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駁虎:白俄羅斯為何突然要中文去「俄」?

鳳凰新聞客戶端主筆唐駁虎

白俄羅斯駐華大使館16日公開發文,請中國人改用「白羅斯」的名稱來稱呼該國。

該國使館提出的理由可以歸結為兩點:

1、我們國家並不是俄羅斯的一部分,也不是俄羅斯的某個區域。「白俄羅斯」會導致這個普遍的誤解。

2、從語言和語義的角度來講,要把該國國名Belarus,或者本國語言的Беларусь翻成中文的話,應該用「白羅斯」。發音中並沒有「俄」字的存在。

對此,中國網友最多的反應是——我們一直知道白俄羅斯是個國家的,想多了。

對地理和國際政治有一定了解的人來說,俄羅斯與白俄羅斯是有緊密聯繫但已然分開的兩個國家,這沒毛病,是常識。

至於那些不懂地理的人,誤解和無知也不是因為修改譯名就能糾正的。

【「俄」字可不是形容詞啊】

但是,歸根溯源的話,「白俄羅斯」這個譯名中的「俄」字從哪來的?

首先,蘇聯時期的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合國成員之一,國名正式拼法就來自白Бело+俄羅斯人Русские的組合

(白俄羅斯語:Беларуская,俄語:Белорусская ,英文:Byelorussia)

俄語中「白色」的詞Бело的發音和中文的「白」的發音相近,是一個巧合。所以,白俄羅斯既是意譯,也是音譯。

但不少白俄羅斯人不太接受這樣的組合,1991年獨立時另啟用了Бело+русь的組合,就是為了跟俄羅斯有區別,英文譯名也相應變為Belarus。

當然,俄羅斯人還是堅持用他們的叫法Белоруссия,繼續視白俄羅斯為俄羅斯的一部分。

在這裡,我們就要進一步搞清,「俄羅斯」這個譯名中的「俄」字又是從哪來的?

實際上,這個「俄」字來源於蒙古人。

俄羅斯Россия這個詞最接近的漢語組合是「羅西亞」或者日語的「露西亞」。

但在東北亞大陸,最早與俄羅斯打交道/打仗/打架的,自然是800多年前成吉思汗及其後代帶來的蒙古西征。

蒙古語由於阿爾泰語系的規則,要以母音開頭,本族詞是不能以l、r的音節開頭的。即使是外來詞,一般也要把後面緊跟著的母音挪到最前面重複一次,Pос羅斯就這樣變成了Орос斡羅思。

「俄」不是形容詞,而是音譯過程中被中間語言添加的前置母音。

因此,早在元代,中文中就出現了「斡羅思」,對應的拼法自然是「Oros」。但在明朝,漢人沒有這一限制,於是把它翻譯為「羅剎」。

「羅剎」本是唐代佛經中翻譯「吃人肉的鬼怪」的用字。當年中央王朝對於四鄰外族的音譯名稱,都常故意選擇帶有不雅或種族歧視意味的用字。但恐怕沒有那個比「羅剎」的貶義感情色彩更強烈了。

但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受蒙古人、達斡爾人等「中間商」的影響,就採用了「斡羅斯」和「鄂羅斯」,直至最後統一定名為「俄羅斯」。

俄羅斯的「俄」就這麼「以俄傳俄」地流傳下來了。

【某種意義,這就是對「羅斯」淵源的爭奪】

我們注意到,白俄羅斯獨立之後,國名改成了Бело+русь。這個русь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俄羅斯的簡寫么?

不是,這個詞的意思就是「羅斯」。

東斯拉夫人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859年開始。這時,在第聶伯何、伏爾加河上游的森林,原始社會的血緣氏族部落,逐漸組合成若干個大部落聯盟。

862年,來自北歐的瓦良格人首領留里克成為了這些部落聯盟的統治者(後世史書美化為接受邀請,實際上我們清楚,這是外來征服)。

882年,留里克的繼任者奧列格征服基輔,殺死了統治那裡的瓦良格王公。並使基輔成為幾百年東斯拉夫人的政治中心,後世史學家稱之為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是最早的東斯拉夫人國家,也被認為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民族國家(俄羅斯、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的前身。

