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青春期子女的溝通

各位家長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個在座家長都共同關心的特殊問題:青春期孩子的成長與教育。因為時間所限,我不能全面展開這一話題,好在我們有整套讀本供家長和孩子們仔細去學習。今天我主要講三點:一、 當代青少年成長的形勢嚴峻和教育任務緊迫;二、解讀青春密碼—一對少男少女情感展露當持有何種觀念與態度;三、建立三道防火牆,維護青春期的性安全與性健康。下面就分別談談這三個問題。一、當代青少年的成長形勢嚴峻和教育任務緊迫1. 關於青春期(1)青春期的年齡範圍:青春期是指一個人從兒童期到成人期的過渡期,是人的身心、智慧、人格全面發育的關鍵時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健康、幸福、事業前程乃至婚姻家庭的成敗。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青春期年齡範圍,大致是10歲至19歲。青春期又可分為青春前期(9—11歲);青春一期(12—15歲);青春二期(16—18歲);青春延伸期(19—22歲)。可以說,青春期橫跨孩子從小學到大學的整個成長、學習階段。此階段的知識積累、智慧增長是與人格修練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青春期是一個年齡範圍,即10—19歲,但並無「標準年齡」和「適當年齡」之說。由於每個人的遺傳、健康、營養、所處的環境等等因素不盡相同,到達青春期的年齡不一樣;而且,青春期到來的早晚還略有性別差異,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到達青春期早1—2年。(2)青春期到來的標誌除了身高體重、大腦和內臟器官的發育之外,青春期的到來還有三個特殊標誌。女孩男孩A.生理標誌月經來潮——證明女孩生殖能力的發育,為她將來做母親準備了生理條件出現遺精——證明男孩生殖能力的發育,為他將來做父親準備了生理條件B.身體標誌——第二性徵乳房隆起,臀部增厚,皮膚變得細膩;身上的脂肪一般比男孩多18—20%,因而身體顯得柔軟而富有彈性;變聲後嗓音顯得較清脆細柔。總之,她從小女孩變成了女人。長出鬍鬚,喉結突起,陰毛腋毛出現;身上的肌肉一般比女孩發達,因而身材一般較女孩魁梧壯實;變聲後嗓音顯得較粗沉。總之,他從小男孩變成了男子漢。C.心理標誌性意識萌發;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和神秘感;時有性慾望和性衝動、性夢與性幻想;對異性萌生暗戀與單相思;對表現男歡女愛的歌曲、影視作品及讀物感興趣。(3)邁入青春期的動力——性每個人生來就有性的潛能。在兒童期,性潛能發育緩慢。到達青春期前夕,由人的大腦中樞指揮其性腺(女孩的卵巢和男孩的睾丸)釋放大量的性激素即荷爾蒙,使女孩和男孩出現上述一系列青春期徵候。使女孩變成女人的性激素是雌性荷爾蒙,使男孩變成男子漢的性激素是雄性荷爾蒙。因此可以說,到達青春期之後的男女,成為了不同的磁極:陰極(女)和陽極(男)。(4)青春期性發育與性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由於男女帶著各自不同的性激素,成為陰、陽兩個磁極,必然產生「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磁場反應,這是生理現象、物理現象、自然現象。其次,由於第二性徵的顯現,使男女在外貌上有了差異,有差異就有吸引。從性的審美意義上說,男人不吸引男人,女人不吸引女人,除非是同性戀。青春期的性心理標誌對男女之間的友情、愛情乃至未來的擇偶結婚都有著深遠的意義。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的角度看,少男少女之間渴望交往與親近並以此來釋緩性壓力,都是順理成章的的現象。用「早戀」這根大棒圍追堵截少男少女的交往,後果是負面的;若用「搞對象」之類的成人話語加以暗示,更會誤導孩子。2. 現代男女的早熟與晚婚——「性待業期」延長帶來的困擾(1)早熟與晚婚人口學家的研究發現,在上個世紀的100年間,每隔25年左右,少男少女進入青春期的年齡平均提前一年。上世紀初,溫帶地區的青少年要到十六、七歲才開始性成熟,而那時結婚年齡也在十八、九歲甚至更早。所以,在那個時代,做到性與婚姻的統一是不困難的,婚前「守貞」是普遍可以做到的。然而,如今青少年的性成熟已提前到十二、三歲甚至更早,其原因包括氣候變暖、營養與健康水平提高、媒體中性信息的刺激等等。上世紀的另一個人口現象是,青年人普遍推遲結婚,其原因包括受教育時間延長、結婚不再為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以及現代婚姻對男女成熟條件與物質準備的要求都提高了;在我國,還有晚婚晚育的政策倡導。我國城市青年男女初婚年齡普遍推遲到二十三、四歲甚至更晚。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性早熟與晚結婚之間的「性待業期」十分漫長,即從十二、三歲到二十三、四歲以後,要經歷十年以上的等待。青少年有了性慾望和性衝動,不能通過婚姻中的合法性關係去滿足,必須長期克制。在今天媒體充斥著性信息誘惑和成年男女較為開放的性表現等社會變革的環境中,青少年內心經受的性壓力、性風暴如何釋緩?這是青少年本身和教育者都無法迴避的難題——即青春期的性健康和性安全指導問題。(2)誰來指導和幫助青少年度過「性待業期」?