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仰泰山
敬仰泰山——精神山
泰山精神是以泰山為載體的山嶽文化精神,它是在悠久的文化積澱中形成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季羨林先生曾稱讚其為「國之魂魄,民之肝膽」,這又把泰山精神上升到另外一個境界,即中華民族的精神。沒錯,自從有了人類,泰山就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內心,從遠古崇拜到封禪大典,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賦予了泰山無比的榮耀與輝煌,而泰山也已它獨有的精神內涵不斷影響著整個華夏文明。可以說,泰山既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也是華夏精神的標杆。
泰山高大雄偉,氣吞山河,拔地通天,七千級盤道逶迤直達岱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封禪泰山。漢武帝八登泰山,發出一連串感嘆:「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駭矣!惑矣!」明太祖朱元璋謂泰山:「泰山根盤齊魯兮,不知其千百里;泰山高聳入雲兮,不知幾千萬仞」。
聖人孔子曾說「登泰山而小天下」,詩聖杜甫也曾感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泰山已其特有的魅力與博大的胸懷,征服了芸芸眾生,另外古人所謂「泰山多松亦多石耳」,「松石為骨」是泰山的一大特點。「松柏為百木長」,泰山松柏有著傲視風雪的倔犟性格,這些都展示出了中華民族一直傳承的傲氣與傲骨和不辱名節的品質,所以炎黃子孫身上的那股不屈服的人格的形成與泰山息息相關。
中華民族的優秀精神,諸如「勇往直前」「艱苦奮鬥」「堅韌不拔」在泰山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很多人都強調泰山的攀登精神,其實攀登精神的本質不就是培養了人們不怕吃苦、堅忍不拔的品質嗎,所以說,在對泰山的一次又一次的攀登當中,我們日益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這些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
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澤東主席在其著名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作了更為深刻的闡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還有一句常掛在我們嘴邊的話「責任重於泰山」,這些都是引用泰山來展示中華兒女的責任感,凸顯了泰山人敢於承擔責任,願意承擔責任的那種頂天立地的擔當精神。最為傳神的就是泰山石敢當的傳說,泰山石敢當不僅有鎮宅辟邪、穩如泰山、時來運轉之意,更重要的是它的擔當精神對人們的影響和塑造無比深遠。
「天人合一」是泰山文化的重要標誌,其不但融合了儒釋道三教,形成了三教合一,和而不同之勢,而後又吸納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異域教派,充分體現了泰山 「山不拒細壤,方能成其高」的包容精神。民國邱山寧之《泰山贊》詩,尤為體現這一意旨:「泰山何其雄,萬物都包容。泰山何其大,萬象都歸納。泰山何尊嚴,萬有都包含。一切宇宙事,都作如是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君子和而不同」這些都是華夏子孫尊奉的至理名言,充分展現了泰山人的包容氣概。
從古到今,我們一直有太陽崇拜的情結,而泰山最接近東方,也是自西向東的路上最後,最高的一座山,泰山主東,萬物初始,發生之地,天地交泰,陰陽交合,山海仰天!而日出也在東方,從海上升起,所以泰山崇拜和太陽崇拜有直接的關係,而登山即登天,所以捧日敬天成為了我們泰山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堅實的信仰。
「泰」又有「安」之意,自古以來泰山更是國家穩定安寧的象徵,成為體現「國泰民安」這一民族價值觀念的最佳載體。泰山之下所置州府,均循此意而命名為「泰安」,泰山極頂也由此點而得名「太平」。我們對泰山的敬仰最後升華到祈福中華,國泰民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美好祝願。
泰山精神——中華民族之魂!
