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 嫉妒 煩惱 習氣——凈空法師

得失 嫉妒 煩惱 習氣——凈空法師1 真心裡頭沒有得失,得失是妄心。2 得失完全是個妄想,不是真實的。3 我們這個世間,凡夫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這就是煩惱。4 無量無邊的的煩惱都是從患得患失而來的。5 一切境裡面無取無舍,無得無失,這個心多自在,清涼自在!6 物質的境界是空的,不是實在的。7 以為物質的境界是真實的,那你就看錯了,沒這些事!8 《楞嚴》上所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法爾如是。9 你要是把真相看穿,你怎麼不自在!真相看穿了,在一切境界裡面沒有得失的念頭。10 眾生之苦,苦在患得患失。我們在這個境界里沒有得失,這多自在!一切受用無不自在。11 眾生把自己身體當作真的,把身外之物也當作真的,患得患失,所以他苦!其實這苦是不值得的,因為沒有得失。12 《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真能看穿了,你在一切法裡頭得失的念頭就沒有了。13 如果我們能把現實的世界當作夢境,你得失的心沒有了,你的煩惱就斷了。14 一切法當中,世出世法裡頭統統沒有得失。15 在一切法裡面,沒有得失,沒有真假,沒有善惡,沒有是非,也沒有利害,你這個心完全清凈了。16 有得有失是你的錯覺,你看錯了,你想錯了,實在沒有得失。17 一切法當中沒有得失,是跟你說真話!這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18 你在一切法裡面起分別執著,有取捨得失的心,這完全是從我執裡面生的。19 有取捨得失的心,我們念佛不能成就。20 學佛就是學個不迷,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不迷,覺而不迷。21 我曉得一切萬法俱不可得,這就是覺。曉得不可得,你就隨緣了,就自在了,為什麼?得失這個念頭就沒有。22 佛為了講一切法空,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他老人家說法四十九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給我們講解一切法空,一切法不可得。23 凡夫為什麼這麼多的煩惱?這些煩惱統統都是發生在錯覺上,就是認為一切法真有,他就在一切法里起了一個妄念,什麼妄念?得失。24 看破了,真相看清楚,一切法裡面確確實實沒有得失。25 有人問:我不天天拚命去求,這日子怎麼過?26 你命裡面有的,「命中有時終須有」,你命裡面沒有的,「命里無時莫強求」。求不來的,這是因果定律。27 《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一切色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28 我們凡夫迷失了真相,以為這個東西是真的,所以在這上打妄想,有得失、有好醜、有分別、有執著,這個虧吃大了,不曉得這一切色法的真相是空寂的。29 曉得萬法是空的,萬法是假的,得失的念頭沒有了,心自在了,這是心開意解!30 沒有分別執著,就沒有個人的得失利害,就自在了。31 凡夫不自在,起心動念第一個想到我個人的利害、我個人的得失,他就不自在了。32 沒有個人的得失利害,這個人心自然就定了,定了以後,能生智慧,對於一切萬事萬物就看得很清楚。33 一般人為什麼看不清楚?一般人迷在這個境界裡頭,他有得失,他有利害。34 我們俗話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旁觀,他沒有利害,沒有得失,他看得清楚。35 那個當局的,有得失,有利害,這個利害得失就把他的智慧蒙蔽了,所以往往事實真相見不到。36 一般人他有利害,有得失,他思考一個問題,統統站在自私自利的角度來衡量,所以與事實的真相往往就有很大的距離。37 有得失心,就有佔有,喜歡的要佔有,不喜歡的排斥,這就有分別,這就造業了。38 得失的心就是輪迴之心,出不了六道輪迴。39 人在世間,這個世間裡面的得失是假的,不是真的。40 能夠到西方世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些真假是非一定要搞清楚。41 真正念佛,身心世界一定要放下,絕對不留戀。42 要把得失這個念頭放下,我們在這個世間用什麼樣的心態?暫住,像住旅館一樣,等著到西方極樂世界去。43 這個地方一切與我沒有關係,你對我好,我尊重你,你對我不好,我也尊重你,因為我住不了幾天就走了,何必跟你們過不去!44 你們給我什麼,我都不要,因為我曉得一樣也帶不走。45 得到,決定沒有一絲毫挂念的心,失掉,也不會有一絲毫後悔的心,為什麼?帶不去,不是自己的。46 世界已經亂了,往後還要更亂,人還要更苦,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凈土。47 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還要打妄想,還要求名、求利,還要搞得失,那就可憐了,那叫真正愚痴!48 真正有智慧、有聰明的人,把握時節因緣,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南無阿彌陀佛~ J 嫉妒 ~1 我們常講妒忌,妒是表現在外面,忌雖然沒有表現在外面,心行不善。