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如何讓學生從一個只知道接受愛的人,意識到在生活中要付出愛的關鍵在當老師問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請舉手。」「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的請舉手」這兩個問題是同學們沉默了。我在處理這一部分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後在小組裡討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同學們為什麼沉默了?」「從課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得出當時課堂上很沉默?」

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課堂沉默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讀一讀。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讀出沉默的語氣。

4、讓學生積累摘抄體現課堂沉默的詞語,句子。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議代講,事半功倍。沉默中使得孩子們領悟出最為可貴的東西:不能只會接受愛,享受爸爸媽媽給我們的愛,更應該懂得關心父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他們帶來快樂。

但是上完課時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聯繫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等這些生活小時。讓學生主動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了。

這節課中學生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文本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1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在這節課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文本。在學生大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時順利地進入文本。「針對阮恆的這些表現你有什麼問題嗎?」讓他們自己深入研讀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

這是一篇特別感人的文章,我將純真的感情基調貫穿全文,讓學生通過對朗讀中感情基調的把握來進一步理解課文,達到對課文的深入體會和理解。因此,我通過創設情境、想像畫面、默讀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淡到感人,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過程。

讓學生讀中悟情,把盡量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多讀多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從不同方式的朗讀中感悟課文想像課文描寫的情境,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這樣也充分展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讀描寫獻血過程這一部分,勾畫出描寫阮恆動作、神情的語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學生評議,激勵讀,創設情境讀,讓學生明白阮恆獻血時內心很複雜。學生在此時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全班互助互學,共同探究阮恆的內心世界,體會阮恆雖然說以為獻了血自己就會死去,但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堅持獻血的可貴品質。

語文教學要「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老師在學生理解全文後,用滿含激情的語言進行熏陶感染:「小阮恆的鮮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體內,她慢慢地睜開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將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讓她感到了這世界的溫暖,是朋友使阮恆勇敢地舉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戰勝面臨死亡的勇氣。他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然後發問:「同學們,你們現在的心裡有著怎樣的想法?最想說些什麼?」於是學生有的談自己讀了這個故事以後的感受,有的對阮恆說些什麼,也有的對小女孩說些什麼。這一設計著眼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利於學生學習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發揮。充分體現了「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理念,從而實現「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一目標。

《七顆鑽石》教學反思2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著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像力。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在於,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像力。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1、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

2、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於讀書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中我讓學生再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畫出學生最感動的語句,並思考是什麼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然後讓學生再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立足之出,指導學生感情朗讀,並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總結出如何將課文讀得又感情,如何去體會課文所蘊涵得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得同時習得讀書得方法。

這一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今後應該改正: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松後緊的課堂節奏。

2、讀書指導上有點不到位,過渡型語言不簡潔明了,有些不準確。

我會用汲取本節課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用於以後的課改之路上。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教學反思集

《亡羊補牢》教學反思1

在教學《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時,我根據課文思考題「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麼想的?後來又是怎麼想怎麼做的?結果怎樣?」設計了表格,讓學生自學課文,收到了良好效果。

出示表格以後,請學生自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填表格。

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填表,克服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歸納學生死記的弊端,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學獲得了知識,學會了學習。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說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驚弓之鳥》課後反思

今天執教了《驚弓之鳥》,回過頭來反思一下,這堂課有不少得失之處。

先來談談收穫。首先,今天學生的表現非常棒,完全入境了,盡情地與文本展開了對話。當我向邊飛邊鳴的大雁採訪時,「雁小姐,你為什麼飛得這麼慢呢?」徐寧馨悲傷地說:「我上次被一支箭射中了,傷口還沒有癒合,每扇動一下翅膀都痛徹心扉。」我深情的說:「是啊,怪不得你飛得如此緩慢!」「雁先生,你叫的聲音為什麼如此凄慘呢?」另一生:「因為我與同伴失散了,孤零零的,我多麼需要同伴的幫助啊!」「我邊飛邊鳴,希望有同伴能聽見,來幫幫我,可是這麼長時間了,還是每人來幫我!」我適時評價:「此時,你又孤獨,又害怕,多可憐啊!你還想什麼呢?」「我擔心著會不會又有一支箭射上來,這下我可要完了!」「下次再聽到弦響,我可要快點飛高些!」學生完全把自己當作了大雁,想大雁之所想,悲大雁直所悲,充分展現了孩子們獨特的感悟,同時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在隨後的理解更羸的兩句話,用因果句練習說話時水到渠成。

教材在更羸的分析之後戛然而止,魏王聽了之後會有什麼反應呢?這成為了教材的留白之處,運用這個空白,讓學生說說魏王可能還會說些什麼。學生思考了片刻後,精彩的點評此起彼伏,紛紛借魏王之口談出了自己的體會。「更羸,你真不愧是我們魏國的射箭能手!」「更羸,你不但有精湛的射箭技術,還善於觀察、分析。我要封你做大將軍」(真是慧眼識英才)「更羸,你真是名不虛傳啊!」(已經佩服的五體投地了)「更羸,你是我們魏國的驕傲!」……學生們積極性完全調動了起來,講起來滔滔不絕。

其次,我抓住「更羸是古時侯魏國有名的射箭能手」為突破口,引導學生深思探究,為什麼說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中,尋求答案。在為什麼說是「嘣」置大雁於死地的討論中,引導學生分析更羸分析的一段話,明白課文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在質疑把大雁嚇下來的本領人人都有,更羸的本事到底高明在何處的問題探究中,引導學生再次與文本進行對話,明白更羸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過程,層層深入,跌宕迴環,一次又一次地設疑,激起學生的求知慾,綻放思維的火花,揭示成語蘊涵的寓意,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其次,在課外拓展上,所選用的《戰國策》中關於「驚弓之鳥」的片斷,為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而選用古文段落。由於學生看不懂,而效果低下。

此時,突然想起竇桂梅老師主題閱讀的教學理念,何不由此生髮,讓學生收集成語,分層閱讀呢?如:以弓箭為線索:《杯弓蛇影》、《一箭雙鵰》、《百發百中》、《箭在弦上》;以射箭能手為線索:《后羿射日》、《紀昌學射》、《百發百中》;以成語的出處為線索:《戰國策-楚策》。

《畫楊桃》教學反思

在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指導者、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教材,機智地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靈活地加以引導,課堂上教師能夠機智的處理問題,會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的機智是課堂的靈魂。在教學中由於自己的教學不夠機敏,致使課堂上的許多亮點沒有爆發出來。我認為在課堂上需提高引導的機智和評價的? 

如果我能及時讓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說法進行評價,說說你是否同意他的觀點,學生就會各抒己見,說明自己的看法。課堂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思維產生碰撞。同時也進一步地深化文章的主題:當別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樣時,不要忙著發笑,要看看人家是從什麼角度看的。

二、提高引導的機智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它可以讓學生雜亂的思維變的有序、深刻;同時也能使知識的掌握更具條理性。而我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恰恰忽視了對學生的引導作用。如當學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不是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敘述,而是在複述課文時。我這樣處理會更好:再找一個學生用概括的語言說說主要內容,然後引導,我們在說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能用簡短、概括的語言敘述就會更好,而你好像是在複述課文內容。這樣一引導學生就知道如何說文章的主要內容,對其他同學也起到指導的作用。

再如,在教學理解老師的一段話時,如果這樣處理學生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些。讓學生把老師說的這段話都來讀一讀,再談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學生的思路就會更清楚,理解起來會更順暢。在指導學生朗讀時,當發現學生讀的並不理想時,教師加以示範朗讀,效果就會不一樣。

通過上《畫楊桃》一課,我認為自己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自我提高:

1、深入鑽研、挖掘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處,提高評價的能力。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我將在這門藝術的殿堂中不斷提高。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創設一個類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錢裝滿整間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本課的學習。

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就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懂,讓學生先參照課文提示,明確學習要求,獨立閱讀、思考,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全班學生交流、討論。

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開闊學生的思維。如:畫出《山深藏古剎》《十里傳蛙鳴》。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第二單元反思集

《翠鳥》教學反思1

【教學設計方面】

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很重視讀書。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感悟和積累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然後通過模仿或重組的訓練加以運用,從而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習作能力。這種「讀書──感悟──積累──運用」的有序設計,使得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層層深人,富有實效。其中「感悟」是關鍵環節,它是讀的目的,又是積累和運用的基礎。在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對語文文字的感悟。如《翠鳥》一課中,讓學生交流、討論:課文有哪些描寫值得我們學習?把你喜歡的句子讀一讀。從而品味課文用詞的精當、描寫的生動形象。但從效果看,學生找出了文中精彩的描寫,但由於忽略了對「課文有哪些描寫值得我們學習」的探究,因而學生對句子的感悟層面較淺。由於感受不深,朗讀時情感表達顯得不夠充分。

【學生活動方面】

擺正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精練巧妙的設問,緊密有致的課堂組織,使得學生在課上有大量的時間和機會進行聽說讀寫議等活動,語文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如《翠鳥》一課中,讓學生動手畫圖,通過還原圖形檢驗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扮演自然博物館講解員,通過語言重組和表達訓練,進行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凸現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能。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使朗讀更生動、表達更準確、想像更豐富、思維更活躍。採用合作學習的形式,旨在生生互動中多元收集信息,但如何使小組學習不流於形式,對學生合作學習進行有效的組織,促使每一位學生在小組內均有表達機會,並挖掘學生差異資源,在優差生互動中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教師技能方面】