敬仰泰山——民俗山
泰山民俗以泰山文化為主導,以信仰民俗為主線,社會民俗、經濟民俗和旅遊競技民俗交織融匯,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泰山風景。泰山的民俗主要受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響比較大,具體的一些民俗如下:
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的生日 農曆的三月十五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這是泰安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這時拜山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泰城的人更是幾乎每家必去。如果旅遊者時間恰當,可不要錯過,你能從中感受到古代百姓進香盛況的影子。另有一說,其生日為農曆四月十八。
東嶽廟會 東嶽大帝的誕辰是農曆三月廿八,自宋朝起,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嶽大帝。地點在東嶽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後世逐漸增加了商貿、娛樂活動等內容,服務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滸傳》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東嶽廟會上。
另外元君生日為農曆四月十八,與東嶽大帝生日僅僅晚一個月,而且後世碧霞元君的影響超過了東嶽大帝,因此東嶽廟會拖長了時間,增加了祭祀碧霞元君的內容。
現在的東嶽廟會會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側的廣場舉行。廟會內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外,主要是經貿活動、旅遊觀光和文化娛樂。近年來,八方人士紛至沓來,國外客商及遊客也不斷增加。
王母生日 陰曆的三月三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海外、港澳的香客不在少數。
喪事 泰安喪事的辦理講究不少。首先要向親朋好友報喪。訂好日子設靈棚,門口有專門負責上帳的人,親朋好友捐的錢要上榜公布,來的人越多,捐的錢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直系親屬捐的錢越多說明家庭團結。被人高看一眼。每有喪事自家直系親屬要在旁哭喪,人越多聲音越大,說明孝心越多,最後主家要設宴招待賓朋,以示感謝。
酒席 泰安人乃至山東人酒桌上的講究特別多,在鄉下尤其如此。首先是座次,一定不能搞錯,座位有主賓副賓、主陪副陪之分,一般面對門的座位是正座,應為主賓副賓坐,背對門的座位為主陪副陪坐。喝酒時一般用幾錢的小酒杯,但花樣繁多,「哥倆好」「四喜發財」「六六大順」「十二周全」等等,一不留神,就不知喝多少了。
打招呼 如果你在泰安問人:「您是哪人?」老泰安人一般說自己是「泰城的」。由於受孔子的影響,泰安人打招呼一般尊稱一聲「老師」。另外岳父也被稱之為「泰山」。
生小孩 自己家有小孩出生先要通知親朋好友。親朋好友會來看望,一般由家中女性出面接待,過去,每家大多是用一對小籃子,裝上雞蛋等物品在用紅布蓋上,挑者送去,現在,大多是送雙數的營養品即可,在鄉下,還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大嬸挑著蓋紅布的挑子排著隊的身影。之後主家會回請,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吃面」。
許願還願 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里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誌記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祈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一旦沒有實現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還願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 進香的準備工作很複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嶽大帝的生日是陰曆3月28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4月18日,所以這一期間香火最盛。準備妥當後就開始啟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般程序是:「啟程,沿路焚祠,沖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貢,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嶽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元君璽」,有錢的香客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
求子 進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的都有。求男孩者在碧霞祠拴一個金男娃,求女孩拴一個金女娃。並以此向泰山老奶奶許願。
生育禮俗 岱下方圓幾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
一是擇定吉日。欲求生子,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
二是籌備供事。主要是購置香燭、火紙、供品等。供桌的擺放是兩碗饅頭,兩個盤子——魚和雞蛋,兩個果碟——棗和栗子。供品前擺三個香爐一字排開。紅布條寫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裝入火紙折成的紙盒中,將供桌抬往神媽子家。
