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古代詩歌的語言(jiaoan)
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
詩是語言的藝術,要讀懂一首詩,必須先理解詩歌語言的含義。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鍊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徵,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鑒賞時應聯繫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體會意境,感受情趣,領悟主旨,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質,多層面理解作者鍊字煉意的技巧。特別要學會根據語境推斷詞義的方法,尤其要注意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等情況。 複習方略 鑒賞詩歌的語言主要應從下兩個角度入手: 一.理解關鍵詞語 理解詩歌中的關鍵詞首先要抓住其中的動詞。因為一個動詞尤其是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詞往往能夠使全詩的語言生動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詩歌中的詩眼。古人在創作、欣賞詩歌時,十分注意咀嚼字詞,宋朝有一個姓陳的人讀杜甫的詩,讀到《送蔡都尉》一首時,有「身輕一鳥□,槍急萬人呼」一聯,上句最後一個字被蟲蛀破了紙頁而看不到了。這個人便同他的朋友來揣度那該是一個什麼字,有的說是「疾」字;也有的說是「落」字,還有人說是「起」字或者「下」字。後來找著善本,原來大家猜的都不對,杜甫用的是「過」字。「過」字表現人物的身影象飛鳥一樣從眼前飄掠而過,形象地寫出了蔡都尉矯健的身手,且正與下句氣勢相應。又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綠」字,「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破山寺後禪院》)中的「悅」字和「空」字均為非動詞活用為動詞的典型,一詞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詩活。 其次要抓住詩歌中的形容詞。形容詞不僅可以從形、聲、色、光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中「直」和「圓」字,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又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遲」字,用意精深:細雨濕帆,帆濕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頸聯中是「深」和「遠」,著意渲染了一種迷濛暗淡的景色。四句詩動靜結合,整個畫面富有立體感,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含蓄而深沉地寫出了離愁別緒。 第三,要注意詩歌中名詞的使用。名詞在古代詩歌中主要表現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詞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及多個意象疊加的現象,因為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個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涼畫面。再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一句中(溫庭筠《商山早行》)共寫了六種景物:雞聲、茅店、月亮、腳印、小橋、霜,本聯純用名片語成詩句,將六種景物作意象的疊加,如一個特寫鏡頭,營造出特定的意境。 此外,有些詩歌中還應注意數詞和副詞的使用。數詞不只可以寫出事物的數量,它在詩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如"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齊己《早梅》)中的「一」字使用即為傳神之筆。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於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後說:「數枝……未若一枝佳」。齊己深為佩服,便將「數枝」改為「一枝」,並稱鄭谷為「一字師」。「一」是點睛之筆:梅花開於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於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得此梅不同尋常。緊緊地扣住了題目「早梅」。 副詞常用來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以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巧妙地使用副詞,常能使詩歌的內容變得深刻。如「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中的「盡」字,寫出了戍邊將士一無例外的思鄉之情。又如「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征苗」(杜荀鶴《山中寡婦》)一句中的「猶」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於戰爭的破壞,桑林伐盡,田園荒蕪,而官府卻不顧人民的死活,照舊逼稅和「征苗」的嚴酷的社會現實。 (二)鑒賞語言風格 所謂語言風格,是指詩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語言藝術個性,是詩人的個人氣質、詩歌美學觀念在作品中的凝結,是具有恆定性的區別於其他詩人的藝術特色。風格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詩人、同一詩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現出不同的風格。擇其要者,有以下幾類。 豪邁雄奇:此種風格的詩,多用具有氣勢和節奏奔放的語言來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營造恢弘闊遠的意境,表現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沉鬱頓挫:沉鬱就是深沉蘊藉。沉鬱的詩作者似乎有千言萬語積壓在胸,而後沉吟再三,勃發於筆端。如「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悲壯慷慨: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時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樸素自然:其語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詞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於平淡中蘊含著深意。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婉約細膩:這種風格往往體現出「曲、細、柔」的特點,曲徑通幽,情調纏綿,表達感情細如抽絲。如「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這種風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說出來,而是藏在形象中,讓讀者自己展開想像,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 清新明麗:這種風格往往用清麗的語言來營造優美的意境,表達怡然喜悅的感情。其藝術境界多如大雨過後的清清柳色、荷葉上顫動著的晶瑩水珠。「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 幽默諷刺:在詩中多指詼諧、風趣或辛辣的筆調和趣味。如「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章碣《焚書坑》) 知識清單 古詩鑒賞語言能力細解 一、 語言的內容 從內容的角度可以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徵語言、特定稱謂語言。 1、意象語言:諸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徵意義,象徵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藉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鳥象徵自由等。 2、情感語言:「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里悲秋常做客」(杜甫《登高》),還有間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只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心的凄涼、意緒的消沉。 