善於運用表揚、鼓勵方法來激勵學生,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參與氛圍,使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並能較好地控制教學進程。注重對學生潛能的挖掘,學生的聰明和智慧被老師激活、在教學中形成一個個不小的高潮,使課堂充滿了活力。美中不足的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反饋有時未能及時回授,例如《翠鳥》一課中學生質疑:作者描寫翠鳥的外形為什麼先寫爪子?問得精彩!可惜老師始終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放棄了一個激活學生思維、學習寫作技巧的好時機。開放性的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具備靈活機智的教學應變能力,開放性的現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具有進取心的教育者都會認識到提高自身教學素質、培養良好教學技能的重要性。

《翠鳥》教學反思2

《翠鳥》這篇課文通過描寫翠鳥的外形、活動和居住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抓住事物的特點來寫,是本課值得學習的地方。要學習作者在介紹翠鳥的外形時,抓住顏色鮮艷,身材小巧玲瓏的特點,寫了翠鳥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紹翠鳥的活動特點時,抓住「貼」、「一眨眼」、「注視」、「蹬」、「叼」、「剎那間」表現了它的機靈和動作敏捷。滲透愛護自然的思想也是本文的目的,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動物也應該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學生思維的特點是直觀性強,中年級學生尤其如此。於是,我利用課件設計了讓學生根據預習所得給翠鳥上色和模仿課文介紹插圖中翠鳥的外形的教學環節。這樣做一是可以檢查學生是不是準確地理解了外形描寫這部分,頭腦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鳥形象;二是這樣做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三是訓練說的能力。

在教學翠鳥等魚、捕魚的部分,我以「誰能用自己的朗讀把翠鳥的機靈、敏捷讀出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讀的過程中以「聽你讀,我感覺不出翠鳥飛得快?」、「魚兒跑走了」等語句鼓勵學生再練讀。同學們通過練讀,體會到「清脆」、「疾飛」、「一眨眼」、「輕輕地停」、「一動不動」、「蹬」、「叼」、「剎那間」應該如何變化讀。再進行比賽讀,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中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引導學生讀中感悟。

愛心是人天生應該具備的,學生心中更是充滿了愛。本組的主題是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因此,在課文結束時,我故意問學生:「這麼可愛的翠鳥你想不想擁有。」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不想」「怎麼不喜歡?」「不是,是因為太愛,不能讓它失去自由。」還有同學提到了直播威海中倡議大家關愛白天鵝,為無處覓食的小鳥送一把米的活動。多好的孩子,關愛小動物已經成為他們的共識。我無須多言了。

《燕子專列》課後反思1

一、「閱讀」的層次要清晰

把教學感受深刻、有創意、效果好或失敗的課例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的喜人變化如實準確地記錄下來,並分析、研究這些案例可以幫助教師解決具體教學問題。在教學第三段時,由於是四年級的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狀況,我調整了教學的內容。在充分理解「人們為燕子作了什麼?」這一問題後,進行感情朗讀指導時,大膽地鼓勵學生去正確評價他人。在評價他人和自己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內容,並通過自己的朗讀呈現出來。但是,在今天的展示課中,由於是四年級的學生,在第三段的理解上,層次不夠清晰。應該是「自讀──交流──再讀──展示讀(評價)」的過程,而在實際課堂中,將「學生的交流」與「學生的再讀」進行了兩次,這沒有必要,並且沒有起到深入理解的作用。因為學生在第一次交流中,已經是十分充分了。所以「讀」的層次顯得不是很清晰。

二、抓住閃光點,推動教學進程

俄國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說過:「對於我,作曲是一種靈魂的表白。」音樂,是一門心靈的藝術,語文教學,是一門塑造心靈的學科。它們共同打動人心靈的東西便是「情」。善於「抒情」、「煽情」的語文老師,會使他的語文課堂魅力無窮。當我們在課堂上用心靈去撥動孩子的心靈時,我們的課堂中就會流淌出音樂般美妙的旋律。這是我要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美、美的語文教學。

當然,教師的教學設計是「死」的,而課堂上的學生是「活」的。有時候,我上課上考慮的只是教案、環節、過程。其實,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狀況,應根據課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動教學的進程。視學生的學情,一邊上課,一邊調控、創造、發展、適應。對學生各方面發解得越充分,教學的主動性就越大。

這節課一下,有的老師就對我說:「楊老師,你上課真有激情,整個身心和課堂融進去了。」、「你的過渡語是這樣的自如,對學生的評價很有針對性,具有個性化的語言,讓學生有發展,讓我們聽得有意思,不疲勞。」其實,這也是我們平時在教學中認真鑽研教材,整合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把課改專家的思想轉化為教學實踐,產生的良好的效果。只有平日里有了豐厚的積累,才能讓一節語文課上得如行雲流水,收放自如,師生共長。

《燕子專列》教學反思2

事後,我對這件事情進行了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教師也應該改一改自己的教學思路了,假如這節課我用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引入,如:出示生字「專、列」,學生正確讀出字音後,再解釋這兩個字的含義,既讓學生理解了「專列」的意思,又激發了學生課前預習的慾望,還能把學生的思維拎進課堂,豈不是一舉三得嗎?可是,由於自己備課的疏忽,忽略了學生的成長、進步,差點兒就被學生給個下不來台,看來,學生並不是總給老師留「面子」的。雖然自己當時靈機一動,順利的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可畢竟讓人虛驚一場。為避免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以後的教學,我、我們都該好好動動腦筋了。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反思1

第多惠斯指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試問教育者要激勵、喚醒和鼓舞什麼呢?當然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求知慾望以及思維的活躍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將如何引導學生由被動地、靜態地學習轉變到主動地、動態地學習狀態呢?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話給我很深的啟示。他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彆強烈。」既然學生有著如此強烈的願望,教師為何不給予滿足呢?因此,在《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結合課文內容精心設計導語,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探求、發現。本課我在開課環節作了如下設計:學生觀看課件展示小村莊原來的美麗景象和洪水來臨後的變化。在學生對剛才看到的情景意猶未盡之時教師問道:「你看到了什麼?」學生紛紛發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條小河,小河的水唱著歌向遠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樹伸展著茂密的枝葉,形成濃濃的綠蔭。」「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發洪水了,小村莊里的房子、大樹都被洪水沖走了。」「我發現就連斧頭也被洪水沖走了,清晨洪水退去的時候,小村莊不見了。」教師進一步引導:「同學們,看到這兩種不同的景象你現在心裡怎麼想?」學生踴躍回答:「太可惜了,那麼美的一個村莊竟然會在一場暴風雨中消失,簡直太不可思議了。」「我感到很難過,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莊怎麼那麼經不住洪水的侵襲呢?」趁學生心有疑問之時,教師趁熱打鐵:「同學們,就那就帶著你最想知道的問題去細讀課文,看看從中你能發現什麼?」學生此時已經不知不覺由一個發現者轉變成一個研究者的角色,教師給每個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使他們人人都能把課文讀上幾遍。學生置身於自我思索、不斷發現的情境之中,學文前自己提出的問題自然也會憑著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只要學生善於鑽研、發現,課文對他們永遠是新鮮、活躍的生命實體。

看到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真令人高興。但課堂上發言的僅僅只是一部分學生。儘管教師在提問的覆蓋面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於40分鐘的局限,仍不能使全班每個學生均得到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教育家陶行知說得好:「只要把兒童解放出來,小孩能辦大事,也能互教互學,自己當『小先生』。」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把學生編排成學習小組,並在學習過程中把個人自學、同桌商量、小組討論、合作研究、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給每個學生創造各抒已見的機會,使他們在討論中提高,在合作中競爭,在交流中發展。在尋找小村莊被洪水沖毀消失的原因時引導學生先根據以往學習的經驗,歸納出學習方法。然後引導學生讀後自行在課文中畫出有關語句,組織四人小組討論,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發言的機會。最後進行全班交流,由小組推選出一個代表發言,充分發揮集體作用,集思廣義。在學生分組討論的時候,我在行間巡視,俯下身去跟學生輕聲交換意見,與他們平等談話,共同磋商,並激勵他們組組競爭,看哪一組說得好,在全班交流時,我鼓勵小組代表積極發言。學生沉寂的心活躍起來,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鑽研討論的行列中去。討論時,每個孩子對問題都有一個基本看法,滔滔不絕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觀點不一致時,他們就產生爭論。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正確,他們就再回到課文中去,再進行一番鑽研,直到找到問題的真正答案。全班交流時,課堂又營造出活躍的氣氛,每一個學生都躍躍欲試,可以說,這時學生的思維完全達到最佳狀態。

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語文課程標準中一項重要地要求,也是學生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句子深刻的含義,悟出課文蘊涵的深刻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激活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個性化地朗讀。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哈姆雷特」都不盡相同,因為每一個讀者都給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賦予了獨特的感情色彩。在本課設計時給學生創設了優美的情景,讓他們先感受小山村的美。又在讀文的基礎上想像小山村空氣甜潤、森林鬱鬱蔥蔥、鳥語花香的舒適感覺,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生很容易激發起朗讀的慾望。在學習過程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課件引導學生感受語句蘊涵的感情。採用個人讀文、評議讀文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朗讀興趣,鼓勵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出自己獨特的體驗。

