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邵世紀

邵逸夫一生都在「開疆拓土」,但面對中國內地市場幾乎束手無策。令他或可瞑目的是,形勢正在起變化

文_本刊記者 趙芃 鄒玲 編輯_蕭三匝

「大醉俠(1966)春江花月夜(1966)英雄無淚(1980),老夫子(1976年)烽火萬里情(1966)城市之光(1984)」,這是《中國企業家》以邵氏六部經典影片串成的送給邵逸夫先生的一副輓聯。

1月7日早晨6時55分,邵逸夫於家人陪伴下在香港清水灣家中安詳離世,享年107歲。9日下午,他的遺體運抵香港殯儀館,親友和TVB高層陸續前往弔唁。次日上午,董建華、曾蔭權兩任前香港特首也前往致祭。整個過程一直有大批媒體蹲守拍攝。10日上午11時20分左右,載有邵遺體的靈車從殯儀館側面的地下車庫開出,媒體迅速湧上,將鏡頭貼在車玻璃上向內側猛按了一通快門。殯儀館地處鬧市,周邊車流繁雜,警察開道才使靈車順利離開,緊接著工作人員將寫有Run Run Shaw的花環搬出。

殯儀館每天有近10個葬禮舉行,若非有閃光燈一片,邵逸夫葬禮與其他逝者並無差別。這位跨世紀影視大亨的一生,簡單收場。

他逝世次日,一位80年代為邵氏工作過的老員工帶《中國企業家》記者來到清水灣那棟邵氏兄弟的Shaw House,灰色外牆早已斑駁發白,裂縫隨著時間蔓延。沒有人氣的房子老得更快,為了節省打理開銷,這個區域大門緊鎖,只有樓上的「邵氏」二字和「SB」標誌顯得更清晰。該員工告訴記者,後花園有一座紅色大理石碑,上面沒有刻字,但大家都知道那是邵老闆埋的生基,為騙過閻王再多給他一條命,雖然時間總是人最後一個對手,但邵逸夫某種意義上已打敗了時間。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邵逸夫曾一天看9部電影,而他在台下的故事,比銀幕上的更精彩。他一生多次冒險:遠赴南洋單槍匹馬建立自己的影業帝國,也曾去美國隻身闖蕩好萊塢;有一次輪船觸礁沉沒,他抱著一小塊木舢板在大海上飄泊了一夜才獲救,其堅韌如同和孟加拉虎一起漂流的少年派。

他的一生就是這個大時代的縮影:在僅僅有700餘萬人口的彈丸之地香港,他創造的港式電影和電視劇影響了整整半個世紀的華人。他不僅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也是聞名於世的慈善家,美國為其表彰,英國為其封爵,中國為其冠名。即使他身後的邵氏帝國也進入黃昏,內地星羅棋布的逸夫樓與「要不要吃面」之類的經典台詞卻不會隨風飄逝。

接下來,你會看到TVB艱難開拓內地業務的故事,以及邵逸夫作為電影界的亨利·福特鮮為人知的一面。

上篇

TVB漂流記

邵逸夫征服了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影視市場,甚至在美國電影史上也有彪炳戰績,但有一片土地,他從未真正到達。如果說他一生還有什麼遺憾的話,那恐怕跟所有傳媒大亨的遺憾一樣——中國內地市場,與他始終隔海相望。

邵逸夫生前,在內地所做慈善事業遠遠超出他獲得的商業回報。他為上千所學校捐建了「逸夫樓」,年輕人稱他為當之無愧的「樓主」,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所統帥的TVB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拓展內地業務,卻在20餘年來從未真正「開疆拓土」。一位TVB資深編劇對《中國企業家》說:「TVB從來沒有真正進入過內地。」

但就在他人生的最後階段,形勢正在起變化。

邵氏很早就有全球化擴張野心,也為此付出過行動,但獨獨在中國大陸表現平平,箇中原因,頗為複雜。

「中國政府對於境外電視落地要求非常嚴格,TVB這些年來在大陸主要從事版權銷售和發行等業務,對於內容製作和廣告經營等核心業務很少介入。」華策影視副總經理余海燕透露。作為TVB在大陸最早合作夥伴,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華策影視引入了TVB經典劇集,如《寵物情緣》、《笑傲江湖》、《雪山飛狐》等,而TVB從一開始進入大陸就主要通過地面頻道發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在電視台非黃金檔播出,這使得邵逸夫一直對在大陸擴張格外謹慎。

