能存在的疑惑,啟發我們的信心,這是直接就下品下生的經文來說的。

  第三大類,從第二十點到第三十點,這十一點是說明念佛的殊勝和容易。其中最後的第三十點是結勸,最後總結,勸導我們怎樣正確安心起行,這一點的份量比較重。

  (一)彰顯第十八願之義

  先學第一部分,彰顯第十八願之義,共有十一點。

  首先需要說明,為什麼解釋下品下生要說到第十八願,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其中最根本、和我們往生直接相關的就是第十八願,叫作「念佛往生之本願」,也就是「念佛往生願」。

  這條願是凈土宗開宗立教的根本,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我們眾生的生命。就是說,如果沒有這條願,阿彌陀佛就不能存在於這個世界,我們眾生往生也沒有希望。

  這條願是我們往生的正定業,往生彌陀凈土的所有功德資糧都在這條願當中。這條願涵蓋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功能、力用;涵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一切咒語、一切法門、一切修行;涵蓋十方三世諸佛:所有一切三寶的功德無不包含在內。

  所以,這條願特別重要,對我們凈土宗和念佛人來說,具有絕對性的價值、不可動搖的地位。

  它的作用、價值是這樣重要,可以講,有這一條願,就有凈土宗;有這一條願,就有我們的往生。

  十方諸佛很多,十方諸佛凈土都沒有三惡道,為什麼我們不念諸佛的名號、求生諸佛的凈土?就是因為諸佛沒有攝受凡夫往生到報土的第十八願,沒有這條稱名往生的本願。

  十方諸佛的凈土,要上根利智、破除無明煩惱、斷除見思惑才可以去往生,凡夫沒辦法往生;能使凡夫之人到達涅槃界的報土,唯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既然這條願這麼重要,它的解釋就必須正確、明白,不容絲毫錯誤;也不可以解釋得晦澀,讓人聽不懂,必須直接、乾脆、利落,讓人一聽就能懂,而且做得到。正確解釋第十八願,就要通過下品下生的經文。

  第十八願一開頭就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這是總括性的說明,阿彌陀佛要救度十方眾生,所以它的內涵特別廣大。

  「十方眾生」,上包菩薩,如彌勒、文殊、普賢這樣的眾生;下到五逆謗法的眾生。所以,解釋的彈性空間特別大。

  如果解釋為上根利智的人,那就非常高。一般人容易往上看、不往下看,心裡本來就膽怯,「到底我有沒有分」,這樣,這條願究竟要顯明什麼意義,就容易看走眼。

  同時,因為它的攝受面特別廣,所以對行法的解釋也有很大的彈性空間。願文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個「乃至十念」,有人把它解釋得很難,這樣,也讓我們凡夫心裡動搖。

  釋迦牟尼佛講《觀經》,尤其講到下品下生,就是對第十八願的正確解釋,這種解釋給我們信心,給我們啟發。

  比較起來,第十八願就是原理,說明往生的通則;下品下生就是事證。這種原理通過什麼樣的事相來證明?

  在凈土三部經中,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都是事證,不過下品下生最精彩,最有說服力。所以,第十八願和下品下生的關係就是原理和事證的關係。

  打個比喻,第十八願就好像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它是基本的治療原則,講陰陽,講六經,這些是通方;怎樣來治病,就要通過病人,他得了什麼病,怎樣給他看,怎樣給他吃藥,怎樣治好。所以,第十八願和下品下生是通方和個案的關係。

  釋迦牟尼佛通過下品下生,為第十八願作了一個特別明確的案例解釋,給我們信心。

  1.顯第十八願中「設我得佛」為度極惡眾生

  我們看講義:

  第一點 顯第十八願之「設我得佛」蘊含救度「十惡、五逆、謗法、闡提」之悲願

  第十八願的願文,我們合掌一起恭誦一遍: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慧凈上人的《第十八願講話》,對這三十六個字展開解釋。每一句,比如「設我得佛」四個字,就有一章的內容。九句分列了九章,最後一章總結,總共十章。這本書大約有四十萬字。