三是舉行儀式。由求子的婦女點燃三炷香,插在香爐上,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媽子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接著,神媽子續香,再由求子婦女訴說求子的心愿後進香,並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盡。
四是還願。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宮還願(最好是到泰山碧霞祠還願)。
若祈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
石敢當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國外中華文化圈都有源於泰山的石敢當信仰。將寫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或石人立於路、橋要衝之處,或者砌於房屋牆壁之內,起到避妖邪、壓災殃的作用。日本、新加坡等國也有此風俗。
節令習俗 泰山腳下除了我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端午、乞巧(7月7日)、中秋、重陽等節日外,還有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天貺節和浴佛節。
天貺節源於宋真宗封禪泰山,公元1008年的舊曆6月6日天降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6月6日為天貺節。這一節日現已沿襲演繹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看望雙親的節日,或者晒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為4月8日,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生日的內容,三位一體,佛道融合,古代十分隆重。
敬仰泰山——文化山
泰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靈魂,季羨林先生曾著長詩《泰山頌》
巍巍岱宗,眾山之巔。
雄踞神州,上接九天。
吞吐日月,呼吸雲煙。
陰陽變幻,氣象萬千。
興雲化雨,澤被禺甸。
齊青未了,養育黎元。
魯青未了,春滿人間。
星換斗移,河清海晏。
人和政通,上下相安。
風起水涌,處處新顏。
暮春三月,雜花滿山。
十月深秋,層林紅染。
伊甸桃源,誰堪比肩。
登高望岳,壯思綿綿。
國之魂魄,民之肝膽。
屹立東方,億萬斯年。
其中讚譽泰山為「國之魂魄,民之肝膽」,並倡言「弘揚中華文化必先弘揚泰山文化」,其中提到的「國之靈魂」,說的就是泰山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泰山文化最早發源於原始社會文明時期,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泰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古代傳統文化認為,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東方具有生髮之機,紫氣東來,而泰山,由於地處古代中原的東方,方位為尊,因此這是泰山被譽為「五嶽之尊」的重要原因。另外,由於古代帝王的封禪以及國教道教對泰山的改造,使得泰山在形體與自然上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縮影,帝王封禪延續了中國傳統的黃老之學,祭祀天地以及天圓地方的文化特色。而道教直接把泰山塑造成了「小宇宙」,涉及到天、地、人、神、鬼,「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始終貫穿於其中。不止如此,儒釋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早已深深植根於泰山,因此,泰山文化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
提到泰山文化,不得不提的一位聖人,便是孔子。孔子曾多次登臨泰山,感慨道「登泰山而小天下」,直到現在泰山上還有許多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泰山岩岩,魯邦所瞻」,這是孔子晚年對泰山的讚歎。泰山對孔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學習禮樂,由此得窺封禪大典全貌;登泰山而小天下,以開闊的眼界胸襟審度自己德才學識的修養;孔子臨終,孔鯉,顏回、子路相繼死去,自知已日薄西山,遂唱出「泰山其頹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最後歌聲,把自己的生死與泰山聯在一起,足見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尋常的地位。
另外,從古代帝王到泰山歌功頌德、揮灑筆墨,到歷代文人騷客,名家大家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千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相如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泰山帶給我們的文化價值是難以估量和撼動的,無論從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還是到考古學、美學、文學、書法、雕刻、建築,無不蘊含著點點滴滴的中華文化,以至於歷朝歷代的學者不斷地去挖掘,去領悟泰山文化。
敬仰泰山—政治山