從2001年開始,TVB開始借央視滲入內地,這是邵逸夫謀劃許久的構想。這一年年中,央視所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與邵逸夫的電視廣播公司簽訂協議,後者將央視第4套節目與TVB及電影台等5套節目捆綁在一起,利用自己租用的衛星發往海外,使央視節目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落地。禮尚往來,央視要為邵氏節目在內地的播放提供渠道。這也成為日後TVB跟其它地方電視台合作的慣用模式。

隨著香港和內地各項貿易合作日益緊密,TVB與內地合作越來越廣泛。在CIPA協議簽訂後,香港和內地合拍電視劇,已經可以視同國產劇對待。2006年播出的TVB與內地合拍電視劇《爭霸傳奇》,以及2007年TVB與央視合拍的電視劇《歲月風雲》就登上了內地電視台晚八點收視黃金檔。不過,香港與內地電視台的綜藝類晚會節目合作並沒有放開,比如在2007年和2008年TVB與湖南衛視合辦的《舞動奇蹟》欄目,就經歷過漫長的審批過程。直到現在,TVB跟內地電視台合辦的節目,只能出現特邀嘉賓或明星,並且有嚴格的人數限制,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單獨的欄目。

TVB進入內地最大障礙,是不能像它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那樣,擁有自己的頻道。因此只能採取與內地諸多合作夥伴形成鬆散合作關係,在逐漸開放的市場和政策壁壘之間求生存。

邵逸夫曾幾次試圖通過「曲線救國」方式進入內地。

2005年2月,廣電總局頒發了有關境外頻道在內地落地《辦法》,規定申請在內地落地的境外衛星電視頻道必須具有在「本國(地區)電視媒體綜合實力及收視率排名前三名的實力;具備與本國(地區)電視台『互惠互利』合作實力,承諾並積極協助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在境外落地。」為爭取達到落地條件,TVB打破過往在黃金時段只播自製劇傳統,購買播放多部優質國產劇。TVB還歷年舉辦、播放回歸晚會、國慶晚會,並安排海外各頻道平台播放。它還開設了TVB8與星河頻道,以TVB龐大資源營運兩條娛樂資訊及戲劇頻道,全日24小時普通話廣播,獲得了在廣電總局境內「三星或以上級別酒店和涉外單位」有條件落地的許可。

「由於只能在三星級酒店收看,傳播效果有限,廣告收入也不高,絕不可能令TVB滿意。」一名曾經在MTV中國區工作過的員工告訴記者。1995年,維亞康姆媒體集團旗下MTV就通過與大陸電視台開展節目交換形式進入中國,並與大陸多個電視台合辦節目,最終拿到廣東省有線電視網落地資格,才得以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

2004年,TVB也獲得在廣東落地權,其節目得以在該省9個城市有線電視播放,但由於各種限制,業務一直沒有真正開展起來。

儘管在香港一家獨大、叱吒風雲,TVB始終難以在中國內地盡情發揮其商業價值,反而因為與央視合作密切而招致「CCTVB」的嘲諷。與TVB合作長達十餘年的余海燕表示,雖然TVB劇集在內地擁有廣泛影響力,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價值觀,但從商業上來說,來自內地市場的收入在TVB海外業務中甚至不如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台灣等地。

TVB201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在總計21億港元的營業收入中,中國內地市場收入僅為0.85億港元,佔比不到5%,遠不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東南亞,甚至北美。

邵逸夫會甘心只做內地市場的看客嗎?藉助他在內地的合伙人,TVB迎來了轉機。

2012年8月8日,上海翡翠東方傳播有限公司(簡稱翡翠東方或TVBC)正式成立,並全面運營TVB在中國內地的所有業務。TVBC是由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以及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共同合資成立,其中TVB為大股東,占股55%,此舉意味著TVB全面進軍內地業務的開始。

這背後站著一個神秘人物的身影,他就是曾經幫助默多克打開中國大門的人——華人文化產業基金的董事長黎瑞剛(相關故事可參閱本刊2013年17期封面報道《好萊塢的中國合伙人》)。

黎瑞剛曾任SMG總裁十多年,一手主導了SMG改革,被上海傳媒界尊稱為「黎叔」,而SMG跟TVB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了合作。彼時,邵逸夫、方逸華夫婦便開始支持SMG主辦的上海電視節。上海地區擁有TVB港劇最大收視人群,SMG一直是TVB電視內容在內地市場最大買家,也長年幫助TVB拓展內地其它市場。SMG不僅跟TVB合拍過《摘星之旅》等電視劇,旗下五岸傳播公司也曾經是TVB大陸業務獨家代理商。