語文綜合化是當今語文教學改革的趨勢,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本課是一篇具有現實意義的文章與當今中國以至於全球環保問題有著密切的關係。本課的課後就安排了環保問題調查的綜合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到教材與生活的緊密聯繫,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生實際。在課的結束環節中安排學生交流搜集的環保問題資料一方面鍛煉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因為學生要查閱資料、分析數據,綜合運用到數學、科學、品德與生活等學科的相關知識,在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過程中也是對這些學科知識的一個整合過程。在環保行動這一環節中,請學生根據搜集到的資料結合本課小村莊被洪水沖毀的教訓,談談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自己對社會問題的思考,談自己的打算。在說的過程中,就是學生對自己社會責任的一個認定,造福社會的憂患意識、熱愛自然的真摯感情就在小小的心中開始萌芽了。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教學反思2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通過寫一個小村莊的人們無節制地亂砍濫伐樹木,使周圍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最後受到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從而告誡人們要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平衡。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語言樸實,但寓意深刻,讀後耐人尋味,是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和指導學生朗讀的好課例。因此,在備課時我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文中蘊含著的道理」做為主要教學目標。圍繞著這個教學目標,在讀准字詞並初步感受課文內容後即以「老師想提一個問題,這節課我就提一個問題。你們有信心答對嗎?要想答對我的問題,你們得好好讀讀課文。該怎麼讀呢?你們先猜猜我會提什麼問題,按你們猜的問題使勁兒鑽研,鑽研得越透徹越好。」在學生再讀課文後接著揭示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心裡是什麼滋味?本想借著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地認真地去讀課文並深刻地去領悟每一句話所蘊含的道理,然後再以「如果這個小村莊還有人活著,你想對他說些什麼?」來進行說的訓練,最後再進行一些拓展練習,為學生補充一些資料。可惜,正當大家深入地理解課文時,本節課卻不得不戛然而止。

課後一直覺得很遺憾,留了個小尾巴。但細細一想,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樣的一篇言簡意深的課文要想在40分鐘內既深刻地去領悟每一句話所蘊含的道理又能感情地朗讀也決非易事。要想訓練得更紮實,只能慢慢地去引導,反覆地去體驗,深刻地去感悟。

有人說,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只有在挫折與困頓中不斷反思才能成長,但我是個唯美的人,當好一名教師,擁有一節無撼的課是我永遠的追求。

《路旁的橡樹》教學反思1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這是人教版第六冊教材的課文,是著名教育家蘇霍娒林斯基寫的。考慮到在一節課里要基本完成教學內容,我為四年級的孩子選擇了這篇比較短小淺顯的課文。儘管評課的老師給了我很多鼓勵的話語,但我想起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保留自己的判斷!老師們為了鼓勵我才盡量說優點,我自己知道,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有一些遺憾。這隻能說明,我的臨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現場調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而思考和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捷徑。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課的過程全部攝下來,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的話,一定會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真正做到順學而導。

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預料的不一樣的。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異的。這就決定教師必須敏銳地察覺他們的思維過程,從錯綜複雜的信息中提煉最值得探究的教學問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揣摩、感悟、體驗、想像去解決心中的問題,把學和教、預設和生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風箏」飛得多遠,「線」永遠在老師的手中。在教學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來指導學生理解全文,但是,由於疏漏了讓學生說感受的環節,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從學生閱讀的心理規律上來看,學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後一句,而是寫工程師和工人們沉默的話。在對學生學情的估計和及時調整策略上,我顯然缺乏教學機智。我想在探究「工人們和工程師為什麼嘆氣」這個問題前,還是應該先讓學生解決「馬蹄形」是什麼形狀,從而對課文意思有一個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讓樹,還是把樹砍了吧?」這個問題,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爭辯思維,更有興趣地去讀書。

因此,教學是要充分預設的,同樣的教學內容,到不同的班級去教,過程也是不一樣的,教師最要緊的是現場靈活的調控能力。在細節上,還有很多毛病,比如一開始自己也有些緊張,說明缺少實踐鍛煉的經驗;對多媒體課件的操作不夠靈活,導致不小心把後面一張幻燈片提前放了出來;對時間的控制不夠完美,導致教學出現了幾十秒的多餘時間,又讓學生提問,使教學又終點回到了起點;對板書的設計雖然比較有新意,但是當時考慮到時間,漏了「和諧畫卷」這幾個詞,我想如果加上,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總之,在辛苦的過程里,我們會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課題、上課都是一樣。我想起一個朋友的話:「做一棵會思考的蘆葦」吧!在過程里,我們感受著快樂!同時我也要感謝我們這個團結協作的大集體。

《路旁的橡樹》教後反思2

《路旁的橡樹》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棵粗壯、結實、挺拔的橡樹的故事。在南北的兩座大城市之間,準備修建一條公路。在公路應該延伸過去的地方,工人們遇到一棵高高挺立著的橡樹。為了保護這棵橡樹,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經過精心的設計,在不改變築路計劃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樹邊拐了一個馬蹄形的彎兒,既保住了這棵橡樹,又圓滿地完成了築路計劃。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一草一木的珍惜,讚揚了工程師和築路工人的環境保護意識。

文章語言質樸,情節簡單,所反映的人們的行為非常高尚。從築路工人與工程師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們保護橡樹的行為完全是自發自覺的,換句話說,保護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意識。這篇課文的另外一個突出特點是,通過對一件尋常小事,處理卻不尋常的作法的描寫,讀者在讀後內心受到震動和感染,自然而然地增強自己的環保意識。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環保意識、愛護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二是通過具體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心情。本文教學的難點是理解「築這條路的人一定有一顆高尚的心」這句話的含義。

經過了一個多星期的準備,教案一改再改,還製作了相應的課件,教學的設計在頭腦里過電影似的放了多遍,想努力營造出理想中的課堂,但理想與現實總是有一定的差距。以下是幾點反思:

一、多種方式落實詞語教學

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只有教活了,學活了,才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在《育人三部曲》中曾經說過:兒童大腦的自然屬性要求,對他的智力培養須直觀形象中,首先是在大自然中進行,使得思維由具體形象向著這個形象的信息「加工」轉換。如果脫離大自然,從一開始學習起就只感知詞語,腦細胞很快就會疲憊,以致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給他的工作。因此,他常常把學生帶到大自然這本百科全書里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課堂是令人神往的,但我們無法把每一堂課都把學生拉到大自然中去,所以得藉助媒體等有效手段,給學生創設情境,加深理解與記憶。新課伊始,我先給學生欣賞了筆直平坦的公路和高大的橡樹的圖片,然後讓學生到課文中尋找相關的詞語,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增加了感性的認識,當讀到平坦、挺拔等詞語時,頭腦中會顯現出相關的畫面,對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是很有幫助的,相信這種聯想,也會延伸到他們今後的學習中,看到類似的畫面,會很自然地把這裡學到的詞語運用到自己的語言中去。另外,課文中有一個很生僻的詞:鍥子。我查了相關的詞典,發現裡面的解釋是越解釋越模糊,其實這是我們在建築工地上常見的木釘子。於是,我到學校的建築工地找了一個鍥子,當學到這個詞時,給學生展示了實物,讓學生一看就非常明了,也懂得了語言反映的就是我們整個生活。

二、留足空間實現多元解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作為三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但對文本內涵的深層理解,離不開老師的引領。這篇課文的主旨是培養學生環保的意識。對於這一點,相信每一個學生讀完文章,都會被文中建築工人這種自發的保護環境的行為所打動,但我們要的不是語言上的巨人,最困難的是怎樣把理解落實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我覺得課文中最後一句中對於高尚的理解,可以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反覆地出現這一段話,讓「高尚」一詞在學生的心靈上打上深深地烙印。一開始,讓學生質疑,他們對高尚一詞是不太理解的,然後通過研讀課文,體會工程師內心複雜的思想鬥爭,特別是理解他如果選擇砍去橡樹,也一樣可以得到讚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讚美,但最後卻作出了這樣的選擇,讓學生懂得,高尚並不是非要是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這樣的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掙扎中,能讓好的思想佔上風就是一種高尚。

另外,在讀建築工人和工程師說的話時,讓學生補充詞語,想像他們是怎樣說的,學生讀法不一,把課文中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自己的解讀中明朗化了。

三、人文性與工具性並舉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縱觀這一冊實驗教材,審視我們新課程下的課堂,凸現了人文性,淡化了工具性。記得前幾天參加小學語文的培訓時,虞哲中老師曾經講過:現在的課堂要呼喚工具性的回歸。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回歸到以前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著重字、詞、句的訓練,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而是要努力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因此,在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美好的行為時,除了讓學生感受他們品格的高尚,還不失時機地安排一些語言訓練。看著這個彎曲的馬蹄形進行說話練習,讓學生想像風中的橡樹在跟人們說些什麼,這樣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像箭一樣筆直的公路上,這唯一的馬蹄形的彎,昭示了築路工人高尚的心靈,又讓學生在說話練習中,錘鍊了文字的準確性,提高了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四、聯繫生活拓展語文外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我們在課堂里大談特談環保,可是學生走出課堂卻依然我行我素,那麼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敗。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把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課堂,讓學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發現多姿多彩的美。因此,在學完課文之後,我布置了這樣兩個作業,一是了解建水月亭大橋時花大量的資金移香樟樹的事例,二是了解身邊保護環境或破壞環境的事例。把學生的視線從語文之河引向廣闊的生活之海,而不再只是在課堂里紙上談兵的蒼白。

只要是真實的課堂,就會有遺憾。雖然自己也努力過,想離完美更近一些,但回頭審視自己的課堂,還存在著許多不足,現列舉幾點:

1、可能是理解課文時每一個一個環節都緊密聯繫,所以在分析課文時,過於注重了對文本的解讀,卻忽略了朗讀的訓練,如工程師與築路工人沉默不語時的場面,如果能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體會,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一開始我出示了作者蘇霍姆林斯基的介紹,目的是想讓學生明白,寫這篇文章的年代是在距今三四十年以前,以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因為那時,我們都和《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里的人們一樣,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還沒有環保意識的覺醒,以體會作品中人物的高尚,但後面的閱讀理解中卻忘了這一環節。

3、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自感放手不夠,老師扶得還較多。對於略讀課文,如何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很困惑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1

評課稿 2010-08-21 21:58:22 閱讀505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燕子》教學反思 1

《燕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鄭振鐸的作品,通過描繪燕子的外形、飛行和停歇,讚美了燕子給春天帶來了勃勃生機。這篇文章應該說中國散文的名篇之一。這篇文章不僅詞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寫的「神」了。

一上課,我清唱學生非常喜歡的歌曲《小燕子》,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引領學生走進《燕子》。

課文第一段描寫了燕子的外形,寫得簡潔明了。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燕子的特點,再讀出燕子的活潑機靈。學生很快找到了它的特點,但朗讀時只注意燕子的活潑機靈,沒能讀出味道,讀出燕子的可愛。教學時,應讓學生體會燕子的可愛,帶著自己對燕子的喜愛之情去讀課文,情真意切,自然能讀好課文。

課文的第二段寫了美麗的春景,寫得真是相當相當的好。教學中,我設置了一個情景:先讓學生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的景物,再出示老師寫的一段文章,也是描寫這些景物的,不過寫得比較簡潔,然後讓學生比較。學生認為書上寫得好,我不服,要求學生講出充分的理由來說服我,先四人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學生情趣高漲,學得非常投入。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文中譴詞造句的精妙。再指導朗讀,學生自然能讀出美感來。

設置情景,一遍遍地引導學生髮現——思考——美讀,他們很有興趣。也許這就是哲學家休姆所說的「習慣性期待」吧,當孩子們期待的是與以前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時,他們立刻會產生想要弄明白的心理,從而也就產生學習興趣。這樣我想到我們老師要經常變換教學方法,不停地玩玩魔術,這樣會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燕子》教學反思2   

課堂是一個富於變化的時空,主體、客體、本體、媒體等隨時都處於不斷轉換之中,如果教師為「圓滿」完成預定教程而一味搶時間、趕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則學生必然只能跟著教師亦步亦趨,何談主體地位和愉快發展?我在教《燕子》一課時,是這樣解題開講的——

師:我知道咱們班上有幾位女同學名字中有「燕」字。

(學生在底下高興地報出了名字)

師:大家知道她們為何用「燕」作名字嗎?

生:我想是因為燕子很美麗。

生:因為燕子非常活潑可愛。

生:因為燕子是一種益鳥,也是人類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歡燕子。

師:由此可見,人們非常喜歡燕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燕子》這篇課文,看看鄭振鐸先生筆下的燕子能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說到底,教學設計畢竟只是教師在課前的一種單向預測與規劃,無法絕對符合實際進展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施教時切不可墨守成規,而必須靈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課制宜、因生制宜,做到在隨意之中顯現匠心,既使師生水乳交融,也令課堂情意濃濃。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1

語文教學,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這是新課標中明確規定的,所以在《詠柳》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這一特點,在課前,通過讓學生收集有關柳樹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詩歌的特點,出示直觀的插圖,再現詩歌意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課的識字教學中,我充分發揮「主人」意識,讓學生自己觀察字的結構,然後小組討論怎樣記住這些字,從中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貫徹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課標精神。

另外,我讓學生在學詩歌中練習寫話,讓學生藉助自己所收集的圖片,先說後寫,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想說什麼就寫什麼。從中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2

聽《詠柳》課後的反思 

近日,我校開展了「人人獻一節好課」活動,其中,我校焦老師執教的《詠柳》一課呈現出一種新型的、和諧的課堂氛圍,引起了我的反思。

焦老師在執教《詠柳》中,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讓同桌的兩個學生互相讀,糾正字音。在開始之前,焦老師說到:「請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你認為他(她)讀得好,你就學學他(她),你認為他(她)讀得不如你,你就幫幫他(她)」。一時間,兩個小夥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讀開了,有的說:「這句話應該這樣讀……」,有的說:「請你來教教我吧!」全班62個學生,每一個孩子都積極、主動,他們情緒高漲、熱情投入,形成了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動態教學過程。

課後,焦老師的那句話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際,孩子們津津有味讀書的情景,一直浮現在我的眼前,我聯想起自己的教學,深刻地反思著。

焦老師的成功之處在於:

1、尊重、讚賞每一位學生。「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全班62個學生,難免有學業成績不夠理想的學生,面對班級中的後進者,老師不是報怨指責,不是輕言放棄,而是尊重每一位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你認為他(她)讀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護了那些後進生同學的自尊心,又體現了老師的善意關懷和對每一位同學的尊重、期待。當然,對於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老師也不失時機地給予讚賞、鼓勵,「你認為他(她)讀得好,你就學學他(她)」,能夠得到同學的讚揚、學習,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興的事情嗎?

2、善於挖掘課程資源,發揮學生的潛力。新課程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課堂中,教師正是利用課堂中的學習資源,讓生生互教互學,形成了平等的、民主的教學模式,在學習中,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儼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師,而那些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況,很好地處理了教師的「教」與「學」的關係。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每個新課程實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絕的學生,尊重那些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在教學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談,更應該是一種落實,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讓每一個學生都多一份真誠的笑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進步與發展,這或許就是「幫幫他(她)」給我的啟示吧!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3

《春日》之反思從教以來,從來沒有如此的經歷:同樣一篇課文在同一學期連續執教七次!因此得到許多從來也不曾有過的感受,想來有必要記錄在案,以備後忘! 

一、尊重自己的願望,選擇《春日》

在我看來,每學期必上的一堂教學公開課,肯定是每一位老師非常重視的一件大事,作為剛進城北的我更是如此!眾所周知,要上好一堂課,課文的選擇絕對是相當關鍵的一步!本學期剛一始,選擇什麼課就擺到了我的工作日程中,然而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方面自己對許多課文研究不深,沒有獨到的見解,走前人的老路顯然是一件意義不大且沒有激情的事;另一方面,城北小學語文教壇高手如林,開出來的教學交流課都是另人讚嘆不已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我卻隨隨便便選擇一課,那顯然會影響學校的聲譽,這種事也千萬不可為的。怎麼辦?語文書翻過來又翻過去,實在是拿不定注意。有一次,觀摩了省優質課評比的錄象課,發現一位老師上的古詩《江雪》挺有意思,我就想:古詩詞浩瀚無邊,我能否在這裡頭下點心思,找點突破?於是馬上翻到《古詩四首》認真閱讀起來!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當第五、六次讀到《春日》時,我腦海里忽然靈光閃現,出現了一幅美麗的春光圖,當時我就想,能否讓學生讀了詩歌之後進行繪畫,詩畫結合,深入理解詩意?基於這種簡單的衝動,我開始有點興奮,馬上找到師傅及其他老師徵求意見。在她們的鼓勵、支持與指點下,我作出了教學《春日》的決定!

二、一塌糊塗的試教,沒有動搖我的信心

現在說「信心」可能帶有一些誇張的嫌疑,因為許多人會想:萬一當初正式公開課再次失敗,看你還談什麼信心?倒也的確如此,如果再次失敗,那麼,也不必談信心,也就更沒有今天的所謂的反思了。暫且不說這個,首先感謝第一次痛苦的坐在505教室後面堅持聽完我試教的我的藍美鳳師傅以及所有五年級語文老師,如果說我的信心沒有動搖那是純粹的謊言,真正讓我找回信心並最終有勇氣再一次走上《春日》的講壇的是你們直言不諱的指點以及滿懷信心的期待!針對試教課堂上學生毫無目的的信手作畫及老師的完全失落的引導,藍老師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讓我受益菲淺;夏麗娟老師把自己心中所想一股腦兒說了出來,並急我所急,調動她的孩子為我尋找製作課件所需的材料;其他老師也一個個替我出謀劃策,指點迷津,……這一切的一切都另人感動,是這些老師的共同力量,使我完成了《春日》教學設計的主體輪廓,使我有機會站在更多朋友面前展示春日的魅力,展示自己的風采,展示城北小學集體的智慧!

三、揣著八分信心兩分隨緣,提著擔心,第一次成功執教《春日》

這裡所謂的「成功」指的是比較徹底的實現自己的教學設計,完成教學目標。

由於試教之後緊接著就是學校舉行的「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活動。在我初步修改好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後,沒能來得及進行第二次試教就懷著忐忑的心情再一次走上了《春日》的講台。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自己心中牢牢記住的是課堂上的幾個主要環節,並讀了幾遍每個環節的導語。也沒有細緻地想過學生會有什麼樣的情況,一心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展現出來。從對課堂的預見性來講,我是頭腦一片空白進的課堂,在這堂課中,502班的學生充分地、主動地參與了學習過程,並表現的非常活躍(這一點與蔣老師課前的鼓勵密不可分,在此特別鳴謝),特別是魏來同學的簡筆畫相當到位地表達出《春日》所描繪的意境,而且又恰恰漏畫了春風,這一微瑕卻又被眼尖的田靜怡同學看個正著,並且來到台上寥寥幾筆畫出了一棵迎風招展的柳樹,把「東風」表現得淋漓盡致!說實話,這堂課讓我最深切地感受到502班學生的機靈和可愛,我為所有的老師以前總將他們和調皮搗蛋聯繫在一起而鳴冤(當然,許多時候有部分同學的確很調皮)。我想,學生的積极參与是這堂課成功的一大因素。另外,本堂課給我留下一生不會忘記的是趙老師的眼神,雖然,趙老師沒有機會聽完我整堂課,可是,她那仰著頭,微微張著嘴的投入的聽課的神情顯然給了我極大的鼓勵,趙老師自己可能也沒有發覺,她的神情會給一個年輕老師帶來如此大的力量,因為,我發現,她不論聽哪位老師的課都是那麼的投入,那麼的專註,這也許已經成了她的一個習慣,一個理解人,尊重人的習慣。正是她的理解與尊重,讓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被認可的感覺,一見到她的眼神,我就會產生一種力量,上課就會多出一份激情。在此,向趙校長以及所有認真聽課的同行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並一定向你們學習!

