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戒法師《溈山警策文》講記——第20講
《溈山警策文》講記——第20講
凈戒法師 講授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如虛空般無邊無際的眾生得到究竟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請大家發起殊勝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攝持之下,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由達摩大師從西天傳來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頓法。禪宗法門傳到漢地形成了五大宗派,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五宗之一的溈仰宗:溈山靈祐大圓禪師作的一篇《警策文》:
整個《警策文》分為兩部分:第一、題目;第二、正文;正文又分為兩部分:第一、長行;第二、偈頌;長行又分為兩部分:第一、宣說八種教誡;第二、開示法要。
以上我們講完了宣說八種教誡;接下來我們進入到第二科判的學習:開示法要。
開示法要又分為三大科:第一科、指示道行:也就是說給我們開示如何學道、如何修行;第二、需要參禪學教;第三、總結勸策:做一個總結,勸誡我們,策勵我們。
我們現在講第一、指示學道修行;這一段我們分為五個部分學習:
第一、指出出家人應修之行:應當修持的行為。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出家人,需要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即出家人的理想、願望和方向。
第二、呵斥出家人非法之行:出家人不如法的行持需要呵斥,需要斷掉;這兩科安立的必要是:宣說上一科讓我們取,宣說下一科讓我們舍。舍掉惡的非法,奉行善的好法。
第三、開示三門的行儀:我們身語意的行持,儀錶、儀則是什麼,給我們做了一個開示。
第四、教誨參訪名師:也就是教誨我們出家學道需要依止善知識,沒有師父領進、領導我們,引導我們,我們無從修行;所以教誨參訪名師。
第五、勸誡信受奉行:就是以上的開示需要依教奉行、如法受持。
首先我們學第一個,指示出家人應修之行。
文中這樣說:「夫出家者,發足超方,心形異俗,紹隆聖種,震攝魔軍,用報四恩,拔濟三有。」 這是給我們指出出家人該做些什麼。
「夫」是發語詞,沒有實義。「出家者」,就是出煩惱家,出生死家;所謂「辭親割愛、剃鬚披染」就是出家;「發足」就是起步的意思;「足」就是腳,我們出了家要修行,要走菩提道,叫做「發足」;「超方」就是超越,「方」,我們說「大方」、「貽笑大方」,這個「方」,就是方家,能夠對世間萬物通達了解的,叫做大方之家,「方」在道家中,說大方無隅,真正的大的方向是沒有東南西北、上下、四方四隅的,大方無隅。
在這裡比喻什麼呢?比喻的是超越世間人們的小路、小家子氣、小範圍、小境界、小圈圈;更超越了外道的小圈子、小境界、小功德;也要超越聲聞、獨覺,要超越這些,叫做「超方」。在這裡應當這麼理解。還有一個意思:「方」是正理,真如,「大方無隅」用這裡來比況、引申為真如理體,遠離了大小方圓,遠離了方位,那麼「大方」就指真如,所以「超方」就是要超越,要到達真如理諦,叫「發足超方」。
學法的時候不要犯這種錯誤,口頭上說的能不能說得過去?這是一個;說得過去,心裡有沒有?心裡有,是有一分么?還是有十分?是聞慧嗎?思慧嗎?修慧嗎?還是現證的智慧?祖師這全部是過來的,自性中流露的,又用三藏教去印持了。你是什麼呢?三藏你也沒有學,現證你也沒有,思慧你也沒有,有什麼呢?所以,我們為什麼在每一堂講課都說「無上甚深微妙法」,按你的想法就應當念什麼呢?「不高很淺粗俗法,我今見聞不須太受持,如來實義我已解,憫念汝等作開示。」「我都懂」。
「發足超方」,意思出家人要有大志,所謂大象不走兔徑,什麼意思呢?兔子走的地方、走的路,大象不會走的。大象要走大的路,叫什麼呢?「龍象蹴踏,非驢所堪」。這叫做「超方」;就是一般的世間人走的路我們不走,這些學者們走的路我們不走,這些藝術家們走的路我們不走,科學家走的路我們不走,哲學家走的路我們不走,外道走的路我們不走。