除了業務往來,邵逸夫夫婦跟黎瑞剛更有「同鄉情誼」。邵逸夫之父一直在上海經商,邵本人即生於上海,並在上海長大。方逸華也出生在上海,至今仍會說流利的上海話。

黎瑞剛與方逸華打交道最多,他說,「2011年前,我常去方姐辦公室看望她。她辦公桌上,乃至地毯上都堆滿了文件,七十多歲高齡的老人仍然事無巨細,管理著龐大的傳媒產業。我也多次參與他們的高管會議,介紹內地傳媒發展動態和政策,她都認真傾聽,並不斷提問。每次看望她,她都安排我在邵先生的辦公室里會談。邵先生的辦公室窗外是清水灣一片清秀的山嶺,桌上放著幾幅邵先生與國家領導人的合影。這麼多年來,方姐主持著TVB的管理運營,自己一直在一個狹小辦公室辦公,不願搬進邵先生的辦公室。她常常喜歡對我說的一句話是,『我是邵先生的學生』。」

據接近邵氏夫婦的人士透露,方逸華看中黎瑞剛的勤奮和能力,以及國際化視野,TVB高層、總監等也對黎瑞剛非常認同。十餘年中,黎瑞剛熟識TVB上上下下,也幾乎是TVB內地合作夥伴的不二人選。

這並不是合作故事的全部,本刊從接近邵氏的人士處獲知,雙方合作本來可以有另一種可能性。

2011年1月26日,TVB發布公告,大股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將擁有的26%的TVB股權出售,買家是德祥企業董事局主席陳國強、HTC董事長王雪紅以及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下稱普羅維登斯)所組成的財團,交易金額高達86億港元。

這一消息讓業內人士大跌眼鏡。進入新千年後,邵逸夫年事已高,而兩個兒子也都不願接手TVB經營,邵氏尋找過多次出售機會,但陳國強和王雪紅從未出現在購買者名單之上。

2006年,曾傳央視有收購TVB的意向。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CCTV下屬公司確有此意,但囿於體制,CCTV幾無可能收購TVB。兩年後,碧桂園主席楊國強對TVB有意,願出價百億收購,但那一年爆發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楊迫於融資壓力,收購案最終流產。

當年楊國強決意收購TVB時曾多次與黎瑞剛會面,其所看重的正是SMG背後代表的「內地故事」。但還是由於政策限制,SMG幾乎沒有收購一家香港電視台的可能。

到了2010年,黎瑞剛突破電視體制天花板,成立華人文化產業基金(CMC),並宣布將控股星空衛視普通話頻道、星空國際頻道、Channel V音樂頻道,以及星空華語電影片庫業務。在入股星空衛視以後,他又通過引進海外版權做了《中國達人秀》,通過星空在台灣落地。

對於邵氏夫婦來說,出售TVB股權是遲早的事,但他們又不願意賣給香港本地富豪,寧願賣給遠一點的投資方。黎瑞剛作為TVB最大合作夥伴,也是傳統電視行業中少數既懂體制又深諳市場運作規則的管理者,因此被視為收購TVB最佳人選。

另一個左右這起交易的深層次因素,是TVB控股權具有超出商業的價值,「如果TVB的股權落到了其他外資手裡,局面會更加難以控制。」當年接近過該收購方案的人士透露。

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個收購方案最終宣告失敗,而此時香港另一富豪,李兆基的兒子李家傑卻從中嗅到了機會。

據說李家傑也主動找到了黎瑞剛,並提出在收購TVB事宜上進行合作。這一消息被港媒披露後,引發了一場不小的輿論風波。對於來自大陸的收購者,香港媒體一直保持高度警惕,最終黎瑞剛退出收購。知情人士透露,正是李嘉誠擔心TVB落入競爭對手、恆基地產的創始人李兆基手中,因此找到了一位中國傳媒界頗有影響力的人物,並請他介紹自己在生意上的合作夥伴陳國強入局。而另外一名關鍵人物王雪紅也是得知TVB要賣的消息後,認為TVB的內容資源與手機硬體整合未來會有巨大空間,也通過該人士與陳國強見面,並與陳國強,以及投資過百度旗下愛奇藝網站的美國投資基金普羅維登斯聯手入局TVB。而黎瑞剛,最終以成立大陸合資公司的方式與TVB合夥。

整個故事就像TVB出品的商戰劇一樣充滿曲折,黎瑞剛本人拒絕對此事進行回應,並回復說,「陳國強、王雪紅、普羅維登斯三方達成合作,收購邵氏兄弟公司,我沒有參與。」但是對於TVB近年來在中國大陸業務的拓展,黎瑞剛認為其與華人文化產業基金的合作是一個轉折點,「此前TVB沒有進來,原因與TVB內地戰略不明確有關。它們長期以來幾乎不與人合資,同意合資模式,進而選擇和確認合作夥伴,經過了一個認真的過程。」

歷次關於SMG收購TVB傳聞出現,TVB股價均大幅上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陳國強、王雪紅聯手收購TVB交易公布後,TVB股價連續多日下跌。觀察家分析,這背後的原因是,投資市場認為,TVB未來的前途,懸於和內地關係的一線之間。

新夥伴能為TVB帶來新的生機嗎?

