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皇「退位」簡史

撰文:蕭西之水

2016年8月8日下午3點,日本當今天皇明仁(125代,1933-)通過各大媒體平台發布錄像消息,正式圍繞「生前退位」表述「心情」。

早在7月13日,日本 NHK 獨家透露今上天皇有意「生前退位」,不過就在當天,主管日本皇室工作的宮內廳次長山本信一郎就出面闢謠,促使天皇以錄像講話方式向國民傳達自身意願。

「我已經八十多歲了,深感體力上存在種種制約……我兩度接受外科手術,年齡增長讓我倍感體力低下」。

在不到11分鐘時間裡,天皇多次言及「老齡化」、「身體衰弱」等情況,很明顯是自覺難以勝任繁重的公務工作,而對於設立「攝政」一職,天皇也表示「即便如此也不能改變一點:天皇未能完成其立場要求的職責,卻自始至終都坐在天皇之位上」,採取了相對否定的態度。

從天皇本人意願來看,他很希望讓出皇位,但由於「憲法之下,天皇無權參與國政」,因而最終是否能夠成功退位,還需要高層政治繼續討論才能完成。考慮到上一任「生前退位」的光格天皇(119代,1771-1840)正是在199年前的1817年退位,或許明年會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

1

擺脫控制:退位是要掌權

曰若稽古,天皇退位第一例發生在皇極天皇四年(645)6月12日,皇極天皇(35代,584-661)將帝位讓予弟弟孝德天皇(36代,596-654),不過在弟弟去世之後,她又復辟成為齊明天皇(37代),繼續執掌大權。

早期天皇退位案例中,大部分是因為病重瀕死而讓位,以防止國家出現「天皇駕崩」問題,影響國運:比如光仁天皇(49代,709-782)在天應元年(781)退位、三條天皇(67代,976-1017)在長和五年(1016)退位等事例,都有這類原因在其中。然而到了後三條天皇(71代,1034-1073)宣布退位之時,情況卻出現變化。

平安時代(794-1196)中前期,日本古代名門藤原氏相繼湧現藤原良房、藤原基經等名臣,為鞏固日本統治做出巨大貢獻,藤原氏也在全國各地獲得大量莊園。在日本中世紀,莊園存在「不輸不入權」,既可以免於賦稅,也不受中央警察系統制約。藤原氏佔據莊園最多,因而也積累成龐大勢力,乃至於權高震主,超越皇室。

在正式官制(令制官)之外,藤原氏獨佔「攝政」、「關白」這一對嶄新職業。「攝政」顧名思義,便是在天皇不具備行政能力時,代理天皇政事;「關白」字面意思即「申報官」,天皇親政以後需要與關白共同議政定事。由於兩者職務具有連續性,從藤原忠平開始,天皇親政以後,之前的攝政就會就任關白,日本也開啟所謂「攝關政治」。

藤原氏能量巨大,把持事務眾多,上至年號改元,下至莊園紛爭,內至領國分配,外至對華貿易都要分一杯羹,乃至於宇多天皇(59代,867-931)之後170多年時間裡,歷任天皇的母親都出身於藤原氏,皇權進一步下降。

到了後三條天皇時期,由於其母與藤原氏關係不佳,天皇也得以痛下狠心,擺脫「攝關政治」,大力削減藤原氏實力。延久四年(1072),後三條帝退位成為「太上天皇」,但他並未完全放棄朝政,反而是退居二線,行使「院政」以代替攝關體制。

雖然後三條帝在退位之後不到1個月就去世,其對抗藤原氏的意願卻由其子——白河天皇第72代,1053-1129)繼承。

2

白河天皇陵寢:成菩提院陵

提到白河帝之名,不難聯想起2012年日本大河劇《平清盛》里那位「日本第一妖怪」。他在即位14年之後(1086年)將皇位讓給第一皇子堀河天皇(第73代,1079-1107),之後又讓位給皇孫鳥羽天皇(74代,1103-1156),最終又讓給崇德天皇(75代,1119-1164)繼任。

40多年時間裡,白河帝不僅是開行「院政」、建立「院廳」,跨過整個攝關政治體系直接治理國家,更成為「治天君」、發布「院宣」以代替天皇敕命,好似將天皇之位降格為東宮太子,大有顛覆日本政壇舊例之事。加之壽命頗長,行事專橫,又是近200年以來第一個出家為「法皇」之人,自然會有「妖怪」之感。