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以及現在全世界的所有這些,我們都不走;甚至我們學大乘佛法,小乘羅漢走的路我們都不走;甚至我們學習圓頓教,權位菩薩,三大阿僧祇劫才明心見性,才成佛,我們都可以,立志要高、立志要遠、立志要大;行持要低,不要眼高手低,這叫做「發足超方」。
過去說「丈夫自有衝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是這樣的,毗盧頂上行這樣的。「心形異俗」,「異俗」就是心和世俗人不同,世俗人想的我們跟他不一樣,他想的他認為是對的,在我們看來是錯的。否則的話我們出家幹什麼嗎?我們學佛法,最後我們的思想和他們沒學佛人的思想一樣,我們的行為跟他們行為一樣,那佛法也沒有什麼用處了。
「形」,出了家行為就不一樣,形象就不一樣,我們剃著光頭,他們留著長頭髮;我們穿著袈裟,他們穿著在家人的白衣的素服,叫「心形異俗」;尤其心要跟他們不相同;我們要出離三界輪迴,我們要成就佛果,度化眾生,他們不是這樣的。
「紹隆聖種」。「紹」,繼承的意思,「隆」,興盛、興隆的意思。按現在講就是繼承和發揚的意思,發揚光大,繼承什麼呢?聖種;興盛發揚的是什麼呢?聖種;什麼叫聖種呢?就是佛種、法種、僧種;說白了就是度化眾生,讓眾生髮出離心,發菩提心,學習佛法;這樣就是菩提種子,聖種就開始了。
「威懾魔軍」。就是我們最初受戒的時候,魔宮震動,魔王驚恐不安,以及中間的持戒、修定、修慧會讓魔王越來越恐懼不堪,最後我們斷掉煩惱的時候,那就降服了八萬魔軍,叫「威懾魔軍」。我們一定要好好修行吶。否則,就像蓮池大師說:有些出家人,(出家人也好,在家居士修行也好),最初有一片好心,想了生死,但中間就迷失方向,貪求名聞利養。祖師大德都以出家人為例,說出家人不能貪求名聞利養,在家居士也不能心粘在這個上面了。
我今天講了貪的法相,貪的體相,貪的作用,貪的危害,所有輪迴的過患,所有的不自在都是由貪引起的,所以你除非不想解脫,你真正要解脫,你必須要離貪吶!當然,貪在哪兒呢?我們有些時候說:啊,名呀、利呀、財呀、色呀是貪,貪不在這個上面,貪在哪兒呢?貪在我們的心裡!如果一個人沒有貪,不等於說拋棄所有的財產,這個餓鬼沒有任何財產,他的貪心是最大的,是不是?有些老乞丐他什麼都沒有,就有一個破袋子,打狗棍,但是他妄想著擁有整個世界的,是不是啊?而有些人很富有,但是他知足少欲。這就是很多人,不用說是沒有學佛的在家人不理解佛法,即使你們學法的出家在家人有沒有理解呢?
有些人說:師父啊!你說不能貪,那我就工作不要了!錢就不要了!笨蛋(一個師父說讓我不要說粗語。這個不是粗語,實事求是,你連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搞不明白。)!佛法說是斷掉欲,比如其中男女的淫慾,尤其出家人要斷的。在《四十二章經》中記載,有一個比丘出家以後淫慾控制不了,他就想把男根割掉,佛陀知道以後就呵斥他:「心為功曹」,我們心支配著我們的身體和語言,這個慾望是在心裏面的,照你這樣,你還要把世上所有女人都殺掉,這就好了,這就乾淨了。然後女人把男人幹掉,這就魚死網破,這就乾淨了,徹底乾淨了。根本不是這樣!所以說你「笨蛋」都說輕了,怎麼呢?把自己的欲心斷掉了,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佛法的修行是往裡面去走,這就是最近我在學習《百法》,講《百法》的時候的體會,要什麼是心所嘛?煩惱都是心所嘛!根本煩惱也是心所,隨煩惱也是心所,它和我們的六識一結合,我們的心就成了不幹凈的心了。
要想讓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就要從心中去煩惱,「但向懷中取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我不貪這,我不貪那,我都放棄了,我以前是個大富翁,我現在不貪了,我成乞丐了。你看釋迦牟尼佛是怎麼修的?人家暫時放棄了一些東西,斷掉內心的貪心,在華藏世界,一個世界都是人家擁有的,多富吶!所以,不要搞錯了。祖師沒說讓我們外在的都變成窮光蛋,不穿、不吃、餓死了,是心和世間人不同。佛教,一絲不掛,這是最好的修行,這是裸體外道。