四、面對優秀的學生

參加城關鎮優質課評比時,學校安排的是501班,這個班級的學生語文素養比較高,是城北小學公認的優秀班級。在上課開始的第一個環節,要求將詩歌讀正確時,幾個學生就把古詩讀得有聲有色。面對這一情況,我在後來的朗讀感悟階段,沒有做到進一步的激發提升,也沒有范讀引導,導致整堂課沒有那種螺旋上升的感覺,失去了課堂的立體感,結束後,翁建明老師專門針對這一點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得到很大的幫助!

五、參加區優質課評比,接受專家點評

蓮都區優質課評選提前而至,三年前,我無緣此項賽事,如今,當我站在這一期盼已久的特殊的講台前,心中難免有一些激動,我渴望成功,渴望將自己的水平盡情發揮,渴望得到與會老師、專家的指點以促進自己的進步。擔任本次評委的是區教研室翁建明老師,市教研室趙勝勇老師以及麗水師專小語教黃香源老師。賽後,趙老師認為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學生畫畫評畫這一環節,他認為,這一點是古詩教學的一個新嘗試,比較有創意,另外,他對我的課堂形象以及教師語言進行了比較高的評價,給了我很大的鼓勵。黃老師主要針對古詩文中的一些文學性比較濃的字詞提出了意見,她認為應該讓孩子體會到一種典範與意境,比如「等閑」這一詞語,閑字的用法,在詩中表示隨隨便便,不用費心,她說:「應該讓孩子知道這個字有這種意思,比如毛主席的「萬水千山只等閑」」。和他們的交流,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對詩鏡的把握更加準確了。

六、囿山行,第一次市級公開課的成敗得失

七、送教石牛,投入的感覺真好

八、遠赴天台,親身感受差距

《荷花》教學反思 1

《荷花》這篇課文以「我」的感受力為線索,寫出了荷花的美。

怎樣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的閱讀來欣賞這種美呢?我先指導學生理清了課文記敘的順序: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脈絡。在讀中有所感悟。在學生充分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邊,作者又是怎樣寫荷花的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引導學生把在「看荷花」這節課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勢美、顏色美、動態美,充實到「贊荷花」這節課文中去,再要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課文。最後,我啟發學生想像,化為課文中的「我」,化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臨其境,一陣風吹來怎麼樣,風停了又怎麼樣,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怎麼快樂,小魚告訴我昨夜做的是什麼好夢。

針對這一富有靈性、創造性的誘導,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既是心靈的獨白,又是個性的張揚,使作者、學者、教者融為一體。

《荷花》教學反思2

《荷花》是一篇狀物寫景的散文,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公園裡一池美麗多姿的荷花和「我」觀賞荷花時的細膩、真切的感受,抒發了作者對荷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我在教學時圍繞「初聞花香──再賞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我在課中,力求讓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讓學生思考,討論來解決,學習任務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裡,怎麼讀出荷葉的美來,寫荷葉與寫荷花之間的關係等等,學生的積極性,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雖然也調動了起來,可就是不能達到預設的目標。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導缺乏技巧,還是學生的語言顯得貧乏?與大師於永正老先生的課堂比起來,我的學生感悟總是的淺了許多。我在不斷實踐和總結,現在有了一點收穫,學生的積累顯得貧乏,因而課堂語言的表達也就顯得貧乏。而且學生的積累有了,但是學生的遷移不夠。因而要將閱讀充盈於整個語文教學,加強學生的積累和學會運用。

《珍珠泉》教學反思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研讀,我設計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學思路:

1、泉水的特點。特點:綠、深、清。

我讓學生充分的想像:

那樣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樣清,清得就像 (   )。從而讓學生感受泉水的美,為進一步的朗讀做基礎。具體感受完三個特點後,我創設了讓學生給老師們介紹珍珠泉的水有多美,為學生感情朗讀提供了語言環境。

2、有趣的水泡。

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採用了評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的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接著我藉助學生的表演,讓學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過程的有趣。在這我為學生表達的訓練創設了一個情景:「小水泡們,你撲哧一笑想說什麼?」為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但我發現平時教學中多次強調的標點的問題學生病沒有真正得到重視,所以耽誤了時間。設計時可以改為找了兩個同學讀,在第二個同學讀時我告訴了它讀的技巧,一方面是為引起其他同學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顏六色。

3、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

這時我設計了:你想對珍珠泉說些什麼?作者說了什麼,找到文中的話,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部分中學生強調更多的是前半句。為此我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讚美家鄉的情感。這一部分中學生的情緒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順理成章的設計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盡情的表達。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集第五單元

評課稿 2010-08-21 22:07:00 閱讀481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1

在一次校本課活動中,我抽籤執教了《可貴的沉默》一課。這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感受人間真情」編排的,《可貴的沉默》講述了一個貼近生活、令人深思的故事。結束這節課後,我認真整理了課堂實錄,冷靜地思考,有一些感悟和收穫:

整堂課都是在讀文和悟情中進行。通過對重點詞句和重點段落的讀來體會文中的孩子前後不同反映的根源所在,通過讀,學生主動理解了沉默的可貴之處,這時抓住時機聯繫實際談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愛以及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學生的反映極其強烈,所談的內容極其感人,引起了在場的家長以及全體同學的共鳴。李想,這個平日里從不寫作業的孩子,在和媽媽說自己的心理話時,動情地哭了……為人母的我聽到孩子們那感人至深的話語和稚拙的表達感情的方式,我被深深地感動了……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事,誰說孩子小不懂感情,誰說孩子小不會善解人意,會的,懂的,無論是性格內向的還是外向的,無論是善於表達的還是不露聲色的,他們全懂,全會。這堂課對我對孩子們都是「可貴」的!

《可貴的沉默》教學反思2

《可貴的沉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台,有時甚至牽著他們走。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節課成功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我為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為什麼沉默時」,林東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我沒有批評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換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綜合。」執教本課後我發現:無論是講讀課文還是閱讀課文,,在課堂上教師一定不能忽略讓學生體驗感悟這種情感。學生通過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們才會用心去生活,才會逐漸變成一個有理想的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人對他們的愛,同時知道在生活中處處都要回報愛,付出愛,真正感悟到了愛的真諦。

如何讓學生從一個只知道接受愛的人,意識到在生活中要付出愛的關鍵在當老師問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知道爸爸媽媽的生日?請舉手。」「向爸爸媽媽祝賀生日的請舉手」這兩個問題是同學們沉默了。我在處理這一部分教學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後在小組裡討論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同學們為什麼沉默了?」「從課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得出當時課堂上很沉默?」

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課堂沉默的一句話或一段話讀一讀。

3、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這些句子,讀出沉默的語氣。

4、讓學生積累摘抄體現課堂沉默的詞語,句子。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議代講,事半功倍。沉默中使得孩子們領悟出最為可貴的東西:不能只會接受愛,享受爸爸媽媽給我們的愛,更應該懂得關心父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他們帶來快樂。

但是上完課時我感覺到同學們把這種沉默只停留在「給父母過生日上」。如果能引申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對父母的表現不只是停留在為父母過生日這一件事上,同學們聯繫實際說到:父母每天為我們準備早飯,我們卻總嫌飯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們上學,我們卻從不說「謝謝」等這些生活小時。讓學生主動體驗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省自己對父母的忽略,可能這樣課堂中的沉默就會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了。

這節課中學生感悟沉默,要先讓學生透過文本看清自己,只有這樣才達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1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在這節課上,我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的閱讀文本。在學生大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不斷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感知文本的同時順利地進入文本。「針對阮恆的這些表現你有什麼問題嗎?」讓他們自己深入研讀文本,在思想上、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

這是一篇特別感人的文章,我將純真的感情基調貫穿全文,讓學生通過對朗讀中感情基調的把握來進一步理解課文,達到對課文的深入體會和理解。因此,我通過創設情境、想像畫面、默讀思考,小組交流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平淡到感人,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解」直至「深入理解」的過程。

《她是我的朋友》教學反思2

在校際教研活動中,陳素花老師執教的《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以其樸拙的常態教學風貌,引發與會者深刻的思考,為提升校際教研內涵提供了鮮活的範例。現綜合諸方觀點,闡述如下:

一、常態教學令人欣喜

與會者一致認為,陳老師的課堂教學摒棄以往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教蟲小技」,自然純樸,無刻意雕飾之痕,其渾然天成的教學方式於我們的日常教學有著積極的意義。

1、文道統一,教學目標多維化:

該課的教學目標「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引導學生學會從內容入手體會思想,懂得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由表及裡探究人物的內心世界的同時,極其注重語文學習的人文性,讓學生體會阮恆待人真誠、無私助人的品格,感受朋友之間的真摯友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友情觀。

2、讀悟結合,學習方法探究化:

讓學生讀中悟情,把盡量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多讀多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從不同方式的朗讀中感悟課文想像課文描寫的情境,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這樣也充分展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多讀描寫獻血過程這一部分,勾畫出描寫阮恆動作、神情的語句,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學生評議,激勵讀,創設情境讀,讓學生明白阮恆獻血時內心很複雜。其二,發揮想像,合作釋疑。教學時發動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當學生找出阮恆神情動作句子後,引導學生抓住阮恆的異常表現及其矛盾之處提問,以小組的形式討論,想像阮恆當時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在學生讀議之後,各小組彙報本小組的想法,充分展現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學生在此時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全班互助互學,共同探究阮恆的內心世界,體會阮恆雖然說以為獻了血自己就會死去,但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堅持獻血的可貴品質。

3、讀說互促,情感體驗生命化:

語文教學要「用心靈感動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陳老師在學生理解全文後,用滿含激情的語言進行熏陶感染:「小阮恆的鮮血流入了小女孩的身體內,她慢慢地睜開了眼睛,她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的朋友。是朋友將她幼小的生命挽回,是朋友讓她感到了這世界的溫暖,是朋友使阮恆勇敢地舉起了手,是朋友使他有了戰勝面臨死亡的勇氣。他們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然後發問:「同學們,你們現在的心裡有著怎樣的想法?最想說些什麼?」於是學生有的談自己讀了這個故事以後的感受,有的對阮恆說些什麼,也有的對小女孩說些什麼。這一設計著眼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利於學生學習獨立性和自主性的發揮。充分體現了「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一理念,從而實現「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一目標。

二、精彩失約引人深思

陳老師在反思中提出,她在「假如你是阮恆,你會怎麼做」這一教學環節中,預設了兩種教學方案,即學生「願意獻血」和「不願獻血」兩種可能性下的教學思路。結果,課堂上只出現「願意獻血」一種聲音,教學流程偏離了教者的「埋伏線」,教者只好將另一方案黯然擱下。對此,劉金山老師不無遺憾地說:「此時的課堂,如果有部分學生提出異議,發出『另類聲音』,教者再順而導之,便是本堂課的一大亮點。」可惜,亮點與現實教學擦肩而過,精彩失約了。針對這一困惑,我們進一步深入分析課堂教學,認為該從如下幾方面入手,真正做到「讓預設和生成激情共舞」(周一貫語)。

1、摒除傳統教材觀:

在傳統觀念中,教材是神聖的,其育人目標是無可置疑的。教者在教學中往往就教參教教材,抱著教參的「最高指示」不敢越雷池一步,本是絢麗多姿的語文課堂成了一言堂。學生的讀悟被無形的鐐銬鎖定,自然就聽不到「異音」。《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作者抱緊「生命誠可貴,友情價更高」這一主旨,對阮恆的「偉大的抉擇」津津樂道。我們如果藉此教育學生體會友情、學會奉獻當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從「珍愛生命」、「合法獻血」(阮恆不滿18周歲)的角度來看問題,學生則有一百個理由說「我不獻血」。因為, 「擁有生命,才有奉獻」。我們備課時,要盡量多維度審視教材。教師個性化解讀教材,是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前提。教者對教材的理解如果是單層面的,在設計教學時,個性化導讀就會被忽略。

2、、優化課堂民主性:

只有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動態資源才有生成的空間。在陳老師的課堂上,「告訴我」、「跟我說」這一口頭禪不絕於耳。試想,面對六十幾名學生,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要學生「告訴我」、「跟我說」,學生會做何感想?這種「單線性」、「單向性」交流是極不利建立民主課堂氛圍的。儘管教師時常很有禮貌地說個「請」字,但在這彬彬有禮的話語背後,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仍然「陽魂不散」。在教學中,「蹲下來」與學生說話,「迎上去」聽學生說話,是融洽師生關的技巧,也是不可忽視的小細節。此其一。

其二,在師生、生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要做到「放得開」。本堂課在導入課題時,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朋友觀的環節,這本身是極為自由寬鬆的生成性教學環節。教學時,談話環節淺償輒止,一兩名學生髮言就匆匆「收攤」,一張民主氣氛的網剛剛撒開就打住。課堂伊始,自由表達的氛圍便「胎死腹中」了。

3、找准生成切入點:

精彩是可以預約的。找准生成點,順學而導,教學亮點將在課堂中時時閃爍。

我們認為,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課中,可引發生成的有:

⑴ 課堂伊始,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朋友觀,師相機導之。(陳玉梅建議)

⑵ 理解、對比「啜泣」、「嗚咽」、「哭泣」三個詞時,讓學生設身處地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說心裡的想法,如「我要死了,我好怕」等(林文鋒建議)。

⑶ 課堂臨近結束時,啟發學生說說「假如不是朋友」該怎樣對待這樣的事(陳志強建議)。這樣,擺脫文本的拘絆,引導學生立足文本的同時,跳出文本,超越文本,煥發個性,在真正的意義上實施生命化閱讀教學。

《七顆鑽石》教學反思 1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效果還可以,學生的參與面廣,學生很感興趣,想像豐富,課堂氣氛活躍。

比如,「讓學生想像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會看到什麼,又會怎麼想,怎樣做的?」這裡學生最有興趣,學生還可以展開想像,小姑娘在找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她又是怎麼克服的?

又如,在讓學生轉換角色時,學生就是小姑娘,我問:「你為什麼這樣匆匆忙忙的啊?」這時學生的思維完全打開了,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那種情景之中,此時學生都知道,便不約而同地說:「急著為母親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決第三個問題時,我問:「小狗會向小姑娘哭訴什麼?」「小狗又會向小姑娘歡喜地說些什麼?」我用親切的評價語去引導學生說,學生非常願意說,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於是,我再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學生非常樂意。我覺得這是我這節課的一個亮點吧。

《七顆鑽石》教學反思2

《七顆鑽石》是俄國作家列夫8226;托爾斯泰的一篇童話。描述了地球上發生了大旱災,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一個小姑娘抱著水罐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愛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後水罐里湧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里跳出的七顆鑽石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這個短短的童話故事,寄寓著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種社會理想:無私廣博的愛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奇蹟,愛心能為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愛心是永恆的,它像星星一樣晶瑩閃爍,普照人間。課文首先寫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地球上的一次大旱災,使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乾涸了,使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水在當時的重要性;然後寫小姑娘出門為生病的母親找水,隨著一次次讓水,水罐也一次次地發生著神奇的變化,最後地球上終於有了一股清澈又新鮮的水流。從水罐的一次次變化中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課的重點,同時應引導學生感知童話豐富的想像力。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在於,讀關於愛心的神奇故事,體會愛心對別人乃至對社會的意義,懂得關心別人,用愛心對待生活。

這篇課文情節比較簡單,但內涵比較深,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讀為本的方式引導學生用心體會愛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話豐富的想像力。體會懂得關心別人,懂得用愛心對待生活。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創設情景引發情感陶醉

由於兒童生活區域的局限性,這篇與我們孩子生活仍相距甚遠,那麼就需要"未成曲調先有情",即我們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供引導性材料,建立起與課文的聯繫,以引導學生的注意與興趣,誘發積極情感。創設情景,讓學生自己置身於故事中,設想處理水的種種方法和理由,既能調動學生課堂的參與的積極性,還可為凸顯文中小姑娘廣博無私的愛心做鋪墊。於是上課伊始,我利用動畫課件和凄涼的音樂為背景,我把形、聲、光、情、意融為一體,接近時空距離,然後有感情的朗誦課文的第一段,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認識到水就是生存的希望,有了水認和萬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沒有了水,等待人和萬物就只有死亡。使學生身臨其境,誘發學生的情感。

二、自主識字,輕鬆識記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教學中。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進行識字教學。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同桌合作識字,並全班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再讀去拼音的生詞,最後進入猜讀小熊身後的不帶拼音的字,讓學生趣味識字,加強鞏固。

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自主識字,體會了主動探究、合作探究的快樂。學生體驗了成功帶來的喜悅,同時識字能力進一步提高。

三、學生真正"讀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1、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教學中我利用自讀,讀通難讀的長句子,感情朗讀來推進教學。而且每次讀的要求不一樣,層次也不一樣。

2、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於讀書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中我讓學生再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默讀,畫出學生最感動的語句,並思考是什麼讓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動。然後讓學生再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時候,我根據學生的立足之出,指導學生感情朗讀,並讓學生在各種讀的方式下,總結出如何將課文讀得又感情,如何去體會課文所蘊涵得情感。讓學生在感情朗讀得同時習得讀書得方法。

這一節課結束了,可是留給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反思課堂,我總結出以下幾點做的不完善,今後應該改正:

1、時間分配有點不合理,造成前松後緊的課堂節奏。

2、讀書指導上有點不到位,過渡型語言不簡潔明了,有些不準確。

我會用汲取本節課總結的經驗和教訓,用於以後的課改之路上。

《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

江蘇省湖州市南潯實驗小學 丁偉利

聽了沈老師的課,我想從三方面談點自己的看法。

1、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發揮:

學生從彼得給媽媽的帳單入手,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彼得是個能幹的孩子這一結論。出示媽媽的帳單後,又請學生聯繫自己的媽媽,體會媽媽給彼得的十年幸福生活所付出的那份辛苦,填寫媽媽應向彼得索取多少報酬。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在學生聯繫自己的媽媽平時是如何關心照顧後,請他們再填寫媽媽那份不完整的帳單時,有許多學生已在情感上受到了感染,不約而同地填寫了0芬尼。當學完課文,反覆朗讀了媽媽那份無價的、無私的、無聲的帳單後,學生已體會到了母愛的那份真誠。因此,有的學生激動地想對媽媽說:「媽媽,我愛您!」「媽媽,我因您而驕傲!」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這就是教材中能體現的「語文教學的情感性」的魅力所在。