  第十八願第一句話「設我得佛」,這四個字聽起來是很簡單的,文字都看得懂,就是「假如我要成佛的話」。

  四十八願每一願里都有兩個內容,就是「誓」和「願」,四十八條誓願,或者叫「弘誓」,或者叫「弘願」。

  「誓」和「願」是不同的,「誓」是賭誓,是從反面來說的;「願」是從正面來說的,比如「設我得佛」,這四個字就是「願」。

  什麼叫「誓」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就是「誓」。「如果不能讓你往生,那我決定不成佛」,這是從反面賭誓。

  這裡的「設我得佛」,他發願要成為一尊什麼樣的佛?佛心、佛力的範圍是怎樣的?簡單說,就是成佛救度眾生的範圍有多大?能不能像雷達掃描一樣把我們掃描進去?假如雷達掃描的半徑是四百公里,它只能掃描四百公里,超過四百公里它就看不見了。

  如果阿彌陀佛發願說「設我得佛,我這尊佛的佛心、佛力救度的範圍是到阿羅漢為止」,那對不起,我們凡夫一個都掃描不到,看不見我們。

  好了,掃描半徑擴大,擴大到凡夫,不過只擴大到五戒十善的凡夫,那對不起,沒有受五戒的、不能行十善的,漏在外面了,掃描不到。

  好了,範圍再擴大,擴大到造惡凡夫,一直擴大到下品下生。如果連五逆謗法的凡夫也在阿彌陀佛的救度範圍之內,這樣,我們包括不包括在內啊?包括在內。

  阿彌陀佛的佛心、佛願到底有多大的覆蓋範圍,有多大的半徑,這對我們非常重要,所以說下品下生太重要了。

  它的圓心點就是成佛,「不取正覺」的「正覺」兩個字就是阿彌陀佛成佛的圓心點。

  那麼,跨的半徑到哪裡?如果以破無明的菩薩為半徑,那只有三賢十聖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才可以,也不是以阿羅漢為半徑,也不是以一般的得定凡夫,也不是以五戒十善凡夫,而是直達五逆、謗法、闡提的眾生,直接到達最底層,沒有比五逆、謗法、闡提更惡的眾生。這個半徑沒有邊限,所以叫「無礙光、無邊光、無量光」。

  這樣一來,阿彌陀佛的悲心、悲願就能涵蓋一切。怎麼知道呢?上人在這裡列了一些經文,我們也讀一下,這對我們很有加持力。

  《大經》對阿彌陀佛沒有極限的悲心愿力,已經有了扼要的說明,譬如說: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一切恐懼」,包括一切眾生的恐懼,我們最大的恐懼就是六道輪迴。

  又說: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又說:

  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又說: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又說:

  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惡道是阿彌陀佛要關閉的。「三垢」就是貪瞋痴煩惱,貪瞋痴具足的眾生是他救度的對象。

  又說: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考大家一個常識,六道里有幾惡道啊?三惡道。這裡為什麼說「橫截五惡道」呢?

  「六道」又叫「五趣」,這五道如果相對凈土,都稱為「惡道」。一般來講,人天道稱為善道,但是人天道如果跟阿彌陀佛凈土來比,那就是惡道,因為還在六道里輪迴。

  印光大師有一句話:

  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凈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不管怎樣做,還是屬於惡業。

  這裡說「五惡道」,生到天上,到「非想非非想天」的天頂,將來還要命終墮落。墮落下來,當然還是六道輪迴。

  所以,站在凈土的高度,標準一拔高,「人天道」原來稱為善道,跟凈土一比,當下是惡道。

  「橫截五惡道」,這五惡道怎麼出去?有豎出,有橫截。「橫截」就是橫著一刀砍過去,截斷了,靠佛的願力。

  下面有幾段經文,更讓我們感動。

  《大經》異譯本《莊嚴經》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阿鼻地獄的眾生是最罪大惡極、最苦惱的眾生,阿彌陀佛一個不剩地要「度盡阿鼻苦眾生」,「阿鼻苦眾生」指哪一類?就是五逆、謗法、闡提這一類,他們卧在地獄之底。

  又說:

  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佛。

  《如來會》說: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這位救世的法王——阿彌陀佛,「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他要救度的眾生是「阿鼻苦眾生」。