心要和在家人不同。心和一般的世俗的人不同,出家人不僅僅心不同,形式也不同,形象也不同,剃了光頭,剃了鬍子,穿上袈裟,這是三世諸佛的幢相、標誌,我們這樣做。
「紹隆聖種,威懾魔軍,用報四恩」。這樣做了自己解脫了,有了能力了,有了道德了,做什麼呢?不能夠我自己發家致富了,我就享受,「用報四恩」,用來報答四種深恩,又叫四重恩。這個四重恩就是國王恩、父母恩、師長恩、還有施主恩;有的說是佛恩、父母恩、國王恩、師長恩;有的說是國王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
「拔濟三有」。「拔」是什麼呢?一個人陷在泥裡面,給他拉出來,叫做「拔」;「濟」,一個人掉水裡面了,遇到水難了,我開著一個船給他救到岸上了,這叫「濟」。「拔濟三有」,就是眾生陷在生死海中,要從痛苦中拔出來;處在煩惱海中,要給他救濟,要到達涅槃彼岸;「拔濟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這叫「拔濟三有」;這是教誨我們出家人該做的,這是第一個指示出家人應當做的。
為什麼要報這四種恩呢?國王是水土的主人,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所以這都屬於國王的,一切的這些都屬於他,他是主人。所以,我們說「謝主隆恩」,「朕為大地山河主」(這樣好像更恰當。)都是我的,我說了算。所以你們用我的,你得感恩我,真的!不容易吶!他打這個天下付出了多少?我們住在他的國土上,受用這些,尤其出家人更應當感恩,我們又不耕地,又不經商,又不納稅,又不做官,住在這裡,對於你看一般老百姓:你家有多少平米啊?二百平米,你家也就一百四十吧!也就這麼大吧「。而我們出家人住多大呢?我們住在這裡,你看兩個老人家,這麼大的地方,很少走動的,我們一會兒到那邊,一會兒到這邊,這都是我們的地盤,南邊北邊,四海之內,我們都可以走,感恩!感恩!感恩!……
在過去,如果你要從寧夏到貴州,那可能是搭上幾條命,強盜、土匪、惡霸不得了的,現在把路都修得很通,又沒有什麼土匪等等的這些。這是他們費心治理的,不容易啊。「憂國憂民事轉煩」。煩得不得了啊!壓力大得不得了啊!天下太平、和平了,我們就可以用功辦道了,否則,你看清朝末年到民國期間,到解放前,鬥爭不息,戰爭不息,出家人沒辦法用功辦道。感恩!感恩!感恩!……
不僅僅我們現在要感恩,在過去,每一個大寺廟都要給皇帝立牌位的。像玉琳國師他的語錄中,就有祝聖,有些寺廟都叫祝聖寺,就是給皇帝(聖上)祝的,感恩他的恩德。
父母給我們血肉之軀,撫養我們長大,有這樣的恩德。所有昊天罔極,加上再同意我們出家,那恩德就更大了。給我們血肉之身,又支持我們走解脫,這恩德大得不得了。
師友的恩。善知識有三種:第一種,教誨善知識、引導善知識,講經說法,帶我們修行;第二種,叫同行善知識,你們道友之間都是同行善知識,互相鞭策、互相鼓勵、互相影響;第三個,叫做外護善知識。什麼外護善知識呢?你看,他就知道這飯怎麼做,做出來怎麼香,怎麼讓師父多吃一點,怎麼把師父養胖,然後,他按時按頓地去做,我們不用買菜,不用做飯,什麼都閑著的,沒有他,我們別說學法了,成佛了,生存下來都很困難的。
看了《靈峰宗論》你就明白,蕅益大師要閉關修行,先找同行善知識,沒有人敢給他老人家做教授善知識,他就找同行善知識。蕅益大師學律的時候就發願說:五個比丘共同來學律持律,振興佛法。因為五比丘住世,佛法住世;毗尼住世,佛法住世;結果後來沒有滿願,眾生福報不夠。這就是同行善知識。你一個人本事再大,佛也沒有說你一個比丘就可以給別人傳比丘戒的,你參禪,你搞念佛堂,你搞講經說法,沒有人協助,沒有人共學、共修也不行,包括你聞思辯經,沒有同行者也不行的;這都要同行善知識。所以,他老人家對同行善知識是格外地護念。
第三個,就是外護善知識。外面護持的,外圍做飯經營住處、吃處等。比如我們來到這個地方,真叫天堂吶,什麼叫天堂呢?「天」是什麼意思?自然義,自然而然,吃得自然,到吃飯的時候飯就來了,你根本不知道這個飯是有為法,通過造作才出來的。然後你吃完以後,在那裡養養神,眼睛一睜開,鍋碗瓢盆都沒啦!桌子乾乾淨淨的,屋子乾乾淨淨的,什麼都現成的,施主恩德不可思議;外護吶!
