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卦爻體系中的性情思想初探
本文立足於《易經》之卦爻體系的消息盈虛,對潛藏其中的性情思想進行了必要的發掘。
文章認為,《易經》之卦爻體系展示的是一個開放的人學體系。
文章以董光璧的「陰陽守恆律」、「陰陽平衡律」、來知德的「錯卦」、「綜卦」等概念以及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來研究《易經》卦爻體系中的性情思想,把它視為一個陰陽相推、剛柔相盪、綜合平衡的一個動態整體。
《周易》;卦爻體系;中和;性情思想;綜合平衡
《周易說卦傳》云:「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由此可見,《易經》的卦爻體系具有深厚的性情思想。
《易經》的卦爻體系是一套融匯了中國先民無窮智慧的符號系統,不論從每一個卦象具體而微的變化過程來講,還是從整個六十四卦「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不斷向前推進的軌跡來講,都顯示了中國先民人學的理想追求。
如果說,每一個卦代表的是一個時代,每一個爻代表的是一種人生的境遇,那麼,人們在不同的卦爻中就必然有大不相同的性情選擇。
程頤雲,《易經》「極其數以定天下之象,著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順性命之理,盡變化之道也。
」正說明《易經》之卦爻體系本身有豐富的性情思想,值得我們深究。
站在現代科技的角度,我們發現,「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思維定勢,展示的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裂變序列,它有太極之根、之始,但並無窮盡。
從天命、性情之學來講,它是一個開放的、無限伸展的人學體系。
《乾卦彖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王弼注云:「不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
」「性其情」的命題雖為王弼首先提出,但是,作為一種思想的淵源,它是深刻地浸透在《周易》的思想體系之中的一個基本的觀點。
乾坤為六十四卦之門,更是六十四卦之蘊,正是由天、由太極顯發出來的無限生機,「天之大德曰生」的思想,在《周易》的卦爻體系中,是落腳在「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之上的。
過去,人們在理解王弼之「性其情」時多有「以天制命,以性宰情」的偏失。
事實上,這裡的「性」來自天,來自命,來自乾元的大化流行,指的是乾元之性,是天地之性,是生化流行可以創造無限生機的性。
因此,這不僅不是宰制其情,而且更是擴展其情。
孔穎達《周易正義》云:「『變』謂後來改前,以漸移改,謂之變也。
『化』謂一有一無,忽然而改,謂之為化。
言乾之為道,使物漸變者,使物足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
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夭壽之屬是也。
」孔氏的理解正確與否,筆者暫不理論,但孔氏的詮釋是以天顯而為命,命顯而為性的下貫模式作為背景,卻是毋庸置疑的。
在《易經》的卦爻體系中這種下貫模式,就「象」化為乾、坤、屯、蒙、訟、師、比……,不斷向前推進的演化過程。
正因為如此,經文「乾:元、亨、利、貞」中,實際上也隱含了由天而命,由命而性,由性而情的下貫軌跡。
《子夏傳》雲;「元,始也。
亨,通也。
利,和也。
貞,正也。
」這描述的正是天以健為用,運行不息,應化無窮的生化之德,此「德」「有純陽之性,自然能以陽氣始生萬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諧,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
說「能使物堅固貞正」是正確的,這正是王弼「性其情」的精神,但「能使物堅固貞正得終」,卻錯了。
因為在《易經》的卦爻體系中,由太極而兩儀、四象、八卦……,其周而復始,陰陽消長的順序排列體現了鮮明的、循環提升的周期性,它是沒有終結的,是無窮無盡的。
宋代易學家邵雍在其《皇極經世觀物外篇》中寫道:
太極既分,兩極立矣。
陽交於陰,陰交於陽,四象生矣。
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
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
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
故分因分陽,遞用柔剛,易六位而成章也。
十分百,百分千,千分萬;猶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在邵雍的筆下,《易經》的卦爻體系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可以連續增加,不斷遞增的完備的開放體系,由太極而兩儀,而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一百二十八卦……,一直到《易林》的四千零九十六卦,而且還可以不斷增加,以至於無窮。
漢代易學家稱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為十二消息卦。
前面的六卦是陽長陰消,到乾卦時,陽長到極點,然後陰長陽消,一直到坤卦,陰長到極點。
這本來是以十二消息卦來表示一年的月份,這也是一個螺旋上升、無窮遞增的體系。
