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醫心匠專欄:失眠(下)

(一)

交流乃是與人和諧,交流不是沒話找話,交流首要取悅於人,令人產生自信與感動。取悅於人不是阿諛奉承,而是發現其人的人性善並且牢牢把握住,以己之謙卑,讚美這些善處,令其靚點越發鮮明,從而促發其人的自信與喜悅。施予讚美不僅僅依靠語言,更重要的是依禮而行,或者說,讚美並不需要語言,眼神,姿態,行動,都是表達讚美的方式,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讚美,不可做作。不管任何人,縱然他有千般惡念,也總有多面善處,用我們的審美,與人交流。

沒有人拒絕讚美,除非你不熟悉讚美的方式而弄巧成拙。被讚美者因為在你的面前收穫了自信與美感,他必回報你友好,即便你不能從他的外相中看到一丁點友好的痕迹,你也不要氣餒,此人或許已經打定了主意要回報你。

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是為與人交流的第一步法則。《論語》此句作了精闢的總結,後面緊隨「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如何參悟,千百年來也是一片歪曲。一層意思,是改其不善而為善,包括改自己的不善與改他人的不善;另一層意思,單指改變自己,針對不善之人需要改變自己的應對方式,比如說,本來是以己昭昭使人昭昭,要改為以己昏昏令人昭昭,先予之昭昭,再伺機奪之昏昏。

聖人經典,是給後人留下的考卷,唯願後學才俊答卷及格,遍觀千百年來無數名人關於經典的註解,莫不功虧一簣。我要表達的意思是:聖人留給我們無量的珍寶,我們並沒有用心繼承,經典中的無量精彩,我們莫名其妙,務必持謙卑的態度,慎終方能追遠,直至聖心。

有萬物,以人最貴,推己方能及人,推人方能及萬物,與人和諧,乃能推及與萬物和諧。天下事莫非三類:物事、人事、神鬼事。格物、格人、格神鬼,一層層格上去,先要格物,漸通人事,乃至鬼神。格物以禮,通人事以禮,事鬼神以禮。一以貫之者何?禮也,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隨其物性,盡其材用,是為格物以禮;忠恕待人,是為人事之禮;慎終追遠,待鬼神之禮也。

待人,接物,事鬼神,生命的三項事,除了這三項,絕無第四項。如何做好這三項,儒學早已告知我們,百姓日用而不知。頑固的唯物主義者認為自己不事鬼神,並且揚言打倒牛鬼蛇神,這種忘八的觀念其實是自欺欺人,只要他還祭拜祖先,就是事鬼神。

我曾反覆多次倡導,四十歲以後盡量少讀書,不要再增加知識,而且真的有人信以為真了,不再讀任何書,甚至我寫的這些文章也不敢讀,真令我哭笑不得。四十歲之前讀書是為了增廣知識,四十歲以後讀書,是為了忘卻知識。從前讀傷寒論,不但誦讀,還加以背誦,現在再讀傷寒論,每讀一句,就要務必忘掉這一句,把從前對傷寒論的記憶統統忘掉,一字不留,這就是我所謂的「不讀書」。從前讀書為了給頭腦「裝備」,現在讀書是為了洗滌頭腦。我們的腦子裡裝滿了烏七八糟,簡直到了水潑不進的地步了,自滿了。

聖賢倡導人們遠離怪力亂神,怪力亂神的毒害力很大,大家都已感知了。然而,隨著時代的進展,怪力亂神也改頭換面了,從鴉片發展為網癮,發展為海洛因,甚至演變為各種「心靈雞湯」。

當今這個時代,這些所謂的雞湯成了新的毒品。每天瀏覽社會動態,除了舊式的怪力亂神報道,便是各種勵志,拼搏,口號,鋪天蓋地。置身於各種高大上的文字雞湯里,我卻反胃了,厭食了,這些空洞無物的文字組合,不但玷污了文字的美,也彰顯了一個個虛偽的心靈。 所謂的心靈雞湯,就像肥皂泡泡,除了哄小娃笑,百無一用,浪費肥皂。

有人對著一杯水發情:「啊,我愛你,清水。」云云,這樣的發情合禮嗎?如果你覺得這樣的發情合禮,我只能斷定你不知天地萬物之禮。有人飼養寵物狗貓,愛之視為己出,這種現象合禮嗎?如果你認為這是司空見慣,我也斷定你不知禮。

為了解析這個疑惑,我需要尋租一位聖人來為我撐腰,孟子。《孟子·離婁》「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這句話貌似很簡明易懂,以至於讀孟子的人都能理解。其實,也沒有幾人參透其中的言外意。讀者往往被「付出與回報」這種思維慣性禁錮了,孟子此段話重點卻不在愛敬與被愛敬,這裡關鍵是「人」,唯有對人付出愛,才能收穫愛,你若不信,換言為「愛物者,物恆愛之;敬物者,物恆敬之。」肯定不成立。