印光大師也說了,道宣大師也說了:「身安則道隆,」如果我餓得不行,別說講經了,聽經都聽不下去,只想吃飯,別的不想;別說我了,舍利弗到了維摩詰居士那裡,到中午的時候就開始念叨了:怎麼還沒安排飯呢?結果讓人批評一頓;我要到那裡就該哭了:大居士啊,都講了這麼長時間了,別過午了,我是持午的,怎麼沒看安排飯呢?你怎麼廚房也沒有呢?食堂也沒有呢?……所以,法輪未轉,食輪先轉;沒有講經說法,沒有修行,先把飲食搞好。有些人住在禪堂裡面,就感覺能參禪的是上人,能幹活的是下人,你也不是地主,你也不是當官的,為什麼他就成了下人了?那是你的善知識!這叫外護的善知識。我們就要報施主的恩,怎麼報呢?剛才講發大願,修大行,有了功德施主自然就會得利益。
不過我們這次還可以哦,天天還算比較精進。以前我們跟在師父身邊,師父在給菩薩戒做注釋的時候,我就幫忙抄抄書,記錄一下。每天有兩個師父給做飯、送飯。比如今天進行得很順利,寫得進程很快,師父就很高興,很歡喜,到吃飯的時候就說:今天我們飯錢找到了;如果今天思路不好,沒有寫太多,師父就有一點失落,就說:今天可能連飯錢都沒找到。這就欠債啦!你到飯店裡面吃飯,你沒有交錢,可能有面子的人能吃得到,但是記了一筆賬了,你下一次再來吃,可能也還讓你吃,但你會就欠了很多的賬。
我們沒有交錢又吃了飯,有面子,誰的面子?「不看僧面看佛面」,沒看你,是看老佛爺,看這身衣服,是這樣的。
父母的恩德更需要報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科是呵斥出家人非法之行,不如法的,居士也需要呵斥,居士也需要解脫吶。不呵斥你就行非法,行非法就是造惡業,惡有惡報,惡報現前了,就受罪受苦啊。
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目的都是一個:遠離痛苦追求快樂。快樂從哪裡來?從善業中過來;痛苦從哪裡來?從罪業中來。
祖師說:「若不如此,濫廁僧倫,言行荒疏,虛沾信施。昔年行處,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將何憑恃?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便擬端然拱手,不貴寸陰。事業不勤,功果無因克就。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裨?」
字面意思是什麼呢?如果不按照像上面所說的,發大心修大行,「四恩總報,三有齊資」,「若不如此」就是承上啟下。「濫廁僧倫」,「濫」是泛濫,像洪水泛濫的時候,東也淌西也淌,叫「濫」;「廁」是什麼呢?混,混在一塊兒,混雜在一塊兒;「僧」就是僧人,出家人,有戒的、有定的、有慧的叫僧;「濫廁僧倫」就是隨便混在出家人中,「倫」是什麼呢?位的意思,或者說類的意思,出家人這一類。按現在講,就是出家人這一族,「濫廁僧族」,「倫」就是族的意思,類的意思。用一個成語來講,就是濫竽充數,魚目混珠,魚龍混雜,龍蛇混雜。就是以濫充真,叫濫廁僧倫。你不好好持戒,你不好好修行,就是濫竽充數了,出家人其實是非常高尚的,非常了不起的,叫僧人。如果你的行為都很不如法,這叫濫竽充數,魚目混珠,龍蛇混雜,出家人是龍,我們也穿上衣服混在一塊兒了,外表看起來比較像都是一樣,其實有很大差別。
「言行荒疏」,「言」是什麼呢?就是能夠講經說法,能夠給人開示,口中一說就是法語,叫「言為士則」;「行」就是身體的行持,行為示範;我們是什麼呢?「荒」,是荒蕪,就像農民的地沒有耕,沒有用就荒了,一片荒蕪;「疏」就是疏敗、疏落,不是密;也就是說今天磕三個頭,明天磕兩個頭。這叫「言行荒疏」。
「虛沾信施」。「虛」就是空,沒有實質;「沾」就是沾光、蹭上了;「信施」就是信眾的布施,信眾的供養;「虛沾信施」就是你有道了,你持戒了,你修定了,你修慧了,你做了功德了,那麼就不虛,為什麼呢?因果!他供養了你,因果上你的功德,你賬上有錢吶,有什麼錢吶?他有財物錢,你有功德錢撥給他。這個沒有人管的;這是一個自然的法則。這就是行善就會有好處,供養出家人也是這樣的,如果你供養我,我的賬上儘是赤字、虧欠,那我給你撥不了什麼的,叫「虛沾信施」。
「昔年行處」。就是以前剛出家的時候,剛學佛的時候,剛皈依的時候,什麼德行到現在還是個什麼德行;「昔年」就是過去的行處;過去走了多遠,現在還就老樣子,姑娘穿娘的鞋,老樣子,沒有改。過去是煩惱深重,業障深重,現在還是煩惱深重,業障深重,一點長進都沒有。
「寸步不移」,原地踏步,叫「寸步不移」。該斷的煩惱一毫沒斷,還是這樣,原地踏步,該修的功德一點沒長進,這叫原地踏步,「寸步不移」,半寸一寸都沒有移。
「恍惚一生」。迷迷糊糊之間,「恍惚」就是恍恍惚惚之間一生就過去了。這跟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上面講的一個人到世外桃源,恍惚之間,在人間很多年就過去了。
「將何憑恃」?就這樣虛生浪死,虛擲光陰,拿什麼作依靠、作憑證呢?祖師大德說:
「況乃」這是個發語詞,何況的意思,「況乃」就是何況;「堂堂僧相」,僧人的形象是「堂堂僧相」,你們可能說,看你也長得不怎麼樣嘛,怎麼就叫堂堂僧相了?你不要看我長得怎麼樣,我還和佛有三分像!為什麼呢?佛也剃著光頭,我也剃著光頭;佛也穿著袈裟,我也穿著袈裟;我和佛有一點像,不僅僅我,所有出家人都一樣。也就是說佛的這種威儀,佛的這種清凈相,這叫堂堂之相,這是大丈夫之相。所以歷史上說堂堂大丈夫,並沒有說都一個一個長得跟誰一樣啊?潘安,美男子,不是這樣!