最近,金仲波與香港往來和溝通頻率是以前的幾十倍。原任SMG副總裁的金仲波,是新成立的TVBC CEO,全面代理TVB大陸業務。

據金仲波透露,目前TVBC版權收入每年有接近三個億,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於TVB的內地版權銷售。「在我們成立之前,TVB也有對大陸銷售業務,但大多比較鬆散,也沒有集中統一的營銷和推廣宣傳,我們只是把它做了一個合理的規劃以後集中力量去推廣,目前看來增長情況在TVB海外業務中領先。」金仲波對於目前TVBC營收狀況很滿意。

這接近三個億的收入,有一半是來自於新媒體。近年來,TVBC新媒體版權收入一年有接近兩個億,是傳統電視媒體的一倍。「傳統電視台播放港劇還是有很高的門檻的,從報批到播出通常需要半年甚至一年左右的時間,而相對來說新媒體可以做到與香港同步播出。」金仲波說。

「如今在傳統電視上再想看到TVB劇集,會比以前困難很多。」余海燕告訴記者,華策影視從2013年開始減少對TVB劇集的購買,而另外兩個TVB劇集的購買大戶湖南衛視及浙江衛視,也在近兩年加強了自製內容,減少了對TVB劇的購入。

在余海燕看來,湖南衛視曾經是大陸「TVB熱」直接締造者。「《金枝欲孽》的播出,讓TVB劇價格翻了幾番。」她說,TVB劇從《金枝欲孽》到《宮心計》,經歷過輝煌期,「但這幾年TVB在大陸的影響力在不可避免地下滑。」

下滑的原因,一是嚴格准入政策對於TVB的拓展帶來了不利因素;二是由於TVB在長期處於壟斷地位下漸漸失去了創新動力,近年來鮮有佳作問世。與此同時,大陸影視製作機構正在迅速崛起,國產影視劇規模暴增,並逐漸形成對大陸觀眾強大影響力。

金仲波也承認,TVB近年來正面臨重大挑戰。「那個年代覺得TVB的戲牛得不得了,是因為國產劇不行。我們看不到其它的來自海外的美劇、英劇,接觸到的最好的製作水準的就是TVB,它講故事的能力影響了我們這一代人。但現在選擇太多了,你可能看英劇、美劇、韓劇、日劇,也可以看國產劇,國產劇製作水準可以說完全不比TVB差。從這個角度講,不是它弱了,而是其它的對手更強了。」

如今一集國產劇的製作成本甚至高達兩百萬元,而TVB一集三四十萬元的成本已經算很大的投入了,這也直接導致了近年來TVB藝人北上大陸拍戲的越來越多,鄧萃雯、歐陽震華、鄭嘉穎等在內地都很活躍。不止是演員,連TVB的編劇和導演也在被大陸的影視機構以高昂報酬挖角。余海燕透露,《宮心計》的金牌監製梅小青與華策合作電視劇《大漢賢后衛子夫》已經殺青,而另一位TVB金牌編劇、《金枝欲孽》的作者戚其義現在就在與華策合作一部新劇《王者天下》。演員和編劇是TVB賴以生存的競爭力,這是否意味著TVB的影響力在不斷被稀釋?

但金仲波並不這麼認為,他反而覺得TVB未來有更大空間。「TVB的穩定性是超越國內所有電視製作公司的,你可以說某家電視公司、某一部作品很牛,但整體的製作水準和TVB沒法比。」

在金仲波看來,隨著整個大陸電視傳媒業發展,對於精品劇集需求一定會越來越旺盛,而TVB也可以從不斷增長的內地市場中獲益。另一方面,藉由新媒體平台,例如視頻網站、手機等傳播新渠道,TVB的版權也會增值。

儘管外界認為TVB影響力在衰減,但TVB依然是在中國內地影響最大的外來媒體。從2013年3月起,優酷土豆集團成為TVB獨家合作夥伴,簽下了未來兩年內所有TVB劇集及節目在視頻網站上的播放權。根據優酷提供的數字,2013年,港劇頻道在優酷創下了80億巔峰流量,超過了美劇、日劇、韓劇的流量。而《衝上雲霄2》在優酷的播放量已累計超過7億,集均播放量達到1600多萬。金仲波透露,優酷上每一部TVB劇的點擊量都達到好幾百萬,論對流量的總體貢獻,TVB劇在所有分類中排名第一。