事不過三,物,人,鬼神。愛是情感中最真,根據同氣相求法則,物愛物,人愛人,鬼神愛鬼神,若是人愛物,物愛人,人愛鬼神,鬼神愛人,鬼神愛物,物愛鬼神,好嘛,亂愛,亂倫了,聶小倩生孩子了。還敢愛清水不?還敢愛狗貓不?不要忘了自己人的角色,人若把真愛給了清水狗貓,等於此人自甘非人。

讀者或許以為我的言論無聊,也有情可原,因為大部分讀者不是醫學工作者,你沒有見識過那些戀物癖的患者,也就無從知曉戀物癖的發病原理。戀物癖的癥結恰恰茲生於不自覺的亂倫亂愛。

學海是一種誤導,書山是一堆垃圾。學海無涯無盡頭,永遠受苦;書山有路勤為徑,到頭來一場空。勤,絕不是問學的捷徑,韓愈的固執誤導了後學。謙卑乃是問學的捷徑,謙卑二字,謙為對下位者,卑以對上位者,不可顛倒了秩序,對下位若持卑,是為自甘墮落,對上位者若持謙,是為僭越,讀者自思量。

智慧不在學海里,也不在書山中,智慧在水源地,在一句心語里。經典不是書,經典是聖人的心語,若把經典看成了書,便是執著了文字相。智慧在經典之內,智慧之力要透過紙背來找尋。

愛是人的真摯情感,是情意至深所化成的,無限逼近本性的「法」。愛只能施予人類。人們普遍誤讀了愛,把六欲快感當成了愛。

心本無所住,遍法界皆虛空,對我而言,萬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有意,無中生有的意,無心有意。因此,萬物與意同氣,以意會萬物,合禮。格物用意,不可用心,心無,意有,以有會有,謂之「格物」。學禮習禮,篤行禮,可得果,此果名為「理」,禮之用,謂之「理」。禮與理,禮為本,理為標。實踐出真理,所謂實踐,便是「禮之用」。

事萬物之禮,以意格之,細推其物理;事人,以意會之,乃至愛人;事鬼神,不可意會,因為鬼神在人心,人心本無,距離現實杳遠,鬼神自在人心,須由心會之,發自本心的感性,謂之「敬」,事鬼神以敬,敬鬼神而遠之。

天地君親師,生人之本,本心生於此五尊,因此,事五尊須以敬,敬之以心。生命乃天地君親師所賜,當下生活著的是身體髮膚,距離自己最近,謂之「自身」。自身生於自意,因為一心生多意,故而人身器官有多樣,臟腑四肢百骸等。

意不同,則相不同,不同意則不同相,若是同意同相,就沒有五官五髒的區別了,人都是肉球了。不同意則相爭,所謂「相勝相剋」,五臟氣爭乃生病。這一奧秘,《內經》赫然在案:「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此陽,是無形之心,此陰,便是有形之臟腑。陰陽和,則五行有序,生命常在。

人體是諸多不同的意合成的,生命現象是諸多不同意合作而成的總象,意不同而能和,是生命常在的法則,「和而不同,君子也。」

心者,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大主,諸意雖不同,卻有同心。心統諸意,謂之「和」;諸意同心,謂之「忠」;心總統諸意,包容諸意的差異存在,謂之「恕」。人對自身,不能任意為之,須有心做主。

心為人身做主,使諸意和而不同。此心此意,名之「愛」。人的生命法則,只在這一「愛」字。「愛」是人的生命法則,即「愛人」,儒學就是關於「愛人」的學問。「愛」的法則包括兩項,一為「忠」,一為「恕」。生命法則,一以貫之者,禮也,愛也,忠恕也。

愛人,包括兩方面,一是愛自己,一是愛他人,後者即是「仁」,所謂「仁者愛人」。

儒家學問,修身即是「自愛」,齊家治國平天下即是「愛人」。「我愛你」三個字,盡顯仁學實質。大道至簡,百姓日用而不知。

女人眼巴巴的望著那個男人,問他愛啊不愛,男人說:「我愛你」,女人心裡高興,哇,孔子的好學生,我要嫁給你。(再讀《人類的情人節》,會有新的感悟。)

存異而求同,是為忠,求同而存異,是為恕,忠恕之道並行不悖,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人,首先要忠於自己,忠於自己在天地間作為人的角色,把自己作人對待,簡稱「做人」,學做人,是踐行忠的基礎。

有人生病了,身不由己心管理了,這就是「病人」,病人的單個或多個器官不忠於生命的中心管理,也是失忠。聖人忠心耿耿,故而聖人無病。

生病,便是不忠不孝的體現。人莫不生於父母,父母記掛你,你若生病,徒增父母憂心,是為不孝。

孝,始於事親,此親專指父母。生命來自父母,吾愛吾生命,吾更愛父母,愛己謂之「忠」,愛父母謂之「孝」。吾之生命是為父母生命的延續,愛自己的生命就是愛父母的生命,忠與孝是一不是兩,是生命的延續過程,不可割裂,所謂「忠孝不能兩」,不把忠孝看作兩事,則為萬全。有一句千古案:「忠孝不能兩全」,實際是「忠孝不能兩,全。」