如果不把它當作一堆占卜的符號,而把它納入到先秦儒家的人學體系之中來考量,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這是一個人性不斷提升、不斷完善、無限擴展以至於無窮的序列呢?筆者以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易經彖傳》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的「時」。
人們在詮釋《易經》的時候,往往將重點是放在「變」上的,殊不知「時」之不存,「變」將焉附?《禮記中庸》「君子而時中」,就是在《周易》的精神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之後所推出的精妙的判斷。
它的意思是,君子就是要法天之道,自強不息地守道、求道,就是要在不同的境遇之中堅守自己的「剛中」性情,堅守自己的「大丈夫」人格。
這正是先秦儒家人學高遠無極的境界。
人生吉凶禍福的境遇是時勢造就的結果,就像卦爻之消息盈虛之因時而遷一樣,往往非人力所能左右,但是,《易經》之卦爻體系所要真正突出的,是在時勢的損益盈虛中堅持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精神。
這種精神實際上就是由「天」演化而成的「兩儀」摩盪而成的「中和」精神。
先秦儒家正是抓住了《易經》卦爻體系中的這一基本的精神做出了一篇迴響千古的文章——《易傳》。
換言之,「時」與「變」,是兩個互為依持的變數,它們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力量隨「天」而「化」,左右著我們的世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與「變」營造的境遇中,就有了形似天淵的不同選擇。
《周易》卦爻辭所追求的「剛中」,《中庸》里講的「時中」,實際上都是從《易經》之卦爻體系中孳乳出來的一種價值選擇。
《周易乾卦文言》云:「龍德而正中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正中之龍德,上承於天,下開於人,因此,在天為乾,在人為健。
正中之德,首要在「正」,此為「庸言之信」的「信」;其次在「中」,此為「庸言之信」之「庸」。
庸者,中庸。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是說人之所以為人者,在性情上要有一個起碼的底線,有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度」。
克己復禮也罷,「飛龍在天」也罷,都不能過分。
克己復禮過分,則有失於「和」的原則;「飛龍在天」太過分,就必然「亢龍有悔」。
過分,就違背了《易經》卦爻體系所展示的「中和」原則。
「言」與「行」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性情表徵,故《繫辭上傳》云:「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只有在性情上刻意地修養、提升自己,人才能夠有真正恰當的言行。
這正是先秦儒家用《易經》的卦爻體系來矯正人性的秘密。
「閑邪存其誠」,是說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變化萬千,紛繁複雜,無不時時刻刻、隨時隨地擾亂、牽引著人的性情,只有大人、君子才能真正做到正中守道、誠信求道,以靜制動、以靜制遠,此所謂居易以俟命,隱居以求志,越是窮困蹇促,越能錘鍊人的意志;越是風波不息,越能豐富人性的內涵。
如此一來,《易經》的卦爻體系透過孔子為首的易學專家的各種詮釋,我們發現,何以度過各種禍福、災祥的人生關口實際上已經不是真正關心的問題,在各種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錘鍊自己守道、求道、證道的意志,才是《易經》真正的理論指向。
在《易傳》的們看來,「誠」是《易經》卦爻體系的第一要義。
不認識到這一點,《易經》是肯定讀不懂的。
《乾卦文言》云:「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利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完全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路,只不過其理論的重心是在強調人的性情應該效法天德的精神。
它的意思是說,只有在剛健中正、純粹精誠之後,「六爻」才能夠「發揮」,時乘六龍、雲行雨施也才有實現的可能。
「是以君子將以有為也,將以有行也,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因為它「保合大和,乃利貞」,無聲無臭,而無不覆載,因而能夠「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周易》「保合大和,乃利貞」的思想在後來的《中庸》中提揚為「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思想。在整個《周易》中,「中」字凡154見,其中「中庸」、「中正」、「中道」、「正中」、「時中」的「中」佔據了一大部分,是《周易》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中」早在《尚書》中就已經形成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民協於中」、「允執厥中」,「王懋昭大德,建中於民」,「作稽中德」,在《洪範》中已經具有了五行相生相剋,陰陽剛柔彼此中和協調的思想:「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在《虞書舜典》中更是直接將樂教與性情的修鍊結合起來:「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些表述中都隱含了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中和」價值觀。《易經》正是全面繼承了此前古代文化中有關的思想資源,所以才能夠在其卦爻的卦象走向上一方面體現出了「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大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的生化模式,另一方面又在乾與坤、陰與陽、剛與柔的磨合中突顯中和、中正之道。