從十二、三歲性成熟到二十三、四歲結婚,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需要多少關懷、理解、教育、指導,讓他們安全、健康地到達新婚之夜。這種教育指導包括:讓孩子們知曉,除了已婚男女的性交活動之外,有什麼方法適合未成年人釋緩性壓力呢?誰來承擔這樣的教育指導任務呢?家長嗎?否。首先是家長們本身在青春期不曾受過這樣的教育,輪到他們成為青春期孩子的父母,真的不知道怎樣向孩子講解性問題;其次,部分家長怕講了會「教唆」孩子;也有些家長認為這種事是「無師自通」,不用講。總之,直到如今,90%以上的家長是不與孩子談性說愛的。當幼兒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傻」問題時,多數父母都不知所措或有意迴避。家長們大概以為,孩子交給學校了,這類問題自然會由老師去講。可實際上,絕大多數學校迄今都未開設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性健康教育課,原因包括應試教育的壓力大,要考試的課程在課表上都擠滿了,並且缺少訓練有素的性健康課的師資等等。還有,性教育中的有些內容帶有個性化和隱私性,難以象數學、化學、物理課程那樣在學校進行「標準化」教學。家長不講,老師不講,孩子們頭腦中那些特殊問號和性壓力帶來的困擾就自動消失了嗎?決不可能。那麼,他們向誰求助呢?就只有媒體了。如今,性化的媒體、商業化的媒體,性的內容無處不在。就算是正規的電視台、電台、報刊雜誌,哪有不涉及性的?電視劇中少不了擁抱、接吻、床上戲;涉及兩性關係的那些悲情故事或諮詢案例,哪個不是把男歡女愛之事描述得淋漓盡致?至於那些非法出版物、色情網站,其內容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如今的家長和老師們,在本身無力承擔青春期教育任務的窘境中,不自覺地把這一任務交給了社會媒體去承擔,其後果就不難想像了。(3)青少年性冒險的惡果我們不知道多少孩子在媒體涉性內容與色情淫穢場景的驅使下發生了越軌、偷嘗「禁果」的行為;但我們確實知道,近年來,在婦產科門診或計劃生育手術室做人工流產的女性,越來越多是未成年少女,且還在低齡化。如今,十一、二歲做人流已不再是新鮮事。廣西南寧一位私人診所的醫生稱,她曾經給一位九歲多的女孩做人流,是一個13歲男孩陪著來的,該男孩宣布「我為此事負責!」。據某些婦產科醫生觀察,每年寒暑假開學前,是少女人流的高峰期。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少女墜胎這件事呢?因為這些少女是未來的母親。誰來保護下一代母親的健康?人流手術室的醫生們普遍反映,少女做人流絕大多數是獨自偷偷來的,父母不知,老師不曉,有的在排隊時還急匆匆地催促醫生「快點吧,我還要回學校上課呢!」也就是說,這些少女人流後,得不到起碼的呵護、休息和營養,其後果是什麼呢?大家可以在報紙和小廣告上看到兩類宣傳廣告,一類是「無痛流產」,一類是「不孕不育」。兩者之間有聯繫嗎?當然有。少女稚嫩的生殖器官受到了人流手術的傷害,甚至經受大月份引產的損毀,其傷痕纍纍的子宮今後難以孕育胎兒,或者致使胎兒不能健康發育。廣州有個17歲的少女,兩年內做過四次人流,兩次大月份引產,終因子宮穿孔破裂而不得不摘除,她苦苦哀求醫生保住她的子宮,但醫生已無回天之力。「青蘋果」熱線曾接到一位母親的投訴電話,想請律師為她15歲的女兒在大月份引產後摘除子宮這件事打官司。後來經調查,發現「男方」竟然是一個比她女兒還小1歲的男生,兩個未成年人自願偷嘗禁果,律師也愛莫能助。所以,家長們要教育女孩潔身自愛,是因為性冒險之後的身體損害是由女孩自己承擔的。專家們這樣說:「潔身自愛不是封建枷鎖,是女孩自我保護的良策。貞潔是未來媽媽將要送給未來孩子的珍貴禮物。如果你想成為健康的母親,請你為將來的孩子留有一個不染纖塵的宮殿吧!」3. 青春期教育的意義青春期教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1) 狹義的青春期教育從狹義上說,青春期教育首先是性健康教育,包括向少男少女解釋青春期的身體發育、生理變化和心理反應;講解生命孕育和誕生的知識,及至關於避孕、預防性傳播疾病、防範性侵害等等。近年來,關於毒品、上網成癮與預防愛滋病的知識也納入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範圍。研究者稱,青少年在「性待業期」的壓力得不到釋緩,可能藉助毒品獲得某種欣快感,那種欣快感類似性高潮的感受,這也是青少年容易吸毒上癮的原因之一;至於網癮,與青春期的性饑渴更有密切關係。青少年上網成癮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在網上獲取色情內容,以滿足對性的好奇心和性慾衝動帶來的饑渴感;二是「網戀」,即在虛擬的網路中廣交異性朋友,省時省事,又不用負任何責任。關於艾滋病,至今國人還比較麻痹大意,尤其是青少年。但據北美、歐洲及非洲近年來艾滋病統計數據,在艾滋病帶毒者中,1/3以上是24歲以下的青年和少年。聯合國連續幾年在艾滋病宣傳日(每年12月1日)都把焦點置於青少年,稱他們是「易感人群」。一來因為青少年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自制力較差,更容易發生冒險性行為;二來因為青少年的性對象往往是不確定的,越早開始性關係,就越容易造成一生中的「多性伴」經歷。而「多性伴」恰恰是艾滋病毒最容易感染的渠道。所以,在西方多年研究治療愛滋病都未獲成功的情況下,專家們指出:「要確保終生與愛滋病絕緣,最可靠的辦法就是一輩子保持一個性夥伴。因為多一個性夥伴,就多一個感染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近十年來美國國會批准每年撥出大筆經費在公立學校推廣「守貞」教育的理由之一。