愛己,是做人的第一步,愛己,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最起碼的尊重,因為愛己,才能發展為愛人,即「己所欲,施於人。」自愛而愛人,自然而然的進行。自愛是最起碼的忠心,自愛而愛人,以己之忠心,施於人,相信他人也具有與自己一樣的尊貴本性,以愛己之心愛他人,此謂之「忠於他人」,以愛己之心推及他人,就可謂「近忠」了。雖已近忠,卻未成仁,近忠只能算作仁之半。

關於忠,論語里有個三省吾身說,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此段文字,其實也被歪曲了千百年。三省,不是針對三件事,這一點是共識了。且看後一句,為人謀而不忠乎?習慣思維以為此忠為下位者對待上位者,其實不然,忠,指的是人際關係,不分高下,學生要忠於老師,老師也要忠於學生,此忠就是愛心,那個如愛己一樣的心。

人人具足自性,是天地精華摶造而成。人與我同氣,是人類,所有的人都具足善性的種子,人人皆可成就見性明心。凡是持有如是觀念的人,就能做到愛人了,堪稱「忠」。

若問關公之忠若何,誰知道啊!我真不知道,或許是沒有吃透三國的緣故罷!以我粗淺的三國感悟,我以為劉備堪稱一個「忠」字。不管是對待下屬,對待黎民百姓,對待敵人,對待朋友,劉備所給予的體恤同情,無出其右者。

忠,針對的是人性,確切講是人的善本性。忠於人的善本性而愛人。

政治為國家服務,國家為統治階級服務,統治階級無所不用其極,曲解國學經典,愚弄百姓,至今延續數千年了,我們的迷信,是應該洗洗了。

近忠愛人,仁之半矣,真正達到仁,另一半更難,恕道難,難於上青天!

所謂恕道,論語如是言: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精確把握這一段話的精神,可以知恕。很多人誤解了,錯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了歪曲,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也不要求別人做,我不願意讀書,也不要求別人讀書,我不待見某人,也不要別人待機待見他,我不情願乾的所有事情,不管合禮不合禮,都不要求別人去干。

(二)

理解錯誤的根源在於「不欲」二字。不欲之「不」字,應作「否」解,否欲,即不合禮的慾念。後人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進行了發揮,「己所欲施於人」,這個「所欲」,指的是善念正思。

歪曲所欲的本義,給了小人為非作亂的口實,他喜歡吸食鴉片,於是縱容誘惑別人吸食鴉片,他喜歡怎麼干,便要求你也怎麼干,不管能幹不能幹,只要他自己願意,打著自以為「是」的幌子強姦他人意志的行為,比比皆是。

臨床常見多動症的患兒,孩子擠眉弄眼,聳肩擰脖子,尿床,頻繁清嗓子,各種小動作,渾身帶刺,各種不服。所謂「養不教,父之過」,父之過,就在這句「己所欲施於人」的歪曲里。家長把孩子當成了個人財產,任意所欲加以改造,自己不明禮,卻妄想期望孩子明禮,自己粗暴,卻要求孩子平和,打著愛的幌子,非愛行為。

強調一點,「父之過」,不是「母之過」,不必詫異,這裡有深意。父之過,此「父」不作「父親」解,而是「主」,俗稱「當家做主者」,誰在家裡做主,誰就是父,或者說,家庭中主導教育孩子的人,就是「教之父」。父的概念,既有倫理意義層面,也有主導意義層面,凡是在某個領域作主的,就是該領域的「父」。當今這個社會,很多父親放棄了教育孩子的大部分權利或責任,甭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地放棄,總之是母親攬去了諸多教育孩子的權利與責任,假若孩子能夠做到了知禮行禮,我們應該給予讚美,但是,往往更多的現象時,孩子乖張野蠻或者懦弱自私自卑,那也是責無旁貸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己所欲施於人,其實是一碼事,即「以愛己的善念,去愛他人,不把惡念施與他人。」忠恕之道是一不是二,所謂「一以貫之者」。

和而不同,可謂君子。善念有八萬四千,人人具足,善念自在人心,不是他人賜予的,不要期望施捨別人善念。先知先覺者唯有「領」善與「導」善,做一個善念善行的領導,可以矣。

人與人之間不可言理,唯有言情,乃為合禮。人與物不可言情,唯有言理,乃為合禮。人們普遍誤解了合情合理的真正內涵,打著追求真理的幌子,做了無量多的違背人情人性的行為。親兄弟明算賬,說的就是這個事,算賬是為言理,親兄弟是為言情。一切理性的思維都是針對異類的,而且必須使用理性,否則,視為倫亂。

唯有理,能解析,理能解析萬物的類別,所謂「理解」。「理解」是同氣相求法則的執行手段。「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縱然把《道德經》倒背如流,也不過是知曉了皮毛而已,如何解其紛,如何解,倘若不解物理,那就是一紙空言。「理解」,傳統文化給予了形象的稱謂,即「獬」,象徵司法公正。