「容貌可觀」。為什麼?你看我們出家人,別說穿這一身出去了,我即使穿個大褂走到遵義街上,看我的人多,看你們的人少。雖然你們長得比我漂亮,但是看我的人多,如果我要再穿這身衣服,把如來的缽盂再托上,錫杖再拿上,咱們並排走,人家眼睛看是看到你,但是全部都忽略掉了,那是萬眾矚目啊!回頭率百分之百。為什麼呢?這叫「容貌可觀」。你呢人家看兩眼就不願意看了,容貌不可觀。(開玩笑噢)。
這個出家人的身份,「堂堂僧相,容貌可觀」,是不是就無因無緣就出來啦?他有一天煩了,他就到寺廟裡面就現了出家僧相了,就叫「容貌可觀」了?不是的!
「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這都是過去累世累劫地種善根,修菩提,修善根,發善願,感召的果報。我們要得到暇滿人生,尤其是殊勝的暇滿人生,最好的就是出家的身份;而且男性的出家的身份。所以《四十二章經》中講:生中土難,去女得男難。遠離了女身,獲得男身難。世間老百姓也說:我們男人七寶羅漢身,你們女人五漏之身。一個是五漏,一個是七寶,有差別。為什麼呢?一般來講,這種身體,就會讓他的心會強。比如一種機器,如果它的結構合理,它的性能就會優越。男身是最合理的一種結構,所以,他的心力強,他的心量寬,他的智慧大。
一般都以男人說大丈夫,一說女的,尤其過去重男輕女,「黃毛丫頭」、「婦人之見」、「頭髮長見識短」,最多女人裡面出現幾個女強人,叫什麼呢?「女中丈夫」,女人中的丈夫。所以,得到人身難,得到男人的身體,得到出家男人的身體,出家僧相那更難了。
「感斯異報」。這裡的「異「不是奇怪、怪異,而是特殊的、優越的、不尋常的,平常就是不異,不尋常的就是異。不尋常的一種,這樣的一種出家人的果報。
「便擬端然拱手」,哦,我前世修了,今生成了一個出家人。「端然」「拱手」。
「不貴寸陰」,「貴」是珍惜的意思,「寸陰」就是一寸光陰,也就是說不珍惜時間。
「事業不勤」,三門,身體的禮拜、經行、轉繞,語言的讀誦、念佛、持咒、誦經,心中的禪觀;這些都不勤。
「功果無因克就」。功德和果報無因能夠成就。「克」是能,「克就」就是能夠成就;「功果」,因為你沒修因,自然就不會得果的。
「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裨」。難道就這樣一生白白地過去了?怎麼能夠就這樣一生空過了呢?加上對於當來的事業也無所裨益,無所補助吶。這是大師給我們的開示。如果我們不按照上面的修行修持,混在出家人的隊伍裡面,既非出家又非白衣,為什麼呢?因為出家就是持戒、修定、修慧,你出家了,沒修戒、修定、修慧,所以不是真正的出家人,非僧;那麼你又不穿在家人的衣服,不幹在家人的事情,非俗;不倫不類,非僧非俗。祖師大德說,這樣來做,叫「「地獄門前僧道多」。就是這種人。
出家不如法行持,這就像一頭驢子混入到牛群中,這是祖師大德講的,不是我講的,我不敢這麼講。就像一頭驢混入到牛群中,皮和毛是比較像的,驢毛和牛毛有點像,尤其黑驢和氂牛,氂牛多數是黑的,還挺像的;皮毛雖像,頭角不同;一看身上比較相近,再看頭和角就不一樣了。牛比喻真正的出家人,有頭有臉有角的,用角來幹什麼呢?挑煩惱,挑魔王。
而且,叫聲也不同的;一個驢混在牛群裡面想裝裝牛,你看牛多偉大,多受人恭敬呢,「俯首甘為孺子牛」,說他像老牛一樣的非常踏實、非常勤奮的;說「牛得很」,沒說「驢得很」。再看驢,說「你那膽就跟驢膽一樣的」,沒膽量,為什麼這樣講呢?聽老人講,牛尤其公牛要是見了狼的話,它會踩、它會挑的;但是驢,即使再野蠻的驢子,一見狼,叫什麼呢?我們那邊說「啪兒嘴」,嘴就開始啪啪啪,然後打抖、撒尿,屁滾尿流可能就是從這兒過來的。又說「黔驢技窮」,這都不是好話。然後說,你唱歌跟驢叫差不多,這都是貶義!尤其西北一帶,說驢全部都是罵人的;罵得最狠的都是驢。這就是混在出家人團體里,雖然有五尺之身,穿衣搭衣,「堂堂僧相」,但是沒有聞慧,沒有思慧,沒有修慧,佛說這叫愚痴僧;佛法一點都不懂,這就是前面講到的,要麼根本沒有智慧,顛三倒四的行持,雖然有三寸之舌,但是不能夠說法,佛說這叫啞羊僧,啞巴羊不會叫,出家人不會講法這叫啞羊僧;不過你們在家居士聽了,千萬不要給出家人這樣去說,這是有罪過的,佛可以講,我們不可以講,他啞羊僧,他還是僧吶!你會說你還不是僧吶,還沒混到這個團體里,剛才毛驢就已經夠差勁的,混進去都還不行,何況沒混進去吶,混都混不進去。我怕你們聽錯了,最後去誹謗出家人這個不好。
