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街區要傳承不要「打造」—那些消失與即將消失的門牌號
暨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推舉活動成功舉辦後,第二屆的活動也圓滿的落下了帷幕,誕生了第二批十條具有悠久歷史的老街道。為什麼要將老街再次推舉出來?這又是炒作嗎?為什麼要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街的評選標準是什麼?該「改造」還是「傳承」? 梳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活動的發展脈絡,其實,「名街」評選是一項推進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舉措,向公眾傳達正確的老街保護理念。
很多老街區改的改,拆的拆,保護歷史名街在中國起步很艱難。現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都已走向依法保護、依法管理的階段,
但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還沒有專門的法律保障。影響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首要因素是城市化建設。
我國城市化發展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意味著每年1200萬人口湧入城市,住房、就業、出行、城市改造面臨巨大需求。我國的城市化建設速度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實屬罕見。另一個顯著的影響因素是家庭支出結構的轉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如達到3000美元以上,住行就成為家庭的重要支出,引發城市家庭支出大量投向房地產等基礎設施建設。在此背景下,城市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面臨著較大的衝擊。
然而,我們不難發現,每當我們去那些所謂的文化名街時,都覺得像是一個對另一個複製,整條街道無不充斥著商業的味道,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望。不少學者也在強調,一定要保持歷史真實性,盡量原汁原味。對於歷史文化街區,可以整治,但「改造」「整容」「打造」都不行,不能破壞歷史真實性。
此外,街區的生活也要傳承延續,涉及兩方面:一是生活環境需改善,但要保持原有風貌;二是街區的文化因素要傳承繼續,又要有所發展,進行活態保護。有關專家同時呼籲,不要將「打造」兩個字用在歷史街區保護上,因為「打造」往往意味著大拆大建和效仿重造,對歷史文化的積澱並無益處。
在對老街的評選過程中,專家明確了六條標準:歷史、文化、保存狀況、傳統文化活力、社會知名度、保護與管理。「名街」評選活動要特別關注那些居民能安居樂業、有宜人的環境和親密鄰里關係的歷史文化街區。要評選居民能夠繼續按自己的意願生產、生活,仍然維持原有的社會功能,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文化街區。
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十條推舉出來的歷史文化名街:
1. 無錫清名橋。 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以古運河為中軸,南長古街和南下塘古弄分列左右,為獨具特色的古運河江南人家歷史文化街區。街區現存有少量明、清古民居,絕大部分歷史建築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建有著濃厚的運河江南人家特點,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庫門商賈別墅。
2. 重慶瓷器口。 磁器口古鎮始建於宋真宗咸平年間。位於重慶市沙坪壩區。街區的結構布局以自然山水環境為基礎,依山就勢,形成三維立體空間結構形態。核心區20餘處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明清四合院。
3. 上海多倫路名人街。 曾經的中國現代文學重鎮、眾多的文化名人故居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地位。擁有罕見的百年海派建築「露天博物館」等優秀歷史建築和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
4.揚州東關街。 東關街距今約有1200年歷史。早在唐代至元代時期,東關街就擁有堅固的城垣、獨具特色的民居和設施齊全的浴室。清末民初,揚州近代工商業開始啟蒙,東關街又成為眾多商業老字號的發祥地。東關街擁有比較完整的明清建築群及「魚骨狀」街巷體系,保持和沿襲了明清時期的傳統風貌特色。