下篇

浮生若戲

香港無線電視的訃告給了邵逸夫最精準的送別語:「他以無比的精力和視野,帶領無線電視成為香港最大電視台和全球中文電視業最具影響力的電視台之一。」

說邵逸夫是大亨,其實他的產業規模遠不及默多克和雷石東,如今TVB一年的凈利潤只有十幾億港元。但邵逸夫的影視王國是他一手創立並一步步積累、打拚而來,無處不滲透著邵的思想與個性。從踏入社會做事算起,他用90年時間只做了三件事:電影、電視和慈善,每一件事都與歷史巨輪一同向前推進,他是英雄,也懂得借時勢。

邵逸夫說過,他一生最愛的就是電影,「搞電影最賺錢,又刺激」。1957年,年屆五十的邵逸夫才到香港接管邵氏業務,將公司更名為邵氏兄弟,買入清水灣道85萬呎土地建設影城。

邵逸夫的時代,由此開始。

將時鐘調回到1907年,即大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梁啟超在日本東京召開政聞社成立大會,並宣稱:「今日之中國,只可行君主立憲」。憲政講習會會長熊范輿和沈鈞儒等上書朝廷,請速開國會。帝國風雨飄搖。就在這個月,邵逸夫出生於上海,原名邵仁楞,在兄弟中排行第六。

他18歲時,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公司,他隨大哥邵醉翁、三哥邵仁枚步入電影行業,很快就獲得空前成功。清末民初的中國戰亂頻仍,當時正值下南洋的高峰,華僑對華人電影需求殷切。上海其它電影公司又眼紅天一的成就,聯合「圍剿」。大哥遂讓三弟帶逸夫到新加坡謀發展。至1934年,邵氏兄弟已坐擁東南亞40多家戲院和當地最大的大世界遊樂場,打下了在東南亞的基業。

1950年代的香港集中了大量民國電影人,每年產片百餘部,許多作品實力不俗,競爭激烈。因生於國家內外憂困時,後又輾轉海外謀生存,何況香港本來就是座無根之城,邵氏兄弟故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注重舊道德,舊倫理,發揚中華文明,力避歐化。」這是邵醉翁為天一公司確立的製片宗旨,邵逸夫也以拍國語電影為主。60年代,邵逸夫在一次採訪中如此表露製片方針:「我生產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這些觀眾都喜歡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愛情故事……他們懷念遠離的祖國大陸,也懷念他們自己的文化傳統。」彼時電影人多有一份民族精英的驕傲,邵氏兄弟因此有了黃梅調電影《貂蟬》、《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又拍出了《獨臂刀》、《大醉俠》、《少林三十六房》等經典武俠電影,公司由此走上巔峰,全球華人都在邵氏電影中尋覓自己想像的「中國」。

李安曾說,《卧虎藏龍》的拍攝即受到他成長時期——五六十年代在台灣看到的一系列邵氏武俠片和黃梅調電影的巨大影響,美國導演昆汀也是邵氏電影的頭號粉絲,他的《殺死比爾》系列就是在邵氏電影中浸淫一年獲得啟發的結果。

邵逸夫對影視確有高度熱忱。邵氏公司里設有一個放映廳,他每天坐在裡面看多部電影,香港所有影片無論是否能夠上映,他都一概看過。不過,本刊在香港一些影評人中聽到一種說法,即邵屬於老一代生意人,拍電影只為賣座賺錢,最關注的並非品質。在1976年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邵逸夫自己不知是出於坦誠還是謙虛,也曾承認這一點。

邵逸夫對電影更為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在於將工業化生產注入華語電影產業。如今已是管理常識的「福特-泰勒式」管理模式讓邵逸夫率先運用到電影生產中,對員工進行細微分工,以規模效益為第一目標,進行流水線作業。

影城中建有員工宿舍,便於緊湊安排員工的工作,整座影城24小時運轉。邵氏電影預算低廉,一部電影只拍35天至3個月的時間。他曾獨自到日本請導演井上梅次加盟邵氏,對他特別重用。簽約時,邵逸夫與對方說好每年拍兩部,但邵氏員工向日本稅務局申報時,偷偷把合約改成了一百部。井上梅次回憶說:「邵逸夫是商人,在商言商,那是拍得多賺得多的黃金時代,他當然重用我這種3個月拍兩部片的人。我不但拍得快,而且懂得控制成本。」曾是邵氏當紅花旦的鄭佩佩也說過,邵氏工作的目標就是「多快好省」。一家電影公司每年產量超過30部,邵逸夫在60年代就做到了,1974年甚至達到了50部。這也意味著員工只是整個產業中的螺絲釘。邵氏有足夠的人員可用,許多人看中平台實力,忍受低薪,也有不少人無奈離開。