非僧非俗,佛說鳥鼠僧:像鳥一樣的,像老鼠一樣的;又叫做禿居士,又叫做光頭百姓,頭是光的老百姓;佛說什麼叫做賊?我們一說賊,那誰不知道?還讓佛解釋呢?佛說:「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穿著我的衣服,「假」就是借,假借著我的衣服:袈裟;「裨販如來」,就是販賣如來,用佛法來賺錢謀生,這叫做「裨販如來」,造種種惡業,叫做「濫廁僧倫,言行荒疏,虛沾信施」,就是言行不純,這就叫「荒疏」,無德以報施主的恩德叫做「虛沾」。所以,過去的古德說「道德不修,衣食斯費」。道德都不修,天天浪費衣服,浪費施主的衣服和飲食,叫做「衣食斯費」,有些不僅僅是浪費,而且是大浪費,使勁浪費,貪名逐利。
在《百喻經》中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愚蠢的人,他頭上沒有頭髮,當時就有一個人拿了一個梨(新疆酥梨,河北大鴨梨)打他的頭,打一次,打兩次,打三次,就把他的腦袋打得起了包,頭破血流,這個時候,這個愚人在那兒忍受,在那兒使勁地忍,默然忍受,不知道躲,也不知道叫停止:可以了,可以了……旁邊的人就看到了,哎,哥們、同胞、老鄉,為什麼不躲開呢?就在那裡呆著挨打呢?你看頭都被打破了。這個人說:那個扔梨打我的人,自以為是,憑著自己有力量,不就四肢發達嗎?其實頭腦簡單,他怎麼簡單呢?看到我頭上沒有頭髮,就當成了石頭、光石頭,所以就拿著這個梨使勁往石頭上打,我的頭才破了,你說他笨不笨呢?這頭他當成石頭了,真是有眼無珠,瞎了眼了。旁邊的人說:你其實是愚痴到了極點,你還說他愚痴?如果你不愚痴,你怎麼被他打了呢?而且打到頭破血流?還不知道躲?
佛說,出家人比丘也是這樣的,不能夠修信心,持戒,以及多聞智慧,只是威儀很好,或者坐的時候坐禪,一看就入了四禪了,再一看入到如來禪裡面,走路的時候像馬勝比丘一樣的,說話的時候輕聲慢語,慈悲寫在臉上,以這樣的外表的形象,他的目的何在呢?就是招財納寶。這就像那個笨蛋,被別人打了不知道去躲,一直到了傷和破,還是認為別人愚痴。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些人裡面沒有功德,外面裝樣子,來騙施主的信財,所以施主就往他那裡供養、大量的供養。有些人說:大量的供養怎麼就害了他呢?供養就相當於仍梨,頭破了就是吃了很多的東西,自己沒有修行消化不了,叫「披毛戴角還」,比梨打破頭還可怕的。他自己還認為:這幫傢伙,我其實騙騙他們,連我這個弄虛作假的樣子都看不破,真正愚痴,一次看不破,兩次還看不破,我都裝了這麼多年他都看不破,還一而再再而三地供養我,真是一幫笨蛋!他還感覺自己挺聰明的。這樣的話,過去的修行煩惱沒斷,還是老樣子,修行一步都沒有前進,恍惚一生就這樣過去了。
大智律師這樣說:「追遠報恩棄儒從釋,刮磨舊習洗滌世緣,截斷眾流壁立千仞,文章筆硯盡把焚除。雪月風花無勞嘲詠,酒肴財氣更莫回頭,聲利榮華豈須著眼?末流狂妄正法澆漓,但欲變形何嘗涉道,雖雲舍俗俗習不除,盡說出塵塵緣不斷,才親講肆擬作闍黎,未入叢林望為長老,避溺投火豈覺盲痴?卻步求前實為顛倒。」
確實這些開示是相當的經典;這叫針砭時事,這叫殊勝的指引,怎麼說的呢?我們要追想父母三寶眾生的恩德,為了報答歷世宗親、眾生的恩德。「棄儒」,就是以前中國人讀儒書,四書五經,現在放棄了,「從釋」就是追隨釋迦牟尼佛學佛,出家了,出家目的就是「刮磨舊習」,把舊的習氣刮掉,磨掉;把世間的塵緣要洗滌,放下塵緣,「截斷眾流」,一切的煩惱像瀑流一樣要截斷;「壁立千仞」千峰頂上孤立,這要高高在上,立足要高,所謂的「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文章筆硯」,世間的寫詩、寫詞、寫賦等,把這個都仍掉,全部都燒了;「雪月風花」,填這個叫什麼呢?風月情詞,這些全部都放棄了;「酒色財氣」喝酒、女色、追求錢財等等,這些習氣再不回頭,一舍徹底舍;「聲利榮華」,對世間的榮華富貴,看都不看,「末流狂妄」末法時代,眾生狂妄,正法已經非常的「澆漓」,就是淺薄浮薄,越來越淡了,所謂的禪門秋晚,聖法秋晚。末法時代的人們不向內心去求正法,「但欲變形」,卻在外表上裝樣子,裝有修行的,持戒的,參禪的樣子,其實內心從來就沒有入過道,雖然說捨棄了世俗,但是還有一身的俗氣,出家人到處都說要出離紅塵,但是塵緣越結越不斷,連綿不斷,真的不得了啊。
