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勞模」崇禎

2017-5-2

近日,備受關注的明思陵被盜案宣布告破。思陵的主人崇禎皇帝近期是眾多文史愛好者的談論熱門話題。巧合的是,4月25日也是崇禎皇帝去世的紀念日(崇禎皇帝於1644年農曆三月十八日在煤山即今日的景山自縊身亡,陽曆為4月25日)。

在很多人看來,崇禎帝是「亡國之君」。其實,相比明朝中後期的幾位皇帝,崇禎皇帝還算勤政愛民。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嘉靖皇帝醉心於煉丹二十年不上朝,崇禎皇帝的哥哥天啟皇帝醉心於木匠活,不理朝政。與他們相比,崇禎皇帝稱得上「勞模皇帝」,他甚至在給太妃請安時,因過於勞累而睡著。在他的治理下,明朝一度呈現出「中興」之相。只不過,崇禎皇帝無法憑一己之力挽救明朝的命運。

本期,品讀版通過挖掘崇禎皇帝的一些史料,和讀者一起從多個角度了解這位末代帝王。

1登極前後險象環生

天啟七年(1627年)盛夏,23歲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在魏忠賢等內官的陪伴下到西苑(今北海)泛舟。遊興大發的朱由校覺得乘坐大船不夠刺激,非要在湖面上乘坐小船「盪起雙槳」。於是在幾個內官的陪同下他上了小船,這是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冒險經歷——當日風力較大,一下子掀翻了小船,情急之中幾位內官趕忙下水營救天子,雖說這次施救非常成功,天啟皇帝暫時脫離了生命危險,但天啟皇帝也因驚嚇過度,沒過幾個月就病危了。

在天啟皇帝彌留之際,大太監魏忠賢開始打起了「垂簾聽政」的小算盤,但最終在內閣首輔施鳯來(魏忠賢心腹,曾提出在全國為魏忠賢立生祠)的勸阻下而作罷。當年的八月二十二日天啟皇帝病危,急召弟弟信王朱由檢進宮,天啟皇帝詢問了朱由檢最近身體狀況,關切地對他說:「弟弟何瘦,須自保重。」並叮囑他要努力成為「堯舜之君」。有趣的是,天啟皇帝還建議朱由檢即位後要重用魏忠賢等人,可見天啟皇帝真是要將糊塗進行到底。八月二十二日申時(下午3至5點)天啟皇帝駕崩,群臣請信王即皇帝位。

此時的魏忠賢,為了討好或者說是穩定新君主,也想盡了一切辦法。在朱由檢即將入宮之時,魏忠賢和自己昔日的「賭友」、信王府的內官徐應元勾結,迎信王入宮。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場平和的政治過渡,但實際上老奸巨猾的魏忠賢可謂是心懷鬼胎。當然,朱由檢初入宮廷,對魏忠賢也是相當提防。因為他孤身入宮,周圍全是魏忠賢的黨羽。首先是入宮後,不吃宮裡的一口飯,不喝宮裡的一口水,而是自己暗中攜帶食物進宮以防不測。

朱由檢進宮後,魏忠賢立刻命令手下宦官嚴守他居住的殿宇,阻止一切文武官員入內,實際上等於將信王軟禁起來,入宮當天晚上,朱由檢幾乎是一夜沒有合眼。根據記載,當晚朱由檢曾看到有宦官手拿著劍從殿門口經過,他當即攔下了這個宦官,並以出價購買為由從這個宦官手裡要過了這把劍。這之後他還聽到了宮內禁軍巡視宮廷的聲響,於是他立刻走出大殿向他們進行慰問,並令左右發給他們酒食。剛剛入宮立足未穩的信王,就是靠著這些手段穩住了宮內的人心和局勢。八月二十四日清晨,信王正式即位,是為崇禎皇帝。

雖然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時代,但崇禎帝即位後,面臨各種威脅。魏忠賢有一次給他獻上四名美女,崇禎帝懷疑她們身上有暗器,便挨個兒搜查了一遍,結果在一位宮女的衣帶上果真發現了一粒香丸,只有小米粒般大小,稍微一碰便發出一股異香。這便是迷魂香,是魏忠賢用來迷惑皇帝的。