  我們看這些經文會很感動,阿彌陀佛要救度「阿鼻苦眾生」。但是,如果看第十八願的願文,最後有一句話,「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麼一看,就有點矛盾,一個說「阿鼻苦眾生」要救,一個說五逆、謗法的不救,排除在外。一想,「這可能是形容詞,阿彌陀佛說恆要救度我們,實際上是不救的」,這樣我們還是有疑惑,還是擔心。

  根據《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下品下生的人是五逆十惡的眾生,他都得救了,可見阿彌陀佛的愛心沒有極限,力量絕對徹底。阿彌陀佛有無限的愛心和絕對的力量,這樣我們的內心才能有所安慰,才能安穩。

  若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悲華經》說:

  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謂眾生厚重煩惱,專行惡業。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如是眾生,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皆悉充滿娑婆世界;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以重業故。

  釋迦牟尼佛冤枉我們了嗎?這些話好像說得太難聽了吧?「一千四佛所放舍者」「厚重煩惱」,「專行惡業」這句話尤其不能接受,「我多少也做過一點善事,怎麼說『專行惡業』?」「斷諸善根,離善知識」,這些話沒有一句是好的。

  如果不是在讀誦經文,隨便拿一條往你頭上一貼,你肯定找我算賬,「把我說得也太不像話了!」「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瞋恚」,心中恆常懷著瞋恨、恚惡;「皆悉充滿娑婆世界」,這樣的人大概只有一兩個吧?不是,充滿娑婆世界,大街上都是這樣的人,這是娑婆世界的土特產。

  娑婆世界盛產什麼樣的眾生?「厚重煩惱,離善知識,常懷瞋恚,被諸佛所擯棄者,皆悉充滿娑婆世界」,就盛產這樣的眾生。「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擯棄」,什麼是「擯棄」?就是扔掉了。比如掃地,掃出來的垃圾是要倒掉的。

  十方諸佛看我們這樣,不要我們了——不是諸佛不要我們,諸佛都是發大悲心救度眾生的,不會舍離我們。這裡的「擯棄」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造的惡業太重,太難教化了,無論如何都難以調化,暫時沒辦法。如果陪著我們,他們自己就沒辦法成佛了。

  連諸佛都陪不起我們,我們真是把諸佛都斗敗了;不過,我們雖然「勝」了,「勝」到六道里去了。所以,諸佛沒辦法,暫時放棄我們,但不是永遠放棄,一旦有能力,還會回來救我們。

  在《無量壽經》里,前面說了五十三佛,為什麼要列舉這五十三佛?《聖教集》59頁:

  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

  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種,次名月像……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這一段是不能刪的。為什麼要把這麼多佛放在前面?是要說明這麼多的佛都過了,我們還在這裡埋頭造業。

  我們是被一千四佛所放舍者,這裡僅僅是列了一些佛作代表,這麼多的佛都已經過了,必須等待一尊佛出來,我們才能得救。

  是哪一尊佛開始出來了?

  爾時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

  世自在王如來也沒度得了我們,他有一個大弟子:

  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前面這麼多的佛,都是為法藏比丘發願成佛作鋪墊,如果把這些佛都拿掉,就顯示不出法藏比丘成佛超越十方諸佛。所以,這些佛是不能少的,這就像《悲華經》所說的「一千四佛」。

  阿彌陀佛發願救度的,就是我們這樣的眾生。我們通過下品下生就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心廣大,是以五逆、謗法、闡提這樣的造惡眾生作為他發願救度的對象,這是對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幾個字明確的闡釋。如果沒有下品下生,我們就容易起疑。

  2.顯第十八願中「十方眾生」包含極惡眾生

  第二點 顯第十八願中的「十方眾生」是包含十惡、五逆、謗法、闡提的眾生

  這點和第一點有相通之處,不過第一點所說的角度是從法藏比丘「設我得佛」發願的立場來說的,這裡是從阿彌陀佛救度的「十方眾生」包含哪些來說的,剛才所引用的經文都可以說明這些。