3、象徵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虞世南),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江山如有詩,花柳自無私」(《後游》陸遊),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了無私心的道理。 4、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見《屍子》卷下:「(孔子)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鴻雁」指書信(見《漢書》載蘇武歸漢之事)等。它們大多源於典故或前人詩文,這方面需要平時加強課外閱讀,提高文化修養。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的故事,《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中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 語言的結構特點上注意以下內容: 名稱 特徵 例句 作用 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發的感情暗寓於所用的典故史事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⑴含蓄凝練,表意豐富,耐人尋味;⑵造成閱讀和理解上的困難。 諧音運用音節相同或相近的詞去代替另一個詞,取得那一個詞的意義效果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友情這種手法使表情達意更含蓄、機智,耐人尋味。 疊字 重疊使用詞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增強情感的表達,造成一種迴環往複的效果,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味。 詩歌語言的特殊形式 語序或詞序顛倒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適合平仄、韻律等要求突出表現某種情景 詩句純用名片語合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構成典型環境,起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表的效果。 從語法角度分析,有以下一些詞語需要注意: 1、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於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別相思之情的詩作常常會出現柳、酒、月、雁、樓等意象。如趙嘏的《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遊子心中蘊積的愁情,因秋而觸發,化作無邊的鄉愁;孤雁從南樓飛過,凄哀的鳴叫,使鄉愁更加上一層「雁歸人未歸」的感傷。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尋味。 2、動詞:一個好的動詞能夠點燃整個詩句,在鑒賞詩歌時,需要關照,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中「隨」「抱」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號,只有「隨」字最合適,只有「抱」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來。 3、形容詞:這些詞不僅可以從形、聲、光、色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顏色,多能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中,「紅」「綠」「火」「藍」這樣包含絢麗色彩的詞語把江南美景寫的色彩鮮明,令人難忘。 4、副詞:如「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王昌齡),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倒好處之意,登翠樓時興沖沖,而因闖入眼帘的柳色卻想起了丈夫,生髮出傷感,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僅一「忽」字就傳達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5、數量詞: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減掉一層春色,而今,萬點飄墜,落花紛紛,更使人煩惱愁悶;通過描寫一片飛花,春殘之始,風飄萬點,春殘欲盡的殘春景色,抒發詩人滿腹的怨愁。許渾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懷》「一聲山鳥曙雲外,萬點水螢秋草中」中,「一聲」「萬點」,一「鳴」一「棲」,一聞一見,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別具一番賞心悅目的風韻。
語言的順序
還原顛倒的語序,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典型的比如 1.主語後置。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漢陽樹歷歷(可數),鸚鵡洲芳草萋萋」,「漢陽樹」和「鸚鵡洲」置於「歷歷」、「萋萋」之後,看起來好象是賓語,實際上卻是被陳述的對象。 2.賓語前置。杜甫《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實即「香霧濕雲鬟,清輝寒玉臂」。詩人想像他遠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閨中望月,那散發著幽香的蒙濛霧氣彷彿沾濕了她的頭髮,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潔白的雙臂感到寒意。這裡的「濕」和「寒」都是所謂使動用法,「雲鬟」「玉臂」本是它們所支配的對象,結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語。辛棄疾《賀新郎》詞:「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晉代的陶淵明怎麼會酷似三國時的諸葛亮呢?原來作者是把他們二人都用來比喻友人陳亮的,分別說明陳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實為「看風流酷似淵明、卧龍諸葛」。賓語「淵明」跑到了主語的位置上。另如錢起《谷口書齋寄楊補闕》詩:「竹憐新雨後,山愛夕陽時。」(憐新雨後之竹,愛夕陽時之山。) 3.主、賓換位。葉夢得《賀新郎》詞:「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也顯然是「黃花報霜信」的意思。這種主賓換位的詞序表面上仍是「主——動——賓」的格式,但在意義上必須將它倒過來理解。再如白居易《長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門戶生光彩),盧綸《塞下曲》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林暗風驚草)等。 4、定語的位置 在偏正片語中,定語在前,中心語在後,這是古今漢語的一般情況。詩詞曲定語的位置卻相當靈活,往往可以離開它所修飾的中心語而挪前挪後。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a.定語挪前。王昌齡《從軍行》詩:「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門關,為「玉門關」的同位性定語,現卻被挪在動詞「遙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誤解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遙望玉門。劉叉《從軍行》詩:「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聞橫笛聲)都是同類的例子。陸遊《晝卧》詩:「香生帳里霧,書積枕邊山。」(帳里生香霧,枕邊積書山。) b.定語挪後。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意即「一月夜飛渡鏡湖」。「月夜」這個偏正片語本為句首的時間狀語,現被分拆為二,定語「月」遠離中心語而居於句末,彷彿成了賓語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飛渡」的顯然只能是「鏡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詩:「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錦官城花重) 5.以賓語面貌出現的狀語。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笑春風」表面上是動賓片語,實際上「秋風」、「春風」都不受「動」、「笑」的支配,而是分別表示「在秋風中動」、「在春風中笑」的意思。這類情況在詩詞中比較常見,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朝暉中千家山郭靜,日日於江樓翠微中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永憶江湖白髮時歸。)都是同類的例子。 其他:蘇軾《念奴嬌》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應笑我多情。)