還有一次他正在便殿批閱奏章,忽然聞到一股奇香,頓時覺得心神不寧。於是便詢問近侍味從何來。近侍不敢隱瞞,趕忙說這是宮裡多年的規矩,只要是聖駕所至,都要點燃此香。崇禎帝聽聞後立刻下詔將此類熏香銷毀。

另有一次崇禎帝和大臣議事至夜深,忽然他站起身來令近侍手持蠟燭,繞著大殿內的牆根走一圈。大臣們非常納悶,但也不敢多問。不久,群臣遠遠地看到,大殿角落裡忽然冒出了火星,於是立刻令人鑿開牆壁,只見裡面坐著一個手持熏香的小太監,經盤問又是魏忠賢安排在這裡焚香的。

隨著崇禎皇帝實力的不斷穩固,他開始清理魏忠賢和天啟皇帝乳母客氏等人的勢力,在這過程中,一幕幕驚心動魄的陰謀逐漸被揭露出來。1627年10月26日,嘉興縣貢生錢嘉征上疏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崇禎帝得到奏疏後令內官將內容讀給魏忠賢聽。覺察到危機的魏忠賢旋即用重金賄賂賭友徐應元,請求他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幫他逃過這一劫。崇禎帝得知後怒斥徐應元道:「奴儕與奸臣相通,笞一百棍,發南京去!」當年十一月一日,崇禎公開宣布魏忠賢的罪行,並將魏忠賢安置至鳳陽。

魏忠賢死到臨頭都要講排場,隨行共有珍寶四十車,馬千匹,壯勇八百人,這一行人馬浩浩蕩蕩從北京開拔前往鳳陽。樹大招風,很快便有人向崇禎皇帝彙報,說魏忠賢率領如此大規模「儀仗隊」,有擁兵造反的嫌疑,於是崇禎帝立刻派人將魏忠賢追回北京。自知大勢已去的魏忠賢在追兵到達之前便上吊自盡了。

魏忠賢倒台後彈劾他的奏疏如雪片般飛到崇禎皇帝面前,這些奏疏中所開列的罪狀幾乎每條都足以致命。如魏忠賢和客氏合謀致懿安皇后(天啟皇后張氏)流產,並設計害死有孕在身的張裕妃等。客氏在被審訊的過程中更是供出宮內有八名懷有身孕的宮女,在懷孕前曾被客氏暗自帶出宮去,待懷有身孕後再偷偷養在宮中,妄稱是懷有龍種的事,此種做法簡直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呂不韋、李園的行為無異,一旦得逞,大明朝從此都改了姓了。得知此事後的崇禎帝憤怒至極,下詔立刻將客氏帶至浣衣局杖斃,後將屍首於凈樂堂焚化並揚其骨灰。

2即位後找人為生母畫像

崇禎帝朱由檢的童年很不幸,在他五歲的時候,生母劉氏便去世了。因此他的父親明光宗將他託付給李選侍(俗稱西李,後封康妃)撫養。此時李選侍已經擔負起了撫養後來的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任務,因此對於朱由檢基本上屬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朱由檢的撫養權轉到了另外一位李選侍(俗稱東李,後封庄妃)頭上。這位東李娘娘對朱由檢疼愛有加,可是她也很早就離開人世。因此生母的去世,頭任繼母的刻薄和第二任繼母的早逝都給朱由檢幼小的心裡留下陰影,也對於他之後的人格形成起到了較多負面作用。

在朱由檢長大成人被封為信王之後,他開始向身邊人打聽自己生母的葬地。他首先詢問近侍是否知道西山的申懿王墓,之後又緊跟著追問是否知道申懿王墓旁邊的劉娘娘墳。在得到了肯定回答之後,他秘密派人帶著一些供品給自己的生母上墳以寄託自己的哀思。直到即位之後,他才終於敢公開祭奠生母,這也是崇禎皇帝一生中非常大的痛處。

崇禎帝即位後詢問宮裡是否有母親的遺像以供瞻仰,結果是由於劉太后去世的時候地位並不高,因此並沒有畫像傳世。恰好此時光宗的一位傅懿妃是當年劉太后剛入宮時候的「閨蜜」,自稱和劉太后非常熟,她向崇禎皇帝推薦了一位宮女,並說這位宮女和當年的劉太后長相很相像,不妨以這位宮女為原型,並請劉太后的母親,即崇禎皇帝的外婆瀛國太夫人徐氏入宮,指導畫工繪製畫像。畫像很快繪製完成,崇禎帝跪在午門外奉迎母親畫像,並命人將畫像懸掛在宮中供眾人瞻仰,幾位老宮婢看了畫像之後,有的說像,也有的說不像,而在一旁的崇禎皇帝,早已淚如雨下。