  「十方眾生」,有兩個概念:第一,代表一切眾生;第二,第十八願成就文說「諸有眾生」,「諸有眾生」是指二十五有的眾生。

  佛教講「有」,是什麼意思?「有」就是有生死輪迴。「諸有眾生」就是指有生死輪迴的眾生,也就是指六道眾生。如果是阿羅漢,見思惑已斷,出離三界了,「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後面就沒有了。所以,「諸有眾生」是指凡夫眾生。

  古德說彌陀的救度是「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阿彌陀佛本來是要救度罪業凡夫的,附帶地救度聖人。「兼」是附帶。

  我們一般認為,阿羅漢、菩薩這些聖人應該是到阿彌陀佛凈土的主要對象。錯了!主要對象是我們,你、我、他這些凡夫,附帶對象是阿羅漢和菩薩,這叫「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彌陀所救度的對象,是一生造惡的眾生,這一點特別重要。如果對此不加以了解,我們可能會認為彌陀是救度聖人、善人,救度上根利智、有修行的人,「不知道有沒有包括我?」

  如果以下品下生為救度的半徑,就知道你我都有份。我們再怎樣惡,還沒有惡到五逆謗法,這樣大家就通通有份。

  凈土宗的傳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尤其是我們中國這三位祖師,繼承龍樹、天親的法脈,他們是怎麼解釋第十八願的?都是站在下品下生的立場來解釋第十八願的,這是我們凈土宗善導大師這個法脈的特有傳承。

  下品下生是最卑劣的,第十八願是最廣闊的,為什麼要這樣解釋?這就是凈土宗祖師的智慧法眼。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下卷「八番問答」的第一問,先引用第十八願願文,接著就引用《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來解釋,這就是以下品下生來解釋第十八願。

  道綽大師也是一樣,在《安樂集》中判立聖凈二門,也是引用《觀經》下品下生來解釋第十八願,這是我們的傳家寶。

  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更多了,他解釋第十八願,經常把「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八個字略掉。他根據什麼略掉呢?就是根據《觀經》下品下生。

  因為下品下生的五逆眾生明明往生了,由此可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並不是永遠排除在外,是暫時的,這叫「抑止門」。所以,多處解釋這八個字就略而不談。

  這樣的解釋從哪裡來的?都是從《觀經》下品下生來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是凈土宗的家風。如果不從下品下生來解釋第十八願,說明你不了解凈土宗。

  善導大師法脈以外的人很少這樣解釋,為什麼?眼睛看不到,這就是法眼不夠明朗。凈土宗的祖師就不一樣。

  道綽大師怎麼解釋呢?道綽大師這段解釋或許會引起誤解和非議,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慧凈上人在這裡說:

  道綽大師的「本願釋」,是本願釋中的楷模,非常重要。

  什麼叫楷模?就是解釋第十八願的一個標準。

  對於第十八願,不是一般人可以隨便解釋的,一定要有依據。道綽大師的「本願釋」是把第十八願和《觀經》下品下生結合在一起,根據下品下生的佛說意涵,解釋「十方眾生」。

  他說什麼呢?「縱令一生造惡」。我們一定要把三部經合在一起看,而且不能依文解義。

  「十方眾生」包含範圍很廣大,有沒有一生造惡的眾生?肯定有。如果不考慮他們,他們怎麼出離輪迴?所以,如果光是做學者來研究,那肯定是不行的。

  上人這裡說:

  此之解釋,猶如平地一聲雷,撼動人心;猶如長夜一道光,劃破無明。

  這樣的解釋,一般人根本解釋不出來,「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只有祖師才敢講這種話,而且符合佛意、符合眾生根機,能夠把佛陀至極的慈悲展現出來。

  當然,這種非常之舉,我們不要隨便模仿。我想起禪宗的兩則公案,一個叫「南泉斬貓」,一個叫「丹霞燒佛」。祖師明了佛意,他們就敢做這樣的非常之事。

  南泉禪師為了讓徒弟開悟,把一隻貓的頭割掉了,「那還得了?這是犯殺戒啊」。丹霞禪師打坐,冬天很冷,把木頭做的佛像劈了,拿來當柴燒。這是非常之人有非常之手段,我們千萬不要隨便去做。

  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到底是什麼樣的眾生,我們不明了,心中都以為是聖人,不是聖人最起碼也是五戒十善的善人,這樣,有很多眾生就會被遺漏。