這種「中和」的精神貫注到各個卦象之中,卻又有千差萬別的具體表現。韓康伯云:「《序卦》之所明,非《易》之縕也。蓋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結合《序卦傳》的實際,筆者發現,「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之謂,實際上是以人理、人事來解釋卦象:「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每一個卦象的變化,都是在彼時彼刻微妙心理的作用下產生的結果,它們是在人間現世紛繁複雜的情勢之中不得不然的價值選擇。六十四卦包羅萬象,每一卦的變化實際上都是在人事情勢之中性情的好惡、喜怒導致的結果,因此,其思想本來就很豐富、而且伸縮性很大的卦爻,在儒家人學思想的詮釋之下,就顯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困卦云:「困:亨。貞,大人吉,無咎。」為什麼在「困」的情勢之下,還會是「亨」呢?因為這是相對於「大人」來說的,小人遭困,則「窮斯濫矣」,而「大人」在「困」的境遇下,處「困」而不失其情操,「君子以致命遂志」,終究會窮而後通。《困卦彖傳》釋云:「困,剛掩也。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這當然是直接描述在「困」的境遇之下,大人,君子的性情選擇。亦即,窮厄困頓,道窮力竭,不能自濟,卻處困而用剛,履正而體大,不失中正之大道,致命遂志,守道而死,遂其高志,與孟子「大丈夫」的人格境界是相通的。《序卦傳》云:「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由困而井,是對「剛中」之德的進一步錘鍊,困、井既久,必然要「革去故,鼎取新」,鼎,是困、井之後的必然結果,因為整個卦爻的走向都受到了天道「中和」的無形控制。儒家的詮釋確實賦予了卦爻以新的人學意義,但是,卦爻本身涵括天地之精神的奇妙組合,卻又無不顯示了它蘊藏的理論張力。
正是由於「《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涵括了人間現世豐富而深刻的道理,儒家學者才有可能香火傳遞,不斷挖掘而新意迭出。在對六十四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後,明代的易學家來知德在其《周易集注》一書中提出了錯卦、綜卦的概念。由於這兩個概念對我們探討《易經》卦爻體系中蘊含的性情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筆者在此稍作介紹。所謂錯卦,就是比較兩個卦形,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卦按其卦序正好陰陽相反,這種爻序正好相反的卦,就稱為錯卦,如乾與坤,鼎與屯,離與坎等等,六十四卦全部可以分成相互交錯的三十二對錯卦:
的、具有教化性的儒家中和式的品德。孫星衍對《皋陶謨》的「九德」有很好的疏語:「寬綽近緩而能堅栗,柔順近弱而能對立,願愨無文而能謙恭,治事多能而能敬慎,馴擾可狎而能果毅,梗直不撓而能溫克,簡大似放而能廉約,剛者內荏而能充實,發強有為而能良善,此似相反而實相成,五行生剋之用,聖人發陰陽以治性情之學也。」這毫無疑問是植根於《易經》的卦爻體系,在代代相傳的儒家學者努力之下逐步闡發出來的十分精微的性情思想的經典性表述之一。究其實,這是《易經》陰陽相推、八卦相盪、觸類旁通、氣象萬千的卦爻體系的一種儒家德性化的表述。
站在這樣的角度,我們再來審視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我們就會感到《易經》之卦爻體系中縱橫交錯、彼此對應的卦爻關係中實在是隱含了豐富的性情思想,因為這個圖的實質不僅僅在於「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至於無窮,而且在於六十四卦之間彼此交錯、守恆,互補、互動的生髮關係,聯繫先秦儒家經典中有關性情思想的內容,我們完全可說,這也是對由天而命,由命而性,由性而情,情又因物而起,氣象萬千的一種「象」化、符號化的描述:
邵雍的這個圖包含了豐富的性情思想,《泰卦彖》云:「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因此「小往大來吉亨」;如果天與地,陰與陽,上與下「不交」,則「萬物不通也」,而「萬物不通」的結果,小則「小人道長,君子道消」,大則「天下無邦」,後果不堪設想。換言之,體現在《易經》卦爻體系上,窮通變化,吉凶禍福,實際上就是講各卦之間、各爻之間是否在空間和時間上,恰當地彼此感應而「有孚在道」「位正中也」。王弼云:「一陰一陽者,或謂之陰,或謂之陽,不可定名也。夫為陰則不能為陽,為柔則不能為剛。唯不陰不陽,然後為陰陽之宗;不柔不剛,然後為剛柔之主。故無方無體,非陽非陰,始得謂之道,始得謂之神。」究其實,不陰不陽,不柔不剛,而為陰陽之宗、剛柔之主者,就是孔子所說的「中庸」之至德,也就是《乾卦彖傳》「保合太和,乃利貞」的通達涵化之景象。朱熹云:「伊川言:『《易》,變易也。』只說得相對底陰陽流轉而已,不說錯綜底陰陽交互之理。言《易》,須兼此二意。」真正點出了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的實質。說到底,邵雍的這個圖不僅注重了《易經》思想「陰陽相推」的一面,而且也注重了其中更重要的「八卦相盪」的一面;不僅形象地描述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命性情的生化下貫模式,而且也展示了各種複雜的情緒在現實境遇中物我感應、因時而遷的過程。