可能是幼年經歷了太多坎坷的緣故,即位後的崇禎皇帝頗能體恤下人。明代宮女的地位較低,且經常會因為一點小錯誤而受到責罰。其中有一項懲罰措施是「提鈴巡夜」,即夜闌人靜之時,手提銅鈴,自乾清門出發,經日精門、月華門後返回乾清門巡查,並且一邊搖鈴一邊還要高唱「天下太平」。這條巡查線路基本上是圍繞著皇帝的寢宮周邊行進的,因此這聲音皇帝聽得也很真切。有一天晚上風雨交加,被責罰的宮女的吟唱聲尤其顯得凄婉,崇禎帝聽了便宣該宮女至御前,詢問姓名,併當即免了她晚上的這份執勤工作。後來這名宮女也非常爭氣,憑藉著自己的能力成為了女史官,也可以算是一段勵志故事。(下轉34版)

景山公園的崇禎皇帝自縊處

崇禎皇帝寫的聖旨

(上接33版)

3替不好好認字的小內侍求情

還有一次,崇禎帝正在持齋期間,近侍吳某捧著大龍瓷碗給皇帝進獻午膳。沒想到走著走著腳底下拌蒜,竟然摔了個跟頭,而大瓷碗也被摔了個粉碎。摔個碗倒是小事,這瓷碗破碎的聲響驚擾了皇帝,可是掉腦袋的罪過。吳某為此感到非常恐懼,而崇禎皇帝此時卻走上前來寬慰他說:「來來來,這摔碗的聲音該不會把你嚇到了吧。」一句話讓吳某如釋重負。

說起崇禎帝的這種寬仁勁兒,可能還是遺傳了他父親泰昌帝的基因。他父親在位時,有一天太子(即後來的天啟帝)別出心裁,找到了一個新玩具,即宮殿門上的合葉(估計這類「玩具」啟發了天啟帝後來的木匠才能),他正用手指甲摳合葉的當兒,泰昌帝突然駕到。乳母客氏一見不妙,趕忙上去一把便把小太子給拽了過來。不拽不要緊,太子的指甲蓋當時正摳進合葉的縫兒里,經這麼一猛拽,當時就劈裂流血了。太子疼得是哇哇大哭,當時客氏也是嚇得哆哆嗦嗦不敢說話,可是誰也沒想到,泰昌帝竟然說了句:「不妨不妨,帶破些壽長。」泰昌帝反過來安慰受到驚嚇的客氏。

關於崇禎最有趣的,還數他替小內侍求情這件事兒。根據史料記載,有一天一個姓秦的小內侍在坤寧宮侍候周皇后飲食起居,忽然周皇后心血來潮,問這個內侍認字不認字,當時很多內侍出身卑微,大多沒有什麼文化,於是這位小內侍如實照答。周皇后聽後更來了興緻,想要過一把教師的癮,便主動提出來教他識字。周皇后非常認真地履行了一名教師的職責:備課,準備教具,教學。內容也很簡單,就是幾個最基礎的漢字而已。可這位秦內侍也是太不爭氣了,總共加起來不到十個字,認了半天,最後周皇后對他進行考核,還是一個都不認識,於是「老師」大為惱火,開始對學生進行體罰,可憐的小內侍只好灰溜溜地跪倒殿外的台階上。這時崇禎帝看在眼裡,便對這位內侍打趣道:「我去幫你跟老師求求情,讓她饒了你如何?」小內侍雖然知道皇帝在開玩笑,但也更明白這時可不能隨便回答,於是仍然跪在那裡默不作聲。崇禎帝到周皇后那邊,真的給這個內侍求起了情。周皇后見皇帝出馬,也只能作罷,臨了還擺出教育工作者的態度,說了句:「只是壞了學規啊!」於是小內侍也就借著這個機會被寬恕了。