2 凡夫最大的業障是:嫉妒心重,不懂得隨喜功德。六道凡夫,說實在話,嫉妒心很重,看到別人有好處,自己心裡就很難過。3 別人勝過我,比我好的,我要敬重他,不能有傲慢,不能有嫉妒。你有傲慢、妒忌你就造業,你要懂得尊重,要懂得敬愛。4 這個世間人嫉妒的煩惱與生俱來的,這不要學的、不要教的。5 你看那個小朋友一、二歲,他還不懂事的時候,他就有嫉妒心,他看到你給糖,給另外一個小朋友,他就不高興了。你曉得他就有嗔恨、有嫉妒。6 佛教給我們,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我們應當要學隨喜。不但不嫉妒,我們看別人好,我們要能夠生歡喜心,希望一切大家都好,都能夠超過我;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能夠安定、才能夠幸福、才能夠繁榮。7 如果說別人都不如我,那就很可憐!所以要「隨喜」,不但不嫉妒,見到別人做好事情能生歡喜心。更進一步,我們還能夠盡心儘力,幫助他、促成他的好事。,而且還要幫助他。8 別人的成就超過自己,那就太好了,我們不但沒有嫉妒,而且要生歡喜心。9 他的智慧比我高,能力比我強,這事情他辦好了,我就不必辦了,不必辦是享清福。10 古人所謂是「能者多勞」,他很聰明、很能幹,那他得做很多事情為我們服務,他很辛苦。我們無能的人、無智慧的人只有享福,只有享受。11 學佛的同修心量更應當要拓開,你看經上常講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心量要大,絕對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12 今天世界這樣混亂,用什麼方法能挽救這個世界?跟諸位說,沒有辦法。13 這個世界上不管他是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想解決當前的問題,沒法子!唯獨佛有方法,現在大家不相信,那有什麼辦法!14 佛用什麼方法?佛把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事實真相告訴你,你心自然定了。我貧窮,我前世沒有修布施,沒種因!我這一生貧窮,活該!我心定了。15 貧窮人曉得,他富貴,過去世他種福,我貧窮,前生沒種福;我要想富貴,我現在種福,我來生享福。知道因果,就不會胡作妄為!16 你不知道因果報應,別人發財了,得大財富了,你對他有嫉妒心,想盡方法去破壞他,你將來的果報是什麼?生生世世貧窮。17 不是貧人看到富人就嫉妒,想辦法去破壞障礙,這個造的罪業極重!這不是解決問題,這是製造混亂。唯獨佛法能解決這個問題。18 佛法是勸善規過,讓大家都知道因果報應。如果每個人都遵守佛的教訓,都能守分,都知道修福,都知道積德,國家就會強盛,人民就會安樂。19 給諸位說,世出世間法都講因果,你真正明白因果,心就平了。所謂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理明白了,心就平了。20 佛法裡面講三世果報!我這一世得富貴,前生修的,我這一生應當得到;我這一生貧賤,我過去生中沒修,我今天貧賤是應當的。21 理明白了,對富貴人,也就不會羨慕、不會嫉妒、不會怨恨了。我們常講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22 大家真正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我們心就安了,心安理得。我們貧賤能夠安於貧賤,富貴能夠安於富貴。23 中國幾千年來,雖然貧富不均,這個社會上相安無事,道理在哪裡?就是接受儒家跟佛家的教化,大家都懂得因果報應。24 我們一般凡夫最嚴重的習氣就是嫉妒、嗔恚、貪愛,看到別人稍稍比我自己有好一點的地方,嫉妒心就生起來,殊不知嫉妒、嗔恚、貪愛是三惡道的業因。25 雖然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不斷,你嫉妒、嗔恚、貪愛這三種心要是不斷,還念念增長,你雖念佛,將來你的果報在三途。26 佛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的義趣甚深。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難了,這是我們要常常反省反省的!27 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失掉人身,來生能得人身嗎?幾個人敢說他來生還會得人身?得不到了。28 來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乾凈,我們能做到嗎?殺盜淫妄天天干,妄語、兩舌,貪嗔痴慢,用貪心學佛,用嗔恚心、嫉妒心來學佛,這樣的心態,來生不但成不了佛,你的果報在三途!29 我們學佛能精進、能不退,這都是阿彌陀佛神力冥冥當中加持著的。我們的心一定要清凈,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30 我們用是非人我心、貪嗔痴慢心、嫉妒愚痴心學佛,這怎麼可能跟聖人感應道交?這不可能的事情。31 不是說佛菩薩不來,不是的,是我們無法跟他起感應。