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
| [<<] [>>]
|
概述
西醫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不包括子宮肌層)所引起的一種病變。以繼發性、進行性加重的痛經、不孕、月經失調、性交痛等為其主要臨床特徵,多發生於20~40歲的婦女,亦有20歲前發病者,但未有月經初潮前發病者,絕經後初發或複發者罕見。近年來由於廣大婦產科工作者提高了對本病的認識和腹腔鏡的應用,使本病的確診率較前增加,很多早期子宮內膜異位症得以確診,同時因剖宮產及人工流產術的增加,也使本病的絕對發病率上升。本病分布範圍廣泛,最常發生在卵巢(約80%左右)、子宮、子宮骶骨韌帶、覆蓋子宮直腸陷凹、乙狀結腸的盆腔腹膜和陰道直腸隔等部位,除醫原性者外,位於盆腔以外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較為罕見的。
本病的發生機理到目前為止雖然還沒有一種學說能圓滿地解釋,但得到多數學者贊同的有;①經輸卵管移行學說;②體腔上皮化生學說;③良性轉移學說;④直接種植;⑤基因遺傳學說;⑤免疫學說。並認為這些學說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的。不同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其發病機理可能並不相同。位於盆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主要是子宮內膜經輸卵管移行而發生的,但並不排除由體腔上皮化生而來的可能性;切口瘢痕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則是直接種植所致;而遠離盆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屬於良性轉移引起。因本病是受激素影響而發生的疾病,故主要採用激素治療,對激素治療無效或病情較重時用手術治療。這些方法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複發率較高,遠期療效尚不滿意。
中醫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中醫文獻中無此病名,根據其臨床癥狀、體征屬於祖國醫學中的"痛經"、"不孕"、"癥瘕"、"月經失調"等病範疇。王清任《醫林改錯》少腹逐瘀湯條言:"此方治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不疼痛,或疼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諸病源候論》指出:"血瘕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橫骨下有結氣,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深達腰腹,下攣陰里……"。這兩條與本病的癥狀極為相似。臨床主要表現為痛經,不孕,月經過多,盆腔包塊或經期吐衄,經期尿血,便血等。
該病臨床癥狀複雜多樣,但發病機理相同。中醫認為形成本病最主要的原因是"瘀血",因肝鬱氣滯或寒濕凝滯或素體脾腎氣虛,運血無力或熱郁均引起運行不暢,瘀血停滯,阻於沖任胞脈,不通則痛;兩精不能相合則不孕;瘀血不去,新血不能歸經,故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瘀血積留日久,積聚成塊,形成癥瘕本病在臨床上實證多見,或虛實挾雜,純虛證少見。因此治療時要審因論治,針對瘀血這一實質,以活血祛瘀為主,再根據寒熱虛實分別施以疏肝理氣,溫經散寒,益氣補腎,清熱消癥等法。並在治療時結合月經周期不同時期及不同體質分別論治,因勢利導,扶正祛邪。並可配合針灸,中藥外敷及灌腸等方法,以提高臨床療效。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原則與方法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臨床較難治的疾病,不論單純中醫或單純西醫治療,遠期療效都不令人十分滿意。近年來中西醫結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將兩者有機結合應用於臨床,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一、減少激素類藥物用量,配以中藥治療
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激素依賴性疾病,故西醫治療以激素為主,但療程長,往往需要半年以上,且副作用較大,有男性化表現,閉經,絕經期綜合症等,治療期間儘管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緩解,但隨之而來又給患者帶來新的病痛,停葯後複發率較高。如中西醫結合,可先用激素療法治療1~2個月見效後即可停用,繼而改服中藥,根據臨床癥狀、體征、舌脈辨證施治,以活血化瘀為主,分別治以疏肝理氣,溫經散寒,益氣昇陽,清熱,補腎等法,同時結合月經周期的不同時期口服不同的湯藥以調整月經周期,特別是在經期活血化瘀因勢利導,使原有陳舊性瘀血病灶隨經血而去,同時又可防止新的瘀血病灶產生。消除了痛經,並可起到調經助孕的作用,即減少了激素葯的用量,又使機體陰陽達到平衡,氣血調暢,祛除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而且中藥無明顯副作用,在治療期間可以妊娠,患者容易接受。
二、人工流產術後用中藥進行預防性治療
