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家小兒推拿

小兒推拿療法

孩子感冒是讓家長最頭疼的事情,尤其是5歲以下的孩子,一來不配合吃藥打針,而來經常吃藥又怕帶來副作用。其實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給孩子推推揉揉、拿拿捏捏、摩腹,就能替孩子擋住感冒的襲擊。

一、防治孩子感冒的四種手法是:推坎宮穴、推攢竹穴、揉太陽、揉耳後高骨穴。

(一)推坎宮穴:又叫分頭陰陽。眉心至兩眉梢成一橫線為坎宮穴。推法為用兩拇指面自眉心向眉梢分向推動30-50次。此種手法可疏風解表,止頭痛,醒腦明目。適用於感冒發熱,頭痛,哭鬧不安,驚風,屈光不正。

(二)推攢竹穴:又叫開天門。該穴位於兩眉中點到前髮際的豎小直線。推法為以兩手拇指自眉心向上至前髮際,交替直推30-50次。此種手法作用可疏風解表,止頭痛,鎮靜安神。適用於感冒發熱,頭痛,精神不振,驚嚇不安。

(三)揉太陽:眉後凹陷處為太陽穴。揉時用兩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在眉後凹陷處揉動30-50次。此手法此種手法作用可疏風解表,止頭痛,清熱明目。適用於外感發熱,頭痛,目赤腫痛,驚風,視物不清。

(四)揉耳後高骨穴:該穴位為乳突後緣和髮際交界的點。揉時用兩拇指或兩中指指端在耳後乳突(高骨)後緣凹陷處揉動30-50次。此手法可疏風解表,鎮靜解煩。適用於感冒發燒,頭痛,神昏煩躁,驚風抽搐。

二、治療其它病症的推拿方法:

(一)迎香穴:鼻翼兩側外緣、鼻唇溝凹陷中。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稱揉迎香。次數30-50次。

主治鼻塞流涕。臨床應用:鼻為肺竅,穴居兩側,揉之能宣肺氣,通鼻竅。用於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呼吸不暢,多與清肺經、拿風池合用。

(二)百會穴:位置、頭頂正中線於兩耳尖連線的交叉點。操作:用拇指按或揉或掐,分別稱按百會、揉百會、掐百會。次數按30次:揉50-100次。

主治:頭痛、驚風、目眩、驚癇、脫肛、遺尿。臨床應用:百會為諸陽之會,按揉之能安神定驚,昇陽舉陷。治療驚風驚癇、煩躁等症。多與清肝經、掐揉小天心等合用:用於遺尿、脫肛等症,常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合用。

(三)風池:位置在乳突後方,頸後枕骨下大筋外側凹陷中。操作:用拿法,稱拿風池。次數5-10次。

主治:感冒、頭痛、發熱、目眩、頸項強痛。臨床應用:拿風池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若再配合推攢竹、陷揉二扇門等,發汗解表治理更強。多用於感冒頭痛、發熱無汗或項背強痛等症。

(四)天柱骨:位置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稱推天柱骨。或用湯勺邊蘸油或水自上而下刮。次數100-500至皮下瘀紫。

主治:項強、發熱、驚風、嘔吐。臨床應用推刮天柱骨能降逆止嘔、祛風消熱。主要治療嘔吐、噁心和外感發熱、項強等症。治療嘔惡,多與橫紋推向板門,揉中脘等合用,治療外感發熱、頸項強痛等症,多與拿風池、掐揉二扇門等同用。

(五)膻中穴:位置,兩乳頭連線之中點。操作:中指揉稱揉膻中。兩拇指自穴中向兩旁分推乳頭,名為分推膻中,又稱開胸。用食、中指自胸切肌向下推至劍突,名推膻中。用食、中、無名三指沿胸骨上下摩擦,稱擦膻中

主治:胸悶、吐逆、喘咳。臨床應用:膻中穴為氣之會穴,居胸中。胸背屬肺,向下推能寬胸理氣,止咳化痰。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胸悶、吐逆、痰喘、咳嗽均有效。治療嘔吐、噁心常與內八卦、橫紋推向板門、分腹陽陰等合用:擦膻中常用於寒喘及風寒咳嗽:治療熱喘分推膻中,常與推肺經、分推肺俞等合用:治療談吐不利揉膻中常與揉天突、按揉豐隆等合用。

(六)中脘:位置肚臍正中直上4寸,或胃脘處。操作:用指端按或掌揉,稱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稱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於喉下,或自喉往下直推至中脘,稱推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鳩尾,又稱推三焦。次數揉按50次,摩5分鐘,推300次。

主治:腹脹食積,嘔吐泄瀉。臨床應用:按、揉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常用於泄瀉、嘔吐、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多於按揉足三里、推脾經等合用。