我們還是自以為聰明,這樣學佛,這一生還是會空過,很難成就。32 我們要真正保持這一生平平安安地度過,不遭大小橫事,那須要很大的福報,那須要真實的智慧。33 要保住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曉得,第一、「斷一切惡緣,決定不造惡業」。34 縱然過去生中,或者從前曾經造過惡因,我現在惡緣斷掉了,因沒有,緣就不會結果,所以「諸惡莫作」就非常非常要緊了,這不是一句口號,要認真去做。35 第二、「一定要眾善奉行」。為什麼?「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這個福德天天增長,縱然有冤家債主,看到你這個福報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來干擾你,想報復也不敢下手。36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真正保證我們這一生幸福,不遭到橫難。在一生當中,我們斷惡修善,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宣揚;刻意宣揚去作善,那就好名,又搞到名利裡頭去了。37 名利要是多了,嫉妒障礙的人都來了,那些嫉妒障礙的人就是魔怨,魔怨是自己招來的。38 中國古人有兩句俗話說得很好:「為善莫盡名,為惡莫盡刑。」39 你做「壞事」,刑法不會處罰你的,可見得那是小的壞事,不是大的。為善不要出名,出了名那就有嫉妒障礙,甚至還有陷害,麻煩就來了。40 這兩句話看你怎麼解釋,看你怎麼個用法?我們學佛的人全心全力在行善,但是行善三輪體空,這就對了。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名,要有所求,這就壞了,那個就是很大的錯誤。41 社會自古以來,不但是一般社會,連佛門也不例外,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嫉妒障礙、乃至於種種破壞陷害,這些事情都是很平常、決定不能避免的!42 你們看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對釋迦牟尼佛就不服氣,用盡了心思想謀害釋迦牟尼佛,自己取而代之。43 佛弟子當中有六群比丘,佛弟子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有聽佛的教誨、依教奉行的,也有專門搗亂破壞僧團的,在世尊那個時候就有。44 諸位都看過《六祖壇經》,那個時候人心可以說還相當淳厚,五祖將衣缽傳給惠能大師,不服氣的人很多,甚至於不少人出去到處去找,想把衣缽再奪回來。45 其中還有一些人,不僅是要把衣缽奪回來,還想要把惠能殺掉,這是唐朝時候,可見這個社會嫉妒障礙爭名奪利之事,在所不免。46 我們是什麼人?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你要跟人爭,那叫自找苦吃。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切退一步。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你這一生就非常幸福了。47 別人要的,我不要,這就沒事了。我要的,他不要。我要什麼?我要老實念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他不要,他要名聞利養,名聞利養都給他。唯有這樣,自己一生安安穩穩,道業才能夠成就。48 世間人所爭的,我們知道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老實念佛,是決定能得真實的利益,這個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南無阿彌陀佛~ F 煩惱 ~1 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2 事情多,你煩惱就多;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3 煩惱多、是非多,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4 真正要想成就,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最好不要去多問。5 不需要認識的人,最好不要去跟他打交道;求我們自己心定,這才是重要的事情。6 七情五欲皆是煩惱。7 遇好境界一歡喜,即是著魔;遇到不如意事,一起嗔心也是著魔。8 嗔恚、貪愛是「煩惱」,染污了你的清凈心,染污了你本有的智慧光明。9 眾生的煩惱太多了,佛的法門都是對治眾生煩惱的。10 沒有「我執」,煩惱障就破了;沒有「法執」,所知障就破了。11 佛法教你斷煩惱、破所知障;儒家教你格物致知,都是要你從內心當中生起正知正見。12 功名富貴是煩惱的泉源。13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刻意去求,是自尋煩惱。14 爭名爭利是自尋煩惱;名利對修行人是大障礙。15 患得患失、想控制一切人事物,是煩惱、是束縛。16 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患得患失」來的。