這個國家還很快跨過烏克蘭平原和黑海,對君士坦丁堡發起了進攻。善戰的瓦良格人逼得東羅馬帝國納貢求和。但拜占庭也向這群「野蠻人」傳播了東正教(988年羅斯受洗),進而塑造了斯拉夫文化。

那麼,這「羅斯」究竟算是斯拉夫人、瓦良格人還是別的什麼伊朗人、希臘人呢?俄羅斯史學界為此已經爭吵了300年,至今沒有罷休。

但今天綜合多方證據可信的論點可以告訴我們,「瓦良格」或者瓦蘭,是斯拉夫人對這伙從北方,沿著一系列的河流摸過來的強盜-商人-殖民者的稱呼,也就是遼寧號航母的前名。

「羅斯」,Русь,則算是這夥人內部的稱呼。Ruotsi,從古斯堪的納維亞動詞「游泳,划船」而來,意思是「漿手,水手」。

來自北歐的掠奪者雖然成為統治民族,但最終還是被東斯拉夫人同化。在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羅斯」之後,最終融入消失了。

【白俄羅斯與俄羅斯】

1240年,蒙古西征攻佔基輔,基輔羅斯也徹底分崩離析。蒙古人建立了金帳汗國,開始了對東斯拉夫等民族近240年鬆散的臣服附庸式統治。

1476年,初步羽翼豐滿的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三世拒絕交納年貢。1480年金帳汗國大汗率兵征討未果,並死於內亂。至此,莫斯科大公國徹底擺脫蒙古人的統治,開始了興起歷程。

而在莫斯科往西600公里的地方,白俄羅斯的波洛茨克公國卻落入另一個當時強國立陶宛的控制。

就在蒙古西征取代基輔羅斯的同時,波羅的語族部落之一的立陶宛人崛起,瓜分了蒙古大軍兵鋒未及的西部基輔羅斯。

從1385年到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從聯盟、邦聯直至形成緊密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成為東歐一個強大的國家。

按民族主義者的說法,幾大勢力對東斯拉夫人的瓜分,使得這個人種內部產生巨大的差異,並延續至今。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與俄羅斯人之間有著永遠無法消除的差異。

1613年波蘭-立陶宛聯邦最盛時期的版圖,淺紫色部分是立陶宛大公國,深紫色是波蘭王國。下方的淺色底圖是現今的國界,可見是立陶宛佔據了白俄羅斯、波蘭佔據了烏克蘭。

1、莫斯科大公國壯大而成的俄羅斯,自認為是「大俄羅斯」,內心已經不僅是有責任去解救被異族統治的另外兩支,實現「羅斯大同」了。

甚至是因為伊凡三世娶了流亡拜占庭公主,自認為是「第三羅馬」,沙皇(凱撒)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法統,又是世界上正教信仰的最虔誠、最堅定捍衛者,是神選民族,被賦予使命與力量來拯救人類。俄羅斯的使命就在於把這種高貴的理念推廣到全世界……

2、被立陶宛統治的白俄羅斯,有點渴望和俄羅斯人聯手做大國,但是由於立陶宛人統治還算溫和,反抗情緒不怎麼強烈。

3、被波蘭統治的烏克蘭,受到波蘭貴族欺壓,反抗情緒嚴重,渴望獲得俄羅斯的幫助,但是同時也希望能保持獨立。

典型的例子就是1654年,烏克蘭哥薩克領袖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帶頭造反。

以哥薩克暴動為借口,崛起的沙皇俄國開始向波蘭-立陶宛發起進攻。而實力不濟的赫梅爾尼茨基最終被迫尋求俄羅斯的保護,東烏克蘭併入了俄羅斯版圖,這也標誌著俄國崛起的開始。

在一系列毀滅性的戰爭後,波蘭立陶宛聯邦最終在1795年遭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大公國三國瓜分而滅亡。俄羅斯帝國至此拿到了今天的波羅的海三國、大部分西烏克蘭與白俄羅斯。

在時隔550年後,古羅斯舊地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全部併入俄羅斯帝國版圖,羅斯人再次統一在一個政權治下。