我們在邵氏兄弟的Shaw House中看到,4棟員工宿舍樓還沒有清整過,外牆皮已經快要掉光了。這些5層高的公寓在當時是很好的住所,但後來不少鬼片就直接選景在此拍攝,尤其是最裡邊的女生公寓樓,曾有幾位女演員就在此為情自殺,成了真正的鬼宅。

從商業上看,邵氏兄弟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成功的一家公司,它結合了邵逸夫的熱忱、邵氏的財力和當時香港的社會條件。60年代中期,香港是西方媒體眼中的血汗工廠,社會不滿情緒積聚,人人自危,終發騷亂。曾經的香港是「難民社會」,許多人將它當成躲避大陸戰亂的棲身之所。騷亂後,港人終覺應當珍惜這塊彈丸之地,新一代的本土意識被喚起,經濟開始起飛。邵氏所代表的大中華意識與本土文化話語權此消彼長,完成了一次更迭。邵氏以「店大」自居,錯過了新人李小龍是其最大敗筆,後來又因為觀念和制度守舊,錯過成龍、徐克等人,其老大地位就旁落了。也確實如邵逸夫所說,當時香港電影不易再靠小投資賺大回報。利潤降低,邵逸夫決定將資金投入電視業。80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的出現更加速了邵氏老化,1985年邵氏兄弟取消全部院線,兩年後宣布電影停產,但香港影視業各個地方都可以見到從邵氏出來的人才。

1967年TVB開台前,看電視是有錢人的專利,「麗的呼聲」是當時香港唯一的電視台。想要收看,每月要交十多塊錢,普通市民只能每人掏一毛錢聚在小店裡看電視。當時人人都說做免費電視不可能,邵逸夫卻早就從國外看到了電視廣告的力量,因此他說「免費是王道」,他要為民眾提供免費的娛樂。

TVB在九龍塘廣播道開台時僅有兩百多人,是個極為開放的平台。1967年蔡和平正在新加坡電視台工作,由於學歷偏低,不能晉陞。一聽說香港要開辦免費頻道,他毛遂自薦進入TVB,並開創了香港電視史上壽命最長的節目——現場秀《歡樂今宵》。儘管那年蔡和平只有21歲,但邵逸夫看中這個年輕人的才華,不顧他人反對,堅持讓他負責整個節目。節目播出後大獲成功,節目時間被延長,蔡和平很快被升任製作部經理和總經理特助。「那時候老闆從不會跑來對我的節目指指點點,都是我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很自由。」蔡和平回憶說。

一位不願具名的TVB老牌編劇向《中國企業家》講述了他眼中TVB30多年的變遷。

1979年他剛一畢業就進入TVB工作,同事們多是些有理想的文藝青年,很有創作氣氛,上下級之間也很平等。在TVB工作很少看得到老闆,邵逸夫的管理方法是無為而治,讓大家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極少有利益爭鬥。邵逸夫將電影工業化手法帶入電視台,建立了高效系統,TVB很快步入正軌。

80年代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電視人有很多兼差的機會。邵逸夫仍然奉行邵氏兄弟時期的員工低薪待遇,但允許員工在工作之外有更大發展。「我們知道主要的天地是在外面,電視台是我們的休息的地方,是停車場。誰也不會在停車場里飆車,要到外面去,回來就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本分。」最高峰時,這位老牌編劇可以上午跑一家公司寫電影劇本,中午回到TVB工作到6點下班,7點鐘去給黃百鳴寫劇本,晚上10點鐘再給徐克寫戲,周五晚上再飛去台灣做電影。從大學畢業到現在,他一直同時兼著至少兩到三份工作,同事中也有超過三分之一在外兼差。

邵逸夫給了員工開放自由的平台,有才華的員工可以到公司之外發展、賺錢,員工賺到錢又很開心地回來做事,公司就可以用低成本留住大批人才。

TVB最高峰時有4500多名員工,所有節目從策划到播出都在台內完成,甚至道具要用一片葉子也不會交給外面的公司去做。30多年裡,這個龐大又高效的運作系統抵禦住了很多次外部競爭者衝擊。東莞一家五星級酒店的老闆曾為TVB拍攝連續兩個星期免費提供100個房間,只為讓員工跟TVB學習如何各司其職、有序合作。

