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借刀殺人

三國中的《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借刀殺人

2010-11-11 18:41:16|分類: 談天說地 |標籤:張允呂布蔣干蔡瑁曹操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第三計 借刀殺人

計名出自於明代戲劇《三祝記》。說北宋時期,范仲淹的政敵密謀策劃,讓沒有打仗經驗的范仲淹領兵征討西夏,目的是借兵強馬壯的西夏軍隊這把「刀」除掉范仲淹。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策略。《兵經百字?借字》說:「艱於力則借敵之力,難於誅則借敵之仞。」借有明暗之分,有強借誘借之別,可借人力、物力、財力、勢力等。能不費吹灰之力制敵於死地且毫無蛛絲馬跡的才是高手。 原文是「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一>劉備唆曹操殺呂布 劉備唆使曹操殺呂布,僅用了一句話。 照常規推斷,憑曹操的胸懷、氣度和智慧及唯才是舉的觀念,抓獲呂布後,不殺而收為己用的可能性很大,畢竟呂布是「天下第一條好漢」,武藝超群,關羽、張飛、劉備三英戰呂布,居然不分上下;畢竟呂布也願意投降,而且有點不自量力地想當曹操的「副手」及先鋒;殺降將不義,而當時曹操又非常需要將領。從曹操容忍禰衡的「國罵」,放任關羽過關斬將的逃逸來看,曹操完全有這個胸懷。 但在殺與不殺呂布的問題上,曹操徵求了劉備的意見。 劉老先生一句話點醒了曹操:「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原來呂布先認丁建陽即丁原為義父,後殺丁原投董卓又認董卓為義父,以後又殺董卓納其妾貂嬋而自立門戶,此等不光彩的歷史曾被張飛罵為「三姓家奴」,如此無義之人養之無異於養虎。於是曹操毫不猶豫地殺掉了呂布,劉備也順勢除掉了日後的一個競爭對手。 當然我們在此也不能否認另外一種可能: 曹操偏向於殺呂布, 但由於呂布願降, 因此多少有點擔心毀了聲名,於是故意徵求呂布的敵人劉備的意見. 恨死了呂布的劉老先生趁機放火,曹操毫不猶豫順勢而為. 從這個角度說, 是曹操、劉備合謀殺了呂布.

<二>周瑜除蔡瑁與張允 三國中借刀殺人最精彩的是周瑜智除蔡瑁、張允。蔡瑁、張允是劉表的副將,投降了曹操,任命為水軍將領。二人久居江東,十分熟悉水戰。赤壁大戰前,周瑜想先除掉他們。 恰在這時,曹操安排謀士蔣干來到東吳周瑜處當說客。周瑜實施了借刀殺人的妙計:先是大擺宴席盛情接待久違的老同學蔣干;然後借口蔣干是在曹操處任職,而曹操又是自己當前的敵人,為了不傷感情,只准談私事和飲酒,不準談公事,這樣讓蔣干無法下說詞;隨後又裝醉邀蔣干同睡,讓蔣干偷走偽造的蔡瑁、張允寫給周瑜計劃暗殺曹操的文書;接著又夢囈告訴蔣干數日後可看見曹操的首級;四更時分又裝成江北有人過來傳信的假象;通過「分析判斷」,蔣干堅信了蔡瑁、張允要謀害曹操,連忙偷走書信溜回曹營向曹操稟報。 曹操北方的老班底不善水戰,赤壁大戰時用的部隊基本上都是荊州的降卒,是否已降服還不敢肯定,見蔡瑁、張允計劃反叛的人證物證俱在,臨戰的曹操不加思索立即把二人殺了。但聰明的曹操很快反省過來,知道中了周瑜「借刀殺人」之計,不過為時已晚,後悔莫及了。 故後人有諺語:曹操背時碰蔣干。因為沒有蔣干,可能沒有蔡瑁、張允之死,如果二人不死,可能赤壁大戰會要重寫。