  所以,道綽大師根據《觀經》下品下生經文,直接用「縱令一生造惡」六個字來說明「十方眾生」。這樣的解釋,並不是讓我們放縱為惡,而是包含著道綽大師深刻的智慧和慈悲。

  只有這樣解釋,才能顯明第十八願這條大願普救一切眾生,所以上人說「猶如平地一聲雷,撼動人心」,在平地上一個雷打過來。若不是這樣的解釋,我們的心根本就觸不動,只是講「十方眾生」,好像跟我們沒什麼關係。

  「長夜一道光,劃破無明」,就像漆黑的夜晚,一道閃電劃破黑暗。

  令人興奮,令人歡喜,令人踴躍,令人讚歎,令人仰天歡呼:「我已得救!我已得救!」正如《法華經》所言「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縱令一生造惡」之六字,第十八願雖無其文,而有其義。因為願文的「十方眾生」之語,粗看不知何等眾生,道綽大師透過《觀經》,深知其義而言「縱令一生造惡」。因為彌陀「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猶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人可以放心。故「十方眾生」中有凡有聖,以凡為本,聖人為旁;凡夫之中有善有惡,惡機為本,善機為旁。

  凡夫跟聖人比較起來,以凡夫為本,聖人是旁帶的;凡夫當中有善有惡,以誰為本?「惡機為本,善機為旁」。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善人還不至於馬上墮入三惡道,還有人天福善可以稍微支撐一下,造惡的人很快就要墮入三惡道了。

  所以,如果講急救的對象,「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常沒眾生」就是指埋頭造惡的人,一直埋沒在三惡道里,對他肯定要急救,所以說「惡機為本,善機為旁」。

  惡人之中,平生之機尚有遇法得救之緣,唯獨臨終之機,已無其他方便,若無彌陀願力之救度,將見直入地獄!

  雖然是惡人,他現在還沒到臨終,將來可能還會遇到善知識來教育他;「唯獨臨終之機,已無其他方便」,就像《觀經》下品下生,現在已經臨命終了,這個時候如果彌陀不來救,那還有什麼辦法?他也沒有機會再學別的法門,他也不是善人,更不是聖人,像這樣的眾生,「若無彌陀願力之救度,將見直入地獄」。

  所以彌陀大悲,特憐臨終惡機、無他方便之輩,故言「臨命終時」。同時,以「縱令」二字包含一生行善之機。如是,則所有一切眾生,上自上上品之大乘善機,下至下下品之五逆惡機,皆不漏於彌陀救度。

  所以,道綽大師用兩句話來形容「十方眾生」,說:「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這就是根據《觀經》下品下生說的,並不是說十方眾生都是一生造惡的,都是這樣的狀況;但是以此作為特例,說這樣的眾生,「縱令一生造惡」,用「縱令」兩個字來涵蓋不至於一生造惡的人,以一生造惡的眾生作一個底線,然後這以上所有的人都能被救度,行善積德的通通包括在內。

  這樣的解釋非常慈悲,刻骨銘心,而且也非常廣大。這就是祖師的智慧。

  若無道綽大師的取意之文,則彌陀悲願有隱而不彰之憾,而造惡之機亦無「回心皆往」之道。

  同時,道綽大師用「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解釋,這不就是《觀經》下品下生嗎?

  《觀經》下品下生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這就是「十念相續」;「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稱我名字」。《觀經》下品下生就是「一生造惡」,一直到臨終。

  很顯然,道綽大師是取用《觀經》下品下生的眾生來解釋第十八願經文的內涵,這是我們凈土宗的家風。

  這是第二點。

  3.顯第十八願中「十念」是臨終十聲稱名

  第三點 顯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的「十念」即是臨終之十聲「稱名念佛」

  為什麼這麼說呢?現在講稱名念佛,大家覺得挺容易的,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凈土宗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在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之前,稱名念佛並不佔主導地位,誰也不知道第十八願的意思是稱名念佛,對第十八願的解釋都偏離了彌陀的本願精神,而且解釋的人還不是一般人,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德。