隨著白河院政發展起來,上皇(法皇)較之天皇更為重要,自然需要更多軍事集團來保衛,「北面武士」群體隨之誕生,後世定鼎天下的源平之戰中,源賴朝、平清盛雙方先祖源為義、平正盛均崛起於此。

「白河院政」這面旗幟終於隨白河帝去世(1129)而轟然倒塌,改換為鳥羽帝執掌門庭。鳥羽帝偏愛側室藤原得子,在保延五年(1139)生下第三皇子(後來的近衛天皇)之後不到3年就要求在位的崇德天皇讓位。據《愚管抄》記載,崇德帝本不願意讓位,然而藤原得子提議將幼子過繼給崇德帝為養子,以「太子」身份即位。

雖然在中國人看來,弟弟過繼為兒子難以接受,但在日本卻是常有發生,算不得稀奇。崇德帝同意,便在永治元年(1142)12月宣布讓位養子兼弟弟近衛天皇(76代,1139-1155)。但經藤原得子示意,詔書上的傳位「皇太子」一詞臨時變為傳位「皇太弟」,這樣一來崇德帝就失去「養父」身份,無法在生父鳥羽帝之後施行院政。

之所以修改身份,無非是因為院政基礎在於絕對父權,如若近衛帝有「生父鳥羽、養父崇德」兩套體系,權力必然會出現分散。鳥羽帝有志於仿效爺爺白河法皇,乃至於自己也出家成為法皇,自然不會讓權力有一絲離手可能。

雖然被擺了一道,但藤原得子很快收崇德帝第一皇子重仁親王為養子,這就意味著,一旦幼小的近衛帝斷嗣而終,重仁親王有可能就任天皇,那麼鳥羽帝去世之後,崇德帝還能以生父身份擔任「治天君」。

不過命運似乎在與崇德帝開玩笑,近衛帝在久壽二年(1155)真的斷嗣而終,但在藤原得子操縱下,皇位卻落在了自己所收另一名養子守仁親王頭上。不過,守仁親王的父親雅仁(鳥羽帝第二皇子,崇德帝之弟、近衛帝之兄)依然健在,於是皇位就奇妙地由弟弟傳給兄長——後白河天皇(第77代,1127-1192)登基。

後三條天皇到後白河天皇的世系表

崇德帝怨恨非常,便在鳥羽帝去世的保元元年(1156)聯合藤原攝關家失勢派一起發動動亂,希望奪位「治天君」。但在這場「保元之亂」里,崇德帝所率軍隊被源、平兩大武士集團聯合殺退,最終被捕而流放至四國島荒無人煙之地。

在日本妖怪傳說里,崇德帝曾發誓「願為日本之大魔緣,取民為皇,取皇為民」,隨即幻化為夜叉之形,乃至於成為天狗。然而據《今鏡》、《風雅和歌集》之中所載崇德帝詩歌來看,當時他基本上只有「去國懷鄉」之感,並沒有怨恨之意。而且在流放地,崇德帝還同官僚之女育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生活雖然窘迫,卻也活得洒脫。

崇德天皇

相比之下,勝利方就沒這麼自在了。保元三年(1558)後白河帝退位,守仁親王繼任成為二條天皇(78代,1143-1165)。很明顯,後白河帝也想學習父祖,實行院政。然而無論是舊有的藤原攝關家,還是新興的武士平清盛,都不希望看到國政再次回到上皇后院之中,於是朝政分為後白河院政與二條帝親政兩派。

終於在賓士元年(1159),藤原信賴趁中立派平清盛離開京都,聯合武士源義朝進攻朝廷;然而平清盛卻拍馬趕回,聯合二條帝親政派,將源義朝、藤原信賴聯盟殺退,兩人雙雙死於非命,而後白河院政思路也宣告暫停。

二條帝親政不久便在永萬元年(1165)去世,繼任者六條天皇(79代,1164-1176)剛剛兩歲,急需後白河帝開闢院政。後白河帝也做出妥協,將與平家女子所生第七皇子(憲仁)立為皇太子,並給京都實權派平清盛一家以優待,平家便成為後白河院政的重要基石:仁安三年(1168),六條帝退位,憲仁親王繼任為高倉天皇(80代,1161-1181),之後平清盛之女德子嫁給高倉帝為妻,平家勢力達到頂點。