若是論起「勤政」一事,崇禎帝還真的是不遜色於歷史上的大多數皇帝。據記載,有一次他去給主掌慈寧宮的宣懿康昭劉太妃(萬曆皇帝的妃子,論輩分是崇禎帝的祖母)請安,說話間竟然不自覺歪倒睡著了。太妃命左右切勿驚擾,並命人給皇帝蓋上了一件衣服。一會兒皇帝驚醒,趕忙謝罪,說自己已經兩天兩夜沒合眼了,所以才在太妃面前失儀。太妃聽了非常心疼,當時眼淚就落下來了,崇禎帝也都跟著一起流淚感慨自己的命運不濟。

4紫禁城的江南風韻

在後宮,崇禎皇帝最寵愛的妃子是田貴妃。田貴妃籍貫是陝西,但她從小在揚州長大,也可以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因此在她所居住的承乾宮中,曾有很多江南器玩作為陳設,甚至她還自己出資,在承乾宮的西側營造了一處名為「玩月台」的高台,在月明之夜,她還會邀請皇帝一起登臨賞月。宮廷建築制度森嚴的紫禁城經過她的打造,竟然多了幾分江南園林的婉約,也可以算是一件頗有創意的事情了。除了玩月台以外,崇禎年間的紫禁城內金水河中,曾經遍植荷花,盛夏之日,為明代舉行日常朝會的皇極門廣場(即今太和門廣場),增添了幾分江南風韻。

不過這紫禁城中的「江南style」多多少少還是惹出過一些事端來。據記載,有一次崇禎帝正在聽田貴妃鼓琴,生性多疑的他聽著貴妃這嫻熟的琴藝,突然問她:你這高超的技藝是從何人處學來?田貴妃覺得皇帝這是話裡有話。由於田貴妃從小生活在繁華的揚州城,自己彈奏的曲子一定是讓皇帝懷疑這是從花街柳巷學來的,於是,她趕忙回答這是自己的繼母所教。原來田貴妃的父親田弘遇在揚州的時候曾經娶了一位頗有姿色且鼓琴技術一流的女子為妾,並令她教習女兒鼓琴,由此田貴妃才能有這般技能。可偏偏崇禎帝對於這事兒仍然是將信將疑,於是田貴妃便找了個其他借口讓皇帝宣自己的繼母進宮,當場為皇帝表演。聽著這比貴妃更勝一籌的演奏,皇帝終於相信了,這也算是江南風盛行所帶來的一點點小插曲。

當年紫禁城內,皇帝和皇后,對於鮮花都有著非常特殊的喜愛。根據史料記載,周皇后最喜愛的花是茉莉,在她的寢宮坤寧宮中,共有六十餘株茉莉花,因此長年累月這裡都是繁花錦簇。每天清晨,周皇后都會採摘一些鮮茉莉花,將它們簇成球狀,簪在頭上。值得一提的是,她還自己「發明」了一種「香水」,即用一些技術手段提取茉莉花的香氣,並把這些香氣噴洒到自己所穿的衣服上。這也算是明代宮廷「御制」的一種香料吧。

除了將花朵做成香水外,宮中每年還會收紫茉莉花的果實,即紫茉莉子,並將其研磨成粉末蒸熟,做成「珍珠粉」,或取白鶴花蕊,去掉花蒂,做成「玉簪粉」。這兩種宮中御用粉底據說是天啟皇帝的懿安皇后從民間帶入的偏方,在宮裡非常受宮眷們的歡迎。可偏偏崇禎皇帝不太喜歡濃妝艷抹的裝扮,每次看到在臉上施粉過多的宮娥,他都會嘲笑一番,戲稱他們為「廟中鬼臉」。

紫禁城還會定期舉行一些「賞花會」。當時皇城之內賞花之處有兩個,其一是在皇城東北巾帽局附近的回龍觀(今東城區帘子庫衚衕周邊),這裡以海棠花為盛,每到鮮花盛開之時,周皇后都會在這裡的一座六角亭安排宴席,邀請各宮主位到這裡賞花,而且宴會一辦就是幾天。另外一處賞花場所在西苑(今北海),每到花期周皇后或命人採摘一些帶至宮中賞玩,或率領各宮主位一起前往賞花。每次后妃們都會在觀花所稍事休息,之後回宮,並不會耽擱太長時間。