從臨床報道看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率上升與人工流產、宮內置環密切相關,為降低本病的發病率,可採用中藥對人工流產術後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口服中藥促進宮內瘀血排出,以降低手術的應激反應,調節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的平衡,清除人流術時倒流盆腔的血液和防止宮內血液倒流,減少本病的發生率,從預防角度看中醫中藥治療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補腎活血將可能成為今後治療的方向
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產生主要是血瘀所致,故在治療上始終不離活血化瘀。近年來有人研究認為是由於腎虛而致血瘀,尤其是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原因的80%以上是由於高泌乳血症,卵泡發育障礙,黃體不健與未破裂卵泡黃素化所致,採用補腎養髓,疏肝活血化瘀,使本病的受孕率進一步提高,因此認為中醫辨證應以腎虛、肝鬱血瘀更為科學。還有人認為溫腎葯確有類似內分泌激素作用,能調節性腺和腎上腺功能,並激發腎上腺釋放皮質素。另外補腎葯具有一定的雌、孕激素樣作用,因此補腎活血有可能成為今後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方向,人們將期待著一種新的方法和藥物治療本病,無副作用且可治癒疾病。
中西醫綜合治療
一般措施
如患者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早期,癥狀輕或無癥狀,可暫時觀察,定期隨訪,對不孕者可鼓勵其妊娠,往往經妊娠分娩後癥狀消失而愈。隨訪期間病情加重則應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西醫治療
一、激素療法
1.雄激素: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痛經有特效。常用甲基睾丸素5mg,每日2次口服;或丙酸睾丸酮25mg,肌注,每周2次,2~3個月後停葯觀察。每月劑量不能超過300mg。否則可發生男性化表現。
2.假孕療法:即口服避孕藥造成類似妊娠的人工閉經方法。常用的藥物有乙酸孕酮、安宮黃體酮、甲地孕酮、18甲基炔諾酮等,均可用於治療本病,一般常用劑量為避孕劑量的4倍以上,並輔以一定量的雌激素,常用炔雌醇,以防止子宮內膜脫落出血,一旦發生突破性出血,可將雌激素劑量增大。一般主張持續給葯6~12個月。
3.假絕經療法:是目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最有效的方法。用丹那唑 400~800mg/日,分2~4次口服,一般從月經第5天開始服藥,當出現閉經後劑量逐漸減少至每天200mg,療程6個月。
4. 甲氧萘丙酸鈉:為前列腺素合成抑製劑,適用於痛經明顯而體征輕微或不適宜手術與激素治療的患者。其用法為痛經時口服甲氧萘丙酸鈉2片(每片275mg),然後根據情況每4 ~6小時服1片,維持3~5天。一般無明顯副反應,少數可出現疲乏,輕度頭痛,胸痛等症。
5.三苯氧胺(TMX):一種合成非甾體類抗雌激素葯,常用量每次10mg,日2次,連服6個月,不抑制排卵,血清LH和FSH無變化,在治療過程中能受孕,動物實驗表明無致畸作用,副作用少,價格低廉,但效果不如丹那唑,停葯後複發較快。
6.孕三烯酮:是一種抗雌激素類藥物,劑量為每周2次,每次2.5mg,於周期的第一周開始服用,連續服6個月,如在治療後一月未發生閉經,則增加劑量,每周3次,每次2.5mg,停葯後月經平均在33日內恢復。副作用少而且輕,不影響肝功能,生育力的恢復與丹那唑相仿。
7. GnRH顯效劑:能抑制性腺激素分泌,使異位內膜的生長受抑制。有鼻腔吸入和皮下注射植入兩種。劑量分別為每日3次,每次300ug,共用6個月,每6周皮下注射1次,每次6.6mg,共3次,藥效以皮下植入較好。副作用乃為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各種癥狀。
二、手術治療
手術的目的主要是解除疼痛,切除盆腔包塊,治療不孕及根治子宮內膜異位症。根據不同的病情及目的,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
1.保守手術:包括開腹手術和腹腔鏡下手術,手術範圍有分離盆腔粘連,電灼或切除盆腔病灶,子宮懸吊術,卵巢內膜異位囊腫剝出術,合併有子宮肌瘤時同時切除,有嚴重痛經者,多主張將骶前神經切除。術中儘可能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適合於年輕患者持久不孕,保守治療無效時,或嚴重痛經,藥物不能緩解者。術後的妊娠率為40~60%。術後複發率較高,部分患者往往需要再次手術治療。
2.半保守手術:主要是切除子宮及子宮內膜異位病灶,保留卵巢功能。適用於45歲以下,無生育要求,或病灶範圍廣泛,無法保留生育功能者,或合併有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病者。術後複發率較低,僅為2~3%。
3.根治手術:是行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不保留卵巢功能。如粘連嚴重行全子宮切除有困難時,可行次全子宮切除或僅切除雙側卵巢。適用於近絕經期,或雖年輕但病情嚴重者。術後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生率較高,對癥狀嚴重者,可給小劑量雌激素治療。用藥複發時應及時停葯。
中醫治療
辨證治療
1. 氣滯血瘀