如毛澤東詞「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學生可以很快重排為「寒秋,(我)獨立(於)橘子洲頭,(看到)湘江北去」;更為典型的、學生再熟悉不過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亦能很快重排為「欲目窮千里」。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第一、是聲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體詩」和後來的詞曲,除押韻和字數限制外,還要講究平仄的調配和對仗的工穩。為了符合聲律的要求,詩人便不得不在詞序安排上作些變通。上舉晁無咎《臨江仙》詞「水窮行到處,雲起坐看時」二句,本是套用王維《終南別業》詩的成句。王詩正作「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第二、出於修辭上的特殊需要。王維《山居秋暝》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聯時說:「按客觀環境中的動作順序,原是『浣女』之歸造成『竹喧』;漁舟之下導致『蓮動』。但如果就這樣呆板地鋪敘直陳為『浣女歸喧竹,漁舟下動蓮』,那麼畫面中心就歸結於被動因素『竹』和『蓮』——這是動作過程的終點。由於動作至此終結,畫面也便歸於靜止。」現按詩中順序的安排,「『竹喧』、『蓮動』便成為『浣女』、『漁舟』入畫的引子。於是畫面中心移到了動作的主動因素『浣女』、『漁舟』上。『浣女』、『漁舟』之動,不僅遠比『竹』、『蓮』之動鮮明可見,而且它們作為動作的起點和動力,使過程得以不斷持續。這就大大增強了畫面的動作性、鮮明性。」 其實,詩詞曲中特殊詞序的出現,聲律的要求和修辭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齡《從軍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語「孤城」挪前而「錦官城」移後,除了為符合七絕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還在於突出和強調玉門關所處孤立突兀的地勢以及春雨後詩人想像中繁花墜落的景象。 (3)注意詩詞中的省略,用想像和聯想去填補詩人留下的空白。 金開誠先生指出:詩詞賞析始終離不開一個「想」字。吳世昌先生也說,讀詞須有想像。在詩詞鑒賞中,根據詩詞所規定的「再造條件」進行再造想像,可以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這是詩詞欣賞的必要環節。詩詞的省略跟意象的組合有關。所以要求利用想像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種題目。賈島的《訪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對話,作者採用答話包孕問話的方法,精簡為二十個字。這就有如電影里蒙太奇手法,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鏡頭之間留下大量的空白,讓我們的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去補充完善。 其實,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的組合,藉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例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後,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並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繫和因果關係的。)「秦時明月漢時關」、「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上句追憶京城相聚之樂,下句抒寫別後相思之深。詩人擺脫常境,不用「我們兩人當年相會」之類的一般說法,卻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這太常見了!但惟其常見,正可給人以豐富的暗示。沈約《別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云:「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杜甫《春日憶李白》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故人相見,或談心,或論文,總是要吃酒的。僅用「一杯酒」,就寫出了兩人相會的情景。詩人還選了「桃李」、「春風」兩個詞。這兩個詞,也很陳熟,但正因為熟,能夠把陽春煙景一下子喚到讀者面前,用這兩個詞給「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會之樂表現出來了。 再試想,要用七個字寫出兩人離別和別後思念之殷,也不那麼容易。詩人卻選了「江湖」、「夜雨」、「十年燈」,作了動人的抒寫。「江湖」一詞,能使人想到流轉和飄泊,杜甫《夢李白》云:「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夜雨」,能引起懷人之情,李商隱《夜雨寄北》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在「江湖」而聽「夜雨」,就更增加蕭索之感。「夜雨」之時,需要點燈,所以接著選了「燈」字。「燈」,這是一個常用詞,而「十年燈」,則是作者的首創,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聯綴,就能激發讀者的一連串想像:兩個朋友,各自飄泊江湖,每逢夜雨,獨對孤燈,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這般情景,已延續了十年之久!、陸遊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又如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全部是名詞的連綴,「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內在的深沉的聯繫,似離實合,似斷實連,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餘地和再創造的可能。杜牧《過華清宮》後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一騎紅塵」和「妃子笑」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詞,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說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好像兩個鏡頭的疊印。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確切。詩人只是把兩個具有對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繫既要你去想像、補充,又不許將它凝固起來。一旦凝固下來,就失去了詩味;而詩歌的魅力,正在詩的多義。再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門掩」和「黃昏」之間省去了聯繫詞,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於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於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婦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悵。
二、 語言的風格特點: 了解詩歌的風格有助於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技巧。 1、平淡: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於平淡之中蘊涵著深意。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涵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麗:既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理解時可以藉助對仗。如杜甫《觀山水圖》中的「紅浸珊瑚短,青懸篳篥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3、直率:語言毫不隱晦,毫不修飾,依照情感的樣子直接寫出。如《詩經?碩鼠》。 4、委婉(含蓄):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而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自然:指詩詞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知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寫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亮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 6、清幽:清靜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以為深長。