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娘子軍打造湘潭縣首富村 1年可進賬2千萬
李彩霞的香菇不僅種在地里,還種在花盆裡。
「過去以『四條腿』的(豬)為主,後來是『兩條腿』的(雞、鴨),現在是『一條腿』的,收入反而越來越高,一年賺個五六萬元沒問題。」這是湖南省湘潭縣石潭鎮八角村村民對外人常說的一個段子。2007年,八角村就被媒體稱為湘潭縣首富村;2010年,該村被評為湖南省「巾幗示範村」。如今,該村一年可創造2000萬產值。而打造這一切的主角正是八角村人引以為豪的「香菇娘子軍」。文、圖:今日女報/鳳網記者李旦
種一畝香菇,利潤近10萬元
農田裡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大棚,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擺放著一大堆的碎屑……1月14日,今日女報/鳳網記者一走進湘潭縣八角村,這些看上去有點不知為何物的「風景」便映入眼帘。經過詢問才得知,大棚是香菇種植園區,碎屑是種植香菇所需的原料。
「這可是我們村獨特的風景線呢!你可別小看這些大棚,它是我們村裡的聚寶盆。」八角村村支書馮應龍稱,一畝地的香菇如果是4層立體種植,年產值可以達到16萬元,利潤將近10萬元。
八角村從2001年開始種植香菇,經十幾年發展,如今已成為國家級香菇標準化種植示範區。八角村香菇產業的年產值也達到了2000萬元。
在八角村的村支部里,記者看到了掛在牆壁上的眾多牌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示範村、巾幗示範村、湘潭大學產學研合作基地、湘潭縣大學生創業基地……而不久前,他們還拿到了「移動式食用菌培育方法及其裝置」的國家專利。
說到八角村香菇產業的迅猛發展,馮應龍頗有感慨:「這多虧了村裡的婦女同志們,如果沒有她們,村裡的香菇產業就發展不起來。香菇產業是八角村的支柱,而她們是香菇產業的支柱,村裡香菇種植和管理人員90%以上都是婦女。」
香菇種植給村裡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的同時,也改變了村裡的生活模式——過去,八角村的青壯年男女都選擇外出打工,村裡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很多。現在,男人們外出打工,婦女們在家種香菇。有婦女們留在家裡照顧老人、孩子,男人們外出打工也安心多了。
近年來,八角村先後獲得了湘潭市和湖南省的「巾幗示範村」榮譽稱號,成為全省聞名的「巾幗示範村」。
這些榮譽帶來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婦女們種植香菇的積極性更高了。而在種植香菇6年後,八角村的致富模式也被媒體發現,很多報道稱該村為「湘潭縣首富村」。
婦女們砸鍋賣鐵帶頭種香菇
「種植香菇,現在當然給我們大家帶來了不錯的收入,甚至我們村也頂著很多的榮譽。但在2001年開始種時,很多人並不看好。」村民李彩霞就是八角村中當初不顧丈夫的反對執意種植香菇的婦女代表。如今,她已經是八角村香菇合作社的「總管」,社裡的大小事務都由她來協調處理。
2001年,在村支兩委的帶動下,八角村的小部分村民種植了湘潭縣從省外引進來的香菇品種。馮應龍一口氣就種了15畝,而別的村民一般都是一畝甚至半畝。實際上,哪怕是種一畝,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也是需要勇氣的,因為種植一畝香菇的成本大概是一萬元左右,這對於當時的村民來說算得上是一筆大開支。
李彩霞當初第一個響應馮應龍:「其實都是被逼出來的,因為家裡實在是太困難了,想要以後的日子好過一點,就只能砸鍋賣鐵拼一次。」
為了湊齊一萬多塊錢的成本錢,李彩霞把家裡的豬、稻穀都賣了,全部投入了香菇種植里。為此,李彩霞的老公還和她大吵了一架。
因為沒經驗,只能自學,李彩霞便重新當起了「學生」,看書,找資料,不懂的地方就去問技術員,從開始的選料、做棒、制棒到接種、破袋、下田……
「那真的是擔驚受怕的一年,因為不知道到底會不會有回報,有事沒事就會去大棚里轉轉,看看長出香菇來了沒。」李彩霞感覺那一年過得特別的煎熬,晚上連個好覺都沒睡上。
為了支持丈夫的香菇「事業」,村支書馮應龍的妻子譚元珍在並不清楚自己對香菇的種植技術和投入產出比的情況下,還是在第一年一口氣種植了15畝。
「香菇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15畝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我們家這幾個人是肯定忙不過來的,請人就肯定划不來,所以我知道會虧錢的。但為了在村裡起一個帶頭作用,我只能硬著頭皮上。」譚元珍說。
李彩霞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第一批帶頭種香菇的很多都是女人,因為她們不想背井離鄉外出打工,但是在家又只能餵豬什麼的,這些都賺不到多少錢,所以,她們在創業方面其實比男人更有魄力和需求。」
婦女們天天盼望著香菇能夠快點長出來,可是沒等到香菇長出來,卻等來了別人的傳言——八角村的氣候是不能種植香菇的。
原來,8月本是出菇的高峰期,但到2002年8月,大棚的菇棒上連菇芽都看不到。
望著大棚內靜靜躺著的菇棒,不少村民認為是馮應龍在騙人,有的村民指著馮應龍的鼻子大罵,有人甚至跑到他家搬走了電視機和傢具。
向記者回憶起這一段經歷時,村支書馮應龍的妻子譚元珍稱,香菇是他們夫妻患難與共的見證者。
為了讓村民放心,譚元珍和馮應龍夫婦承諾所有的損失由他們賠償。然後,譚元珍默默地擦乾眼淚,拿出家裡所有的存摺陪馮應龍一起去銀行取了六十多萬元。
這是他們家所有的積蓄呀!