理性,是物性,是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唯物主義講理性,而且是嚴格的物性,有其合禮的一面,又有其不合禮的一面。合禮面在於以理性解萬物,不合禮面在於以理性解人,且把人當成了狗毛一樣對待了。理性對待人性,便是失了人性,譬如西醫學,可謂「不把人當作人看的醫學」,中西醫的鮮明區別在這個點。

法律無情,是捍衛理性的執行者。理性隨著人性人情的起落而變化,這個規律已經得到人性的共識,人性人情越糟爛,法律就越是健全,所謂法律,是因為「民免無恥」而生而長的。

衡量一個社會的道德高度,我們不需要調查群眾本人,有一個最簡單的標尺,看這個社會中律師與醫師的數量就可以了,律師越多,犯罪越多,醫師越多,人病越多。侵犯他人的是犯罪分子,侵害自己的是病人,病人與罪犯的共同點,便是「害人」。

道德滑坡是因,法律健全是果,即便法律多麼多麼的健全,仍然不能挽回道德滑坡的趨勢,後果不能左右前因,這是天地法則。健全法律是不得已而為之,是社會的無奈必然結果。在一個道德水平低下的社會,法律健全是值得慶幸的,是必須的。但是,也不能因為這個社會擁有健全的法律而謳歌讚美,我們更要多一些反思,為那行將淪喪的人性美而悲哀。

強大的理性思維長於格物,善於馭物,長於使用工具,同時,理性泯滅人性,增強自我存在感。泯滅人性且又善於使用工具的人群,往往變現為侵略行為,這是一切法西斯的生成規律。侵略人群規模夠大的狀體,稱作「帝國主義」。不管是曾經的帝國主義還是現在將來的帝國主義,無不科技發達,這也是共性。

理性思維恰恰不代表人性進步,反而是野蠻的標尺,或者說,科技越是發達,人類文明就越是低下。人性是文明的標尺,這個推論不免令人大跌眼鏡,不必詫異,《道德經》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預言了。

對人務必用情用人性,對物務必用理性,這是天地法則。凡是泯滅了人性的所謂人,就不能稱其為人了,所謂「小人,惡性比丘」,也就是百姓所指的壞人,惡人,豺狼鬼子之類,在哲學概念為「非人」,等同於「物」。按照禮則,對待非人,須以理性對待,不可用情。於是,為了捍衛人性,需要解其紛,需要以物性對待物性,即所謂「師夷技長以制夷」。

發展科技,打鬼子,痛打落水狗,不必講情,符合禮則。侵略者鬼子們被打的服氣了,沒有銳性了,消停了,於是回歸人性。但是,這種人性回歸不是自發的,而是被迫回歸,必然會捲土重來,因此,被侵略的人性不能立馬解除理性,不可以放鬆理性,依然需要保持備戰狀態。在社會內部所長期持有的理性備戰狀態,在小人眼裡,便是所謂的「大國威脅論」。

「人物」二字的內涵,百姓日用不知,人性與物性的變易,瞬息萬變,見人講人話,是為用情,見鬼講鬼話,是為物性,人人都是兩面派,而且必須是兩面派,才能生存。所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是也,合禮。野蠻民族的悲哀在於過度使用的理性,而中華民族的悲哀,卻在於濫用了人情。待人合情,待物合理,合情合理,人物也,中之用,中庸之道也。

人物果然如風之流,說變就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此中深意,幾人識得!主席一生何止三起三落,親歷了人間滄桑巨變,對人性的感悟,無出其右者。對「人物」二字的參悟,也是透徹,哪有永遠的朋友,哪有永遠的敵人,滄海桑田,如風之流轉。主席所總結的」人物風流」,可謂一語道破,不必翻閱千年歷史,只看建國以後,中國與美蘇的分分合合,與越南,與朝鮮半島,與開國功臣的恩恩怨怨,莫不應乎此。最熱鬧的是國內群眾,你方唱罷我登場,今日階下囚,昨日在廟堂。誰是真正的風流人物,誰又不是呢?主席此言寓貶於褒,似貶非貶,似褒非褒,一褒一貶,留待後人深思,或許詩人當年另有所指,也不得而知了。

心正意誠,凡書皆是正經,心意歪邪,經典也非正經。讀書之得失,只在一心一念差別。

待人接物禮則如是,待鬼神又有其禮。鬼神既非人,也非物,既不可用情,也不可用理,鬼神在情理之外,遠情,遠理。鬼神,泛指一切未知領域,乃天地造化之機,《繫辭》所謂「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鬼神之遠,不在情理中,宜遠之鬼神,用「敬」。

務必領悟「遠近」義,遠近的標尺是「本原」,失本曰遠,得本曰近。忠乃近,不忠乃遠。君子近忠,小人遠忠。近為君子,遠為小人,近君子而遠小人。近賢臣遠小人,是關於忠的告誡,是為「忠告」。近忠者可謂賢,遠忠者小人。

「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是內經關於醫學的忠言,放之四海而皆準,讀書也要謹孰陰陽,從陽引陰,從有字處看出無字來。