後白河天皇世系表

但後白河帝似乎總想回到白河院政那種乾綱獨斷之態,便又密謀顛覆平家專制,卻遭遇反撲,治承三年(1179)11月,平清盛褫奪後白河院政權力,並在第二年(1180)讓女婿高倉天皇退位開啟院政,讓自己的外孫安德天皇(81代,1178-1185)繼任。

不過盛極而衰,高倉帝與平清盛在養和元年(1181)相繼去世,在平家邀請下,後白河帝重新開闢院政,他為了滅掉平家,不惜支持落難多年的源賴朝反撲;而源賴朝勝利之後,後白河帝又支持源義經發動源氏內亂,乃至於被源賴朝在書信之中直接罵作「日本第一大天狗」。

後白河天皇

應該說,後白河帝在源平之間反覆站隊,無非也是在皇權衰微之下,為自己開闢院政找到一個支持,但奈何他本人治國能力太差,只能挑動他人矛盾來鞏固自身地位。但諷刺的是,這種舉動卻最終加速皇權墜地,武士也徹底架空皇權而成就幕府的輝煌。

建久三年(1192)3月13日,後白河帝走完了66年的人生,第一個退位高潮也隨之結束。

2

兩統之爭:退位是一種慣例

雖然平安末期院政很為複雜,但到了鎌倉時代末期,這個複雜恐怕還要乘上一個倍數,因為皇家也一分為二。

鎌倉幕府成立之後,逐步把持國家大權,同時在3代將軍源実朝去世之後,幕府先是擊敗了後鳥羽帝的倒幕夢想,同時又反過來迎立藤原氏乃至皇室親王為將軍,以求與京都方面和解。到了後嵯峨上皇(88代,1220-1272)的院政時代,鎌倉幕府事實領袖北條家宣布與將軍全面合作,並支持上皇在幕府監督下實施院政。

但就是在後嵯峨帝時代,皇室開始出現分裂。

「兩統迭立」世系表

後嵯峨帝在寬元四年(1246)讓位給第三皇子後深草天皇(89代,1243-1304,時年4歲),但還不等長子成人,就又在正元元年(1259)讓後深草帝也變成上皇(時年17歲),皇位讓給了自己偏愛的第四皇子龜山天皇(90代,1249-1305,時年11歲)。之後在文永五年(1268),後嵯峨帝又不顧後深草帝已經育有一子,反而將龜山帝的嫡長子立為皇太子。

很明顯,後嵯峨帝想把皇統讓給龜山一系,也希望龜山日後能夠擔任「治天君」。然而問題在於,文永九年(1272)後嵯峨帝去世之際並未明確這一點,遺書之中表示:「治天君」到底是哪位,最好還是由幕府來確定。

龜山天皇

雖然無法明確後嵯峨帝實際所想,但可以想見,後深草帝與龜山帝之間一定都想爭奪「治天君」之位,「持明院統」與「大覺寺統」也正式分裂。

幕府先指定龜山帝為下一任治天君,這使得後深草帝大為光火,立刻宣布放棄上皇待遇;幕府又有些懼怕後深草帝真鬧出什麼事情來,便趕忙在建治元年(1275)指定後深草帝嫡子為皇太子,保證後深草帝本人為下一任治天君。

應該說,當時幕府正面臨著蒙古入侵,對皇統事宜多少有些得過且過,對雙方極盡安撫之功;不過到了弘安十年(1287),蒙古入侵已經結束,幕府可以騰出更多精力面對皇室紛爭。恰好這時,後深草帝一系散布流言,聲稱龜山帝一系有意倒幕,幕府便要求大覺寺統的後宇多天皇退位,後深草帝嫡子成為天皇,後深草帝本人接替龜山帝成為治天君。

在這種狀態下,持明院與大覺寺兩統達成一個微妙默契:如果是持明院統的天皇當政,那麼治天君也由持明院統擔任,但皇太子必須從大覺寺統中挑選,反之反是,如有異議可交由幕府仲裁——退位成為「輪流做天皇」的一種手段了。

但到了文保二年(1318),劃時代的後醍醐天皇(96代,1288-1339)即位,他不僅在3年後結束院政,重啟親政,還啟動諸如沽酒法(米價、酒價公定令)、增收賦稅、廢棄各地關所等改革,同時也開始密謀推翻幕府,重新由天皇掌握國家政權。