相對於電影公司衰落,TVB在80年代大筆盈利。由於香港境內電視廣告時間受限,廣告部要推掉很多廣告投放商,而在東南亞經營的電視劇錄影帶業務更是給TVB帶來了成倍於香港境內的利潤。1985年,邵逸夫將無線電視台從廣播道搬到清水灣,電視台大樓就在邵氏兄弟總部旁邊,拍攝電視劇則運用邵氏兄弟的影城,電視在他的王國里徹底取代了電影。

電影尚有藝術屬性,電視從本質上更接近工業,靠節約成本,滿足大多觀眾的口味,便好賺錢。後來TVB又遷址到將軍澳,也是為節約成本,留出清水灣地皮賺更多錢。

台址的改變其實也是TVB發展中的轉折點。最初在九龍塘,靠近鬧市,更具活力,再加上初創時大家都胸懷理想,TVB發展迅速,培養出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等巨星。搬到清水灣時,清水灣仍未經開發,TVB從創業期進入保業期,境內業務平穩發展,國際業務隨著亞洲四小龍的騰飛出現輝煌,這一時期也培養出周星馳、劉青雲、梁家輝等影星。2003年再從清水灣搬到將軍澳,位置更偏僻,代表作和好演員也更少了。工業化讓TVB很快賺錢,但流水作業也讓其鮮有突破。觀眾嘲笑TVB劇「專註煮麵30年始終如一」、「劇情總靠偷聽推進」等等。

將軍澳是香港垃圾堆填區,那些不長草的山丘就是垃圾堆造的。離TVB不遠處就有一座垃圾堆,下雨天和刮東風的時候整個電視台周邊臭氣熏天。在這裡工作十年,有的員工抱怨嗅覺都壞掉了。環境差、待遇低、香港影視業風光不敵內地,兼差機會很少,使得TVB越來越留不住優秀人才。

許許多多香港人看無線長大,當年,無線就等同於香港精神。雖然現在電視行業整體衰落,觀眾總量減少,但90%多的香港觀眾打開電視還是首選TVB。長期沒有競爭對手讓TVB流於平庸,員工們已經習慣事事做到及格就好,老闆沒有安排的事就不會有人去做。

對於方逸華的評價,邵氏舊人往往陷入兩極,有人說方果敢有魄力,近年來更是獨撐大局,也有人覺得正是她2000年上任無線副主席一職後,開源節流的新舉措更使得公司急轉直下。TVB不少員工認為方逸華是「最差的老闆」,管理公司如同雜貨鋪老闆娘一般,只知節省度日,也有人說其實只是夫唱婦隨。邵逸夫曾每年給員工發放14個月薪水,方逸華上任後福利皆被砍掉,將4500人裁員到3000人,對老功臣也不留情面,在TVB盈利的情況下將員工薪水也減掉三分之一。武俠片用來吊威亞的鋼絲很貴,一條要幾千塊,方逸華命令換便宜貨,結果導致演員摔傷。

也有員工透露,從前普通員工還偶爾能看到邵逸夫,方逸華進入高層後,就將高管通道與員工通道分開,明晰階層。

早在1981年,方逸華加入邵氏兄弟後不久,邵逸夫兩個兒子和侄兒均退出邵氏董事局回新加坡發展,此後與邵逸夫甚少往來。連孫女意外離世,邵逸夫都是看報才得知的。後來人稱邵逸夫乾兒子的原TVB董事總經理費道宜和中文秘書陳輝光也因與方發生衝突離開TVB。

邵逸夫與方逸華感情甚篤,上述TVB老牌編劇某次與袁和平合作為邵氏兄弟寫劇本,到半島酒店與方逸華開會。會開到七點多鐘,方逸華說要帶大家去吃好東西。一群人一直等到九點多鐘,方逸華帶劇組進入邵逸夫的別墅。原來邵逸夫每周五在家中用半島酒店的自助餐宴請高官,方逸華是請大家來吃宴會的剩餐。邵見狀無奈地笑笑說:「隨便吃吧。」編劇用邵家洗手間,看到擦手紙上還印著「Run Run & Lily」(邵和前妻的英文名),這時邵和前妻還未正式離婚,但是方已經登堂入室,以邵夫人自居了。