天下賢人君子,就在當下,你若自愛而愛人,盡到了忠,你就是做到了近賢臣,賢臣就是自己。自性具足,不必他求,所謂「無與眾謀」,便是無為。聖人之道,殊途同歸,儒釋道一團和氣。近者親,遠者疏,親賢臣,疏小人。明乎親疏,合禮,禮經所謂「禮者,所以定親疏。」云云。

人是天地二氣精華所摶造,有情有意,有形有相,鬼神無情無意,無形無相,乃天地造化之機。人與萬物乃精氣遊魂變而化成。「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天地萬物都是鬼斧神工,鬼神造人,鬼神之於人物,是本標體用關係,人物與鬼神相較,可謂「遠」。鬼神近道,人物遠道,人與鬼神,則鬼神是君子,人物是小人。在人,君子為君子,在鬼神,則人中君子亦為小人也。陰中分陰陽,陽中分陰陽,陰陽法則。君子近道,小人遠道,故而君子與小人相遠;君子近道,雖與鬼神之道差之毫厘,卻遠之千里,故而君子與鬼神相遠,所謂「遠之鬼神」。

萬物與人是造化之果,果又生萬法,萬物與人屬於果界,也是法界。道為因,謂之「始」,果界法界為因之「終」,因果始終,此之謂也。

人得天地之氣生,須秉四時之法,乃能長成。天地給我一個人的種子,我必須依照天地法則而長養自己。聖賢躬行數千年,參悟了人生法則,生長之道,以文字的形式,傳與後人,謂之經典。經典之文,以載道,如是而已。

天地造化之機,如神鬼般不可測,人不能臆測,也不可臆測,那是宇宙的未知領域,唯有人心堪與鬼神比道。有一種發乎心的真意能領會鬼神,此真意雖非心,卻無限等同於心,謂之「敬」,敬意發乎心,外相為「恭」。「恭敬心」三個字,涵有三層次,由外自內,便是「恭」「敬」「心」。

心不正,必無敬,更無恭。能有敬,其內必有正心,其外必有恭相,心若正,則有一身浩然正氣,以浩然正氣事鬼神,則鬼神必然為我所用,天地造化之機加持於我,我便可生生不息。順應天地法則,不是一句空話,若能做到敬鬼神而遠之,就可算作首要踐行了。

鬼神造化之機,精氣因機而變生人與萬物,人與萬物皆是為變化之果,因得先機而有後果,始因終果,始因近道,終果遠道。遠道則易失道,須慎行,即「慎其終」,《詩》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慎之相也。

道之遠,若鬼神之無形無相,遠不可測。人得天地精氣而生,是萬物有情之含靈者,道雖遠人,卻較其他萬物稍稍近道些,故而「道不遠人」。其實,人離道也甚遠,所謂遠道近道,是萬物與人的比較而已,讀者切切不可誤會,以免生了輕慢心。路漫漫其修道遠兮,時不我待,宜健行而追之道,或許有所得道。「慎終追遠」,此義。

科學是理性思維,只適用于格物,不能用來解析人性,更不能拿科學指導做人。若要成就社會和諧,關鍵在於正心誠意。科學是唯物主義的工具,人性是唯心主義的工具。

萬物萬法都是從一個本源生來,人類至今不能找到這個本源,本源對人類而言,是無從知曉的,好比說,一個人無從了解生前情況。把這個無法揭示的本源,稱作「道」,「上帝」,「心」,等等。所謂的唯心,也可換言為「唯道」,「唯上帝」。

唯心主義代表宇宙未知領域,唯物主義代表宇宙已知領域。一切已知,都來源於從前的未知,也就是說,凡是人類未知的,統屬唯心主義管理,而唯物主義的一切有知,都是對唯心主義的片面解釋。唯心主義領域好比廣謨的宇宙,而唯物主義領域,就相當於這個廣謨宇宙的一分子,唯物主義,其實是對唯心主義的註腳,而已。

(三)

先有了人性,才有了所謂的人類成果,科學只不過是對人類成果的某種概括措辭。這種概括言往往偏離萬物萬法的精神實質,也就是說,科學總是錯誤的,伴隨人類認知領域的不斷擴大,人們總是在推翻既往對宇宙的認知成果。所謂科學,就是一門永不停歇的證偽學,而接受證偽的靶子,恰恰就是科學本身。所謂的科學研究,其實就是證偽過程,當一個新的科研成果誕生時,其實就是前科學被成功推翻的時候。

唯物主義是大眾對事物的某種共識,譬如,早先人們普遍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那麼地心說就可謂科學唯物主義,某叛逆者經過研究,發現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於是日心說就成了科學唯物主義,而從前的地心說就被證偽了,歸屬偽科學。後來又變了,有個瘋子發現太陽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宇宙的中心是個黑不隆洞,於是日心說再次被推翻下台,淪為偽科學。