後醍醐天皇

正中元年(1324),後醍醐帝密謀遭到泄露,雖然幕府沒有要求他退位,但卻把他旗下兩位寵臣流放荒島。幕府對大覺寺統好感度下降,將皇太子選擇權讓渡給持明院統。後醍醐帝為了擺脫「一代主」地位,又在元弘元年(1331)再度密謀推翻幕府,這一次幕府大軍在重臣足利高氏率領下開到京都,直接把後醍醐流放荒島,持明院統的光嚴天皇(北朝初代,1313-1364)就任。

不過就是這位足利高氏,在元弘三年(1333)全國反幕府勢力高漲之時,突然帶兵反叛幕府,並在5月7日攻克京都,迎回後醍醐天皇複位,自己也後醍醐名諱「尊治」而改名足利尊氏。元弘四年(1334)後醍醐帝冊立自己的兒子恆良親王為皇太子,徹底褫奪持明院統的地位,「輪流做天皇」最終結束。

然而好景依然不長,後醍醐帝意在尋求天皇新政,卻無法滿足新興武士階層利益。建武三年(1336),足利尊氏與後醍醐帝決裂,迎回持明院統的廢帝光嚴上皇,創立室町幕府;後醍醐在短暫投降之後又跑出京都另立朝廷,整個國家進入到南北朝時代(1336-1392)。這一時代里,原持明院統在北朝持續,而大覺寺統在南朝持續,直到明德三年(1392)北朝皇室由於同室町幕府合作而擁有壓倒性實力,最終統一全國並將皇統延續至今。

3

皇室傾頹:退不退位都意義不大

南北朝時代過後,天皇時代一去不復返。

隨著室町幕府中期爆發應仁文明之亂(1467-1478),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數位幕府將軍先後遭到廢立,京都也在百餘年時間裡一直處於火海之中,多處宮殿遭到暴民燒毀劫掠。

戰亂頻仍之下,后土御門天皇(103代,1442-1500)去世之際無人收葬,屍體露天停放40餘日;後柏原天皇(104代,1464-1526)在即位21年以後才攢夠錢財辦登基大典,兒子後奈良天皇(105代,1497-1557)、孫子正親町天皇(106代,1557-1586)也分別等了10年和3年。直到織田信長進入京都,開啟所謂「安土桃山時代」,皇室才又迎來一個安定期。

但在德川家康開啟幕府以後,皇室權力大幅度遭到擠壓,元和元年(1615)9月9日,江戶幕府一紙《禁中並公家諸法度》提出「天子諸藝能之事,第一御學問也」,皇室干預政事的可能性被徹底封死,唯一實權也只有「改元」一項,而接下來「紫衣事件」更是讓皇室倍感沒有面子。

所謂「紫衣」是高僧所穿袈裟,從古以來一直由朝廷授予有德高僧,然後從僧人所在寺廟獲取一定捐贈收入。不過由於戰國時代以後皇室困窘,紫衣也成了賣官鬻爵的一種手段,於是《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第16條專門予以嚴禁。不過後水尾天皇(108代,1596-1680)並不顧忌這一點,依舊按照之前慣例,授予大量紫衣給僧侶。

後水尾天皇

幕府方面也不含糊,寬永四年(1627)幕府公開聲明:沒有事先與幕府商量,授予紫衣的敕命(聖旨)都屬無效。朝廷肯定反對,與此同時京都大德寺住持澤庵宗彭、妙心寺高層東源慧紛紛表示反對,但幕府也很乾脆地將所有反對僧侶都流放去東北苦寒之地,用實際行動讓幕府權威徹底壓過皇室。

也就在這一年11月8日,後水尾天皇心灰意冷,在沒有與任何人商量的情況下,將皇位讓予自己同德川和子所生皇女,即明正天皇(109代,1624-1696)。由於女性繼任天皇以後,按慣例便不能再結婚,所以有人認為,後水尾天皇是故意利用這一慣例,讓德川家血脈在明正天皇這一代斷絕。

明正天皇

通過明正天皇,後水尾又一次重啟南北朝以來多年未行的院政。寬永二十年(1643)明正天皇讓位給弟弟後光明天皇(110代,1633-1654),承應三年(1654)又傳給弟弟後西天皇(111代,1638-1685),貞享二年(1685)又傳給弟弟靈元天皇(112代,1654-1732),四姐弟全部坐完皇位之後,後水尾帝才最終以85歲高齡撒手人寰,之後靈元天皇又開啟了一段為期45年的院政時代。