  為什麼他們會解釋錯誤呢?就是因為沒有關注《觀經》下品下生。我們可以把這兩段經文對照來看。

  第十八願的願文說: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觀經》下品下生說: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第十八願和下品下生有很多重疊的地方:「十念」是一樣的;「至心」是一樣的;「五逆」是一樣的,第十八願說到「唯除五逆」,《觀經》下品下生說到救度五逆。

  這兩段經文一對比,就非常明顯地看出,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就是《觀經》下品下生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就是口業的稱念,而且是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佛名,不是稱念其他諸佛菩薩名號。

  隋朝以來,有些大德依據自宗教理解釋凈土宗,解釋第十八願,則難免偏離凈土宗的宗旨與特色,也錯解了第十八願的真正意涵。

  舉兩個例子:

  有的人引用《阿含經》的「十念」解釋「乃至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些叫六念,就是佛法僧、戒施天;第七是念休息,第八是念安般,第九是念身無常,第十是念死。他一看,「十念,這是佛教通則」,他就用這個「十念」來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

  上人這裡說:

  很明顯,這十種念與「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與凈土法門也沒有關係。

  如果沒有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在前面解釋,現在如果你在做學問,很可能一看《阿含經》,「哎,十念」,就以此來解釋「乃至十念」,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一定要依據祖師的傳承。

  這是一個錯誤。

  另外,也有人引用《彌勒菩薩所問經》的十種慈悲心來解釋「乃至十念」,那也是錯誤的。

  《彌勒菩薩所問經》里也有「十念」,是講菩薩的十種慈悲心,但是和「乃至十念」也扯不上關係,他就想像「十念,都是佛教通用名詞啊」,但是,錯誤!

  跟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也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那麼,為什麼他們解釋會不正確呢?

  他們都是大德法師,而且隋唐時代是佛法最興盛的時代,他們為什麼解釋不正確?

  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用純正的凈土宗經論來解釋凈土教義。凈土宗的教義,唯有以純正的凈土經論來解釋,真正的意涵才能顯示出來。如果以他宗的經典、教理來解釋凈土宗的教義,那一定會出偏差。

  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我們學習凈土的教法,正依經典特別重要,不要把聖道門的經典,比如《金剛經》《楞嚴經》,把這些經典搬過來解釋凈土。那怎麼樣?絕對錯誤,不會正確。因為那些經典都靠自力修行,凈土經典是特別法門,靠佛力救度,是兩回事。

  比如,我從大同坐飛機去北京,你拿走路的方法來指導我,行嗎?肯定不行!你跟我是兩回事啊。我坐飛機去,一個半小時到達,你說不可能一個半小時到,一定要經過多少天。

  「下品下生十念往生成佛,那怎麼可能?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佛講的,但講的是聖道門自力修行;現在來到凈土門,你拿那些經典來解釋,全部錯誤,根本不是一回事。

  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這樣,念佛人就無法正確理解彌陀願力慈悲的救度,失去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

  所以,不可以用聖道門的經典解釋凈土門,也不可以用聖道門的經典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

  我們凈土宗的祖師兩眼雪亮,道綽大師、曇鸞大師、善導大師都以凈土宗的經論來解釋凈土宗的經文,用經文跟經文對照,一比較就看得很清楚,「乃至十念」的「十念」並不是《阿含經》的「十念」,也不是《彌勒菩薩所問經》的十種慈悲心,甚至也不是心中要怎樣靜定的十念。

  很多人都以為,「念佛嘛,心裡一定要怎樣靜定地念佛」——不是,就是口稱佛名。以什麼為證據呢?就是《觀經》下品下生。下品下生是: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用嘴巴念出來就可以了,這樣就符合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樣就達到標準了。

  這樣就可以了嗎?這樣就可以了,沒有不可以的。

  所以我們就知道,這裡所講的「十念」就是十聲南無阿彌陀佛,是指口業的稱名念佛。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解釋為「乃至十聲稱名」,是得來不易的。從曇鸞大師到道綽大師,到善導大師,經過一百幾十年才確定下來。

  「乃至十念」這個「念」字,解釋為「稱名」的「稱」字,是經過三位大師,經過將近一百五十年的時間,那麼容易嗎?