時至今日,黑不隆洞中心說也靠邊站了,人們發現宇宙的中心是量子,因為量子不可再分了,終於到了內核了,於是量子中心說又成了科學殿堂的新貴。然而,瘋子們研究發現,量子是個無法檢測到的物質,任何科學工具都捕捉不到它,量子竟然是個「無」,空空如也。現代科學經過不懈的努力,嘔心瀝血,終於證明宇宙的中心源自「無」。這回該著佛陀笑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說:「生宇宙的中心住所應該在「無」這個點。

因為有了人,才有了關於宇宙中心的研究,宇宙中心被揭示的那個點,其實正是人心所到的點。宇宙中心就在那裡如如不動,人心到了,宇宙中心就找到了。科學家孜孜汲汲所作的研究,其實是在將心比心。若要找到宇宙的中心,必須用科學家的心去同氣相求,所謂「人心所至,其心可知」。唯有心,才能找到彼心,天下一心,不管是人心狗心宇宙之心。

所謂宇宙的中心,一定是宇宙共享的一個本源,是唯一的,是一元的。宇宙的中心便是每個萬物的中心,是你的中心,是我的中心,這個中心是公用的,是「道」,即「公道」。人居天地中間,得天地精華摶合而成,貴為萬物含靈,堪為天地之心,即宇宙之心。人為天地立心,人身中又有心,謂之「人心」,因此:「公道自在人心」。人心便是宇宙的中心,科學研究缺乏驀然回首的悟性,入了「燈下黑」。

宇宙中萬物都在運動,遂有萬法生成,宇宙中如如不動的,便是宇宙中心。人心找到宇宙中心的那一刻,就是人心與宇宙中心歸一的時刻。宇宙之心如如不動,人心也必然如如不動;人心如如不動,便是找到宇宙中心的時刻,也就是找到宇宙本源的時刻,也就是得道時刻。如要成就此刻,唯心能夠。

宇宙中心寂寥,須有寂寥心來求。動心非真心,動心做工,一場枉然罷了。

理性與人性相生相剋,二者矛盾很難調和。人性具有身不由己的探索特性,人類無法拒絕唯物世界的感染。接受感染的器官稱作「六識」,六識是銜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工具,六識的成果稱作「六欲」,六欲皆是意,生於一心,也稱「六意」。六意六欲代心行令,以接受萬物世界的感染。因此,六欲不是本心,而且身不由己的僭越了本心。

本心被六欲蒙蔽,好像明鏡染了塵埃,無明了。因此,把六欲的害心事實稱作「六塵」,六塵就是所謂的物質世界。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以六塵為事實,以六欲作心對待,如此而已。

理性傷害人性,譬如孩子,若是大人給予了諸多的理性開導,孩子一旦過早養成了講理的習慣,可就毀了。

依禮而行,是為實踐;悖禮而行,是為胡作非為。明理須在實踐中實現,讀書不是實踐,聽聞不是實踐,絕知此事要躬行。明理取決於執行力,不經過艱苦的實踐,並無真正意義的明理。教育若以說理為務,難免養出眼高手低的人格。

家長們經歷過某些實踐,吃過挫折的苦逼,明白了些許道理,卻不知曉道理從何處得來,以為從前走了彎路。對於從前的挫折經歷,不但不給予感恩,反而感到懊惱,果然是應了一句話:知其道理然,不知道理所以然。

不加實踐,徑取道理,貌似精進,其實急功近利,違背法則,拿來主義害人不淺。所謂實踐,必須是親歷的行為,而且必須在禮則指導下進行,針對孩兒的啟蒙方式,唯有教之以禮,別無其他。

允許孩兒問禮,杜絕孩子問理的習慣,家長只需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如何去做,就可以了,勿需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麼這麼做。孩子腦里總是存有大量的為什麼,有些孩子習慣於接受別人提供的答案,有些孩子習慣於自己去探索答案,後者往往學有所成,而前者卻學成了書包。

關於啟蒙教育,許多家長茫然不知所措,其實,啟蒙教育很簡單,你只需如此這般,就可以了。略舉一例,權作拋磚引玉:孩子問我「為什麼鳥會飛?」碰到類似提問,家長要慎重答覆,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不容易回答。 愚蠢的家長以「鳥有翅膀」作答,稍有專業知識的家長甚至擺譜空氣動力學原理,孩子很聰明,表示聽懂了,同時也被這些個家長給坑了。

合禮的答覆是:「你怎麼看?」類似狄仁傑的台詞「元芳,你怎麼看?」孩子於是會給出諸多看法,這時候家長只需做個認真聽講的聽眾就可以了。孩子說了很多,諸如翅膀,空氣動力學,為了躲避人類捕殺等等,甚至有荒誕不經的答案。家長洗耳恭聽完畢,就算半個合格家長了。下一步驟就是針對孩子的自問自答進行評價,不要嗤之以鼻,更不要打擊孩子的幼稚思維,不要否定孩子,先給予適當的鼓勵,讚賞孩子的獨立思考行為。然後,告訴孩子,他的諸多答案雖然有些道理,但是並不全面,需要進一步完善。比如翅膀原因,雞鴨鵝也有翅膀,卻飛不起來,飛機也有翅膀,不給發動機,也飛不起來等等。即便最高明的家長,能把鳥兒飛這個問題完全理解,你也不要告訴孩子,你只能給他一些啟發,給予孩子更大的興趣動力,讓孩子自己去解題。