17 沒有的時候想盡方法想得到,得到之後又怕丟掉,好苦!煩惱都從這裡來的。18 「得失」完全是個妄想,不是真實的。得到的,到頭來是一場空;失掉的,失掉也是空。19 你沒有得失心,你就沒有煩惱,就得大自在。20 有善惡、是非,就有苦樂憂喜舍,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煩惱就從這裡生起來了。21 身有苦樂,心有憂喜,舍受,就是身沒有感到有苦樂,心也沒有覺得有憂喜,這個境界是好境界,但是它不能夠長遠的保持,所以舍受也是煩惱。22 佛法裡面所講思惑與見惑,都是情,都是煩惱,這就是迷。23 布施主要是破慳貪,如果布施真的把我們慳貪煩惱舍掉了,這是功夫,得到心地清涼自在。24 改煩惱習氣,首先要改的是改掉嗔恚,不再發脾氣。常發脾氣,感召的是地獄道的果報。25 佛法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26 佛學頂多只能把它當作一種學問來看,與生死不相干,與斷煩惱也不相干。27 學佛那麼多年,煩惱習氣還是那麼多,這不是佛法不靈,而是你沒有道德教育的根。28 修行與自性相應,煩惱自然輕。29 迷惑的人分別執著,天天生煩惱;覺悟的人心地清凈,天天生智慧。30 佛說:煩惱是家、生死是家、三界是家;能出這個家,出家、在家的身份都無所謂。31 佛門云:煩惱輕、智慧長。斷了分別、執著的樣子是:煩惱輕、智慧長。最明顯的是,聽經有悟處、讀經能通達義理。32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是為了斷煩惱;煩惱沒有了,清凈心就會現前,根本智就現前。33 戒能斷煩惱,定能斷煩惱,慧能轉煩惱為菩提。34 讚歎比毀謗傷害人還要厲害,毀謗會叫人生煩惱,讚歎同樣也叫人生煩惱。35 大家對他一讚歎,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貢高我慢統統生起來了,他的道行不能再前進,只有往後退。36 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修一心不亂;功夫就是在伏煩惱、斷煩惱、開智慧。37 學佛,要從「放下」開始。先放下見思煩惱,再放下塵沙煩惱,最後放下根本無明。38 我們在境界裡面,才起一念分別執著,那就叫迷,那就叫做無明。無明繼續不斷往下發展,那就變成見思煩惱,那就得造業受報。39 心一天比一天煩惱,就是業障增加;心一天比一天清凈,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40 凈土容易成就,在於「帶業往生」,不需要斷見思煩惱;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41 煩惱障是七情五欲、人我是非、貪嗔痴慢。42 見思煩惱通常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見惑,一類是思惑。43 見惑包括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44 思惑包括慳貪、嗔恚、愚痴、傲慢、對於聖教的懷疑。45 對於聖教的懷疑,就是對於佛法所講的理論方法懷疑;對聖教懷疑是很大的障礙,它是根本煩惱「貪嗔痴慢疑」裡面的一個。46 佛不迷,他就沒有煩惱,他不迷,他就沒有輪迴。47 煩惱是因,輪迴是果。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就是你心裡煩惱變現出來的。48 這個人心裡沒有煩惱,就沒有六道輪迴。南無阿彌陀佛~ X 習氣 ~

1 我們修行,修的是什麼?破除習氣。2 凡夫最重的習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3 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妄想始終不斷。4 誰有能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有這個能力的人就成佛、成菩薩了,就出離三界了。5 我們習氣太深了,就是用心意識用成習慣了。6 我們曉得轉,可是一遇到事馬上又迷糊了,老習慣又用上了,麻煩就在此地。7 我們連睡覺都不老實,還作夢;作夢就是打妄想,你就曉得這個問題的嚴重性。8 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第一念保不住,一接觸,第二念快速生起來,立刻就迷了,就起分別執著,就起貪嗔痴慢。9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貪嗔痴慢的煩惱習氣太重了!10 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念頭。11 念頭起來,不怕!為什麼?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它怎麼會不起來呢?當然會起來的。12 念頭一起來的時候,你就要立刻覺察,把念頭換成佛號,把念頭伏住。13 儘管每個人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厚薄不一樣,一句佛號念得自己心清凈,就能夠把自己的煩惱習氣伏住。14 佛家要出三界,決定要斷煩惱。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傲慢的習氣先斷掉。