癥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行不暢有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或不孕,經前乳房脹痛,兩脅脹痛,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祛瘀。
方葯:膈下逐瘀湯。當歸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紅花15g,枳殼15g,元胡15g,靈脂15g,丹皮10g,烏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若氣滯為主,脹甚於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為主,痛甚於脹,加用蒲黃15g,重用五靈脂20g;疼痛劇烈加全蠍3條,三棱15g,莪術15g;有癥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術15g;月經量多加蒲黃15g,茜草159,三七面10g(沖服)。
2. 寒凝血瘀
癥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量少色暗黑有塊,塊下痛減,形寒畏冷,面色蒼白,痛甚則嘔惡,或不孕,舌暗,苔白,脈弦緊。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祛瘀。
方葯:少腹逐瘀湯。小茴香15g,乾薑15g,元胡15g,靈脂15g,沒藥15g,川芎10g,當歸20g,蒲黃15g,官桂15g,赤芍15g。若腹痛甚劇,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制川烏10g,制草烏10g;陽虛內寒者加人蔘15g,熟附子15g,仙靈脾20g;濕邪較重,兼有胸悶腹脹,舌苔白膩者加蒼朮15g,橘皮10g,澤蘭15g,茯苓20g。
3. 氣虛血瘀
癥候:經期或經後腹痛,喜按喜溫,肛門墜脹,大便不實,神疲乏力,面色不華,月經量或多或少,色談暗質稀,有塊,舌體胖,舌質淡紫或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治法:益氣補陽,活血祛瘀。
方葯:補陽還五湯。黃芪30g,當歸20g,赤芍15g,地龍20g,川芎10g,桃仁15g,紅花15g。汗出畏冷者加掛技15g,白芍15g;腹痛劇烈者加艾葉15g,小茴香15g,乳香15g,沒藥15g;噁心嘔吐加吳茱萸15g,乾薑10g,姜半夏10g;便溏者加肉豆蔻15g,葫蘆巴15g,補骨脂20g。
4. 熱鬱血瘀
癥候:經前或經期發熱,腹痛拒按,甚則經期高熱,直至經凈體溫逐漸恢復正常,月經色暗紅,質稠,有塊,周期提前或經期延長,量多,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乾結,性交疼痛,舌質紅,或邊尖有瘀點,瘀斑,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和營,活血祛瘀。
方葯:血府逐瘀湯加味。桃仁15g,紅花15g,當歸20g,生地30g,赤芍20g,川芎10g,柴胡10g,枳殼10g,牛膝10g,甘草10g,桔梗10g,丹參20g,丹皮15g。經行發熱者加黃芩15g,青蒿15g;大便乾結加大黃15g,枳實10g;腹痛者加魚腥草20g,地鱉蟲15g,五靈脂15g;口苦咽干,煩躁易怒者加梔子15g,黃芩15g。
5. 腎虛血瘀
癥候:經期或經後腹痛,腰部酸脹,月經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塊,不孕,頭暈目眩,大便不實,小便頻數,舌質淡暗或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脈沉細而澀。
治法:益腎調經,活血祛瘀。
方葯:歸腎丸合桃紅四物湯。熟地20g,山藥20g,山茱萸15g,茯苓20g,當歸20g,枸杞子20g,杜仲15g,菟絲子25g,桃仁15g,紅花15g,川芎10g,白芍20g。腰背酸痛甚者加仙靈脾20g,寄生15g,狗脊15g;大便不實加補骨脂20g,赤石脂20g。
專方驗方
1.異位粉:地龍、土蟲、蟅蟲、蜈蚣、水蛭備等份,研粉末,裝瓶備用或裝入膠囊備用,每次2~3g,日2~3次。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配合口服藥治療。
2.活血化瘀方:三棱15g,莪術15g,生蒲黃12g,五靈脂12g,桃仁9g,水煎服,1 日1劑,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痛經,不孕者。
3.化瘀通腑丸:醋制生大黃,醋制炙鱉甲,琥珀、按2:2:1比例研粉制丸,每次2.5g,每日2次,飯前開水送服,月經期不停葯,連服3個月為1療程。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之實證者。
中成藥治療
1.婦女痛經丸:具有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經,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每次30粒,日2次,口服。
2. 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經,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痛經。每次1丸,日2次,口服。
3.調經益母片:具有清熱散瘀之功效。主治痛經,適用於瘀熱型痛經。每次20~30粒或5~8片,日2~3次,口服。
非藥物療法及其它治療方法
- 針灸療法