  所以,佛的誓願深廣,而眾生的知見也很多,我們依據祖師清凈的傳承才得以明了。

  另外,念佛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稱名念佛。這四種念佛當中,實相念佛是典型的難行道,你我都不要想。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是易行道當中的難行道,也是難行的。

  「乃至十念」跟實相念佛沒有關係,跟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也沒有關係,就是指口稱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的念佛稱為「正定之業」,善導大師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

  一般人就很難理解:「正定之業是百分之百往生的行業,只是嘴巴念念佛就百分之百往生?為什麼呢?難道不是觀想念佛更殊勝嗎?難道不是實相念佛更殊勝嗎?」

  非也!稱名念佛百分之百往生。觀想念佛不是正定之業,實相念佛也不是正定之業,「正定之業」特指稱名念佛。

  為什麼稱名念佛稱為正定之業呢?五個字:

  順彼佛願故。

  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以眾生口業稱名作為往生的根本正因、根本行業。

  由下品下生,我們就知道,彌陀的救度是要眾生稱名念佛。

  上人這裡說:

  如果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不是稱名念佛,而是《阿含經》所講的「十念」,或者《彌勒菩薩所問經》講的十種慈悲心的話,那我們在場絕大部分人——包括我就往生無分了。

  同理,如果十念念佛不是稱名念佛,而是實相念佛或觀想、觀像念佛的話,我們同樣也不能往生,因為這些我們也做不來。如果是那樣的話,也不能顯現出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

  如果以《觀經》下品下生的十聲稱名來解釋的話,這條願當下就活起來了!這條願活起來了,你也活了,我也活了,他也活了,我們大家都活了。不然的話,我們都死翹翹。

  所以,這條願一定要以《觀經》下品下生來解釋。下品下生就是我們的強心劑,就是我們的活命丹——吞下去,我們就活了!

  不僅道綽大師這樣解釋,龍樹菩薩也以《觀經》和《小經》的意思解釋稱名為「執持稱名號」,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的最後結論也說:

  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也是把下品下生的「十念」和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合在一起解釋,「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更是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們讀《善導大師全集》,讀《凈土宗聖教集》(善導大師五部九卷),就可以一目了然。下面這些善導大師的法語,我來讀一遍,大家就能了解: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這裡的「專念彌陀名號」就是第十八願的內容,就是指口稱阿彌陀佛名號。

  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直接把「乃至十念」解釋為「稱我名號」「下至十念」。

  又說: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願生我國,稱我名字,下至十聲,乘我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顯然也是以《觀經》下品下生來解釋的,「稱我名字,下至十聲」。

  又說: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字,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說: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把稱名說為「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所謂「下至十聲」,就是根據《觀經》下品下生的「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這幾條就已經說明問題了。所以,歷代祖師,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包括法照大師,都是以《觀經》下品下生的「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來解釋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

  啟發

  這一點對我們的啟發,主要有這幾方面:

  第一,一定要依據凈土的經論來解釋凈土教義,不要引用凈土以外、其他法門的經典,那樣解釋是不正確的。

  第二,一定要依據本宗的傳承。我們智慧淺短,不了解經文的真正意涵,一定要依據祖師的傳承。祖師的解釋一定有深刻的道理,假如我們不理解,先接受下來,接受下來就能理解了。

  同時要知道,作為凈土宗的祖師,他們這樣深邃的智慧、廣大的慈悲,對我們都有非常大的利益,這樣我們學習才可以和自身結合起來,而不是專門做學問。

(未完待續)

高清視頻在線觀看:

地址一:【凈宗講堂】 無廣告在線觀看:http://dwz.cn/GBnEt

地址二:騰訊在線觀看:http://dwz.cn/2dBSni

地址三:優酷在線觀看: http://dwz.cn/2d3ZIX

視頻下載地址:http://dwz.cn/2d41rh

推薦閱讀:

哪裡能下載或購買正版高清電影?
新鬼打鬼-電影-高清完整版在線觀看
為什麼高清電影的音頻都使用dts而不用體積只有一半的杜比ac3?
《大盂鼎》高清欣賞
臨好趙孟頫晚年的這28個字,書法功力大增(高清大圖)

TAG:字幕 | 高清 | 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