這就是所謂的「應答」,以「應」待答,不可拿說理待答,謂之「待答不理」。應答是家長的責任,考驗家長的素養。從孩子的提問與自答過程中,發現孩子的悖禮之處,且加以糾正,是為教育的精神實質。

再譬如:孩子問「如何讓鳥兒落下來」,家長依禮應答,孩子自找答案,說是可以用彈弓把鳥兒打落。這的確是落鳥的辦法,卻悖禮了。這時候家長需要給予糾正,先肯定孩子的辦法,然後告誡孩子此舉不可行,不可殺生,不可有殘暴心思。孩子往往會問你為什麼不可殺生,家長此時不要著急上火,只需告誡他務必如此。這是原則,沒有理由,若是孩子不滿意你的應答,再三再四的糾結詢問你,你就要給孩子施加警告,警告三次以上,加以懲處。

家長明確告知孩子,不要問為什麼,只管執行就是了。孩子若是再問為什麼,家長就再次告知「不要問為什麼,只管執行就是了」,孩子三次問,仍要如是告知。當孩子問到第四遍同樣的問題時,給予第一次警告,三次警告後,施加懲罰,絕不再姑息。懲罰方式以體罰為主,力度因人而異,只要讓孩子深刻體驗到警告的威力,就算到位了。體罰絕不是打孩子,也不是關禁閉,而是「奪其生理所欲」,最上乘的懲罰是「餓」,處在飢餓中的孩子,分分秒秒在檢討自己。

家長事先要約法三章,與孩子達成懲罰細則,勿謂言之不預。孩子高興的時候,總是滿不在乎,隨口應允,及至懲罰面臨的時候,往往耍賴,拒不執行協議。這時候家長萬萬不可婦人之仁自毀長城,該怎麼罰,就怎麼罰,務必令孩子體驗到警告的意義。教而誅之,不教不誅,言而有預,一定能培養出自覺誠信的人格。

慈不掌兵,法不容情,孩子體驗不到警告背後的意義,就會養出僥倖心理,也就無從做到「慎獨」。

《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這段話涵有教育禮則。筮,義為卜問,卜問者沒有主見,聽天由命。初筮,義為「缺乏主見的蒙童第一次發問」。對待第一次發問,宜告知以禮,後面一句「再三瀆」,話裡有話了。瀆,義為輕慢不敬,再三,指的是「第四次」,第四次發問,表示發問者有了輕慢不敬相,接受發問者可以「不告」。從初筮到再三,其中有二問與三問,對待前三問,宜告知。

動之以情,曉之以禮,是兒童教育的原則,切記不可「曉之以理」。理性戕害人性,所謂「得理不饒人」。孩子被灌輸了太多的理,就懶得幹事了,耍嘴舌,不動胳膊腿,成年難免悲劇。處處講理,事事要弄個明白,這種孩子哪裡還有服從與敬畏心,起碼不會是個好兵,到了單位,對待領導的命令安排,往往怠慢或者頂撞,終不免被免職了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中有意,非深思不能參悟。

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孩子能言能問的時候,家長要逐漸改變教育方式,不要追著孩子去教,務必等孩子來問。很多家長犯這個毛病,上趕著說教,顯得自己多能耐似的。要麼就是頻繁詢問孩子渴不渴,餓不餓,冷不冷,熱不熱,孩子只要一點頭,立馬奉上方便。我說啊,這種類型的家長,把孩子們給慣殺了,孩子漸漸養成了頤指氣使,毫無感恩心。

天下最高級的技能,莫大於懂得求人。知禮的人,做個乞丐也能求來天下財富,不知禮的人,要飯找不到門。無禮的人稍微穿戴的體面些,便無人搭理,於是不得不扮成窮困潦倒相,以博得路人的可憐,討些個殘羹冷炙與白眼而已。

要飯也需要知禮,見過很多乞討者,缽都懶得端起來,撂地上,頭也不抬,有人給錢,注目禮都不執行。當今社會,這種越來越多的無禮乞丐,其後備軍就是那些不知感恩的孩子們,而這些行將淪為乞丐的悲劇孩子,就是家長的無禮教育所打造出來的。

孩子只要會了語言表達,家長們可別再上趕著去關愛了,孩子有求,必須用語言表達,不說話,那就是無求,不管孩子是渴還是餓,他不說話,不要理會他。呼他三聲,若是孩子無動於衷,就不要再呼,務必修善孩子的耳目。若是孩子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將來被碰傷壓傷壓死的幾率極高。

禮記有「三不弔」,壓死、溺死、畏死,這三類死者不值得被弔喪,其因就是死於無禮。百姓有句罵人的俗語「不弔你」,指的就是這個三不弔,意思是說其人不得好死,屬於很惡毒的詛咒了。