體針:取穴關元、中極、合谷、三陰交,每日1次,連續7次,每次留針20分鐘,經前或經期治療。
耳穴壓籽:取穴子宮、內分泌、肝,用磁粒或王不留行敷貼穴位,每日多次按壓刺激,用於治療痛經。
- 飲食療法
1.月季花湯:月季花15g,紅糖適量,煎湯頓服。適用於氣滯血瘀的不孕症。
2. 山楂炭30g,紅糖30g,向日葵子15g,煎湯2 小碗,日2次分服。適用於血瘀型痛經。
- 按摩療法
沿任脈上下按摩,起於神闕,逐次按摩氣海、關元、天樞、四滿、歸來、子宮、氣沖穴,每穴按摩1分鐘,從經前7天開始,至經後3天止,適用於痛經為主者。
- 敷貼療法
1.麝香粉加香桂活血膏或丁桂散加香桂活血膏外敷下腹部。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包塊近腹壁者。
2.附桂紫金膏:每次1貼、貼於小腹部,溫熱化開。用於它寒之痛經、癥瘕。
- 灌腸療法
丹參30g,三棱20g,莪術20g,當歸20g,紅藤30g,敗醬草20g,桃仁20g,紅花20g,川芎15g,元胡15g,大黃15g,上藥濃煎100ml,每晚保留灌腸,每日1次,經期停用。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之痛經,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及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
- 陰道納葯法
鐘乳石、乳香、沒藥、血竭、三棱、莪術各等份,壓面過篩,消毒備用,每次取葯末5~10g,納入陰道後穹隆,然後用有尾棉球填塞,24小時後取出,每3天1次,從月經乾淨後開始,1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連用2~4個療程。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後穹窿結節或子宮直腸凹陷包塊者。
中西醫結合治療經驗及最新治療進展
1.王大增:主張化瘀通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屬血瘀癥瘕,從血瘀論治,又由於本病的病變所處部位在盆腔範圍,屬中醫的下焦,血瘀和粘連影響腑氣的通暢,反過來又加重盆腔氣血的瘀滯,所以在治療本病的血瘀症同時必須重視通腑,腑氣通暢,氣血流暢,癥狀亦得到緩解。根據中醫理論,血瘀宜化,腑氣直通,極採用"化瘀通腑"治療,有較好療效。根據189例分析,總有效率達85.47%,且無副作用。
2.張志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時採用口服中藥湯劑、粉劑和灌腸法。①抵當湯加味:生大黃(後下)4g,虻蟲、水蛭、桃仁、川楝子、延胡、五靈脂、瞿麥、萹蓄各109,沒藥、木通各6g,車前子(布包) 15g,水煎服;②異位粉:水蛭、虻蟲、地鱉蟲、地龍、蜈蚣各等分,研末。每次月經前7~10天服,每天服3~5g。經凈停服,可眼3~6個月;③肛門保留灌腸方:三棱、莪術各209,生蒲黃12g,五靈脂、桃仁各9g,七厘散1小瓶,沖入葯汁。有盆腔炎者加乳香、沒藥各9g,虎杖、紅藤各30g;氣滯者加香附9g;寒凝者加桂枝、制附子各6g;熱郁者加大黃、赤芍、丹皮各10g;氣虛者加黃芪15~30g。經期不必中斷,一般用3個月經周期,痛經消失。
3.羅元愷:認為痛經多因於瘀血壅阻胞脈,經血不能暢下所致。血瘀必兼氣滯,放化瘀方中應兼行氣,瘀化氣行,其痛自止。辨證論治時要區別寒熱虛實,寒者須溫經散寒而化瘀,熱者須清熱涼血而化瘀,虛者宜補氣血以緩圖,壯盛者可急攻以祛瘀。並認為瘀容易結成腫塊之癥瘕,這更需要在化瘀之中,兼用軟堅散結之品,才能根治。臨床常分三型論治:①寒凝血瘀證:治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用少腹逐瘀湯加桃仁、三棱、莪術;②瘀熱壅阻證:治以清熱涼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湯減當歸及桔梗,加丹皮、土鱉、三棱、莪術;③氣滯血瘀證:治以行氣活血,用膈下逐瘀湯。已有包塊加三棱、莪術、穿山甲。對於經後期的腹痛或月經過多的腹痛,宜大補沖任,則不能概行活血祛瘀之治法。
4.俞超芹用內異II號(生大黃、桃仁霜、鱉甲、琥珀,以2:2:2:1的比例組成,醋浸,烘乾,研末成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37例,每日7g,分2次服用,連眼3個月經周期,總有效率81.08%,痛經緩解率89.36%。並對患者治療前後及健康婦女進行了β內啡呔(β-EP)、強啡呔(DynA1-13)含量測定,結果患者經期血漿β-EP、DynA1-13水平均顯著低於健康婦女,治療後血漿β-EP水平顯著升高,而DynA1-13無明顯變化,表明β-EP、DynA1-13水平低可能是痛經的原因之一,而內異II號具有緩解痛經的作用,可能是通過提高下丘腦和外周β-EP水平而起到中樞和外周鎮痛作用。
5.李玉麟用克痛散結湯(丹參、赤芍、乳香、沒藥、桃仁、三棱、莪術、五靈脂、蒲黃)為基礎加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48例,於經凈後連服20日停葯,3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其中輕型7例,僅服中藥,中型27例加用達那唑,重型14例,術前服中藥20付,術後同時服用達那唑和中藥3個月,已切除子宮者術後僅服中藥。結果3型分別治癒6、15、13例,好轉1、9、1例,無效3例及半年後複發6例均為中型患者。總有效率為93.7%,輕型有效率100%。作者認為輕型病例僅用克痛散結湯,一般1個療程即可奏效,而且很少複發;中型加用達那唑,其劑量調整以不出現副作用及不閉經為主要指征;對重型患者立足於手術,術前服中藥,能改善癥狀,軟化結節,緩解粘連,有利手術,術後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助於康復和防止複發。