15 真正有修有學的人一定非常謙虛,一直到如來地還是那麼樣的謙虛,你看哪一尊佛不謙虛!凡是帶著傲慢習氣,決定沒成就。16 佛法的修學,首先就是折磨你,把你驕慢的習氣折伏盡,然後你才有資格學道。17 修行就是受折磨,把你的煩惱習氣磨得光光的,你就成功;你不願意受折磨,你還談什麼修行?18 把煩惱習氣伏斷,心清凈了,我們對人才有恭敬心,才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這才成為一個法器,才能接受甚深之法。19 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哪一個煩惱習氣最重,就從這個最重的下手。先斷最重的,再斷其次的。20 先對治最重的毛病,最重的毛病每個人不一樣,每個眾生根性不相同,貪嗔痴慢疑,很多不相同的,自己明了,別人不知道!21 覺悟的人真正沒有煩惱,沒有貪嗔痴,沒有我慢,他煩惱習氣沒有了。22 覺悟的人,把煩惱習氣統統轉變成大智慧。23 覺悟的人,思想、見解、觀念與我們一般人大大地不相同。24 凡夫對於外面的境界,心裡老是牽掛著,一天到晚妄念不斷,這個不得了!25 有些人說,要是不牽掛,這個人好像絕情寡義。實在講,這是他錯誤了。26 要知道,沒有牽掛心,你的心是光明的,境界照了,反而真正關心得到,無論他在哪個地方,你照得清清楚楚;你這一牽掛,心就迷了,想照顧的時候,能力喪失了。27 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沒有牽掛,我們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都知道。如果佛菩薩也像我們一樣牽掛,那他什麼都不知道了,擺在他面前的事情他都迷惑顛倒,心不清凈!28 不要去念它,不要去執著,也就是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境界現前,清清楚楚,有沒有受用?有受用。29 境界走了之後,乾乾淨淨,像一面鏡子一樣,決不染一塵。30 修行,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經,每天念多少佛號,沒用!要改習氣,改毛病、改心理,才管用!31 修行,一定要有耐心,要忍辱才能成就;尤其大眾在一起生活,彼此都是凡夫,習氣都很重,一定要忍讓。32 從一個人的習氣上,能看到他修行的功夫,能看到他的境界。33 真正的修行人,心心念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34 「阿彌陀佛」能夠把煩惱習氣壓住,不讓它起現行。35 念佛真正能把煩惱習氣統統念掉;「定」了以後才能開智慧,有智慧才能破無明,見到自性。36 有些人學佛,學了滿肚子的佛法,煩惱習氣還照舊,這沒用處,這樣學佛是一絲毫的成就都沒有。37 這些人執著的習氣太重,世間法舍了,他又執著佛法。38 佛法修多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變成文字障。縱然他有成就,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一個佛學家、佛學博士,如此而已。39 他的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不但沒斷,而且還增長,為什麼?學問大了,眼睛長到頭頂上,瞧不起人,貢高我慢,學佛學成這樣,很可惜!40 世間法不貪了,去貪愛佛法;貪愛佛法,還是墮餓鬼道。41 不管你貪什麼,只要貪心,就墮餓鬼道!餓鬼道里有大福德鬼,是貪佛法而得的。42 我們看古大德的修學,人家著重是在斷煩惱,是在斷習氣,要把煩惱習氣除掉。經論懂得多少沒有關係,甚至經論一竅不通,人家見思煩惱也斷掉,證果成了聖人。43 一般人執著的習氣太重,世間法不好,叫他不要執著世間法,世間法舍了,他又執著佛法。44 有些人佛法學了多年,一句也不會講,但是心確實柔和、煩惱減少,這個人學佛是真正有成就,為什麼?他確實能了生死、出三界,這是成就。45 了生死、出三界,實在講,最殊勝、最巧妙、最穩當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46 要常念阿彌陀佛,要認真地念;凡夫習氣煩惱太重,這一不念,貪嗔痴慢又起來了,所以要認真努力地去念。47 貪嗔痴慢的習氣統統是往生的大障礙,你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東西統統不可以有!48 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是起貪嗔痴慢,那個沒用處的,那就是古人諷刺的話:「喊破喉嚨也枉然」。南無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總是覺得應該比別人強,比別人好,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煩躁妒忌怎麼辦?!
怎麼才能不嫉妒別人,尤其是同年齡的,明明很需要別人關注,?
大家好,我是一名即將上大學的女生,家庭條件不好,還有攀比心,怎麼辦?
(1 條消息)你會為了戀愛而戀愛嗎?

TAG:嫉妒 | 凈空法師 | 煩惱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