邵逸夫旁邊是年青美艷的方逸華

當年方逸華與邵逸夫在新加坡的夜總會邂逅,1957年後,邵逸夫來港,兩人感情秘密發展。只有中學學歷的方逸華進入邵氏工作後常與邵逸夫一起出席公開場合,集情人、助手於一身。據邵逸夫身邊親近的人透露,邵對方逸華一些私生活也有知曉,但仍然讓方陪自己到最後,並留給她相當的財富。

邵逸夫是一個懂得堅持的人。

1993年,邵逸夫決定在TVB黃金時段播放台灣電視劇《包青天》,幾乎遭全台反對,「我們有周潤發、劉德華,誰要看黑臉包公?」然而邵逸夫堅持自己的決定,結果帶來收視高峰。在決定播放前,他已經把兩百餘集全部看過。2008年翡翠台播放《大長今》時亦是如此。

他對人的執念有見於與對手的恩怨。

1959年,鄒文懷進入邵氏做宣傳部主任。鄒是頭等人才,能力甚至超過邵,但據說一直被邵逸夫壓制,只能做到中層。1969年,邵逸夫將方逸華安排到採購部,在開支上掣肘鄒文懷,使得鄒在1970年自立門戶,帶走不滿方逸華的一班老員工創辦嘉禾,成為邵氏最強對手。

TVB將軍澳電視城

邵逸夫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1998年,他得知鄒文懷要投標將軍澳的地皮,遂聯合向華強的中國星、王晶的晶藝製片、鍾再思的寰亞綜藝、李國興的美亞國際以及邱復生的年代國際組成合營公司與鄒文懷搶地,意在將鄒的路封死。邵氏成功「復仇」,但他新建的50萬呎的先進影城至今未投入使用,浪費極大。

60歲之後,邵逸夫多姿多彩、聲色犬馬的生活戛然而止,開始控制生活起居,注重養生,吃得很清淡,每天早晨5點起床練習氣功,也很少到外面應酬了。

2011年,邵氏兄弟全部股份,包括26%電視廣播股權和清水灣的地皮被出售,TVB歷時44年的邵逸夫時代正式終結。

邵逸夫去世次日,本刊記者走進TVB電視廣播城,沒有任何異樣,也沒有看到悼念的痕迹。道具組仍在忙碌趕製各種道具,穿著古裝的演員穿越在影棚門口抽著煙,古裝街中的一段已細緻地布好景等待下午的拍攝,一切如常。

未來TVB會依靠新媒體戰場的突圍獲得內地市場應有的蛋糕嗎?這也是黎瑞剛當初接手TVBC被寄予的厚望。

「關鍵在於,黎瑞剛對於TVBC投入是怎樣的打算。目前來看,他的目的不只是讓TVBC成為『TVB』內地分號而已。」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傳播學者對本刊評論。而金仲波也再三強調他們不是TVB的員工。他表示,境內媒體走出海外的過程中,需要境外媒體的渠道幫助,而TVBC雖然也幫TVB做好國內業務,但是也有一部分主營業務是跳開TVB獨立運營的。從2014年起,TVBC將投入兩億拍攝八部電視劇,但沒有一部會用TVB的資源。

黎瑞剛

「這是一家TVB控股的公司,我們要更多配合TVB的整體發展。」2014年1月10日,黎瑞剛就本刊記者關於「TVBC未來發展規劃」的疑問給出了最新回復。就在前幾天,他剛剛宣布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MC)回購21世紀福克斯持有的47%星空傳媒的股份。這意味著2010年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成立以來的首個投資項目完成全面接盤,而21世紀福克斯及背後的新聞集團正式退出,也意味著默多克堅守中國市場十餘年的清場。

一生少有敗筆的邵逸夫,一定不願意重蹈默多克的覆轍。而TVB的新主人,能帶領TVB走出不一樣的道路嗎?這部大戲的主角不只一位,又分別將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變數?

(本刊記者黃文瀟、張東亞對本文亦有貢獻)

趙芃 zhaopeng@iceo.com.cn

鄒玲 lingzou@iceo.com.cn

註:更多精彩報道,詳見2014年第02期《中國企業家》雜誌,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有意與中國企業家網站的內容轉載等業務合作者,請與市場部聯繫(電話:64921616-8657)。歡迎來天貓店(http://chinaentrepreneur.tmall.com/ )訂閱《中國企業家》雜誌,2014年全年征訂,亦可跨年度訂購,優惠進行中。


推薦閱讀:

網路小說的封面是自己配的還是網站配的?
【封面薦讀】明艷如詩自動人
紅白機64合1大回顧 番外:美版封面賞析(上)
垃圾封面,毀我遊戲,辣我眼睛,還我錢來!
時尚大刊四月封面,都是好的人選,也有不少槽點

TAG:故事 | 世紀 | 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