感謝讀者推薦! 為您推薦關鍵詞、文章、網站、博客、論壇...詳見 >>>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 |
| [<<] [>>]
|
概述
西醫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子宮內膜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不包括子宮肌層)所引起的一種病變。以繼發性、進行性加重的痛經、不孕、月經失調、性交痛等為其主要臨床特徵,多發生於20~40歲的婦女,亦有20歲前發病者,但未有月經初潮前發病者,絕經後初發或複發者罕見。近年來由於廣大婦產科工作者提高了對本病的認識和腹腔鏡的應用,使本病的確診率較前增加,很多早期子宮內膜異位症得以確診,同時因剖宮產及人工流產術的增加,也使本病的絕對發病率上升。本病分布範圍廣泛,最常發生在卵巢(約80%左右)、子宮、子宮骶骨韌帶、覆蓋子宮直腸陷凹、乙狀結腸的盆腔腹膜和陰道直腸隔等部位,除醫原性者外,位於盆腔以外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較為罕見的。
本病的發生機理到目前為止雖然還沒有一種學說能圓滿地解釋,但得到多數學者贊同的有;①經輸卵管移行學說;②體腔上皮化生學說;③良性轉移學說;④直接種植;⑤基因遺傳學說;⑤免疫學說。並認為這些學說並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補充的。不同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其發病機理可能並不相同。位於盆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主要是子宮內膜經輸卵管移行而發生的,但並不排除由體腔上皮化生而來的可能性;切口瘢痕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則是直接種植所致;而遠離盆腔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可能屬於良性轉移引起。因本病是受激素影響而發生的疾病,故主要採用激素治療,對激素治療無效或病情較重時用手術治療。這些方法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複發率較高,遠期療效尚不滿意。
中醫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中醫文獻中無此病名,根據其臨床癥狀、體征屬於祖國醫學中的"痛經"、"不孕"、"癥瘕"、"月經失調"等病範疇。王清任《醫林改錯》少腹逐瘀湯條言:"此方治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不疼痛,或疼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諸病源候論》指出:"血瘕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橫骨下有結氣,牢如石,小腹里急苦痛,深達腰腹,下攣陰里……"。這兩條與本病的癥狀極為相似。臨床主要表現為痛經,不孕,月經過多,盆腔包塊或經期吐衄,經期尿血,便血等。
該病臨床癥狀複雜多樣,但發病機理相同。中醫認為形成本病最主要的原因是"瘀血",因肝鬱氣滯或寒濕凝滯或素體脾腎氣虛,運血無力或熱郁均引起運行不暢,瘀血停滯,阻於沖任胞脈,不通則痛;兩精不能相合則不孕;瘀血不去,新血不能歸經,故月經量多,經期延長;瘀血積留日久,積聚成塊,形成癥瘕本病在臨床上實證多見,或虛實挾雜,純虛證少見。因此治療時要審因論治,針對瘀血這一實質,以活血祛瘀為主,再根據寒熱虛實分別施以疏肝理氣,溫經散寒,益氣補腎,清熱消癥等法。並在治療時結合月經周期不同時期及不同體質分別論治,因勢利導,扶正祛邪。並可配合針灸,中藥外敷及灌腸等方法,以提高臨床療效。
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原則與方法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臨床較難治的疾病,不論單純中醫或單純西醫治療,遠期療效都不令人十分滿意。近年來中西醫結合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將兩者有機結合應用於臨床,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一、減少激素類藥物用量,配以中藥治療
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激素依賴性疾病,故西醫治療以激素為主,但療程長,往往需要半年以上,且副作用較大,有男性化表現,閉經,絕經期綜合症等,治療期間儘管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緩解,但隨之而來又給患者帶來新的病痛,停葯後複發率較高。如中西醫結合,可先用激素療法治療1~2個月見效後即可停用,繼而改服中藥,根據臨床癥狀、體征、舌脈辨證施治,以活血化瘀為主,分別治以疏肝理氣,溫經散寒,益氣昇陽,清熱,補腎等法,同時結合月經周期的不同時期口服不同的湯藥以調整月經周期,特別是在經期活血化瘀因勢利導,使原有陳舊性瘀血病灶隨經血而去,同時又可防止新的瘀血病灶產生。消除了痛經,並可起到調經助孕的作用,即減少了激素葯的用量,又使機體陰陽達到平衡,氣血調暢,祛除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而且中藥無明顯副作用,在治療期間可以妊娠,患者容易接受。