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用不見人影而聞人聲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後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 7、雄奇:氣勢雄偉,立意新奇。如李賀《夢天》中的「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像九個煙點,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氣勢。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於一體,凸現出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9、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詩歌以蒼茫原野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蒼涼悲壯,慷慨激昂。 10、洗鍊:語言表達是通過千錘百鍊而達到質樸、省凈、流暢、圓潤洒脫、意韻無極的境界。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語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連」與「入」相攜,織出一幅煙雨迷濛的愁網,並以「孤」為動力,把人進一步推進縈懷的離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壺」的絕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脫然而出。語近俗白卻字字枝根相連,不可分割,匠意極深而不見斧鑿。 11、沉鬱: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杜甫的《登高》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風格指的是藝術創作上的獨到之處,每一個詩人都各有自己的風格特點,而同一個詩人也可能具有多種風格。 三、 表達效果 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和內容形象相聯繫。 1、為形象服務:寫出形象的特點,使他(或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備。 2、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3、為意境服務:能營造出一定特點的意境,從而傳達出作者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能力訓練 1.下列詩詞中加點的字各有其妙處,請加以鑒賞分析 ⑴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 ⑷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⑸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⑹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李白《獨坐敬亭山》) ⑺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⑻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⑼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 端居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1)這首詩第二句中的「敵」可否換成「對」或其他詞?請簡述理由。 (2)這首詩的三、四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麼特點?請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維深 客船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 (1)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請問,兩詩藉此營造的是一種什麼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 (2)兩首詩的末句,一用「應有」,一用「猶有」,哪個更好?為什麼?請簡要賞析。 答案解析: 1.⑴「直」寫出烽煙之勁拔、堅毅,「圓」給人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這兩字不僅準確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詩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之中。 ⑵「生」字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動感,準確傳神。 ⑶「蒸」寫出湖面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雲夢澤都受到洞庭的滋養哺育,「撼」寫出洞庭湖洶湧澎湃的氣勢,極為有力。 ⑷「低」寫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獨特的視角,非常準確。「近」字寫月亮彷彿也溫柔體貼,善解人意,來安撫詩人那顆孤寂的心。 ⑸「轉」表明山色愈來愈深,愈來愈濃,山是靜止的,但憑顏色的漸變就寫出它的動態來。「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動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覺它始終如一的守恆。 ⑹「盡」與「閑」把讀者引入一個寂靜的世界:彷彿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後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地清幽平靜,寫動見靜,以動襯靜,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寂。 ⑺「穿」寫在險惡的三峽中舟行如梭,「下」寫出峽後順流急駛,準確生動。 ⑻星辰低「垂」,寫盡平野之廣闊,月隨江「涌」,寫盡大江奔流的氣勢,景象雄渾闊大。 ⑼春草「自」碧,黃鸝「空」啼,景色幽美卻無人問津,景象荒涼凄慘。 2.⑴不能換成「對」或其它詞。用「敵」字不僅突出「空床」與「素秋」默默相對的寂寥清冷的氛圍,而且表現出空床獨寢的人無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涼的情狀,抒發了詩人心靈深處難以言狀的凄愴之情。 用「對」或其它詞難以達到這種表達效果。 如果認為用「對」或其它詞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⑵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藉助對「青苔」、「虹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 從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1)「月黃昏」三字為兩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客船、「無燈」野(小)店、半死楓樹,這一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營造了一種凄迷、蕭索、沉寂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 (2)可以有三種答案:①「應有」更好。「應有」二字蘊含豐富,傳達出了詩人在孤寂中力尋舊影時的複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與自信,也有失意與悵惘,更有尋而未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猶有」二字則無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兩個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②「猶有」更好。「猶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還保存到現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一步傳達出了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而「應有」二字卻不能道出此意。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見上。)只答出哪一個更好而沒有具體分析的,不給分。解析:本題考查詩詞的比較鑒賞能力。第一問難度不是很大,體現了詩歌的基本手法,注重語境與情境的營造,只有在合適的時間地點,才能產生相應的感情。第二問則是見仁見智,考察考生的比較鑒賞能力,這種題一般沒有固定唯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明確詩歌語言美的幾個方面