相比之下崇禎皇帝對於花朵的喜愛則比較專一,他最好的是黃梅花,每到花期也會親臨賞花,並折若干枝帶回自己的寢宮,插在膽瓶之中以便觀賞。

正是由於宮廷對於花朵的喜愛,促成了「溫室種花」行業的發展。據說有一年的陰曆十一月,崇禎帝向手下索取桂花,這時雖然距離桂花的花期已經過去了兩個月,但手下人還是立刻拿出了一枝。原來這都是一些花農知道宮裡的這個喜好,特意在花朵含苞待放之時將花連同枝幹一起剪下來,並用泥封住剪切處,插在地窖里的鹹鹵中儲存。這樣花朵就能夠在綻放後保存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不過盛開的花朵失去了其原本的香氣,只能用作觀賞了。

5民間募集二百銀兩安葬崇禎

明思陵位於十三陵景區西南部的鹿馬山下,從地圖上看,這處帝王陵和其餘十二座相距甚遠,可以說是偏居一隅,而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布局,是有其背後的原因的。

崇禎帝在位期間,曾認為昌平天壽山陵寢區域已經沒有好的風水寶地可選,因此將目光投向了當年位於京東的遵化州境內,準備在這裡為自己選擇一處萬年吉地。可惜當時國力有限,因此最終這塊風水寶地沒有輪到他的頭上,而是方便了後世的清朝統治者。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帝的孝陵,便選在了遵化馬蘭峪的昌瑞山下。

最終崇禎帝在世的時候沒有顧及營建自己的陵寢,1644年3月18日,崇禎帝自縊於煤山(今景山公園),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軍進駐北京城,於三月二十一日搜尋到帝後遺體,用門板抬到魏國公坊下「示眾」,之後李自成命小太監花了兩貫錢為帝後購置了兩口柳木棺裝殮,並將帝後棺槨和王承恩的棺槨一起停放在東華門外一處舍茶草亭旁。二十三日李自成命將帝後的柳木棺改為梓宮(帝後專用棺槨),並為帝後專門設了一座祭壇,期間李自成還前來祭奠。四月初三帝後梓宮發引,出德勝門至昌平州安葬,而由於崇禎帝生前沒有營建陵寢,故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選擇了田貴妃墓作為帝後的葬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接到任務的昌平州竟然拿不出安葬帝後的費用,當時的署昌平州吏目趙一桂只能組織民間進行募捐,但最終只有十個人慷慨解囊,得錢共340千文,約合銀226兩,最終一代人君的葬禮,便是靠這募集來的200多兩銀子完成的。

《昌平州志》中詳細記載了這些費用開支的去向,其中開挖和掩埋地宮隧道是最大的開銷,共用銀200兩。在開啟地宮的過程中曾有人見到當年下葬田貴妃時隨葬的所謂「金器」,竟然都是以鉛銅充數,足見明末貪腐之風盛行。

清軍入關後,出於對民心的籠絡,順治帝於順治二年(1645年)和順治十六年(1659年),兩次對這座原本是貴妃墓葬的「帝陵」進行了改擴建,包括為崇禎帝專門樹立聖號碑,並先後在墳冢前和陵宮大門前增設了碑亭,同時擴建了思陵的享殿。昔日大明的遼東總兵,也就是後來引清軍入關的平西王吳三桂,還專門為思陵的修建捐獻白銀一千兩。

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對明十三陵開展了一次全面、系統的大修工程,思陵的維護也在其中,這次維護包括將三間享殿擴建為五間,還圍繞著墳冢修建了一圈城牆,並將原來位於墳冢前的碑亭移建到城牆之上,使之成為「明樓」,經過這樣一番改造,思陵看起來更加接近帝陵的規制了。清朝滅亡後由於疏於管理,思陵受到了非常大的破壞。首先是地宮兩次被當地土匪盜發(明陵被土匪盜發的陵寢還有萬貴妃墳,部分土匪曾試圖盜掘康陵,但中途土石塌陷而作罷),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為修建炮樓,曾大規模拆除了思陵陵宮的建築。至解放前夕,思陵僅余斷壁殘垣,滿眼望去儘是一派荒涼。

推薦閱讀:

在上吊的前一天,崇禎又失去了一個拯救大明的良機
李自成打到北京,給崇禎挽救大明最後機會,崇禎卻錯失良機
崇禎皇帝臨死前五天做的這件事 讓後世一直議論不休
為什麼勤政的崇禎救不了大明?
崇禎死後,他督師天下,卻出了一個昏招,否則明朝不會亡!

TAG: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