二、人工流產術後用中藥進行預防性治療
從臨床報道看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率上升與人工流產、宮內置環密切相關,為降低本病的發病率,可採用中藥對人工流產術後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口服中藥促進宮內瘀血排出,以降低手術的應激反應,調節機體神經內分泌-免疫功能的平衡,清除人流術時倒流盆腔的血液和防止宮內血液倒流,減少本病的發生率,從預防角度看中醫中藥治療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補腎活血將可能成為今後治療的方向
中醫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產生主要是血瘀所致,故在治療上始終不離活血化瘀。近年來有人研究認為是由於腎虛而致血瘀,尤其是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症不孕原因的80%以上是由於高泌乳血症,卵泡發育障礙,黃體不健與未破裂卵泡黃素化所致,採用補腎養髓,疏肝活血化瘀,使本病的受孕率進一步提高,因此認為中醫辨證應以腎虛、肝鬱血瘀更為科學。還有人認為溫腎葯確有類似內分泌激素作用,能調節性腺和腎上腺功能,並激發腎上腺釋放皮質素。另外補腎葯具有一定的雌、孕激素樣作用,因此補腎活血有可能成為今後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方向,人們將期待著一種新的方法和藥物治療本病,無副作用且可治癒疾病。
中西醫綜合治療
一般措施
如患者是子宮內膜異位症早期,癥狀輕或無癥狀,可暫時觀察,定期隨訪,對不孕者可鼓勵其妊娠,往往經妊娠分娩後癥狀消失而愈。隨訪期間病情加重則應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西醫治療
一、激素療法
1.雄激素: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痛經有特效。常用甲基睾丸素5mg,每日2次口服;或丙酸睾丸酮25mg,肌注,每周2次,2~3個月後停葯觀察。每月劑量不能超過300mg。否則可發生男性化表現。
2.假孕療法:即口服避孕藥造成類似妊娠的人工閉經方法。常用的藥物有乙酸孕酮、安宮黃體酮、甲地孕酮、18甲基炔諾酮等,均可用於治療本病,一般常用劑量為避孕劑量的4倍以上,並輔以一定量的雌激素,常用炔雌醇,以防止子宮內膜脫落出血,一旦發生突破性出血,可將雌激素劑量增大。一般主張持續給葯6~12個月。
3.假絕經療法:是目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最有效的方法。用丹那唑 400~800mg/日,分2~4次口服,一般從月經第5天開始服藥,當出現閉經後劑量逐漸減少至每天200mg,療程6個月。
4. 甲氧萘丙酸鈉:為前列腺素合成抑製劑,適用於痛經明顯而體征輕微或不適宜手術與激素治療的患者。其用法為痛經時口服甲氧萘丙酸鈉2片(每片275mg),然後根據情況每4 ~6小時服1片,維持3~5天。一般無明顯副反應,少數可出現疲乏,輕度頭痛,胸痛等症。
5.三苯氧胺(TMX):一種合成非甾體類抗雌激素葯,常用量每次10mg,日2次,連服6個月,不抑制排卵,血清LH和FSH無變化,在治療過程中能受孕,動物實驗表明無致畸作用,副作用少,價格低廉,但效果不如丹那唑,停葯後複發較快。
6.孕三烯酮:是一種抗雌激素類藥物,劑量為每周2次,每次2.5mg,於周期的第一周開始服用,連續服6個月,如在治療後一月未發生閉經,則增加劑量,每周3次,每次2.5mg,停葯後月經平均在33日內恢復。副作用少而且輕,不影響肝功能,生育力的恢復與丹那唑相仿。
7. GnRH顯效劑:能抑制性腺激素分泌,使異位內膜的生長受抑制。有鼻腔吸入和皮下注射植入兩種。劑量分別為每日3次,每次300ug,共用6個月,每6周皮下注射1次,每次6.6mg,共3次,藥效以皮下植入較好。副作用乃為低雌激素血症引起的各種癥狀。
二、手術治療
手術的目的主要是解除疼痛,切除盆腔包塊,治療不孕及根治子宮內膜異位症。根據不同的病情及目的,選擇不同的手術方式。
1.保守手術:包括開腹手術和腹腔鏡下手術,手術範圍有分離盆腔粘連,電灼或切除盆腔病灶,子宮懸吊術,卵巢內膜異位囊腫剝出術,合併有子宮肌瘤時同時切除,有嚴重痛經者,多主張將骶前神經切除。術中儘可能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適合於年輕患者持久不孕,保守治療無效時,或嚴重痛經,藥物不能緩解者。術後的妊娠率為40~60%。術後複發率較高,部分患者往往需要再次手術治療。
2.半保守手術:主要是切除子宮及子宮內膜異位病灶,保留卵巢功能。適用於45歲以下,無生育要求,或病灶範圍廣泛,無法保留生育功能者,或合併有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病者。術後複發率較低,僅為2~3%。
3.根治手術:是行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不保留卵巢功能。如粘連嚴重行全子宮切除有困難時,可行次全子宮切除或僅切除雙側卵巢。適用於近絕經期,或雖年輕但病情嚴重者。術後絕經期綜合征的發生率較高,對癥狀嚴重者,可給小劑量雌激素治療。用藥複發時應及時停葯。
中醫治療
辨證治療
1. 氣滯血瘀
癥候: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行不暢有塊,血塊排出後疼痛減輕,或不孕,經前乳房脹痛,兩脅脹痛,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祛瘀。