1、美在準確傳神。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將「數」改為「一」,因為題為「早梅」,如果開了數枝,說明花已開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齊己佩服不已,尊稱鄭谷為「一字師」。王駕寫《晴景》一詩:「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蜂蝶飛來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安石改「飛來」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真實地感受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動詞的提煉是古詩鍊字的主要內容。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杜甫詩句:「四更山吐月,殘夜月明樓。」「明」字是形容詞用如動詞,使畫面富有動態,更妙的是「吐」字,化靜為動,富有詩情畫意。虛詞用得好,也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杜甫有詩云:「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葉夢得評道:「遠近數百里,上下數千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呑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
2、美在言簡意豐。
許渾的《金陵懷古》云:「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宮。石燕拂雲晴復雨,江豚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後人認為,若中間兩聯刪去,「則氣象雄張,不下太白絕句」。確實,刪削以後,全詩呈現出凈化以後的透明狀態,更能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
3、美在富有彈性。
「彈性」指精練的文字表現的各個意象之間,有大量的可供讀者聯想、想像的空白。彈性的獲得,首要的是將一些虛詞省略。馬致遠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陸遊的《書憤》「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就是如此。其次,模糊性(多義性)是提供合理聯想的線索,使欣賞者有多種美的體味與探尋的慾望,從而作出多樣的然而合理解釋的好方法。如李煜《浪淘沙》有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俞平伯認為可有四種解釋:一是說春歸何處,可以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表示感嘆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間,可標點如下:「天上!人間!」一是對比之意,從前是天上,現在是人間。還有認為,流水落花指別時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見時的難。詩歌語言的彈性美,還包括特殊的詞法和句法。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綻雨肥梅」,「月出驚山鳥」,「雪盡馬蹄輕」(詞性變化),「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舊恨春江流不盡,新恨雲山千疊」,「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量詞活用),「寂寂柴門秋水闊,亂鴉揉碎夕陽天」(動詞活用)杜甫「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句式倒裝)
4、美在音韻和諧。
詩歌的音樂美由押韻、節奏和音調構成。押韻能使全詩在音響上聯結成為一個和諧的整體。鮮明的節奏感如能與詩的內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音調由平仄協調、雙聲疊唱、重言復唱等幾方面組成。平仄和諧,有助於形成詩歌語言的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重章疊唱,令人有一唱三嘆,蕩氣迴腸之感。
一、考點解析
1、語言的技巧——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詞語的運用(是否準確、典型、生動、形象)、句式的選用(長句短句、整句散句)。
2、語言的風格---含蓄明快、簡潔細膩、冷峻熱情、婉約豪放、樸實華美、工穩潑辣、典雅俚俗、精細粗獷、用典平易。
3、語氣---莊重幽默、冷靜激昂、沉穩活潑振奮、娓娓而談平和親切自然嚴肅。
4、語言表達的內容和作用——表現的對象、表現的情理、怎樣表現
詩歌鑒賞專題之三------詩歌的語言
轉自 酒醒夜永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301994977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常見的語言風格;
2.掌握有關語言試題的解題技巧。
【考點闡釋】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對詩歌進行藝術分析的依據首先就是語言。詩歌語言與其他文學樣式的語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鍊性、跳躍性。2009年高考18套語文試卷中,共有7套針對語言設置了考題,2010年有8套考查。題型大多採用主觀題形式,重點考查考生鑒賞作者用詞、用語技巧的能力。
角度一:分析鍊字型
【考向探究】
古人作詩填詞都很講究鍊字。在一首詩中,最能表達詩人思想感情、體現詩人匠心的字是「煉」過在字,一首詩詞往往會因一字(或幾個字)煉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說來,鍊字往往主要是錘鍊詩詞中的動詞、形容詞和虛詞。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過錘鍊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為形象生動的效果。
賞析時定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品味,要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鑒賞遣詞用語】
1.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於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風」就用多個名詞羅列了水村、山巒、酒旗、風幾個意象,讓我們領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風情。
2.動詞:一首詩,是由一些詩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藝術構思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構成鮮明的化美為媚的意象的詞,主要是表動態的具象動詞。因為名詞在詩句中往往只是一個被陳述的對象,它本身沒有表述性,而能給作主語的名詞以生動的形態的,主要就是常常充當謂語的動詞,這樣,具象動詞的提煉,就成了中國古典詩歌鍊字的主要內容,離開了煉動詞,鍊字藝術就會黯然失色。一個好的動詞能夠點燃整個詩句,巧用動詞可以使詩歌意象化靜為動,形象生動。在鑒賞詩歌時,需要關照動詞,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採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陶潛「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盡人皆知。一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蓬勃的春意寫出來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寫出來了。
3.形容詞:詩歌是社會生活的主觀化的表現,少不了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這種任務,相當一部分是由形容詞來承擔的。這些詞不僅可以從形、聲、光、色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詞可繪景摹狀,化抽象為具體,變無形為有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觸其物,如歷其境。如「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我國古典詩詞中鍊形容詞,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形容詞的重疊運用,一種是形容詞的活用特別是活用作動詞。如「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蝴蝶飛來過牆去,應疑春色在鄰家」,這是王駕寫的《晴景》,王安石改後兩句為「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除了易「蝴」為「蜂」,易「應」為「卻」之外,鍊字的關鍵就在於去「飛來」而改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動情地表現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