3、教師的語言精鍊、流暢:

在整個的教學中,沈老師的語言是很精鍊的,沒有重複的、多說的話;沈老師的語言也是流暢的,各個環節的導語清新、自然,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在這樣的課堂語言熏陶下,學生的語言發展定會有長足的提高。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語文第7單元教學反思

評課稿 2010-08-21 22:08:51 閱讀378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太陽是大家的》教學反思 

為了迎接市教科院的評估,學校領導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準備一節課,我選擇了《太陽是大家的》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一首擬人化的兒童詩,描寫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鮮花上灑滿了金色的陽光,小樹在陽光的照耀下茁壯成長,小朋友在陽光下歡快地玩耍。詩歌文辭很簡單,但含義卻不容易領悟。《太陽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強理解和信任,各國人民才能和平共處,人類才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藍天下,分享太陽的溫暖、世界的和平、社會的安寧。

我是這樣設計的: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太陽落山時的美麗,太陽一天的工作以及別國小朋友對太陽的期盼」。(因為朗讀是語文課中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我以學生熟悉的「晚霞」為切入點,帶出「紅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節和整首詩歌,讓學生整體感知詩歌所描寫的美景和太陽給小朋友帶去的快樂和希望;再通過品讀、評讀相結合,又以老師的范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詩歌所蘊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這節課學生讀得充分,悟得也輕鬆。

在這節課上,讀是重點,可就在讀這一方面,由於我的評價語的模糊沒有針對性,導致學生在讀上沒有一點進步;朗讀的次數雖然很多,但只是少數同學在讀沒有照顧到全體學生。結果在後半節課時,有少數同學覺得無所事事,有些散了。學生的問題我在課堂上感覺了事情的變化,可不知道怎麼挽回。這可能是經驗不夠吧,或者是我沒有把面向全體學生這個理念貫徹到腦海里吧。

而且學生和我預想的也有差距,當我在出示卡片「彤」 和「紅彤彤」讓學生讀,並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時,(因為朝讀課時我指導過預習范讀過課文)居然學生都說是多音字。害得我解釋了半天。

通過這節課,我知道了,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鍛煉自己。備課時不光備課本,更要備學生。備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

《一面五星紅旗》教學反思 1

「愛國情感」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個虛幻、空洞的詞。如何引導學生感悟文章中的愛國之情,體會世界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便成了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而愛國情感不是感性的說教,它務必在教學中有個實實在在的載體,那就是語言實踐。沒有紮實的語言實踐,熱愛祖國的說教自然成了「空中樓閣」。而語言實踐就是要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反覆品味,深切體會,讀出文中情,讀出文中味,讀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來。課剛開始,通過看運動員獲獎,升國旗的錄象和自己在這莊嚴肅穆的升旗儀式中,望著徐徐升起的五星紅旗,你會想到些什麼?通過心靈對話:學生初步明白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尊重和愛護它。在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研讀重點詞句,感悟愛國情,體驗愛國情。如在指導學生感悟「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點句子時,呈現典型的三個層次:讀出理解──說出感受──再讀體驗情感。首先學生自由讀重點段落,勾畫出表示」我「動作的詞句,自讀、自悟、自得;再讓學生默讀體會,說說自己對句中哪些詞有特別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機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從中品出了留學生身上沉甸甸的愛國情意,為維護國家的尊嚴,決不向飢餓低頭;接著,再給予學生閱讀的空間,讓學生帶著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讀重點語句,讀出自己的內心真實的情感體驗來,切實地體驗到留學生身上濃厚的愛國情思。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點語句中每個字詞里所蘊含的「愛國情」;也得到「意」, 「我」的愛國情與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愛國情融為了一體,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得到凈化與升華。

在調控課堂教學發展中,語言機智似乎也有待錘鍊,不僅抓不住學生問題的實質進行有效的課堂生成,而且問題瑣碎,如「哪裡體現他很餓?」「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沒有人給他吃東西?」「他來到麵包店吃到麵包了嗎?」……這一個個毫無思考價值的「以教定學」問題扼制了學生的發展。

《一面五星紅旗》教學反思2

我和學生學習課文《一面五星紅旗》第二課時,共同和課文中的中國留學生進行心靈對話,體驗到他愛生命,更熱愛象徵祖國的五星紅旗,使學生體會到只有愛國的人,才會受到世人的尊重。每一個中國人,既應具有中國靈魂,又應擁有世界眼光。因為學生年齡小,他們對五星紅旗的理解,對祖國的熱愛,只停留在很淺的層面,課文中這個感人的五星紅旗的故事,引領學生設身處地的去想,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去體驗生命的可貴,當一個人面臨生死的抉擇時,如果他為了祖國而犧牲自己,他就是一個崇高偉大的人,這是人世間最高尚的情感,這種情感都是從留學生的行動中體現出來的,想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很難,恰恰留學生用行動證明自己為保住五星紅旗,寧願餓死,不做有損於祖國的事,學生感受到這行動背後所蘊涵的巨大的動力,知道五星紅旗的重要,再理解異國麵包店老闆的態度變化的原因就水到渠成了。如果在此時加入中國留學生會以何種方式感謝麵包店老闆呢,在全篇的行動勝過語言的氛圍中,就很有

必要了。

在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過程中,我應該把國旗護衛隊在天安門升旗的錄像放在小記者採訪後,然後再導入自從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五星紅旗就在人類的旗海里閃爍起絢麗的色彩,最後讓學生欣賞五星紅旗飄揚,感受做一名中國人多麼自豪。

學生在讀中領悟,在欣賞中升華感情。我引導學生讀得不充分,應該多讀,各種形式有感情地讀,學生會感同身受。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教師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2

本課敘述詳略得當,作者對美麗的大瀑布風光一帶而過,而是圍繞課文重點,,將筆墨放在選木雕,放棄買木雕,送木雕等.

我覺得這篇課文對三年級孩子而言,課文里的時代背景還是有必要再和孩子介紹.於是一上課,我就和同學介紹了贊坦鐵路的建設,我們中國當時對非洲的援助.孩子們聽了都非常感興趣. 接著進入課文學習,從複習入手,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南非. 在那個地方有什麼著名的東西呢?讀課文,讓孩子開始讀前面四段.讀後說說知道了什麼?並讓孩子理解"名不虛傳""遊人如織""琳琅滿目";等四字詞語,讓孩子們知道了什麼是大瀑布和木雕是非洲的有名的,把孩子們說的"選木雕"寫在黑板上. 接下來的文章內容就是讓孩子自由讀了,抓少年言行的句子,和同桌交流交流,想想那少年心裡可能在想什麼.然後全班交流,同學說了再請全班讀,讀後說說那少年可能在想什麼.孩子讀少年的話,我讀中國夫人的話,這麼反覆讀了,再一起讀讀划出來的關於少年言行的句子.根據孩子們說的,我在黑板上繼續寫"放棄買木雕,送木雕". 然後思考,讀到這裡,你覺得少年是怎麼一個人?你感受到什麼?思考後同桌討論說說,全班交流.孩子都能夠說出這少年是個對中國人非常友好的孩子

《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教學反思

藉助媒體、資料,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體驗。學生生活閱歷少,存在許多認知上的空白,為此,教師十分重視藉助媒體、資料等手段幫助學生體驗。《中國國際救援隊,真棒!》一文寫的是非洲國家阿爾及利亞發生地震,中國派出了救援隊幫助救災的事。中國國際救援隊這種組織離孩子們太遠,他們無法體驗他們工作的艱難和偉大,因此,首先藉助圖片資料讓學生先了解這種工作的性質,然後再通過他們工作時的一些圖片及當地受災後的一些場面介紹極大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感受到了救援隊的了不起。最後,學生通過感情朗讀,融入情境,盡情釋放自己的心情,拉近了與文本的距離,在體驗中感悟文本豐富的主題。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設備、資料的使用,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縮短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補充學生的認知空白,提高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老師們,就讓我們如省小語會會長沈大安老師所說:實實在在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做一個智慧型的老師,讓語文教學更具魅力!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8單元教學反思

評課稿 2010-08-21 22:11:02 閱讀348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乞巧》教學反思 

《乞巧》是人教社新課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是唐代詩人林傑描寫民間七夕乞巧盛況的一首古詩。農曆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少女節」,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過去,七夕的民間活動主要是乞巧,所謂乞巧,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得巧,這一習俗唐宋最盛。

培根說過:「讀詩使人靈秀。」那是因為詩中有意境。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創設情境、互動教學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動教學策略,事實證明還是比較成功的。

1、借畫面互動:

《乞巧》這首詩有兩幅大的畫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才是主畫面,這在教材的底圖很清晰;二是人間乞巧的場面。除了在課前加幾個晚班搜索到了讓我中意的圖片製作多媒體課件外,在教學環節中,我還安排了讓學生根據詩句想像畫面,配樂再現畫面,讓詩句和詩意化為可以視覺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圖片。

2、借音律互動:

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在教學中讓音樂成為拉近時空、拉近學生與文本距離是我的初衷。在朗讀在背誦在想像的時候,我本想選用經典名曲《陽關三疊》作為背景音樂,可後來又覺得學生難以從中體會到牛郎織女的相思之苦、重逢之喜、人間姑娘的乞巧之切。於是,我便用《西遊記》插曲《女兒情》取而代之,音樂響起,纏綿悱惻,宛若將人帶至幾千年前的時空,怎能不激發起在座的學生、家長無邊的遐想呢?

3、借吟誦互動: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吟誦是古詩教學很多老師常用的並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我教學時由學生背詩入課,教師吟詩入題。課中吟中誦,誦中說,說中解詩意、品詩味、入詩境。

4、借想像互動:

豐富的想像是這首詩明顯的寫法特點。教學中,我讓學生想像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畫面,想像人間乞巧的場面,最後請學生大膽地向織女祈願,啟發學生吟詩明志,用說來體會詩人的志趣,體驗乞巧的民俗,學生自己借詩詠志,借想像抒情懷。

「詩歌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新課程標準指出:「第二學段(三四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作為古詩教學,尤其要注意以讀帶講、多讀多悟,這樣才能讓詩情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激發濃厚的情趣,體味詩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這樣學生才會不滿足於當一個聽眾,更會自主的去讀,也會讀得更動聽,讀得更動情,讀得更感人。這是我此堂課的薄弱環節,也是以後要與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處。

《嫦娥》反思

在備課的時候,看到教參上說這首詩在理解的時候會有些困難。但上下來,我感覺還不錯的。在上之前,我先讓學生回顧了一下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在故事結尾的時候,我有意地進行了滲透,「嫦娥離開了后羿,一個人住在月宮裡,雖然做了神仙,但她心裡快樂嗎?」學生這時候就說她是孤獨的。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詩歌教學,在大致了解詩歌內容之後,我又講了關於作者李商隱的一些相關資料,滲透之後,提問學生:作者一個人坐在房間里很長時間,他為什麼會想到嫦娥呢?為什麼會覺得嫦娥應該後悔呢?這時候,就有出挑的學生舉手說:「因為作者心裡也感到很孤單,就像嫦娥一樣。」這時候,我就順機問,「那麼,其實,作者在寫嫦娥其實就是在寫?」「他自己!」學生就馬上回答出來了。接著,我就讓學生再回過頭,自己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當時的意境,像「燭影深」,再進行詩歌吟誦。我覺得,整個環節還滿順的,上得還滿舒服的。

《西門豹》教學反思1 

1、在課堂教學一開始做到了整體感知,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環節簡練明快。課堂伊始,以學生暢談理想導入教學,激發興趣。接著讓學生彙報預習情況,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寫作思路。進而抓住聯繫,明白人物之間是通過破除迷信這件事聯繫起來的,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使學生能很快進入學習情境。

2、能啟發學生從西門豹對巫婆、官紳頭子、眾官紳說的話中體會將計就計辦法之巧妙。還讓學生根據板書用「因為……所以……」練習說話,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西門豹是以客氣的話為理由懲治惡人,而且還懂得了「將計就計」的真正含義,此環節的設計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3、在探究過程中採用四人小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自己學習、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時間比例的分配比較恰當。

4、教學中設計的板書起到了多種作用,達到了教會學生學習的目的。

《西門豹》教學反思2

教學《西門豹》一文時,我頗為躊躇。到底該怎樣教學呢?我總覺得不能讓學生遊離在故事情節之外,只做觀眾和聽眾。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教學第二段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又到了河伯娶妻的日子了,漳河邊上熱鬧非凡。《法制在線》欄目需要一批記者前往漳河,採訪這件事,誰願意去?學生踴躍報名。接著讓學生自由看課文,了解經過。分析內容時,沒有逐段分析,而是挑幾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你在漳河邊看到了什麼?(人多)聽到了什麼?(自由想像)新娘命運如何?誰救了她?怎麼救的?(出示句子,讀一讀,議一議,當時你聽到西門豹這樣說,怎麼想?後來怎麼明白了?)那些害人的巫婆和官紳有沒有受到懲罰?(出示句子,讀一讀,演一演,議一議。在表演巫婆落水時,要求加上語言、動作。學生很有想像力,嘴裡大喊著:「救命,救命!河裡沒有河伯,那是我騙你們的。快把我拉上來!」然後讓其他同學飾演群眾,會怎樣說,怎樣做?學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覺。)你作為記者採訪了誰?(自由交流,採訪了西門豹大人,採訪了新娘,新娘父母,採訪老大爺,青年、官紳等等,從不同角度表達了對事件的看法。)最後,你看了整個事件,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說的,請你評價一下西門豹大人的做法。整個過程生動而又重點突出。使學生通過討論,明白西門豹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以牙還牙,將計就計,使巫婆和官紳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而且表面上還跟巫婆和官紳很客氣。從而使學生明白西門豹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為百姓著想的好官。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1

在上第一課時.讀課題之後,我問他們知道了什麼,學生說知道了主要是寫女媧的,知道寫女媧補天的故事。我請學生說了關於女媧的其他故事,學生津津樂道,說了女媧造人的故事。然後再讀課題,問他們想知道什麼。學生的問題提的很好,就是圍繞著女媧為什麼補天和女媧怎樣補天來問,這也就是我們這篇課文要解決的主要內容。請了四個同學讀課文,請別的同學一邊聽一邊尋找問題的答案。我下去巡視了一圈,大部分學生能專心聽,勾出問題的答案。但也有幾個學生什麼也沒勾出來。  

開始解決第一個問題,在請學生讀了這一部分之後,讓他們說說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學生說得很好。有的說:「我彷彿看到洪水衝來,房屋倒塌,人也被沖走。」有的說:「我彷彿看到孩子們在哭著尋找爸爸媽媽。」還有的孩子說:「我聽到了孩子的哭聲,動物驚慌的尖叫聲。」在體會之下我們充滿感情地讀了「許多人在水裡掙扎」。然後我問他們這兩天熱嗎?孩子們點頭,我說:「如果這時身邊有熊熊大火,你有什麼感覺?」「熱啊,熱死了!」「會被燒死。」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有的還用手不停地扇風,彷彿真的被火圍住了一樣。我們再感情朗讀「許多人被圍困在山頂上」。在體會「地被震裂了,田野里出現一道道深溝」時我啟發他們結合地震的災難來體會。然後再請學生讀,兩個學生讀得很有感情,彷彿真的看到了那種災難。然後全班再讀,感覺學生的讀上了一個台階。

看到學生有滋有味地讀,我覺得很高興。

《女媧補天》教學反思2

《女媧補天》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我國古代流傳已久的神話故事。本文自然災害場面描寫生動逼真,全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想像奇特豐富。學習本文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受到我國歷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像力。二是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要求學生能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邊想像畫面。了解女媧為什麼要補天以及補天的過程,體會女媧為了拯救勞苦大眾,不怕危險、勇於奉獻的精神。

首先在講課前,我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包括理解生字詞,熟讀課文,這樣,在學生還沒有學習課文之前就已經對課文比較了解了,為進一步的學習做好準備。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先看一段錄像,然後通過自己閱讀課文先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對課文中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鼓勵他們先自己解決。弄不懂的向同學和老師請教,互相討論弄懂。讓學生再讀課文時,讓他們帶著問題讀,思考問題,和同學討論來讀懂課文。然後就問題展開討論,讓他們各自發表自己的理解,讓學生體會到女媧的勇敢精神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德。在小組討論時,我要求他們就討論一個小組成員最感興趣的一個問題,因為就圍繞一個問題,所以每個同學都要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課堂氣氛活躍。

在全班同學討論時,我讓同學們自己說,他們回答問題很積極,就邊平時很少舉手的同學,這堂課上也很活躍。他們根據看書的理解,說出自己的喜歡、崇敬、嚮往、同情的感受。我想,只要給學生創造寬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就能聽到學生幼稚的語言,真實的感受。

本來準備本堂課將課文學完,但沒有預計到同學們的回答會那麼積極,課文第四、五自然段沒有學完,但我覺得,同學們能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也是一種收穫。

《夸父追日》課後反思1

《夸父追日》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在教學中僅僅讓學生略讀是不夠的,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學。葉聖陶先生就曾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

因此,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並圍繞課題「追日」質疑,以為什麼追、怎麼追、追到了沒有為切入口,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段落、相關的句子,讀一讀,說一說,再用自己的話來表述,由形象到抽象,由具體到概括,為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鋪設了台階,符合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化難為易。

在研讀重點句子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自讀自悟,邊讀邊悟,讓學生在自主讀文的基礎上,講講你讀懂了什麼?進行簡單的交流,並指導學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讀,感受夸父的形象。

在最後「考考你」這一環節,聯繫最早寫夸父追日故事的《山海經》,請學生讀讀古文,結合課文所學,用自己的話來說說其含義,旨在讓學有餘力的學生再上一個台階,學會閱讀古文,同時亦是對所學內容的又一次升華。

《夸父追日》課後反思2

練筆的指導。課後的泡泡,實際上是一則小練筆,也是一種讀書方法的引導。要提示學生:學習本組課文,不能只停留在注意故事情節的有趣、好玩上,應該多想想課文為什麼要這樣寫,從課文內容中能想到些什麼,並多與身邊的人交流看法,慢慢就會有一些感悟,再提起筆來就有話可說了。這種讀書的方法可以遷移到其他組(冊)的學習中。


推薦閱讀:

不要做騙徒的「幫凶」
忙忙碌碌卻一事無成是一種病,這裡有一份藥方
讓一切不愉快就此翻篇
自媒體運營反思:第一篇沒有被頭條推薦的文章,我做錯了什麼? (廢文)
儒家為法家背了多少黑鍋:法家思想的反思

TAG:語文 | 教學 | 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