5.天津五大道。 形成於19世紀60年代的天津「五大道」包括天津市和平區南京路、成都道、西安道、岳陽道、桂林路、西康路、馬場道圍合的範圍。這裡的小洋樓別具特色、名人故居雲集、歷史積澱豐厚悠長,異國情調濃郁醇厚,是歷史建築的萬國博覽會。如今已成為天津異國風情區的代表,更是「天津小洋樓」的代名詞。
6.蘇州山塘街。 這條街全長3600米,為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公元825年任蘇州刺史時修築,至今仍保持著「一街一河」的原本格局和「粉牆黛瓦」的傳統風貌;街區文物古迹薈萃,優秀歷史建築眾多,傳統民居密集,本地原住民達85%以上,仍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俗。
7.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羅西亞大街。 這是中東鐵路沿線俄式建築保存較為完好、很具特色的一條街道。該街長1451米,寬18米,沿街兩側分布的俄式建築,均勻排列,形成以昂昂溪車站(原稱齊齊哈爾車站)為中心的功能完善的建築群體。
8. 北京煙袋斜街。 什剎海煙袋斜街東起地安門大街,西至小石碑衚衕與鴉兒衚衕相連,北起大石碑衚衕,南到前海北沿。街巷緊鄰成片的四合院居住區,目前街區內原有的格局和建築風格基本保留完整,是北京市歷史最悠久的斜街之一。
9. 福建漳州古街。 位於漳州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自唐代以來即為州、郡、路、府之治所。街區內有台灣路、香港路等老街道,包含明清石牌坊及漳州文廟等兩處國家級文物,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
10. 福建泉州中山路。 形成於20世紀30年代的中山路一直是泉州最繁華的商住街,也是「老店號」最集中的一條街。街道兩旁有柱廊式騎樓,建築風格糅合南洋和閩南傳統特色。
所謂「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是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的街道,但不一定是存在時間最長的。千年古街縱然很好,但有些並沒有太多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近現代的歷史街區,如果價值突出,自然也不在這範圍之內。有人認為上海、天津等城市的歷史不夠悠久,並且,一些代表性的建築還是外國人留下來的,不建議評選,但是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名街不一定與時間的長短有關。歷史上有無重大的歷史事件、重大的歷史人物、極具價值的文化內涵才是最重要的。那些消失與即將消失的門牌號舊城改造、老房子拆遷,這是城市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拆遷的過程中,一些有價值的文物和老建築被很好地保護了下來,但是也有一些包含豐富城市歷史信息的優秀老建築和文物消失在煙塵中。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在舊城改造過程中,如何盡最大努力保留那些有豐富價值的東西,與新城市融為一體,如何在拆遷過程中形成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的良性有效運轉,最大程度上保留歷史文化名城氣度,的確值得各方面關注和重視。
成都水井坊歷史文化街——蘊藏著老成都「水、井、院、巷、酒」的歷史文化基因 。
「我就在這個老屋出生的,現在全家四世同堂了。馬上要搬離,還是有些不舍。」家住成都水井坊街區的老婆婆端詳著街辦專門為她家拍的「老屋全家福」照片時,感慨頗多。
與現代時尚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僅一街之隔的水井坊,一個傳承百年文明的水井坊,一個蘊藏著老成都「水、井、院、巷、酒」的歷史文化基因的水井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在歲月的消磨和風雨的侵蝕中,成為了成都市中心區域最大的低洼棚戶區。
穿梭在這裡小巷中,不難發現,由於老院落大多房屋的建築年久失修,個別建築坍塌,木架腐壞,瓦屋面漏雨、掉瓦現象普遍,安全隱患問題日益突出。
經相關部門鑒定,這裡有80%以上的房屋都是D級危房,毫無疑問,必須「重新規劃」。
「將歷年來居民搭建的建築物進行拆除,建設成為具有自己特色的成都又一片歷史文化古街區。」按照改造規劃,水井坊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作將按照街巷肌理不變、院落尺度不變和古樹名木保留的原則,水井坊老街將修舊如舊,還原百年前的歷史風貌。
一方面是保護歷史老街區的時代責任,一方面是區域內居民對社區發展的強烈渴望。
於是,一場自下而上的,用老百姓自己的方式來解決老百姓自己問題的「自主搬遷,統規改造」應運而生。整體改造的基本原則也確立:把保護歷史街區與改善民生相結合,採用「自主搬遷、統規改造」的方式與市場運作相結合……。
即將逝去的老街——陝西旬陽蜀河古鎮