六十四卦之卦與卦之間由損而益,否極泰來,樂極生悲,非剛即柔,非復即變的變遷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在每一個卦象中,由初爻到上六極為微妙、精緻的演化過程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在具體的境遇中人之所以為人的性情、價值選擇。而且從整體來講,各種卦之間,各種爻之間,還有依託於天地的十分深刻的對應關係,這些關係往往陰陽相推,剛柔相盪,最終使《易經》的卦爻體系形成了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綜合平衡的動態整體。因此,由《周易》的卦爻辭延伸到卦象,再由卦象之剛柔相濟、陰陽相推、八卦相盪的角度來審視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並且將邵雍對卦爻體系的理解與上引《虞夏書皋陶謨》、《虞書舜典》、《商書洪範》等相關內容聯繫起來,我們就會感到《易經》的卦爻體系實在是精妙絕倫。
程頤著:《周易程氏傳易序》,見《二程集》,中華書局1981年7月版,第690頁。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17頁。
《周易正義上經乾》,見阮元主編:《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
《周易正義上經乾》,見阮元主編:《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
《周易正義上經乾》,見阮元主編:《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1980年9月版,。
來知德的「錯卦」,就是漢代京房的「飛伏」說、東漢虞翻的「旁通」說以及唐代孔穎達的「非復即變」命題中的「變」;來知德的「綜卦」就是孔穎達「非復即變」的「復」卦。
董光璧著:《易圖的數學結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100、101-102頁。董先生設定,p表示每卦的陽爻數,q表示陰爻數,那麼,r則表示卦系的等級。
高亨著:《周易雜論》,齊魯書社1979年7月版,第32頁。
金景芳著:《〈周易繫辭傳〉新編詳解》,遼海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6頁。
常正光著:《陰陽五行學說與殷代方術》中的相關論述。見《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孫星衍撰:《尚書今古文註疏》,中華書局1986年12月版,第80頁。
陳夢雷把邵雍的這個圖分解為四。薛學潛在其《易與物質波量子力學》一書中,把用卦名表示的這些圖改用符號表示出來,使我們明白邵雍六十四卦圖是分層對角交錯的對稱結構。但卦的交綜對稱性沒有顯示出來。薛學潛通過調換排列次序而得到了一個新的六十四卦矩陣,不僅保留了分層對角結構的對稱性,而且還顯示了分層交綜的對稱性,自綜和錯綜卦分別處於圖的兩條主對角線上。限於篇幅,本文不能一一詳細表述,請參見董光璧先生的《易圖的數學結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版,第44-49頁。
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649頁。
朱熹著、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94年3月版,第1603頁。
何劭的《王弼傳》云:「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鍾會等述之。弼與不同,以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於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者也。今以其無累,便謂不復應物,失之多矣。」因此,王弼的《周易注》就很重視卦爻與性情的關係。例如其《周易略例明卦適變通爻》就寫道:「夫時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辭有險易。一時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時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對,而爻亦皆變。是故用無常道,事無軌度,動靜屈伸,唯變所適。故名其卦,則吉凶從其類;存其時,則動靜應其用。尋名以觀其吉凶,舉時以觀其動靜,則一體之變,由斯見矣。夫應者,同志之象也;位者,爻所處之象也。承乘者,逆順之象也;遠近者,險易之象也。內外者,出處之象也;初上者,終始之象也。是故,雖遠而可以動者,得其應也;雖險而可以處者,得其時也。弱而不懼於敵者,得所據也;憂而不懼於亂者,得所附也。柔而不憂於斷者,得所御也。雖後而敢為之先者,應其始也;物競而獨安靜者,要其終也。故觀變動者,存乎應;察安危者,存乎位;辯逆順者,存乎承乘;明出處者,存乎外內。」這完全是以性情論卦爻,充分挖掘出了卦爻體系中的人學魅力。
※生活中為何缺失智慧及對策
※如何評價復旦大學葛兆光老師的學術思想?
※九年級教科版思想品德第一單元測試題(含答案)
※怎樣可以擁有政治家的智慧謀略,或者只是不單純地看一個問題?
※劃時代 馬克思主義人學人文學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