(2) 廣義的青春期教育廣義的青春期教育,我們稱為「人生教育」或「人格教育」,涉及戀前準備,婚前訓練。其內容包括性別、性意識、性道德;兩性間的尊重、平等與交往文明;關於友情、愛情、擇偶、婚姻;關於家庭計劃和生活技能。這是一整套關於人生的科學知識。在座的家長朋友,一定不是僅僅關心你的孩子是否有個好的學業,能否考上大學乃至讀碩士、博士,你必然更關心孩子將來是否能夠順利地戀愛擇偶,建設一個美滿的婚姻,享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並且生養健康的孩子。老實說,前一個關心,主要涉及學校的教育和孩子本身的刻苦努力,家長在其中幫不了多大忙;而後一個關心,主要涉及家長的任務。孩子的戀前指導和婚前準備,是一家一戶的事情,學校無法承擔此項任務。學校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小學、中學、大學,由不同的學校對孩子進行知識訓練;而家長陪伴孩子到成家立業,中間不能「換崗」;孩子的「一生幸福」,要看其家庭給了怎樣的資源和資本。青春期既是未來立業的準備期,又是未來成家的準備期,兩種準備交織在一起。前一種準備由學校不遺餘力地幫助,而後一種準備卻受到家長的忽視,甚至家長們把主要精力用去幫學校的忙,關注孩子的僅僅是學業成績,大有「種了別人家田,荒了自己地」的瀆職傾向。於是,我們今天已經看到,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在事業上躊躇滿志,卓有成就,但在兩性交往、戀愛擇偶乃至婚姻家庭生活中舉步維艱,挫折坎坷,甚至失敗或陷入悲劇,其結果是損害健康,毀滅幸福,個別人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一個人不是等到考試再讀書,而是先讀書、再考試。戀愛、擇偶、結婚,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考試,為什麼不需要在「導師」的幫助下早些進行訓練和準備呢?做夫妻、做父母的訓練早在兒童期就該開始了,至少不能晚於青春期。可以說,一個人的一生中,沒有任何成功能夠彌補婚姻家庭的失敗,也沒有任何成功能夠取代婚姻家庭的成功。因為,事業的輝煌是一陣子,而婚姻家庭的幸福是一輩子。希望在座的家長朋友,從今以後把你對孩子的關注重心轉移到孩子的人格健全和一生幸福這方面來。學習方面的缺憾有的是彌補機會,因為學習知識沒有嚴格的年齡階段,有些知識可能要待專業崗位確定之後重新學習呢。然而,人生卻是單行道,春夏秋冬不能逆轉。孩子的青春期只有這一段,「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家長們必須抓緊這個關鍵期幫助孩子做今後無法回頭來做的事情。二、解讀青春密碼——「早練」還是「早戀」1.少男少女課堂——青春期教育的嘗試1993年,北京一批志願者專家開始了青春期教育的嘗試。他們首先在學校開設了「少男少女課堂」,利用雙休日的四個半天講了四個主題:一是「走進生命的春天——悅納你的青春體貌」;二是「讓我猜猜你心中的秘密」;三是「少男少女的交往——關於友情和愛情」;四是「春天,就忙春天的事吧!」。第一課是講青春期的身體和生理變化,解除孩子的「體像障礙」。青春期少男少女都喜歡在鏡子前端詳自己的容貌。經調查,30—50%的孩子都有對自己的外貌多少不滿意的感覺,認為自己不漂亮、不「標準」、不「性感」,等等。有個初一的男孩子,甚至覺得自己的陰莖太小,為此苦惱了好幾天。原來,他是看了色情光碟,用光碟中那個特型的成年男人性交時勃起的陰莖與自己的小雞雞作比較,感到十分焦慮。有的女孩覺得自己的乳房不豐滿、身材不苗條、眼睛小或鼻子不夠高等等,苦惱不堪或盲目減肥,甚至要求父母給錢去做整容手術。這類問題統稱「體像障礙」,是青少年中較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在課堂上,老師就什麼是美,什麼是「標準」、「性感」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解釋,並告誡孩子們要尊重青春期的自然發育規律,珍惜自己的獨特性,不做無意義的比較,以充實的內在美去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實現社會價值。孩子們能欣然悅納自己的青春體貌,就多了一份自信和成長的力量。第二課是講性心理的發育。性幻想、性夢、暗戀、單相思等等,是青春期普遍發生的心理現象,證明著一個正常發育的女孩和男孩的心路歷程,不必擔憂與自責。一個男孩就因自己做了個夢,夢見與同桌的女生擁抱,第二天羞於去上學。一個女生上課時無意碰了男生的臉,男生回敬了一個親熱的動作,該女孩便說他是流氓,堅決要求換座位。諸如此類的心理敏感,常見於少男少女之間。通過老師開誠布公的講解,孩子們解讀了自己內心的秘密,不再懷疑自己和誤解別人,就能坦然地預防心理隱患。第三課講的是少男少女之間的性吸引、異性交往、友情與愛情。這是青春期人生教育的重點與難點。如果少男少女在情感發育階段能得到及時的指引和疏導,不僅可預防性心理異常,而且性行為的冒險也會大大減少。後面要詳細介紹這堂課。第四課是講少男少女的自我保護、防止性侵害以及關於煙、酒、毒品、艾滋病的常識。這四堂課講下來,孩子們非常興奮,覺得這些內容是他們最需要而又無從學習的。「少男少女課堂」是參與式、互動式的,一半的時間是由學生們提問和相互討論。孩子們踴躍地提出許多問題。例如,女孩問:「處女膜是什麽?它重要嗎?對誰重要?」「月經來了為什麼又停止?月經停止就是懷孕了嗎?」「為什麼兩邊的乳房不一樣大?」「乳頭為何塌陷?」「乳房發育到什麼程度才該戴乳罩?」