(七)推腹:操作:沿肋弓角邊緣向兩旁分推稱分推腹陰陽。次數:分推200次,摩5分鐘。

主治:腹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

(八)七節骨:位置:命門至尾椎骨端(長強),成一直線。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別稱推上七節或推下七節。次數約100次。

主治:泄瀉、便秘、痢疾、脫肛。臨床應用:推上七節骨能溫陽止瀉,多用於虛寒腹瀉、久痢等症。推下七節骨能瀉熱通便,多用於腸熱便秘、或痢疾等症。若腹瀉屬虛寒者,不可用本法,恐致滑泄。

(九)龜尾:尾椎骨端: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稱揉龜尾次數約100次。主治泄瀉、便秘、脫肛。

(十)脾經又名脾土:位置拇指橈側緣或拇指羅紋面。操作:醫者以左手握住患兒的之手,同時以拇、食指捏患兒拇指,使之微屈,再以右手拇指自患兒拇指指尖推向板門為補,反之為瀉。來回推為平補平瀉,為清補脾經。次數100-300次。臨床應用於:小兒體虛,正氣不足,換斑疹熱病時推補本穴,可使隱疹透出,但手法宜快,用力宜重。

(十一)肝經又名肝木:位置食指掌面(或食指末節羅紋面)。操作:左手握患兒的手,以右手拇指掌面自患兒食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由食指根向指尖方向推為清肝經。次數:100-500次。

主治煩躁不安、驚風、目赤、五心、煩熱、口苦咽乾等。臨床應用;1、清肝經能平肝瀉火,熄風鎮驚,解憂除煩。常用於驚風、抽搐、煩躁不安、五心煩熱等症。2、肝經宜清不宜補,若肝虛應補時則需補後加清,或以補腎經代之,稱為滋腎養肝法。

(十二)肺經:無名指掌面(或無名指節羅紋面)。操作:持患兒左手向指尖方向推為清,稱清肺經:向指根方向推為補,稱補肺經。次數100-500次。

主治:感冒、發熱、咳嗽、胸悶、氣喘、虛汗、脫肛。

(十三)大腸又名小三關或指三關:位置: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又有本穴為商陽穴之說。操作:左手托患兒之手,右手食、中指夾住患兒的拇指,以右手拇指的橈側從患兒食指尖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大腸。次數:100-300次。

主治:腹瀉、脫肛、痢疾、便秘等。臨床應用:1補大腸能澀腸固脫,溫中止瀉。用於虛寒腹瀉、脫肛等病症。2清大腸能清理腸道,除濕熱,導滯積。多用於濕熱些,食積滯留腸道,身熱腹痛,下痢赤白,大便秘結等。

(十四)小腸:位置:小指尺側赤白肉際,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線。操作:向指根推為補,反之為清小腸。次數為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澀、水瀉、遺尿、尿閉等。

(十五)四橫紋又名四縫。位置;掌麵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操作拇指甲掐,稱掐四橫紋:或四指併攏自食指中節橫紋處推向小指節橫紋,稱推四橫紋。次數:掐5次或推100次。

主治:疳積、驚風、氣喘、腹痛。臨床能退熱除煩散瘀結。

(十六)胃經: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節。操作:旋轉為補,稱為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胃經。次數100-300次。

主治:歐惡暖氣、煩渴善飢、食欲不振、吐血衄血等。臨床上多與清脾經、推天柱骨、橫紋推向板門等合用,治療脾胃濕熱,或胃氣不和所引起的上逆嘔惡等症。若胃腸實熱、脘腹脹滿、發熱煩躁、便秘納呆,多與清大腸、退六腑、揉天樞、推下七節骨等合用。臨床上還可以與補脾經、揉中脘、按揉足三里等合用,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納呆腹脹等癥狀。

(十七)板門:位置:手掌大魚際平面,在大指本節下0.5寸,相當於魚際穴處。:操作:指端揉,稱揉板門,自拇指根推向掌根或反之,稱推板門。次數100-300次;

主治:食積、腹脹、嘔吐、泄瀉等。臨床應用:揉板門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滯,運達上下之氣,多用於乳食停積,食欲不振或暖氣、腹脹、嘔吐等症。板門推向橫紋能止瀉:橫紋推向板門能止嘔吐。也可以治療疳積。

(十八)內八卦:位置,手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橫紋約2/3處為半徑作圓圈,分內八卦:操作分逆運內八卦和順運內八卦。次數100-300次。

主治:咳嗽痰喘、胸悶鈉呆、腹脹嘔吐等症。

(十九)小天心:位置:大小魚際交接處凹陷中。操作,中指端揉稱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稱掐小天心。