古老的漢江水不倦地流著,飛起的小漩渦如朵朵水蓮花,開在流淌著禪意的江面。湛藍的漢江與湛藍的蜀河,在這裡與青藍色的天空匯合了。造化的巨筆在這裡抖了一抖,竟抖出了一個精緻的古鎮。她就是位於陝西南部的旬陽縣蜀河鎮——一個與水結緣的古鎮。
曾經的蜀河,是漢江響噹噹的漢江黃金水道。清末,僅河路貨物年抽厘就達6700兩白銀。20世紀20年代,鎮上有大小商號60多家,票號就有12家……這裡也因古老的碼頭文化馳名。古鎮有著名的黃幫黃州館、陝幫三義廟、回幫清真寺等古迹。
直至1975年的一天,一列呼嘯的火車從襄渝鐵路穿過蜀河。1986年的一天,一隊賓士的汽車從316國道穿過蜀河。蜀河這個因水而興的古鎮衰敗了。黃金水道衰敗了,現在這裡已經沒有了遠航的船隻,只有一條渡船每天兩次往返於河道間,接送往返於火車站與鎮上的人們。
儘管現在蜀河的經濟狀況在全旬陽縣28個鄉鎮中排在第二,但蜀河人還是感到了衰敗帶給他們的困窘:原來是四面八方的人湧進蜀河,現在則是蜀河人湧向四面八方。
或許對於蜀河這個因水而興的鎮子來說,又因水而興了,投資20多億元的漢江蜀河水電站,將會帶動起這裡的經濟:以水電站為中心的工業園區,以老鎮為中心的民居古迹區,以小河咀為中心的經濟文化區。鎮域面積將由現在的兩平方公里拉大到五平方公里……。
也是由於修建漢江蜀河水電站,蜀河古鎮將面臨一次大規模的拆遷,那些老街、老房和有關這小鎮的一切……都沉澱到了一塊塊或青或紅的石板上,彙集到霧靄下城樓的余暈里,流淌在靜靜的蜀河水中。
千年古鎮——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是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三國時涪陵郡漢復縣就設在這裡,巴人與土家、苗族居民世代在此生息勞作。
龔灘一灘跨兩省,位於烏江東岸,貴州和重慶交界的土坨峽中,它的上游和下游都為貴州管轄,獨有凸現於中間的龔灘屬重慶管轄。龔灘古鎮地處重慶酉陽西部,與貴州沿河縣遙遙相望,由於緊靠烏江上著名的險灘之一龔灘而得名。
龔灘在古代是通向五溪、夜郎的咽喉和軍事要地和重要口岸。明末清初,重慶、涪陵、自貢等地的商人紛紛雲集此地,上運大宗食鹽及日用百貨,下行大量生漆、桐油、糧食,古鎮上集中了10餘家大鹽號和百餘家商號,橫貫南北長約5里的青石板街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抗戰時期,國土淪陷,交通中斷,海鹽難於進入內地。龔灘成為後方通往前線戰區的生命線,各種物資經過龔灘,出龍潭,下龍洞,支撐著在華中戰區與日寇血戰的前方將士。
「龔灘是烏江天塹里保存完好的一座土家重鎮「,這句話是不準確的。應該是倖存而不是「保存」。而這座古鎮能夠十存八九地留到今天,大都應歸功於她有烏江這個不好惹的情人的掩護。
然而,這裡也終將逃不出被「規劃」 掉的命運。由於下游的烏江彭水電站的修建,並於2006年開始蓄水,龔灘古鎮將被淹沒。按照規劃,龔灘古鎮將整體搬遷。長約3里的古鎮,將在搬遷中「瘦身」,搬遷後大約只有800到1000米長。
無論對這座千年古鎮,還是對為她神往的人而言,這都是一次與時間的賽跑……。
消失的泉城老建築——衛巷
濟南衛巷北起泉城路,南到黑虎泉西路,全長近200米。衛巷因為明朝時期在街南首東鄰設立了「濟南衛」而得名,名字沿用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位於濟南衛巷北端,建於康熙年間的准題庵——泉城路現存最老的建築,而那裡早已變成了一片廢墟。准題庵北側建於民國時期的原山東僑辦的辦公樓也被拆除了,該樓是濟南舊城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近代建築之一。拆遷部門稱,這是正常拆遷,因為這個老建築沒有什麼保留價值。
衛巷的四合院古樸而實在,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有著很濃的民生血脈,傳統古樸而又生機勃勃,讓人流連往返。
少見的高大門樓,雕花門楣透露出吉祥富貴的神氣。門樓的瓦脊、挑檐依然有形有神,泛白的青瓦層層疊疊累積上去,平淡中更見歲月風情。
從古至今,濟南老城區衛巷附近就是軍事要地。發展到明朝後,衛巷的軍事地位更加突出,兵庫、演武場、衛所等都雲集在此。衛巷對於研究軍事文化、建制變化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後人是應該善待衛巷的。
在時代發展需求下,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幾乎每天都有被規劃,被建設中的地方,在拆遷的過程中,我們希望那些有價值的文物和老建築被很好地保護了下來,但是也有一些包含豐富城市歷史信息的優秀老建築和文物消失在煙塵中。我們不禁感嘆,這樣的代價未免也大了些吧,讓人心痛。
然而,就在我們今天生活過的地方,明天,哪裡又將成為下一個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回憶呢……。(文/中國國家地理網 李欣)
推薦閱讀:
※廁所革命有效果嗎?
※韓非子是一位怎樣的學者?
※古代如果毒箭帶上戰場,會出現什麼結果?
※《左傳》雜談:宣伯通姦出逃
※眾多《上下五千年》中最值得推薦的版本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