「為什麼偷偷喜歡上一位男老師?」 「觸碰到男生的手為什麼會心跳?」「男生邀請我去公園,有問題嗎?」「怎樣回答男人寫的『我愛你』字條?」。。。。。。等等。男生的典型問題有:「為什麼會半夜遺精?」「陰莖為什麼無緣無故地勃起?」「男人的陰莖怎樣才算標準?」「不長鬍須怎麼辦?」「什麼叫男子氣?」。。。。。。等等。老師一邊回答問題,一邊反問孩子們:「這些問題問過家長了嗎?」絕大多數孩子搖頭,個別孩子甚至不屑地說:「嗨,家長懂什麼呀!傻冒兒!」在座家長朋友,可仔細閱讀一下《少男少女知多少》這本書,先用目錄測驗一下你自己,看看有多少問題是你自己能夠正確回答的。如今家長們若不能在知識和觀念上「與時俱進」,被孩子成為「傻冒兒」甚至遭到抗拒,就不足為奇。後來,應孩子們的強烈要求,專家們又開設了「家長課堂」,給家長講了十堂課。少男少女課堂是未成年人教育,是根據他們的成長期而講授的;家長課堂是成人教育,內容自然要豐富和深刻些。迄今,我們已有了一整套供孩子和家長分別學習的讀物《青蘋果叢書》〉,是十多年來一批專家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與實踐經驗的總結。希望家長朋友用這套叢書與孩子共同學習,陪伴孩子走好青春期這段艱難的人生路程。2,理解少男少女交往的四大功能少男少女的交往不僅可以,而且必須。遺憾的是,迄今為止,仍有太多家長和老師還在用「早戀」這根大棒圍追堵截孩子與異性的交往,其結果是適得其反。禁忌只能加劇饑渴感,壓制只能助長好奇心。須知,少男少女處在十多年的「性待業期」,性衝動、性壓力甚至「性風暴」困擾著孩子,如果他們沒有正大光明的途徑去緩釋,就會從歪門邪道上去釋放。少男少女的交往,擔負著青春期成長和走向成熟的特殊任務,這種任務是不能等到成年之後再去完成的。(1)愉悅身心,增進健康今天,應試教育的壓力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它剝奪了孩子的金色童年,黯淡了孩子的花季天空,他們有做不完的作業,考不完的試。然而,孩子生性是要玩樂的。兒童時,父母盡量陪孩子玩,哄著玩,買玩具給他們。可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不聽哄,也不愛玩具,更不願與父母玩了。他們跟誰玩呢?今天的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當玩伴,只好在家庭之外找同齡夥伴玩了。為什麼同齡的異性夥伴之間最好玩?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由體內性激素註定他們成為不同的性別磁場,女孩是陰極,男孩是陽極,發生陰陽互吸的「磁場反應」。磁場中的性素、情愫給孩子們帶來特殊的滋養,使少男少女在一起的遊樂活動更富有情趣:唱歌、跳舞、過生日、逛馬路、聊天。。。。。。無不有異樣的感受。「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成年男女不也有這樣的體驗嗎?世界上許許多多高雅的文體活動都是為男女共同參加而設計的:交誼舞、探戈、華爾茲、花樣滑冰、男女聲二重唱等等,多麼有趣,多麼優美,誰能從中看出什麼低級趣味嗎?學校應儘可能組織有少男少女共同參加的文體活動。誰家的孩子有這樣的機會在大庭廣眾之中、光天化日之下參加這樣的活動,誰家的孩子就更陽光、更健康,就不需要偷偷摸摸轉入地下去約會異性,也不必到網吧去享受虛擬的異性交往之歡。兩年前,國家教委就指示中小學生不必再做第七、第八套廣播體操,小學生應跳集體舞,中學生可跳探戈、華爾茲。這是為什麼?因為「性待業期」的少男少女需要正大光明地通過男女接觸釋放性壓力。跳集體舞要手拉手,肌膚接觸,跳交誼舞還有身體的接觸,這不就是一種光明正大地釋放性壓力的方式嗎?「公開放電,比較安全,私下放電,十分危險;集體放電,很是安全,個體放電,難免危險。」智慧的教育者們如是說。希望家長朋友們在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後,積極支持和創造條件讓孩子們參加集體活動。例如,節假日鼓勵孩子約上親戚朋友、鄰居同事的異性同齡夥伴出去玩耍,體驗異性交往的快樂。(3)完成第二次斷乳期,為今後的戀愛擇偶做早期準備家長們都記得孩子第一次斷乳吧?那時他(她)哭呀、鬧呀,多可憐你也得給斷奶。那麽,「第二次斷乳期」呢,是指性心理的斷乳。女孩到達青春期,成為陰極磁場,不自覺地被身邊那個陽性磁場吸引。那是誰呢?那就是她的父親。人們通常可以發現,青春期的女孩在父親面前的表現很矛盾:她羞澀躲避,但同時又對父親充滿神秘和好奇,欲求親近。一位優秀的父親可能成為女兒心中第一個異性偶像。兒子到了青春期,對母親也有同樣的性心理表現。這是少男少女青春發育初期對異性家長的眷念和對同性間家長有所排斥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女兒長期「戀父」或兒子長期「戀母」,形成所謂的「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那就會造成性心理發育不良,影響到他們今後與同輩異性之間的交往,甚至形成擇偶偏向。所以,作為父母,應當儘早地幫助孩子把青春期的磁場指向儘快轉移到同齡異性身上去,這個過程叫做「第二次斷乳」。此時,孩子沒有談婚論嫁的目的,不承受「搞對象」的壓力,坦然從容地走進異性世界,去見識異性朋友的千姿百態,去發現同輩異性與長輩異性之間的差別,同時,體察到哪類異性與自己比較「投合」。如果這種交往與未來戀愛擇偶有什麼關係的話,那就是為戀愛擇偶進行早期「訓練」。前面講到,一個人不能等到考試再讀書,而是先讀書,再考試,就是這個意思。你們的孩子將有一天去和一個異性建立天長地久的夫妻關係。