就在譚元珍夫妻二人提著現金準備賠償村民損失時,有一個村民激動地跑過來告訴大夥:「出菇了,出菇了!香菇長出來了!」很快,菇農們接二連三地來報長菇的喜訊,有的還敲鑼打鼓放鞭炮。譚元珍放聲大哭了起來:「太好了,太好了,終於不要賠上家當了!」
自從香菇第一年試種成功以後,第一批帶頭的人也開始了在村裡的遊說工作。
「村裡的大部分婦女在閑暇時間都是打麻將,而香菇種植又是婦女、老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不影響家裡的主要勞動力出去賺錢。」李彩霞和譚元珍抓住這一點開始挨家挨戶「做工作」,連村裡的殘疾人也成了她們動員的對象。兩人的工作很快就見效,很多婦女甚至當場就表示願意搞香菇種植。比如,村民唐慧希一嫁到八角村,就開始了香菇種植之路。如今,她不僅自己種,還把丈夫也拉入伙跑起了運輸。
沒多久,「湘潭縣香菇產業合作社」就迎來了150多戶農民自願參與。合作社按照為菇農統一供應菌種,統一提供輔助原料,統一提供栽培技術,統一銷售香菇,並為香菇註冊了「走四方」商標。八角村的「香菇娘子軍」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為外人所稱頌。到如今,村裡幾乎每戶人家都種植了香菇,平均種植面積達到了戶均一畝。
農家婦女的想法成了國家專利
八角村的香菇產業快速發展同時,困難也出現了。種植香菇必須要用到木屑作為養料,可全村幾百畝的香菇所需要的木屑湘潭縣是遠遠供不應求的。為了尋找到合適的東西進行替代,村裡的婦女們得閑的時候就會找資料,和專家「策」。經過和專家討論分析後,她們提出了一種可能性——用蓮殼代替木屑。
湘潭縣是全國有名的「湘蓮之鄉」,每年加工蓮子要產生2.5萬多噸蓮殼。從2011年初起,湘潭縣八角香菇專業合作社與湘潭大學化工學院合作,開始研究嘗試用廢棄的蓮殼來培植香菇,收到了奇效。這些以蓮殼作培養料的菇棒養分更高,能夠長出更多的香菇。
在八角村的巾幗香菇示範區里,今日女報/鳳網記者看到,大棚裡面整整齊齊地擺放著立體的4層香菇棒,每一個香菇棒上簇擁著很多鮮嫩的香菇。馮應龍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常規的香菇棚是平著擺放一層香菇棒,每畝最多擺放1萬個香菇棒,經過改良後的香菇棚採用的是立體4層栽培,於是產值跟著翻了幾番。「這個創意也是村裡的婦女發散性思維的結果。」馮應龍說,「婦女們的智慧可不能小看,雖然她們沒讀多少書,對於技術方面的東西也不是很懂,但她們有時候想出的點子讓專家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李彩霞現在是香菇合作社的技術顧問,平時菇農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她都會進行指導,所有的培訓、學習資料的發放等也都是她負責。2012年,她在北京參加農家女學校培訓期間,看到很多人的陽台上都擺放著盆栽,於是突發奇想,覺得把香菇放到盆景里種植市場空間很大,因為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食品的健康、綠色,如果能自己在家種植香菇,那消費者肯定會很喜歡。經過多次的實驗,這項技術終於在2013年獲得成功,並拿到了國家專利。
在克服了一系列的技術困難後,八角村的香菇產業發展迅猛,不少周邊村民紛紛加入合作社。根據初步統計,到2013年底,帶動周邊村民近200戶;香菇種植面積370畝,年產量3000餘噸。如今,八角村種植的香菇供應長、株、潭等地的連鎖超市,並遠銷上海、廣東、香港,甚至通過代銷,把歐美等國外也變成了這個小小村莊的大市場。
村支書馮應龍很驕傲地告訴今日女報/鳳網記者,八角村的人均年收入在六七年前就已經突破一萬,2007年,不少媒體稱八角村為「湘潭縣首富村」。馮應龍算了一筆賬,即使不搞4層的立體種植,今年香菇的畝產值是5萬元,利潤至少可以達到3.5萬元。而一個男人外出打工一年到頭也就能賺3萬元左右。女人在家種兩畝香菇的收入是男人外出打工收入的兩倍。
今年種植了一畝香菇的村民唐慧希告訴記者:「我雖然只是傳統的種植,沒有搞4層立體種植,但扣除成本,也賺了約3.6萬元。原先我老公到外地打工,一年賺回的錢也就3萬元。」湖南省縣城經濟研究會的數據顯示:2012年,湘潭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0282元。同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7440元。唐慧希還表示,如果能夠承包到土地,她個人也打算擴大種植面積。
種植香茹給村裡的婦女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而在物質生活的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她們的精神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婦女們自發成立了文藝宣傳隊,跳舞、唱歌、扭腰歌,曾多次參加縣裡和市裡的文藝表演,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推薦閱讀: