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視界]昭君出塞,中原帝國的萬般無奈

昭君出塞,中原帝國的萬般無奈

http://club.news.sohu.com/zz0578/thread/3n8tmgh2ugp

王昭君,有沉魚落雁之美貌,與貂蟬、西施和楊玉環齊名的中國四大美女之一。以她為主角的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昭君墓有多處遺迹,但座落於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青冢,更接近故事的發生地,似乎符合歷史的傳說。

現如今的昭君墓,已經擴建成一個博物院。以昭君墓為核心,由匈奴文化博物館、單于大帳、和親宮、匈奴歷史陳列、昭君宅、青冢墨寶書畫展廳等組成。青冢留存至今以及博物院之規模,足見當地人對王昭君的世代敬仰與愛戴之情。解說員只負責講解匈奴文化博物館,然後大致介紹一下景區布局,領至昭君墓前便完成了任務,剩下的任憑遊客自由參觀。

登臨昭君墓,環顧四周,這裡早已沒有了杜甫筆下那種「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的凄涼景象。據說,匈奴文化博物館是世界上唯一的匈奴博物館。這個剽悍強大的縱橫馳騁於北方草原大漠的游牧民族,曾經對當時的中國和歐亞大陸的歷史進程有過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卻以消失的無影無蹤成為歷史之謎。儘管古今中外匈奴歷史和文化研究時不時地成為顯學,倘若不是王昭君這位奇女子,哪來如此規模的博物館紀念和宣傳一個業已消失的民族?

她的故鄉沒有忘記這位遠嫁併名垂青史的女子。掩映在綠蔭之中的昭君宅,就是按其家鄉湖北興山香溪河畔的宅子複製而建。只是,周邊沒有寶坪村雲霧繚繞、幽靜清恬的美輪美奐。平民出身的王昭君,以超凡美貌被選入宮,儘管在宮廷里受到了嚴格的才藝訓練,卻沒有機會得到皇帝的寵幸,終於踏上了出塞和親之路。誠然,王昭君與後來的文成公主一樣,促進了中原民族與少數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但她所遭受的苦難更令人唏噓。尤其是漢成帝「從胡俗」的敕令,並非漢地嫁雞隨雞那麼簡單,徹底擊碎了她對故土的滿腔思念,讓中原文化哺育出來的她承受生不如死的煎熬。有良知的娘家人,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骨肉至親。

國人也始終沒有忘記王昭君。漢朝乃至歷代宗室公主和親者並非昭君一人,但她是被歷代詩人、畫家、作曲家們著筆最多的。不計其數的文學藝術作品,不是為其鳴冤叫屈就是大唱讚歌,早已把怨而不怒的文學形象和深明大義的歷史形象集其一身,凝結著民眾的同情與關切、民間的演義與傳說、野史的枝生與發展,以及文人墨客的吟詠與讚歎,讓一個絕色的女子成為美麗的傳說,就連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歐陽修等著名人物的夢裡都有王昭君的一段香魂。概而括之,王昭君的形象,不僅寄託著文人的幽怨與哀樂,還承載著國家的寧和與興亡。

昭君墓前神道上的一座方亭子里鐫刻有董必武的一首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董老之意,當然是希望能夠掃除千百年來一些文人墨客的民族偏見與偏頗之詞,高度讚揚昭君出塞的遠見卓識與歷史功績。但歷史事實明擺在那裡,昭君出塞其實是中原帝國的萬般無奈。出塞之因,《漢書》說是元帝賜予韓邪單于,《後漢書》卻說是其心生悲怨而慷慨應召。學界更相信前者的記述,因為和親畢竟是個人悲劇,更何況還是前往荒蠻與化外之地,事實就是韓邪單于甘當大漢女婿以求自保,也讓大漢在抵禦匈奴侵擾時多了個幫手而已。

戰爭讓女人走開,這是人世間血性男人的心聲。任何一個有血性的男人,都會不惜一死呵護自家的女人。這,才是昭君之怨千載難平的根源所在。昭君出塞,的確換來了北方邊陲幾十載和平,也為民族文化交流共融貢獻巨大,但無疑是大漢王朝抹不掉的恥辱。柔仁好儒的漢元帝,引領大漢走上了衰敗之路,所謂「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既然大漢雄風不再,不能靠實力征服虎視眈眈的對手,也只能把自家的女子作為武器來應對了。金代詩人王元節有詩曰:「環佩魂歸青冢月,琵琶聲斷黑山秋。漢家多少征西將,泉下相逢也合羞。」


推薦閱讀:

武則天建立武周,本想傳位於武家,為啥又傳給了李家?原因好無奈
身旺無依多無奈  妻隨人走旦夕愁(一)
~& 【人生就是有太多的無奈】 &~
它寫出了我心裡的痛處,有太多的無奈,我們是怎麼了?都來看看吧,也許你也是一樣! - Qzo...
【多少在乎,與自己無緣;多少現實,又是無奈心間】【情感美文】

TAG:無奈 | 帝國 | 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