建立與維護夫妻關係的智慧、能力、技巧什麼時候學習和訓練?那就是現在。如今很難想像,一個不曾在青春期有過充分、自然的男女交往的青年人,到他(她)20多歲就突然懂得怎樣物色對象和建立幸福婚姻了。看看今天某些大學生吧!他們中學時代不惜「寒窗苦讀」,到了大學則瘋狂戀愛,動輒同居,把同居當做練習本,合則留,不合則散,由此造成了多少身心傷害?大學校園的悲情故事甚至毀命慘案,難道還不能喚起今天中小學生家長們的思考嗎?更有些青年男女,不曾練習過男女交往,貿然與初識的異性成婚,把婚姻當成了練習本,輕率結婚又輕率離婚,此類悲劇屢見不鮮。因此,我們建議把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交往視為「早練」,而不是「早戀」。既然是練習,父母就別那麼緊張,孩子也不作肯定。家長要指導孩子把握分寸,不做冒險的事。但這個練習的過程是不能缺少的,否則將以什麼知識與智慧去應對正規的人生「考試」呢?須知,在婚姻大事上的「考試」若不及格,比任何一次中考或高考失敗的後果都要深遠得多。近年來,有大量遭遇戀愛挫折或婚姻失敗的男女去尋求心理援助,其實,心裡援助只能幫助他們應對失敗的後果,而失敗的原因則多半在於當事者對戀愛、擇偶、婚姻的無知和缺少異性交往的實際經驗。所有這一切,都在提醒今天的男孩女孩,將來做夫妻和做父母,就像將來去求職謀生和做專業人士一樣,需要儘早學習知識和技能。這一學習的階段即青春期是不可錯過的。(3)消除不良情緒,維護心理健康少男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例如:「體像障礙」,即不悅納自己的外表;學習壓力;人際關係摩擦;父母不和造成家庭氣氛惡化等等。煩惱中的孩子,就像掉入一個泥坑,必然痛苦掙扎。此時多麼需要一條「救命繩」將其拉出泥坑。誰來提供這條「救命繩」?當然首先應當是父母。然而,今天的父母們,很少有人能走進孩子的心扉,理解孩子在泥坑中掙扎的苦境。家長們大概認為,既然孩子交給了學校,就由學校負責心理疏導吧。可是你們知道,學校有一兩個心理輔導老師,哪裡能夠及時幫助每一個有心理需求的孩子呢?一個班主任負責五、六十個學生,哪裡能那麼仔細地發現每個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每天在孩子身邊的父母,難道不應當更及時地了解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嗎?可是,家長們普遍地將目光聚焦在孩子的考試分數或作業本上,忽視了分數背後更重要的問題。那麼。究竟是誰在提供甚至充當著救命繩救助著那些處於困境中的孩子?那就是同齡的朋友,周圍的同學,尤其是異性朋友或同學。為什麼異性同學最能起到「救命繩」的作用呢?那是因為異性同學帶著其性別磁場,給予困境中的夥伴特有的「性愫」和「性愫」的滋養。當你的孩子處於煩惱與困頓中,異性的搭救往往是最及時而有效的。這就是為什麼煩惱中的青少年更渴望異性的友情。一位異性走進對方心扉,給其幾句安撫的話,也許並無多高水平,但那種話語來自同齡人之口,最能設身處地;來自異性之口,具有強烈的「磁力」。就這樣,困境中的同伴如獲救命稻草,茅塞頓開,心曠神怡,很快脫離泥坑,走上正軌。不錯,此時的一對,頗顯親密無間,但家長們不必緊張和擔憂其「早戀」。只是此時此刻此地,你的孩子急需對方救助;但當其走上正軌,漸漸感到手中的「救命繩」不再有用,於是信手拋掉了。這就是為什麼在心理困境中萌生的異性之情往往脆弱短暫,它無需持久,也不應當持久。但這種友情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往往是家長和老師難以替代的。作為家長,應當感激救助你孩子的異性同學,而不應當去斥責甚至羞辱他們。正是獲得了這樣的救助,你的孩子才避免了從心理困擾到心理疾病,才無需去求助心理醫生。然而,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異性交往太過敏感,常常以成年人的偏見去誤導孩子。有位母親到「青蘋果」諮詢室來求助,稱她的兒子上學期成績下降,情緒欠佳,虧了有位女生上門來給兒子補課,陪他上學放學,兒子情緒很快好轉,期末考試成績名列前茅。這位母親心裡很是喜歡那個女孩,說她長得俊,學習又好,家裡還是知識分子,於是就「默認」了。可是她發現,這學期那個女孩再也沒來了,常陪他兒子上學的是另一個女孩。這位母親很是失落,她問「我的兒子會不會像他爸爸那樣是個花心大蘿蔔?」諮詢專家反問這位母親:「一個小姑娘給你兒子補補課,陪他幾天上學放學,你就默認了,你默認什麼?默認你家的兒媳婦搞定了?是你早戀還是你兒子早戀?」這位母親不過是直白地講出了自己的荒唐想法,像這類敏感多疑乃至誤導孩子的父母,可能大有人在呢。(4)提升智慧,促進孩子自尊與自信心的發展青春期是孩子智慧增長的高峰期。腦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男性和女性在智商上並無差異,但智力結構和發展方向上有所差異。一般來講,男性比較長於邏輯思維、抽象記憶,地理方位感強;女性長於形象思維、機械記憶,女性的語言功能一般強於男性。男女各有優勢,但優勢背後是劣勢。男女在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切磋,有利於優勢互補,克服性別帶來的智力局限,為今後選擇專業和職業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所以,現代文明國家,一般不再保留男女分校的傳統,因為女性也有機會進入男性的傳統職業領域如工程師、律師、政治家等,而男性也可選擇傳統上屬於女性的職業如辦公室文員、護理、幼兒教師等,這就大大拓寬了現代男女的擇業範圍,以適應職業市場的變化。青春期又是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確立的關鍵期。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最怕丟面子的事是在其喜歡、在乎的異性面前遭遇打擊;反過來說,他們在其珍愛的異性面前總是努力「掙表現」,以獲取好感,滿足自尊的需要。那麼,家長們知曉孩子有了要好的異性同學時,應當持有何種態度呢?你們有沒有發現,你的兒子十來歲時,還不講究衣著,甚至不注意清潔衛生,蓬頭垢面也不在乎。你批評訓斥也許都不曾管用。但有一天,你看到兒子偷偷地在鏡子面前端詳自己,對衣物、用品也開始講究起來。為什麼?也許已經有一雙眼睛在注視著他;那雙眼睛是異性還是同性?多半是後者。在此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某重點中學重點班高二年級的一位男生小馬,原本學習成績優秀,初中畢業時與同班一位女生被保送到這個重點學校。但從高一年級下學期開始,小馬學習成績迅速下滑,一年來,已是三門功課不及格的劣等生,他把全班的期末考試的總平均分數拉下來,害得這個班從先前的年級第二降到第末。同學抱怨、老師批評都不管用。 第二學期寒假,2月14日,西方的情人節,那天正是周末,同學們返校開班會。散會後大家一窩蜂擁進情人卡商店,有的買三五張,有的買十張八張。這位「劣等生」也隨大流進了商店,轉來轉去,最後買了一張情人卡。躊躇良久,決定送給與他一起保送來的那位女生,班裡的學習委員小周。小馬在小小卡片上寫下兩句肺腑之言:「我想和你做朋友,但願你不會拒絕。」小周拿到這張情人卡,頓覺尷尬。該怎樣回答他呢?他學習成績這麼差,想與我交朋友,什麼意思?小周回到家,忍不住把這張卡片給媽媽看了。她媽媽在大學教心理學,見到女兒的表現有些迷茫,便笑著對女兒說:「你是班裡的學習委員,不覺得有責任幫助這位男生嗎?再說,我看卡片上那兩句話沒什麼毛病。人家求助於你,或許欣賞你,期待你,有什麼不對?你應當回答他。做朋友便是幫助他的機會。」有了母親的開導,小周勇敢地回贈了小馬一張情人卡,在詩情畫意的小卡片上也寫下了整整齊齊兩行字:「我很願意和你做朋友,希望從下學期開始,我們共同努力學習,你要追上班級的步伐啊!我相信你能夠再現你初中時代的輝煌,加油吧!」小馬收到這張寶貴的卡片,內心感動至極。開學時,他遞給了小周一封長長的信,傾訴了他內心的悲哀:「高一下學期,父母鬧離婚了。媽媽下崗後,爸爸又在外邊有了女人。他們分手後,父親本應每月付300元撫養費,但三個月後他就人間蒸發了。媽媽無力承擔我的學費和生活費。我只好向爺爺奶奶求助,他們都是退休工人,生活也很清苦。從那時起,我就感到自己成了別人的包袱,整天想著如何自力更生。我看到麥當勞有招聘廣告,就去應聘。人家要我出示身份證,可我還不到十六歲啊!我有時想退學算了,但又不捨得離開這麼好的學校。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就是初二曾經說過永遠愛我的那個女生,有一天與一個男生親熱地走在大街上,從我身旁走過去連個招呼都沒打。那一刻,我連活下去的勇氣都快要喪失了。擺在我面前的似乎有兩條路:一條是離開這個城市,到一個誰也不認識我的地方去打工養活自己;另一條是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好讓爺爺奶奶不再背我這個沉重的包袱。。。。。。」。小馬在信的末尾寫道:「是的,我現在是班裡最差的男生,拖了班機的後腿,對不起老師和同學們。但是,請你相信,從下學期開始,為了你,我要成為班裡最優秀的男生!」小周收到這封信也非常感動,她把信給母親看了。母親對女兒說:「你看,少男少女之間的友情原本很美好,它給人巨大的激勵。這個男生,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爹媽,都沒有下決心成為班裡最優秀的男人,為了你,要成為班裡最優秀的男生。這就是青春友情的價值,不值得你去行動嗎?」我多麽希望在座的家長朋友們都有這位母親的胸懷!然而,人們常見的情形卻是:當父母發現女兒書包里有那麽張小紙條,好似如臨大敵,如遇洪水猛獸,定要女兒供出是哪個流氓乾的。其結果如何,大家可以想像。總之,少男少女的交往,是青春期不可延緩的任務,父母應當幫助和督促孩子認真去擔當。3,關於友情和愛情講到這裡,也許家長朋友們會說,那就不管了,讓他們去交往吧。其實,不是不管,而是要會管,即指引他們走正確的友情之路。要告訴孩子們,青春期建立異性友情是極有意義的。一個人可能在二十多歲都還未經歷愛情,但一個二十多歲的成年人,在其青春期連異性的友情都不曾體驗過,那該是多麼遺憾的事。青春友情是什麼?是開放的、不保密的,不需要拉鉤說「永遠」的,無須天長地久的責任承諾。青春友情可以是在異性同學之間自由分享,「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麼,從友情到愛情,有無截然的分界線?答案是「沒有」。世界上無人說得出來這個界限。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關於結婚年齡的法律規定,但卻沒有關於愛情年齡的標準。每個人的成熟早晚不同,機遇不同,遭遇愛情的年齡也不可能相同。從古至今,既有「青梅竹馬」之愛,又有青年壯年的熱戀,還有夕陽黃昏之戀,同樣可以美好。不過,愛情比起友情來,是更加成熟和穩定的異性情感,它具有專一性和排他性,不可與第三者分享。愛情一般是以終身結合為歸宿的。因此,愛情需要巨大的投入,時間、精力、智慧乃至經濟。青春期正是愛情資本的積累期,是愛情之路的探索期,是投入愛情前的準備期。愛情應當是一種美好的、激發雙方進取向上的力量。