不過在德川幕府統治下,院政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意義,幕府本身不需要再對院政本身加以管控,後世天皇便很少有人再「生前退位」了。迄今為止,日本歷史上最後一次天皇退位發生在文化十四年(1817)3月,光格天皇退位實行院政,這一年恰巧距今199年,退位天皇的數字也停留在59個。

4

近代風云:退不了位了怎麼辦?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從頭到尾重塑了一遍天皇制度,其中按1889年《皇室典範》第十條所規定:「天皇駕崩之後,皇儲立刻踐祚繼承祖宗神器」,這一條為1946年《皇室典範》第四條所繼承:「天皇去世之時,皇儲立刻即位」。

也就是說,近現代日本法律並不允許天皇退位,皇位變更只能以天皇去世為標誌。

之所以提到這一點,憲法制定者伊藤博文便是考慮到古代皇位變更頻繁,皇儲經常不到10歲就任,已經退休的上皇、法皇便能夠藉助親情優勢,超然於國家之上施政。要知道,就在《大日本帝國憲法》與《皇室典範》頒布前一年,伊藤博文還專門與明治天皇訂立了《機務六條》,明確要求天皇在沒有首相邀請的情況下不許參與內閣會議。對天皇都如此限制,自然也要在條文里倍加小心。

不過針對天皇不能行使國政的情況,1889年《皇室典範》也不是沒有規定:「天皇如果經歷長時間的故障、而不能自行大政之時,可經皇族會議與樞密顧問會議而設置攝政」,這一條為1946年《皇室典範》第十六條第二款所繼承:「天皇如果因精神或身體上的重患或重大事故而無法參與國政,可經皇室會議而設置攝政」。

換句話說,日本古代那些形形色色、複雜萬千的朝廷官職中,除去天皇之外,「攝政」這一非常設職務也以復活形式(1868年一度廢止)保留至今。估計制定者本人也沒有想到,就在明治之後的大正時代(1912-1926),「攝政」職務就得以啟用,就任者正是後來日本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昭和天皇(1901-1989)。

一戰前後,大正天皇身體狀態堪憂,到1919年甚至一度無法進食、也無法念敕語(聖旨),1920年3月醫生確診其為「幼年時期腦膜炎」所致。據一些傳言所說,他還曾在帝國議會開幕式上將詔書用紙捲成紙筒,當作望遠鏡來看下面的議員。雖然這一說法盛行於世,腦膜炎也確實讓大正天皇有一些奇怪舉動,但其真實性仍需要考證。

在這種狀態下,內大臣松方正義與首相原敬提議設立攝政一職。1921年5月到8月,原敬向政府內各部門打好了招呼,緊接著10月11日獲得皇后認可,10月27日,剛剛從歐洲旅行一周回國的裕仁親王(時年20歲)準備接受新職務。

昭和天皇(1928年登基大典)

中間雖然經歷11月4日首相原敬遇刺身亡一事,但攝政就任工作並未受影響。11月25日上午11時,皇族會議召開,裕仁主持會議,申請攝政並獲同意;下午1時,樞密院會議召開,認可皇族會議決定;下午2時30分,大正天皇下詔任命裕仁為攝政。

應該說,裕仁就任攝政之後,先是在宮內進行女官制度改革,又為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賑災而推遲婚期,還發表了穿著西式服裝的照片,多少展現出親民一面。但就在1923年12月27日,裕仁乘車經過東京虎之門附近時,突然遭遇激進分子刺殺難波大助,雖然他本人幸運地躲過射擊,但侍從長入江為守負了輕傷,汽車玻璃也全部破碎。事後,攝政裕仁似乎有意減少了公開場合露面,從更為隱蔽的角度對政治施加影響。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去世,裕仁踐祚成為日本第124代天皇,他也正是今上天皇明仁的父親。如今天皇將會如何選擇,恐怕也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日本發展。

推薦閱讀:

日本明仁天皇為何要提前退位?
為什麼日本戰敗後沒有審判天皇?
李自成滅亡了一個朝代,做了42天皇帝
如果沒有天皇李治,武媚娘能當上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嗎?
日本的天皇制度是怎麼形成的?

TAG:天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