方葯:膈下逐瘀湯。當歸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紅花15g,枳殼15g,元胡15g,靈脂15g,丹皮10g,烏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若氣滯為主,脹甚於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為主,痛甚於脹,加用蒲黃15g,重用五靈脂20g;疼痛劇烈加全蠍3條,三棱15g,莪術15g;有癥瘕加血竭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術15g;月經量多加蒲黃15g,茜草159,三七面10g(沖服)。
2. 寒凝血瘀
癥候: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量少色暗黑有塊,塊下痛減,形寒畏冷,面色蒼白,痛甚則嘔惡,或不孕,舌暗,苔白,脈弦緊。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祛瘀。
方葯:少腹逐瘀湯。小茴香15g,乾薑15g,元胡15g,靈脂15g,沒藥15g,川芎10g,當歸20g,蒲黃15g,官桂15g,赤芍15g。若腹痛甚劇,肢冷汗出者加川椒15g,制川烏10g,制草烏10g;陽虛內寒者加人蔘15g,熟附子15g,仙靈脾20g;濕邪較重,兼有胸悶腹脹,舌苔白膩者加蒼朮15g,橘皮10g,澤蘭15g,茯苓20g。
3. 氣虛血瘀
癥候:經期或經後腹痛,喜按喜溫,肛門墜脹,大便不實,神疲乏力,面色不華,月經量或多或少,色談暗質稀,有塊,舌體胖,舌質淡紫或有瘀點,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治法:益氣補陽,活血祛瘀。
方葯:補陽還五湯。黃芪30g,當歸20g,赤芍15g,地龍20g,川芎10g,桃仁15g,紅花15g。汗出畏冷者加掛技15g,白芍15g;腹痛劇烈者加艾葉15g,小茴香15g,乳香15g,沒藥15g;噁心嘔吐加吳茱萸15g,乾薑10g,姜半夏10g;便溏者加肉豆蔻15g,葫蘆巴15g,補骨脂20g。
4. 熱鬱血瘀
癥候:經前或經期發熱,腹痛拒按,甚則經期高熱,直至經凈體溫逐漸恢復正常,月經色暗紅,質稠,有塊,周期提前或經期延長,量多,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乾結,性交疼痛,舌質紅,或邊尖有瘀點,瘀斑,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和營,活血祛瘀。
方葯:血府逐瘀湯加味。桃仁15g,紅花15g,當歸20g,生地30g,赤芍20g,川芎10g,柴胡10g,枳殼10g,牛膝10g,甘草10g,桔梗10g,丹參20g,丹皮15g。經行發熱者加黃芩15g,青蒿15g;大便乾結加大黃15g,枳實10g;腹痛者加魚腥草20g,地鱉蟲15g,五靈脂15g;口苦咽干,煩躁易怒者加梔子15g,黃芩15g。
5. 腎虛血瘀
癥候:經期或經後腹痛,腰部酸脹,月經量或多或少或有血塊,不孕,頭暈目眩,大便不實,小便頻數,舌質淡暗或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脈沉細而澀。
治法:益腎調經,活血祛瘀。
方葯:歸腎丸合桃紅四物湯。熟地20g,山藥20g,山茱萸15g,茯苓20g,當歸20g,枸杞子20g,杜仲15g,菟絲子25g,桃仁15g,紅花15g,川芎10g,白芍20g。腰背酸痛甚者加仙靈脾20g,寄生15g,狗脊15g;大便不實加補骨脂20g,赤石脂20g。
專方驗方
1.異位粉:地龍、土蟲、蟅蟲、蜈蚣、水蛭備等份,研粉末,裝瓶備用或裝入膠囊備用,每次2~3g,日2~3次。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配合口服藥治療。
2.活血化瘀方:三棱15g,莪術15g,生蒲黃12g,五靈脂12g,桃仁9g,水煎服,1 日1劑,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痛經,不孕者。
3.化瘀通腑丸:醋制生大黃,醋制炙鱉甲,琥珀、按2:2:1比例研粉制丸,每次2.5g,每日2次,飯前開水送服,月經期不停葯,連服3個月為1療程。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之實證者。
中成藥治療
1.婦女痛經丸:具有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經,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經。每次30粒,日2次,口服。
2. 少腹逐瘀丸:具有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經,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痛經。每次1丸,日2次,口服。
3.調經益母片:具有清熱散瘀之功效。主治痛經,適用於瘀熱型痛經。每次20~30粒或5~8片,日2~3次,口服。
非藥物療法及其它治療方法
- 針灸療法
體針:取穴關元、中極、合谷、三陰交,每日1次,連續7次,每次留針20分鐘,經前或經期治療。
耳穴壓籽:取穴子宮、內分泌、肝,用磁粒或王不留行敷貼穴位,每日多次按壓刺激,用於治療痛經。
- 飲食療法
1.月季花湯:月季花15g,紅糖適量,煎湯頓服。適用於氣滯血瘀的不孕症。
2. 山楂炭30g,紅糖30g,向日葵子15g,煎湯2 小碗,日2次分服。適用於血瘀型痛經。
- 按摩療法