主治:驚風、抽搐、煩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澀、斜視、目赤等症。臨床上揉小天心能清熱鎮驚、利尿明目。主要用於心經有熱所致的目赤痛、口舌生瘡、警惕不安,或心熱移與小腸之小便段赤等症。

(二十)三關:位置,前臂橈側,陽池至曲池成一條線。操作:用拇指面或中指食指面自腕推向肘,稱推三關:自拇指外側端推向肘,稱為大推三關。次數300次。

主治:氣血不足,病後體弱,陽虛肢乏及風寒感冒等症。臨床應用:主治一切虛寒病症。對風寒感冒、怕冷無汗或疹出不透等症,多於清肺經、推攢竹、掐揉二扇門等合用。

(二十一)天河水:位置:前臂正中,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腕推上肘稱清天河水。次數300下。

主治,發熱。臨床應用:1、清天河水性涼,較平和,能清熱解表,瀉火除煩,主要用於治療熱性病症,清熱而不傷陰。多與五心煩熱、夜啼等症。對於感冒發燒、頭痛、惡風、汗微出、咽痛等外感風熱者,也常與推攢竹、推眉弓、揉太陽。等合用。

(二十二)六腑:位置前臂的尺側,陰池至肘成一直線。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面自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次數300次。

主治:高熱、煩渴、大便秘結等一切實熱症。臨床應用:退六腑性寒涼,能清熱涼血、解毒,對溫病邪人營血,臟腑鬱熱積滯、壯熱煩渴、腮腺炎及腫度等實熱症均可應用。本法與推三關為大驚大熱之法,可單用,亦合用。如高燒煩渴、發斑等可單用退六腑。如寒熱夾雜,以熱為主,則可以退六腑六數,推三關四食數之比推之:若以寒為重則推三關六數,退六腑四數之比推之。

(二十三)兩扇門:位置掌背食指與中指與無名指根交接處。操作:拇指甲掐,稱掐二扇門。拇指偏鋒按揉,稱揉二扇門。次數掐5次,揉50次。

主治:驚風抽搐,身熱無汗。臨床應用掐、揉二扇門能發汗透表,退熱平喘,是發汗效法。

(二十四)一窩風:位置,屈腕,手背掌根中凹陷處。又稱外一窩風。操作:指端揉,稱揉一窩風,次數50次。

主治:腹痛、腸鳴。

(二十五)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下三寸,脛骨旁1寸。操作:用拇指端作按揉法,稱揉三里。次數50次。

主治:腹脹、腹痛、泄瀉。臨床常與捏脊、摩腹等配合作為小兒保健。

(二十六)湧泉:位置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操作:用拇指向足趾方向推或揉,稱推湧泉或揉湧泉。次數50次。

主治:發熱、嘔吐。

(二十七)二龍戲珠:位置,前臂之正面。操作,以右手拿小兒食指、無名指,左手按捏陰陽兩經穴,往上按捏至曲池,寒證重按陰經穴。最後左手捏拿陰、陽二經穴處,右手拿小兒食、無名指搖動。次數10-20次。功用:溫和表裡,鎮驚搐。

主治:寒熱不和,驚恐抽搐。

(二十八)打馬過天河:前臂內側、腕橫紋至肘橫紋(曲澤穴)一直線(總筋一條線)。操作:先運內老宮,然後用左手拿患兒二指,用右手食、中、無名指指面蘸涼水,由總筋穴起,沿天河彈打至曲澤穴止:或用食、中二指指面蘸涼水,有總筋穴起沿天河彈至曲澤穴止。次數,10-20次。功用:鎮驚、退熱、通經、行氣。

主治:惡寒發熱。

(二十九)黃蜂入洞:操作,用食、中指指端在小兒兩鼻空下緣揉動。次數:50-100次。功用:開肺竅、通鼻息、發汗解表。

主治:鼻塞不通、發熱無汗。

(三十)運水入土:操作,用左手拿住小兒四指掌心向上,右手拇指指端由小兒小指根運起,經過掌小橫紋,小天心到拇指根止。次數50-100次。功用,健脾助運,潤燥通便。

主治:瀉痢、疳積、消化不良、便秘等。

(三十一)運土入水:操作與運水入土相反。次數50-100次。

主治小便赤澀、頻數,少腹脹滿。

(三十二)天樞:位置,臍旁開2寸。操作,以食、中指揉或拿,稱揉天樞或拿天樞。次數50-100次。主治:腹瀉、腹痛、便秘、腹脹、食積不化。
推薦閱讀:

育兒保健真的好亂
小兒推拿,在「清肝經」「清心經」的順序方面非常困惑。到底是從指尖推到指根,還是從指根到指尖?
怎麼害得寶寶越長越瘦,2到6歲幼兒最多見,到底怎麼辦?
推拿抉微

TAG:大家 | 推拿 | 小兒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