4. 詞性改變的活用詞:中國古代詩人為了鍊字、煉意的需要,常常改變了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詩的「詩眼」或一首詞的「詞眼」。要詳加分辨。例如:何遜「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王維「日色冷青松」,王昌齡「清輝淡水木,演漾在窗戶」,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蔣捷「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周邦彥「風老鶯雛,雨肥梅子」。我們的古人慣於活用詞語,形容詞,名詞,都可作動詞,且一作就作的鮮活生動,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經了幾場雨呢?那該是從「小雨纖纖風細細」,到「拂堤楊柳醉春煙」,到「一枝紅杏出牆來」,再到「花褪殘紅青杏小」,最後還是在雨里豐肥。寫出了動態,寫出了形態,想那梅子從青青小小的羞澀,到黃黃肥肥的圓甜,那黃中暈紅的豐潤,怎不叫人垂涎!以上各句中的「暗」、「冷」、「淡」、「綠」、「紅」、「綠」、「老」、「肥」,均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這些詞語各有妙用,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為神奇,增強了詩詞的表現力、感染力。
5.副詞: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鍊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盛唐詩人善於運用虛字,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又如「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登翠樓時興沖沖,而因闖入眼帘的柳色卻想起了丈夫,生髮出傷感,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僅一「忽」字就傳達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6.特殊詞
①數量詞:經過精心選擇提煉的數量詞,可以產生豐富雋永的詩情。如:「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曾把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又如: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云「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了「一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一樹梅花也絕非早梅,於是他就把「一樹」改為「幾點」,「幾點」本身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但用在這裡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再如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減掉一層春色,而今萬點飄墜,落花紛紛,更使人煩惱愁悶。通過描寫「一片飛花」「風飄萬點」的殘春景色,抒發了詩人滿腹的怨愁。
②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③擬聲詞:有些擬聲詞就屬於疊詞,因為其出現頻率很高,特單列一條。作用有一: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從篇法結構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句句皆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裡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④表顏色的詞:這些詞有時作謂語用,有時作定語用,有時作主語或賓詞用。但是作用只有一個,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可抓住以下幾點:a.抓住能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體會詩歌的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 b.抓住能表現鮮明對比色彩的字眼,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濃度,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與綠道出了感嘆時序匆匆,春光易逝的這份兒「著色的思緒」。) c.抓住單一色彩表現的詞也能體會到詩人的濃情,如:「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憐惜與傷別離的情愫盡在「綠」與「醉紅」中。)
【典例分析引路】
[例1](2008年安徽高考)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小孤山①[宋]謝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③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
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
[注]①小孤山:位於安徽宿松縣城南 65公里的長江之中,四無依傍,地勢險要,是南宋軍事要地。②謝枋得:宋弋陽(今屬江西)人,以忠義自任,曾率軍抗元。兵敗後隱居福建一帶,後被元人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渦。
試題:簡析「危似孤臣末世難」中「孤」字的妙處。
【參考答案】(步驟一)「孤」字是指自己比較孤獨。(步驟二)偶然存留的孤山與宋世僅存的孤臣相應,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將帥嚴重匱乏,比喻貼切;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徵與詩人砥柱中流的壯志情懷相應,托物而言志。(步驟三)此詩托小孤山以言志,表達了詩人儘管身為孤臣,時處末世,也要勇猛堅毅,殺敵報國的壯烈情懷,以及自己能夠力挽狂瀾、取得抗元勝利的堅定信念。
[例2]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2008年全國卷2)春日即事 李彌遜 ①
小雨絲絲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黃昏。車塵不到張羅地②,宿鳥聲中自掩門。
[注]①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吳縣(今屬江蘇省蘇州市)人,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等職。因竭力反對秦檜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職。②張羅地:指門可羅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問題:請對首句中的「網」字進行賞析。
【參考答案】作者由絲絲小雨想到用絲織成的網;再由絲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網住,即留住春天。這個想像、比喻非常生動、新奇。
[例3] (2008年全國卷Ⅰ)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間作四首 (其三) 潘大臨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隱龍宮。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最羨漁竿客,歸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縮的樣子。
題目:第三聯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並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試題分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對富有表現力的關鍵字詞的理解和把握。對於這道題目,考生可以很容易地從句中選出兩個動詞「拳」和「退」,但命題者不僅是要求考生找出「拳」和「退」兩字,更要考生準確地表述出這兩個字所表達的意境。考生必須對此進行合理的分析與闡述,而這恰恰是考查考生鑒賞能力的關鍵所在。詩人藉助「拳」和「退」兩字巧妙地寫出了俯看浩瀚江面和仰望寥廓長天時所見的景象;「拳」和「退」兩字寫活了白鷺棲息江邊的靜景和飛鴻翱翔天際的動景。
這種題型要求考生品味經作者錘鍊的字的妙處。考生在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必須將其融入於句中進行整體的理解,考生在作答時要結合全詩的描寫的意境和抒發的情感來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現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用「退」字別緻、生動地表現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靜動結合的畫面。
【備考錦囊】
一、常見的設問方式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1.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2.請對某字進行賞析。或請談談某字的表達效果。
3.本詩的某字,換成另外一個字好不好?為什麼?