兩個相愛的人,一定是彼此珍惜、相互鼓勵,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雙方因為有愛情的激勵,定會使自己變得更優秀,更完美,值得對方愛。如果是這樣的愛情,無論發生在什麼年齡,都值得祝福。然而,如果兩人宣布相愛,有了愛情,但其表現卻是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甚至逃學曠課,轉入地下,做出傷害自己和對方的蠢事,那,只能證明他們之間根本沒有愛情,不過是相互利用或只為滿足肉體上的需要而已。「我愛你」怎樣變成了「我害你」呢!這樣的所謂「愛情」,簡直是對愛情的褻瀆。青少年由於缺乏教導和指引,做出褻瀆愛情的荒唐事,例子不勝枚舉。家長們面對孩子說他(她)愛xxx,直接的反應不該是懷疑愛情本身,而是要詢問和提醒孩子以什麼行動來證明愛情和兌現愛的承諾。「聽其言,觀其行,促其進」,就是家長們面對少男少女之情應有的態度。因為父母無法規定孩子在什麼時候萌生愛情。在我國,關於愛情的積極意義缺乏宣教,媒介大力渲染不正當的兩性之歡,使成人把孩子們之間的純潔美好的愛情探索當作洪水猛獸,使得「我愛你」三個字要麼成了兒戲,要麼導致無恥。今天,該是為「愛情」正名、對少男少女實施關於愛情的科學和正確婚戀觀教育的時候了。三,建立「三道防火牆」,維護少男少女的身心健康在青春期人生教育實踐中,最具爭論性的問題是關於避孕知識的講解。我們知道,即使在甚為開放的美國,面對大量少女懷孕墮胎乃至少女做媽媽的現實,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艾滋病襲擊青少年的現實,自由派和保守派就該不該大規模向學生傳播避孕知識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自由派學者及社會人士主張大力推廣避孕套,鼓勵「安全性交」;而保守派則主張推行「禁慾教育」,倡導婚前貞潔,婚後忠誠。美國性教育孰是孰非,我們很難判斷;而對近年來我國青少年中性冒險行為的增多,少女懷孕以及感染性病艾滋病的事例屢見不鮮,究竟是講「禁慾」還是講「安全套」,也在學術界、教育界、公共衛生界和計劃生育部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在「青蘋果」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提出了關於建立「三道防火牆」的概念,至少在「青蘋果」專家團隊和部分教育合作者中得到了基本認同。第一道「防火牆」就是防止未成年人的性關係,即教育18歲之前的中學生,如何做到「潔身自愛」。對這一點,家長朋友們應當理直氣壯、開誠布公地對孩子講。18歲之前不能參加公民投票是因為沒有達到本民族所規定的成熟標準,中學生不能發生性關係也是因為其心理、社會、經濟方面均不成熟,無法承受性關係的後果。「春天就忙春天的事」,是每個青春期少男少女都應當懂得的人生規律。在講「潔身自愛」時,我們不能否認少男少女的性慾望和性衝動,這是本能的生理現象,不受大腦和意志支配。但如何去應對慾望和衝動,則是要通過大腦和意志去回答、選擇和行動的。男女性器官的接觸,並不是排解性慾和性衝動的唯一方式,而是人生伴侶相愛的特定方式。因此,必須告訴青少年,除了性器官接觸之外,還有其他釋放性壓力的方式,如升華、自慰、轉移注意力、積极參与有異性在場的文體活動等等。還要說明,性慾作為一種本能現象,與食慾和睡欲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可以延擱、轉移、消解。一個人30天不吃飯和不睡覺會生病或死亡,但是30天沒有滿足性慾的成年人既不會生病也不會死亡。這樣的講解是為了消除青少年的疑慮。此外,還要把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可能帶來的N個消極後果講明,讓孩子明白「為什麼」。第二道「防火牆」就是避孕和緊急避孕。我們希望所有18歲以前的孩子都安全地呆在第一道防火牆之內,但有的孩子卻不能絕對達到我們的希望。事實表明,越來越多的小勇士翻牆而過了。我們難以預料究竟哪些孩子會越牆,所以還是需要給他們再建一道安全網。在講解「生命的孕育和誕生」這一課時,孩子們已經從光碟上直觀地看到了精子與卵子結合的情景,並且得知,如果父母不可以生第二個孩子的話,用哪些方法可以阻擋或避免精子與卵子見面,以及萬一它們見面了,可以在72小時內用緊急避孕丸清除受精卵等等。這一課我們是以成年人的計劃生育為背景的,不會讓孩子感到是在針對他們,或贊同他們發生性關係,所以他們不會有羞怯感、觸及隱私感或意欲嘗試之感。他們得到關於避孕與緊急避孕的知識,「有備無患」,大多數孩子會在將來用上,個別孩子也許會在禁不住冒險時用上。至於避孕套的用法,口服避孕藥的具體使用之類,就不在我們的課堂上講,只是簡單提及。這類教育對未成年人來說,帶有一定的隱私性和個性化,不宜大張旗鼓宣講。個別學生需要知道避孕和緊急避孕如何實施,應當向計劃生育工作者、醫院或藥房的專業人員諮詢。第三道「防火牆」就是講解如何終止妊娠。也是在生命教育課上,我們講到避孕失敗的問題。首先講到各種避孕手段都不是萬分可靠的,因此,如果有性生活的妻子,發現自己未按時來月經,要儘快到醫院做檢查;如果檢查出懷孕了,又不可再生孩子,就選擇做人工流產,終止妊娠。根據現有的醫療技術條件,3個月之內終止妊娠相對安全。儘管人工流產並不是控制生育的好辦法,只是避孕失敗後不得不採取的補救措施,但三個月內去終止妊娠,畢竟比大月份引產安全些。我們還需要提及大月份引產對孕婦可能造成的傷害。總之,我們既要幫助孩子建立道德屏障,又要把科學的信息向他們轉達,讓他們真正做到「知情選擇」,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健康。在「三道防火牆「的講解中,我們也分別根據初中、高中、大學的不同學生情況作不同程度的講解。