<三>孟德善借故或借刀 曹操借刀或借故殺過一些人。前期出於戰事需要,後期出於政治需要。這裡我們談談幾個代表性人物。

第一個是管糧官任竣部下的倉庫保管員王垕。征袁術之時,適逢荒旱,17萬大軍日費糧食巨大,相拒月余,糧食將盡,致書孫策,只借得糧食十萬斛,不敷支散。王垕請示曹操:兵多糧少,如何辦。曹操指示,即日起,改用小斗分糧食。 第二天,軍士無不嗟怨,皆言曹操欺眾。曹操秘密將王垕喚來,說:「我欲向你借一物,以壓眾心。」 王垕說:「丞相欲用何物?」 曹操說:「欲借你頭以示眾耳。」 王垕大驚,訴自己無罪。 曹操說:「我亦知你無罪,但不殺汝,軍心必變矣。你死後,你妻子吾自養之,你勿慮也。」 王垕欲再言時,操早呼刀斧手推出門外,一刀斬訖,懸頭高竿,出榜曉示:「王垕私行小斛,盜竊官糧,謹按軍法。」於是眾怒始解。 次日,曹操傳令:「如三日內不齊力破城,皆斬!」眾軍大畏,奮力拚搏,一舉擊潰袁術。 這次借刀殺人,借的是王垕的頭,但殺的卻是軍心。 第二個是怪才禰衡。 曹操要招安劉表,賈詡進言:「劉景升好結納名流,今必得一有文名之士往說之,方可降耳。」荀攸推薦孔融,曹操同意了。但當荀攸找到孔融時,孔融又推薦禰衡:「吾友禰衡,字正平,其才十倍於吾,此人宜在帝左右,不但可備行人而已,我當薦之天子。」於是直接向天子上表推薦。 天子覽表後,交給曹操處理。 曹操遂使人招禰衡來。禰衡來後,曹操不命坐。禰衡欲用才氣和傲氣來打動曹操,於是感嘆說:「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 聽了這話,曹操非常反感,吾手下數十人,皆當世英雄,何謂無人,於是將荀、荀攸、郭嘉、程昱、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呂虔、滿寵、于禁、徐晃、夏侯惇、曹洪等人擺出來,炫耀了一通。 誰知禰衡一一妥落說:「此等人物,吾盡識之:荀可使吊疾問喪,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張遼可使擊鼓嗚金,許褚可使牧牛放馬,樂進可使取狀讀詔,李典可使傳書送檄,呂虔可使磨刀籌劍,滿寵可使飲酒食糟,于禁可使負版築牆,徐晃可使屠豬殺狗,夏侯惇稱為『完體將軍』,曹子孝呼為『要錢太守』,其餘皆是衣架、酒囊、飯桶、肉袋」, 而把自己則吹噓成「天文地理,無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致君為堯舜,下可以德配於孔顏。」此等放肆及狂妄,只有不計任何後果的狂人才敢為。連一貫忍辱負重、頗有修養的張遼當時都氣得要殺禰衡,但曹操制止了張遼而沒有殺他,而是要禰衡去當鼓吏。 當鼓吏的禰衡仍不收斂,在大廳上當著賓客赤身裸體換衣服。 當曹操叱其廟堂之上,何太無禮時,禰衡藉機說:「欺君罔上乃謂無禮。吾落父母之形,以顯清白之體乎!」進而又大罵曹操不清白:「不識賢愚,是眼濁也;不讀詩書,是口濁也;不納忠言,是耳濁也;不通古今,是身濁也;不容諸侯,是腹濁也;常懷篡逆,是心濁也!吾乃天下名士,用為鼓吏,是猶陽貨輕仲尼, 臧倉毀孟子耳!欲成王霸之業,而如此輕人耶」。禰衡此時還想以「傲」來「征服」曹操。 如此放肆,換上任何一個人,可能當時就會把禰衡殺掉了。但曹操沒有殺他,而是命禰衡往荊州為使,招降劉表,如劉表來降,則用作公卿。 禰衡不願去,曹操命令備馬三匹,用二個軍士挾持住禰衡強行送到劉表處。 禰衡到了荊州,見劉表後,雖頌德,實譏諷、戲謔。劉表也不喜歡,左右勸殺掉之。 劉表是三國時期少年得志的文武全才,早識破曹操借刀殺人的詭計,為表現一下自己也很有見識,同樣不殺禰衡,讓其去江夏見黃祖。 見到黃祖,禰衡終於混上了一點工作。沒有文化的黃祖非常喜歡有文化的禰衡,兩人很談得攏。有一次,一起飲酒到高興處,黃祖問禰衡,我這樣子,將來會怎樣。禰衡有點醉了,又口無遮攔地說黃祖:「汝似廟中的神,雖受祭祀,恨無靈驗。」魯夫黃祖大怒,管他什麼名士,講什麼胸懷,毫不猶豫地把禰衡殺了。 這次,秀才終於遇上了兵。 不過,禰衡對黃祖的預言倒很準確,黃祖其實真的是無靈驗的短命之輩。後人有詩嘆曰: 黃祖才非長者儔,禰衡珠碎此江頭。 今來鸚武洲邊過,惟有無情碧水流。 禰衡是當時的名士,說愛才如命的曹操有意要殺之,是不合理的,一開始確實想收為己用。但第一,孔融不將禰衡直接推薦給曹操,而是推薦給皇帝,曹操心理一開始就有個結。大文豪孔融也因此在曹操心中打了個折扣。第二,禰衡當時才二十四歲,曹操想挫一挫他的銳氣,故一開始便不賜坐只是想磨難一下他。誰知道禰衡一觸即發,一頓譏諷,將曹操所有喜歡的文臣武將貶得一文不值。但曹操還是忍住,貶用禰衡為鼓吏。誰知鼓吏禰衡又將曹操一頓「國罵」,曹操實在忍不住了。忍了又忍的曹操還是擔心殺禰衡失人望,於是使了一個雙重計謀,一方面將禰衡強行送到劉表處,招降劉表,既買了孔融的賬,又看你禰衡到底是否有真本事,如果真的能說降劉表,給高官厚爵也可以。說服不了劉表,你有何面目稱名士呢?另一方面禰衡這種個性誰都忍受不了,我曹操都難以忍受,在其他地方你還能混下去嗎,你代表我曹操去說降,肯定又會羞辱劉表,讓劉表去殺你嗎。 這一借刀殺人之計最後還是實現了,只不過是通過劉表又借了黃祖的刀。 狂生禰衡也確實該死。禍從口出、恃才瘋狂、無尊無長、腐儒舌劍,不善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才氣,如果真能說服劉表投降,不也做出了一番大事業,而讓曹操刮目相看,改觀命運嗎?可見禰衡畢竟還是一個空談之輩。曹操還借故殺了楊修。 三國演義中曹操與楊修的故事寫得很精彩,並編入了中學課文。楊修與禰衡之死有相似之處,都是因才而誤,只不過禰衡一開始就露出了原形,而楊修卻在不知不覺中因露才而遭致殺身之禍。 事實上,楊修之死還有另外一層原因,曹操欲立曹丕,而曹丕身邊無人能與楊修之才匹配,可惜楊修與曹植最好,很多關鍵問題是曹植的老師,有意無意地參與了曹丕與曹植爭奪接班人的鬥爭。因此,曹操殺楊修有為曹丕增勢而剪掉曹植羽翼的意思,讓兄弟今後君臣分明,相安無禍,故而抓住楊修通過夜間口令識破曹操收兵之心的機會,以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之名將楊修除掉了。