泰山千百年來一直是帝王們嚮往的東方樂土,而封禪泰山更是因為特殊的政治意義而成為歷史上每一個皇帝都渴望的榮耀,但由於其嚴苛的條件限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當政期間,只要具備二者任何一個條件即可封禪,但二者之間有著某種隱秘的聯繫,帝王賢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依附的關係。),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這樣的機會,只有「受命於天」的皇帝,為了答謝天帝的「受命」之恩,才能在泰山頂上積土為壇,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歸於天;然後,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設壇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廣恩厚以報地。他們把泰山看成是國家統一,權力的象徵。
相傳在秦始皇之前,就有七十二代君王到泰山封禪,《管子》中記述了十二位,分別有: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當然這只是傳說,真正有史書記載的是從秦始皇在泰山封禪,此後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其中不乏一些帝王不止一次的到泰山舉行祭祀儀式。封禪止於宋真宗時期,此後皇帝均改為祭祀儀式,雖然到宋朝之後不再進行封禪,但崇拜活動卻進一步擴大,黎民百姓無不知神山泰山。
歷代帝王藉助泰山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就涉及到泰山上的一位傳說中的人物——東嶽大帝,即泰山神。關於泰山神的傳說眾說紛紜,但歸根結底泰山神作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聖使者,是歷代帝王受命於天,治理天下的保護神。所以,古代帝王們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唐代封為「天齊王」,宋代晉為「仁聖天齊王」、「天齊仁聖帝」,元代加封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明代又恢復為東嶽泰山神。帝王們對泰山神的尊崇也向普通百姓傳達了一種「君權神授」的思想,使得自己的權力和統治難以撼動。
歷代帝王對泰山的敬仰和崇拜,使得泰山的神聖地位達到了無以復加、難以超越的程度。
敬仰泰山——宗教山
泰山宗教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原始宗教、大汶口文化、圖騰崇拜和自然崇拜。他們為後來的各大宗教在泰山紮根提供了豐富的土壤與氣息。 直到後來封禪大典的興起,則是為各大宗教在泰山的發展提供了催化劑,由此引燃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向一座神山、宗教山發展的歷史進程。
最早棲息在泰山的宗教派別是道教。由於原始宗教的生產,先秦時君主便尊崇黃老學派、神仙方術,紛紛東巡至秦山祭山祀天,泰山成為道教重要發祥之地;後來由於封禪大典的興起,使岱宗發展為名副其實的道教神山。道教作為一個系統的宗教正式傳入泰山是在東漢末年時,張陵(張天師)創「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為太上老君,《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其間,張陵弟子崔文子上山採藥煉成 「黃赤散九」,於瘟疫流行時救人萬計。從此,道教在泰山便有了雄厚的民間基礎,開始廣泛傳播。道教視泰山為神仙所居之洞府和道士理想的修行地,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二洞天。在泰山修鍊過的著名道士有崔文子、張鍊師、邱處機、張志純、張三丰、王三陽等幾十人。另外,封禪大典一直是由道教把持,道教自然也就成了泰山的顯教。從岱麓至岱頂,山陽這條中軸線上的形勝之地,基本上都成了道教的據點。因此,現在泰山上的大多建築,都是由道教人士建造的,像:碧霞祠、王母池、關帝廟、斗母宮、三陽觀等。他們把一座自然山改造成了一座充滿宗教意境和園林意趣的文化山。而且道教徒們把泰山神(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尊奉為泰山最重要的兩個神,泰山神主要是由古代帝王供奉,而碧霞元君則成為廣大老百姓和教徒的首要供奉,至今泰山上香火最旺的就是碧霞祠。
佛教與泰山的淵源要追溯到東漢時期,最早在泰山傳教東晉郎公,他在泰山創建了第一個佛家寺院——郎公寺,朗公寺很快成了當時山東佛教文化的中心,山東佛教的發祥地。佛教在泰山歷經魏晉南北朝四五百年,寺院漸多,古迹遍布,隨後創建了靈岩寺、神通寺、光華寺、普照寺及谷山玉泉寺等。泰山經石峪和徂徠山映佛岩刻上了舉世聞名的《金剛經》、《大般苦經》、《般若波羅密經》等經典梵文。由於佛教的發展,佛經的翻譯與研究也日漸發展,使佛教到隋唐時進入鼎盛時期,泰山相繼又創建了藏佛寺、資福寺、法華寺、竹林寺、無封寺等禪院。泰山現存著名佛寺有靈岩寺、普照寺、谷山玉泉寺、竹林寺及四門塔、經石峪等佛跡。由於佛教進駐泰山要遠遠晚於道教,道教已經佔據了泰山正面的主要位置,所以佛教只能避實就虛的在泰山的其他地方開闢領地,另外由於歷代統治者的喜好不同,佛教也經歷著時興時衰的過程,不過即使這樣,佛教在泰山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的,最著名的的寺院便是靈岩寺,位列當時域中四絕之首。
儒教在泰山的發展始於孔子的多次登臨,為儒學在泰山的傳播播下了種子。後來到了漢代,儒學成為政治學說的主角,更加速了儒教在泰山的發展。再到後來,儒釋道三家不斷鬥爭,融合,壯大,最終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地方其他特色宗教進入泰山,比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形成了儒、釋、道、伊斯蘭、基督教並存的局面,這種現象在國內外的名山大川中是極為罕見的,構成了泰山宗教文化。
推薦閱讀:
※一个人第一次去爬泰山求教?
※什麼時間去爬泰山最好?
※泰山有客車直接到曲阜嗎?
※李涵辰在09年泰山易學會上的預測表演(張同全聽錄音整理)
TAG: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