俄、白、烏三個民族分布圖

【誰是正牌「羅斯」】

與羅斯的Русь不同,俄羅斯國名的拼法是Россия,被認為是受到了拜占庭希臘母音標記和拉丁語的影響,Россия即Рось+ия,

ия就等同於拉丁語系標記國家地區的後綴「-ia」(西亞、尼亞),所以,無論從語音還是淵源,「羅西亞」都是Россия/Russia最標準的現代漢語翻譯用法。

俄羅斯人當然認定自己才是羅斯血脈的繼承者,但西部的羅斯同胞卻有不同意見,儘管這時他們已經被西歐用羅斯的拉丁化名稱,稱之為魯斯亞人(Rusians)或魯塞尼亞人(Ruthenians)。

而白俄羅斯名稱中的「白」,緣由有多種說法:

1、白俄羅斯人喜歡傳統的白色亞麻服飾,故而得名。

2、在立陶宛崛起前,西歐人稱今天白俄羅斯的信奉東正教斯拉夫人為白色羅斯人。在其北部的波羅的海多神教異教徒為黑色羅斯,在南部今天烏克蘭的人為紅色羅斯。

3、沒有被蒙古帝國征服、沒有與韃靼人混血的俄羅斯人為白俄羅斯人。

其中第三點可能是最有趣也最重要的。因為白俄羅斯人的確相信自己血統最純粹,最純凈。

【血統論與文化論……】

蒙古統治、韃靼混血,以及後來俄羅斯轉身向東,對中亞、高加索的征服,乃至蘇聯時期的人口遷徙、邊疆開發,使得俄羅斯成了一個血統來源相當混雜的民族,或者說民族共同體,擁有相當比例的亞洲血統。

一個蘇聯笑話大概能從側面詮釋這個問題:

小學老師問學生你是哪個民族?一個小男孩說,我不知道。老師問:那你爸是哪個民族的?他說,是喬治亞人。那你媽呢?他說,是烏克蘭人。老師說,那你是俄羅斯族的。

俄羅斯有句諺語可能更直截了當——深究俄羅斯人,就會出現蒙古人。

與俄、烏兩族相比,身居最西邊的白俄羅斯族,保留了更純粹的斯拉夫人的血統。而烏克蘭人則認為,從文化和地理上講,自己「根正苗紅」,是真正的基輔羅斯傳人。

而且據考證,Белoрусь早已有之,Белороссия反而是俄羅斯佔領此地之後,把他們的名字按照自己的名字改寫構詞的產物,故意讓人們覺得,這就是俄羅斯的一個小弟。

畢竟,200年的帝國統治,的確難以抹殺550年分割帶來的差異。

更何況,在這200年里,沙皇和蘇聯的民族政策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沒有彌合反而是加大了彼此的裂痕。很多原本自認為是俄羅斯人的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反而激生出強烈的民族意識。

早在19世紀沙皇俄國晚期,白俄羅斯、烏克蘭的一些知識分子、歷史學家和政治人物就在民族意識的驅動下,更強調自己與俄羅斯的差別而不是同源性,致力於重構自己的民族敘事。到今天更是如此。

【白俄羅斯的現實複雜考慮】

我們知道,雖然有「一個基輔羅斯」的傳承,「大毛二毛三毛」的戲稱,但今天""""小俄羅斯""""烏克蘭卻已和俄羅斯反目為仇,從親密的斯拉夫兄弟變身不共蓋天的仇敵。

但盧卡申科治下的白俄羅斯,與普京治下的俄羅斯,仍然關係好得就像一個國家。無論是從政治和安全利益,還是從經濟和文化聯繫的角度觀察,這兩個國家都堪稱「神聖聯盟」。

從左至右:俄羅斯總統普京、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而且,2011年,俄、白、哈三國之間又形成了關稅同盟,2015年升級為歐亞經濟聯盟,新增了亞美尼亞和吉爾吉斯斯坦。目標是實現商品、服務、資本和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建立類似於歐盟的超國家機構,形成一個廣闊的統一市場。

白俄羅斯與俄羅斯互有所需,決定了兩國關係難捨難分。但從深層角度看,兩個國家之間依然存在許多矛盾。

盧卡申科不承認克里米亞,不承認南奧塞梯,支持烏克蘭與喬治亞的主權完整,刻意與俄羅斯拉開距離,白、烏兩國總統——盧卡申科與波羅申科這兩個「申科」還實現了互訪。盧卡申科還稱應「恢復和平與安寧,恢復烏克蘭兄弟的土地。」