真正最有趣味是曹操借寶刀刺董卓!故事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出正典的借刀殺人!但曹操刺董卓為什麼要借寶刀呢? 曹操依附在董卓處, 假如真的有心刺殺董卓,找把好刀、找個機會不顧一切殺掉董卓不就功成名就,一切都解決了嗎?為什麼非要借王司徒的寶刀再行事呢? 原因有四: 其一, 告訴大家,我小曹為國家去殺董卓去了,萬一有什麼不測,各位可得幫忙。千萬不可只作壁上觀,並藉此增加自己反董義士的法碼。 其二, 明告王司徒, 我們是一條戰線的。 其三, 寶刀鋒利,最好是一刀解決老匹夫。因為此前曾有越騎校尉伍孚,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伺機殺卓末逐而亡身成烈士的先例。   其四, 我還不想成為烈士,殺掉了董卓還要回來,因此必須要有退身之計。刺殺成功,馬上政變;刺殺不成,立既逃走;現場露餡,謀刺改獻刀,預留此生還退路。   見,借寶刀行刺是曹操善謀的表現,謀刺改獻刀也絕對不是靈機一動的產物。曹操能立於不敗之地,既便多次小敗也無傷筋骨,靠的就是這種進退自如的深層次的立體式的謀。 年輕的曹操孤伶伶地去做刺客,本身信心己不足,但己表態又不可能失信,於是勉強行動,行刺失敗,心有餘悸的他不抱任何幼想,既刻逃離洛陽,更體現了其善斷的能力。可能此次當刺客對曹操心理影響太大,曹操此後的一生再也沒搞過行刺的策劃,也從未安排過下屬去弄此類勾當。

(孟德思奇)

第三計 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在新三國中此計被三國中的人物頻頻用之,如劉備藉助東吳抵抗曹操;周瑜借劉備之刀殺曹操,沒想到被諸葛亮識破,安排關羽守華容道,關羽感念昔日之情放過了曹操;新三國第72集,呂蒙攻取荊州後,拒見陸遜(因為陸遜是來阻止他殺關羽的,因為陸遜知道他最恨關羽),急命一支精兵追殺關羽。關羽大營中一片混亂,關羽軍兵敗如山倒。曹操命人對關羽只擊不殺,欲將禍水引向東吳。呂蒙率兵對關羽緊追不放,關羽敗走麥城。呂蒙殺敵心切,終將關羽攔截下,關羽手下戰將奮力搏殺,全部戰死。關羽大義凜然,從容自刎。呂蒙將其頭顱砍下,以告周瑜在天之靈。 像新三國中演的,呂蒙一意孤行,不顧大局,只為自己一時之快的人,可以說很多!為將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顧全大局,不服從命令,就談不上是一個合格的將軍。也就是缺「智「,身為統帥的人,一定應該是EQ很高的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食色誘於前而不為所動」。能夠放下私人恩怨,而以國家興亡為己任


推薦閱讀:

TAG:三國 | 殺人 | 兵法 | 孫子兵法 | 三十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