沿任脈上下按摩,起於神闕,逐次按摩氣海、關元、天樞、四滿、歸來、子宮、氣沖穴,每穴按摩1分鐘,從經前7天開始,至經後3天止,適用於痛經為主者。
- 敷貼療法
1.麝香粉加香桂活血膏或丁桂散加香桂活血膏外敷下腹部。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包塊近腹壁者。
2.附桂紫金膏:每次1貼、貼於小腹部,溫熱化開。用於它寒之痛經、癥瘕。
- 灌腸療法
丹參30g,三棱20g,莪術20g,當歸20g,紅藤30g,敗醬草20g,桃仁20g,紅花20g,川芎15g,元胡15g,大黃15g,上藥濃煎100ml,每晚保留灌腸,每日1次,經期停用。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之痛經,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及直腸子宮內膜異位症。
- 陰道納葯法
鐘乳石、乳香、沒藥、血竭、三棱、莪術各等份,壓面過篩,消毒備用,每次取葯末5~10g,納入陰道後穹隆,然後用有尾棉球填塞,24小時後取出,每3天1次,從月經乾淨後開始,1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連用2~4個療程。適用於子宮內膜異位症,後穹窿結節或子宮直腸凹陷包塊者。
中西醫結合治療經驗及最新治療進展
1.王大增:主張化瘀通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屬血瘀癥瘕,從血瘀論治,又由於本病的病變所處部位在盆腔範圍,屬中醫的下焦,血瘀和粘連影響腑氣的通暢,反過來又加重盆腔氣血的瘀滯,所以在治療本病的血瘀症同時必須重視通腑,腑氣通暢,氣血流暢,癥狀亦得到緩解。根據中醫理論,血瘀宜化,腑氣直通,極採用"化瘀通腑"治療,有較好療效。根據189例分析,總有效率達85.47%,且無副作用。
2.張志民: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時採用口服中藥湯劑、粉劑和灌腸法。①抵當湯加味:生大黃(後下)4g,虻蟲、水蛭、桃仁、川楝子、延胡、五靈脂、瞿麥、萹蓄各109,沒藥、木通各6g,車前子(布包) 15g,水煎服;②異位粉:水蛭、虻蟲、地鱉蟲、地龍、蜈蚣各等分,研末。每次月經前7~10天服,每天服3~5g。經凈停服,可眼3~6個月;③肛門保留灌腸方:三棱、莪術各209,生蒲黃12g,五靈脂、桃仁各9g,七厘散1小瓶,沖入葯汁。有盆腔炎者加乳香、沒藥各9g,虎杖、紅藤各30g;氣滯者加香附9g;寒凝者加桂枝、制附子各6g;熱郁者加大黃、赤芍、丹皮各10g;氣虛者加黃芪15~30g。經期不必中斷,一般用3個月經周期,痛經消失。
3.羅元愷:認為痛經多因於瘀血壅阻胞脈,經血不能暢下所致。血瘀必兼氣滯,放化瘀方中應兼行氣,瘀化氣行,其痛自止。辨證論治時要區別寒熱虛實,寒者須溫經散寒而化瘀,熱者須清熱涼血而化瘀,虛者宜補氣血以緩圖,壯盛者可急攻以祛瘀。並認為瘀容易結成腫塊之癥瘕,這更需要在化瘀之中,兼用軟堅散結之品,才能根治。臨床常分三型論治:①寒凝血瘀證:治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用少腹逐瘀湯加桃仁、三棱、莪術;②瘀熱壅阻證:治以清熱涼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湯減當歸及桔梗,加丹皮、土鱉、三棱、莪術;③氣滯血瘀證:治以行氣活血,用膈下逐瘀湯。已有包塊加三棱、莪術、穿山甲。對於經後期的腹痛或月經過多的腹痛,宜大補沖任,則不能概行活血祛瘀之治法。
4.俞超芹用內異II號(生大黃、桃仁霜、鱉甲、琥珀,以2:2:2:1的比例組成,醋浸,烘乾,研末成丸)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37例,每日7g,分2次服用,連眼3個月經周期,總有效率81.08%,痛經緩解率89.36%。並對患者治療前後及健康婦女進行了β內啡呔(β-EP)、強啡呔(DynA1-13)含量測定,結果患者經期血漿β-EP、DynA1-13水平均顯著低於健康婦女,治療後血漿β-EP水平顯著升高,而DynA1-13無明顯變化,表明β-EP、DynA1-13水平低可能是痛經的原因之一,而內異II號具有緩解痛經的作用,可能是通過提高下丘腦和外周β-EP水平而起到中樞和外周鎮痛作用。
5.李玉麟用克痛散結湯(丹參、赤芍、乳香、沒藥、桃仁、三棱、莪術、五靈脂、蒲黃)為基礎加減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48例,於經凈後連服20日停葯,3個月經周期為1療程。其中輕型7例,僅服中藥,中型27例加用達那唑,重型14例,術前服中藥20付,術後同時服用達那唑和中藥3個月,已切除子宮者術後僅服中藥。結果3型分別治癒6、15、13例,好轉1、9、1例,無效3例及半年後複發6例均為中型患者。總有效率為93.7%,輕型有效率100%。作者認為輕型病例僅用克痛散結湯,一般1個療程即可奏效,而且很少複發;中型加用達那唑,其劑量調整以不出現副作用及不閉經為主要指征;對重型患者立足於手術,術前服中藥,能改善癥狀,軟化結節,緩解粘連,有利手術,術後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助於康復和防止複發。
感謝讀者推薦! 為您推薦關鍵詞、文章、網站、博客、論壇...詳見 >>>
推薦閱讀:
※我們正在見證中醫的消亡
※中醫診所備案制解讀分享目前已經出台中醫專長細則的省份關注點
※萬名鄉醫培養工程暨健來福首屆中醫適宜技術培訓會圓滿成功
※鴻茅藥酒「喜提」《Nature》,專家擔心判決會讓對於中醫的討論陷入沉默
※雷哥出品「經絡」首次被西方醫學證實!中醫框架即將迎來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