白歐關係正常化也使俄羅斯不滿。近年來,盧卡申科積極與歐盟改善關係,謀求政治支持與經濟援助。盧卡申科的一些做法得到歐盟讚許。歐盟未對白俄羅斯總統與議會選舉強加指責,並解除了對白俄羅斯的部分制裁。

對此,俄羅斯擔憂若白俄羅斯持續「西靠」,將使其失去西部重要地緣屏障,損害其戰略利益。在債務減免、天然氣價格、經貿關係上,雙方也有許多爭端。

中白工業園效果圖,「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工程。沒有人能夠再在歐洲其它地方修建像這樣的工業園區。」

與此同時,白俄羅斯與中國加強經貿合作。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在首都明斯克附近投資興建佔地達80平方公里的中白工業園,是中國在海外整體連片開發的最大面積工業園,享有免費土地、低廉稅收等極大優惠支持。

MAZ-75710,世界最大的卡車,自重800噸,可載500噸。

這裡向東700公里就是莫斯科,向西950公里就是柏林,便於直接觸及東中西歐的廣大市場,同時享有白俄羅斯高素質勞動力和低工資支出的優勢,對俄出口更可享有免稅權利。

中白工業園緊鄰連接莫斯科和柏林的高速公路和明斯克機場

這相當於為中國的製造業在歐洲搭建了一個絕佳的「橋頭堡」。

明斯克重型汽車廠(MAZ),蘇聯重卡基地,至今在超重型卡車這種大型系統的集成方面還是世界頂尖水平。但卻不能自產家用小轎車…

去年11月17日,吉利在白俄羅斯的合資散件組裝公司就迎來了首輛車下線,並於前不久投放俄羅斯市場。盧卡申科乾脆宣布,政府新公務車一律只許買吉利。

按盧卡申科的說法:現在我們跟西方和俄羅斯的關係都處的不錯,我們跟俄羅斯都是斯拉夫民族,但是我們不是給俄羅斯跑跑腿的小孩子,我們是兄弟是聯盟,我們同在一個屋檐下,但各自有自己的房間,雖然我們的房間不大,面積很小,但是那是屬自己的,是有主權的。

【白羅斯,聽著怪,但沒問題】

其實,白俄羅斯1991年一獨立,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Белорусь/Belarus。

這比原來的Byelorussia區隔度高多了,其他主要的字母語言,也都早已隨著白俄羅斯自己的更改修改了稱呼。

但怎麼過了20多年,白俄羅斯才突然在3月16日(周五)想起來希望要改中文?

大概因為一是和中國的貿易交流增多了,也是中文和中國影響力變大的結果;二則有可能是因為俄羅斯正好今日(3月18日周日)舉行總統大選。

雖然全世界都知道普京勝選沒問題,以致於外界都不關心,但白俄羅斯還是可以用要求改中文名秀一把獨立性。

可以說,就連斯拉夫體系里最聽俄羅斯話、前蘇聯體制殘留最多的白俄羅斯,終於也有了其他前蘇聯國家的「去俄化」普遍趨勢……

如果把中文譯名改成「白羅斯」,至少從字面上來看,「白羅斯」和「俄羅斯」就變成了兩個都繼承了羅斯的國家,以一字之差區別開來。

這樣一來,白羅斯和俄羅斯在文字、法理上就有了平等地位。

而且,「白羅斯」這個名字初聽上去怪怪的,但的確是符合語言規則與歷史淵源的正確翻譯,也符合名從主人的原則。

不過,關於國名漢譯,中國有制度規定,更改需要外交渠道提出,雙方政府協商認可,外交部正式發文推行方可算數。如果隨隨便便就改了,各種教材、文章典籍、條約協議、證件合同、機構名稱都要跟著改,成本不低啊。

中白工業園規劃圖

這麼著,一方面雙方先繼續深化經貿合作等級,一方面,要不你們也先改改,不要再叫我們中國「契丹(китай)人民共和國」了好不?

這才是真正的錯得離譜,都錯了800年……


推薦閱讀:

普京最大政敵被禁止參加選舉造成了什麼影響?
圖集|俄羅斯又雙叒叕要閱兵:女兵方陣和空天軍方陣首次亮相
逃過一劫,俄羅斯何以險被整體禁止參加奧運會?
武裝皮卡之祖:機槍馬車搭槍卡/Тачанка

TAG:俄羅斯 | 白俄羅斯 | 中文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