對於那些涉及隱私的敏感細節,我們建議不在課堂上講,而是由心理輔導老師和校醫對個別有需要的孩子單獨講。其實,這類敏感話題由家長對孩子講最適宜。四,青春期性教育,誰該擔當主角?在履行青春期責任教育的責任中,關於學校和家庭誰應當唱主角的問題,直到現在仍未明確。北京海淀區某學校在2000年曾發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少女殺嬰案。一個17歲的高二女生懷孕了,她自己不知道,家長沒看出來,老師也未發現。這個女生就在她的卧室把孩子生了下來。她慌亂中擰斷臍帶把嬰兒扔出了窗外。這一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震驚:一個17歲的高中生,物理、化學乃至天文宇宙的知識都不少,惟獨不知自己身體的奧秘,不曉得生命是如何孕育和誕生的,更不懂得生命是不能扼殺的,殺害生命是犯罪的。這個孩子不得不為她的犯罪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並承擔刑事責任,被判關進少年管教所勞教兩年。然而,人們不禁要問:誰來為這位少女的無知承擔責任呢?學校嗎?家長嗎?《青蘋果》刊物編輯部曾組織了專家、校長、家長、學生就此事件進行討論、得出了如下基本一致的看法。1. 關於性與生命的基本知識,作為科學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應當在學校統一傳授,列入正式的課程表,從小學開始循序漸進地講授。然而遺憾的是,國家教育部迄今都沒有青春期性教育的課程指南,也未設置相關專業來培訓此課程的教師。「性教育」究竟歸德育處管還是歸體衛處管,還在內部爭論。教育部曾經不止一次地下發過關於「青春期教育」的文件,但總是含糊其辭,導致下面各行其是。我國「計劃生育法」中的第13條規定過於籠統,未對青春期教育的性質作確定的說明。加之應試教育的壓力,青春期教育的有無和優劣,不在學校業績的考核之內,大多數學校不重視。因此,那位17歲少女的悲劇,應被視為教育部門、學校和家長共同「瀆職」的後果。目前,「瀆職」的老師和家長何其多,少女悲劇還在日益增加之中。2.青春期教育中的性心理和性行為教育,是較為個性化並帶有隱私性的教育,主要應當由父母來承擔。由於每個的孩子性發育的早晚和發育程度都是有差別的。因此,在學校講解了性生理、性道德、性健康的一般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家長還必須針對自己眼前的孩子發育狀況、表現出的疑慮、接觸網站信息的情況、與異性交往的動向甚至性冒險的跡象等等,通過與孩子敞開心扉的交談,共同探討一些與心理、情感、愛戀以及選擇終身伴侶有關的問題。由於父母與孩子關係的親密性和自然性,家庭氣氛的輕鬆性,談論隱私問題更適宜些。如果父母覺得有些問題比較容易引起孩子心情緊張或敏感,可以選擇在與孩子一同做某種家務時,不經意地放出話題,即使談話進行不下去時,雙方都不會覺得尷尬,因為手頭的活兒還在干,也很容易找個岔子轉移話題。有些關於情感與性的話題,可以借讀報或看電視時得到的信息巧妙地開頭,與孩子討論報上或電視中的人物或事件,這樣不會讓孩子感到與自己有關而難為情。父母還可以坦誠地向孩子講自己年輕時的經歷、經驗和教訓,讓孩子加以評論。在這種民主與平等的家庭氣氛中,孩子更容易輕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談出自己的感受與疑問,父母就更容易了解孩子的「秘密」,而不用去做偷看日記、偷聽電話之類的不文明、不尊重孩子的舉動了。顯然,家庭中性教育和人生教育的條件是學校不具備的。一個班主任,面對四、五十名學生,他只能講一般知識,很難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張三所需要的信息,也許是李四不需要的;而李四所需要的知識,也許張三早就有了。目前,學校青春期教育的內容,普遍落後於孩子的現實與需求,更得通過家長去彌補了。這就需要讓家長首先學習青春期的相關知識,以便勝任教育者的角色。在北京、天津、重慶、成都、廣州等地舉辦的「青蘋果家長講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當然,由於種種情況,也有的家長不能或不善於與孩子溝通。孩子迫切需要得到的信息或行為指導乃至要採取某種應急措施,就得由諮詢專家出面詳細講解和幫助了。這時,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校醫室或社會上專門為青少年服務的機構所承擔的角色,就顯得極為重要。總之,包括性教育在內的青春期人生教育,其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永遠健康、幸福。凡是符合這一目的並有助於達到這一目的的工作,學校和家長都應當努力嘗試。學校、家庭、社會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要。所以,近幾年來,「青蘋果」教育項目的重點已轉移至家長,學校也對此十分支持。但家長承擔主要責任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完)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女孩在青春期對喜歡自己的男孩總是反感?
對青春期少女有哪些「過來人」忠告?
別把14歲的困惑拖到40歲
如何看待法國電影《花容月貌?
青春期的變化

TAG:青春 | 父母 | 子女 | 溝通 | 青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