二、解答這類試題時應注意的問題:
1、將所煉之字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分析。
2、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
3、聯繫全詩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三、解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或指出該詞特殊的語法現象或修辭手法;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麼樣的藝術效果
【鞏固練習】
1、(2009年廣東卷)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後回答問題。
月 杜甫
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
爽和風襟靜,高當淚滿懸。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①瞿唐:瞿塘峽,位於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後,杜甫曾困居於此。②上弦:上弦月,農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頻頻。
試題:從「萬里」、「時時」、「夜久」三個詞中任選兩個,分別簡析它們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4分)
【參考答案】①「萬里」一詞,突出空間範圍之廣,表現了廣闊地天地籠罩於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襯了詩人的個體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詞,強調時間之長,寫出了南飛的烏鵲在深夜經長時間飛奔後只能落在江邊暫時棲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現了詩人長時間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艱難處境。「時時」一詞,運用疊詞,寫月光時時照進黑暗的居室,與下句的「故故」相對,使語言表達更富有韻律美。
2、(2010年南京調研)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樓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消暑否,比君茅舍較清涼。
試題:關於此詩,有人說「夕」字統領全篇,有人說「望」字統領全篇,你的看法呢?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
【解析】閱讀這首詩後不難看出,這首詩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首聯寫海天、山川為遠景,仰視和遠眺之景;頷聯寫城中燈火和水中星河,頸聯寫古木、平沙,兩聯為近景,俯視之景。以上三聯所寫景物,皆望中所見,均為傍晚時分(夕)的景物。尾聯由所望的「夕」景生髮感想,邀請朋友來此「消暑」。答題時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後對全詩的每一聯進行簡單分析,點明各聯跟「夕」或「望」的關係即可。
【參考答案】示例一:全詩以「夕」字統領全篇。首聯寫海天茫茫,山川闊長,都是「夕」中之景。頷聯寫「燈火」「星河」,頸聯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這些景物都籠罩在「夕」字之中。正因為身處「夕」中的江樓能夠消暑,故作者在尾聯向朋友發出邀請,回應題中「招客」。
示例二:全詩以「望」字統領全篇。首聯寫眺望的遠景,壯闊而又高遠;頷聯寫近景,萬家燈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閃爍,都是俯視之景;頸聯由上而下寫風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聯則是「東望」所感,向朋友發出邀請。
3、(2007年全國卷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新晴野望 王 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註:氛垢:塵埃。
(1)第三聯上下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分別是哪一個字?請簡要分析。
(2)尾聯描寫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試題解析】這是一首田園詩。雨後新晴,經過雨水的洗滌,世界出落得晶瑩、剔透;老天作美,雨順風調,又活托出農家奪取豐年的希望。農家傾家出動,忙於耕作,畫面清新、平和而生氣勃勃。第一問考查「鍊字」。「鍊字」首煉動詞,其次才是形容詞(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煉「綠」字,「綠」雖為形容詞,也動化了)和其他。這類題的命題意圖,都是要求考生從鍊字的角度來鑒賞詩句的表現力。第二題第一問考查詩歌形象的鑒賞。第二問考查藝術表現手法(關涉動靜結合鑒賞點),回答這一問,要點是反顧全詩,看它在全詩中的地位與作用,就本句論本句是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個所以然的。
【參考答案】(1)分別是「明」和「出」,充分顯示出雨後的「新晴」,詩人極目「野望」所見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漲,在陽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時更加明亮奪目;雨水沖洗後的群山,在太陽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層次。
(2)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裡忙於耕作的景象。這樣寫的好處是:再一次突出表現「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這給前面所繪的一幅靜態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幅畫面活了起來。
角度二:分析詩眼型
【考向探究】
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表現出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對全詩的把握角度。
詩眼,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析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動詞或形容詞品味,看其在拓深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典例分析引路】
[例1] (2008年湖南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揚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龍標野宴 王昌齡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龍標:古地名,今屬湖南黔陽。
題目:兩首詩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詩中的含義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試題分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對統攝全詩的字或詞(詩眼)的理解和把握,側重於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因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字或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查考生對全詩的整體把握程度。對於這類題目,考生要從該字或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結構上所起的作用兩方面結合考慮。該題旨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與鑒賞能力,考生通過比較閱讀可知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而王昌齡詩中的 「愁」是遠謫之愁。考生在答題時要找出「詩眼」(一般為動詞、形容詞),並說明「詩眼」在詩句中的運用特點,在說明時要結合詩句描述詩人營造的意境,要體味這種意境中詩人的情感內涵,這樣答案才不枝不蔓,鑒賞才會恰到好處。
【參考答案】李白詩中的「愁」是懷人之愁;它是全詩的「詩眼」,作者以此統攝全詩。王昌齡詩中的 「愁」是遠謫之愁;作者以「愁」襯托自己不以遠謫為念,寄情山水的曠達之情。
[例2](2007年四川卷)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葛溪驛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來照秋床。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試題: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例3](2005年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注]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試題: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備考錦囊】
一、常見的提問形式
1、這首詩的「詩眼」是什麼?
2、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3、某詞統領全詩的理由是什麼?
4、有人認為某詞是全詩的關鍵,你同意嗎?請說明理由。
二、解題技巧
1、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解釋詩眼句的意思。解釋時用描寫描述的方式,不能用直譯的手法;
2、因為詩眼是詩中最精鍊傳神,最能巧妙表達主旨的詞語。要找到並理解詩眼就必須結合全詩的意境和主旨來考慮,結合句法的分析。
三、答題步驟
1、明確指出作為「詩眼」的詞;
2、結合詩歌具體內容,例舉全詩圍繞該字寫了哪些內容;
3、分析該詞在突出主旨、營造意境和詩歌結構上所起的作用。指出該字在表達主旨中所起的作用
【鞏固練習】
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 魏 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裡長。
試題:有人說詩里的「涼」字詩的詩眼,試作分析
【參考答案】「涼」字寫出了江風夾雜著雨水吹入船中給人的感覺(或寫出了秋風秋雨給人的真實感受);同時也是全詩中凄涼氛圍、情感的反映,該字將情與景融合在一起,所以「涼」是全詩的詩眼。
【賞析】詩作於王昌齡貶龍標尉時。
(2010年深 圳一模)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百嘉村見梅花 龔鼎孳①
天涯疏影伴黃昏,玉笛高樓自掩門。夢醒忽驚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 ①龔鼎孳(1615~1673):字孝升,崇禎七年進士。清兵入關後任太常寺少卿,康熙時官至刑部尚書。
試題: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關於詩眼,有人認為是「驚」,有人認為是「客」,有人認為是「寒」。你認為呢?為什麼?