童蒙求我,是家教的無上方針,務必培養孩子的聽話素養。家長要做的事情,就是時時檢討自己所講是否像話。

現代教育偏重於理教,看輕了教人,不知從何時發起的「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一觀點深深的影響著國人,並且成了唯物主義的名片。還有那句「倉廩實而知禮節」,也深刻的規划了國人的人格,其實,倉廩之虛實並不決定人性禮節有無,所謂因為倉廩實而所知的禮節,不過是掩蓋了某些惡性人性而已,如果人性善美能被物質所決定,那就算不上什麼真實的善,偽善而已。

以理教格物,而且泛濫的用於待人,以解剖的理性思維看待人,把人與動物等量齊觀,從而衍生出了切割分解醫學理念。以理性思維事鬼神,發現鬼神並無物質性,找不到,判定鬼神非科學。

以科學的大棒標準殺伐決斷,將唯心主義這門真正的上層建築打入禁錮狀態,這是百年來中國教育最大的失誤。由此而導致的道德滑坡,對人類萬物生存環境的巨大破壞,痛定而不思痛,可恨可嘆。

科學,這一從未有過正確可言的事物,竟然成了國人的敬仰。科學的名義為人類的輕狂無知自以為是披上了合禮合法的外衣,摧殘著一切非物質文化,也摧殘了人性。「證實」理念深入人心,務實理念被推上了冠冕皇堂。科學鄙視「務虛」,把陰陽生生割裂,,洗去了人的靈性,喪失了大局觀。很慶幸,百年的近現代科學史終於碰到了量子學,科學終於可以消停消停了,量子學或將推翻一切科學成果,我輩拭目以待。

精彩不會永遠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以科學理念所打造的科技發達時代,可謂精彩紛呈,卻終將花開花謝,直至凋零。回歸是萬法的必然調子,從一而萬,必將周而復始,而歸一。求一歸一,乃是關鍵,在萬中求智慧,求開悟,無異於水中撈月,所謂「一當關,萬莫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夫」字,義為語氣助詞。

攀緣心,攀的是他人之形、他人之象,俱屬理性。攀緣心是理性的比拼,是貪心與痴心淫心盜心的集中體現。且看:因為看到了他人之善而模仿追逐,妄想一樣得善,便是痴心盜心;本心具足,卻乏善可陳列,惰於實踐,不發心找尋,不經一番苦修,妄想拿到天下名利,此為貪心淫心。觀天下理性多多之人,以大千世界為真,以六塵為鵠的,六欲發達,便是多欲,是為「淫」。

因為如此貪痴盜淫,所以獵取了無量多的名利,無量多的知識,這些勞什子卻並非獨立意志的成果,都是盜來的貨。在攀緣心的指揮下,六欲各自當心,放縱在聲色犬馬里,攫取了大量知識。因為三心六欲,並無一心一意,或謂之心不正意不誠,這些知識不能統一,知識雜亂,為六欲割據享用,好比是諸侯割據,戰國時代,一地亂象雞毛。知識割據,互相矛盾爭鬥,因知識而打造的人格便不能歸一,從而形成了多套人格,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分裂症。

一套生命肉體,卻涵有了諸多人格系統,好比九陽在天,九龍治水,各自為政。多個人格必然分裂肉體,其人難免長久。若要生命延續,必須殺掉過多的人格系統,也就是殺掉生命系統中過多的知識。有一種方式可以剔除知識,那就是「健忘」,以失眠的方式健忘。失眠之於健忘,好比后羿射日,大義滅親。

六欲是各個人格系統的首領,諸多人格系統莫不是在六欲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健忘知識是當務之急,卻不是治本法。消除六欲對生命系統的割據狀態,是更近一步的上乘辦法,也就是「清心寡欲」。

失眠,雖然有效延緩了精神分裂的進程,卻不是上乘之策。失眠來臨,是對生命秩序失常的懲戒提醒,失眠是對其人攀緣心的警示,失眠的痛苦越強烈,警示程度也就越高。痛苦伴隨失眠而來,逼迫其人回歸正心誠意,促成一人修身大業。

務必感恩失眠而來的痛苦,珍惜痛苦提醒的時機,非此不能保全卿卿性命。失眠,確實是一病,如何治療,卻無葯可醫,唯有患者自審自省,方不枉費失眠一場,上帝如此安排,自有美意。在我們醫生的角度,絕不可但見失眠,執葯便加,所謂「有病不醫,常得中醫。」此之謂也。

————全篇結束。

掃一掃,關注一個傳播獨立思考態度的醫生自媒體


推薦閱讀:

[名家專欄]牢騷怪論:官員財產申報立法不能再拖了
曹英峰先生答《易筋經》讀者問(1) - 易筋經研究專欄 - 內丹學與易筋經論壇
【黃蠟石專欄】信江河籽料之美
【培訓專欄】餐飲服務銷售技巧詳解
一點陋見:關於神通,信與不信。|孫姨專欄

TAG:失眠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