有些剛剛到講堂、講寺裡面去聽聽法,就想:我想當法師,我要給別人講,剛剛聽完了,馬上就想賣,就想講,就想當師父,就想當阿闍黎,講法的法師;還沒有真正進入到叢林禪堂裡面就想當長老,知客、首座、典座、方丈、和尚等;祖師說,這叫「避溺投火」,本來淹得要死,想離開水,你倒是去個安全的地方啊,結果他又跳到火坑裡面了;「豈覺痴盲」,就是根本沒有覺悟到自己的愚痴,自己的盲目;祖師大德說:「卻步求前」你腳站得穩穩地,一步都不往前邁,你還想說我前進?確實是非常非常顛倒的!
「恍惚」就是懵懂、昏迷的意思,恍恍惚惚就這樣過去了;「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僧相非常的莊嚴和清凈;現前了這個僧相就是一個人發了財,那你要不斷地經營,財滾財利滾利,不斷地往上去,否則,你雖然出家了,已經超出世俗人,這是前世的修為,但是你坐吃山空,很快就空掉,沒有前景。
雲峰禪師說:「今時後生」就是說現在的一些後學者,「才入眾來(便自端然拱手,受他別人供養,到處),菜不擇一莖,柴不般(搬)一束,十指不沾水,百事不幹懷,雖則一期快樂,怎奈三塗累身,光陰可惜,時不待人。一朝眼光落地,緇田無一簣之功,鐵圍陷百刑之痛。」什麼意思呢?說現代的一些年輕的出家人,剛剛到出家人的隊伍裡面來,到僧團,到寺廟裡面來,「菜不擇一根」,不揀菜,意思就是不做飯;「柴不搬一束」,過去燃料主要是靠柴,就是不做事;「十指不沾水」,沒有給僧眾打掃,洗床單,洗被子等;「百事不幹懷」,到這個寺廟裡面來,什麼事都不管不問,不聞不問,過得挺輕鬆的。所以說:雖然一期,就是這一生過得挺快樂的,但是怎奈三塗累身:地獄、餓鬼、旁生。
「復業系受身,未免形累」,何況業系受惡報之身呢?光陰是非常可惜的,時間不會等人的,等到一天眼光落地,閉了眼了,死了;「緇田」就是福田,我們出家人又叫做福田僧;你的福田裡面有沒有種下功德呢?你沒有功德,最後這個地越來越貧乏、匱乏,福田中沒有修功德,但是鐵圍地獄之中有種種的「無非是鐵、無非是銅、無非是火、無非是石」的這種種的刑罰讓你受罪的。
稱法師也這樣說:「端拱無為」,這裡無為不是無為法,就是不做事的意思,端然坐在那裡,什麼事都不幹;「安閑不役」從來不忙,不要累著了;「徐行金地」,慢慢地很從容地閑庭信步,「金地」就是寺廟,寺廟的地上;「高坐華堂」,你看寺廟修得都是莊嚴),尤其現在的寺廟修得都很莊嚴、華麗的;「身上衣而口中食,豈易消乎」?身上的衣服,口中的飯,難道很輕易地很輕鬆地就消化得了嗎?「圓卻頂而方卻袍」,「圓頂」就是把頭髮剃掉了,頭,光頭,圓頭;「方卻袍」就是出家人的袈裟,叫方領衣;「為何事也」?你剃了頭穿了袈裟,為了什麼你才出家呢?「袈裟下失卻人身,實為苦也。泥犁里受諸異報,可謂屈焉」,在袈裟下本來是要超凡入聖的,但是卻連個人身都打失了,墮落到地獄餓鬼了;「泥犁」就是地獄;在地獄裡面受種種惡報,這才叫冤屈、虧呢!「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裨」,這一生沒有修,沒有證,這就是空過了;如果你沒修沒證也能夠積功累德;所謂的沒有獲得決定勝,能夠有增上生的功德也不錯;「抑亦來業無裨」,就是對當來的修行也沒有打下基礎,這就是兩手空空,兩腳踩空,很可惜,很可怕。
用大師的開示指導我們,看一看我們怎麼樣?及時地扭轉,否則,祖師大德說「誠難輪逭」,如果再不猛然驚醒,下決烈之志,抖擻精神,還是這樣去做的話,很可怕的。