【參考答案】 「寒」。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樓等意象,表現了自己身為貳臣內心的痛苦寂寞,表達了對故國的思念。眼前的月亮著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寫照,寫出了百愁縈繞、無可奈何的凄涼。
角度三:分析語言風格型
【考向探究】
不同詩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詩人的不同的詩歌,往往呈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鑒賞語言特色,也就是對詩歌語言的格調、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賞析,要記憶一些常用術語,如沉鬱頓挫、綺麗典雅、清新質樸、簡潔明快、悲慨沉鬱等,以便表達恰當,答題規範。
【典例分析引路】
[例1]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步驟一)此詩語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二)「黃鶯兒」是口語化,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三、四句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三)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2] (2008年重慶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王觀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題目: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評王觀詞是「新麗處與輕狂處皆足驚人」。這首詞「新麗」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作簡要分析。
【試題分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對作品語言風格的品評能力。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顯著語言風格。這是一首送別詞,感情真摯,語言淺易,作者以新巧的構思和輕快的筆調,表達了送別惜春這一主題,構思新穎,比喻巧妙。上闋以眼波和眉峰來比喻水和山,盈盈綠水似少女眼波流動,簇簇青山象少女攢聚的眉峰,「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兩句寫出了山水的清秀與靈動。作者所描繪的景緻清新亮麗,作者的筆觸細膩傳神,整首詩的語言風格清新。在回答這種題型時考生首先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詩歌的語言特色,然後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最後指出該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參考答案】(步驟一)修辭巧妙,用語綺麗,(步驟二)如「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詩人以美人的眉眼來描寫山水的清秀;(步驟一)想像別緻,意蘊生動,(步驟二)「眉眼盈盈處」「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詩人又想像送走的美麗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寫得清新秀麗如佳人。(步驟三)「新穎明麗」的語言特色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浙東山水的美好,抒發作者的送別之意。
[例3](2008年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
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 顧炎武
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銷濁酒,愁眼見黃花。
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
[注釋]顧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學者,詩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參加人民抗清起義。入清後,多次拒絕清廷徵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復。
試題:一般認為顧炎武的詩風接近杜甫。請指出顧炎武這首詩的風格特徵,並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1)風格特徵:沉鬱悲愴或深沉凝重。(2)簡要分析:這首詩把深沉的愛國情懷與自己的人生遭際、眼前的具體情景緊密結合在一起,融鑄為凝練精純的詩句,形成了沉鬱、凝重的風格。
【備考錦囊】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要求品味整首詩歌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鍊、沉鬱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筆調婉約……
答題步驟:
1、敘: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析: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評: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鞏固練習】
1、(2010?廣東六校聯考)閱讀下面這首清詩,然後回答問題。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注] 屈大均,文學家,史學家。早年參加抗清鬥爭,後退隱不仕。其地位與顧炎武、吳嘉紀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結交前明遺民志士抗清,冀求復明。
試題:本詩的頷聯和尾聯表現出了怎樣的語言風格?請任選一聯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含蓄委婉(或:深沉蘊藉)。頷聯:作者用垂淚的「落花」比喻受打擊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鳥」來比喻為清廷賣力幫腔的小人,含蓄地表達了深沉悲愴的情懷。或尾聯:「龍蛇四海歸無所」,比喻反清志士們因為大業難成而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寒食年年愴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內的前明遺民志士在每年寒食節的時候都會產生悲愴之情,反清無望的幽憤之情表達得深沉蘊藉。
【附錄】常見的古詩語言風格
1.平實質樸 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例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全篇毫無難解之處。
2.含蓄雋永 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於雋永,在於「字短情長」,字裡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挂念問候,其時其境其情,歸家團聚作長夜之談的憧憬,統統顯於言外,隱於空白。
3.清新雅緻 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寫景詩中,一般詩風比較靚麗,語言比較通俗,比喻新穎獨到,飽含著作者的喜悅之情。如楊萬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給人一種清新美。
4.形象生動 詩歌的語言往往以其生動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念奴嬌·赤壁懷古》),既是詩又是畫,有形有色地展現了赤壁的壯麗景色,氣勢雄偉,境界開闊。
5.絢麗飄逸
說到絢麗飄逸,最典型的詩人當數李白。李白的詩大都寫得色彩繽紛、景象綺麗、變幻莫測,具有絢麗飄逸之美。例如他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6.其他用來鑒賞古詩語言風格的常用語言還有:
平淡自然 明快淺顯 辭藻華麗 委婉含蓄 簡潔洗鍊 沉鬱頓挫 渾厚雄壯 多用口語 明白如話 樸實無華 華美絢麗 明白曉暢、筆調婉約
推薦閱讀:
※如果唐朝人穿越到了你的身邊,你該如何跟他解釋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
※古代客套話你知多少
※古代吃貨,我只服蘇東坡
※沒有高科技的古代,刑偵案破解離譜到什麼程度?
※10個古代奇怪而驚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