過去有一個在家的老居士,供養了一個出家人,供養的是特別的好,四事供養,後來這個出家師父就想出去行腳參方,施主就給了他四錠元寶,做了一領袈裟。第二天師父就要走了,這一天晚上師父坐禪,坐禪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境界,什麼境界呢?看到有人抬著轎子,催他上轎子,說接他到極樂世界去,有些說轎子,有些說拿著蓮花,應當拿著蓮花、蓮台吧,說接引他到極樂世界,而且一直催他,他也有點動心了。後來他就想:我平時是個參禪的人,我並沒有修凈土,是不是魔障呢?我試他一試。就把自己用的引磬放在蓮台上,然後這個人就把蓮台帶走了。
第二天,施主家的馬生了一個東西,施主看了之後,大驚小怪地跑過來說:師父啊,師父啊,有件怪事!我們家的馬今天竟然生了一把引磬!怎麼跟師父用的引磬一模一樣呢?這個出家人一聽,哦,原來昨天請他走,是請他入馬胎的。
這就是參禪沒了生死,又沒有培福報,天天坐著是在消福報。所以參禪人是大善根,大福德,念念在生死上。過去打禪七,如果這次打禪七沒有人開悟,這個主七和尚就特別地擔憂,為什麼呢?如果有一個人開悟了,這一個佛七中的飯錢、水錢消費,他開悟了就給大家都交了。
在《隨念三寶經》中說:「凈諸信施」是僧寶,「聖僧者,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所應禮敬,所應合掌。清凈功德,凈諸信施」。施主的布施可以清凈地受得了的,你沒有的話,大家這個就欠下了。所以,這個方丈,主七和尚就憂愁,沒交,虧了吶!
參禪是大善根,大根器的,頓悟的。沒頓悟,你又沒有禮拜,又沒有誦經,又沒有持咒,又沒有培福,那叫坐吃山空。如果自己工夫再用不上,就像前面這位師父,功夫用的很好的,差一點……,所以一身冷汗就冒出來。他說了這樣四句話,說:「一領袈裟一張皮,四個元寶四隻蹄,不是老僧有主意,早為汝家做馬騎。」給你們家當馬兒,小馬駒,還債去了,修行不容易啊!
在禪宗後面,慢慢的人的根機陋劣的時候,禪宗祖師主張「禪凈雙修」。靈峰蕅益大師是在金山坐禪大悟的,後面都是以大悟的智慧攝持,棲心凈土,一句佛號持到底。他老人家說:念佛是無上圓頓禪,為什麼呢?不勞觀想,不勞參究。念佛你就一直念下去,也不用觀想什麼,也不用參究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就這樣可以,只要信願具足,哪怕臨終一念、十念都可以高超三界,往生凈土,獲得三不退轉,不可思議。
我們現在能夠學習禪宗,學習律宗,這些法門都是統一的,能夠把禪宗的這種禪定,提話頭的這種韌勁,苦行的功夫,投注在一句佛號上,參禪人念佛,念得會更好;持律人念佛會念得更好!同樣的,持密的人,念咒的人,他念佛也會念得好的。顯宗一般念佛,佛在自己的對面,在極樂世界,我們就遙喚、呼喚。而密宗說,得了灌頂就授權,授權可以把自己觀想為阿彌陀佛,這樣三密和阿彌陀佛本尊相應,出定的時候,再把功德用普賢大願迴向往生極樂凈土,也是會更好。
學律的、學禪的、學教的,當然教理明白了,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處處宣揚的就是西方凈土,他念的更好。加上學了教,有止有觀,用止觀在念佛,就像智者大師、賢首大師、清涼大師,這些都是弘教的大菩薩,乃至蕅益大師等,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這都是通教的,再念佛。荊溪尊者是弘揚天台教的,後來在講《凈土生無生論》,每一天在講的時候,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065 繪像普門品頌(印光法師)
※五戒(界詮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廣超法師 主講[大般若宗論壇]
※凈空法師:珍惜生為「中國人」這個得天獨厚的機緣
※太上感應篇 (第二二一集)凈空法師講解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